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别
- 格式:pdf
- 大小:212.22 KB
- 文档页数:5
第九讲典故词、惯用语和成语一.典故词汉语中有一类词汇现象是被学界所长期漠视的,那就是典故词。
虽然有了几部典故词典,但是似乎从没有人将典故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与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缩略词语、成语、惯用语等同等看待,从纯语言学的角度加以全面的考察、分析。
典故词是一种极有特色的词汇现象,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词汇现象。
说它有特色,是因为它迥异于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种词汇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无论在构成成分、构成方式、音节形式、词义形成、词义架构、词义色彩等等方面均较之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种词汇现象均要来得缺乏恒定,充满变数。
(一)典故词的构词特色典故词在构词上极具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现在构成成分的变异性、音节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构成方式的丰富性等三个方面。
1.构成成分的变异性所谓构成成分的变异性,是指典故词的构成成分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同一个典故可以形成意义相同的诸多表述形式,这一点很不同于成语、惯用语等构成成分相对比较稳定的词汇形式。
如“红叶题诗”是各种典故词典都收录的一个典故词,但是同时存在的还有“红叶诗、红叶留诗、御沟红叶、传波红叶”等形式;“王敦击壶”也是各种典故词典都收录的一个典故词,但是同时存在的也有“击唾壶歌、叩唾壶歌、击壶歌、击歌壶”等形式。
“诗题红叶”、“王敦击壶”的各种表述形式构成了两者的众多自由变体。
之所以同一个典源会存在那么多的表述形式,主要是:(1)对典故的多侧面概括所致。
同一个典故,不同的人可以着眼于不同视角,用各种形式去表述。
如“王祥卧冰”的典源是: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不善良,经常在其父亲面前诋毁他,结果他父亲也讨厌他。
然而一旦父母生病,王祥则竭尽孝道。
继母冬天想吃鲜鱼,王祥在天寒地冻中脱衣剖冰捕鱼,河冰突然破裂,两条鲤鱼跃出水面;继母想吃烤黄雀,又有几十只黄雀飞入王祥的帐篷,他拿它们来供奉其继母。
乡里的人为此惊叹,以为是王祥的孝道感动了上苍。
这个典源涉及王祥竭尽孝道的两个事例,有人着眼于“捕鱼”一事,便将此概括为“王祥卧冰”、“卧冰求鲤”、“冰鲤”等典故词;有人着眼于“捕雀”一事,便将此概括为“王祥黄雀”、“黄雀入帐(幕)”等典故词;也有人将两个事例一并关注,甚至加以抽象,于是便有了“冰鲤黄雀”、“王祥之孝”等典故词。
语言学:现代汉语题库考点1、单选()组词都是区别词。
A、副、简单、金子、女B、大型、中型、中级、低级C、民用、国产、特等、初等D、男、银子、初级、正正确答案:C2、多选普通话的39个韵母中,(江南博哥)只能自成音节不与辅音声母相拼合的有()A、uaiB、ongC、erD、uengE、e正确答案:C, D, E3、单选偏正短语作修饰语的短语是()。
A、一辆崭新的别克牌小轿车B、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C、他同学爸爸的上级的孩子D、我的那位开出租车的好朋友正确答案:C4、单选舌位后、半高、唇圆的元音是()A、uB、<C、aD、o正确答案:D5、多选下面几个声母中,属于擦音的有()A、qB、xC、hD、lE、k正确答案:B, C6、单选关于祈使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祈使句的谓语只能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动词或动词结构B.祈使句的主语往往是第二人称代词,不能用听话人的名字来作祈使句的主语C.第一人称代词“咱们”不能作祈使句的主语D.祈使句不能连用两个否定形式正确答案:A7、单选现代汉语构成新词所广泛运用的方法是()A、轻声、儿化B、简缩C、附加法D、词根复合法正确答案:D8、单选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方式是()A、形态B、虚词C、词序D、虚词和词序正确答案:D9、单选与其他三个句式不同的是().A.唱一个歌给我听B.炒一个菜给我吃C.倒一杯茶给我喝D.拿一支笔给我用正确答案:A10、单选汉语拼音的音节中,韵头都由()充当。
A、单元音B、a、o、eC、o、i、uD、i、u、ü正确答案:D11、多选下列语句中语序的变化不会引起含义或结构变化的有()。
A、饭在锅里——锅里有饭B、客人来了——来了客人C、老王或者老李去——老李或者老王去D、小张不跟小李说话——小李不跟小张说话E、小张跟小李是好朋友——小李跟小张是好朋友正确答案:C, E12、判断题普通话里的e和Qe可以用同一字母e表示,因为它们是两个相同的音素正确答案:错13、单选从给出的几个词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填入括号。
成语的语言特点
成语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言简意赅:成语通常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具有强烈的概括性和表达力。
例如,“画蛇添足”、“半途而废”、“一箭双雕”等成语,用词精准、寓意深刻,能够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丰富的含义。
结构定型:成语的结构相对固定,其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
例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成语,其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四字格,不能随意更改。
出处明确:成语大都具有一定的出处,其来源或出自古代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或出自古代经典文献。
例如,“完璧归赵”、“破釜沉舟”、“草木皆兵”等成语,都出自古代的历史故事或文献典籍。
风格典雅:成语的语体风格庄重、典雅,与惯用语、歇后语通俗、平易的风格不同。
这种典雅风格使得成语在表达上更具文采和表现力。
寓意深刻:成语通常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寓意,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性和世界。
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提醒人们不要轻易放弃,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又如“卧薪尝胆”,告诉人们要时刻保持警醒,不忘初心。
总的来说,成语以其言简意赅、结构定型、出处明确、风格典雅和寓意深刻等特点,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举例说明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形式中的作用
成语和惯用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语音形式,它们在语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音韵和谐:许多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上具有和谐、押韵的特点,如“水落石出”、“胸有成竹”等。
这种音韵和谐的语言形式,不仅使语言更加优美,还有助于记忆和传播。
2. 节奏感强:一些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上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如“朝三暮四”、“五花八门”等。
这种节奏感有助于表达情感和强调语义,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3. 形象生动:一些成语和惯用语通过语音形象地表达了意义,如“轻如鸿毛”、“响彻云霄”等。
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形式,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4. 简洁明了:成语和惯用语通常比较简短,语音形式简洁明了,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
这种简洁的语言形式有助于快速传达信息,提高语言的效率。
5. 易于辨识:一些成语和惯用语的语音形式比较特殊,容易辨识和记忆,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
这种易于辨识的语言形式有助于人们快速理解和运用。
总之,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形式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们通过不同的语音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形象、简洁、易于辨识和记忆。
成语和俗语的区别词语的定义:文辞;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通俗并广为盛行的定型的语句,简洁而形象化,大多数就是劳动人民缔造出的,充分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心愿。
”从这个表述可以看看的出来,《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著者指出成语和词语的最小区别就是成语存有原文,而俗语则没原文,源自民间。
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
例如指桑骂槐,就是一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
又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容斋随笔》,可是《容斋随笔》里原文是:“信之为大将军,实萧将军所荐。
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显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并不是洪迈的原创。
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的俗语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比如: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
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俗语”,更是很难分清楚。
比如“风马牛不相及”作为成语异议不大,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成语。
俗语可以分成三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这三类都和成语存有交叉。
第一类:谚语。
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组。
很多谚语和成语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
《战国策·楚策》有“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之语,也就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本身是一个谚语,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是“未为迟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惯用语名词解释
惯用语名词解释如下: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
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有时会用到。
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
“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它一般有八个特点:
1.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
2.惯用语一般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
3.惯用语比较短小。
4.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等。
5.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
6.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7.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
8.惯用语含义单纯,口语色彩浓厚。
主标题:熟语一般特点及分类副标题:熟语(含成语)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也是高考的重点,要积极备考哟关键词:词语,成语,备考难度:3重要程度:5内容:熟语(含成语)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凝固性:在语言里,一般词组和语句是临时自由组合的,而各种熟语则是经久沿用有了定型的,即熟语有着结构的凝固性。
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不能随意做大的改动,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但是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一些字,也可以改动一些字,如“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也可以写成“三个臭皮匠,顶得过一个诸葛亮”或“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
②意义上的整体性。
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剧本”。
③表现力: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熟语的分类:1.成语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有的来自古代口语,有的来自古代寓言,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古代诗文等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
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
2.惯用语惯用语是指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短语。
惯用语一般不使用字面意义,往往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这实际上就是它的表意点。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多字的,如“解铃还须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等。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或补语,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插进别的成分,如“敲边鼓——敲了一阵子边鼓”。
3.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六节成语和俗语的辨析基础知识专题第六节成语和俗语的辨析一、【考纲要求及命题剖析】考纲要求: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掌握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语文知识。
命题剖析:成语和俗语的考查,主要测查学生对成语和俗语的正确使用,这类试题的命题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段落中辨析成语和俗语在语境中的使用2、在句子中辨析成语和俗语在语境中的使用3、分析成语的意思和重点字形的结合4、成语或俗语的典故二、【历年真题考点汇总】近五年命题规律命题特点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2014年在段落中使用在句子中使用意思和字形的结合成语典故?三、【复习攻略宝典】(一)学会解题成语辨析应注意不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望文生义。
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2、断词取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
如果只注意某些语素,而忽视其他语素,就会破坏整个成语的意义。
3、轻重失度。
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4、语义重复。
如果不注意成语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语意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5、褒贬颠倒。
成语往往含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褒词不能贬用,贬词不能褒用,否则会影响感情的正确表达。
四、【精典例题】字义、形结合题1、根据成语分析,在横线处选填汉字正确的是A. ________竽充数分析:这个成语说的是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本领的冒充有本领,以次充好。
横线处应填“烂”。
B. 破沉舟分析:这个成语说的是项羽与秦军打仗,过河后砸锅沉船,表示与秦军决一死战的故事。
后用来比喻下最大的决心,一拼到底。
横线处应填“斧”。
C.闻鸡起________分析:这个成语讲的是晋人祖逖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相勉励,半夜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刻苦练功。
横线处应填“武”。
基础知识专题 第六节 成语和俗语的辨析
一、【考纲要求及命题剖析】
考纲要求:
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掌握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语文知识。
命题剖析: 成语和俗语的考查,主要测查学生对成语和俗语的正确使用,这类试题的命
题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段落中辨析成语和俗语在语境中的使用 2、在句子中辨析成语和俗语在语境中的使用 3、分析成语的意思和重点字形的结合 4、成语或俗语的典故 二、【历年真题考点汇总】
近 五 年 命 题 规 律 命题特点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在段落中使用 在句子中使用
意思和字形的结合 成语典故 三、【复习攻略宝典】 (一)学会解题 成语辨析应注意不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2、断词取义。成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如果只注意某些语素,而忽视其他语素,就会破坏整个成语的意义。 3、轻重失度。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4、语义重复。如果不注意成语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语意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5、褒贬颠倒。成语往往含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褒词不能贬用,贬词不能褒用,否则会影响感情的正确表达 。 四、【精典例题】
字义、形结合题 1、根据成语分析,在横线处选填汉字正确的是 A. ________竽充数 分析:这个成语说的是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本领的冒充有本领,以次充好。横线处应填“烂”。 B. 破 沉舟 分析:这个成语说的是项羽与秦军打仗,过河后砸锅沉船,表示与秦军决一死战的故事。后用来比喻下最大的决心,一拼到底。横线处应填“斧”。 C.闻鸡起________ 分析:这个成语讲的是晋人祖逖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相勉励,半夜听到 鸡叫就起床练剑,刻苦练功。横线处应填“武”。 D.门 若市 分析:这个成语说的是邹忌讽谏齐王后,门前和院子里向齐王进谏的人很多,像市场一样。现在形容非常热闹。横线处应填“庭”。 【答案】此题考查了成语的书写和含义的辨析,可以结合书写判断出是错误的选项,正确答案为:D (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模拟试题) 句中字义辨析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更加有效地治理雾霾,各地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又各自推出了不少举措,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第九讲典故词、惯用语和成语一.典故词汉语中有一类词汇现象是被学界所长期漠视的,那就是典故词。
虽然有了几部典故词典,但是似乎从没有人将典故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与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缩略词语、成语、惯用语等同等看待,从纯语言学的角度加以全面的考察、分析。
典故词是一种极有特色的词汇现象,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词汇现象。
说它有特色,是因为它迥异于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种词汇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无论在构成成分、构成方式、音节形式、词义形成、词义架构、词义色彩等等方面均较之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种词汇现象均要来得缺乏恒定,充满变数。
(一)典故词的构词特色典故词在构词上极具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现在构成成分的变异性、音节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构成方式的丰富性等三个方面。
1.构成成分的变异性所谓构成成分的变异性,是指典故词的构成成分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同一个典故可以形成意义相同的诸多表述形式,这一点很不同于成语、惯用语等构成成分相对比较稳定的词汇形式。
如“红叶题诗”是各种典故词典都收录的一个典故词,但是同时存在的还有“红叶诗、红叶留诗、御沟红叶、传波红叶”等形式;“王敦击壶”也是各种典故词典都收录的一个典故词,但是同时存在的也有“击唾壶歌、叩唾壶歌、击壶歌、击歌壶”等形式。
“诗题红叶”、“王敦击壶”的各种表述形式构成了两者的众多自由变体。
之所以同一个典源会存在那么多的表述形式,主要是:(1)对典故的多侧面概括所致。
同一个典故,不同的人可以着眼于不同视角,用各种形式去表述。
如“王祥卧冰”的典源是: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不善良,经常在其父亲面前诋毁他,结果他父亲也讨厌他。
然而一旦父母生病,王祥则竭尽孝道。
继母冬天想吃鲜鱼,王祥在天寒地冻中脱衣剖冰捕鱼,河冰突然破裂,两条鲤鱼跃出水面;继母想吃烤黄雀,又有几十只黄雀飞入王祥的帐篷,他拿它们来供奉其继母。
乡里的人为此惊叹,以为是王祥的孝道感动了上苍。
这个典源涉及王祥竭尽孝道的两个事例,有人着眼于“捕鱼”一事,便将此概括为“王祥卧冰”、“卧冰求鲤”、“冰鲤”等典故词;有人着眼于“捕雀”一事,便将此概括为“王祥黄雀”、“黄雀入帐(幕)”等典故词;也有人将两个事例一并关注,甚至加以抽象,于是便有了“冰鲤黄雀”、“王祥之孝”等典故词。
关于谚语和成语的区别库尔班。
阿卜力米提(喀什疏勒县亚曼牙乡中学)关于谚语和成语的区别库尔班。
阿卜力米提(喀什疏勒县亚曼牙乡中学)谚语和成语是人民长期发展过程中丛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谚语和成语是维语语法和语文课中多见的,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学生在考试中常常遇到的内容之一。
让学生掌握谚语和成语的相同点,不同点和他们的特点是老师们不可忽视的一点。
一般,我们用它们的定义,含义来区别它们。
也就是说,谚语在结构上是以句型来写的,内容上表示模范,教训,劝告等意义在表示方式上直接表达意思或以动物,鸟和其他事物的特征为手段来表达意思。
成语在结构上以词组形式来写,内容上以比喻夸张形式来表达意思,讲解这点有利于学生掌握谚语和成语的区别。
我认为,谚语和成语还有以下几点区别在课本上没有提到的:一、注解谚语的区别时,被肢解的内容表示比自己更复杂的内容。
比如:“危难时刻见人心”这个谚语表示“真正的朋友在苦日子能考验”的意思。
“鞭打螺预惊起马”表示“一方面爱到打击,影响其他人的尊严和利益。
总而言之注解的部分以句式来表示。
成语意思以意义或词组来表示。
成语里面的每一个词句经过严格挑选的,在长期语言实践中称述的,固定化的,所以,不能去掉里面的任何一个字。
比如:木耳朵这个成语中的(木)字不能写成(铁)这个决不表示“不听话”的意思。
另外,。
如:疯疯癫癫这个成语表示“浮躁,毛躁”的意思。
二、因为谚语是长辈在生活中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所以他们教育意义比较深刻,向别人做榜样,教训,向人民劝告。
如:“家和万事兴”这个谚语教育人民国家平安,人民也平安,所以要维护祖国。
“趁热打铁”这个谚语表示“要及时做事”的意思。
成语的作用不是教育人民做榜样,而是把意思以比喻、夸奖的方法来表达意思。
如:“眉飞色舞”这个成语通过夸奖的方法表示“高兴”的意思。
“鸡毛蒜皮”这个成语通过比喻的方法表示无根据的话谁都不在乎的意思。
以上成语这种没有教育人民,向别人做榜样的意思。
浅谈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别在现代汉语中,成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等被统称为熟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频被用到。
其中,歇后语、谚语较其他两类好区分一些,而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分标准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笔者查询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梳理总结了一下前人的观点,以便于更好的了解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分。
我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从语言形式方面区分,有人从语法方面分析,有人从意义方面下手,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现在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整理了大家的不同观点。
首先,在语言形式方面,有人认为惯用语大部分是三字格的,而成语大都是四字格的,例如马国凡曾在他的《惯用语》中就明确提出“惯用语在语言结构上,音节(字数)都很短,多数是三个音节的动宾结构词组。
”⑴并且举出一系列例子佐证自己的观点,例如:打埋伏,打游击等;相似的,王勤在《论惯用语》中也提出自己的观点“惯用语的语言形式以三言为主,个别的是五、六、七言。
成语则是整齐的四字格。
”⑵这就比马国凡的观点有进步了,因为惯用语不都是三字格的,甚至四字,五字或者更多的都有,例如:喝西北风、坐冷板凳、陈芝麻烂谷子等等。
施宝义、姜林森,潘玉江在《汉语惯用语简说》中指出“成语的构成形式,绝大部分为四字格,惯用语的构成形式,绝大部分是三字格。
”⑶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严谨的,因为从上述例子看来,四字格的惯用语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而关于成语究竟是几字格的形式,大家似乎没有太大的争议,一致认为成语应该是四字格的,可是四字格的词组中却有一部分异类,例如:吃大锅饭、唱对台戏等等。
这些词在形式上与成语相似,可是却不是成语而是惯用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单单从语言形式上来划分成语与惯用语是不科学的。
肖传哲在《浅谈惯用语的特点及其作用》中提出:“惯用语的语言形式是以三个音节为其主要特点。
惯用语绝大多数是三个音节的,四个音节的有一些,但不多,五个音节以上的是个别的。
因此,把三个音节的惯用语作为它的基本语言形式有利于把它和成语区别开来。
成语的语言形式,绝大部分是四个音节的,这样说,并不否认成语也有五个音节以上的,如‘桃李满天下’‘迅雷不及掩耳’‘山雨欲来风满楼’等等。
因此,把四个音节的成语作为它的基本形式,以便于有别于惯用语。
总而言之,两者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是惯用语和成语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⑷这段话给我们做了个关于语言形式上的总结,以便于我们以后在形式上区别成语和惯用语,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词汇这方面的知识是错综复杂的,所以不能用绝对化的眼光去判断。
对于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还应该结合其他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前人在语法方面对成语和惯用语是怎么划分的。
马国凡在《惯用语》中提出惯用语大多是动宾结构词组,例如打埋伏、打游击、戴高帽、吃大锅饭,摸老虎屁股等等。
⑸这一观点和许多研究者的观点不谋而合,例如王德春就在《新惯用语词典·序言》中总结了惯用语的主要特点:“在结构形式上以动宾结构的三字格为主体,如:打秋风、碰钉子等”,但是也更加完善了马国凡的说法,他指出“除此之外,也有不少非动宾结构的三字格,如:半边天、臭老九、狗咬狗、短平快等。
”⑹依据这个,我们就可以否定杨欣安在《谈谈惯用语》中提出的观点“惯用语必须是动宾词组”。
⑺而施宝义、姜林森、潘玉江则在《汉语惯用语简说》中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更加细致的解释:惯用语的语法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偏正结构、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并列结构。
”其中偏正结构的词语有门外汉,铁饭碗;动宾结构的有敲竹杠、炒冷饭;主谓结构的有鬼画符、天知道;并列结构的有挂羊头卖狗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惯用语的语法结构并不单单只有动宾结构,而是“偏正,动宾结构形式较多,而主谓、并列结构形式较少。
”⑻温端政在《汉语常用语词典》中提出一部分惯用语在形式上与成语相似,但它们“在结构上有两点明显不同于成语,一是‘1+3’的动宾式,不像成语那样属于‘二二相承’式;二是‘1、3’之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唱一处对台戏’‘喝几口西北风’‘吃惯了大锅饭’,不像成语那样中间一般不插入其他成分。
”⑼咱们且不说这里所说的惯用语是动宾结构有何不妥,只看成语的“二二相承”式就可以看出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吴建生在《惯用语的界定及惯用语词典的收目》中将“在‘语’的范围内,不论其内容是表述性的还是描述性的,也不论其风格‘雅’还是‘俗’,只要具备了‘二二相承’的特点就不是惯用语或者谚语,而应纳入成语的范畴”这种归类方法称为“一刀切”,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有点武断,但是却为成语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的区分划定了一道明确的界限。
”⑽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区分惯用语和成语的方法,还有受争议最大的一点,就是所谓“表意双层性”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很多惯用语有其比喻义或引申义。
马国凡提到过惯用语所表达的是“超脱字面意义进而概括出更完备整体化的意义”;⑾王德春也曾经说道“绝大部分惯用语都含该词组的修辞转义”;⑿杨欣安在《谈谈惯用语》中写道惯用语的“意义并不是那个动宾词组字面上所表现的意义,也是修辞上的比喻手法”,⒀比如“碰钉子”,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碰在钉子上,这是用“钉子”比喻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
对于惯用语和成语在这个方面的区别,肖传哲提出了惯用语的实际含义是“通过比喻和引申两种办法产生的”,“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统一这一鲜明特点,是有别于成语及一般词语的。
”⒁也就是说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是统一的,言在此而意在其中。
可是卢卓群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在《成语的特点及其变式》中,他提出“言外型”成语的概念,认为这种成语“实际含义与字面义不相一致,或者相去甚远”,⒂例如“守株待兔、井底之蛙”等。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说法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而“表意的双层性”这个概念被刘叔新在《固定语及其类别》中提出来,他认为,“表意的双层性,使成语在意义内容上别具特色”并且说明“依据这一点什么算成语,什么不算,是易于断明的”。
可是在他的说法中也有过于绝对,而悖于常人所理解的部分,例如他说的“固定语中,凡表意具有双层性的单位,无论只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也无论具有悠久的历史或只产生于现代,都是成语”,⒃这样说来,就把我们平时认为不算成语的词组也划分到成语中了,例如穿小鞋等我们认为是惯用语词组的都被划分到成语中,我认为这样是不科学的。
王吉辉在《意义的双层性及其在成语、惯用语划分中的具体运用》中对“意义的双层性”给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意义的双层性指某些语词既具有字面的表层意义,又蕴藏着含而不露的深层意义,而且两者并不完全相等同,其间存在着引申、比喻等等关系。
”⒄而且他认为具有意义的双层性的词组是成语,反之,不具有的即是惯用语,可是我却不敢苟同他的观点,难道,“穿小鞋”之类的词语没有意义的双层性么?我觉得很明显是有的,而这类的惯用语有很多,所以,大部分惯用语是具有意义的双层性的。
因此我还是比较赞同周荐在《熟语分类问题研究》中的观点“‘表意的双层性’不是也不应该是将成语与他类熟语分开来的本质特征。
”⒅如果以此为标准的话,那么很多人们在语感上认为是成语的单位,却被划分出成语的行列,例如“语重心长、风调雨顺、人杰地灵”等等;而人们普遍认为不是成语的词组例如“省油灯、打折扣、背黑锅”却被认为是成语了。
这样的划分方法明显是疏于思考的。
综上,我认为成语和惯用语中都有一部分是有“意义的双层性”的,可是还有一部分是不具有这个特点的,而这个特点并不能成为划分成语和惯用语的可操作性标准。
除了笔者在此罗列出的三个方面以外,还有学者提出的一些观点,例如以是不是有典故,有出处作为划分依据,认为成语有典故,而惯用语没有典故,这个也是错误的,因为根据研究结果发现,许多惯用语也是有典故的;还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惯用语的口语性较强,而成语的书面性较强,我认为这一点可以作为划分依据的一部分,在我接触的惯用语中,绝大部分是口语化的。
因此,我们就可以来总结一下成语与惯用语的划分依据了,首先从语言形式上来说,成语大部分是四字格的,但是也有非四字格的成语,而惯用语很多事三字格的,可是也有一部分是非三字格的;从语法结构方面看,成语一般都是“二二相承”结构的,而惯用语一般是动宾或者偏正结构的,还有一部分是主谓或者并列结构的;成语和惯用语都具备“意义的双层性”的特点,可是相对来说,在惯用语中,这个特点体现的比较明显,运用的比较广泛,而成语中,也有一大部分根本不具有“意义的双层性”这个特点;成语的书面语色彩浓厚,具有文雅而庄重的特点,惯用语具有通俗易懂的口语特点,含义单纯,简单而通俗,口语化色彩很强。
我只是浅薄的发表了一下自己的拙见,关于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别还需有兴趣的人多加研究才能更加完善这方面的知识,填补这方面的空缺。
注释:⑴ 选自《惯用语》,马国凡著,内蒙古出版社,1982年⑵选自《论惯用语》,王勤著,《语文研究》,1982年第一期⑶选自《汉语惯用语简说》,施宝义、姜林森、潘玉江著,《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四期⑷选自《浅谈惯用语的特点及其作用》,肖传哲著,《东疆学刊》,1985年第一期 ⑸同⑴⑹选自《新惯用语词典·序言》,王德春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⑺选自《谈谈惯用语》,杨欣安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二期⑻同⑶⑼选自《汉语常用语词典》,温端政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⑽选自《惯用语的界定及惯用语词典的收目》,吴建生著,《语文研究》2007年第四期 ⑾同⑴ ⑿同⑹ ⒀同⑺ ⒁同⑷⒂选自《成语的特点及其变式》,卢卓群著,《语文建设》,1987年第三期⒃选自《固定语及其类别》,刘叔新著,《语言研究论丛》第二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⒄选自《意义的双层性及其在成语、惯用语划分中的具体运用》,王吉辉著,《南开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⒅选自《熟语分类问题研究》,周荐著,《词汇学问题》,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