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 格式:ppt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24
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4期·研究综述·12345,6#789:;<王 士 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特别是中共革命史研究的学术回归和发展,中共抗战史研究开始真正起步,并在平稳中向前推进。
进入新世纪,因对外学术交流的持续、跨学科方法的引入、研究方法的更加多样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中共抗战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由于篇幅和个人学力所限,本文仅选取研究进展较为显著的几个专题择要介绍,以展示新世纪以来中共抗战史研究的进步和新趋势,期待能为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贡献些微之力。
一、关于中共抗战军事战略与军事史的研究 军事战略无疑是中共抗战的核心议题,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相较于既有研究的主题多集中于中共抗战战略方针的提出与转变、作战阶段的划分与重大战役的争论,新世纪以来的研究更加关注中共抗战军事战略的形成基础和过程、军事战略的传播和贯彻实践以及抗日武装的具体创建路径等。
第一,中共抗战军事战略的形成与传播毛泽东关于抗日游击战、持久战理论的系统阐述,体现在他1938年5月相继推出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个文本中。
毛泽东为何在这个时间点提出他的抗战军事战略思想?有研究指出,1938年前后华北的特殊形势,特别是1938年初中共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获得的意外发展,是促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坚持山地游击战到下决心向华北大平原发展的关键因素。
平原游击战的提出,是中共持久抗战理论形成的最后关节。
还有一个因素与之前毛泽东感到军事理论知识准备不足直接相关。
毛泽东之所以坚持游击战争必能挫败日本这一论断并详加论证,其真正目的是强调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①中共的抗战军事战略,集中体现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中。
针对世间借“持久战”非毛泽东首创而质疑《论持久战》价值和意义的声音,有研究着重探讨持久战思想的渊源流变,强调毛泽东从来没有自认为提出了持久战;《论持久战》的价值在于论述而非提出持久战,其中也包括审视评议前人的持久战思想言论;红军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中共提出成熟的抗战军事战略方针的必要基础②。
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论荀利波摘要: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距今已80多年,在国内外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国内外对抗日战争的研究也正在发生转向。
国外史学界日益正视中国在二战中所作出的牺牲及对二战的最终胜利所作出的贡献;国内学界在抗战爆发之初就开始了抗日战争的研究,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抗日战争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受意识形态影响导致部分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等抗战时期的国统区抗战历史研究得到重视,并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进一步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格局中去加以研究,加强国内学界在国际社会上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历史叙述的话语权;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史料整理,将抗日战争研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多民族发展等领域密切结合,呈现战争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抗日战争;史料研究;西南大后方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2-0055-05专题述评2017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第八十周年,重提这一特殊的日子,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警醒我们自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落后就要挨打。
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段历史不仅对中华民族造成深远影响,也对亚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从抗日战争爆发后至今的80年里,许多学者从各学科领域和不同角度对抗日战争进行研究,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
总体而言,抗日战争的研究随着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影响力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抗日战争研究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学术领域。
同时,伴随学术界研究的这种变化,一些新的领域被挖掘出来,使抗日战争研究形成一些新的动向和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国外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更多从写史的方式着手,对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展情况和敌后战场开辟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特别是随着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开展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中国人民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所经历的苦难生活,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抗日战争研究者的关注,形成了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成果,如拉纳·米特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石岛纪之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等,都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成果。
中国抗日战争研究(xx学院,xx班,xxxxxxxxxx,xxx)摘要: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雪洗了中华民族百年来同侵略者屡战屡败的耻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转折点,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以及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团结抗战;反法西斯;主权独立;伟大复兴正文:谁都知道,远在明代,倭寇就屡屡进犯我国沿海,清代,他们又发动了举世震惊的“甲午中日战争”“卢沟桥事变”以后又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发指的事实,无不印证了日本这个由大和民族构成的禽兽行径。
一、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仔细想想,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胆敢侵犯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分析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资源匮乏,外出掠夺众多周知,日本人自古就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好斗,还有就是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也是他一直渴望向外扩张的原因。
距离远近对它来说只要有能力它都不想放过,长途跋涉偷袭珍珠港就是很好的例子。
至于中国,自清朝末年中日就已交战,它理所应当的希望霸占中国,再次,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时,中国已战乱多年,没有一个正式的政权来控制这个国家,处于军阀混战各占一方的局面,国力衰败,人心涣散,可以说当时的日本占了天时和地利,外加多年与中国打交道,它们完全掌握了中国人的心理弱点。
以上是由于资源和当时环境的原因。
2.文化背景日本,这个东亚的岛国,它的文化源自中国,这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从历史上看,中国对日本是友谊的,在中国强大的时候,特别是唐宋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对日本人民在科学、文化、宗教、军事、冶金、上层建筑、农业、工具、技术等方面的输出是毫无保留的,这造成了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持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一定条件下走向了极端,比如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战胜了当时的清政府,这种自卑感一下转化成为一种高度的优越感。
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综述作者:魏延秋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年第06期[摘要]对一·二八淞沪战役的研究,学界历来比较重视,成果颇丰。
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战役相关情况,以及历史地位、意义等方面,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可以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一·二八淞沪抗战;抗日战争;研究综述一·二八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首战,是中国局部抗战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在中华民族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梳理综述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有助于推动研究的深入。
曾一直有学者认为,十九路军抗战是蔡廷锴等违抗南京政府不抵抗命令的结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国民政府在淞沪抗战中的积极表现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给予了肯定。
[1]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有学者从对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时南京政府方针的比较分析出发,指出:保护自身利益、对日战略意图的错误估计以及国际社会、人民呼声等多种因素,最终形成了南京政府在一·二八事变中妥协和对抗相交织的态度与政策。
[2]有学者从这一期间南京政府的对日谋和活动出发,认为淞沪抗战始终处于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政策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政策之下,受此制约和束缚,这也是一·二八淞沪抗战最终遭致失败的深刻根源。
[3]有学者把一·二八事变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方针复杂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剖析,以此弄清抗战前南京政府对日方针的演变规律及实质。
[4]也有学者认为,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导致在对日政策问题上始终存在抵抗还是妥协这两种方针的斗争。
而随着以蒋介石为首的势力占据上风地位后,表面上作出誓死抵抗的方针,实际上真正用意仍然是伺机与日妥协。
因此,当十九路军奋战时候,蒋汪等向十九路军施压,并向日本密探妥协。
3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2012-12-24 16:37:39)一梭烟雨: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抗日战争研究综述,甚至收录了我本科时的一篇论文,恍然有隔世之感。
我曾有着文人梦想,后来走上了律师之路,也不知是祸是福。
抗日战争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历史性转机,甚至恢复了鸦片战争以来失去的大国地位,却在国共两党相互攻击“片面抗战”、“游而不击”中封尘甚至毁灭。
一个将一党一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不仅是可悲的更是可怜的,只有当这个民族珍惜自己的历史、重视自己的国民,她才可以走向成熟。
3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作者:程舒伟60多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5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
这个历史性胜利,是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完全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发展达到新的里程碑。
30年来,围绕抗日战争,也就是第二次中日战争研究的文章、资料、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带有抗日战争字样的论文近万篇,资料选编、档案资料、学术著作、人物传记、通俗读物等近千种,综述类文章近50篇,大量的高质量的博硕论文推动了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学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学术研究综述对抗日战争史学术研究成果的综述主要是近10年的,这以前有大量的学术综述性文章,因此,不再重复。
(一)综论研究1、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促进盟国战略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抗日战争阻断了绥靖政策在东方的实施,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远东政策由绥靖转为遏制的重要推动力量。
还有的研究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在战后维护和平、促进民族民主运动中的影响。
[1]2、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在过去认识到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促进了中华民族复兴这两点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挖掘抗战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层次影响。
一些学者从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的角度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标志,是民族认同感由自发到自觉的转折点,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空前提升。
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2014年03月18日10:15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京)2000年01期作者:《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内容摘要:抗日战争史研究自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的高潮过后,似乎一直没有什么热点出现,近一二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即随着日本国内右翼活动的日益猖獗,研究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罪行及战争遗留问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
二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日本学者藤原彰在他的《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一文中,从日本平民的战争责任认识的层面,对战后日本社会出现的关于战争历史的错误认识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与当前日本社会政治右倾化的关系。
步平、王希亮著《战后50年日本人的战争观》一书,以对比的方法,一面介绍了日本反战和平运动及致力于追究日本战争责任、揭露日本战争罪行,热衷和平反战日本各界人士的言行。
关键词:日本;日军;侵华;抗战时期;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出版;蒋介石;遗留问题;分析作者简介:抗日战争史研究自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的高潮过后,似乎一直没有什么热点出现,近一二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即随着日本国内右翼活动的日益猖獗,研究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罪行及战争遗留问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
1999年出版的与抗日战争研究相关的图书,涉及这一课题的占了多数。
其中一类是揭露日军暴行的,主要有《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天理难容》)、《东史郎日记》(东史郎日记翻译组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阳光下的罪恶——侵华日军毒气战实录》(步平、高晓燕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李恩涵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慰安妇研究》(苏智良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3 月出版);第二类是关于战争遗留问题的,主要有《中日间的战争赔偿问题》(袁成毅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花冈事件》(画册)(张国通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日本的战争责任》([日]若槻泰雄著,赵自瑞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9月出版)、《浙江省崇山村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实录——受害索赔,崇山人的正当权利》(张世欣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2 月出版)等。
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变迁的研讨综述曾成贵(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社会变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内在的动力和发展的规律性,其演进的总方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是,人的有组织的活动,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既定路向,加快或延缓其演进的进程,使不同阶段的社会变迁呈现不同的风貌。
19世纪末,日本就开始侵略中国。
20世纪30年代,它再次实施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这场不义之战,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经“华北事变”,再到“七七事变”,由局部扩展成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中国人民的抗战烽火,亦从白山黑水燃烧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神州大地地无分南北,全国人民人无分老幼,浴血奋战,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
中华民族这场胜利的保家卫国之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
研究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以及抗战期间所发生的社会变迁,就是史学工作者对这一伟大胜利的盛大纪念,也是建构历史图像,总结历史教训,以史鉴今的现实需要。
基于此,2005年7月30日至31日,三峡大学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了以抗日战争与中国的社会变迁为主题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由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承办,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学校内举行。
来自北京、长沙、南昌、武汉、黄石及宜昌等地的代表50余人出席会议,大会收到论文45篇。
作为会议的参与者,本人深感此次研讨会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主题鲜明,内容广泛;二是少长咸集,成果丰硕。
研讨会的主题是抗日战争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围绕这个主题,会议收到的论文形成5组:关于日本侵略对中国社会的严重破坏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有《抗日战争与中国的社会变迁》(郭德宏);《抗战期间日本对华文化侵略述论》(严昌洪等);《二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的生化战》(江峡,旅美学者);《日寇侵占宜昌与“桐工作”计划》(李敏昌);《抗战时期民国政府的军事决策与海军作战成败分析》(徐起);《抗战史上的昆仑关战役》(马鹏翔);《新四军在抗战中的国际情怀》(陈昆满);《宜昌抗战的主要特点》(杨兴无)等;关于抗战期间中国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变动,有《抗战西迁中的湖北纺织工业》(徐凯希);《抗战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初探》(李倩);《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民众负担考察》(徐旭阳等);《抗战时期文化内迁与三峡地区的社会发展》(黎见春);《抗战时期爱国画家的民族气节》(吴继金);《抗日战争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刘新华);《留学生与中国抗战》(孔繁岭);《抗战初期的学术中国化思潮研究》(黄长义)等;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有《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陈先初);《试论汤池训练班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中的作用》(王延武等);《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人权建设》(贾孔会);《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与社会变迁》(黄茜);《二流子改造运动与陕甘宁边区社会动员》(阎颖)等;关于抗战时期人物研究,有《论抗战时期毛泽东“两个先锋队”思想》(谭献民等);《抗战时期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张艳国);《论抗战初期毛泽东与王明的合作与分歧》(郭国祥);《抗战时期陈独秀在武汉的政治思想活动探析》(鄢新萍);《试析冯玉祥宜昌题咏抗日丘八诗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余学新);《陈诚与鄂西会战》(石方杰)等;关于抗战政治及其他,有《论毛泽东思想提出和宣传演变过程中的苏共因素》(李良明等);《从抗战时期中共提出的国共合作方案看中共谋求国家政治统一的制度创新》(罗萍);《一种策略:团结与斗争的辩证法——兼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李国新);《从台湾抗日运动诠释台湾民族主义》(田子渝)等。
笔谈“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作者:步平等文章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点击数:1848 更新时间:2009-4-24 编者按: 2009年1月11日,由本刊编辑部与海南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抗日战争研究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会议就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
论者从不同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这些意见对推动研究的深入,当有启发意义。
因此,特邀请参加会议的部分学者笔谈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
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立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间就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的建立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与努力。
2002年开始,中日韩三国学者建立了共同的历史编纂委员会,经过3年的共同研究与讨论出版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大约在同一时间,日本学者与在日中国学者成立了“日中年轻历史学者会议”,讨论以历史问题为背景的中日两国的社会变动,在日本与中国同时出版了《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
日本与韩国在2002年开始了由政府主导的共同历史研究,在2005年告一段落后,于2006年开始了第二期的共同研究。
从2006年开始,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学者也开始了作为两国对话机制之一的共同历史研究,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两年。
国际社会之所以关注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德国与法国,德国与波兰共同编写教科书的目标在经历数十年努力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欧洲解决历史认识问题的经验是否适合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中、日、韩等国学者间是否可以进行历史问题的对话,就成了人们讨论的话题。
当然,对于上述共同历史研究的结果尽管还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与评价,但共同研究的过程都涉及到超越本国历史,超越国民国家的历史记忆这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历史学者都在围绕统合相互不同的历史记忆,探索其中的关联性,思考其中的共同性而努力。
而在这样的探索与思考中,学者们也逐渐注意到了以往局限于一国视角的研究中的缺陷与问题。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中国抗日战争,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向中国投降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篇一《抗日战争研究综述》摘要: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反抗外侵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枢纽。
关于抗战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中的两个战场、主要战役和事件、抗战胜利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观点较多,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和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对复兴中华、维护世界和平有极重大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抗日战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试图从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等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今后我国抗日战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一、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的伟大胜利,但是,关于抗日战争是从何时开始的问题,学界看法并不一致。
九一八事变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起点。
有学者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1]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的。
[2]1034胡锦涛也曾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3]虽然一般来说,有侵略就有反侵略的自卫战争,但是,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军队并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日本很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
“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张国松姚昕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加强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2020年9月16—17日,由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杂志社、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承办的“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形式召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在开幕式上致辞。
此次会议共收到海内外学者提交的论文80余篇,经专家评审,从中遴选出32篇参会。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国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日本关西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吉林省档案馆等2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和青年学者,从日本侵华与日军暴行、抗战时期中共活动、国民党政权与抗战、国际视野下的抗战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与交流,现简要综述如下。
一、关于日本侵华与日军暴行1931—1945年期间,日本政府在“总体战”方针下,将日本全体国民动员起来,纳入了战时体制,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朱丁睿《日本战时体制下的国民动员研究(1931—1945)》一文,梳理了1931—1945年间日本民众与侵略战争的关系,从日本当局对民众的思想动员、组织动员以及“生活动员”和统制三方面,研究日本侵略战争时期的“国民动员”问题,阐述战时体制下的“国民动员”的本质,挖掘“国民动员”在日本侵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对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进行再思考*侵华战争期间,为了弥补优质兵员,日本征召中高等院校学生服役参战,催生了学生兵的涌现。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曹亚坤《被遗忘的“皇军”: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学生兵研究》一文,通过考察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学生兵的动员过程,作为侵略者的学生兵在中国战场的所作所为及其如何看待中日战争,以及战后日本对侵华学生兵的选择性遗忘,以新的视角检证了日本发动并实施侵华战争的罪行和战争责任*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在这种局势下,日本儒教界趁汤岛圣堂重建落成之机举办盛大的儒道大会,以配合日本政府标榜的“中日亲善”的对华政策*日本关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子康《“尊孔”与“中日亲善”1935年日本儒道大会探析》一文,根据原始材料及日本外务省档案,还原了1935年日本儒道大会史实,并通过对儒道大会的筹划经过、举办目的、中日围绕包括孔子后裔在内的中方人士参会的交涉等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揭示其为配合日本政府对华外交政策,笼络中方尊孔的人士,企图消弭中国的反日情绪,营造同文同种、共尊孔子的假张国松姚昕孜/“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象之目的,以深化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认知*在沦陷区,日伪政权企图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建构符合统治意志的新文化,1941—1945年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活动,是其假借宣传中日文化沟通与合作,进行文化入侵尝试的缩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白进伟《日伪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1941—1945):基于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的考察》一文,通过爬梳武汉沦陷时期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有关史料,对日伪政权在武汉沦陷区文化建构活动的复杂面相进行梳理和探讨,揭示日伪侵华的全面性及文化上的虚伪性,对抗战时期日本对华文化政策作一窥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广大地区,伪满洲国虽以“王道乐土”等为宣传口号,实际上民众生活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省档案馆历史档案管理处主任科员柳泽宇和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戴宇《伪满洲国“人身自由权”实态(一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为中心》一文,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为中心,结合相关史料,通过对东北沦陷区民众生活实态的考察,揭露伪满洲国宣扬“近代法治”的虚伪性:一方面,在“治安维持”“建设与开发满洲”等口号的掩护下,日伪当局肆意逮捕、审讯和杀戮抗日力量,强征“慰安妇”与劳工;另一方面,推*行秘密制度,沦陷区民众在严密监视体系下“寸步难行”,甚至成为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对象1935年,为加强对伪满洲国的控制,日本关东军决定以“内阁改造”为由,迫使郑孝胥内阁辞职,伪满政权进一步傀儡化、形骸化。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