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飞机中间人攻击-研究
- 格式:pptx
- 大小:196.37 KB
- 文档页数:19
俄罗斯米格—31截击机的现状与未来作者:黄山伐来源:《航空世界》2014年第11期国家杜马是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机构,按理说它应该更关注国计民生的大课题,但在2014年春夏之交,国家杜马居然就一种军用飞机的命运召开多场听证会,甚至为该机的去留与国防部和空军发生激烈摩擦。
国家杜马就某一款具体武器专门召开听证会,这在俄罗斯历史上还是头一遭,而话题的主角就是服役已经30余年的米格-31截击机。
未来命运引论战国家杜马的会议议题开宗明义,就是“米格-31恢复生产:现状及前景”。
在莫斯科白宫举行的几场辩论会上,与会者对米格-31的军事价值没有异议,但对于是否应该恢复米格-31的生产,军方和议会却持截然不同立场。
听证会上,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科莫耶多夫率先发言,极力赞许米格-31的作战性能,称其作用无法替代,力主恢复该机的生产。
但以空军总司令邦达列夫中将为首的军方人士却持反对意见,认为该机只能暂时过渡,未来应研发新型截击机。
邦达列夫说:“米格-31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老了,目前苏-35S、T-50等先进战机已经问世,它们的雷达探测距离和识别能力是米格-31的两倍。
”他认为,军机的发展应有超前思维,例如美国SR-71高空侦察机(1964年实现首飞)的机动性能至今都优于米格-31,但因为整体老化而不得不退役。
邦达列夫还指出,米格-31号称速度能达到马赫数2.83,但实际上根本达不到,“飞到马赫数1.5时,座舱风挡玻璃就受不了了”。
况且米格-31用的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电子战装置,它们早已老化,为此需要进行相关的试验设计。
邦达列夫还算了一笔账恢复米格-31的生产,至少需要500亿卢布,这笔钱还不如列入下一个国家武器发展计划,用于开发替代米格-31的新型战机。
他透露说,受空军委托,新型截击机的研制工作已经启动,新机有望于2020年完成研发,2028-2030年前全面替换米格-31。
邦达列夫发言结束后,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两次“苏联英雄”勋章获得者斯维特拉娜·萨维茨卡娅马上站出来驳斥。
米格-29“支点”MiG-29(Fulcrum)米高扬设计局概况米格-29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高机动性制空战斗机,它可以执行空中截击、护航、对地攻击和侦察等多种任务。
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1972年制定了米格-29的技术任务书,明确要求在近距作战和超视距作战性能上优于美国的F-16和F/A-18。
1974年开始细节设计,1977年10月6日原型机首次试飞,1982年投入批生产,1983年进入前苏军服役,替代米格-21、苏-7、苏-15、米格-23和苏-17。
1986年7月,6架驻扎在库宾斯基的米格-29到芬兰访问,清晰地展示了全机的外貌,使国外对该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北约组织给予该机的绰号为“支点”(Fulcrum)。
到1992年,米格-29已生产了800多架,其中包括15架飞行试验和静力试验用机。
独联体各国空军装备了500余架,约有300余架出口,用户包括:印度、叙利亚、捷克和斯洛伐克、古巴、前民主德国、伊拉克、伊朗、朝鲜、罗马尼亚等国。
米格-29是前苏联为与美国第三代战斗机对抗而研制的。
设计的侧重点是飞机的高亚音速机动性、加速性和爬升性能。
该机装有大功率脉冲多普勒雷达,可携带先进的中距和近距空-空导弹,具备下视/下射能力和超视距攻击能力。
不足之处是发动机耗油率高、留空时间短。
米格-29有以下型别:米格-29(“支点”A)陆基单座双重任务战斗机。
最初生产型的双垂尾类似于苏-27,无腹鳍,双垂尾的翼根向前伸展,内装用于红外电子对抗的曳光弹投放器。
米格-29UB(“支点”B)战斗教练型。
第二座椅位于常规座椅前面,整体连续座舱盖,后驾驶舱带有潜望镜,用雷达测距器代替了原来的雷达,翼下挂架保持不变。
米格-29(“支点”C)“支点”A的又一种改型。
座舱后机背的弯曲度加大,电子设备有可能从下机身移到上机身,为加装燃油提供了空间。
米格-29K(“支点”D)舰上斜甲板起飞和降落试验型。
原来进气道的防外来物门被更轻的可收放进气栅代替,机翼上表面的辅助进气门及内部导流管被去掉,扩大了机翼内空间以增装燃油。
米格-15战斗机米格-15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 МиГ-15,英语:Mikoyan MiG-15,北约代号:Faggot,中文:柴捆),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
米格-15各型机总产量超过18000架,曾装备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中国、保加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等38个国家,是苏联制造数量最多的一型喷气式战斗机[1]。
米格-15战斗机,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中,首次大规模投入空战,显示了优异的飞行和作战性能。
1发展沿革米格-15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
该机1946年开始设计时,受到苏军缴获的纳粹德国Ta183(代号:乌鸦)型喷气式飞机的影响很深,但总体设计还是苏联设计师完成[2]。
苏联早在1920年代就开始了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研究工作,但进展远远落后于英德两国。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后,苏联缴获了大量有关喷气发动机的研究资料。
依据这些资料苏联卫国战争中最负盛名的雅科列夫设计局和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简称"米格设计局")同时展开喷气式飞机的研制,分别利用德国喷气发动机和苏制飞机的机体,研制出雅克-15和米格-9喷气式歼击机。
1946年4月24日,两种飞机同时作了首次试飞,通过了鉴定,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苏联空军。
这是苏联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因发动机性能差、推力不足,米格-9飞机时速只有800公里,无法截击高速轰炸机。
米格设计局随即按空军的要求开始研制更新型的喷气式歼击机,机型定为米格-15。
此后不久,英国人的第一次"慷慨大方"导致了米格-15的诞生。
苏联设法从英国进口了25台先进的"尼恩(Nene)"和"德文特"涡轮喷气发动机。
1947年6月,米高扬设计局使用一台"德文特"发动机制成了第一架米格-15原型机。
苏联的克利莫夫发动机中心很快仿制出推力更大的"尼恩Nene"发动机,定名为RD-45型发动机[3-4],为米格-15的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
"米格21效应"通常被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事物的内部结构对其整体功能的影响。
如果结构合理,即使其各个部分的性能并不是特别出色,整体的效果也可能超过各个部分单独效果之和。
相反,如果结构不合理,那么即便每个部分都十分优秀,整体的表现仍可能低于各部分单独能力的总和。
此外,“米格21效应”在飞机制造领域也有特殊的应用。
前苏联研制生产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尽管许多飞机制造专家惊奇地发现,米格—25战斗机所使用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战机相比要落后得多,但其整体作战性能却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些零部件更先进的美国战机。
这就是因为米格-25的设计和结构使其整体能力大于个体能力之和,体现了“米格21效应”。
鞭挞者新生,印度米格27ML战机升级计划红警3米格战斗机近日,有消息称印度空军已经完成了对120架米格-27ML型歼击轰炸机的升级工作。
这些战机装备新型航电系统及光电瞄准吊舱,具备昼夜全天候精确导航/攻击能力,提高了印度空军在复杂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据印度媒体报道,这项计划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下属的防务电子研究所、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和印度空军三方合作完成,xx年三方签署谅解 __,xx年首架原型机试飞。
米格-27发展简史米格-27ML是前苏联研制的歼击轰炸机,1969年完成研制,1970年试飞,1971年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众所周知,二战后,前苏联将强击航空兵作为一大类兵种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突出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航空兵。
最初为歼击轰炸航空兵配备的是苏霍伊的苏-7型歼轰机。
不过由于在使用中发现苏-7的起降性能不佳,不适合在野战机场使用,苏霍伊又在其基础上研制了苏-17歼轰机。
苏-17采用变后掠翼,较好地实现了起降和突防能力的综合。
该机以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造价低廉获得用户的喜爱,除大量装备前苏联空军外,还大量出口。
目前还有许多国家装备此型战机,苏霍伊随后也推出苏-17M5型歼轰机用于这些战机的改进。
不过,苏-17亦非完美无缺:由于采用了机头进气布局,其内部空间有限,难以容纳较多的航电系统。
为解决这个问题,苏-17M3采用外挂雷达吊舱的改进方式,但这样的改进占用了战机外挂能力最强的那个挂点。
所以,前苏联空军决定另外研制一种歼轰机,要求拥有较大的空间以容纳较多的航电系统。
考虑到时间及后勤方面的因素,新型飞机以米格-23为基础进行改进设计,这就是米格-27。
与前者相比,米格-27主要加大了座舱的下视角度,为飞行员提供较好的下视视野;另外用固定进气道取代了原来的多波系进气道,在座舱及重要部位加装了装甲。
当然,最大的改进飞机内部。
米格-27取消了机头火控雷达,取而代之的是“背景”激光测距仪器,还安装了新的攻击/导航系统。
印军空中突袭作战强点分析一心想做“有声有色大国” ,奉行“实力至上”国防政策的印度,深刻地认识到了空中力量发展的重要性,在其新的军事战略中明确把进攻性力量作为印军建设的重点。
近年来,印度军队对空中突袭作战力量的建设高度重视,建设步伐不断加速,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取得了很大成就。
攻击能力日益强大印军目前的主要空中力量是苏-30MKI 、米格-29、“幻影” 2000 和米格-21。
其制空作战能力突出两个特点:主战飞机空战能力强。
米格-29 速度快、机动性强,装备有头盔瞄准具,可探测100 千米远的目标,并可跟踪70 千米远的目标。
配备4 枚AA-8 红外制导近距格斗导弹和2 枚AA-10 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近距作战和超视距作战性能均优于美国的F -16和F / A -18。
“幻影” 2000应用了电传操纵、放宽静稳定度、复合材料等先进技术以及大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和更先进的电子设备,配备有超级530D 中距空对空导弹、“魔术” -2 近距空对空导弹,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印军为取代米格-21 而引进的苏-30MKI 战斗机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战机之一,装有可操纵推力矢量发动机,具有机动性和敏捷性好、续航时间长等特点,装备有R-27ER1、R-27ET1 、R-73E 空空导弹,不仅近距空中格斗性能优异,还可以进行超视距作战。
另外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 正在对首批印度空军的米格-27 战斗机进行升级,2009 年将完成135 架升级。
改进型的米格战斗机将提高其导航系统和武器投送系统的精确性,增强飞机的夜间飞行能力。
搭配合理。
印军的主战飞机作战半径远近搭配,能够对敌机实施多层拦截。
自行研制的LCA 轻型飞机,号称是“世界上最轻的多功能战斗机” ,目前已经服役,将与苏-30MKI 重型战斗机一起作为印度空军21 世纪的主力战斗机,构成轻、重搭配。
印度空中对地攻击的特点一是机型全、武器多,威力大。
目前米格-21MF、米-23BN、米格-27和“美洲虎”是专用对地攻击机。
米格9战斗机简介米格-9(Mig-9)是苏联战后研制的首批喷气式战斗机之一,由米高扬设计局研发,采用仿制的德国BMW003喷气式发动机(苏联编号RD-20,每台静推力800公斤)。
MiG-9的气动布局类似老式活塞飞机,喷气发动机放在前机身下部,前三点起落架,机翼为平直中单翼,头部装三门机炮,炮管伸在机身外。
1946年3月原型机出厂,4月24日首飞成功,成为苏联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
作为喷气式战斗机,MiG-9并不成功,共生产了约1,000架,服役时间不长,当1952年MiG-15服役时就退役了。
早期的两款米格9双座型相关技术参数外形尺寸:9.75(机长)×10(翼展)×2.59(机高)米。
机翼面积:18.3㎡。
空重:354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5501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910公里/小时(0.8马赫)。
实用升限:12800米。
航程:1100公里。
发动机:2台РД-20型喷气发动机(苏联仿造的BMW-003发动机),每台静推力800千克。
武器系统:1门37毫米航炮,备弹40发;2门23毫米航炮,每门备弹80发。
米格9的单座和双座型(10张)发展历史和过程苏联在是否直接仿制德国的Me262或He162喷气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
这时苏军已经缴获了相当数量的德国飞机和发动机的整机和部件,可以拼装一定数量的飞机,缴获的技术资料和工装也足够开始仿制生产,但这样将扼杀苏联自己的设计。
最后,在雅可夫列夫等人的坚持下,决定自己研制。
除了面子问题,还有一个实际问题:德国设计的工艺要求太高,在德国备件耗尽后,苏联的工艺水平不足以自己大批制造,仿制也难以保证质量。
由于苏联自己研制的喷气发动机在进度上赶不及,高层决定先用缴获的德国Jumo或BMW喷气发动机,然后设法从英国进口“尼恩”和“德温特”发动机,在40年代末或50年代初过渡到苏联自己的喷气发动机。
高层同时决定,米高扬和苏霍伊用BMW003(苏联编号RD-20)集中于双发战斗机,雅可夫列夫和拉沃奇金用Jumo004(苏联编号RD-10)集中于单发战斗机。
苏联俄罗斯米格-2550年代末,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开始研制升限30000米、3倍音速的YF-12高空高速截击机,即SR-71侦察机的前身。
为对抗具有上述划时代性能的YF-12截击机,米高扬设计局从5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机。
-点击查看:米格-25家族| 第二次车臣战争俄空中力量使用经验与教训| 《伊拉克米格-25战斗机战史》| 米格-25与F-14之战与米格-25同时进行研制的还有米格-23。
米格-23由于是米格-21的后续机种,是未来前线战斗机的主力,所以由总设计师米高杨亲自负责具体研制。
因此米格-25从开始设计到造原型机都交由由米格设计局的二号人物格列维奇具体负责,于60年代初开始具体研制。
64年格列维奇退休,交由接班人继续工作。
米格设计局的设计人员都明白,要想飞3倍音速,上30000米,最大的障碍就是——热障!米格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米格-19在零摄氏度的空气中以马赫1.3飞行时,机首与气流摩擦生热,温度达到72摄氏度。
而在以马赫2.05飞行的米格-21上,这一温度上升到107摄氏度。
估算得出马赫3时,这一温度将达到300度。
这使得在机体结构要采用耐热而不能太重的金属材料,这个问题还算好解决,因为当时苏联的金属应用技术已相当完善。
但当时苏联却没有一种半导体能够在65摄氏度以上的温度里工作。
因此想飞3倍音速,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经米格设计局与有关科研部门及厂家合作,研制米格-25的前期可行性准备得以完成。
在动力系统方面,苏联当时航空发动机的顶尖人物米库林和图曼斯基为米格-25研制了大推力的R-15B-300涡喷发动机。
因此米格-25研制的主要问题就集中在机体设计和电子火控系统/飞行控制系统问题。
苏联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为此进行了大量风洞试验,最后选中双发双垂尾两侧进气上单翼布局,有双腹鳍,整机有很多劈尖线条,完全是一种高速风格。
这是米格第一种两侧进气设计,也是第一种双垂尾设计。
在机体材料方面,传统的飞机结构材料硬铝因为耐热能力差而不能使用。
超越捕狐犬俄罗斯空天军PAK―PD截击机2017年8月下旬,米格飞机制造集团CEO伊利亚?塔拉森科对外透露,新一代远程截击机PAK-PD(也称米格-41)将于2020年完成研发。
此前,有关PAK-PD研发的消息也早已铺天盖地。
那么,俄罗斯空天军的这种新型截击机究竟是何面貌?对于俄罗斯空天防御体系来说,米格-31截击机有其特殊的意义。
米格-31既可以拦截高空高速目标,又可以拦截巡航导弹,还具备反卫星潜力。
为了充分发挥米格-31的战斗力,俄空天军对手中的米格-31进行了翻修和改进,得到了升级版的米格-31BM。
然而,米格-31毕竟是研制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飞机,即便经过升级也难以应对未来空战中越来越多的挑战。
研制一款替代米格-31的高速、远程截击机因此成为俄空天军的当务之急。
这也是PAK-DP截击机的由来。
早在2013年,俄罗斯空军总司令维克多?邦达列夫上将就曾表示空军正在酝酿新一代远程截击机PAK-DP的招标工作。
2014年8月,邦达列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PAK-DP 远程截击机的设计工作已经开始,将于2017年完成初始设计,预计量产型的PAK-DP将于2025年交付部队。
直到此时,俄空军都没有透露新一代截击机的研制究竟有哪家设计局主导。
不过,在研制截击机方面,显然米格设计局经验更丰富。
而且,苏霍伊已经拿走了苏-57(PAK-FA)的大单,为了平衡起见,将PAK-DP的设计交给米格设计局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果然,在2015年2月,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集团董事会主席谢尔盖?科罗特科夫表示集团正在研制新一代截击机,以替换空天军现有的米格-31截击机。
然而,PAK-DP的研制确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2015年8月,邦达列夫表示PAK-DP的初始设计结点推迟两年,到2019年之前完成。
有分析称,延迟决定很可能是因为俄空天军提出的战术性能要求过高。
毕竟,设计一款速度为4马赫的战斗机,对飞机的总体布局、材料和发动机都提出了极高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