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路由算法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64
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算法路由算法在计算机网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用于确定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
根据不同的网络拓扑和需求,有多种不同的路由算法被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路由算法。
1. 距离矢量算法(Distance Vector Algorithm)距离矢量算法是一种分布式的路由算法,每个节点在路由表中记录到达目的节点的距离向量。
节点之间通过交换距离向量信息来更新路由表,并且通过Bellman-Ford算法来计算最短路径。
该算法简单易实现,但是在大型网络中容易产生计数到无穷大的问题,即由于链路故障等原因产生的无限循环。
2. 链路状态算法(Link State Algorithm)链路状态算法是一种集中式的路由算法,每个节点都会收集与自身相连的链路状态信息,并通过最短路径算法(如Dijkstra算法)计算出到达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然后,每个节点都将自己的链路状态信息广播给所有其他节点,使得每个节点都有完整的网络拓扑和链路状态信息。
该算法需要节点之间频繁的广播和计算,但是能够保证收敛,即要么找到最短路径,要么不进行路由。
3. 路径向量算法(Path Vector Algorithm)路径向量算法可以看作是距离矢量算法和链路状态算法的结合,它通过回退进行路径检测和避免计数到无穷大的问题。
每个节点在路由表中记录到达目的节点的路径和向量信息,通过交换路径向量信息来更新路由表。
在计算最短路径时,路径向量算法使用类似链路状态算法的Dijkstra算法,但是在寻找路径时,会检查前面的节点是否已经在路径中出现,以避免产生环路。
4. 队列距离矢量算法(Queue Distance Vector Algorithm)队列距离矢量算法是距离矢量算法的一种改进算法,主要解决计数到无穷大问题。
该算法引入了队列和计数器,通过计数器和链路状态信息来确定数据包是否进入队列。
每个节点在路由表中记录到达目的节点的距离向量和队列的长度。
第五章网络层链路状态路由选择为什么DV逐渐让位于LS ?DV☐站的不高,看得不远☐完全相信邻居LS☐想办法站得高,看更远☐多高、多远?☐怎么做?链路状态路由(Link State)主要思想发现它的邻居节点们,了解它们的网络地址设置到它的每个邻居的成本度量构造一个分组,包含它所了解到的所有信息发送这个分组给所有其他的路由器计算到每个路由器的最短路径当一个路由器启动的时候,在每个点到点的线路发送一个特别的HELLO分组收到HELLO分组的路由器应该回送一个应答,应答中有它自己的名字(采用一个全球唯一的名字globally unique name)设置链路成本☐为了决定线路的开销,路由器发送一个特别的ECHO 分组,另一端立刻回送一个应答☐通过测量往返时间(round-trip time),发送路由器可以获得一个合理的延迟估计值为了得到更好的结果,可多次测量,取均值☐一种常用的选择与链路带宽成反比构造链路状态分组链路状态分组构造后被发送给其他的路由器,分组中包含这些信息:1发送方的标识(ID of the sender)2序列号(sequence number )3年龄(age )4邻居列表(list of neighbors )5到邻居的成本/量度(delay to each neighbor )应该什么时候构造分组?周期性地构造和发送,或者有特别的事件发生时构造,比如某条线路或邻居down掉了(a) A subnet. (b) The link state packets for this subnet.基本算法:☐每个分组都包含一个序列号,序列号随着新分组产生而递增☐路由器记录下他看见的所有(源路由器,序列号)对发布链路状态分组基本算法:☐当一个的新的分组到达时,路由器根据它的记录: 如果该分组是新的,就被从除了来线路外的所有其他线路转发出去( flooding,泛洪)如果是重复分组,即被丢弃(喜新厌旧)如果该分组的序列号比对应的源路由器发送的到过此地的分组的最大序列号还小,则该分组被当作过时的信息而被拒绝☐序列号回转,引起新老分组识别混淆解决办法:使用32-bit 的序列号,即使每秒产生一个分组,也需要137年才发生号码回转☐如果一台路由器崩溃,那么他将丢失自己的序列号记录,如果他再从0开始,新分组将被当作旧分组被拒绝如果一个序列号被破坏了,比如发送方的序列号是4,但是由于产生了1位错误,序列号被看作65540,那么,序列号为5 –65540的分组都被当作过时分组而被拒绝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100发布链路状态分组☐解决上述的路由器崩溃和序列号损坏的方法是:每个分组的序列号之后是年龄(age) ,并且每秒钟年龄减1☐当年龄为零( zero)时,来自该路由器的信息被丢弃☐通常地,每隔一段时间,如10秒钟,一个新分组就会到来,所以,只有路由器down机才可能导致超时(或者,连续6个间隔因为丢失,没有收到新的分组)☐当一个链路状态分组到达某个路由器时,它首先被放到一个保留区中等待一段时间☐如果来自相同路由器的另一个分组到达了,这两个分组的序列号会被比较:如果相等,是重复分组,丢弃如果不相等,旧的那个被丢弃☐为了防止路由器到路由器的线路发生错误,所有的链路状态分组都要被确认☐当一条线路空闲的时候,路由器扫描保留区,以便选择一个分组或确认,并将其发送出去发布链路状态分组B的保留区E’s LSP arrivagin from C.0 001 11计算新的路由路径☐一旦一个路由器获得了全部的链路状态分组就可以构造出全网络图来了(Graph)☐现在,可以使用最短路径算法来计算路由器之间的最短路径☐计算结果是一棵树,会形成相应的路由,安装在路由表中,引导数据分组的转发L-S 路由算法的特点优点缺点每个路由器的认识一致每个路由器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收敛快计算负担很大适合在大型网络里使用☐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的基本原理小结发现邻居设置成本构造LSA分发LSA计算思考题☐相比距离适量路由选择DV,链路状态路由选择LS具有哪些优点?☐相比距离适量路由选择DV,链路状态路由选择LS具有哪些缺点?☐链路状态路由选择LS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怎样的?你认为哪一步最关键?谢谢观看。
计算机网络路由基础知识介绍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路由算法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通信线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
而路由是计算机网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涉及到数据的传输路径选择和网络的拓扑结构。
本文将介绍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的路由算法。
一、路由器的工作原理路由器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实现分组交换的设备,其主要功能是根据网络层的地址信息,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包接收:路由器通过其接口从网络中接收到达的数据包。
2. 数据包解封:路由器将数据包的首部信息解封,获得源主机地址和目标主机地址等信息。
3. 路由选择:根据路由表中的路由信息,路由器选择最佳的路径将数据包发送到目标主机。
4. 数据包转发:路由器根据路由选择的结果,将数据包发送到下一个路由器或目标主机。
5. 数据包封装:路由器将数据包进行封装,添加新的首部信息,以便下一个路由器或目标主机进行正确的解析。
二、路由算法路由算法是指路由器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算法来选择最佳的传输路径。
常见的路由算法有以下几种:1. 静态路由算法:静态路由算法是指管理员手动配置路由器的路由表,不会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和流量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这种算法适用于网络稳定且不会频繁变化的情况。
2. 动态路由算法:动态路由算法是指路由器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和流量变化动态调整路由表。
常见的动态路由算法有距离向量路由算法(Distance Vector Routing)和链路状态路由算法(Link State Routing)等。
-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距离向量路由算法是一种分布式的路由选择算法,它通过互相交换邻居节点的路由表,通过比较和更新距离信息来选择最佳路径。
常见的距离向量路由协议有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和IGRP(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等。
计算机网络的路由算法在计算机网络中,路由算法是用来确定数据包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路径的一种算法。
它是实现网络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决定数据传输路线的关键任务。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路由算法。
一、最短路径算法最短路径算法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路由算法。
它的目标是找到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以最快速度将数据包从源节点发送到目标节点。
其中,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是两种常见的最短路径算法。
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 Algorith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中的最短路径算法。
它通过计算从源节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并记录路径上的节点和距离,最终找到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最短路径。
该算法具有高效性和准确性,很好地满足了网络数据传输的需求。
贝尔曼-福特算法(Bellman-Ford Algorithm)是另一种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
与迪杰斯特拉算法不同的是,贝尔曼-福特算法可以处理包含负权边的图。
它通过迭代地更新节点之间的距离,直到收敛为止,找到最短路径。
虽然贝尔曼-福特算法的效率较低,但其对于具有复杂网络结构的情况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最优路径算法除了最短路径算法,最优路径算法也是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路由算法之一。
最优路径算法旨在找到包括最少跳数、最小延迟或最大带宽等特定需求的路径,以满足网络通信的性能要求。
例如,最小跳数算法(Minimum Hop Routing)是一种常见的最优路径算法,它通过选择路径上的最少跳数来实现数据传输。
这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中非常有用,如语音通话和视频会议等。
另外,最小延迟算法(Minimum Delay Routing)和最大带宽算法(Maximum Bandwidth Routing)也是常用的最优路径算法。
前者通过选择具有最小传输延迟的路径来实现数据传输,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
而后者则通过选择具有最大传输带宽的路径来实现数据传输,适用于对吞吐量要求较高的应用。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算法摘要:路由选择协议是路由器用来完成路由表建立和路由信息更新的通信协议。
路由算法在路由协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何种算法往往决定了最终寻径结果。
本文主要讨论设计路由算法应具有的原则以及第一个得到广泛使用的路由算法RIP和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
1 路由算法概述1.1 路由算法的特点路由选择协议的核心就是路由算法,即需要何种算法来获得路由表中的个项目。
一个理想的路由算法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1)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
这里,“正确”的含义是指沿着各路由表所指引的路由,分组一定能够最终到达目的网络和目的主机。
(2)算法在计算上应简单。
路由选择的计算不应使网络通信量增加太多的额外开销。
(3)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这就是说要有自适应性。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发生变化时,算法能自适应的改变路由以均衡个链路的负载。
等某个或某些节点、链路发生故障不能工作,或者修理好了再投入运行时,算法也能及时的改变路由。
有时称这种自适应性为“稳健性”(robustness)。
(4)算法应具有稳定性。
在网络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路由算法应收敛于一个可以接受的解,而不应使得出的路由不停的变化。
(5)算法应是公平的。
路由选择算法应对所有用户(除了少数优先级高的用户)都是平等的。
例如,若仅仅使某一对用户的端到端时延为最小,但却不考虑其他的广大用户,这就明显的不符合公平性的要求。
(6)算法应是最佳的。
路由选择算法应当能够找出最好的路由,使得分组平均延时最小而网络的吞吐量最大。
我们希望得到“最佳”的算法,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对于某些网络,网络的可靠性有时要比最小的分组平均延时或最大吞吐量更加重要。
因此,所谓“最佳”只能是相对于某一种特定要求下得出的较为合理的选择而已。
一个实际的路由选择算法,应该尽可能接近于理想的算法。
在不同的应用条件下,对以上提出的六个方面也可有不同的侧重。
1.2 路由算法的分类路由选择算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是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共同协调工作的结果。
计算机⽹络-⽹络层-路由算法计算机⽹络-⽹络层-路由算法最优化原则1.最佳路径的每⼀部分也是最佳路径如果路由器J在从路由器I到K的最优路径上,那么从J到K的最优路径必定沿着同样的路由路径2.通往路由器的所有最佳路径的并集是⼀棵称为汇集树3.路由算法的⽬的为所有路由器找出并使⽤汇集树最短路径路由Dijkstra算法1.每个节点⽤从源节点沿已知最佳路径到该节点的距离来标注,标注分为临时性标注和永久性标注2.初始时,所有节点都为临时性标注,标注为⽆穷⼤3.将源节点标注为0,且为永久性标注,并令其为⼯作节点4.检查与⼯作节点相邻的临时性节点,若该节点到⼯作节点的距离与⼯作节点的标注之和⼩于该节点的标注,则⽤新计算得到的和重新标注该节点5.在整个图中查找具有最⼩值的临时性标注节点,将其变为永久性节点,并成为下⼀轮检查的⼯作节点6.重复第四、五步,直到⽬的节点成为⼯作节点泛洪算法描述⼀种将数据包发送到所有⽹络节点的简单⽅法,每个节点通过将其发送到所有其他链接之外来泛洪在传⼊链接上接收到的新数据包,它属于静态算法问题重复的数据包,由于循环可能会⽆限多节点需要跟踪已泛洪的数据包以阻⽌洪泛即使在跳数上使⽤限制也会成倍爆炸两种解决措施每个数据包的头中包含⼀个跳计数器,每经过⼀跳后该计数器减1,为0时则丢弃该数据包记录哪些数据包已经被扩散了,从⽽避免再次发送这些数据包。
⽅法:1.每个数据包头⼀个序号,每次发送新数据包时加12.每个路由器记录下它所看到的所有(源路由器,序号)对3.当⼀个数据包到达时,路由器检查这个数据包,若是重复的,就不再扩散了选择性扩散它是⼀种泛洪⽅法的⼀种改进,将进来的每个数据包仅发送到与正确⽅向接近的线路上扩散法应⽤情况扩散法的⾼度健壮性,可⽤于军事应⽤分布式数据库应⽤中,可⽤于同时更新所有的数据库可⽤于⽆线⽹络中扩散法作为衡量标准,⽤来⽐较其它的路由算法距离⽮量算法描述距离向量是⼀种分布式路由算法,最短路径计算跨节点分配,属于动态算法,被⽤于RIP协议。
视频通信路由算法的优化设计与实现第一章: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视频通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视频通信通过数据包传输技术实现,通信数据需要经过许多路由节点传输才能到达目的地。
传统的路由算法仅考虑传输延迟最短,而现代视频通信对传输质量和效率要求更高,需要一种更加优秀的路由算法来优化视频通信质量,提高用户体验。
本文旨在分析视频通信路由算法设计的现状,提出一种更优的路由算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其优越性。
第二章:现状分析现有的视频通信路由算法主要有最短路径算法、最小代价路由算法、带宽保障算法等。
其中,最短路径算法是一种基本的路由方法,该算法通过计算最短路径来进行数据转发,但该算法无法考虑网络阻塞、网络负载等因素,实际效果较差。
最小代价路由算法通过考虑网络拥塞和带宽负载等因素进行路由,但该算法需要较高的复杂度,并且对于网络环境变化适应性不强。
带宽保障算法通过考虑带宽需求和利用率来优化路由,但该算法容易导致网络资源占用不合理,进而严重影响网络质量。
第三章:路由算法的优化设计本章通过分析现有路由算法的不足之处,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种基于QoS的路由算法。
基于QoS的路由算法通过动态调整网络资源分配,考虑网络拥塞、损耗、时延和带宽负载等因素,以提高数据传输时的性能和质量。
该算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链路预处理、带宽保证和路由优化。
3.1 链路预处理链路预处理是将网络链路分为几类,每类链路具有相同的属性和特点。
在路由过程中,QoS路由将优先选择较优链路用于数据传输。
链路的优化属性包括:链路的带宽、时延、损耗、拥堵等。
通过链路属性的明确划分,将极大地提高路由选择的准确性和优化程度,实现网络资源的最大利用。
3.2 带宽保证带宽保证是QoS路由算法中重要的一步,其核心任务是为数据包保证足够的带宽资源。
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网络传输时出现较大的延迟,保证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在路由的过程中,根据网络中已存在的带宽数量,确定最大可能的可用的带宽并计算出相应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