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工业区的蜕变》之观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承载城市记忆和国民情感的老厂房,在搬迁或关停之后,命运几何?记者探访发现,传承老厂基因和工业遗产变身创新高地的有之,计划一拆了之改头换面为商业街区或住宅区的有之,在工业遗存和城市发展的拉锯战中,老厂房到底该何去何从?手表厂原址崛起“智立方”锈迹斑斑的管道横亘在空中,集装箱被改造成特色休息区,红色砖墙直白裸露……在青岛手表厂旧址崛起的“智立方”整体呈现简约的工业风。
据介绍,具有60多年历史、生产出“山东省第一只手表”的青岛手表厂,转型升级为国际科技文化产业园,园区利用老厂区旧办公楼、旧厂房,按照建设创新产业平台的要求,着力打造的创新型产业园区。
将打造工业、科技、文化产业融合体,重点培育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企业。
夏日的上午,记者来到宁夏路80号的原青岛手表厂厂区,正对厂大门的厂房墙面上新安装了一个两层楼高的大钟表,3层楼凌空镶嵌的一个集装箱办公室,让新改造的厂房显现出钟表业与现代设计的有机融合。
园区西侧的TSINGTAO1903艺术中心,是园区与青啤合作的工业设计众筹平台与青年创客空间,涵盖了啤酒酿造工业、啤酒工业4.0实验室、艺术沙龙、音乐秀场、潮流聚吧,将使用VR数字等高新技术推行科技文化融合。
二楼的北大一八九八咖啡创客空间,则是在青北大校友以众筹方式创立的校友创业主题咖啡馆,这里将成为北大校友凝聚创新创业和资本资源的平台。
B栋一楼是众创空间,三楼和四楼是孵化器,拥有20平方米至60平方米不等的独立办公空间,为创业项目提供办公、研发、展示和交流空间。
别离还是复兴?The Industrial Old Buildings——青岛工业老厂房命运几何撰文/贺中 摄影/于风亮 王凯手表厂原址崛起“智立方”CITY 城事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为延续工业遗存,那里将建一座“青岛钟表博物馆”,将结合新创意、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要素,再现青岛手表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的手表工业4.0智能化展示空间。
日历·鲁尔工业区的蜕变作者:暂无来源:《世界环境》 2015年第6期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中西部,形成于19世纪中叶,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之道。
鲁尔工业区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家的工业区,这里还曾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时的物质供应中心。
“还鲁尔一片蓝天”鲁尔工业区曾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以采煤起家,并且煤炭的综合利用带动了钢铁、炼焦、电力等工业的大力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很多。
但煤炭行业由此产生的大量烟尘、SO2、CO2、CO污染物却让鲁尔工业区的人们痛苦不堪。
德国的工业核心区域鲁尔区成为了当时德国的污染典型,有报道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鲁尔工业区“空气污染严重到汽车无法通行、呼吸感觉肺疼的程度,整个鲁尔地区昼同黑夜,树木都被煤灰粉尘染成黑色,栖息在树上的蝴蝶竟也将保护色变成黑色”。
德国总理勃兰特在1961年竞选总理时候提出了“还鲁尔一片蓝天”的治污纲领,尽管这一提法在当时甚至遭到本党人士的嘲笑。
真正引起人们重视的,是1962年12月导致156人死亡的鲁尔工业区雾霾事件。
1964年鲁尔工业区空气中SO2浓度约206微克/立方米,其所在的北威州州政府颁布《雾霾法令》,但迫于经济利益和保障就业的压力,污染限值设定较宽松。
当时最受企业界追捧的“环保措施”是“高烟囱”政策,即把烟囱加高到300米,降低低层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此举虽然有效降低了鲁尔工业区大气污染的数据,但带来了酸雨等更严重的污染后果。
鲁尔区的治污档案上世纪70年代初,德国还没有任何一部关于限制排放的法律,也没有雾霾报警机制。
1971年,大气污染治理首次纳入联邦德国的政府环保计划。
1973年,电视片《雾霾》在德国电视台上映,播放后在德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1974年,德国第一部联邦污染防治法——《联邦污染防治法》正式生效,对SO2、H2S和NO2开始执行更严格的污染限值。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城市发展的方向。
【教学目标】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鲁尔区经济繁荣和衰退的原因,提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探究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高地理实践力。
3、理解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
【重点】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难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学情分析】在必修2中,学生已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论知识;并在必修3中初步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
这节课以鲁尔区的成功案例,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且能够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分析同类问题。
学习中学生对初中德国地理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区域认知能力还较差;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鲁尔“煤都钢城”的前世今生的导入,主要介绍鲁尔区发展初期和中期的状况。
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以鲁尔区的克虏伯公司的发展历程为例来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过渡:展示本节课课题和学习目标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2、世界主要的传统工业区(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的大型工业企业集聚而成发展起来的工业区),包括德国_____、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__________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学生展示:(略)3、结合右图,请描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
探秘追踪之一4、围绕煤炭开采,鲁尔区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其主导工业部门是什么?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自主学习展示】一、鲁尔区概况:展示图1——鲁尔区的在德国位置图和图2——德国在欧洲位置图,学生阅读地图思考。
学生展示:描述鲁尔区的位置。
苍穹之下,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蜕变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前“工业地景在欧洲已经不再是国力的象征,尤其是重工业的景观。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重工业成为没有竞争力,污染的象征。
”时代变迁,过去的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困境中华丽转身,重新投入了知识经济的怀抱,如今仓穹之下的中国制造转型又该何去何从。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面积近4600平方公里,区内城镇密集,人口达570万,5万人以上的城镇就有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三大城市人口均在50万-100万之间,采矿、炼焦、炼钢、机械制造、能源、纺织和化工业极为发达,直接参加工业生产的人口多达200余万,形成了一条沿着莱茵河和利珀河布局的世界少有的工业城市带。
这些重工业区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污染。
1958年,德国作家波尔曾这样形容鲁尔区:“有如一道被6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比比皆是的焦炭厂冒着黑烟,铸造厂排出红褐色的滚滚污水,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令人呛鼻,户外的一切都被蒙上一层黑灰。
穿着洁白衣物出门,半天便成为灰色。
绿草如茵的家园,那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他笔下的鲁尔区简直就是“工业毒都”。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和环保时代,新型的生产技术和方式不断涌现,全球的工业布局出现巨大转变,往昔那些显赫的传统工业之都,再也不能成为国力的象征,均面临着较严重的功能衰退和竞争优势丧失的困境。
“修旧如初”是改造的灵魂鲁尔工业区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除了著名的莱茵河和利珀河流经其间,区内森林、湖泊、山峦、峡谷、沼泽、运河应有尽有,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随处是厂房、高炉、烟囱、矿井、铁路、电塔、桥梁、油罐、涵洞、水塔、水坝、灯塔等工业遗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样化的工业遗迹为欧洲乃至世界所罕见。
最终,德国人确定了鲁尔工业区的改造思路。
首先,他们明确提出,对这活生生的史迹,当代人谁也没资格在“除锈”的口号下将其推倒。
其次,要以创意性的手法,使这份不可多得的人类历史遗产华丽转身并重放异彩。
德意志帝国的转变与扩张克制19世纪初叶,西欧主要强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完成了现代国家体制的建立,而中欧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当时的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非一个国家的称谓——延续几个世纪的分裂传统使其裹足不前,在争取国富民强的竞赛中落到了后面。
历经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其形势迫使一盘散沙的德意志城邦走向统一。
此时,北德意志诸王国的实力逐渐增强,其中的普鲁土更因占据地利、人和等条件,迅速崛起。
1862年,俾斯麦登上普鲁士政治舞台,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和击败周边强国(奥地利和法国),以“铁和血”实现了德国统一的目标。
1871年1月18日,于巴黎郊外凡尔赛宫富丽堂皇的镜厅,在德意志众多诸侯王公的簇拥下,年轻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路易·冯·霍亨佐伦(威廉一世)献上皇冠,威廉一世被拥立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皇帝一一由此也揭开了这个强悍民族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中不断搏杀的序幕。
依托新帝国庞力的人力和矿产资源,结合工业革命后的先进技术和欧洲发达的金融商贸体系,使德国得以直接利用当时最先进生产设备建立起全新的工业体系,跳过了英、法等国由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化工业蜕变的过程,从而出现经济迅速膨胀的局面。
至1872年,德国工业产品生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13%,钢、煤产量超过了法国,在重工业、化工和电气等领域,涌现出克虏伯、蒂森、西门子等大型康采思。
同时,德国国内基础建设日趋完善,现代化的铁路网、开始领先于世界的科技和工艺水平、基础及高等教育体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等等,均令整个世界羡慕不已。
军事方面,在巩固传统的陆地强势地位的基础上,总参谋长赫尔姆特·冯·毛奇(老毛奇)领导其陆军完成了近代军事革命,培养出欧洲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军事机器,它的兵役制度、参谋部体系、军官团队伍、后勤补给系统、战略机动能力……,都成为各国效仿的楷模。
“锈带”城市如何死而复生?作者:苏一横来源:《党员文摘》2017年第07期在美国,有两个城市常常被人们拿来作比较:一个是“汽车之城”底特律,另一个是“钢铁之城”芝加哥。
两者都位于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的五大湖区,都曾经是赫赫有名的老牌工业城市。
然而,随着五大湖区一点点“生锈”,两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也渐行渐远——“汽车之城”衰落严重,一度沦为人烟稀少的“鬼城”;“钢铁之城”则延续了昔日的荣光,从一个繁荣的地区性城市进一步成长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不断出现的新“锈带”让许多国家头疼不已。
经济学家着力研究芝加哥从“锈带”城市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发展多元工业,恢复城市的竞争力芝加哥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五大湖区的城市集体“生锈”,芝加哥也陷入了一段时间的经济衰退。
1967年至1982年期间,芝加哥近四分之一的工厂倒闭,近一半钢铁工业的岗位消失,城市人口也逐年减少。
不过,吸取了其他“锈带”城市的教训,芝加哥人意识到,工业结构单一是造成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
芝加哥过度倚重的钢铁工业陷入发展瓶颈,如果想止住经济下滑的颓势,还需要寻找新的工业支撑。
于是,芝加哥人因地制宜,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其他优势工业中。
比如,芝加哥所处的中西部地区是美国最大的农业区,小麦、牲畜等农牧产品充足。
所以,芝加哥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
又比如,芝加哥的印刷业历史悠久,芝加哥利用这一优势,将印刷业与出版、广告等行业相结合,建立了较完整的产业链。
金属加工也是芝加哥的传统优势产业,市政府也给予税收优惠来扶持。
上述三项工业因具有的较强竞争力逐渐成为芝加哥新的支柱工业,为芝加哥提供了一半的工业岗位。
另外,芝加哥并没有完全放弃钢铁工业,而是升级钢铁工业和冶金工业技术,并扩展出机械制造、化工、电器器材等相关工业。
事实证明,芝加哥的调整是成功的。
20世纪90年代初,芝加哥的工业结构终于从钢铁工业的“一枝独秀”发展为多元工业的“百花齐放”,其钢铁工业仍居美国第一位,同时食品加工业和印刷业的产值双双占到全美国的近三分之一,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竞争力都得到了恢复。
《鲁尔工业区的蜕变》观后感之规划的影响因素
观看了《鲁尔工业区的蜕变》这一视频,见证一个衰落的工业区破茧化蝶的
神奇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规划设计人员,鲁尔工业区的绚丽转身,不仅
来自于自身的规划素养,更来源于对规划这一职业的热爱,源自于合理有致规划
的神奇力量。就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我想我能就观看完这个视频之后谈谈我的
一些关于规划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看法,虽然可能不那么全面或细致,但权且当是
很直观的对于视频的第一感受与领悟。
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北部,整个工业地区拥有面积约八百平方公里,作为传
统的重工业地区,在全世界发生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鲁尔工业区与世界其
他国家与地区的传统工业区一样,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颓败之势。知识经济的兴起,
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已经在世界经济中失去了竞争力,经过百年的重工业发
展,鲁尔工业区这片土地已经是伤痕累累,破坏殆尽的生态环境,一座座遗留下
来的工业厂房,整个已经失去了原有生命力被重度污染的工业带尽显其衰颓之
相。作为煤炭资源相当丰富的地区,一系列围绕着煤炭所开展的采矿、炼焦、炼
钢产业与军火制造及化工业,在缺乏统一合理规划以及过去狂热的工业工程建
设,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其面临今天命运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个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我想,对于规划对象前世今
生的深入了解是必要地,但显然还是不够的,因为还要对其现状进行仔细的分析,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对症下药地进行规划设计。在建设之初就缺乏一个都市建
设的各方面规划是形成鲁尔工业区现状的原因,但是如何根据现状将存在的一系
列问题通过后天的规划改造而得到真正切实有效地解决就是规划设计者的重大
任务了。因为不同的现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与其形成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所以一
个影响规划的重要因素便是规划对象的现状与其形成原因。现今重工业衰败已成
定局的鲁尔区,需要的是一次重生。
鲁尔区的蜕变得益于德国西法伦邦政府的关键远见决策,为了鲁尔区的改造
而举办一连串的国际竞图,IBA(国际建筑展)成为鲁尔区改造的主要操盘手,
政府的改造计划,直接影响了鲁尔工业区的未来,一系列的规划与设计在此时才
师出有名,改造行动才能付诸实践。而我说的这些想表达的一个观点便是,政府
决策对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性,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所以政府的决策便更应
该具有远见性、科学性与民主性,为规划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IBA在重新规划改造鲁尔区的规划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品质和文化品质而
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或是尽可能节省费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鲁尔区
脆弱的生态环境面前,是只追求经济效益还是两者兼顾,这就是规划的理念。什
么样的规划理念也会直接影响到改造成果的呈现。挽救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
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和谐共同发展以及开放性等规划设计理念体现了一种人性
化的精神。人和生态环境一起共享规划成果,理念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规
划的进行。
在鲁尔区的改造成果中,我们总可以为其中那些富有创意的改造方案赞叹不
已,无论是废弃厂房的改造再利用还是住宅更新,无不可以看出规划设计者的巧
妙创意,不仅将废弃的东西进行再利用,还为其增加了更多的人文气息与无限创
意,这也是对规划的影响因素。如若只是毫无创意地对整个工业区大拆大造,鲁
尔区也就只不过是跟其他工业地区改造没什么差别了。
成熟的技术也是鲁尔区成功地进行规划与改造的原因之一,对于该区内水系
生态的修复与净化,IBA运用成熟的技术,建造了高级别地污水处理中心,将污
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河沟中,净化了水资源。其实在鲁尔区的改造中,处处可以看
见高科技技术的运用,比如说,以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的一座新型建筑,这些技
术运用所创造的种种奇效无不告诉着我们,技术力量也是影响规划的因素。
也许影响规划的因素还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差异,同样会造成不一样的规划
方案,等等的这一些,还需要自己在学习更多的知识之后才能更好地去解答,去
发现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