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
- 格式:ppt
- 大小:455.50 KB
- 文档页数:52
作者: 覃成林[1];张伟丽[1]
作者机构: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出版物刊名: 管理世界
页码: 21-35页
主题词: 俱乐部趋同;CART;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分组
摘要:本文以1978年、1982年、1985年这3个具有重要改革开放意义的年份为初始时点,采用CART方法,获得了更符合俱乐部趋同定义的最优区域分组,以及俱乐部趋同的待检影响因素信息。
据此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俱乐部趋同检验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发生了明显的俱乐部趋同。
总体上,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形成了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这5个新兴工业化省份为主体、代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达到较高水平的趋同俱乐部。
其余省市区则形成了另外一个趋同俱乐部。
(2)市场化水平和区域政策是影响俱乐部趋同发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继续推进区域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和调整区域政策是中国可以选择的调控区域经济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3)CART能划分出更符合俱乐部趋同定义的区域组,其预测变量在区域分组中的重要性对分析俱乐部趋同的待检影响因素具有指示作用。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概念辨析【摘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推论,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之一——边际报酬递减,是导致趋同产生的直接原因。
但是,这一结论在大样本国家间并没有获得成立,因此在学术界便引发了对趋同假说概念的修订与争论,与此同时伴随的是相关界定方法的更新。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研究是指不考虑空间相互作用或空间依赖的经济增长规律研究。
到目前为止,这在趋同问题的研究历史中持续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期间历经从理论基础到概念定义再到研究方法的多次重要变迁,这对提高经济增长理论的解释力及强化经济增长规律的把握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Sala-I-Matin(1996)和De la Fuente(1997)从研究方法的变化角度总结了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和分布方法进行的趋同研究进展。
Durlauf & Quah(1999)和Temple(1999)尝试从驳斥趋同研究和增长理论无用论的角度,综述经济增长研究进展,并深入考察不同增长模型的理论联系,进而把经验性研究的许多细节绘制到一个表格中。
但是,这些研究都是综合性的,而趋同问题仅是不同增长主题中的一个,因此这些论文不能详尽的关注趋同讨论。
基于此,本文给出专门针对于趋同假说概念的较全面的讨论,及其在此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一、增长理论与趋同假说的提出世界上贫穷国家的收入水平和富裕国家的收入水平是否趋同是关乎人类福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似乎又与不同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有效性相联系,这就使它备受关注。
因为,一般“趋同”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推论,而新增长理论没有这种隐含意义。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之一——边际报酬递减,是导致趋同产生的直接原因。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普遍经验性研究结论表明趋同假说在大样本国家间不成立,而只有在涉及发达国家的小样本中才成立。
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_概念、识别及机制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概念、识别及机制引言: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
它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向一致。
对于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说,了解和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现象的概念、识别方法及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概念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趋同的现象。
这意味着在特定的时期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接近,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这种趋同可以在国内范围内出现,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出现。
比如,在国内范围内,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而一些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则开始加速,最终导致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同。
在国际范围内,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则开始加速,最终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同。
二、识别方法识别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可以使用多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经验法: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可以直观地判断是否存在趋同现象。
如果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接近,可以初步判断存在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
2. 统计方法:通过对经济增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检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趋同性。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3. 经济模型:借助经济模型可以对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进行建模和分析。
一些经济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否趋同,以及趋同的原因和机制。
三、机制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机制:1. 制度机制: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与地区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
较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吸引投资和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这意味着较差的制度环境地区可能会在经济增长上表现出领先追赶的现象。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近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条件趋同的特点,即不同地区初始的条件不同,但发展趋势正在逐渐走向一致。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的原因1.国家政策导向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行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物流与交通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这些政策措施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机会,逐渐缩小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2.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市场资源的配置逐渐趋向合理,不同地区之间的优势、劣势逐步消失,市场竞争逐渐趋于公平。
3.人才流动随着全国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人才流动愈加便利。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创新。
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也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涌向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的影响1.促进地区间合作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意味着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将有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
各地区可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协作优势,加速区域发展。
2.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一些地区已经进入了瓶颈期,经济增长放缓,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均衡地开展区域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
3.推动国家经济整体提升不同地区之间的长期差距使得国家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使得各地区之间的增长速度逐渐趋同。
这将有助于推动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三、面临的挑战1.地区差异依然很大尽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依然较大。
一些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仍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
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配合更为细致的制度化政策。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概念辨析一、概念辨析1.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是什么?2.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有哪些?3.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有哪些?4.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趋同?5.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的实证研究进展1.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Regional Convergence Hypothesis)也称为趋同理论,是指在长期的时间跨度里,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或地区来说,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渐接近或趋于相等的一种理论。
简单来说,就是较为贫穷的地区或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逐渐缩小与富裕地区或国家的差距并趋于接近。
2.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
资源的禀赋不同和人力资本水平的不同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水平。
(2)技术进步的差距。
技术进步的差距会导致不同区域经济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3)政治和制度因素。
建立一个合适的制度和政策可以促进地区的发展,缺乏这方面的支持则会阻碍地区发展。
(4)贸易和市场因素。
区域间开放程度和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会影响到地区发展的好坏。
3.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不平衡会导致城市里人口、投资等资源的集中,过大的城市化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
(2)区域不平衡会带来诸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一系列问题,应对这些问题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
(3)区域不均衡的发展还会导致部分地区失业、社会不安定或者是低水平的社会福利等问题,对政府的影响也很大。
4.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趋同?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教育和人力资本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投入;(2)破除地区之间的市场壁垒,促进经济发展良性竞争;(3)制定科学的政策和制度,包括土地转让、税收、城市规划等;(4)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经济发展;(5)尽可能使资本和技术自由流动,更好地利用人口和自然资源优势。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布时间:2022-02-14T06:29:06.855Z 来源:《中国经济评论》2021年第11期作者:王宗玺刘海啸[导读] 1978年,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间人均发展水平差异不断缩小,为了了解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采用水平指数测量法对不同省份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区间的初期人均水平发展空间增长水平和中期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都逐渐下降,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相对收敛差异并未逐渐减小,而不同省份间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增长迹象[2]。
河北金融学院摘要:中国经济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人均产出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有多种,比如人力成本投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工业发展水平等。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然后针对这种特征的形成原因展开研究。
关键词:经济增长;俱乐部收敛;特征;成因从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经济现象。
此外,这种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会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并且差异还会不断扩大,往往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效率,同时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也会造成一定影响[1]。
此外,从经济社会福利、政治经济稳定性等多方面角度考虑,地区间居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失衡,从而会直接引起居民收入水平分配上的地域性巨大差别,也可能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居民基本福利保障水平。
因此,缩小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对于始终保持中国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怎样使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是当前阶段国家重点关注的内容。
1、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1978年,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间人均发展水平差异不断缩小,为了了解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采用水平指数测量法对不同省份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区间的初期人均水平发展空间增长水平和中期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都逐渐下降,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相对收敛差异并未逐渐减小,而不同省份间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增长迹象[2]。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势开始出现分化。
一些地区在经济结构升级和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其他地区则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
本研究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问题,旨在找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深入分析造成这些因素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通过经验分析和理论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问题,找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研究内容:1. 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历程。
2. 基于统计数据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问题进行经验分析。
3. 应用文献综述方法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
4. 分析造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1. 经验分析方法:构建滞后模型,分析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定量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2. 文献综述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已有文献,并总结和提取相关理论和模型,分析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
3.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现状,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定性分析。
四、预期成果通过此次研究,预计达到以下成果:1. 发表一篇论文,介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问题。
2. 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3. 推动学术界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问题的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发展参考。
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俱乐部趋同研究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俱乐部趋同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的产生机制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空间外溢效应在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之间经济增长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会形成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
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以促进整体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空间外溢效应;区域经济增长;空间俱乐部趋同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日益显现出来。
一些地区拥有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创新能力,经济增长迅速,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其中,空间外溢效应被认为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空间外溢效应通过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增长。
二、理论分析空间外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和传递。
根据尺度的不同,空间外溢效应可分为局部外溢和全球外溢。
局部外溢是指经济活动在相邻地区之间进行的知识和技术交流,全球外溢则是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知识和技术的迁移。
这些外溢效应的存在,使得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在不同地区间产生了差异。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空间外溢效应可以通过两个机制来实现:正的外溢效应和负的外溢效应。
正的外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带来的技术和知识向周边地区的传递,提高了周边地区的生产率和竞争力。
负的外溢效应则是指经济活动对周边地区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
因此,在政策制定中,需要权衡正负外溢效应,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的产生机制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区域经济增长往往呈现出一种趋同现象,即相邻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趋于一致。
这种趋同现象的产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技术创新在不同的地区间具有传统的辐射效应。
新的技术创新在一个地区得到应用后,往往会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传递,影响到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