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94 KB
- 文档页数:2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2022KJ167);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研究院2021年度中医药科研计划资助项目(SSMYJY 2 2021 04);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拓新工程”基金科研项目(ZD202109)通信作者:庞树朝,E mail:dashu198601@163.com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刘小雨 庞树朝 江杨杨 王丽欣(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193)【摘要】线粒体动力学是指线粒体通过分裂和融合维持线粒体网络的动态平衡并为细胞提供能量,多种因素诱导下引发的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尤其是线粒体分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AS)进展密切相关。
而动力相关蛋白1(Drp1)是介导线粒体分裂的最关键蛋白,Drp1在AS中表达增加与内皮细胞衰老、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及向成骨样细胞转化、巨噬细胞参与的胆固醇外流及炎症反应等AS相关病理因素相互影响,加速疾病进程。
此外,Drp1的抑制剂及部分中药提取物被证明依赖于Drp1途径减缓AS进程。
现就Drp1的结构与活性调控、其在AS进展中的关键作用及靶向Drp1治疗AS的研究现状加以阐述。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4 01 018Dynamin RelatedProtein1andAtherosclerosisLIUXiaoyu,PANGShuchao,JIANGYangyang,WANGLixin(FirstTeachingHospitalofTianji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tionalClinicalResearchCenterforChineseMedicine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ianjin300193,China)【Abstract】Mitochondrialdynamicsreferstomitochondrialfissionandfusioninordertomaintainthedynamicbalanceofthemitochondrialnetworkandprovideenergytothecell.Theadvancementofatherosclerosis(AS)isdirectlylinkedtoanimbalanceinmitochondrialdynamicscausedbyavarietyofcauses,particularlyabnormalmitochondrialfission.Dynamicrelatedprotein1(Drp1)isthemostcriticalproteinthatmediatesmitochondrialdivision.TheincreasedexpressionofDrp1inASinteractswithpathologicalfactorsrelatedtoAS,suchasendothelialcellsenescence,proliferationandmigrationof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andtransformationtoosteoblast likecells,macrophage involvedcholesteroleffluxandinflammation,therebyacceleratingthediseaseprogression.Inaddition,inhibitorsofDrp1andsomeherbalextractshavebeenshowntobedependentontheDrp1pathwaytodecelerateASprogression.ThisarticleelaboratesonthestructureandactivityregulationofDrp1,itskeyroleintheprogressionofAS,andthecurrentresearchstatusoftargetedDrp1therapyforAS.【Keywords】Atherosclerosis;Mitochondrion;Dynamin relatedprotein1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019年在农村和城市中心血管疾病分别占中国居民死因的46.74%和44.26%,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代谢危险因素的双重压力,心血管疾病负担仍将持续增加[1]。
线粒体基因组和代谢组的研究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器官,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
线粒体内含有线粒体基因组,其中包含有许多与细胞代谢相关的基因。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线粒体基因组和代谢组的研究越发深入,这对于人类的健康和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线粒体基因组为圆形DNA分子,大小为16kb,编码有13个氧化磷酸化系统的蛋白质,以及22个tRNA和2个rRNA,与人类DNA的染色体有所不同。
线粒体DNA是源于细胞内外的古代细菌,与真核细胞的合并形成了现代细胞,至今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
在研究线粒体基因组时,我们可以通过扫描线粒体蛋白质的质谱图,得到包含有线粒体蛋白质以及氧化磷酸化系统的完整序列。
此外,也可以通过线粒体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来发现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和演化。
二、代谢组学的研究代谢组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质等的变化规律。
代谢组学可以研究生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代谢状态、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等信息。
与传统的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一样,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一部分。
它的相关应用领域包括药物研究、毒理学、营养学、医学和环境研究等。
代谢组学的核心技术是质谱和色谱分析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对生物样本进行快速、高效的代谢分析,并在短时间内解析出千种代谢物的产物。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区分不同生物组织和不同疾病状态的代谢情况,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具有很大帮助。
三、线粒体基因组和代谢组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作为与细胞代谢相关的中心,线粒体基因组在人类健康和医学方面的研究越发重要。
目前,线粒体基因组在一些重大疾病的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代谢组学研究在癌症、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疾病中的应用越发广泛。
例如,在癌症代谢组学研究中,代谢物质的变化可以用于癌症诊断与治疗,这其中又涉及到线粒体代谢的相关研究。
当然,线粒体基因组和代谢组的研究离不开人类进行的基因组和代谢组的定量分析。
opa1 代谢组学OPA1代谢组学引言OPA1(Optic Atrophy 1)是一种负责线粒体融合的蛋白质,其突变会导致线粒体功能丧失和细胞凋亡,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利用代谢组学方法来探索OPA1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期从代谢角度揭示其与疾病的关联。
本文将就OPA1代谢组学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OPA1代谢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在特定条件下代谢产物的全面分析方法。
在OPA1代谢组学研究中,研究者们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分析OPA1突变体和野生型样本的代谢产物差异,以发现与OPA1功能和调控相关的代谢通路和关键分子。
OPA1代谢组学的应用OPA1突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等。
通过代谢组学研究,研究者们发现OPA1突变会导致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包括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和糖代谢等。
此外,OPA1突变还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DNA损伤等生物学过程相关。
这些研究揭示了OPA1突变对细胞代谢的影响,为揭示其与疾病的关联提供了重要线索。
OPA1代谢组学研究的进展近年来,研究者们在OPA1代谢组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他们发现OPA1突变会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ATP合成减少,从而影响细胞能量代谢。
其次,他们发现OPA1突变会导致氨基酸代谢紊乱,特别是谷氨酸代谢异常。
此外,研究者们还揭示了OPA1突变与脂质代谢异常的关联,包括甘油磷脂和胆固醇代谢紊乱。
最后,他们还发现OPA1突变会导致糖代谢异常,包括葡萄糖、乳酸和丙酮酸等代谢物的积累。
OPA1代谢组学的意义和展望OPA1代谢组学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OPA1功能和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揭示OPA1突变对细胞代谢的影响,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OPA1与疾病的关联,并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整合代谢组学与其他组学技术,如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以全面解析OPA1的功能和调控网络,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摘要】线粒体是真核细胞重要的细胞器,随着蛋白质组技术的进展和完善,一些新方式也被应用于线粒体蛋白质的研究,线粒体蛋白质组研究尽管已取得了一些功效,但线粒体蛋白质组数据库中的数据仍较匮乏,而且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改善。
【关键词】线粒体;蛋白质组学人类体细胞中除红细胞,其他所有细胞均含有线粒体。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重要的细胞器,它不仅是机体的能量代谢中心,而且还参与多种重要的细胞病理进程。
线粒体拥有自己的DNA(mtDNA),能够进行转录、翻译蛋白质合成。
线粒体含有500~2 000种蛋白质,约占整个细胞蛋白质种类的5%~10%。
线粒体的蛋白质参与机体许多生理、病理进程,如参与电子传递和ATP合成、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降解等进程。
线粒体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与人类许多疾病相关,如退行性疾病、心脏病、衰老和癌症。
运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从整体上研究这些蛋白质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转变趋势及彼此关系,能够为线粒体作用机制的探讨提供新的有力的支持。
1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机体细胞中重要的亚细胞器,它具有独特的超微结构和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线粒体由两层膜包被,外膜滑腻,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两层膜之间有腔,线粒体中央是基质。
基质内含有与三羧酸循环所需的全数酶类,内膜上具有呼吸链酶系及ATP酶复合体。
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的要紧场所,有细胞“动力工厂”之称。
线粒体合成的ATP供给几乎所有的细胞生理进程:从骨骼肌和心肌的收缩,到细胞膜跨膜离子梯度的维持、乃至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分泌等。
另外,线粒体有自身的DNA和遗传体系,但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数量有限,因此,线粒体只是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线粒体的要紧化学成份是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脂类占25%~30%。
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各蛋白质的含量依次为:基质67%,内膜21%,外膜8%,膜间隙4%。
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是在糖尿病病程中发生的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线粒体自噬是线粒体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成分,起到清除细胞内受损线粒体、维持线粒体质量、保护线粒体功能的作用,对维持线粒体的健康形态与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该文就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起到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认知障碍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
糖尿病显著增加了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风险[1 ]。
据报道,糖尿病使全因痴呆的风险增加1.25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风险增加1.43倍,血管性痴呆风险增加1.91倍[2 ]。
认知障碍导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增加,特别是在年幼患者和年老患者中,影响前者的神经功能发育、加剧后者的失能,增加家庭照护的负担[3 ]。
因此,探究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机制有助于为防治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4 , 5 ]。
认知功能的基础是高度依赖能量的神经元的生存与活动。
同时,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代谢合作,如神经递质再摄取、氧化应激防御和能量底物传递也依赖于能量可用性。
线粒体不仅负责能量生成,同时也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调控细胞内Ca 2+稳态、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对维持细胞生存至关重要。
线粒体自噬是细胞中一种选择性自噬的过程,是线粒体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选择性清除受损线粒体,起到维持正常线粒体的数量与质量、保护线粒体功能的作用[6 ]。
线粒体自噬的异常是造成线粒体功能异常的机制之一。
因此,本文就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起到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与理论依据。
线粒体自噬受体蛋白BNIP3的研究进展*吴梦瑶1,张卉1,王陆2,姚咏明1△(1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53;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北京100853)Advances in study of mitophagy receptor protein BNIP3WU Mengyao1,ZHANG Hui1,WANG Lu2,YAO Yongming1△(1Transla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 Med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Division of the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 China;2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he First Medical Center of the Chinese PLA General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E-mail: c_ff@)[ABSTRACT]B-cell leukemia/lymphoma 2 (BCL-2)/adenovirus E1B 19 kD interacting protein 3 (BNIP3) is an atypical BCL-2 family protein containing the BCL-2 homology 3 (BH3)-only domain. As a mitophagy receptor, BNIP3 is a key factor of apoptosis. This review aims to outline the pathway of BNIP3-mediated mitophagy and its regulatory pathway at molecular level,and further discuss the involvement of BNIP3-mediated mitophagy in various human diseases,thereby providing a new direction for exploring clinical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these diseases.[关键词]BNIP3蛋白;线粒体自噬;线粒体;细胞凋亡[KEY WORDS]BNIP3 protein; mitophagy; mitochondria; apoptosis[中图分类号]R329.2+8; R363.2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0-4718.2023.03.020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源源不断地生产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参与细胞内多个生物合成过程,为机体细胞提供着支持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能量,在调控细胞生长、代谢和死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
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510:15:27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30724.1340.004DJ 1调控线粒体功能研究进展倪晓晨1,2,于世龙1,刘延庆1,金 凤3(1.扬州大学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胃癌毒邪论治重点研究室,2.扬州市中医院,3.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江苏扬州 225009)收稿日期:2023-03-10,修回日期:2023-06-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81903850),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YB201992)作者简介:倪晓晨(1997-),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Email:nxc19970103@163.com;金 凤(1989-),女,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抗肿瘤药理学,通信作者,E mail:jinfeng0522@126.comdoi:10.12360/CPB2022030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3)08-1406-06中国图书分类号:R329 24;R349 1;R394 2;R742 5;R977 6摘要:DJ 1是PARK7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肽酶C56蛋白质家族,PARK7基因的缺陷会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症。
DJ 1蛋白是一个多功能蛋白,它可以作为一个积极的雄激素受体介导的转录调节子,也可以用作氧化还原敏感的分子伴侣,氧化应激传感器,还可以保护神经元免于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
此外,DJ 1还与线粒体自噬、能量代谢、线粒体稳态、内质网-线粒体结构偶联等生命过程有关。
然而目前,DJ 1蛋白的精确功能尚不是很清楚。
该文对DJ 1蛋白调控线粒体功能的作用、机制、分子基础展开综述,并结合临床疾病探讨其潜在价值,具有较好的时效性、必要性、创新性和科学性,也有助于为临床药物开发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基因突变引起的线粒体疾病:最新研究进展和所面临的挑战线粒体病是所有遗传性疾病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疾病。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关于线粒体的研究进展有显著的进展,由线粒体基因和细胞核基因共同参与的线粒体病仍面临独特的挑战。
对线粒体病的深入了解,在提高了诊断率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阻止严重的线粒体疾病的遗传方法。
这些进步还有其他的进步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仍然还有相当大的挑战,尤其在一些治疗性领域,哪些显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合并有线粒体功能障碍和不同组织器官受损在很多线粒体病患者中都有发现。
本综述挑选了线粒体病的一些最新进展,并且对其中重要的进展领域着重讨论。
线粒体疾病是人类遗传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我们定义哪些遗传缺损引起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反应主要缺陷的病变,氧化磷酸化反应是细胞ATP的主要来源。
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是人类生命必须的,由四个亚基组成的复合体(CI到CIV)和两个电子传递载体(辅酶Q和细胞色素C)组成。
这个系统产生一个跨膜质子梯度被蛋白复合物成为复合物V(FoF1ATP合酶)利用合成ATP.ATP是细胞能量的重要来源。
自由移动的呼吸复合体和流动的载体共同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形成一个大的结构称为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酶蛋白在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组遗传物质的双重控制下。
环形的线粒体基因组(mtDNA)有16569个碱基对组成,在所有的细胞中呈现多重拷贝。
MTDNA仅仅编码37个基因产物,其中有13个多肽链式氧化磷酸化亚基的结构,还有22个转运RNAs(tRNA)和两个核糖体RNAs(rRNA)参与他们的合成反应。
剩下的线粒体蛋白质包括大多数的氧化磷酸化亚基,装配元件,氧化磷酸化复合体的辅助因子,它们参与mtDNA的损伤修复和表达,细胞器内的蛋白体,和细胞核编码的线粒体动力学,在细胞质中合成,然后运输到线粒体中。
线粒体病的临床特点和患病率线粒体疾病的巨大挑战之一是病人的临床症状有显著性差异,涉及不同的器官和系统。
270新医学综述2024年4月第55卷第4期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李婷婷 王钦鹏 刘晓庆 蔡珂 魏阳阳 梁成【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危脑血管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深入了解,其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极其复杂,目前的治疗手段也受到部分限制。
研究显示,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线粒体动力学调控线粒体功能对于改善脑缺血神经细胞的损伤至关重要。
文章就线粒体动力学的分子机制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缺血缺氧;线粒体动力学;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Research progress in mitochondrial dynamics-related proteins and ischemic stroke Li Tingting△, Wang Qinpeng, Liu Xiaoqing, Cai Ke, Wei Yangyang, Liang Cheng.△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3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ang Cheng, E-mail:*********************【Abstract】Ischemic stroke is a common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poses a severe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n recent years, with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ischemic stroke, signi fi 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owever, current treatments for ischemic stroke are partially limited due to extremely complex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schemic stroke. Therefore, mod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through mitochondrial dynamics is essential to ameliorate the damage of cerebral ischemic neuronal cells. In this articl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itochondrial dynamics and its role in ischemic stroke were reviewed, aiming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Key words】Ischemia and hypoxia; Mitochondrial dynamics; Oxidative stress; Inflammatory reaction; Apoptosis;Necroptosis; Ferroptosis脑卒中是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
线粒体功能与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衰老相关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在众多与衰老相关的因素中,线粒体的功能变化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环节。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其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细胞的生存和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线粒体功能与衰老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我们理解衰老的本质和开发延缓衰老的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线粒体是一种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由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部分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产生三磷酸腺苷(ATP),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此外,线粒体还参与细胞内的钙离子稳态调节、活性氧(ROS)的产生和代谢、细胞凋亡的调控等重要生理过程。
在衰老过程中,线粒体的功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线粒体的能量产生效率会逐渐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ETC)的功能障碍导致的。
ETC 是一系列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复合物,它们协同作用将电子从还原型辅酶传递给氧气,同时将质子从线粒体基质侧(negative side,N 侧)泵到膜间隙侧(positive side,P 侧),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驱动质子回流释放能量来产生ATP。
随着年龄的增长,ETC 中的蛋白质会发生损伤和修饰,导致电子传递效率降低,质子泵功能减弱,从而影响 ATP 的合成。
其次,衰老过程中线粒体会产生更多的活性氧。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线粒体在进行氧化磷酸化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少量的活性氧,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等。
这些活性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细胞内的信号分子,参与细胞的应激反应和生理调节。
然而,当线粒体功能受损时,活性氧的产生会显著增加,超过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清除能力,导致氧化应激的发生。
过多的活性氧会损伤线粒体 DNA (mtDNA)、蛋白质和脂质,进一步加剧线粒体功能障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mtDNA 的损伤和突变也是衰老过程中线粒体功能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一)
【关键词】蛋白质组
【关键词】线粒体;蛋白质组
0引言
线粒体拥有自己的DNA(mtDNA),可以进行转录、翻译和蛋白质合成.根据人类的基因图谱,估计大约有1000~2000种线粒体蛋白,大约有600多种已经被鉴定出来.线粒体蛋白质只有2%是线粒体自己合成的,98%的线粒体蛋白质是由细胞核编码、细胞质核糖体合成后运往线粒体的,线粒体是真核细胞非常重要的细胞器,在细胞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线粒体的蛋白质参与机体许多生理、病理过程,如ATP的合成、脂肪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线粒体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与人类许多疾病相关,如退行性疾病、心脏病、衰老和癌症.尤其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线粒体蛋白质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为线粒体蛋白质组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从整体上研究线粒体蛋白质组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变化成为可能.
1线粒体的结构、功能与人类疾病
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杆状,也可呈环形、哑铃形或其他形状,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部分.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根据细胞代谢的需要,线粒体可在细胞质中运动、变形和分裂增殖.线粒体是细胞进行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细胞代谢旺盛的需能部位比较集中,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催化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脂肪酸分解、电子传递、能量转换、DNA复制和RNA合成等过程所需要的一百多种酶和辅酶都分布在线粒体中.这些酶和辅酶的主要功能是参加三羧酸循环中的氧化反应、电子传递和能量转换.线粒体具有独立的遗传体系,能够进行DNA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翻译.线粒体不仅为细胞提供能量,而且还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等有关.许多实验证实,线粒体功能改变与细胞凋亡〔1〕、衰老〔2〕、肿瘤〔3,4〕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有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缺陷相关,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心肌病及衰老等,有人统称为线粒体疾病〔5〕.
2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
2.1线粒体蛋白质组的蛋白质鉴定Rabilloud等〔6〕在1998年,以健康人的胎盘作为组织来源,分离提取线粒体进行蛋白质组研究,试图建立线粒体蛋白质组的数据库,为研究遗传性或获得性线粒体功能障碍时线粒体蛋白质的变化提供依据.他们使用IPG(pH4.0~8.0)双相电泳技术,共获得1500个蛋白点.通过MALDITOFMS和PMF等技术鉴定其中的一些蛋白点,鉴于当时基因组信息的局限性,只有46种蛋白被鉴定出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应该有更多的蛋白点被鉴定出来.Fountoulakis等〔7〕从大鼠的肝脏中分离线粒体,并分别利用宽范围和窄范围pH梯度IPG对线粒体蛋白质进行双相电泳,通过MALDIMS鉴定出192个基因产物,大约70%的基因产物是具有广谱催化能力的酶,其中8个基因产物首次被检测到并且由一个点构成,而大多数蛋白质都是由多个点构成,平均10~15个点对应于一个基因产物.Mootha等〔8〕从小鼠大脑、心脏、肾脏、肝脏中分离提取线粒体蛋白质,进行线粒体蛋白质组研究,他们参照已有的基因信息共鉴定出591个线粒体蛋白质,其中新发现了163个蛋白质与线粒体有关.这些蛋白质的表达与RNA丰度的检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不同组织的RNA表达图谱揭示出线粒体基因在功能、调节机制方面形成的网络.对这些蛋白与基因的整合分析使人们对哺乳动物生物起源的认识更加深入,对理解人类疾病也具有参考价值.2.2线粒体亚组分的研究线粒体对维持细胞的体内平衡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加速了人们对线粒体亚组分的研究.线粒体内膜不仅包含有呼吸链复合物,它还包含多种离子通道和转运
蛋白.对线粒体发挥正常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Cruz等〔9〕专注于线粒体内膜蛋白质的研究,他们通过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鉴定出182个蛋白质,pI(3.9~12.5),MW (Mr6000~527000),这些蛋白与许多生化过程相关,比如电子传递、蛋白质运输、蛋白质合成、脂类代谢和离子运输.2.3线粒体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线粒体内膜上嵌有很多蛋白质复合物,对于线粒体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常规的双相电泳很难将这些蛋白质复合物完整地分离出来.Devreese等〔10〕采用Bluenative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BNPAGE)分离线粒体内膜上的五个氧化磷酸化复合物,结合肽质量指纹图谱,成功地鉴定出氧化磷酸化复合物中60%的已知蛋白质.BNPAGE在分离蛋白质复合物时可以保持它们的完整性,因此这项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在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下蛋白质复合物的变化及临床诊断等.2.4线粒体蛋白质组数据库目前人们查询最多的线粒体蛋白质组数据库有MITOP,MitoP2和SWISSPROT三种.MITOP〔11〕是有关线粒体、核编码的基因和相应的线粒体蛋白质的综合性数据库,收录了1150种线粒体相关的基因和对应的蛋白质,人们可依据基因、蛋白质、同源性、通道与代谢、人类疾病分类查询相关的信息.MitoP2〔12〕数据库中主要为核编码的线粒体蛋白质组的数据,MitoP2数据库将不同来源的线粒体蛋白质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参数进行查询.MitoP2数据库既包括最新的数据也包括最初的MITOP〔11〕数据库中的数据.目前数据库中主要为酵母和人的线粒体蛋白质组的数据,以后还将收录小鼠、线虫等的数据.数据库旨在为人们提供线粒体蛋白质的综合性数据.SWISSPROT数据库包含269种人类线粒体蛋白质,其中与人类疾病相关的蛋白质有225种.数据库中有相当一部分蛋白质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功能信息的描述.随着线粒体研究热潮到来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数据被填充到数据库中.
3线粒体蛋白质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1线粒体碱性蛋白质与低分子量蛋白质线粒体蛋白质中,具有碱性等电点的蛋白质占有很大比例,在等电聚焦时难以溶解,一些碱性程度很大的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pH10.3)在pH3~10的IPG胶上不能被分离出.线粒体蛋白质中相当一部分蛋白是低分子量蛋白,因此在SDSPAGE电泳时要分别应用高浓度和低浓度分离胶,以更好地分离低分子量蛋白质和高分子量蛋白质.3.2线粒体膜蛋白质线粒体是一个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膜和外膜上整和有很多膜蛋白质,这些膜蛋白质对于线粒体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膜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疏水性,在等电聚焦时,用常规的水化液难以溶解,因此用常规的IPG胶检测不出来.换用不同的裂解液对膜蛋白的溶解具有帮助.有研究人员在等电聚焦缓冲液中加入SB310以增加膜蛋白的溶解性.在等电聚焦前对样品进行有机酸处理也可以增加膜蛋白的溶解性.在研究中人们发现,不同的样品应该选用不同的裂解液,没有一种裂解液能够适合于所有的膜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