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 格式:docx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特别是在古代。

(2)自然条件只是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思考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利用当时国际市场上充足、稳定、价格便宜的燃料和原料,以及对工业产品巨大的需求量,发挥当时日本国内素质较高、价格较低的劳动力以及优良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经济。

探究点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材料一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穿行于高山峡谷,出岷山后向南从成都平原西缘穿过。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1.从土壤、水源及灾害等方面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前岷江对成都平原种植业生产条件的影响。

答案有利影响:岷江流经该地,其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形成肥沃的土壤;流量大,为该地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不利影响:流量季节变化大,导致该地旱涝灾害多发。

2.分析该地地形地势特点是如何使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其功能的?

答案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利工程顺应地势自流引水灌溉;位于出山口位置(冲积扇顶端),汛期水位高,经过低矮的飞沙堰可分流至外江部分水量,减轻洪水期灌区的涝灾;内江位于凹岸,河床较深,流量较大,保证枯水期灌区的灌溉用水。

3.有人建议在都江堰上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赞同:可以调节径流,更好地配合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的功能;可以发电,促进经济的发展。

不赞同:改变了天然河流的自然状态,破坏生态环境;影响都江堰工程功能的发挥。

1.地形对农业、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1)地形影响农业:一般而言,不同地形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如下表所示:

此外,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而地形崎岖的地区,农业发展的规模会受到制约,如我国的西南地区。

(2)地形影响聚落

(3)地形影响交通

2.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7·海南地理)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1~3题。

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A.谷地面积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D.风俗习惯

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A.通风B.避灾C.采光D.美观

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①砾石多②退水快③历时长④流速慢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1.A 2.B 3.C

解析第1题,据材料,该县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早期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故选A。第2题,据材料,该县集镇水淹频率很高,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下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使得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故选B。第3题,据材料,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慢,带来的砾石少,历时短,洪水退水快。故选C。

中国白酒生产地域性很强。陕西人挖坑用黏土糊内壁形成土窖酿酒。泥土中的细菌使酒产生香气,形成浓香型白酒。但因追求清香型风味,陕西人想出了“毁窖”的办法,每年把土窖的泥挖掉一层,添上新土以避免细菌大量繁殖。后土窖发酵的技术传入四川盆地,人们同样使用“毁窖”法,但却不能达到毁窖的目的。再后传入贵州,人们用“石壁泥底”窖酿酒。据此完成4~5题。

4.与陕西相比,在四川“毁窖”酿酒效果不佳的原因,最可能是由于()

A.当地的气候暖湿B.土中的细菌不同

C.当地酿酒时间长D.土的矿物质不同

5.在贵州建“石壁泥底”窖除考虑控制细菌外,另一主要目的是()

A.调节窖内温度B.防止流水侵蚀

C.节约建设成本D.有效防止地震

答案 4.A 5.B

解析第4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陕西土窖挖掉一层泥,添上新土就可以避免细菌大量繁殖,但在四川不可行,原因是四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高,降水多,新土滋生细菌较多,因此酿酒效果不佳,故选A。第5题,贵州地形崎岖,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建“石壁泥底”窖还可以防止流水侵蚀,故选B。

探究点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锡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具有强光泽,质软有延展性、化学性质稳定,抗腐蚀、易熔,摩擦系数小,锡盐无毒,因此锡和锡合金在现代国防、现代工业、尖端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马来西亚曾是世界产锡大国,因过度开采,产量逐年减少。数据显示,2016年,马来西亚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中国、玻利维亚、巴西和非洲等地进口了25 901吨锡精矿用于冶炼锡金属,并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下图为马来西亚示意图。

1.根据有色金属锡的特点,说明马来西亚大量出口锡至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原因。

答案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锡矿资源短缺;金属锡物理和化学性质独特,锡和锡盐应用领域广阔,国际市场需求量大。

2.材料中提到马来西亚在锡矿资源枯竭的背景下还继续依靠进口发展金属锡冶炼,简述马来西亚在锡矿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依托锡矿及锡产品发展现代国防、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挥锡矿冶炼原有优势,继续扩大锡及其产品生产规模;出口技术、人才,将产业转移到锡矿资源更丰富的国家或地区。

3.简述马来西亚锡矿产业发展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答案矿山开采可能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矿山开采影响当地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有色金属冶炼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