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写作提纲

一、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

二、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教学行为怎样转变?

1、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的发展转变。

(1)、过去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2)、教学要把学生作为主体。

(3)、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

2、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1)、统一规格的教育行不通了。

(2)、承认差异性教育。

(3)、差异性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

(1)、以教师为中心的危害。

(2)、以学生为中心是课改的要求。

(3)、重视学生学法的培养。

4、由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

(1)、重视结果的危害。

(2)、学生构建知识过程的意义。

(3)、教会学生会学知识。

(4)、过程的重要性。

5、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1)、在教学手段方面的转变。

(2)、在教学方式方面的转变。

(3)、在教学空间方面的转变。

6、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关系转变。

(1)、造成师生关系不良的原因。

(2)、教师角色的转变。

(3)、教师应是怎样的角色。

(4)、建立师生平等融洽关系的意义。

四、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投身课改,为课改做贡献。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

宜宾高县落润中学校杨儒龙

准考证号:1501023024581599

指导教师:莫华林

内容提要:文章开头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为什么要转变?接着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的行为要向六个方面转变: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关系转变。最后,教师教学行为要为新课程改革作贡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行为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力军,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将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过去的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承,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实不够;重视知识目标的完成,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知识的结果,对学习过程关注不够。面对这种情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

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要怎么转变呢?下面姑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的发展转变

1、过去,教师往往只重视把书本上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方面情况。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把学生当作没有思维的装东西的容器,忽视留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这种教育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2、今天的教育,教师首先应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知识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组织和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是让学生去尝试,探索,观察,实践的过程;是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发现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主人。

3、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行为,而且要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1、过去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就像工人生产零件的过程一样,把学生当成钢材,生产出一批又一批同样的零件(很多还不合格)。像这样的教学行为就忽视了学生是有差异的,有

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而今天,我们的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更不同,对象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比如: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们在困难面前缩不前,经受不了一点挫折;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但孩子却娇生惯养,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孩子固执任性,自我中心主义严重,家长束手无策等现象十分普遍。面对这些孩子,教师还像工人师傅生产零件那样的教学行为,行吗?回答是:“肯定不行”。因而,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行为必须转变。

2、过去的教师的教学,进行统一化教学,表面是为了全体学生,实则是忽视了不同的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差异。所以,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要把这种差异视为一种“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差异性教育就是面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较差的学生的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这里的优、中、差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而言,差点学生可能其他方面却较好)。特别是在使用教材教学时,要有创造性,要明确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如:我班的几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体育成绩很好,在全校运动会上获得一二名,我就鼓励他们,同时,要求他们学习也赶上去,效果很好。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明确教育面向的全体学生,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

三、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

1、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就以教师为唯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本。为了考试的分数,一些教师往往只考虑怎么教学,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只是把自己的愿望加于学生,忽视了学生自己去专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就导致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被动的跟着走,没有思考的余地,这样的教育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学习。要把教师的教(求疑、释疑、交流、归纳等等)与学生的学(感受、专研、讨论、联想等等)统一起来,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师的教“是为学习而设计”,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了“用不着教”,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想学习,学会学习。

3、有人说“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看教师的上课(表演),而是看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让师生之间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与教师和同伴有共同语言。例如:我在上《行道树》这一课时,让学生分组,角分色扮演行道树和城市的人们,进行对话,学生自己感受,就体验到行道树的忧虑和欢乐,比教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