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发展和地下交通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49.89 MB
- 文档页数:98
上海市地铁线路规划综述作者:张哲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33期[摘要]上海地铁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是其他城市可以效仿的对象。
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都市,上海利用地铁的优势,很好地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虽然这个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但是,我们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地铁;路网规划;公共交通;换乘方式中图分类号:U2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092-01上海市目前常住人口达到2380万,交通出行压力巨大,如果单纯依靠地面交通设施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所以,以地铁交通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开始出现,随着上海地铁网络的不断完善,地面交通压力明显减小,给上海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下面,看看上海市地铁发展的综合情况。
路网规划:从上图可以看到,上海市地铁网络十分发达,其设计规划线路的时候也遵循了规划的原则。
以地铁1号线为例:从莘庄站到共富新村站,全长一共33.93km。
这条线路是上海市的第一条地铁线路。
这一条线路经过了众多人流量大的地区,比如徐家汇,人民广场,上海火车站等,符合规划原则中的路网规划线路走向应与城市交通的主客流方向一致的原则,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减小了地面交通的压力。
也促进了部分地区的发展。
同时,这条线路也要尽量沿着城市干道布设,线路穿过了上海市火车站为代表的交通中心,也穿过了徐家汇为代表的商业中心,和以后建成的线路一起,减少了居民出行的时间,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由于工作,学习或者购物等原因外出换乘需要。
还有,这条线路连接着上海火车站,和铁路线的结合十分紧密,体现了规划原则中的路网要与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衔接配合,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乘客提供优质交通服务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了乘客换乘的时间,方便乘客的出行。
从上海已经启用的14条线路来看,路网中线路布置均匀,线路密度适量,乘客换乘方便,换乘次数少。
比如以人民广场站为例,其周围的新闸路站,南京东路站,曲阜路站,大世界站都相距较近,为乘客的换乘提供了方便。
124 | 交通规划Strategy of Megacity Rail Transit V ehicle Depots Planning under the Stringent Constraint of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金 昱 陈 鹏 JIN Yu, CHEN Peng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是占用城市空间资源最多的一类交通设施,具有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单体规模较大、造价较高等突出特征。
面对超大城市资源紧约束的严峻形势,亟需进一步提升车辆基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上海规划实践,对车辆基地概念内涵、规划策略和规划方法开展研究。
从源头控制、系统优化、平面挖潜、立体利用4个方面提出车辆基地用地节约集约规划策略;进而提出适应存量规划特征的车辆基地布局原则、布局方法、用地指标和综合利用导引;最后从优化轨道交通相关运营管理标准、结合城市更新改造现状车辆基地、优化协调机制鼓励设计创新等角度提出规划建议和发展设想。
Rail transit vehicle depot is one of the facilities that occupy the most land resources in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 possess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distribution, great quantity, large scale, and high cost. Due to the stringent constraint of resources, it is urgent to optimize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rail transit vehicle in the era of inventory planning.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planning practice in Shanghai, the definition of vehicle depot,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re analyz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optimization ideas for reducing the scale of vehicle depots, including source control, system optimization, layout optimization and stereoscopic utiliza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layout principle, method, land use index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guidance of vehicle depots. Finally, thre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optimizing relevant norms and standards, urban renewal, and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0 引言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系统是国内大城市改善交通出行条件、引导空间紧凑发展的重要交通举措。
164地下院30周年论文集上海铁路新客站南广场人防地下车库工程是融合人防功能、出租车换乘功能、轻型车停车功能为一体的著名地下公共建筑,是闸北区最大的单建掘开式民防工程,并具有充足的地下换乘、停车场所和理想的地面广场景观环境,工程连通地铁1号线上海站车站站厅层,且设计为与周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相互连通预留接口。
建成后已显示出良好的战备、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本工程基地位于上海铁路新客站站屋和秣陵路所围成的南广场地下。
1995.7~1998.11设计,2002年竣工。
工程基地占地面积约11559.90m2。
地下工程总建筑面积22436.44m2。
工程设地下二层,其中:地下一层平时为出租车换乘枢纽功能,战时为6级战备物资库功能,地下二层,平时停放小型车和轻型车,小型车停车位342辆,战时为6级二等人员掩蔽部功能。
可掩蔽人员约7800人左右。
该工程建成后被评为2000年度上海市“十佳民防工程”和2003年度上海市优秀设计三等奖。
工程与地铁1号线和轻轨上海火车站连通,形成了地铁、轻轨、火车站、出租车地下一体化的交通换乘枢纽,改观了铁路上海站南广场的环境。
本工程设计着眼于工程建设与周边地下空间资源的连通和民防工程总体规划要求,从各专业设计及相互协调中充分挖掘技术潜力,尤其注重工程造价成本核算和单位面积性价比指标。
满足工程平时和战时不同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完善项目设计。
在总体设计上,以满足地面广场景观前提下,根据地下人防空间建设的需要,着眼于建造优质的人防工程,并与周边地铁车站和地下空间相连通,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地铁、出租、进出火车站人流换乘,地下停车系统,战备物资和人员掩蔽系统为一体的人防空间体系。
在单体设计上,工程立足战时、服务平时,为上海铁路新客站南广场人防地下车库工程设计王献心唐婧于晓音陈振丽熊诚工程设计165上海铁路南广场配置了一座大型地下出租换乘中心和地下停车配套车库,为解决地面广场乱停车,停车难等社会、环境问题提供了公共交通硬件设施支撑。
未来道路发展规划方案在未来的交通领域,道路是交通系统的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数量和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未来的道路建设和发展将变得更加重要。
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未来道路发展规划方案,对于城市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未来道路的发展规划。
地下道路开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地面道路的交通堵塞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未来的道路发展规划中,我们应该考虑开发地下交通系统,为城市交通解决瓶颈问题。
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比如香港的地铁系统、上海的地下商业街等等。
未来,我们可以建设更加先进的地下道路系统,包括地下高速公路、地下停车场和地铁线路等。
智能化交通系统在未来,智能化交通系统将更加广泛应用,这将对未来道路的设计和规划产生深远的影响。
未来道路应该可以与智能交通系统无缝连接,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应对交通问题,改善交通状况。
例如,建立更多的交通监控系统,利用自动驾驶技术实现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和自动泊车等。
绿色道路建设未来道路建设中,绿色化建设将会逐渐成为主流。
在道路建设中,可以考虑加入生态设计,例如,建设绿色带和吸附有害气体的草坪、绿化带等。
同时,在道路设计中可以考虑采用更具环保性的材料。
这样可以改善城市的气质,营造更好的行车和出行环境。
公共交通优先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广。
在未来道路发展规划中,应考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比如,建设更多的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线路,创建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公共交通出行环境。
这样可以方便城市居民出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也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总结未来道路的发展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规划一份科学合理的未来道路发展规划方案,对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推动城市化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讨论了几个未来道路发展的规划方案,包括地下道路开发、智能化交通系统、绿色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优先。
未来道路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交通出行环境。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研究报告11城轨2班 郑凯 冯静雯 黄小乔 周阳 陈壮荣1、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 1956年,上海提出建造地下铁道。
◆ 1990年,上海地铁开始建设。
◆ 1993年,第一条线路,观光试运行。
◆ 1994年,一号线全线试营运 ◆ 1995年,全线正式运营。
2、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上海地铁日均情况图3、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近期规划:17号线◆ 中期规划:14号线 、15号线 、19号线 、轻轨L2线 、轻轨L3线 、轻轨L5线 、磁悬浮机场线◆ 远期规划:5号线 、19号线 、23-27号线1、上海地铁10号线重大追尾事故◆ 时间:2011年9月27日◆ 地点:上海地铁10号线新天地站设备故障。
◆ 事件:14:10 交通大学至南京东路上下行采用电话闭塞方式,列车限速运行;15:51一列列车行至豫园至老西门下行区间不慎与前车发生追尾。
◆原因:存在人为因素,调度未严格执行规定。
2、867.2万,上海地铁客流中秋节前又创新高◆原因分析:中秋小长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在上海旅游、购物双节间,秋高气爽,天气给力,加上8月底开通正式运营的轨交11号线北段二期,新增车站12座,带来客流倍增效应。
下午4时起,地铁已全线转入晚高峰模式,下班、购物、休闲客流迅猛增长。
3、全国首条跨省轨交工程——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上海—苏州]◆首批50多名苏州市民从昆山花桥站上车试乘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
◆原因:沪苏同城化◆线路:11号线北延段花桥段(安亭站~花桥站)◆事例假设:如若“广州——深圳”地铁通车,上午从家楼下地铁站坐地铁直接去广州购物,下午从广州坐地铁回家。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全图1、上海地铁1号线◆长度:37.8公里◆识别标志色:大红色◆站数:28站◆车辆编成:6-8节A编组◆地面区间:莘庄站-锦江乐园站东◆地下区间:上海南站西-汶水路站南◆高架区间:汶水路站北-共富新村站2、上海地铁2号线◆长度:64公里◆识别标志色:淡绿色◆站数:30站◆车辆编成:6节A编组◆地下区间:中山公园站-龙阳路站东◆高架区间:龙阳路站东-张江高科站3、上海地铁6号线◆长度:33.1公里◆识别标志色:品红色◆站数:28◆车辆编成:4节C编组◆行政区所属:浦东新区◆背景资料:浦东轻轨2007年年底将试运营,贯穿浦东新区沿黄浦江南北,其中南段穿越世博会规划区,为世博会重要的轨道交通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方案一、引言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成为了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方案,包括其意义、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意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地下空间规划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通过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可以减少地上交通流量,提高交通效率。
其次,地下空间规划可以增加城市用地面积。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增加城市的建设用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此外,地下空间规划还可以提供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地下商场、地下公园等,丰富城市的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挑战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地下空间规划需要解决地质条件的限制。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下空间规划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地下水位、土壤稳定性等。
其次,地下空间规划需要考虑地下设施的布局和运营。
地下空间规划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设施建设在地下,还需要考虑设施之间的关系以及设施的运营和管理。
此外,地下空间规划还需要解决地下空间利用权的问题。
地下空间的利用权归属不清晰,容易引发纠纷和争议。
因此,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四、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解决方案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地下空间规划的科学研究。
通过对地质条件、地下设施布局和运营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其次,强化地下空间规划的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地下空间利用权的归属和管理责任,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此外,加强地下空间规划的公众参与。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五、案例分析:上海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的典范。
55【摘要】全面介绍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由来、功能定位、开发策划、规划设计、道路交通规划、信息系统规划、空铁联运、防灾规划。
【关键词】交通枢纽;开发策划;空铁联运;防灾规划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the Hongqiao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project, and its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ming, planning and design, road 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 planning, air-rail coordinated transport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and so on.KEYWORDS: transport hub; development programming; air-rail coordinated transport;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随着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在2010年3月16日通航、沪宁城际和地铁2号线在5月1日通车、沪杭城际在10月26日通车、地铁10号线在11月26日通车,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在2010年末已经全面投入运营。
毫无疑问,这是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的一次“吃螃蟹”,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总结和批判。
1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由来沪宁与沪杭两条铁路由上海的西北和西南分别进入上海市区上海站和上海南站,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西侧有一条连接沪宁、沪杭两条铁路的铁路联络线,实际是宁沪杭铁路通道。
这是产生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早在磁浮863课题中,我们就已经提出了在虹桥国际机场西侧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的想法。
当时规划建设锡沪杭磁浮城际线,需要在上海西部选一个车站,于是提出了将磁浮上海站选在虹桥国际机场西侧,并将浦东、虹桥两个机场用磁浮机场线连接起来。
1.引言宝山区位于上海市北部,面积293.7km2,现有总人口81万,随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整体布局,区域正以“二、三、一”产业发展方针为主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由单一功能的近郊工业区向具有综合功能的生态、生活、生产协调发展现代化滨江新城转型,正成为上海北部的新型城区。
据近期宝山区人口综合管理数据库公布数据,宝山区人口达125万,至2020年居住人口将达到150万,城市化水平可达98.7%,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232km2。
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的延伸和拓展,人口及社会车辆的增加、市政设施负荷的压力,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善,科学规划开发地下空间已势在必行,其在整合交通设施,净化地面环境、扩充城市容量上的独特优势及对区域总体规划的主题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由上海市地下建筑设计研究院、宝山区民防办和区规划局开展的《宝山区区域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专题研究,业经两年多时间的调查研究、分析评价、测算控制、规范布局、深化完善,反复听取社会各方意见,进行协调调整,完成了《宝山区区域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并经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领衔,解放军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市民防办、市规划局、市规划院、市交通规划所等专家和相关部门评审一致通过,认为该规划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现状进行了充分调研,内容丰富,原则明确,思路清晰,编制的深度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宝山区区域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根据《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和《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结合宝山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可持续发展、地下地上协调共同发展的观点”;“《宝山区区域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在全国居于前列,部分观点和理念有创新。
为编制其他城市区域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宝山区区域功能布局规划及综合交通规划特点2.1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业已形成《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纲要》和《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2005~2020)》已先后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实施。
文化艺术浅析发展中的上海轨道交通张佑佳2刘颂1(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200092;2.琦申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41)岱裔要]上海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迈进,大力发褒城市软遁交通是一项重要妁战略措施。
城#-eJ董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重要纽威部分,它是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之总称。
暖蘧词]轨道交通;城市化;超负荷;换乘;核心技术;统筹规划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含义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之总称。
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以及磁悬浮列车等类型。
轻轨是一种电气化铁路系统,由于轻轨的机车重量和载客量都相对较小,适应的铁轨质量也相对较轻,每米为50公斤,因而得名轻轨.地铁主要是指重轨,它也是一种电气城市轨道交通,运能比轻轨更大。
它必须有单独的道路,车辆由多节车厢组成,速度及加速度都较快,有复杂的信号系统,并需要有较高的站台上下客。
轨道交通中采用中等载客量车厢,能适应远期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15~30万人次的为轻轨铁路。
若采用大载客两车厢,能适应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为30~60万人次的统称为地铁。
目前上海所使用的1、2、4号线轨道交通均为地铁,即重轨,而3、5号线为轻轨交通。
二、上海轨道交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采用的是非常高端的科技。
众所周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修建,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及长期的准备时间,而且还与政府规划息息相关。
1989年,中德正式签署了地铁专款贷款协议书,1990年国务院正式同意,上海地下铁道工程上海南站至上海火车站开工兴建。
经过地铁工程建设者不懈的努力,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终于在1995年全线建成通车。
此后90年代后期上海完成了以1、2、3号线组成的“十字加环”的轨交系统,初步奠定了轨交在上海公共交通中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后,上海轨交建设呈现快速发展、全面铺开的势头,以原来“十字加环”的基础,向城市各个方向展开辐射状建设,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运行系统。
上海轨道交通上盖综合开发中的问题与建议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城市之一,其轨道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海轨道交通上盖综合开发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就上海轨道交通上盖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1. 城市规划不足在上海轨道交通的建设过程中,对于上盖综合开发的城市规划并不充分。
现有的地铁站周边往往缺乏良好的规划设计,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大,周边缺乏合理的绿化和步行街区。
这使得地铁站周边成为拥堵的重灾区,同时也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地上地下资源未充分整合上海地铁沿线的地上资源和地下资源未能充分整合。
地铁沿线地下空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地上的房地产建设和地铁站规划未能有机整合,导致地下通道、商业街和人行广场等地下空间利用率低,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对于交通便捷和生活品质的需求。
3. 城市交通与商业发展不协调地铁沿线商业和交通的发展未曾协调发展。
地铁沿线商业发展过于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商业景观,不足以激发市民的消费需求。
地铁站周围的空间规划未能充分结合商业发展的需求,使得商业街区周边的规划设计过于呆板,难以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
4. 城市管理不到位上海轨道交通上盖综合开发的城市管理不到位。
由于城市管理机构的职责不清,导致地铁站周边环境的管理存在难题。
地下通道的卫生和秩序问题,人行广场的乱摆、乱建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建议1. 加强城市规划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提前规划地铁站周边的土地利用。
可以在地铁站周边建设步行街区、绿化带等,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和居住环境。
2. 推动地上地下资源整合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作,推动地上地下资源的整合,将地下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建设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
3. 优化商业与交通协调发展政府应着力推动地铁沿线商业和交通的协调发展,引导商业发展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