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8.60 KB
- 文档页数:7
七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第一篇:《雨巷》
阅读理解
1. 本文的篇幅属于( )。
A. 小说 B. 散文 C. 诗歌 D. 新闻报道
2. 下列关于作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戚雅仙曾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小李杜”
B. 戚雅仙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女性杂志《时报》的主编
C. 戚雅仙是中国著名的女性诗人、作家
D. 戚雅仙被称作“中国女文学之父”
3. 作者用 “停” “听” “回忆” 三个词,表达了( )。
A. 屋外的秋雨声 B. 巷尾的落叶声
C. 回忆中的儿时趣事 D. 邻居身后的足音声
4. 作者在文中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window.document.__l=[+new Date];,主要是为了( )。
A. 恢复过去的记忆 B. 渲染雨巷的气氛
C. 烘托邻里间人情味 D. 抒发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5. 文中 “深夜,长巷,十年前的雨声” 一句,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的是作者的( )。
A. 成功经历 B. 读书情结
C. 集体回忆 D. 故乡怀旧
答案解析
1. 【B】文章篇幅较小,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行动,属于散文。
2. 【D】“中国女文学之父”是陈独秀;其余说法正确。
3. 【A】文中“停住了脚步,静听着屋外的秋雨声,回忆随着雨声飘来飘去,仿佛有了生命”等句表明。
4. 【B】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雨、雨声、雨点等形容词或名词,以突出“雨巷”的气氛,以至于“细数来,已是离别的久远了”。 5. 【D】深夜的孤寂,长巷的寂静,十年前的雨声,令人回忆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篇:《草》
阅读理解
1. 下列词语与“草”的含义相近的是( )。
A. 植物 B. 树木 C. 鲸鱼 D. 不锈钢
2. “对草的感情” 与作者的何种经历有关( )。
A. 当农民工的经历 B. 童年的生活经历
C. 青少年的迷恋 D. 成年之后的心境
3.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草的( )。
A. 热爱 B. 憎恶 C. 嘲讽 D. 不屑
4. “草相信整个世界都会把她遗忘,在茫茫人海中她是那样的渺小和温柔”,这句话的写法表明了作者的( )。
A. 注重细节 B. 唯美浪漫 C. 多愁善感 D. 社会责任
5. 本文没有( )。
A. 明确的故事情节 B. 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C. 生动鲜明的描写 D. 精彩的创新
答案解析
1. 【A】草是一种植物,与其他三个答案没有任何关系。
2. 【B】文中通过个人的经历再现了草的特点,最能感受到的是童年时代的感受。
3. 【A】这篇文章主要是对草的一系列赞美和佩服之情所构成,这是作者由衷地对它生命的魅力所感到的。
4. 【B】它几乎是一篇爱情短篇,充满了细节感和抒情情绪,写草就如同写恋人。
5. 【D】全文属于记叙文,没有强烈的创新,没有人物的行为性格和故事的刺激性。
第三篇:《邮票》
阅读理解
1. “我不会开车,我有一百多张邮票”,这句话表明了作者( )。
A. 没有车 B. 喜欢收集邮票 C. 不会开车 D. 特别会开车
2. 文中的老人为什么不相信孩子的话?
A. 因为孩子的话语不清楚,老人听不懂
B. 因为孩子说的话和老人的想法有所差异
C. 因为孩子太小,老人不相信他有那么多邮票
D. 因为孩子不诚实
3. 孩子认为老人不信他的理由是因为( )。
A. 孩子保管不当,邮票被弄丢了
B. 孩子说话不清,老人没听明白
C. 孩子太小,老人不相信他有那么多邮票
D. 老人的眼睛有问题
4. 经过一些波折,孩子最终把邮票带回家,原因是( )。
A. 老人从了孩子的话 B. 孩子把邮票送给了老人
C. 孩子掏出邮票让老人看 D. 孩子给老人讲邮票的有关知识
5. 文章的主题是( )。
A. 学会交往才能学会世事 B. 小事寄托了无限情感
C.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的向往 D. 善意沟通需要耐心
答案解析
1. 【B】文中主人公以收集邮票来代替汽车,表达了他对邮票的爱好和喜欢。
2. 【C】老人本不信孩子有这么多,所以孩子需要拿出证明。
3. 【C】因为知识少所以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憧憬,一口气说出自己的事迹,然而老人并不相信他们,认为童言无忌。
4. 【C】孩子最终权衡之后,过了一会儿,就把邮票拿回家了。由孩子拿出了邮票掏出了来,后来老人这才相信他了。
5. 【D】全文讲述了一位小孩如何用自己的信念和善意去争取老人的信任,最终,涵盖了一种耐心的交流让他收获真正的好友,耐心的细心地了解和推销他在世界上的利益,是一篇联系中美理论,引导实践的好文章。
参考答案
第一篇:《雨巷》 阅读理解:1.B 2.D 3.A 4.B 5.D
第二篇:《草》 阅读理解:1.A 2.B 3.A 4.B 5.D
第三篇:《邮票》 阅读理解:1.B 2.C 3.C 4.C 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