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9.65 KB
- 文档页数:4
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汉英谚语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较为定型的语句,它语言精炼、意蕴隽永,凝集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经验,是英汉词汇海洋里的瑰宝。
由于汉英民族存在着地理、历史、宗教、文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汉英谚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从汉英谚语在形式与意义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英谚语的翻译策略。
标签:汉英谚语对比分析翻译策略一、引言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具有持久性、通俗性、口语化等特点。
早在17世纪,英国牧师罗伯特·索斯(Robert South)在其传道书的第一章里写到:“What a proverb,but the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of several ages,gathered and summed up in one expression.(谚语乃众多时代经验积累、观察所获而集中表达之炼语也。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有名言:“The ge 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本文将从汉英谚语形式与内容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着手,分析汉英谚语的异同之处,以期为汉英谚语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汉英谚语的来源对比(一)汉语谚语的主要来源1.来源于普通人民的日常言语大部分汉语谚语都是由各行各业的人集体创作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汉语中很多谚语都同农业生活中的耕作、饲养、天气、季节以及许多在农民中广泛流传的事物相关。
例如:(1)瑞雪兆丰年。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是指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本身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一些习惯用语的理解和表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翻译者通常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策略,以保证句子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一般来说,英汉习语翻译时,翻译者可以采用如下几种策略:
1、同义词替换法:这种策略是指翻译者根据习惯用法,选择相应语言中拥有同义词的单词或短语来代替原语言中的习惯用法,以达到句子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2、直接翻译法:这种策略是指翻译者直接将英语或汉语中的习惯用法翻译成相应语言中的习惯用法,不加修饰,使译文具有明确的意思并能够被接受。
3、按概念翻译法:这种策略是指翻译者不将英汉习惯用法的具体语言形式翻译出来,而是根据习惯用法所指的概念,使用相应语言中的短语或词汇进行翻译。
4、用其他方式表达:这种策略是指翻译者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句子结构、句型、词汇等)来表达英汉习惯用法,从而达到一致的效果。
最后,英汉习语翻译需要翻译者考虑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根据文章内容和读者的背景知识,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英汉谚语文化差别与翻译技巧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
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
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
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
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
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一视同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
有趣的英汉成语翻译有趣的英汉成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
在每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常用的成语,它们可以表达一种复杂的思想,用简单的话语来表达。
然而,英汉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这些成语的翻译变得非常有趣,以下是一些有趣的英汉成语翻译。
## 一、“入乡随俗”“入乡随俗”是一句中国古老的谚语,字面上的意思是“进入乡村就要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
在英文中,它的意思是“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做)。
## 二、“熟能生巧”“熟能生巧”是一句中国古老的谚语,字面上的意思是“只有熟练掌握一件事情,才能变得熟练”。
在英文中,它的意思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 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一句中国古老的谚语,字面上的意思是“要想实现长远目标,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
在英文中,它的意思是“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千里之旅,从迈出第一步开始)。
## 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一句中国古老的谚语,字面上的意思是“机会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
在英文中,它的意思是“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 五、“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行”是一句中国古老的谚语,字面上的意思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仔细考虑三次”。
在英文中,它的意思是“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行)。
## 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一句中国古老的谚语,字面上的意思是“要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就必须勇敢去冒险”。
在英文中,它的意思是“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则已,不求则废)。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习语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表达思想的方式,是一种文化沉淀,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广义上习语包括成语(idioms)、短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录(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歇后语(two-part sayings)等。
下面就探讨一下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根源及一些习语翻译的方法。
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根源1.1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位于亚洲大陆,自古汉族人们的生活繁衍主要离不开土地。
土地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
比如:“土生土长”、“卷土重来”、“揠苗助长”、“瓜熟蒂落”。
英国是一岛国,历史上航海捕鱼是英国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或与水有关系。
比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等等。
英语中有不少用鱼来比喻人的习语:a poor fish 可怜的家伙,a cold fish 冷淡的人,a shy fish 害羞的家伙等。
比喻花钱大手大脚,汉语是挥金如土,而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常用“骄阳似火”,“赤日炎炎似火烧”来描述。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英国人形容夏天是温柔、可爱、美好。
1.2风俗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
王福英 2046 200407243 18号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王福英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但是由于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存在一些差异。
而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分析了英汉习语文化的差异的主要根源,并提出了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方法。
Abstract: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contain abundant of idioms. But they express different meaning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among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ulture, geographicand history. However, cultural difference in idiom is the most difficultpart in translation. n this paper I analyze the main reason that causesthe cultural difference, what’s more, some skills in translation.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Key words: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 习语,即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 , 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
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 、谚语(proverbs) 、格言(sayings) 、俗语(colloquialisms) 、典故(allusions) 和俚语(slangs) 。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表达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习语具有含蓄幽默,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等特点。
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本文就习语中反映的文化差异,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英汉习语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里环境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自古以来是其经济发展的命脉;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靠土为生。
比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东风吹过,万物复苏;而英语地处西半球,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诸岛。
英国诗人雪莱(P.B .S helly )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正是对出的讴歌。
2.风俗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信念与价值观,以及审美观,产生了各自独特的社会风俗以及民族心理,并反映在语言中,例如:我国姓氏里,张、王、李、赵等很普遍,而英语一般是Tom,Dick,Harry 等。
汉语中有一个习语“张三李四”,英语则用习语“any Tom,Dick or Harry”,两者意思很接近。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英汉语言中。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摘要:英汉习语由于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及神话、历史发展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其文化内涵往往具有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处理这些饱含文化特质的内容时,我们应当针对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方法,或直译,或意译,或直译加注,或套译,或直译意译兼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习语。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1.引言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反映相似或相异的文化。
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1](P109)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由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信息,成为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习语的来源,拟找出英汉文化差异的根源,并据此提出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2.习语来源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习语的来源包括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日常生活等[2](P13),下面我们分别从生活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及神话等几个方面对比一下英汉习语的来源及其文化内涵。
2.1生活环境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海上运输业与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就使得英语中有许多关于水和鱼的习语[2](P49-57)。
比如,allatsea (全在海里)指不知所措;allhandstothepumps(所有人都去抽水)指情况危险,要全力以赴;likeafishoutofwater(像离水之鱼)指处在陌生环境中,不自在;drinklikeafish(像鱼儿那样喝)比喻能喝;abigfishinalittlepond(小池塘里的大鱼)指在小范围内出名的人,矮子中的巨人等。
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谚语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英汉谚语的主要语言特征是:富于形象、简炼概括、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英语谚语的常用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套译法。
谚语(格言)都是前人(主要是群众)智慧的积累,好的谚语足以启发人们的深思,是取之不竭的智慧的源泉。
一、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1.富于形象。
很多谚语不是直截了当地发表议论、论述道理,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让这个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举个例子说,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我们仿佛看到大军队在行进,周围群狗狂吠,但大车队对此根本不予理睬,继续走向远方)。
这个形象告诉我们:不要管旁人的讥笑辱骂,自己认定了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
这句英语谚语跟汉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意境虽不一样,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1)Diamond cuts diamond. (钻石割钻石——强中更有强中手。
)(2)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打翻了,哭也没有用——覆水难收,后悔无益。
)(3)Misers put their back and belly into their pocket.(守财奴把背脊和肚皮(比喻衣服和食物)放进口袋里——守财奴宁肯挨冻受饿也舍不得花钱。
)(4)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鱼从头部开始腐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2.简炼概括。
谚语经过长年传诵,千锤百炼,能以极少的词表示极丰富的内容。
例如,“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这么简单一个短句就道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世上既然没有不转弯的道路,坏的运道也不会永远坏下去的,这实有“否极泰来”的意思。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文章摘要谚语其实就是民间所流传的一些至理名言,这类至理名言往往具有措辞简练、便于记忆的特点。
谚语不仅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而且还有着比较广泛的感染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曾说过:“谚语是一个名族‘天才、机智与精神’的体现。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谚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与文化不可分开。
因此本文就从英汉谚语所表现出的文化的特殊性来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
让我国可以更好的通过谚语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并透过文化背景去更好的理解谚语中所包含的丰富且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英汉谚语民族文化文化差异一、谚语是文化的反映人类文化最古老且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谚语。
并且谚语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依靠普通的人民大众通过千百年的劳动与生活实践的总结得出的净化,所以谚语是千锤百炼才产生的生动精炼的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
所以,充分的了解并熟悉谚语不仅对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性很有帮助,而且也是学好一门语言不可或缺的知识。
另外,通过学习了解谚语,我们也可以更加的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殊性。
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谚语都是依存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所以也是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物产风貌以及自然环境等的一个反映,语言的内容就必然会带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
然而,有时候在内容上虞用法上相似甚至是带有一定必然性的“偶合”的不同语言里的谚语,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常常大不相同,在具体的表述上如材料的选择与手法的运用等,每个民族也都不相同。
比如:汉语里有条谚语叫“说曹操曹操到”,意思是提到某人的时候,某人就正巧出现了,英语里也有一条相应的谚语,“Speak of the wolf, and you will see his tail.”虽然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是设喻是完全不相同的。
在英语中表达这一相同内涵的还有“Talk of the devil, and he’s sure to appear.”和“Speak of angles, and you will hear the flutter of their wings.”这两句虽然和第一句的意思相近,但是却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方法作者:王巨锋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02期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英汉谚语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谚语,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等值译法、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32-03一、引言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方梦之.2004:186—189)。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
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
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
二、英汉谚语反映的文化差异每种语言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其地理环境、习俗、宗教、历史等密切相关。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各自语言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谚语也不例外。
本文将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窥见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英语谚语极其善于利用象征、比喻的手法,常常直接表现为一幅生动的画面,而中文谚语则更注重于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英语中的“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hatch”(不要在小鸡孵出来之前就数小鸡),直观形象地表达了不要事先作无意义的推测或者在决定之前不要过于乐观,而中文的谚语“实事求是”则言简意赅地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这种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英语更倾向于形象、生动,中文更偏向于含蓄、言简意赅。
英汉语谚语在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英语谚语多以动植物、自然现象等为比喻,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界的观察,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这句谚语是从铁匠作坊中的操作中得来的,意指“事情要趁热打铁,趁时机,抓住机会”,而中文谚语则多以历史人物、典故为譬喻,蕴含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智慧的追求,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论语》,意为“真正的君子之间的交往是淡泊如水的”,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淡泊清静、不张扬的价值观。
这反映了英语谚语更强调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而中文谚语更注重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英语谚语传承于英国的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强调实用主义、务实精神和乐观态度,如“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后必有阳光),强调了在困难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而中文谚语则传承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礼仪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和敬老孝亲,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表达了对道德教化的强调。
2016.03王德春教授首倡的国俗语义学在我国语言学界成了一个颇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所谓“国俗语义”,系指在词汇直接意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民族文化色彩的语义,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
成语寓意深刻,趣味隽永,极富民族色彩。
英语和汉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都有丰富多彩的成语。
英汉成语不仅在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存在不同,而且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
“爱屋及乌”这句成语的英文对应词是Love me,love my dog.本文拟就这句成语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喻意进行比较,,旨在以小见大,探究中西文化的异同。
一.中国文化中的“屋”语义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作为核心。
农耕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体,那么土地的有无和多寡自然成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
对于每个家庭和每个人来说,有无土地是能否生存下去的先决条件,拥有土地的多少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贫富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这种浓烈的土地情怀使得中国人独有“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入土为安”等等思想。
而房屋,作为人避风挡雨,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在中国人生活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安居乐业,只有成家,拥有自己的房屋,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有了房屋,有了土地,中国人才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二、中国文化中的“乌鸦”语义在上古神话中,乌鸦往往与神圣的太阳结伴而行,被认为是“太阳鸟”。
如《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仰韶文化的彩陶上绘有阳乌负日飞行图纹。
从宋朝开始,乌鸦在文学作品和生活中开始改变形象,逐渐被人反感和鄙视,认为它是不祥之物。
人们对它避之不及,将驱赶、捕杀乌鸦当作天经地义之事。
文学作品中也常用乌鸦意象和乌鸦叫声来表现不祥的预兆、凄惨的场景。
就连与乌鸦有关连的词汇和谚语也多是贬义,如“乌鸦嘴”,“乌合之众”,“天下乌鸦一般黑”,等等。
三.西方文化中的“我”语义在英文中,I是一个永远都大写的单词。
它代表了个人的独一无二,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独立。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习语是每个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语言交流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之一。
在不同的语言间翻译习语是一项很困难的任务,因为往往需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虽然都是很有影响力的语言,但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深刻地影响了英汉习语的翻译。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1. 礼仪中国人讲究礼仪文化,礼节在交际中是必不可少的。
英国人也很注重礼节这一点,但他们的礼节文化与中国不同。
英国人往往注重个人空间和自由,他们更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在表达时往往比较直白。
相反,中国人在交际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礼貌和尽量不给别人带来不便,他们往往更加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观念中西文化差异很大,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各有不同。
虽然中国和英国都很重视友谊和家庭,但他们的观念和文化不同。
中国人在友谊和家庭观念方面更加传统,强调团结和互助,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独立性。
3. 语言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差别,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考虑到这些语言差异。
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英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尤其是在表达方式和习语方面。
中文有很多词语和表达方式是英语中无法表达的,所以翻译习语时需要很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差异。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翻译英汉习语需要考虑到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以下是几个要点:1. 了解背景和文化了解什么是习语,它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含义和使用方式非常重要。
在翻译时,需要了解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区别和异同点。
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将英语翻译成中文,而不了解文化差异的话,就可能会犯很多错误。
2. 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翻译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通常不可直接解释。
因此,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应该选取最合适的方式来表达信息。
有时候一个习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物,那么需要根据语境和背景来判断最合适的翻译方式。
3. 在语境和情景中使用习语通常是在特定的语境和情景下使用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种情况。
中英文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比较AbstractIdioms usually include idioms, proverbs and allusions. Large in quantity, long in history and rich in cultural informatio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life. Idioms represent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natural rules accurately with lively and plain words. As far as their underly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concerned, some idioms are completely or partial equivalent both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while some others have nothing in common at all. In order to convey their cultural information fully, faithfully and effectively, we can translate these idioms word for word, give notes or add extra wor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idioms and gives some specific approaches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摘要习语通常包括成语、谚语以及典故等。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象征和表达方式。
它们反映了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两种文化的异同和背后的文化含义。
在文化含义方面,英汉语谚语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英语中,常用的谚语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等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而在中文中,谚语像“知足常乐”,“羊毛出在羊身上”则强调的是团结和共同体。
在喻意方面,英汉语谚语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英语谚语强调的是现实主义和个体力量,如“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反映出的是耐心和毅力。
而中文谚语则更多体现出的是儒家文化的智慧,如“和合共生”,“高瞻远瞩”。
两种文化的语言谚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
在英国,动物和自然现象常被用作比喻,如“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而在中国,则大部分谚语都与人物、历史和哲学思想结合,例如“打铁还需自身硬”。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英汉语谚语中,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比如英语中常用的“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和中文中的“实事求是”,表达了相同的智慧和价值观。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对更多英汉语谚语的比较分析,探讨谚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
希望本文能为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
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
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
《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
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
Nev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不可明珠暗投(不可对牛弹琴)。
Judge not according to appearance.
不可根据外表做出判断(勿以貌取人)。
Great men are not always wise.
伟人并非事事聪明。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谚语的又一来源。
许多汉语谚语源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源于《水浒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源于《红楼梦》。
许多英语谚语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叙事诗和十四行诗。
例: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都是香的。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are merely players. 整个世界就是个大舞台,形形色色,人们只是其中的演员。
其他的文学大师也对英语谚语宝库做出了贡献。
例,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名句: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宁在地狱为君,不在天堂作臣)和华尔沃斯的诗句: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从小知其人),以及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都成了英语谚语。
3.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框架。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语言中,尤其是在谚语中。
例如,汉语谚语“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明显与黄河有关。
英语谚语中也有地名。
例: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背煤上煤都,多此一举。
Oxford for learning, London for wit, Hull for women and York for horses. 牛津人学问好,伦敦人才智高,哈勒的女人美,约克的马匹棒。
4. 与航海有关的谚语
英国是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对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
正像邱吉尔说过的那样,英国人是海洋生物,因而许多英语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
例:
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
船沉鼠要逃(树倒猢狲散)。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漏沉大船(蝼蚁之穴能溃千里之堤)。
Any port in a storm.
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慌不择路)
以上谚语都与航海有关,而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却有大陆文化特点。
英汉语的鲜明区别是英国人用他们的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他们在陆地上的经验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5. 与英国历史有关的谚语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而谚语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
例:
It is as hard as to please a knaveas a knight.
取悦坏蛋和骑士同样困难。
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
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
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易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