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
- 格式:docx
- 大小:29.62 KB
- 文档页数:8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 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学与时代精神》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作品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精神,同时也对时代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文学是时代的镜子。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和时代风貌。
例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通过对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描写,展现了19 世纪法国社会的全貌,成为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让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其次,文学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
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反映时代,还能够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
伟大的作家往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如鲁迅的作品,在黑暗的旧中国,以犀利的笔触批判社会的种种弊病,唤起了人们的觉醒和抗争精神。
文学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文学是时代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文学作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丰富着时代文化。
从古至今,文学经典作品传承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当代,文学创作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展现出多元的文化风貌。
文学的创新不仅为时代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文学与时代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鼓励优秀的文学创作,让文学更好地反映时代、引领时代、传承和创新时代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学与时代毫无关系,不能反映时代精神。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第一单元;第八单元第一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鼓励我们立足时代发展,创新艺术表达,在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把中国故事讲生动、讲精彩。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从延河岸边走来的艺术院团,国家话剧院近年来以史料为依托,深入革命文化传统,创作了《红色的起点》《直播开国大典》《三湾,那一夜》等一批话剧作品。
《红色的起点》凸显青春洋溢的革命精神,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舞台表达,再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峥嵘岁月。
《直播开国大典》则聚焦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再现新华广播电台如何在有限条件下,顺利实况转播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为了让故事更加好看,在《直播开国大典》中,我们打破传统叙事模式,3条线索交融并进,增强全剧悬念和戏剧冲突,更加有效地传递作品的精神内涵。
今年国庆期间,国家话剧院首部文献剧《抗战中的文艺》成功上演。
全剧以活跃在抗战中的文艺家为主人公,集中呈现鲁迅、田汉、聂耳等文艺大家的爱国之志和救国之举。
国家话剧院推出这部剧,既是对历史的回望和致敬,更传递了前辈艺术家的奋斗之志、家国情怀。
【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基础下册月考模拟卷第二次月考(三)【知识范围:基础下册1-6单元】一、语文基础知识(共6小题,第1-5题每题3分,第6题5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A.跻.身(jī) 迸.发(bèng) 不屈不挠.(ráo)B.恫吓.(xià) 浣.衣(huàn) 有恃.无恐(shì)C.粗糙.(cāo)糟粕.(pò) 相形见绌.(zhuó)D.提供.(gōng)脊.椎(jǐ ) 长歌当.哭(dàng)D 解析A项“不屈不挠”的“挠”读náo;B项“恫吓”的“吓”读hè。
C项“相形见绌”的“绌”读c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A.辨护消遣孤僻没精打采 B藉贯滑稽管制伶牙俐齿C.郁闷车篷惊愕心惶意乱D.难堪荒唐弥补百无聊赖D 解析A辩护 B籍贯 C心慌意乱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A.敌人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不堪一击了。
B.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C.集电话、脑、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D.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我都会向同事不耻下问....。
A 解析 A强弩之末,指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
比喻原本强大,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
符合题意。
B凤毛麟角比喻难得而宝贵的人或事物。
不符合语境。
C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不符合语境。
D不耻下问是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不符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A.小女孩儿告诉我:“她的学校就在附近,每天上学都能看到远处的那条河。
”B.那时的少年都希望自己,成为英雄。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作文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作文1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实在太重要了,立志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从古至今,有无数人因为立志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陈涉,出身贫穷,年轻时在农村当雇工,替人耕田种地。
当时他就立志将来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在一起当雇工的伙伴都笑话他,认为替人耕田种地的下等人,还想干一番大事业,真是癞哈蟆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
陈涉看到自己的宏大抱负,不能被一些眼光短浅的人所理解,感叹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果然,经过他的努力,终于成了农民起义军的,领导农民起义,将秦王朝了。
同样,鲁迅先生也是因为立志才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青年时期鲁迅,曾到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希望以医救国。
在第二学年里,学校增加了一门学科——细菌学。
教学这一门课程时,细菌的形状全部是用幻灯片显示的。
有时穿插放映一些时事幻灯片。
有一次放映有关日俄战争的纪录片,画面上出现很多中国人围观一个被说成是俄国间谍的中国人,这个人将砍头示众,周围人在看热闹,画面上观众体格强壮而精神麻木。
鲁迅深受刺激,心情十分痛苦,他深深感到,学医在当前并不是一件要紧的事,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人们即使体格再健壮,也只能被示众或作看客。
最紧要的,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
于是,他毅然弃医学文。
终于成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文化运动的先驱和旗手。
陈涉和鲁迅都是在立志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最终成为一位有用的人。
作为高中生,我们也要从现在开始立志,并努力拼搏、奋斗,这样,我们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生命焕发光彩。
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我们从小立志,我们就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彩,立志决定命运。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作文2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一个梦想,无论尊贵还是卑微。
梦想是生命的亮点,如果没有梦想,生命就会显得暗淡无光。
而梦想,并不是它字面上所理解的那样;它需要坚定志向来鞭策,它需要远大志向来指引。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二次月考模拟卷(A卷)过关-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分级模拟测试(统编版必修上册)一、课内诗歌鉴赏(85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曹操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其中之一就是希望有大量的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曲“求贤歌”。
一.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4题。
(共19分)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
父循,进士。
历兵部武选郎中。
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
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
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
外舅太仆抑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
”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
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
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
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
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燎,召拜春坊左赞善。
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
”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
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
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
"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
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
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
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
为画策战守,寇引去。
素与顺之友善.。
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
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谧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敞乃谢.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素与顺之友善.素善.留侯张良C.初,告归,过.仪真,是寡人之过.也D.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而卒.葬之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作文800字我们高一的学生不妨多看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来提高自身的语文作文。
那要看那一些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作文800字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作文800字1木心说:“人生,无非欲望和厌恶。
〞渴望未拥有的美好事物,得到后渐渐地厌恶。
我以为,“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
〞每个人只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便会发现美好,产生幸福感。
或许是因为距离产生美,人们总认为别人的东西更美好。
正如漫画中,当花瓶是别人的时候,这个人觉得花瓶真精美,到了自己手中却又不尽如人意。
其实,这是人的通性,总是对未得到的事物怀有美好的梦想,从而产生欲望,对已拥有的事物吹毛求疵,而渐生厌恶。
山那边的幸福一文中,山里的孩子羡慕城里的孩子有明亮的教室,城里的孩子又渴望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
人总是有追求美好之心,也正是这一颗爱美的心促使我们热爱生活,并不断去追求还未拥有的美好。
其实,全面地分析、理性地看待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了解更透彻。
也更能明确自己所真正想要的,而不会为追求事物本身光鲜亮丽的外表而费心力。
如果漫画中的人认真分析后,会发现艺术品并没有那么精美,自己也不是真心地喜爱。
便无须费尽心机从友人手中获得,他会有更多心情去欣赏真正的美。
瓦尔登湖中梭罗这样说:“如果我也像大多数人那样把早上和下午卖给社会,那我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如果生活中,大家也能识破财富的空虚而不去炫富,也能摒弃权力的罪恶而不去贪污,也能发现人性的美好而不竖起心墙……我们只有如卡尔维诺那样,深入这个尘世,在雾朦朦的早晨呼吸空气,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个尘世,才能让神性支配我们的灵魂,而非被欲望支配。
以珍惜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可以开掘出更多的美好,我们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西化〞中的中国似乎总觉得西方社会更民主,青年学者熊培云在思想国中也不断称赞法国人对历史的尊重;我却认为,中华文化也有许多值得骄傲之处,我们要去发现并珍惜他们。
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作文多篇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作文1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的兴趣是打篮球,打篮球不仅使我强身健体,还使我收获了亲情和友谊,真是一举两得。
我的爸爸是一个篮球迷,经常和我讨论NBA,有时还半夜三更追一场球赛。
他虽然是个球迷,却不怎么会打篮球。
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条件,买不起篮球。
自从我开始关注篮球,我和爸爸谈心的话题就更多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被拉近了。
而且学了篮球后,我也少生病了。
周末傍晚,我会约爸爸来一场令人兴奋的篮球赛。
刚开始的时候,我我一直是爸爸的手下败将,这激起了我那渴望胜利的心,我就开始练篮球,经常练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这时爸爸递来一瓶饮料,扔给我,看着我咕噜咕噜地喝着,他乐呵呵地笑了,然后我们就开始谈心了。
当我卷土重来的那天,爸爸一定是我的手下败将!打篮球使我的心和爸爸的心更近了!在学校里,篮球也是我必不可少的好朋友,我们几个班经常在休息、放学时打一场比赛。
我也在篮球比赛中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即使也会有打输的时候,我们也抱着不放弃不气馁的心态。
一次放学时我们和一班打篮球,打得正欢乐的时候,一班的“小黑”一个上篮把我撞倒在地,他立马跑过来,把我扶起来,问了问我有没有受伤。
我摇了摇头,又站起来继续打了。
走时,他一直扶着我,我第一次从篮球里感觉到了友谊。
这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吧!我和他不知不觉得成了好朋友,见面时我们都会互相打招呼。
他也经常教我打篮球!篮球给我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友谊!现在的天气很热,可是我仍然忘不了篮球,所以我会经常和我朋友一起去爽一把。
篮球既带给我无限的乐趣,还带给我重要的友谊和亲情。
还教会我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最最重要的。
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作文2灰蒙蒙的天幕下,你摇曳于莽莽苍苍的水面,像一支羽毛笔,滑动在洁白的稿纸上。
——题记迈入高一已经一年多了,这始料未及的巨大变化竟然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无尽的作业本,无数张的试卷,无边的课外资料,无穷的补习班,还有那一些些刺耳的分数和老师满怀严厉的目光。
南充高中高2024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审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该书讲述了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由杭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故事,也揭开了运河沿岸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材料一:袁毅:在你生活中,大运河处于什么位置?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我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
校门前是一条人工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
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大运河两岸穿梭,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
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我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
袁毅:为写作《北上》,你做了哪些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徐则臣:二十年来,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我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
但要把一条河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仅熟悉和了解是不够的,你得吃透它,像熟悉你的家人一样熟悉它。
这次我看了60多本专业书籍,这些资料如果我不写这小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
写作这小说的4年里,我又重新把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个别河段走了不止一遍。
袁毅:“到世界去”原来是你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如今你创作《北上》,这似乎是一场反思与寻根之旅,你寻找到什么呢?徐则臣:跟找到什么比,我更看重“北上”的过程,没有这个北上的过程,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大运河对我们有多重要,说它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一点都不为过。
过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一直往外走,在《北上》中,意大利人到中国来何尝不是“到世界去”?所以,“世界”是辩证的。
袁毅:“将两个意大利人放置到中国运河人文历史书写中,以一种比较的视角介入《北上》的写作”,你是有意为之?徐则臣:有意为之,也是题材使然。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中国已经被迫“全球化”了,中国的事已经不单是中国人的事,也是整个世界的事,所以我想引入他者的视角,看看在这种差异性的目光下,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
吴起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其次次月考高一语文实力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对这个节日是怎么起源的,又源于何时等问题,历来说法不一。
笔者近读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卷二有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记载,对回答中秋节是怎么起源和源于何时这两大问题大有作用。
现将这段文字照录如下: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
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
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属不息。
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日便休。
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
此文所记为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839)事。
圆仁关于中秋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的记载,大致可信。
因为我国古代一些专记岁时的专著如汉崔亮《四民月令》、晋周处《风土记》、梁宗擦《荆楚岁时记》、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唐韩鄂《岁华记丽》等书,均未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事;类书如编于唐初的《艺文类聚》、唐中期编《初学记》等,其岁时部亦不记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以前流传下来的民间日用书《书仪》,也不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这些好像都告知我们,唐以前,中秋节或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再来看看当时文人在八月十五的聚会,就可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八月十五夜,他们都习惯于在一起吟诗赏月。
如《白居易集》中,就留下了《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值对月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对酒玩月偶题是诗》(卷十四)《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卷十七)《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卷三十一)等五首以“八月十五日夜”为题的诗作,若不是把此日夜当作节日,不行能出现这种状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当非无据。
此节得以从新罗“引进”,有其深厚的汉文化基础。
首先,古人很早就留意到了八月十五夜的月亮,唐欧阳詹所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试卷类型:A 中学高一年级第二次检测语文试题试卷说明: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
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
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
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
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
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
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
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
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
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
倒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冰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撮氏度。
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
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
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
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撮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1.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颇有价值。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数百年。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客止颓然,有过人者。
父肩吾,梁武帝时,为粱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右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
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
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
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俄拜洛州刺史。
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
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明帝、武帝并素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群公碑志多相托焉。
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大象初,以疾去职。
隋开皇元年,卒。
有文集二十卷。
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时后进,竞相模范.范:效法。
B.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承:沿袭。
C.明帝、武帝并素.好文学素:朴素。
D.自余文人,莫有逮.者逮:赶上。
5.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A.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B.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C.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D.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A.梁武帝时,庾肩吾为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
庾氏父子与徐摛父子出入太子宫中,受到极高的恩宠和礼遇。
B.“侯景之乱”爆发,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行撤退。
C.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下。
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
D.庾信出使长安,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5分)(2)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闲居姚合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8.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填空(10分)10.完成下列情景式名句填空:(1) 《卫风•氓》中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
(2)《卫风•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
(3)《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4)《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5)《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1题林肯中心的鼓声木心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
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
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
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
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得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
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
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
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
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
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
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
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