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
- 格式:docx
- 大小:35.35 KB
- 文档页数:7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措施对我国发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在此形势下,战略决策者应有前瞻性,研究探索设计特色鲜明的旅游主题。
这样,乡村旅游的载体及功能才能日趋多样化,从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
乡村旅游在国外又被称为“绿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是旅游与农业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旅游产品,是实现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并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朝阳产业”。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积累了很多可贵的经验,值得认真研究借鉴。
乡村旅游的载体及功能日趋多样化。
在国外,随着农业旅游的日益兴盛,乡村所有的资源包括秀丽的田园、山林、海岛、风光旖旎的江河湖泊、风格独特的建筑和历史遗迹、农林牧渔的生产工具、过程、工艺及其成果、特色美食、农业节庆、民俗文化等资源,都被充分挖掘出来并加以很好地利用。
有的国家还在乡村旅游中融入了教育与科普的功能。
在教育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是法国的“教育农场”和日本的“学童农园”。
以科学普及拉动乡村旅游搞得比较成功的是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
在某种程度上,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建立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支持和规范农业旅游的发展。
如日本政府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制订了《农山渔村余暇法》和《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支持乡村旅游设施建设。
第二,为乡村旅游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
欧盟于1990年开始实施“乡村经济开发关联行动计划”,以推动乡村地区旅游基础实施及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建设。
意大利政府则对已经开展乡村旅游的单位给予了享受政府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的政策。
法国农业部、农业信贷银行和旅馆信贷银行对从事乡村旅游10年以上的家庭农舍,按平均每个农舍5万欧元的标准发给建筑整修翻新补贴。
第三,非政府组织也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
一些国家通过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商会联盟等非政府组织对农业旅游进行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并提供各种服务。
古建家园-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百年历史的欧洲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的启示欧美洲开展乡村旅游的历史达百年以上。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
当下正值中国乡村振兴之际,乡村旅游无疑是产业振兴中最强的旗帜。
那么对比已经成熟且发达的欧洲乡村旅游业,我们应该如何从其领先的发展经验中得到怎样的借鉴?欧洲在乡村振兴方面,有着怎样的产业经验?他们的产业是如何运作的?古建中国带您一起来看看。
早期的欧洲乡村旅游发自于100多年前,那时候在奥地利地区发展出来的农场旅游,成为整个欧洲乡村旅游的源头。
到了1945年,也就是二战后,欧洲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大规模的乡村道路铺设,私家车拥有量的逐步增加,乡村旅游的成本大幅下降了。
这时候,整个欧洲开始兴起了乡村旅游的风潮。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休闲和旅游产业越来越对欧洲乡村经济占据支配性的影响。
至今,欧洲和北美地区乡村旅游市场仍然保持了年6%的高增长。
其实,欧洲关于乡村振兴的问题,也与中国一样。
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生产率的快速提升,欧洲的农业出现了农业商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下降的情况。
多数农村地区的人口迫不得已的进入了大城市,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从下面这张表格可以看到,整个欧洲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74%,乡村正逐步被抛弃。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盟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政策,从鼓励生产到抑制生产,以消化过剩的生产力。
对于闲置生产力,主要是两个渠道进行接纳,第一是进入城市,获得高收入的劳动岗位,第二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不同于城市旅游、主题公园旅游和景区旅游,来到欧洲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的最主要的动机是寻求一种原生态的、沉浸式的乡村独特体验。
欧洲乡村旅游分为农场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四个领域。
1、农场旅游农场旅游的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
以德国为例,休闲农庄主要建在林区或草原地带。
这里的森林不仅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环保功能,而且还发挥科普和环保教育的功能。
国外乡村振兴研究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乡村振兴,这个词听着就让人感觉很亲切。
它就像是我们家乡的一位老人,岁月沉淀了它的智慧,也让它更加珍贵。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国外乡村振兴的特征,看看它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吧!我们来看看美国。
美国的乡村发展模式以农业为主,但也注重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元化产业。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成功并不代表整个团队的成功,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中国的乡村振兴也要注重多元化发展,让农民朋友们有更多的选择,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
再来看看法国。
法国的乡村发展模式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话告诉我们,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中国的乡村振兴也要注重环境保护,让农民朋友们生活在一个美丽、宜居的环境中。
我们来看看日本。
日本的乡村发展模式注重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俚语:“因地制宜”。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策略,不能盲目跟风。
我们中国的乡村振兴也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我们来看看英国。
英国的乡村发展模式强调社区参与和民主决策。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句话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中国的乡村振兴也要注重发挥群众的力量,让大家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来,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通过对国外乡村振兴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比如,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中国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外乡村振兴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国情的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农民朋友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xxxx学年论文题目:国内外乡村旅游比较及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学号:xxxxxxx姓名:x x x指导老师:x x x完成日期:20xx年x月国内外乡村旅游比较及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发展乡村旅游被视为拉动乡村经济、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文章首先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定义 ,接着探讨了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问题 ,并分析了它的发展现状。
最后 ,文章展望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业态;农家乐;乡村旅游;趋势一、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随着我国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乡村旅游也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和旅游界的重视 ,对乡村旅游理论的研究也慢慢活跃起来。
(一)、乡村旅游的分类当前 ,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已不下 10 个 ,它们都认为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开发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的专项旅游产品。
笔者认为 ,要从整体上对乡村旅游下准确的定义 ,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 ,把握“乡村”这一关键词。
乡村是非农业人口不超过 30 %的地区。
乡村作为一个地理单元 ,它包括农区、林区、牧区和渔区 ,它有着各种各样的资源 ,大体上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 ,自然、文化遗产类 ,指乡村地域上各种自然赋存的景观和历史遗留的人类活动遗迹、遗址等 ,比如乡村的山水田园、花草树木、古建筑、民风民俗等;第二 ,建设成就类 ,指现代新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比如乡镇企业的厂房和产品、乡村选举制度、生活设施等;第三 ,娱乐类 ,指为乡村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等服务的各种资源 ,比如乡村戏曲、武术、杂技及各种人造娱乐设施等;第四 ,意象类 ,指乡村的景观和文化给人留下的感觉形象 ,比如乡村的居住方式、耕作方式等;第五 ,商业类 ,指能为乡村居民带来商业利益的各种实物资源 ,比如各种农产品、土特产及纪念品等。
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及政策建议乡村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
以下从欧洲、美洲、亚洲三个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经验分析入手,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欧洲乡村旅游业发展经验欧洲乡村旅游业是全球最早发展的旅游业之一,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
欧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题村庄。
欧洲许多国家将传统的村庄转型为主题村庄,利用本地传统的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等特色资源,开发出独特的旅游产品。
比如法国的薰衣草村庄、瑞士的一号花园村、意大利的葡萄酒村等。
2、农家乐。
欧洲许多国家的乡村地区都有发展农家乐的传统,农家乐既能保护农业文化,又能为旅游者提供正宗的农家饭菜和粉身碎骨的农村体验。
比如奥地利的骑马农家乐、英国的垂钓农家乐、法国的薰衣草农家乐等。
3、自行车旅游。
自行车旅游是欧洲乡村旅游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许多欧洲国家都有完善的自行车道网,旅游者可以沿着美丽的村庄和风景秀丽的田野骑行。
比如德国的领骑之旅、荷兰的风车之旅、瑞士的阿尔卑斯山骑行之旅等。
欧洲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政策的出台。
欧洲许多国家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税收减免、贷款支持、场地租赁、培训课程等多种支持措施。
美洲的乡村旅游业主要集中在加拿大、美国和南美洲地区。
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业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展:1、自然旅游。
美洲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包括美丽的景观和壮观的野生动物。
因此,自然旅游是美洲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方向。
比如加拿大的班芙国家公园、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巴西的亚马逊雨林等。
2、文化旅游。
许多美洲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这些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比如墨西哥的马雅文化、美国的爵士乐文化、秘鲁的印加文化等。
3、节庆旅游。
美洲地区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比如美国的独立日庆祝活动、墨西哥的死亡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狂欢节等。
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作者:张环宙1, 许欣2, 周永广2 来源:《人文地理》2007 年第4 期浏览:2715 发布时间:2012/5/14 10:02:14提要: 乡村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系统的介绍了欧美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主要成功经验, 包括正确的定位, 合理的形式选择, 政府和社区的协调参与以及法律法规和专门的管理机构。
在这一基础上, 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提出了外国乡村旅游发展在几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外国经验; 借鉴1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外对乡村旅游并没有权威的定义, 有时候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场观光( Farm Tourism) [1], 有时又可以包括生态旅游( Ecotourism) 、农业观光( Agri-tourism) 、自然观光( Nature tourism) 、探索性旅游( Discovery Tourism) 、和绿色旅游( Green tourism) 等[2]。
甚至可能包括美食、骑马、航海、打猎或其他运动和历史、文化观光[3]。
Gilbert [4]认为, 乡村旅游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 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
他把乡村旅游限定在农场和牧场, 其实质是农业旅游。
Inskeep[1]则将对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称之为村舍旅游( Village tourism) 。
Cloke[5]指出, "乡村⋯⋯ ( 是) ⋯⋯一种特殊的居住地, 乡村社区( 是) 买卖的背景; 乡村生活方式⋯⋯可以被移植; 乡村文化的生活画面⋯⋯可以被加工、整体推销和出售"。
他们实际上是把乡村旅游定义为文化和传统旅游。
Lane [6]的乡村旅游概念比较宽泛, 他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 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观光旅游外, 还包括由农民和乡村居民提供的服务、活动和接待业。
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内外案例与经验借鉴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
乡村振兴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与经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一些乡村振兴战略的案例,并分析其中的经验。
一、土地管理与农业技术巴西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土地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巴西通过建立农地登记制度,确保土地流转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同时,他们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这一经验可以在中国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提升农村发展的效率。
二、农民合作社与组织模式日本的农民合作社制度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通过农民互助组织,农民共同经营和管理土地、生产设备与农产品的流通。
这种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并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因此,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农民合作社制度,推广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提升农民的组织力和经济实力。
三、农村旅游与乡村品牌建设中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乡村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而乡村品牌建设则可以推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日本的乡村旅游和品牌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注重乡村的景观保护,通过特色小镇和美食品牌的打造,吸引了大量游客。
我们可以在乡村旅游和品牌建设方面借鉴日本的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机会。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改善的空间。
美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他们注重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并通过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五、农民技能培训与人才引进乡村振兴需要农民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我国可以借鉴以色列的经验,在农技培训和人才引进方面加大投入。
以色列注重农民的培训与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生产效益。
国外葡萄酒小镇成功发展的案例及对中国的启示一、法国阿尔萨斯葡萄酒小镇埃吉塞姆的案例介绍及对中国的启示(一)埃吉塞姆葡萄酒小镇的案例介绍埃吉塞姆是法国上莱茵省的一个古老而迷人的小镇,它位于科尔马以南6公里,是阿尔萨斯地区著名的葡萄酒产区。
埃吉塞姆拥有悠久的葡萄种植和酿酒历史。
早在公元4世纪,这里出产的葡萄酒就被送到英国和荷兰的皇室餐桌上。
时至今日,埃吉塞姆仍拥有艾希贝格和普弗斯伯格两大特级葡萄园,占了埃吉塞姆葡萄园总面积的1/3,在阿尔萨斯地区的村庄中有显著的优势。
埃吉塞姆位于阿尔萨斯地区的心脏,路易十四执政期间,阿尔萨斯脱离罗马帝国管辖,首次加入法国,之后又因战争数次在法德之间易手,直到二战结束后才最终回归法国。
这个地区独具特色,既留存德国巴伐利亚的传统,又具法国的浪漫情怀,还保有阿尔萨斯本土风情。
阿尔萨斯地区得益于古罗马人带来的葡萄栽培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顶级的白葡萄酒产区之一。
如今,蜿蜒170公里的“葡萄酒之路”贯穿整个阿尔萨斯,连通73个葡萄酒小镇。
埃吉塞姆就坐落在阿尔萨斯的中心地带,是葡萄种植的摇篮。
埃吉塞姆小镇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中世纪风貌,木质房屋沿着蜿蜒小巷绵延,既有德国小镇的典雅,又增添了法式小镇的精致与可爱。
2003年,埃吉塞姆被评为“法国最宜居小镇”,这里不仅是教皇利奥九世的故乡,还以独特的童话式建筑风格和生活氛围,以及出产优质阿尔萨斯葡萄酒而闻名,这里处处可见古老的酿酒作坊,并不定期举办吸引众多游客的“葡萄酒节”,吸引了大批葡萄酒爱好者前来。
然而仅靠人文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不够的,毕竟科尔马周边还有许多小镇拥有与埃吉塞姆类似的历史文化资源——相似的建筑风格,同样历经岁月沧桑。
埃吉塞姆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法国最美乡村”和法国人心目中的“掌上明珠”,关键就在于它独特的葡萄酒文化。
阿尔萨斯葡萄酒之路是葡萄酒爱好者的“朝圣路线”,串联起阿尔萨斯主要的葡萄酒产区,其中埃吉塞姆是最重要的一站,被视为法国“阿尔萨斯葡萄酒的摇篮”。
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及政策建议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到乡村地区进行旅游和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旅游成为了国内旅游市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同时,国际上也有很多国家在乡村旅游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国际上成功乡村旅游地的特点是要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比如,爱尔兰的盖尔语区有着独特的语言、民俗和音乐等文化资源;法国普罗旺斯地区有着芳香四溢的薰衣草和壮观的葡萄园等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品牌效应,吸引了大量游客。
其次,乡村旅游地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比如,意大利的多洛米蒂国家公园提供了完善的交通、住宿和旅游服务设施,使游客能够轻松地游览自然景观。
同样,爱尔兰的盖尔语区也有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从交通到住宿、餐饮等方方面面都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
第三,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比如,日本政府为了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减免税收、提高旅游补贴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乡村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最后,乡村旅游必须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
比如,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地区被誉为文艺复兴的故乡,这个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同样,爱尔兰的盖尔语区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考虑如何促进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时候,可以借鉴以上国际经验。
首先,要围绕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并且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其次,要加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满足游客的需求。
最后,政府也需要给予乡村旅游业关注和支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乡村旅游是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其发展需要考虑到当地的资源和需求,同时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品牌形象等方面做好准备,为游客提供出色的旅游经验。
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享及启示一、意大利托斯卡纳乡村振兴托斯卡纳是意大利的一个地区,该地区以其美丽的乡村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在乡村振兴方面,托斯卡纳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改善基础设施、推动农业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等。
这些措施的成功实施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例如,在改善基础设施方面,托斯卡纳地区将重点放在提高农村道路和通信网络的质量上,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一做法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改善基础设施的思路和方法。
二、德国乡村振兴德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乡村振兴对于德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德国通过推动农业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和提供金融支持等多种措施来实现乡村振兴。
例如,德国的农村发展计划为农民提供了低利贷款和补贴,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德国还注重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和服务,吸引游客前往乡村地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
三、荷兰乡村振兴荷兰是一个小而富裕的国家,乡村振兴对于荷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荷兰通过推动农业创新、改善基础设施和提供教育培训等措施来实现乡村振兴。
例如,荷兰的农业创新计划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此外,荷兰还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和电力等,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和竞争力。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
四、美国乡村振兴美国是一个多样化和庞大的国家,乡村振兴对于美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通过推动农业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和提供金融支持等措施来实现乡村振兴。
例如,美国的农业创新计划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此外,美国还注重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和服务,吸引游客前往乡村地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
五、日本乡村振兴日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乡村振兴对于日本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及政策建议乡村旅游业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和战略。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保护乡村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际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国际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经验1.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风光和丰富农业资源的国家,乡村旅游业在澳大利亚发展迅速。
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业。
政府鼓励农民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同时加强对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澳大利亚政府还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推广乡村旅游产品等方式,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乡村旅游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美国各州的乡村旅游业都有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
美国政府通过建立乡村旅游示范区、制定乡村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美国政府还鼓励私营部门投资乡村旅游业,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 欧洲1. 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规划应综合考虑乡村旅游资源、市场需求、乡村经济发展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
2. 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乡村文化遗产等资源,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效率。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资源的管理体系,加强对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乡村旅游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农民和乡村旅游企业提供创业资金、项目资助、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4. 推动乡村旅游业与农业、手工业的融合发展政府部门应推动乡村旅游业与农业、手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业与传统产业的互补发展,提高乡村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汲取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助力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 2019年第10期文紫林虽然近些年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非常红火,但当前乡村旅游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经营模式单一、服务欠缺规范、文化开发程度低等问题。
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并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次的规模经营格局。
因此,借鉴国外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可能会为农民朋友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英国:旅游商品销售是收入重要来源英国是世界上发展农业旅游的先驱国家。
一方面,高度发达的城市化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庞大的目标市场;另一方面,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私人汽车拥有量增多、消费需求层次提高等诸多因素,使得英国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英国的乡村旅游有以下几个常见模式:一是游客亲自参与农业活动,比如剪羊毛、驯牧羊犬等;二是娱乐休闲活动差异化、种类多,比如北部乡村的娱乐休闲活动往往和山地运动结合,如举办爬山坡比赛等;三是旅游住宿饮食形成规模,在英国,小旅馆随处可见,便捷且收费相对低廉,还提供第二天的早餐,受到很多人欢迎;四是提供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商品,多数游客偏好直接购买乡村现场加工的纪念品,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是英国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美国:重视旅游营销工作美国的乡村旅游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森林旅游、民俗旅游、牧场旅游、渔村旅游和水乡旅游等。
人们通过乡村牧场放牧、观光度假、探亲访友、考察体验等方式,既可以观赏田园景色,也可以参与田园耕作,还可以分享丰收果实,有些地方还会举行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娱乐项目,这些活动都受到了游客们的欢迎。
美国的乡村旅游特别注重旅游营销工作,善于通过营销手段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其中,最有效的手段是节日营销。
例如威斯康星州就通过烹制汉堡包申请吉尼斯纪录方式,获得外界认知,形成了旅游宣传效应。
日本:与文化形成密切结合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乡村旅游得到发展。
日本的乡村旅游与文化结合得比较紧密。
近10年来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Elsevier一、本文概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融合了农业、文化和旅游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产业,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快速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特征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概述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趋势,然后分析这些研究特征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在影响,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选择Elsevier数据库作为研究数据来源,主要是因为Elsevier是全球领先的学术出版商之一,其收录的文献质量高、覆盖面广,能够反映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
通过对Elsevier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揭示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趋势等方面,从而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以Elsevier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特征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乡村旅游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近10年来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特征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呈现出几个显著的特征。
研究视角日益多元化。
学者们不再仅仅从经济学或社会学的单一视角出发,而是更多地融合了地理学、环境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乡村旅游进行深入分析。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乡村旅游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实证研究成为主流。
与早期以理论探讨为主的研究不同,近年来国外的乡村旅游研究更加注重实证分析。
学者们通过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经济效益等进行了深入剖析。
这种实证研究的取向不仅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也为乡村旅游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及政策建议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今天的世界范围内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农村地区,体验农村生活和文化,与自然环境接触并参与农村休闲活动的旅游活动。
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国际经验分析乡村旅游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打造独特的景点和体验:英国的康沃尔郡以其美丽的乡村景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当地的农民将农田和农舍改造为农家乐和农庄,让游客体验传统的乡村生活。
其他国家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开发独特的乡村景点和体验。
2.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交通、通信和住宿等基础设施支持。
瑞士将其乡村地区的网络和电信设施提升到了与城市相当的水平,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3. 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的有机结合:许多国家通过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将葡萄园和农庄开放给游客,让他们了解葡萄酒的生产过程,并购买当地的农产品。
4. 提供培训和支持服务: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和专业人才的支持。
许多国家通过提供培训和支持服务来帮助乡村地区的居民开展旅游业务。
波多黎各提供财务和营销方面的培训,帮助农民将农场转型为旅游景点。
政策建议针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政策:1. 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税收优惠、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
2. 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宣传和推广: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推广乡村旅游业,包括举办展览、推出旅游路线、制作宣传材料等。
政府还应该积极参与推广活动,吸引更多游客。
3. 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政府可以提供培训和支持服务,帮助乡村地区的居民学习和提升旅游从业技能。
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服务水平,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4. 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 作者:张环宙1, 许欣2, 周永广2 来源:《人文地理》2007 年第4 期 浏览:2715 发布时间:2012/5/14 10:02:14
• 导读: 本文介绍了欧美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主要成功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了外国乡村旅游发展在几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
提要: 乡村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系统的介绍了欧美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主要成功经验, 包括正确的定位, 合理的形式选择, 政府和社区的协调参与以及法律法规和专门的管理机构。在这一基础上, 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提出了外国乡村旅游发展在几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外国经验; 借鉴 1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外对乡村旅游并没有权威的定义, 有时候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场观光( Farm Tourism) [1], 有时又可以包括生态旅游( Ecotourism) 、农业观光( Agri-tourism) 、自然观光( Nature tourism) 、探索性旅游( Discovery Tourism) 、和绿色旅游( Green tourism) 等[2]。甚至可能包括美食、骑马、航海、打猎或其他运动和历史、文化观光[3]。 Gilbert [4]认为, 乡村旅游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 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他把乡村旅游限定在农场和牧场, 其实质是农业旅游。Inskeep[1]则将对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称之为村舍旅游( Village tourism) 。Cloke[5]指出, "乡村⋯⋯ ( 是) ⋯⋯一种特殊的居住地, 乡村社区( 是) 买卖的背景; 乡村生活方式⋯⋯可以被移植; 乡村文化的生活画面⋯⋯可以被加工、整体推销和出售"。他们实际上是把乡村旅游定义为文化和传统旅游。 Lane [6]的乡村旅游概念比较宽泛, 他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 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观光旅游外, 还包括由农民和乡村居民提供的服务、活动和接待业。包括假日步行、登山、骑马等活动, 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 打猎和钓鱼, 教育性的旅游, 文化与传统旅游, 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 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复合性, 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 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 2 外国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 乡村旅游因其不可抗拒的独特魅力, 早在19 世纪30 年代就为欧洲一些旅游开发者所重视。经过100 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萌芽阶段, 到观光、度假和体验阶段, 活动内容和形式日趋完善。目前, 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高档次的旅游度假活动。1998 年, 法国游客中33% 选择了乡村度假, 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当年, 法国乡村接待的200 万( 其中1/4 是外国游客) 游客中, 50% 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这些游客非常稳定, 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 七年来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 , 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7]。他们选择乡村度假, 不是为了收费低廉, 而是在寻找曾经失落了的净化空间和尚存的淳厚传统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从这些可以看出, 目前在欧美国家, 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乡村旅游的形式选择 欧洲多为小国, 国与国之间相距很近, 许多生活习惯和特点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各国十分重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 政府部门也都确立自己的工作重点, 力求有别于他国。如法国以发展特色农场为主,荷兰以养殖、花卉为主, 德国在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 英国一直致力于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特色优势使各国形成了自己的主体吸引物, 吸引了更多的乡村旅游者。 综合来看, 国外乡村旅游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休闲游憩式的乡村度假, 这种方式类似于我国“农家乐”的旅游方式, 以爱尔兰和新西兰作为代表。旅游者住农民家, 吃农民自产自制的食品, 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 到附近的小池塘里游泳、钓鱼, 学习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 通过感受农家的生活来获得旅游体验。这种方式可以体会到恬静幽雅的乡村生活, 融观光、娱乐、知识、疗养为一体, 游客的平均旅游时间在一周以上, 度假的特征比较明显。 第二种即Lane 所定义的农庄旅游( farm tourism) [6],主要指在乡村农场进行的各种旅游活动。欧洲各国主要表现为农业观光, 如农产品采摘、乡村音乐会、垂钓比赛、果品展览、宠物饲养、自制玩具、微型高尔夫等。美国和日本则还有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旅游产品, 称为“务农旅游”, 旅游者通常以类似短期帮工的身份到农场、牧场、渔场参与农事生产劳动。但日本和美国不同的是, 日本旅游者不以取得劳动报酬为主要目的, 通常还要付费。 第三种类型的乡村旅游, 是指与其他旅游形式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类型。如波兰的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开展乡村旅游的主力是生态农业专业户, 乡村旅游在特定的生态农业区内进行。到1996年底, 波兰全国已有由450 家生态农业专业户组成的总面积超过4000 公顷的生态农业旅游区[8]。而在匈牙利, 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遗产旅游结合起来, 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 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 2.2 乡村旅游的定位和功能认识 二战以前, 欧美主要关注农业观光和乡村地区变化的特征, 很少关注乡村旅游与乡村社会、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战之后乡村旅游与乡村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导致了对乡村旅游功能的再认识, 各国不再仅从单一的旅游观点观察乡村旅游, 而开始研究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甚至从对整个社会( Society) 的影响来考察乡村旅游[7]。如“拯救欧洲乡村的乡村旅游”[9]。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 甚至乡村文化与整个社会的维系方式, 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比如日本各级政府制定政策, 通过乡村旅游替代林业、种植业、渔业等滑坡产业, 避免乡村衰落, 保持乡村文化传承; 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 避免农村人口过度下降的重要手段[10]。尽管近年来, 关于通过乡村旅游解决乡村问题的置疑观点开始出现[11], 但是, 乡村旅游功能认识和定位的提升, 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3 乡村旅游的政府规制和扶持 很多国家通过制定发展政策、制定土地和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管理等方式规制和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英国, 中央政府在80 年代, 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立法达到12 部以上, 重要的包括土地基本开发法( General Development Order) , 国家公园与乡村亲近法案(The National Park and Access to the Countryside Act) , 土地替代性使用与农村经济计划法案( Alternative Land Use and Rural Economy) , 亲近乡村法案( Countryside Access Scheme)等[12]。众多法律的出台, 保证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在法国, 1988 年成立了隶属国会农业委员会的农业观光服务处, 作为推广农业旅游的中央机构。该机构拥有行政权力, 与国家农业咨询委员会等密切合作, 开展多方面的推动乡村旅游的服务性工作。 2.4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 欧美重视民众和社区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让当地人加入进来, 从乡村旅游规划的初步评价, 到规划的实施, 直至不断发展中的监测。这使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规划能反映出称为“共享的社区设想”的东西, 增加了社区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且, 由于对社区和民众的尊重, 乡村旅游的各个利益主体也建立起了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 增强了对环境与文化的保护性。当地社区居民可以不同意那些会损害他们的环境, 或会对农村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措施。
3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现状 3.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与农业发展交叉结合的产物, 起步较晚。从我国80 年代末以来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来看, 笔者认为,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时期。90 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区产生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萌芽形态, 同时基于乡村地区旅游景区的附属餐饮和住宿的乡村旅游也开始在大型景区周围出现, 此时的乡村旅游基本上处于自发和粗放式经营的阶段,理论界对此也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尚无乡村旅游的总括性提法。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初期。进入1997 年以后, 乡村开始出现游客采摘等简易的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 逐渐开始有观光果园, 观光花园和观光农场出现。采摘活动是这种经营方式的代表。这种经营方式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 并成为大众化, 区域化的休闲活动。这种乡村旅游类型的出现是早期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外, 位于大都市区旁的乡村地区也开始出现环城休闲休憩带的旅游形态。这一阶段, 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展。 第三阶段是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期。2005 年, 国家旅游局将2006 年定为“乡村旅游年”, 同时, “十一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内容, 这标志着乡村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企业开始介入乡村旅游的发展, 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农场, 或者综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 结合农、林、牧、鱼等资源, 提供较多样化的服务, 包括住宿, 餐饮等。各种民俗活动的开发、民间庙会等乡村节庆活动的提倡、地方文化历史的挖掘、乡村空间和景观的美化和营造等具有体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始涌现。乡村旅游的各级政府规划开始出现, 理论界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开始向纵深发展, 乡村的综合规划和发展、乡村环境改善、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乡村文化、乡村产业、文化、环境与乡村旅游的关系、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始提出。 3.2 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 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在过去十多年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 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尚处在低水平的起步阶段。一方面,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赖性。据王兵等1998 夏季对北京郊县乡村旅游的调查[13], 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 主要是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除传统的农家饭外, 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内容开展得很少。另一方面, 国内游客着眼的主要是低廉的接待费用, 体验乡俗民情的成份很低。如乡村旅游中开展的采摘活动绝大多数不只是为了体味收获果实的感受, 而要同时享有所收获的果实( 一般门票中均有数量的限制) 。据观察, 有相当数量的游客在采摘中, 对果实的数量和质量的在乎程度远超过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点均堆放着被旅游者摘下又丢弃的水果。与美国等国的务农旅游相比,国内旅游者对物质的需求多胜于对精神满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