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 格式:pdf
- 大小:145.72 KB
- 文档页数:6
北宋词人柳永对词体的变革与创新在柳永之前,词的表现艺术有一个相对定型的阶段,比如多用小令;讲究温柔细腻、缠绵含蓄;格调或艳冶或伤感等等。
但柳永登上词坛以后,一反传统的格调,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使词的表现艺术别开生面,从而推动宋词进入了一个全面革新的阶段。
大致说来,柳永在丰富词的表现艺术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有以下几点。
如果说最能体现花间南唐“面目”的词体形式是小令,那么,能够代表宋词“自家面目”的词体形式则是慢词。
因为从小令和慢词二者成就比较而言,宋代的慢词要相对高于小令,除宋初二晏、欧阳之外,诸大家名家的代表作品几乎都是慢词。
而这一局面的开拓之功当属柳永。
柳永和他经典之作的意境据薛瑞生先生《乐章集校注》柳词今存216首,薛先生指出:“一部《乐章集》,慢词几占三之二,这在两宋词人中,尤其在柳永之前,实为仅见。
”在他的推动下,北宋词坛以小令为主的单一格局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小令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词体由短变长,由简趋繁,内容题材也随之而扩大,表现手法也大大丰富。
杨海明认为,柳永这样大量创制慢词“开启了真正的‘宋词’(相对于令词的基本维持在晚唐五代遗风上面而言)的新天地。
”从此,“宋词”才以自己独有的体式出现于词坛。
因此,冯煦所谓以晏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晏殊虽是名家,但毕竟所作多为五代花间旧调,沿袭的痕迹相当明显,不但从内容到形式都未能给宋词带来创新性的变化,而且,还倡闲雅之风调,使宋词的路子越走越窄,有陷于山穷水尽的危险。
柳永作品舞台剧而柳永则放弃花间南唐的老路,以其力挽颓波之雄心奇才,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变旧声作新声”开启了宋词的全新面貌。
在他的影响下,北宋王安石、苏轼、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贺铸、周邦彦等几乎所有的大家名家都写出了相当多的长调慢词,虽然他们也都有小令,但能够代表他们创作成就而传世不朽的篇章却是长调慢词。
慢词体式不仅推动了词在内容、题材方面的全面革新,而且也大大地推动了词体在表现手法、艺术技巧方面的全面革新。
柳永在北宋词坛的开拓之功柳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在北宋词坛的开拓之功不可忽视。
柳永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革新了,同时也在内容和情感表达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柳永在北宋词坛的开拓之功表现在他对词的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他首创了“长短句相间”的排比结构,使词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排比结构使得词的韵律感更强,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柳永还注重运用对仗和变调的手法,使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更加贴合中国古典文学追求的“音韵悠扬”的特点。
他的词作以“咏物”、“咏怀”为主题,借助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精妙的意象构建,令人如痴如醉。
其次,柳永在北宋词坛的开拓之功还在于他对内容的创新和情感表达的独特风格。
他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情感真挚深沉,同时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词作不仅体现了个人情感的内敛与细腻,同时也展现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关注。
柳永的词作充满了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世间种种琐事的引咎自责和无奈。
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倡导真情实感,崇尚人性与人的情感交流。
柳永开创的北宋词坛不仅在形式上创新,更重要的是他的词作深深地触动了后世的词人。
他的词风从而影响了南宋以及整个后期的词坛,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柳永的艺术成就既在于他对词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又在于他对情感的深刻揭示和表达。
他作为北宋词坛的开拓者,为后世的文人树立了榜样,指导着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寻求新的突破与进步。
柳永的开拓之功是不可磨灭的,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才情和创作精神为词坛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也为后来者指明了词的发展方向。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情的情感表达,成为北宋词坛的瑰宝,同时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柳永的成就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源泉,他的开创性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崇敬。
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柳永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柳永的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首先,柳永的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以情感为中心,追求个人情感的自由和真实。
柳永的词中表现出的爱情观念,迥异于以前的词人,他的爱情观念是自由而随性的,而非依赖于社会和家庭的束缚。
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方式,为宋词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其次,柳永的词语言简练,充满音乐性,他特别注重音韵和节奏感的表达,使得他的词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柳永的词句中常常运用双关语、换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词意更加深邃,更富有意境。
最后,柳永的词具有社会意义和时代性,他的词中表现出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这种对社会现状和个人命运的反思,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特点和时代背景,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之,柳永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以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为宋词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艺术表达方式,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论述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家,他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柳永的词作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
他的词以七绝为主,采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词行节奏感强烈、押韵自然流畅。
他以自己的艺术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作的局限,赋予词作更加灵动、富有韵味的特点。
其次,柳永的词作在内容上富含激情与深情。
他以痛苦的爱情为主题,以个人感受和体验为出发点,表达了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词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升华,抒发了个人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他的词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通俗性,真实地展现了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再次,柳永的词作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魅力。
他善于利用生活常识和通俗语言,使其词作贴近读者,易于理解和共鸣。
柳永的词作既兼容了婉约词、豪放词的特色,又吸收了南唐词、五代词等不同地域风格和艺术风格的元素,使词作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柳永的词作对宋代诗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引领了宋代词的新潮流,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他不仅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后世的词坛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他的词作具有时代精神和深度思考,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思想启示。
综上所述,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贡献。
他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对后世的诗词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艺术上的启示和借鉴。
柳永的词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瑰宝,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柳永词在北宋的传播
王希宇
【期刊名称】《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6)003
【摘要】柳永,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同时也是善于运用传播手段并使自己获得成功的词人.“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以说是柳词在北宋成功传播最有力的证明.柳词在北宋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北宋城市经济的大发展、歌妓群体对于柳词的大力推崇以及市民百姓对于柳词的广泛接受,使得柳词的传播具备了现实可能性.同时,柳永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天资禀赋对柳词创作所做的不懈努力与客观的现实可能一拍即合,最终使得柳词广泛持久地传播,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总页数】5页(P70-73,96)
【作者】王希宇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J], 陈岳芬
2.论柳永词在北宋的传播动力 [J], 黄旭
3.试论中国文学反映现实的传统模式——从柳永词看北宋的都市繁荣 [J], 蔺若晨
4.论北宋词人柳永词中的柳永形象 [J], 罗爱华;章燕云;;
5.从柳永词作看北宋都市文化 [J], 张仲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inan Topical Ocean University 第26卷第4期2019年8月Voe.26 No.4Aug. 2019引用本文格式:柯继红•作者即意见领袖——臥卩永和苏轼代表的宋词传播模式[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9(4):76-80 +86.作者即意见领袖----柳永和苏轼代表的宋词传播模式柯继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海南三亚572022)摘要:传统流行文化的传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作者即意见领袖。
对社会传播有清晰认知的作者,对自己的创作 抱有较高的社会期待,亲身参与作品传播过程。
柳永交接四方,编词传习,主动向上层朝丞、皇帝和下层市民、妓女推荐作 品,同时在作品中巧妙描写,侧面推高词人身份和词作价值。
苏轼则利用文坛领袖的声望,整合文坛力量,化身意见领袖, 直接站出来谕扬己作,评价词坛,引领词学风尚,引导“歌者的词”向“诗人的词”转变和新型豪放词风的成长。
关键词:文化彳播;意见领袖;柳永;苏轼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3122(2019)04 -0076 -05DOI :10. 13307/j .imn. 2096 - 3122. 2019. 04.12一、作者即意见领袖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出现之后,研究者发现大众传媒的两级效果规律,即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影响公 众决策往往经历了两级传播,首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社会公众,促使公众产生认知意识;其次经意见领袖 再次传播到社会公众,对社会公众产生说服效果,推动公众进行确认和使用等信息决策’大众传播的两级 效果规律具有普遍性,虽然它源自对大众传播媒体效果的研究,但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也同样具有 参考价值。
两级效果的普遍存在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意见领袖在良好传播中的价值和地位,有效推动了人 们对信息传播的引导、监管和把控’两级效果理论提出的最重要概念就是意见领袖,不过,在对非大众媒介的一般文化特别是传统的流行 文化进行传播研究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作者即意见领袖”现象。
柳永词研究综述班级:2014级专升本姓名:王爽学号:2014013119柳永词研究综述摘要: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柳永, 曾经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2001——2009 年)柳永及词的研究在上世纪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焦点主要集中在思想人格、艺术成就、社会文化意蕴、师承与影响及恋情词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柳永词研究综述在宋代词坛上柳永是批评和研究的重点,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人格的探讨、艺术成就的论证等方面。
在思想人格的研究中向历史真实不断开掘和接近;在艺术成就上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
另外,柳永及其词史地位的研究学界从比较研究、感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证。
柳永研究的重心有所转移,焦点主要集中在思想人格、艺术成就、社会文化意蕴、师承与影响及恋情词研究等方面。
下面作详细叙述。
一、思想人格与精神面貌探讨对于柳永的研究从平面化转向了立体化的,这一时期继续沿着立体化的研究方向向前迈进,并且研究愈加的深入。
如宓瑞新《论柳永的文化人格》中论述了柳永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无关价值重建,而是在自己悲苦不安的处境中对传统一元化仕宦价值的反思与追寻,对个体生命与充实的维护。
他的创作,也使俗词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以其本身所具备的各种素质吸引感应了同时、后代的词人,使他们在其影响下各随性情所近作出了新的个性化拓展。
王金寿《关于柳永批评之批评》以柳永“羁旅行役”词为批评的主要对象,通过对造成柳永评价落差的心理原因分析,来管窥古代文化人格的心路历程,来反思作家作品批评中有关道德现象的问题。
该文对柳永批评有失偏颇之处予以矫正,很具有启示意义。
《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中对柳永的人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柳永的人品既不卑鄙,也不高尚,他是世俗中人、性情中人。
他又提出了词品与人品的关系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杨建跃《从柳永词看中国传统文学的世俗化倾向》中提出柳永是封建社会第一个以市民意识对抗封建伦理道德的传统文人。
论柳永对宋词的贡献摘要一种文学样式得以发展再至兴旺,要有一批人为之不断的奋斗。
宋初的词坛,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沉寂后,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开始热闹起来。
在欧阳修、晏殊沿袭花间、南唐词传统题材的同时,柳永却为此引入了新的题材,大大丰富了词的内容。
他不断发展慢词,打破了小令的统治。
他开辟的俚俗词派,让宫廷词、士大夫词逐渐走向民间,促进了宋词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以至出现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现象。
柳永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词人,他对宋词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柳永百折不回的努力。
关键字柳永慢词词境贡献一、推动慢词的发展,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局面1、柳永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旺(1)柳永注意到了词的特殊特征,特别关注了词的格律与平仄。
加之他在音律方面的非凡天赋,赋予词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加之柳永的一种天生性情,易被美人佳曲所吸引,而慢慢荒废了“正经”文学,也是科考多次落榜的原因之一。
落榜后的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中,接受了当时歌妓、乐工们的影响,大量地创制慢词.他一方面“变旧声,作新声”,将旧调名翻新,由小令、中调衍为慢词,另一方面“奏新曲,谱新词”,不仅维护了词的传统,而且又敢于开拓创新,对领字、对句、长短句综合运用。
柳永大量创作慢词,在他的引领下,词人们开始纷纷效仿,才得以推动了慢词的发展。
(2)比如柳永的代表作品《浪淘沙慢》,这首调是柳永首创。
唐五代的《浪淘沙》词,或是单调二十八字,或是双调五十四字,均是令词小调。
柳永则将其扩展为一百三十三字的长篇慢词,比原调增大数倍。
这首词共有三片,第一片写夜半酒醒时的忧戚,第二片追忆往昔情事,第三片从眼前的相思场景设想相见的幸福。
全词前后呼应,针线绵密,感情深刻。
不仅扩大了思想容量,而且多层次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2、柳永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1)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较少,则称之为令词。
到了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
柳永对词的贡献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他大量创制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开创俚俗词派,改变了以“雅”为绝对主体的传统风格;创作主体介入,改变了以人物类型表现为绝对主体的传统方式。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兴旺发达,都需要一批为之呕心沥血的人,北宋时期,由唐民间曲子词发展而来的词体逐渐兴盛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柳永以毕生精力开疆拓土,功不可没。
他对词坛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而言,可以称之为“三变”。
变体——大量创作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宋词最重要的特点是抒情性。
一般诗人文士对当时流行的市井俗曲偏见甚深,不愿写慢词,而柳永却摒弃文人偏见,大量地填写和创制慢词。
与小令相比,慢词长调具有更饱满的音乐容量,能容纳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艺术情节,柳永首创“以赋为词”,成功地将辞赋的铺叙手法用来作词,开拓了词学创作的新途径——“屯田蹊径”,②创造了一套适合慢词长调的表现手法——“柳氏家法”。
③柳永之后,慢词在张先的创作中被逐步采用,到了苏东坡和辛弃疾,又创造性地“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和现实批判精神寄于词作,写下了《念奴矫·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辉煌的慢词篇章。
柳永在形式上的奠基,为苏、辛等人的突破提供了必要条件。
两宋词坛,从柳永以后开始进入了一个以慢词为主的新的历史阶段。
变风——开创俚俗词派,改变了以“雅”为绝对主体的传统风格词起于民间,但进入文人手中之后,词走上了雅化的道路。
唐五代词,特别是第一位大力作词的名家温庭筠开创了婉丽绮靡的词风,宋初词坛亦然。
柳永在词的语言、结构与风味上,继承、发扬了民间词的俚俗本色,将词引向市井街巷的广阔天地,开创了宋代的俚俗词派。
柳词语言表达方式直白,如话家常,呈现出口语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美学风范。
如《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在慢词创作发展过程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词人就是柳永。
而且,柳永还发展了词的俚俗性特征,使它符合广大市民阶层的需要,开创了“俚俗词派”。
柳永创作的艳俗词曲,为他博得词坛好名声,但同时也影响其仕宦前途,以致困顿潦倒一生。
01:30首先我们来看看柳永的一生,柳永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所谓第一个专业词人,就是他一生主要的成就都在写词上,不像晏殊、欧阳修他们做官还很出名。
柳永原来名字叫柳三变,字景庄;后来改名永,字耆卿。
02:00大概是中年以后改名字的,改名字的原因是说多年的体弱多病,永就是永年,希望再活得长久,耆就是耆老,也就是要长寿。
柳永在兄弟里边排行第七,所以人又称“柳七”。
他的祖籍是今天的山西永济,但是他家里早就迁居到福建崇安,所以他们家可以说是福建人。
02:30当时他家的三兄弟都非常出名,他的两个哥哥柳三复、柳三接,还有他自己柳三变,三个人很出名,人称“柳氏三绝”。
柳永少年的时候,曾经跟随父亲在京都要生活过一段时间,曾经有过歌舞寻欢的浪漫生活。
柳永他的词《戚氏》回忆说:03:00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
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
——北宋·柳永《戚氏》柳永主要活跃于宋仁宗时期。
仁宗即位以后柳永多次到京都考试。
在等待考试的时间,与下层的歌妓乐工交往。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说: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词。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03:30柳永作为举子的时候,多出入于歌楼青院。
也就是说当时要是有一首新的歌曲得到了,一定要叫柳永来填词,柳永是当时的走红歌词作家。
据说,这种生活给柳永后来做官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宋人的笔记记载说:(柳永)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
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
日与儇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词的传播及其文化价值探索作者:金真慧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柳永词透露出了北宋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内容不仅描写了当时市里坊间的独特风气,同时也展现出了当时思想价值观的碰撞以及繁荣社会下的社会行为,柳永本身的魅力以及行为,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一拍即合。
基于此,从柳永词的特质、社会人群、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对柳永词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柳永词的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柳永词柳永文化传播传播是一种文化、思想、观念在“人”之间进行传递的一种事实现象,是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人类文明建立起来的基础。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播”的进程连接着人类文明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意识形态的深化。
柳永词的传播,透露出了当时词曲传播的价值以及作用,对其传播进行分析,也是对柳永词文化价值进行探寻的重要举措。
一.柳永词的特质与传播的关系宋词作为时代艺术的代表,在后世常常被人们以一言而统之,诸多人认为宋词的成就以及特色在于风格的旋律恢弘,其深层次的内涵有所欠缺。
其实不然,以柳永词为代表,宋词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其实颇为深厚,这也是以柳永词为代表的宋词,能够传播如此久远的重要原因。
“词”以敦煌曲为源,经过唐代诗人的润色之后,到了柳永此处,随后再由苏、辛发扬光大。
柳永詞词体分为两种,其一婉约、其二豪放,豪放为词体气象恢弘,婉约为词情偏偏款款。
两种词体,让后人对宋词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虽然仅用婉约、豪放两个派系对宋词进行分类,能够使得对宋词的研究工作更容易开展,但是这种当时也过于粗略。
婉约、豪放的概念本就较为模糊,二者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且古代杰出文人的创作风格并不能用一种风格盖棺定论,柳永词就是其中的代表[1]。
关于柳永词的看法、研究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前人认为柳永所作之词皆为柳永浪荡生活的记录,而柳永本人也只是一个“颓废缠绵”的文人;而现代的研究又认为柳永有着豪放的一面,柳永词虽然曲折委婉,但其中也不乏浑沦之豪放之气,如果对宋词的研究仍旧停留在豪放、委婉这两种界定方式上,那么柳永词无疑就打破了这种过于“粗放”的分类方法。
摘要:柳永作为北宋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词人,柳永本人以及柳永的作品在北宋以及以后的时间里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在近十几年里对柳永词研究呈现出繁荣态势,角度多种多样,范围也不断扩展,问题的探讨也是在不断深入。
根据对大量的学术论文的阅读,对近十几年对柳永词所做的讨论研究主要综述为柳永其人以及悲情的思想人格,柳永词的题材、雅与俗、传播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柳永其人词作品综述一、柳永其人及悲情的思想人格在北宋词人中,“浪子词人”柳永的生平研究,始终是词学界、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关于柳永家世与生平行迹考证就众说纷纭,值得参考的有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中指出的柳永生于公元987年,于公元1031年登进士第,其卒后由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与陈朝请共同营葬。
1柳永仕途坎坷,与歌妓乐工厮混,对封建士子恪守的梦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背弃,柳永被世人看作是那一时代背离主流的背离者,针对柳永的时代的悲剧性和其人经历的悲剧性许多研究者都对他的悲情思想进行了研究。
袁美丽在《试论柳永人生悲剧的深层文化意蕴》指出柳永流连风月,终生沉沦,堪称悲剧的一生。
上层统治者视柳词为1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J ] .南昌大学学报,2004 (9) ..“小词”,“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伤了风化,加之,柳永词通俗浅显的形式,被士大夫们视为低俗。
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使柳永成了时代的牺牲品,铸就了他一生的悲剧。
2当然在当时的环境中柳永的悲情有那一个出时代的特点,在《柳永生存悲剧之因探析》中胡春玲则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探析柳永生存悲剧的内容、成因及时代意义,认为人们通常所公认的人品和文品并不是其生存悲剧的症结。
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柳永所代表的俗艳文化和士大夫阶层所代表的正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这种冲突和对抗就演绎成他的生存悲剧,并显示出时代特色。
3宓瑞新《论柳永的文化人格》中论述了柳永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无关价值重建,而是在自己悲苦不安的处境中对传统一元化仕宦价值的反思与追寻,对个体生命与充实的维护。
柳永对词体的贡献柳永对词体的贡献柳永的词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词风多接近民间艺术特色,融合多家特点自成一派,含义深远,并且语言多用俚语,却又不乏雅言,贴近人民,浅显易懂,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柳永对词体的贡献!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柳永多用赋体,开拓了词的内容。
柳永多用“赋”体,进行铺叙,开拓了词的内容。
这样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
如《望海潮》、《雨霖铃》。
3、确立了词的体段配置模式。
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如《雨霖铃》、《八声甘州》都是如此。
4、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评价柳永是一位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词人,他曾对词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的词当年曾普遍到“上入宫廷,下入田舍”的地步,这一点怕是没有其他的词人能与之相比!当然,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的词就内容而言,不属于“主旋律”,但是,人们除了欣赏主旋律的作品外,也还需要欣赏些别的吧!他写都市生活的词,有如词中的风俗画,是《清明上河图》在词中的再现;他的花前月下词,其中有着浓浓的真情实意;他的羁旅行役词,极富艺术性,那浓浓的乡愁、那离情别恨,感染了、倾倒了多少代人!他的词跨越时空,流传至今,柳永是“永”久的,是不朽的!扩展资料:柳词内容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
柳永、周邦彦词接受史研究【摘要】:柳永和周邦彦是宋词发展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词人。
两人都是知音识曲的风流才子,因为其词的协律、言情,词风婉约,后人多以“柳、周”并称,视为一派词人。
但是词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的体性上的雅、俗之争,又使后人把他们截然分作代表俗雅两种对立风格的词家,二人在封建正统士人中的地位也因此而相差悬殊。
二人词之间的这种相似与不同,值得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本论文借鉴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以历代词话以及文人笔记中散见的有关二人之词的评论为主要材料,对二人之词在历代的接受情况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在结构上,本文将柳、周词的接受情况从纵向上按照时代先后顺序分为六章来论述,即柳、周词在北宋的接受;柳、周词在南宋的接受;柳、周词在金元的接受;柳、周词在明代的接受以及柳、周词在清代的接受(上、下),每一章又从横向上分别从选本中的柳、周词,士人对柳、周词的品评以及柳、周词对词人创作上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柳、周词的接受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柳、周词在北宋的接受情况,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之处在于,二人之词在民间都比较流行、很受民众欢迎,拥有大量的受众。
不同之处在于,柳词在北宋士大夫中同样非常出名,士大夫对柳词是又爱又“恨”,爱其雅而斥其俗,而周词在北宋士大夫中却默默无闻,不受重视,词名比较隐晦。
柳、周词在南宋民间,仍然比较流行,南宋士大夫阶层对柳词直露、俗艳的抨击远比北宋时期更加激烈,但同时也较为客观地认可柳词内容上对太平盛世气象的反映以及它的写实手法。
这和北宋士人对柳词接受上的爱其雅而斥其俗是一脉相承的。
而周词在南宋士人、词论家那里却渐入佳境,最初是对其词作音律的推崇,后来转入对其艺术技巧的探讨。
随着品评的逐层深入展开,士人、词论家对清真词的评价和定位也逐步抬升,进而对南宋词家的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柳、周词在金、元时代的接受明显地呈现出了雅俗分化的态势,即突出强调了柳永词的俗和清真词的雅,而这种定位明显地把柳、周词区分开来,甚至决定了它们对金、元两代文学创作施加影响的领域和内容。
收稿日期:2001203206作者简介:曹志平(1965—),女,山东嘉祥人,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① 据《宋会要・方域・东京杂录》记载,太宗时开封府治8厢121坊,所列坊名中有两个敦化坊,如去其重复,当为120坊,正与神宗时王灌所修《北道刊误志》之记载相合。
第40卷第5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9月V o l .40 N o .5Journal of 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Sep t . 2001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文化价值曹志平(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山东曲阜273165)摘要:柳永词的传播是北宋时期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但是诗、乐、声、舞多种艺术审美的撞击过程,而且是以北宋文化传播的整体存在为依据的文化整合活动,是柳永词得以存在、得以实现其艺术和文化效应的社会行为。
歌妓的演唱是柳永词存在的活化机制,柳永词的传播实现了词体的传播化,推动了市民俗文化与士大夫精英文化的分庭抗礼。
关键词:传播;柳永;词中图分类号:I 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456(2001)0520123205 柳永熔融民间词与士大夫词、焊接小令与慢曲,丰富了词调,发展了词体,正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乐章集》交织着浪子之调、寒士之吟、词人之歌,足以奠定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而柳永词的传播,也是柳永词存在事实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对柳永词的原生态作整体性思考,就不能不考察柳永词的传播。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柳永词原生态中,柳永词的传播,不但是词、乐、声、舞多种艺术审美的撞击过程,而且是以北宋文化传播的整体存在为依据的文化整合活动,是柳永词得以存在、得以实现其艺术和文化效应的社会行为。
如果仅仅把柳永词的传播当作文学现象,那么,北宋文化传播产生的一些特殊现象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也与词的传播事实不符,与柳永词的存在形式相违。
柳永是北宋词坛第一个转变词风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扩大了词的题材。
他把词从小庭深院引向市井都会、山程水驿。
柳永词中虽然女子相思之作占很大比重,但毕竟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
如《望海潮》表现都市的繁华,山川秀丽,呈现出较为宽阔的画面,为后来词人的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2、发展了词体。
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大量创制慢词,为后来词家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
自柳永以后,写长调作慢词蔚然成风,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词的表现技巧。
柳词的铺叙和白描手法以及俚俗语言的运用,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对后世作家创作影响深远。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2006年第3期No.3 2006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n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总第122期SumNo.122
[收稿日期] 2005-11-17
[作者简介] 陈岳芬(1963—),女,广东汕头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陈岳芬(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汕头 515063) [摘 要] 柳永词在北宋的广为传播,有赖于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和传播者群体的出现。由于柳词本身具有雅俗不同的特质,使得柳词的传播效果和反馈评价呈现出复杂性。[关键词] 柳永;柳词;歌妓;雅俗;传播[中图分类号] I20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06)03-0128-05
在宋代词坛上,柳永堪称是个性鲜明、成就卓著的名家,柳词的传播达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这一切得益于北宋年间都市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和以歌妓为中介的传播者群体的出现。凭借歌妓的传播,“柳永以一己之‘俗词’与‘慢词’,得以与一批台阁词人的‘雅词’和‘令词’相抗衡,沿袭了数百年的唐宋词坛也因为柳永的出现而展示出一片新风采”,[1]336与此同时亦引发了“雅俗”这一范畴广泛而持久的论争。一、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和传播者群体的出现 在宋代词人中,柳永是最负盛名中的一位。龙榆生先生说:“在苏轼‘横放杰出’的词风没有取得广大读者拥护之前,整个的北宋词坛,几乎全为柳永所笼罩。”[2]227叶梦得《避暑录话》亦云:“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斜,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柳词受众几乎包括了所有人群,其中特别受到世俗社会和教坊乐工的喜爱,流行方式是以词配乐并由教坊乐工往外传布,流传圈甚至远至邻邦,传播效果惊人。从偏远的福建崇安来到东京求仕的青年学子柳永,虽出身于官宦世家,然无名无势,兼之行为放诞落拓不羁,之所以能在青年时期就以一己之词名震京城,除了柳词本身具有的特质外,更主要地是得益于北宋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和新的传播者群体的出现。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结果是“坊市合一”这一重要表征的出现。[3]“坊”是城市的区域概念,《旧唐书・食货志》云:“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可见,坊是与村相对应的城区,“市”则是交易场所。宋以前,坊市分离,市的交易时间和交易范围颇受限制。北宋初年这种情况被彻底打破,
城市居民的居住场所与交易场所合二为一,即“坊市合一”。其原因一是唐末五代战乱,战火摧毁城墙和市墙;二是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区民众临街摆摊,商业活动开始出现“侵街”景象。从侵街渐至坊市合一,交易与娱乐同步发展。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马行街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坊市合一”实质上标志着近代城市雏形的出现,同时显示着娱乐环境的形成和传播环境的开放。传播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28卷 第3期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社会信息交往活动,它是人类社会一切文化的动力和起点。传播活动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作为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场所’和‘容器’,传播活动既在它里面‘表演’,也在它里面存放和发展,环境对传播起着维护和保证的作用。”[4]235随着坊市合一以及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北宋街市活跃着一批讲史、说书、歌词的街头艺人,形成了中国社会“文化传播以来层次最丰富、场面最热闹的传播环境。”[5]其中与词的传播和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歌妓。宋代的歌妓,就其出身而言分为官妓、家妓和市妓3种。官妓服务的对象是宫廷以及其他政府机构,家妓蓄养于官宦之家为贵族家庭效劳,柳永于市井上所交往的应是市妓。北宋时期的汴京究竟有多少市妓?据孟元老的说法是“燕馆歌楼,举之万数”(《东京梦华录》卷五),百万人口中“鬻色户将及万计”(陶谷《清异记》卷上《蜂巢苍陌》)。歌妓于勾栏瓦舍中弹唱的是小词小曲,词从士大夫的樽前经由她们走向市井。谢桃坊先生认为:“小唱是由简单的坊市演唱流行的通俗歌词,宋词中的绝大多数作品便是供小唱艺人演唱用的”,[6]301无疑歌妓是宋词的传播者。传播者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职业角色专司传播,并以此获得物质上的利益和心理、精神上的满足。市井上的歌妓应是职业传播者。“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还决定着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传播者如果容貌漂亮,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她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4]84京城百万人口中正聚集着一支近万人的职业传播队伍,她们年轻漂亮歌喉婉转,以传唱小词小曲为生。来到京都的柳永踏进的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他“迅即为世俗文化娱乐所吸引,接受了市民思想,沉浸于歌舞娱乐,体验着青春生命的意义。”[7]1定居于汴京的柳永生活无着,不管是心意系之还是生活所累,他沉溺于底层,通过为歌妓填词换取生活之资,歌妓则希翼得到柳永的词章和赞美,宋人罗烨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中谈到二者的关系: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歌妓与柳永、柳永与歌妓,成为传播链条上纽结在一起的一环。作为文学作品的作者,柳永本身就是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4]72他们一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一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共同规定和制约着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形式和传播的效果,规约了整个传播活动的走向和性质。
二、柳词的特质与传播的关系为了适应歌妓的传唱身份,为了适应词所传唱的场合,为了适应词的消费群体———市民大众,柳永对词体进行三方面的变革:一是慢词的创作;二是内容的俗化;三是语言的俗化。关于慢词的创作和柳永的创调之功,前人有诸多论述且褒扬的居多,但主要是从艺术特征着眼。龙榆生先生就曾经指出:“我总觉得词所以‘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它的主要关键,仍只在曲调的组成方面。”[2]199柳永创制慢词并非由小令重叠而成,而是选用了不同的曲调,即慢词和创调之功是联系在一起的。若从传播的角度看有一点须予以强调,即:慢词的铺陈,与小令和中调相比,更适于表达丰富的情感,更适于歌妓的表演和发挥,更能满足消费者的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因之更适合在市井娱乐场所广为传唱。应该看到,柳永创制慢词是基于现实的需要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而不仅仅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对文体的改造,也不仅仅是从艺术的角度对曲调和音律的探求。柳词内容方面的变革,一是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在作家作品中的艺术反映;二是作者为了适应歌妓演唱的需要,有意识地转向市民阶层,以期缩短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最佳的传播效果。这主要集中于风俗节令词、都市风情词和歌妓词的创作。风俗节令词、都市风情词以摹临民风民俗,
表现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节日景观,反映仁宗朝的富足豪奢为主要内容。诸如咏元宵灯会
・92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陈岳芬: 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2006年5月 的《迎新春》(嶰管变青律):“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咏七夕佳节的《二郎神》(炎光谢):“须知此景,古今无价。……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咏清明郊野踏青的《木兰花慢》(木兰花慢):“倾城,尽寻胜去,……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这类词写尽都市的繁华和对太平盛世的热爱。柳永以市井语言描述富贵,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繁华富贵的迷恋、向往、渴望和倾羡的情绪,正是市井阶层所特有的。这种情感上的吻合,极易打动受众的心理,达致接受的最佳效果。柳词对当时都市繁荣景象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甚至连史官都自叹不如。据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记载:范蜀公(镇)叹曰:“仁庙四十二年太平,吾身为史宦二十年,不能赞述,而耆卿能尽形容之。”“能尽形容之”的艺术才能带来的是“市井之人悦之”的传播效果。歌妓词即以描写歌妓的形象和心态的歌词。柳永与歌妓结成的奇特关系是历代文人所罕见的。柳永细腻地描写她们的生活、爱情、从良愿望甚至悼亡追思,一句话,替她们写心曲!《甘草子》(秋暮)“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的单相思;《昼夜乐》(洞房记得)“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的担忧;《迷仙引》(才过笄年)“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的从良愿望;等等。平等的态度和深切的关爱来自于对她们的深刻理解、抑或来自于互相帮衬的经济关系、抑或来自于被上流社会抛弃后的猩猩相惜?也许三者兼而有之。原因的追寻似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促使中国文学传播史上最奇特的景观的出现。由于词章描述的是歌妓的生活和心声,故而演唱起来声情并茂、丝丝入扣,它们首先打动传播者,并经由传播者———歌妓的精美演绎进而打动听众。通过歌妓,也正是歌妓,将作品、表演、传播、接受、消费连结成为一个传播圈层。歌妓传播属于人际传播范畴,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其“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9]84通过歌妓演唱,活化了柳词的内容,提升了作者在世俗社会的声誉,胡寅在《向子酒边词序》云:“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谓不可复加。”[10]49前述两类词是柳永为世情写真,为歌妓写心,羁旅行役词则是作者自己的心声。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介文人,不管柳永在世俗社会如何如鱼得水,他终究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完全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出仕。为此,柳永赴科考,
题干谒词,进出豪门,奔波于京、杭、淮等地。柳氏以长调之体生动细致地描述沿途景致的美妙、旅途的寂寞、游子的相思、光阴的虚掷。代表作有《雨霖铃》(寒蝉凄切)、《倾杯乐》(皓月初圆)、《尾犯》(夜雨滴空阶)等。柳永大概没有想到,由于漫游,竟带动了词的传播。在科技尚欠发达的古代,信息的传递是与交通运输的速度同步的。正因为柳永来到汴京这个当时人才、信息最集中的京城,柳永的名声才有可能远播并直达上层统治者;亦正因为柳永漫游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