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化水平的现状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89.1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化水平的现状分析

刘少华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

摘要: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货币量也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从1980年到2012年,中国的名义GDP增长113倍,而 大幅增长582倍。2012年,以衡量的中国货币化水平高达187.58% ,这一水平不仅远远超出同等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也超过了绝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本文首先阐述了金融结构的相关规律,接着对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货币化水平变动情况的比较,本文发现,若干国家违背了传统的货币化水平变动路径(即“倒U型”曲线规律)而普遍出现上升的趋势,并纷纷超出各自货币化水平的历史高位。

关键词:金融结构 货币化水平 经济货币化

引言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和经济转轨过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货币量也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从1980年-2012年,中国的 由1671.1亿元上升到974148.8亿元,增长582倍,而在同时期,我国的名义GDP水平由4545.6亿元提高到519322亿元,增长113倍 。货币数量的增幅明显超过名义GDP的增幅,这种变动在经济领域的一个直接表现形式为中国货币化水平的大幅上升。1980-2012年,以 度量的中国货币化水平 由36.8%大幅上升到187.58%,目前,中国的货币化水平不仅远远超出同等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也超过了绝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

中国的货币化水平相对自身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比较高”的异常现象,也引起了国际和国内经济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麦金农教授就将中国在财政赤字大幅扩张的背景下,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并没有给经济带来显著的通胀的现象称为“超额货币之谜”,并据此认为当中国的货币化水平超过100%的临界点时将给价格水平带来巨大的上涨压力,而货币化水平在超过100%后将趋于稳定。

一、金融结构变动的相关规律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丰富,金融在经济活动中逐步体现出核心的地位,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

戈德史密斯(1969)认为,对各国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不同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金融结构差异,探讨各国金融发展因素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1。

戈德史密斯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并表示“对于经济分析来说,最重要的也许是金融工具的规模以及金融机构的资金与相应的经济基础变量(例如国民产出水平、资本形成情况等变量)之间的关系2。”通过分析,戈德史密斯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指标,试图通过这些指标来表示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变动规律,如:金融相关比率等。

通过对全球35个国家在100多年内的金融结构变动路径的比较,戈德史密斯发现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变动路径基本一致,戈德史密斯进一步推断,发展中国家也将出现和发达国家类似的金融结构变动路径。在此基础上,戈德史密斯总结了各国金融结构的变动规律,其中,涉及本文研究内容的相关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在发展初期,一个经济体的金融工具数量的增速要高于其经济基础变量(如GDP、社会

1王曙光著:金融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P33-P34.

2陈野华著,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P288.

财富等)的增速,两者变动速度的差异导致金融工具比率在经济发展初期一般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戈德史密斯通过总结认为,金融工具比率的提高存在一定的拐点,他通过比较发现,当经济体的金融工具比率达到某个阶段时(如,当金融相关比率达到1到1.5之间时),其金融工具数量与经济基础变量的比值数据就会停止增长甚至出现下降3。

同时,戈德史密斯通过研究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其经济货币化水平的上升,但是,其认为与金融工具相关比率的发展规律一致,一个国家的货币化水平也会出现由初始时期的迅速上升,到后来的逐渐平稳甚至有所下降的历史过程4。此外,戈德史密斯还总结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资产占社会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将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占社会金融资产的比重相应的会出现较大幅度提升。

在探讨各国金融结构的变化规律的同时,戈德史密斯也研究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5,认为主要在于以下2方面,即:

金融体系促进了储蓄与投资的分离,戈德史密斯提出,由于各经济个体在投资经营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及风险意识)和资金配置上的不均衡,导致经济运行中出现储蓄和投资的分离,而金融部门的出现使得社会上原本分离的储蓄和投资在金融体系作用下能够重新实现对接,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源的流转,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戈德史密斯分析指出,由于存在多种金融工具,使得经济个体可以并不局限于其自身储蓄来规划投资行为。戈德史密斯进一步认为,金融体系中的非货币形式的金融工具的重要性就在于这个因素,因为经济个体通过金融体系可以为其多余的资金谋求某种收益,并促进了社会储蓄。

基于这种分析思路,戈德史密斯把金融工具分为两类,即:第一性证券、第二性证券,他认为,直接金融是由政府和企业通过发行第一性证券进行的金融活动,而间接金融是由金融机构发行第二性证券所进行的金融活动。戈德史密斯认为6“金融机构对经济的引致增长效应是源于对储蓄者和投资者资金供求的重新安排”。

此后,经济学家麦金龙教授进一步提出货币化进程的“倒U型假说”,认为一国经济的货币化水平一般呈现出先随经济发展水平逐步上升,当达到一个拐点后,货币化水平会出现逐步下降的局面。

二、中国货币化水平的现状分析及国别比较

(一)中国的货币化水平变动轨迹及所谓“迷失货币”的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的金融结构也日趋丰富,货币量大幅度增加,带来中国货币化水平的持续攀升。

M层次的货币量达到992129.25亿元人民币7,接近100万亿截止2013年1月,我国

2

M水平为元。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2012年的GDP为519322亿元8,而2012年底的

2

M衡量的中国货币化水平高达187.58%。

974148.8亿元9,以

2

当前,中国的货币化水平不仅远远超出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相关国家,也超过了绝大多

3王曙光著:金融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P34-P35.

4陈野华著,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P294.

5陈野华著,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P298-P299.

6陈野华著,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P300-P301.

7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3年货币统计览/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4/index.html 8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9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2年货币统计概览

/publish/diaochatongjisi/3766/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