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陈列室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814.50 KB
- 文档页数:15
学研一体化的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建设概况王庆雯【摘要】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实行"借、阅、藏、学、研"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使其成为一个专业性的研究型图书馆.文章对新馆独特的功能布局、服务模式、网络系统建设做了详细介绍,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发展建设提供借鉴.【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1(023)004【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新馆建设;功能布局;服务模式【作者】王庆雯【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8.6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始于1903年创建的文华公书林,迄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早在文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时期,因最先打破旧式贮之高阁的藏书楼观念,对中西文图书期刊采取开架式供人阅览,而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公共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兴起与繁荣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为了适应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高校教育和社会服务,在保留原有老馆的基础上,建起一座面积约30 000㎡、十一层(地上九层,地下二层)的现代化新图书馆大楼。
新图书馆大楼位于华师桂子山的最高点,呈“┓”形,楼体四周为绿色的玻璃幕墙,具有现代、典雅、明静之风格。
由加拿大黄雄溪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设计者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适用、灵活、高效、经济、安全、美观的特点进行设计。
新馆可藏图书约120万册(不含中外文报刊),阅览桌位4 500多个,采用有线和无线覆盖相结合的多元化网络服务体系,开通自助借还系统,配备中央空调,实行“借、阅、藏、学、研”一体化的现代服务模式。
1 新图书馆功能布局新图书馆按功能划分为四部分,借阅藏一体化书库、个性化研究学习空间、教师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人文艺术教育中心。
1.1 借阅藏一体化书库新馆地上一至九层设置7个类型书库,分别为文科流通书库、理科流通书库,中文保存书库、外文保存书库、古籍书库、桂子文库(教师作品库)、华大文库(早期馆藏)。
介绍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是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159号的一座纪念馆,是全面系统反映新四军抗战征程的综合性纪念馆。
它于1986年10月建成并开放,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五大重点纪念馆之一。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占地面积约120亩,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展示了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英勇斗争历程和辉煌成就。
馆内分为主馆区、重建军部纪念塔和重建军部旧址三个区域,其中主馆区包括序厅、基本陈列室、临时展厅、多功能厅等多个部分,展示了新四军的历史沿革、军事战略、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重建军部纪念塔则是为了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历史事件而建立的,是盐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重建军部旧址则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原址,保留了当时的建筑和历史遗迹。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历史博物馆,还是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了解新四军抗战的历史和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解放济南战役的历史事件介绍济南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重点防御计划,为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揭开了序幕,那么你了解济南战役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济南战役的历史事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济南战役的简介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重兵守备的济南市进行的大规模攻坚战。
1948年秋,国民党军由于不断丧师失地,被迫改“分区防御”为“重点防御”。
在华东战场,蒋介石为屏障徐州,隔断华北、华东两解放区的联系,并迟滞华东野战军南进,令第2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所部9个正规旅、5个保安旅及特种兵部队约10万人固守省城济南,将集结于徐州附近的主力部队约17万人编成3个兵团,伺机北援。
济南作为津浦、胶济铁路交会点,北靠黄河,南倚泰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第二“绥靖区”以济南内城为核心防御阵地,以外城和商埠为基本阵地,以济南外围县镇及制高点构成外围阵地,各阵地内均构筑众多的永备和半永备型工事,形成能独立作战的支撑点。
集中兵力约11万人。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战局发展,命令华东野战军集中全力举行济南战役,并确定了“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即“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
并强调指出,此战目的在于攻占济南,但必须集中大部兵力于打援、阻援方向,力争歼灭援敌一部。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决定组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
以参战兵力的44%、计6个半纵队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分东、西两个集团对济南实施钳形突击,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
东集团由第9纵队、渤海纵队及渤海军区一部组成,西集团由第3、第10、两广纵队和鲁中南纵队4个团及冀鲁豫军区一部组成,第13纵队为攻城总预备队;以参战兵力的56%、计8个半纵队约18万人组成打援兵团,于巨野、兖州等地夹运河而阵,担负对徐州北上援敌的打援、阻援任务,由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
攻城兵团于9月16日晚发起攻击后,迅速突破济南外围防线。
2010沙家浜风景区导游词(上篇)开场欢迎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沙家浜风景区参观游览。
我们景区现在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我姓x,是沙家浜风景区的讲解员,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做就讲解。
[边走边讲] 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公演,使沙家浜名扬天下,各位慕名而来一定都想知道当年新四军在这江南水乡展开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
郭建光、阿庆嫂、胡司令、刁德一等这些剧中人物有生活原型吗?现在还在吗?芦苇荡是什么样子,有多神秘呀?今天我们的沙家浜之旅,您就会获得答案。
[照壁] 大家迎面看到这块对着大门的墙叫照壁。
上面的题词告诉我们:“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叶飞,1990年5月”叶飞当年是“新四军”六团的团长,陈毅手下的一员虎将。
他是沙家浜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人。
题词是1990年5月已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故地重游,在沙家浜芦苇荡边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无限感慨,挥笔写下的。
题词中的“苏常太”指苏州、常熟东部、太仓,“澄锡虞”是江阴、无锡、常熟西部。
从题词也可看出,广意的“沙家浜”是阳澄湖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苏南水乡地区。
那为什么我们这儿能获得“沙家浜”的地名称号呢?1、这儿是当年“江抗”部队重要的活动区域,当时部队的领导机构常驻在这一带,“江抗”的流动“后方医院”、“印报所”、“修枪所”就在此地。
2、京剧《沙家浜》是由沪剧《芦荡火种》改变更名而成,当年沪剧《芦荡火种》的主创人员体验生活、采访素材就在我们这里。
[景区导游图] 沙家浜风景区目前占地面积为6000多亩,有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国防教育园、芦苇迷宫、水上休闲活动区、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湿地公园,美食购物区等,每个区域里都有“春来茶馆”,各位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喜爱挑选,品茶休息。
篇一:博物馆调研报告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调研报告专业班级环艺《4》班姓名指导教师所在学院2014年 10月大河博物馆调研报告一、调研题目:博物馆设计二、调研目的:1. 进一步了解博物馆内的空间功能布局,实地的体验其内部的空间感受,了解博物馆内部功能的布置方法。
2. 加强了解多重空间与复杂功能之间的关系,学习和借鉴他们的设计方法和原理。
3. 加深了解周边环境对博物馆的影响和关系。
4. 了解认知防火消防在博物馆建筑中的作用和处理。
5. 对基地和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和拍摄。
三、调研对象:1、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展示博物馆。
2、基地及其周边环境。
3、关于博物馆的资料及规范图书等。
4、河南省博物馆。
四、调研成果:1、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北12公里处,面积约30万平方米。
从历次发掘的大量墓葬、房基等遗迹看来,这个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文化层深达4-7米。
引人注目的是残存的房屋。
目前已发掘出房基30多座,建筑方式各异,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其中一号房基的墙壁高达1米,距今约有5000年,属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建筑,为目前国内该时期仅存的房基。
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红陶黑彩、白衣彩陶。
彩陶片上绘有各种天文图像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
发掘表明,先民们曾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和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大河村遗址是郑州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占地17亩,建筑面积为2600平方米,馆内建有仰韶文化房基保护房、陈列室、陶艺馆、办公楼(兼文物库房)等。
保护房为砖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四面坡瓦顶,面积400平方米;陈列室为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平面呈亚字形,面积800平方米;陶艺馆为砖混结构的仿古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办公楼为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面积650平方米。
大河博物馆给我的感受就是尽管此处的交通便利,但是没有好好的利用,可能是由于基金不够得原因,只有一条后来修建的水泥路可以到达博物馆,其后面的一条田间小道没有利用。
建军节著名战役之济南战役简介及其历史意义济南战役也被称为是济徐战役,其战争是时间是从1948年9月16日到24日之间,在经过8个昼夜的艰苦奋战,解放军获得了胜利,济南宣告解放。
济南战役的胜利也为新中国的解放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济南战役简介济南战役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执行中央军委关于“攻济打援”的指示,在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济南战役(也称济徐战役),以参战总兵力的44%约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以56%约18万人组成打援集团,经过8昼夜的激烈攻坚作战,在徐州之敌尚未来得及北援的情况下,全歼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一个军2万人),南京与天津间的最大城市山东省会济南宣告解放。
攻克济南表明,人民解放军开始突破带决战性的攻坚战这一关,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济南战役的历史意义济南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中有着一定的地位,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解放济南的胜利,首先应当归功于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领导。
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指导,使我们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并使我军转入了进攻,最后造成解放济南并解放全山东的胜利形势。
第二,是由于各战略地区军民与各兄弟兵团的密切配合,牵制了大量敌人,使敌人无法迅速向济南增援,尤其是冀鲁豫及豫皖苏广大军民直接配合作战和全力支援前线,对此次战役贡献极大。
三,由于中共华东中央局和华东军区的正确领导,[)以及华东党政军组织和广大人民的支援。
各地方兵团积极配合作战,破坏铁路交通,歼灭与牵制敌人;各地人民夜以继日为我军修路筑桥,运送粮草、弹药济南战役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在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为永久纪念这一伟大胜利,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将济南革命烈士陵园烈士事迹陈列室扩建为济南战役纪念馆。
济南战役纪念馆第四,是我军在新式整军以后,各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指战员阶级觉悟空前提高,有旺盛的战斗意志,能团结协同,服从指挥,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特别是攻坚能力有显著的进步。
博物馆建筑规范篇一:博物馆设计规范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适应博物馆建设的需要,保证博物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社会历史类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设计.改建设计及其它类别博物馆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有关条文执行.第1.0.3条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
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局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
注:建筑规模仅指博物馆的业务及辅助用房面积之和,不包括职工生活用房面积。
第1.0.4条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大、中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100年,小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50年。
第1.0.5条博物馆建筑必须符合城镇文化建筑的规划布局要求,并应反映所在地区建筑艺术、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
第1.0.6条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与完整的工艺设计相配合,满足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并应设置配套的观众服务设施。
第1.0.7条对古建筑的改建设计必须符合各项文物法规,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并应满足防火、防盗等安全要求。
藏品库房以新建为宜。
第1.0.8条博物馆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2.0.1条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具有适当的发展余地;二、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较大的区域内,与噪声源及贮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相关距离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三、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第2.0.2条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二、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孟良崮,感人事迹篇一:孟良崮一行心得体会孟良崮----我爷爷战斗过的地方小时候总听爷爷讲他打仗的往事,像听故事一样的觉得很好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爷爷肩膀上的子弹,长大后才知道那是1947年在孟良崮战役中留下的,从此,孟良崮这个名字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小的时候电视上的战争片是我最不喜欢看的:一是害怕,怕那种伤亡的场面;二是不解,为什么那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还要往上冲呢?不怕死吗?心想是我的话就找个洞藏起来,装死。
长大后,我按部就班的学习、工作,因表现突出,有幸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我变得勇敢,遇到困难不退缩,以中国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01X年6月25日,我有幸去爷爷战斗过的地方参观学习。
早上5:30,山东华宇工学院一行33人在梁院长、高院长的带领下,开始了神圣的“红色之旅”,亲身感受和体验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
首先在孟良崮革命博物馆,回味孟良崮战役的经过,瞻仰当年革命先烈穿过的衣服,使用过的长枪、子弹,还有广大人民群众做的衣服、布鞋。
听着解说员感人至深的讲解,我仿佛置身于当面的战场,浑身充满了力量,他们的崇高精神让我崇敬,他们的英勇事迹更让我震撼!革命前辈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孟良崮战役精神。
随后参观了烈士陵园,看着无数有名字的、无名字的墓碑安静的躺在松树林里,像是一颗一颗小星星,还在眨着眼睛,我想起了我的爷爷,这些视死如归的爷爷们如果看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会不会高兴的流泪呢...?在革命墓前,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此时的入党誓词更加有分量,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升华,信念更加坚定,我要克服困难,把工作干好,舍弃个人私利,为党的事业拼搏进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感谢华宇工学院党支部给我这次净化心灵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一步激发了我爱国、爱党的热情和对工作、学习的热情,明确了作为一名党员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文化陈列室用前言横河蒋邵,并称华东,地处滨海,历史悠久。
古时系会稽、上虞之界交通要道、商贸中心和军事要地,曾筑城设巡司置戌守。
北宋科学家燕肃称此为浙江入口,苏东坡在纂风亭观潮后,写有千古著名的回文诗《纂风寺》。
忆往昔,千年风雨浸润岁月,积淀下历史的厚重步履,几多坎坷,几许感慨。
看今朝,历史洪流推波助澜,展示出崭新的锦绣画卷,硕果累累,盛世崛起。
华东,是一个能人众多、远近闻名的“建筑之村”。
秉承先辈崇德向善、务实守信、勤劳勇敢、发奋图强之遗风,华东人“一把泥刀闯天下”,以熊熊燃烧的奋斗激情和创新创业的拼搏精神,驰骋建筑商海,成就了一个个传奇。
华东,是一个环境优美、村强民富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获得了“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诸多荣誉。
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追求卓越,昂首奋进。
展望未来,华东村将以更高昂的斗志,扬鞭催马,再铸辉煌。
(此版已经做好)村史篇千年风雨的浸润,积淀了厚重的步履,悠悠岁月,历史有痕,翻开画卷,几多坎坷,几许感慨。
一、历史沿革考察相关史料,从1973年在本村近旁的郭渎村出土的石斧与印纹陶器残片等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带已有先民的村落。
宋熙宁三年(1070)行保甲法,上虞置14乡,其中新兴乡辖纂风、沥海所等17保,此为有案可查的最早年限。
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仅会稽一县就有东城、曹娥、纂风、平水、三界五镇,且初具规模。
纂风镇(即现华东村一片)兴盛繁荣,且为黄家堰巡司驻地。
二、潮起纂风翻阅《廿五史》有关礼仪典章的记述,绍兴在我国历史上享有国家级祭祀待遇者,共有五处:会稽山、禹陵、东海祠、会稽江、宋六陵。
东海祠,曾经是海的标志,在五大国祭场所中,东海有祠之地点,据传说和学者考证,意指纂风(即现华东村一带)。
隋开皇十四年(594)闰十月,诏“近海立祠”,以当时“近海”论之,即浙江(今钱塘江)河口为入海口--纂风。
纂风,顾名思义:纂系指红色或五彩丝带,或以用作测风。
可能用不同长度或色彩的丝带系于高低不等的木柱之上,以测风向及风力的大小,为航海者提供气象信息。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在纂风创建兴福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号福圣院;治平四年(1067)改建,殿四角俱雀舌升斗叠成,甚奇,民间俗传系鲁班所助。
院后改称寺,亦名纂风寺。
【纂风文记】纂风镇·纂风寺·纂风潮“纂风镇,当会稽、上虞之界”,与沥海相邻。
据万历《绍兴府志》记载,纂风“有城周百四十丈,高一丈三尺,厚二丈五尺,南北环以月城”,有城楼一座。
纂风镇是上虞最古老的三镇之一,据宋《元丰九域志》记载,上虞有三镇,曹娥,纂风,五夫,可见纂风历史的悠久。
可以想象,从最初有家族来此定居,到形成繁华的纂风镇,其间要经过数百千年的繁衍生息。
因此,纂风的历史,似乎还可以向上追溯,也许可以追溯到到汉唐。
在纂风镇上,有一座纂风寺,宋朝以前修建。
据释元照〈福圣院结界记〉记载:“后周广顺元年,吴越乡宦将钦等以严可瑛所舍地建堂三间,额延寿。
”到宋祥符初,改名为“福圣寺”。
到了治平四年,改建大殿四角,俱用雀舌升斗叠成,式样奇特,工艺精巧,相传是因为得到了鲁般的神助,而且因此留下四句遗诀:“一一斧与一鉴,藏在东南西北角,有人拾得去,代代工师不容学。
”这一些故事记录在康熙《上虞县志》中。
纂风镇,除了纂风寺,还有有名的纂风潮,明朝上虞诗人谢肃,在八月初八与友人同观纂风潮,诗中写道:“八月纂风风正急,合观海涛如涌山。
鱼龙挟势地维动,鸿雁流哀天宇闲。
云断禹峰浮一盖,烟轻吴峤濯千鬟。
挥杯不惜临流饮,要使阳侯识醉颜。
”纂风潮的奇特,不但在于潮水的排山倒海,而且在于有形似巫峡的“海门”。
纂风夹江有两座山,南面的叫“龛”,形似龛龙;北面的叫“赭”,颜色赤红。
两座山一大一小,乡人称之为大泽、小泽。
两山相峙,形成海门。
据《上虞松夏志》记载,纂风潮经过海门,“入则急激而生,若雪山崩卸,世谓其险恶过于罗刹。
”明朝著名的上虞诗人谢谠,曾在夏盖湖筑白鸥山庄隐居,号“海门”,其号似乎即取自纂风的海门。
纂风潮除了大潮凶险之外,还在于天下闻名的浙江潮,便是从纂风开始,纂风潮是浙江潮的源头。
所以,要研究浙江潮的起源,必定要到上虞的纂风来考察。
最初研究浙江潮的,是宋朝的燕肃。
燕肃说,“今观浙江之口,起自纂风亭,北望嘉兴大山,水阔二百余里”,在纂风形成一个喇叭口。
而在农历十五、十六的时候,月球对潮水的引力最大,前潮过半,浊浪堆滞,后潮复来,纂风后浪推前浪,于是潮水“溢于沙滩,猛怒顿涌,声势激射,故起而为涛耳”。
这就是浙江潮形成的原因。
苏东坡与燕肃相比,属于晚辈。
也许是苏东坡在看了燕肃所写的〈海潮论〉之后,才有了想一睹浙江潮的迫切心情,“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苏东坡在〈庐山烟雨〉的诗中这样写道,“及至到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真的是“及至到来无别事”吗?是不是还想看一看浙江潮的源头——纂风潮呢?还有那纂风镇的纂风寺?燕肃前辈足迹所到的纂风,巫峡一般的海门,可以参禅的纂风寺。
除此之外,还有那纂风城、纂风浦、纂风亭,无不充满着诗情画情,无不让爱好山水、爱好诗词、爱好佛教的苏东坡神往?于是,据乾隆《绍兴府志》记载,苏东坡在观看了纂风潮之后,走过石桥,穿过松径,游赏纂风寺,站在习习凉风的纂风亭下,远望纂风浦外的山水风光,烟树江村,碧峰轻鸥……感觉心旷神怡,顿时诗兴大发,写下了千古最著名的回文诗——〈纂风寺〉:“潮回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村晚,暖暖红霞晓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潮回暗浪雪山倾”,真是纂风潮涌过海门独有的景象。
纂风亭前,潮倾雪山。
纂风浦外,渔舟晚唱。
纂风寺前,松径石桥。
门对泉眼,清波荡漾。
遥望四山,云水相接。
红霞晓日,轻鸥翻飞。
好一派气象开阔、动静变幻的景象。
这一首回文诗的描述,体现了古代纂风镇的风貌,彷佛让人看到了纂风寺的幽闲和纂风潮的奔腾。
如今,纂风城没了,纂风寺没了,纂风亭没了,纂风浦没了,连纂风镇的地名也没了……似乎纂风镇一切的繁华,都象纂风潮一样滚涌而去,消失在历史的大江之中,留下的,只有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篇。
三、村史摘记宋熙宁三年(1070)行保甲法,上虞县置一十四乡,乡各一里,分领二十四都,都各领保,多寡不同。
或一乡领数都,亦有一都分属两乡者。
其中新兴乡领七都八保、八都九保,共十七保,曰纂风里。
当时偌大的新兴乡乡府所在地就在纂风。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境内有纂风镇,并设黄家堰巡司。
明成化七年(1471)洪涛坏堤,次年七月潮汛尤剧,高于塘岸二、三尺,东起临山,西抵沥海,南绕后郭,塘根石块方阔五、七者,滚去一、二箭,死者无数。
明崇祯元年(1628)7月23日飓风大作,拔树发屋。
殃及哨金、称浦、朱家溇和夏盖湖、沥海一带,溺死者万计。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郡守俞卿(俞太守)主持筑浙东海塘,次年五月竣工。
石塘高二、三丈,宽八、九尺,内贴土宽4丈。
塘在本村北部东西延伸,穿越纂风寺院,海塘外十一进,海塘内二进。
民国23年(1934)4—6月久旱不雨,虞北等河水干涸,受害农田27.7万亩。
1949年5月解放,结束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历史。
1950年发放土地证。
1951年5月22日燎原李宝成、李全夫、周信灿,邵家陈来夫四位同志,光荣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3年建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1956年建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6年燎原片的和风、联丰、城东3个初级社合并为燎原高级社,蒋家片的灯塔、新建、群力3个初级社合并为为新民高级社8月1日凌晨12号台风过境,风力12级,台风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境内损失较大。
1957年蒋家片沿海、镇海、新桥及附近许家等共6个初级社合并为勤俭高级社。
1958下半年,沥海公社成立,下辖6个管理区。
成立燎原大队、邵家大队、新民大队均隶属沥东管理区。
办起公共食堂。
1961年9月,恢复区公所,分大公社为小公社,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实行“三级核算”。
本村隶属崧厦区沥东公社。
1962年9月3日至6日 14号台风过境,造成洪涝。
1964年成立贫下中农协会,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1965年沥东成立手工业综合加工服务社,本村有人员参加。
1966年“红卫兵”、“红小兵”组织建立,开展横扫“四旧”运动。
1967年6月至10月连续干旱131天。
12月开始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次年3月完成。
每人每年交一元合作医疗费。
1968年4月沥东公社革委会成立,各大队均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9年9月大队恢复建立党支部,建立首个企业燎原胶木厂。
1970年12月本村骨干参与公社组织的赴江西“四一四矿”基建工程。
1971年 6月23日至9月5日干旱无雨,棉粮等作物受灾1974年燎原大队建土窑厂1977年邵家大队建立手套厂1979年8月24日--25日第10号台风侵袭。
1981年燎原建筑队成立,队长:李华杰,副队长李荣夫、李宝泉。
8月31日至9月1日14号台风过境。
沿海最大风力11级。
1982年分田到户,实行土地承包联产责任制1983年底,开展政社分设,改行乡、村制,公社改乡,大队改村。
燎原村、邵家村、蒋家村。
1987年开展居民身份证登记工作1988年8月7日七号台风正面袭击。
1989年撤乡改镇,村名为沥东镇燎原村、邵家村、蒋家村。
1993年建造横河文杰桥2000年各村粪改,邵家投资32万元建造文化公园2001年各村实施坟改。
燎原实施横河高标准砌石一期工程。
燎原村被评为上虞市文明村、综合实力廿强村、绍兴市卫生村。
2002年实施燎原横河高标准砌石二期工程。
燎原被评为上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绍兴市生态村2003年实施燎原横河高标准砌石三期工程。
邵家启动河道砌石护岸工程,至2006年完工。
燎原被评为上虞市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绍兴市文化特色村、绿色生态示范村、文化特色村、科普村、文明村。
2004年5月26日,副省长茅临生在燎原调研新农村建设情况2005年7月5日上虞市文明办组织全市的市级文明创建村负责人召开培训现场会,实地参观燎原新农村面貌和邵家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燎原村被命名为浙江省第二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绍兴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上虞市第一批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06年4月燎原、邵家、蒋家合并为华东村。
12月12日上虞人大常委会和政府领导视察华东村新农村建设华东村获得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
上虞市“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重点建设村、上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示范村、绍兴市环境整治示范村、、绍兴市十佳小康新村。
2007年获上虞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上虞市新农村信息化示范村,绍兴市体育特色村4月4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龚吟怡带领省文明办调研组一行来华东村调研和谐文明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