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09政A 094020055 谢东灵摘要

中庸之道是孔门的看家本领,同时也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更是社会展所应遵循的准则。中庸之道不是消极的处世之道,而是通往高明境界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中庸之道;孔门看家本领;当代价值

提起中庸之道,很多人往往会将它与折中调和、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说好也不说坏的老好人思想以及与世无争、不求进取的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尤其在上世纪的“批林批孔”中,中庸之道更被当作批判的重点,以至到了今天,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中庸之道”仍然是一个贬义词。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很不正确的。实事求是地说,中庸之道不但是孔门的看家本领,同时也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更是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准则。我们今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建设和谐社会,都是可以借鉴中庸之道的。换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处亮点,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①

一﹑作为孔门看家本领的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为孔门的看家本领,其说来自宋代的大理学家程颐。程颐在为《四书·中庸》第一章所作的“提示”中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所谓“心法”,是指口授心得的方法,非笔墨所能尽传。而中庸之道便是孔门靠口授而传于后代的一种心法。只是到了孔子的孙子子思那里,担心年代久了传授会有差错,所以才把它整理成书,并经子思的学生又传给了孟子。程颐还认为,《中庸》一书意味无穷,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可用于实践,而这种学问是人一辈子也用不完的。那么,何谓中庸之道呢?所

谓“中”,即正的意思;所谓“庸”,即常的意思(也有人释“庸”为用)。而所谓“中庸之道”,即中正之常道,也就是人们经常遇到的、时时应遵守的一些普遍的道理。“中庸”既是孔门所创立的一种伦理道德学说,同时又是孔门处理大小一些事情的原则和方法论,故于孔门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可见,在孔子看来,中庸是一种最完美的道德,它甚至已成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但能够做到中庸的人却实在太少了。在孔子心目中,只有远古的圣君舜能做到这一点,还有孔子的高足颜回也能“择乎中庸”(《中庸》),并时时服膺它。②下面我们便来看看孔子所说的“中庸”即中正之常道的具体内涵。《论语·先进》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此记孔子弟子子贡与老师的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哪个要强一些呢?”孔子回答:“颛孙师做起事来有些过分,而卜商做起事来常常达不到。”子贡又问:“那么,是否可以说颛孙师要好一些呢?”孔子肯定地说“做事情过了头和达不到,同样是不可取的。”③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犹不及”。而“过犹不及”便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精髓。我们知道,人们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不外有三种情况:一是做过了头,二是未能达到,三是恰到好处。而孔子的中庸之道便是要追求这种恰到好处的效果,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既不能过分也不能达不到;只有“适度”了,才能“中庸”,事情也才能做得好。孔子便把这种最合适的“度”也就是处理各类事情的最佳做法称作“中”。而这个“中”,当然不是正中间,不是半斤八两(十六两制),不是绝对平均,它应该是一个求得事物各方面平衡的平衡点。找到这个平衡点了,事物便能够平衡与和谐。

显然,要做到中庸,必须反对三种倾向,即“过”、“不及”还有折中。再以数学上的“黄金分割”为例来说。所谓“黄金分割”,是说将一条直线分为两部分,要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于这部分的比,这样的比例关系容易给人以美感。例如图画的构图、报纸的排版、公园的建造以及工艺

②史德新.论老子守中思想与孔子中庸之道的异同

美术或日用品的长度与宽度之比,实际上都遵循着“黄金分割”的原则。倘非如此,人们就会觉得不美。“过犹不及”。这种“黄金分割”方法还被运用于“优选法”。其所谓“优选”,实际上也是要以合乎“中庸”为优。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我们配眼镜,也是要适“度”,度数高了不行,度数低了也不行,只有恰如其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④

为了能确保达到“中庸”,与“叩其两端”相联系,孔子还提出了“攻乎异端”的主张。《论语·为政》记孔子的话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意思是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在这里,“异端”不是指不同的学说,因为孔子在时,诸子百家还没有出现,所以“异端”只能是指那些不正确的议论,即在处理问题时那些“过”与“不及”的偏于两端的议论。由

于这些议论影响着人们的正确思维,妨碍“中庸”,所以必须先将其廓清。⑤其实,中庸之道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的。早在五帝时期,尧、舜、禹就以“允执其中”作为治世的理念。《论语·尧曰》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尧告诫舜,让舜“允执其中”,而舜也以同样的话告诫禹。所谓“允执其中”,即诚实地保持着那正确的作法。据孔子说,舜后来的确是做到了。

二﹑中庸之道是处理人的本身及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把关系调整到一种最佳的状态,而这种最佳状态便是中庸。还要看到,人的本身也是有两重性的,即动物性与社会性。这两者是并存的,既矛盾斗争,又对立统一,并在矛盾斗争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的一些欲望如食欲、性欲,都还在人身上保存着。正如《礼记·礼运》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孟子》书中也引告子的话说:“食、色,性也。”而人又是社会化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所以人又是有思想和精神的。而且两者缺一不可。假如只有社会性而没有动物性,单纯为某种理念而活,冻死、饿死也不起来改变现状,那社会就不会有变革,不会有进步,甚至人类也不能继续繁衍。假如只有动物性,没有社会性,人便单纯为食、色而生存,成了赤裸裸的动物,社会就会大乱。所以人身上的动物性与社会性必须和谐统一。而人身上的动物性究竟应占多

④杨文华.以中庸之道审视现代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