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主接地网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5.93 MB
- 文档页数:16
变电站主接地网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变电站防雷接地是为防止电气设备意外带电造成电网、设备、人身事故的基本措施。本文从施工实际角度简述主接地网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力求能促进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保证防雷接地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确保接地装置安全运行,将对保障变电站运行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施工工艺流程
开始
前期准备工作
接地沟开挖
垂直接地体安装
主接地网敷设、焊接
连接部位防腐
隐蔽工程验收签证作
接地沟土回填
设备接地安装
主接地网测试
后期工作
结束 不合格 合 格
合 格 不合格
接地网降阻措施 2、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1 前期准备工作
2.1.1 施工技术资料的准备
开工前首先应组织有关人员熟悉施工图及有关设计文件,了解设计意图,并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接地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编制等技术准备工作,并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其次根据经会审后的设计施工图编制材料清册,并校对材料规格和数量。
2.1.2 施工材料的准备及材料质量保证措施
施工材料到达现场后,应对材料的规格、数量及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同时将材料厂家的产品合格证、质保书及厂家资质证明等相关文件报监理项目部审核,业主确认后方可进场使用。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程序。
2.1.3 施工前应配置最基本的施工人员和配备足够完好的施工机具
表1 主要施工机具的配置表
序号 机械或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备注
1 三级电源箱 若干
2 模具\焊机 根据材料规格 若干
3 移动式工具箱 1只
4 液力剪线器 2把
5 现场搬运车 1辆
6 锹、洋镐 / 若干
7 弯排机 1台
8 切割机 1台
9 冲击电钻 1把
10 电焊机 3台
11 水准仪 DS3 1台
12 皮尺 50m 2把
13 卷尺 5m 5把
表2 主接地网施工施工人员配置表
序号 岗位名称 人数 备注
1 工作负责人 1
2 技术员 1
3 安全监督 1
4 质量监督 1
5 施工人员 10 挖机操作工,扁钢下料制作工,放热焊操作工等 2.1.4 施工现场准备
根据业主指定的区域,首先设置接地材料加工棚、生活临时设施等。其次根据施工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在预施工区域设置安全围栏,并悬挂安全标示牌等安全防护措施。
2.2 接地沟开挖
2.2.1 根据主接地网设计图纸要求,对对接地体(网)的敷设位置、网格大小进行放线。
2.2.2 按照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接地敷设深度进行接地沟开挖,深度按照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最高标准为准,超挖50-100mm左右。宽度为一般为500-1000mm,沟壁需放坡处理,底部如有石块应清除。
开挖完成的接地沟
2.2.3 接地沟宜按场地或分区域进行开挖,充分利用土建开挖,减少重复工作,同时应及时恢复各类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安全文明施工。
进行接地沟深度深测量
2.3 垂直接地体安装
2.3.1 按照设计或规范长度进行进行采购垂直接地体。
2.3.2 垂直接地极采用人力锤击方式的安装,为避免垂直接地体施工时顶部敲击部位的损伤,在垂直接地体顶部进行保护(如加自制钢管金属保护帽)。碰到强风化石时采用机械成孔安装。
2.3.3 按设计图纸的位置安装垂直接地体。
2.3.4 垂直接地体的埋入深度、间距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2.3.5 接地体安装结束后,顶部敲击部位应进行防腐处理。
角钢接地体埋深图示
角钢接地体放入接地沟
2.4
主接地网敷设、焊(熔)接
2.4.1 主接地网的敷设与施工应与土建工程的场地平整、填方、挖沟渠、基础和电缆沟的开挖配合进行。并在构支架基础、设备基础边根据图纸接地引下方向将接地引线引出基础表面100-200mm左右。
接地引线引出偏长过于浪费 引出基础面100-200mm左右便于后续设备引下连接即可
2.4.2 主接地线在经过构支架基础、电缆沟、电缆隧道、建筑物等都应在其下方经过,或适当调整采取弯曲等方式绕过,不得浇制在混凝土中。接地体在通过道路、管道、墙壁及其它可能受机械损伤的地方,应采取保护措施,如使用钢管或角铁加以保护等。
主接地网扁钢窗口雨水井等不符合规范要求
电缆沟沟道下的接地扁钢弯曲通过
碰到基础的接地扁钢弯曲通过
2.4.3 主接地网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图纸上规定的要求,一般不应小于600mm。
2.4.4 垂直接地体及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当无规定时,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不应小于5米,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大于等于5米,间距一般不宜小于8000mm。
2.4.5 主接地网的边缘应闭合,转角处应做成圆弧状,圆弧的半径应大于均压带间距的一半。主接地网内均压带基本上按照等间距布置,局部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进35kV及以上变电站接地网边缘经常有人出入的大门、走道处,应铺设碎石、沥青路面或在地下装设2条与接地网相连的“帽檐式”均压带。
“帽檐式”均压带示意图
2.4.6 主接地网水平网施工时,应采取防沉降措施,可沿接地体每间隔50米绕制“Ω”型伸缩节。
防沉降“Ω”型伸缩节
2.4.7 开变压器、避雷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断路器支架均要双接地。每台电气设备应以单独的接地体与接地网连接,不得串接在一根引下线上。一般情况下,并联电容器组的串联电抗器、站用电回路的限流电抗器、并联电抗器回路中的支柱绝缘子的基础内均压环不得形成封闭金属回路。
已完成的设备基础均压环
电抗器的均压环已断开
2.4.8 主接地网若采用镀锡铜绞线(镀铜钢绞线),镀锡铜绞线(镀铜钢绞线)的连接采用火泥熔接技术,熔接的具体要求为:
2.4.8.1 对应焊接点的模具规格必须正确并完好,焊接点导体的焊接模具必须清洁、干燥,尤其是重复使用的模具,其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并保证模具完好。
2.4.8.2 接头焊接应预热模具,模具内热熔剂填充密实,点火过程安全防护可靠。
2.4.8.3 接头内导体应熔透,保证有足够的导电截面。熔焊前要检查模具与连接导体的密合度,适时用填缝胶对模具的的接缝处进行密封,以免有铜水流出。
2.4.8.4 铜焊接头表面光滑、无气泡、无贯穿性孔洞、裂纹等,应用钢丝刷清除焊渣并涂刷防腐沥青。
2.4.9 火泥熔接操作流程
2.4.9.1 在放置导线前将导线和熔模模腔、流道、型腔清洁干净,如果导线或模具潮湿需先将其烘干,以免放热过程中产生水气,影响熔焊质量,特别是每日的第一模,必须进行烘干处理。
2.4.9.2 夹紧模具,放下金属隔离片,封住流道口。注意不要让熔焊剂流入型腔。见图2-1、图2-2,火泥熔接示意图1、2。
图2-1火泥熔接示意图1 图2-2火泥熔接示意图2
2.4.9.3 倒入熔焊剂后将引燃粉撒在表层及模口,盖好模具顶盖。见图2-3,火泥熔接示意图3。
2.4.9.4 点燃引燃粉。注意人要站在点火口侧面。见图2-4,火泥熔接示意图4。
图2-3
火泥熔接示意图3
图2-4
火泥熔接示意图4
2.4.9.5 焊剂即在模具腔中作放热反应。见图2-5,火泥熔接示意图5。
2.4.9.6 待熔焊剂反应完毕后约20秒,即可开启模具,将导线取出,用专用工具清除焊渣。见图2-6,火泥熔接示意图6。
图2-5 火泥熔接示意图5 图2-6 火泥熔接示意图6
2.4.10 主接地网若采用镀锌扁钢或圆钢时,需要进行下料制弯等加工,再进行拼装、焊接等工序,其基本要求有:
2.4.10.1 敷设前圆钢需调直,煨弯不得过死,弯曲处不得小于90°,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圆钢直径的10倍。
2.4.10.2 镀锌扁钢弯曲时宜采用冷弯(平弯、立弯)工艺。弯制前应先校平、校直,不得用金属体直接敲打扁钢进行调直,以免造成扁刚表面损伤、免破坏镀锌层出现锈蚀。直线段上不应有明显弯曲,并应立放。转角处接地干线弯曲中径不得小于扁钢厚度的2倍。镀锌扁钢平弯时尽量采用热轧扁钢,镀锌层不易过后,否则弯曲外边容易出现镀锌层和扁钢开裂甚至断裂现象;冷轧扁钢在立弯时,弯曲背面也容易出现镀锌层爆裂,情况不严重时可涂刷范腐漆处理。
冷轧扁钢在平弯时出现较多裂纹甚至断裂 热轧扁钢在平弯时成型良好
2.4.11 当采用电焊焊接为连接方式时,必须认真执行有关安全用电的规定,正确使用焊接机具,不得将电焊机直接放置在潮湿泥地上,无临时接地或防雨水措施,严防触电事故的发生。所有焊接处焊缝应饱满并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不得有夹渣、咬变、裂纹、虚焊、气孔、焊瘤等缺陷,焊接处的焊药及时敲净。
2.4.11.1 焊瘤主要指熔池下部仰焊时出现的“小鼓肚”缺陷,可利用焊条左右摆动和挑弧动作加以控制,或出现在搭接接头立焊时,焊接电流应比平焊适当减少,焊条左右摆动时在中间部位走的快些,两边稍慢些即可解决。
仰焊时出现较为严重的虚焊、焊瘤缺陷
通过调节电流和运条基本消除缺陷
2.4.11.2 出现咬边缺陷是应重新选用合适的电流,避免电流过大;操作时电弧不能拉的过长,并控制好焊条的角度和运弧的方法。
仰焊时出现较为严重的焊瘤缺陷 上边焊缝成形较差挂瘤严重,且防腐长度不够
2.4.12 采用搭接焊时,其搭接焊长度要求如下:
2.4.12.1 镀锌扁钢不小于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即三面满焊。(当扁钢宽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