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36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

一、教材、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形式上仍然是3道选择题,但从2017年高考开始考查角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难度上有加大的趋势。第1题变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第2题变化更大,改为对论点、论据、认证的考查,这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推断、迁移、运用。选材方面,选文的范围扩大(如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也就给阅读和筛选有效信息增加了难度。考场上,我们要速读文本,细致比对,精准推断。

(二)学情分析

从平时考练和质量检测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这所谓的“夺命9分”题答的不太理想,总体情况一般,问题主要存在一下方面:一是缺乏良好的阅读心态和阅读习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不足;二是审题不准,不能准确把握题干选项中的关键字眼,切准与原文信息比对的角度;三是不识选项误区,不会合理“比对”,走马观花,判断失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纲要求和命题特点。

(2)掌握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

2.过程方法

(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谨严细致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合理辨析正误。

四、教学方法

(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文本定义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二)考点定位

《新课标高考复习大纲》规定,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真题训练,巩固掌握方法

四字速读法——审、读、标、比

1.就是审读题干

选文的篇幅一般1000字左右,要从标题或出处开始,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方向,要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

2.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哪些材料?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

3.标: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如年代时间、数据及范围(大多数、几乎、仅仅等);重要修饰词(基本、重要、最、总共等);未然或然必然词;代词等等。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如因果、并列、转折、举例等词。

(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4.比

(1)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查找的方法有两个:

A.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B.借助“标志语”法。

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2)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

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

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一是“投石探波”。二是“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最后,再看一下题目是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

(3)注意信息转述——常见的几种变式

表述角度的变化,依然是原文观点,只是变换一下表述的角度。

表述句式的变化。同一意思,采用与原文不同的句式。

表述语言的变化。同一观点用不同的说法。

典例选做

2017高考全国卷I,见资料书第107页

1.读文与标画应注意的方面:

第一段:第①句指出气候正义与环境正义的关系,第②句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第③句提出本文论题。应该标画出第③句。

第二段:共三个句子,第①句是论点句,“因而”一词引出了分论点的核心内容。应标画。②③两句是认证,通过举例使公平原则得以具体化。

第三段: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可分为三层:第①句提出本段分论点,应标画;第二层为②③④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阐释“代际权利义务关系”,强调“应实现代际共享”。第三层为⑤⑥⑦⑧句,深入论述“我们当代人”对子孙后代的义务。要注意标画“因而”“因为”“而非”等关联词。

第四段:“总之”一词表明本段总结全文,指出气候正义问题的复杂性;用“因此”一词得出结论,明确了气候正义的具体内涵。

2.指导比对,完成习题略

(四)、课堂小结

学生梳理本节课内容

1.一般论述文本阅读考点、考情分析。

2.一般论述文阅读及答题的基本方法。

七、课后作业

《训练定时规范》学生用书299页。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