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92 KB
- 文档页数:1
经济法的概念及其含义
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
它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有多个含义。
首先,经济法是一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渊源包括宪法、法律、法规等。
其次,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种经济关系指的是社会生产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最后,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在我国,经济法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
经济法的作用包括:规范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范市场主体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规范收入分配,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总的来说,经济法在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分析作者:邢芳铭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8期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市场环境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和规范。
经济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一个法律部门。
经济法的功能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法的特征,更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
该文对我国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法律具有其自身的严谨性、规范性、目的性、强制性。
每一个法律部门都是带有特定目的而设置的。
为了实现这一特定目的,每一部门法都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和功能意义。
法的功能不仅要体现门法的特征,更要体现法所属部门的本质。
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经济法来进行宏观调控。
对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进行分析,有助于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环境,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稳定发展。
1.经济法的概述经济法是国家及政府经济领导部门运用法律手段对我国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协调,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制定各种经济法。
为了更好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我国人大代表将经济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七大法律部门之一,与宪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社会法、程序法并列。
针对经济法,其功能不仅成为反映我国政府以及经济部门法特征的主要标志,更体现了政府以及经济部门法的本质。
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功能。
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是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预设于经济法规范中,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性对我国社会经济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造成一种积极的客观经济后果,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经济法的重要性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过程中,法治是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通过颁布不同的法律来对我国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而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需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进行控制和管理[1]。
经济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叶菁一研究经济法的地位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经济法是否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二是经济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何种位置。
显然,后者是以前者为前提和基础的。
至于前者,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已成为法学界的普遍共识。
而后者,专家、学者却鲜有论及,本文试图探讨的正是这一问题。
只有对经济法的地位作出恰如其分的估价,才能更有利于经济法及经济法学的繁荣和发展。
一法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法。
法律部门的形成和法律规范的作用,都必须反映现实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
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
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关系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
为此,要研究经济法的地位,首先必须对我国的经济基础加以考察。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为实现现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四大又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属于市场经济,那么就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所有市场经济类型的共同特征。
为了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市场主体具有独立的利益(已有财产的独立以及经济目标的独立)、独立的意志(能自主地选择),以及主权间的平等(不存在身份上的依附关系)。
(2)市场主体有权独立支配自己的财产,并根据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和投入产出关系,自行作出生产计划和决策。
(3)主体的市场行为是契约行为,体现较充分的自治(非依法律明示不得被干预)。
(4)能有效排除制约市场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垄断、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以维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浅析崔岩摘要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我国的法律体系是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七个法律部门构成。
至2011年2月份,包括现行宪法在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9件,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超过690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超过8600件,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法律体系市场经济法律部门作者简介:崔岩,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009-02根据马恩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理体系是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决定的,并对经济实践有反作用。
本文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七个法律部门的建设浅析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改善的过程,并指出目前法律体系及其他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市场经济制度之基本要素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平等主体是市场经济交易的前提,只有地位平等,才能实现信息的相对完整和有效,在谈判双方之间实现平等的交易。
私人财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基础,只有当财产是自己的时,才会对财产的效率有最大的关心。
而竞争是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只有当开放、公平和充分竞争存在时,才会有不断提高效率的动力。
(一)法律部门之宪法作为法律体系统帅的宪法以根本法的方式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以竞争为主的市场经济制度。
探究法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作者:乔续宁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7期摘要:法律是社会与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法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我国经济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后,其整体增长有赖于社会各行业的不断发展。
而法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本文着重探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律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经济发展;法律;作用就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作为与经济内容息息相关的专项法律,经济法对于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发展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加强中央调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
从国内现状来看,法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完善、合理与严谨的律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为其高速增长创造了有利前提。
本文着重探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律所发挥的促进作用。
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法对于其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转变极为有利“外部性内部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外部性制造者创造出的社会收益或者成本变成私人收益或成本,而由创造者本人享有并承担的过程。
在此转变中,经济法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一)经济法所具有的规范性在外部性内部化这一转变中,其实现手段主要包括协商、谈判以及契约等经济行为。
然而在实施此类经济行为时,参与方经常在利益最大化影响下过度谋求单方利益而做出过激的、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导致其与经济规律、商业规律相悖,而违反了经济法相关规定。
基于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经济法,实现对此类经济行为的有效管控。
(二)经济法所具有的调节效应经济法不仅对外部性内部化转变中的经济行为予以规范,更约束了转变过程本身。
因而,在对经济法各类手段加以有效利用的同时,应统一考虑民商法和经济法,并利用二者的调节作用,对外部性内部化转变加以引导,确保这一转变过程被合理控制在法律框架内,由此确保这一经济行为能够创造积极的效益。
由此,应对民商法以及经济法二者的调节效应予以足够关注,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对经济法体系概念及研究意义的思考摘要:经济法体系是经济法基本理论的问题,对于经济法体系的概念,法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但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已是法学界的基本共识。
对经济法体系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经济法学的学科建设;有利于加强经济法制建设;有利于促进国家对经济干预手段的转变,进一步的转变政府职能。
关键词经济法体系概念意义经济法是规范国家为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弥补市场缺陷而调控和规制经济运行的法律部门,是保障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衡平协调法。
经济法的体系是经济法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经济法体系如何确立,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于经济法的直观认识,间接地反映了该学科的发展水平,科学的经济法体系的建立对于经济法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法体系的概念对于经济法体系的概念问题,法学界是有争议的,从而造成了对经济法体系认识的模糊不清。
综观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经济法体系的几种观点,不难看出,学者们大多将其设计得过于宽泛,不适当地将某些本属于商法部门法的一些法律纳入到经济法的范畴之中,且对于社会保障法的归属也颇有争议。
也有极少数学者将其设计的过窄,致使人们很难把握经济法的体系。
具体说来,法学界对经济法体系的概念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体系是指将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起各个经济法部门,并使各经济法律部门有机联系起来的经济法系统。
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体系是指以现行的和将要制定的且具有经济法性质的经济法规为基础,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的经济法规范的有机整体。
不难看出两者争议的焦点在于——将要制定的法规是否属于经济法体系的内容。
对此笔者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首先,根据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体系应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的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具有密切内在逻辑联系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的系统结构。
其不包括尚未制定出来的法律,只是对实然的已经制定出来的法律规范加以系统化归类。
因此基于学理上法律体系的概念,笔者相应地认为,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的法律规范著称的若干分支部门法的总和。
论经济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我国经济法经历了从最初为企业争取作为平等经济主体所应有的权利到转向国家干预的发展历程。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把握住一个合理的结合度,实现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通过国家适度干预原则,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到合理的平衡。
关键词:背景;国家干预;市场调节;适度干预;平衡
-02
中国的经济法是我国改革开放特殊时期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法律现象,经济法及其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创立不过二十余年时间,却是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法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
因此,笔者欲以此目标为线来谈谈经济法在中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一、我国经济法的产生背景
我国的经济法与国外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法产生的背景不尽相同,我国经济法在最初产生之时,其思维出发点在于企业,在于把企业从高度行政管制下松绑出来,在于为企业争取到作为平等经济主体所应有的权利等。
所谓把经济管理自主权还给企业,以便使企业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开展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往来,利改税等上交利润制度的改革,以及理论上开始承认企业作为私有主体应当享有自己的权益,应当具有属于自己的利润等等,无一不体现放权让利给企业的思想。
因未能摆脱旧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同时也由于我国关于改革思想的摇摆于以市场为导向与坚持计划经济之间的不断摸索前进: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十二大为标志)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十三大为标志)、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治理整顿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十四大为标志)。
与此同时,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重心亦逐渐发生了变化。
以1993年为标志,开始由原来的企业支点转向国家干预。
当然,在这之前的各种经济法学论点并没有否认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因素,因为经济法其本身不可能摆脱国家干预,只不过是究竟应把国家干预作为构筑整个经济法学大厦的基础,还是只作为经济法学研究的手段之一,意义不同罢了。
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
经济法为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是调整以社会公共行为为根本特征的发生在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经济管理关系和法律规范的总和,其调整对象具有社会整体性的特征。
这个观点把建设市场经济的共性真谛一语道破,为我们把握和处理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度和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目前,无论是在当今经济实践还是在经济理论中,市场经济是混合经济的思想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很少有人还主张绝对自由放任的经济而反对任何的国家干预。
政府与市场之关系的焦点不再是国家干预不干预,而是干预多少,即干预的程度的问题。
过犹不及,干预过度和干预不足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干预不足(一般来讲,国家经济状况比较宽松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不足以克服市场失灵,干预过度(通常表现为国家经济状况较紧张时期)则会矫枉过正,导致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比如过多过细的不合理限制性规章制度、比重过大的公共产品生产、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预市场内部运行秩序,其结果不仅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如果不能克服政府的过度干预,只会导致政府失灵,用失灵的政府去干预失灵的市场必然是雪上加霜,使失灵的市场进一步失灵。
萨缪尔森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精巧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
它是一种具有传达信息功能的机器,把千百万不同的个人的知识和行动汇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