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纤维染色方法的质量控制
- 格式:pdf
- 大小:165.23 KB
- 文档页数:2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或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是细胞学(cytology)或组织学与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ing)是在血细胞的原位上研究其化学成分的性质,包括蛋白、脂类、糖类、无机盐和酶等,在保持细胞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的定位、定性及半定量的观察,是血液病形态学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细胞免疫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染色,是鉴定某些细胞或组织的病态细胞(如微小巨核细胞)和白血病的重要的辅助性检验技术。
一、涂片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一)细胞化学染色1.铁染色正常骨髓中存在一定量的贮存铁,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多分布在巨噬细胞内,称为贮存铁。
骨髓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含有铁颗粒,为细胞内铁,含内铁的细胞称为“铁粒幼细胞”,少数成熟红细胞也含有小的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以上铁质均可用普鲁士蓝反应加以显示。
(1)原理:骨髓内含铁血黄素的铁离子和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在盐酸环境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生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普鲁士蓝反应),定位于含铁粒的部位。
(2)试剂:铁染色液(临用时配制):200g/L亚铁氰化钾溶液5份加浓盐酸1份混合;复染液:1g/L沙黄溶液。
(3)操作:取新鲜含骨髓小粒的骨髓涂片,于铁染色架上,滴满铁染色液;室温下染色30分钟,流水冲洗,复染液复染30秒;流水冲洗,晾干后镜检。
(4)结果判定1)细胞外铁:细胞外铁呈蓝色的颗粒状、小珠状或团块状,细胞外铁主要存在巨噬细胞胞质内,有时也见于巨噬细胞外。
“-”为涂片骨髓小粒全无蓝色反应;“+”为骨髓小粒呈浅蓝色反应或偶见少许蓝染的铁小珠;“++”为骨髓小粒有许多蓝染的铁粒、小珠和蓝色的片状或弥散性阳性物;“+++”为骨髓小粒有许多蓝染的铁粒、小珠和蓝色的密集小块或成片状;“++++”为骨髓小粒铁粒极多,密集成片。
基底膜染色方法比较及在胃粘膜异型增生与胃腺癌中的应用郑伟;胡志坚;张春梁;林建忠;林少敏【摘要】目的探讨胃粘膜上皮基底膜有效、便捷、直观的实验方法,及基底膜、Ki67免疫组织化学、粘液多重染色在胃腺癌组织染色中的可行性.方法用过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 Schiff,PAS)反应、六胺银法(methenamine silver method,PASM)、网状纤维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Picrosirius red,SR)和Ⅳ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5种染色方法对多种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腺癌病理标本基底膜进行染色,并利用Friedman检验、Wilcoxon检验定量分析、比较基底膜阳性区域面积.此外,在同一张胃腺癌组织切片上进行显示基底膜、蛋白质、粘液的多重染色.结果 5种基底膜染色方法中,Ⅳ型胶原免疫反应阳性面积与SR染色阳性面积(胃粘膜中-重度异型增生标本除外)无显著性差异、PAS与PASM染色阳性面积无显著性差异、网状纤维染色阳性面积最大.多重染色实验结果显示胃腺癌Ki-67、阿尔新蓝(Alcian blue,AB)-PAS二重染色和Ki-67、AB、SR三重染色,分别显示对应结构,效果良好.结论观察基底膜,胃粘膜中-重度异型增生标本中Ⅳ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与SR染色要分别选用;胃粘膜轻度异型增生及胃腺癌标本中Ⅳ型与SR染色可相互替代;PAS与PASM染色法可相互替代,我们推荐较为便捷的SR和PAS染色;网状纤维染色观察比较直观,可选用.此外,SR、PAS也可分别应用于胃腺癌Ki67免疫组织化学与AB的多重染色中,效果良好.【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年(卷),期】2016(025)002【总页数】5页(P169-173)【关键词】异型增生;胃腺癌;基底膜;定量分析;多重染色【作者】郑伟;胡志坚;张春梁;林建忠;林少敏【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病理学系,福州350004;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州350004;福建医科大学病理学系,福州350004;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州350004;福建医科大学病理学系,福州3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R322.44在胃粘膜异型增生、胃腺癌的临床检验与研究中,基底膜形态的改变及表达程度、细胞增殖指数(ki-67)、p53蛋白的检出率、粘液的性质等常是关注点[1-3]。
56-病理医学技术(专业业务能力)(2014年修订)一、引进或开展下述项目技术之一1.电子显微镜超微病理学检材的制备技术包括透射电镜制样、扫描电镜制样或免疫电镜制样技术。
2.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或显微切割技术。
3. PCR技术或实时定量PCR技术或Southern印迹PCR/RELP(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法)或单链构象多态法(SSCP)分析技术或DNA 测序技术。
4.核酸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
5.生物芯片技术。
6.细胞培养技术。
7.流式细胞技术。
二、引进或开展下述项目技术之一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包括亲合细胞化学技术。
2.肾活检标本、骨及含钙组织的制备。
3.染色技术原理及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4.染色体检测技术。
5.组织芯片技术。
6.细胞凋亡检测技术。
三、引进或开展下述项目技术之一1.病理尸体解剖技术:成人系统解剖或局部解剖或新生儿或婴幼儿或儿童系统解剖或局部解剖。
2.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3.动物实验病理技术。
4.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及方法应用或显微摄影技术操作。
5.宫颈TBS报告系统。
四、完成下列工作1.冰冻切片技术。
2.液基薄层技术,包括膜式薄层制片技术(TCT)或Prep Stain 离心沉淀式液基薄层检测技术(LCT)等。
3.常见酶组织化学技术。
4.常规组织固定及特殊组织固定。
5.穿刺细胞学技术、脱落细胞学技术。
6.细胞蜡块制备技术。
五、完成下列工作1.优质石蜡切片染色技术、淋巴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2.内腔镜活检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3.针吸活检切片染色技术。
4.甲状腺组织切片技术。
5.脂肪组织或骨组织切片技术。
六、熟练掌握下述不少于4条常见特殊染色技术1.网状纤维染色。
2.胶原纤维染色技术。
3.细菌染色技术。
4.黏蛋白染色技术。
5.黑色素染色技术。
6.弹力纤维染色技术。
7.横纹肌染色技术。
8.淀粉样物染色技术。
9.糖原染色技术。
七、独立完成1、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及染色技术;2、大组织切片染色技术;3、连续切片技术;4、细胞染色技术;5、常用固定液的配制。
腈纶染色质量控制概要腈纶是一种常用的合成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优良的耐热性和耐化学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建筑、户外用品等领域。
在腈纶产品的制造过程中,染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染色的质量控制关系着最终产品的色泽和外观。
1.染色工艺参数控制:染色工艺参数是决定染色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染料选择、染色温度、染色时间、浓度和染色助剂的使用等。
染料选择要求色牢度好、色彩鲜艳、不易褪色,同时要符合环保要求。
染色温度和时间要根据染料和纤维的特性确定,通常需要进行试染来确定最佳的参数。
染色剂的浓度要保持稳定,不得产生色差。
染色助剂的使用要适量,不能产生副作用。
2.染色设备的管理:染色设备的管理直接影响到染色的均匀性和色牢度。
染色槽的大小、搅拌效果、温度控制等都要符合要求。
染色槽要定期清洗和维护,以保持其清洁和正常运行。
染色槽的密封性要好,避免出现渗漏和染色槽之间的污染。
染色设备的温度控制要准确可靠,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
3.染色样品管理:染色样品是染色质量控制的关键,通过对样品的评估和测试,可以确定染色的质量。
染色前要制备样品,并在染色过程中定期取样进行检测。
对样品进行颜色测量,色牢度测试,颜色均匀性评价等。
如果染色样品的质量不合格,要及时调整染色工艺参数,以保证整个染色批次的一致性。
4.染色工艺的控制和监测:染色工艺的控制和监测可以通过现代化工艺自动化系统来实现。
通过对染色设备和染染槽的自动控制,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浓度和时间等参数,并进行自动调整。
在染色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检测系统对染料浓度、溶液的酸碱度等进行检测,以保证染色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5.染后处理的管理:染后处理是染色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漂白、洗涤、定型、干燥等步骤。
染后处理要根据产品的要求进行调整,包括洗涤时间和温度、漂白剂的选择和使用等。
染后处理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染料残留、染色牢度和产品外观等指标,以确保染后处理的质量。
常用染色步骤HE,马松,糖原联系人:周昌斌137******** 133********苏木素伊红染色液一.苏木素伊红染色液套装组合:Harris苏木素染色液50ml水溶性伊红染色液50ml苏木素染色分化液50ml苏木素染色返兰液50ml概述:苏木素伊红染色是组织病理学经典的常规染色方法,历经上百年的应用历史至今仍无可替代。
因此,苏木素伊红染色是病理切片制作中极为重要的技术环节。
二.染色方法:1. 切片脱蜡二甲苯I 5分钟,2. 切片脱蜡二甲苯II 5分钟,3. 100%1、100%2、95%1、95%2、70%梯度乙醇各30,秒钟,4. 自来水流水冲洗1分钟,5. 苏木素染色5—8分钟(依染液新旧调整染色时间),6. 自来水流水冲洗1分钟,7. 进入分化液分化数秒钟,8. 自来水流水冲洗1分钟,9. 进入返兰液处理5—10秒钟,10. 自来水流水冲洗2分钟,11. 进入伊红染色液1-3分钟,12. 自来水冲洗30—60秒钟,13. 75%I、75%II乙醇脱水分色各10秒钟,14. 95%乙醇1、95%乙醇2各脱水10秒钟,15. 100%乙醇1、100%2脱水30-60秒钟,16. 二甲苯1、二甲苯2透明各1分钟,17. 中性树胶封固。
三.染色技术要点:苏木素染色液在静止由于时染液表面于空气中的氧分子接触极液体代表面水分蒸发会产生氧化作用并形成氧化膜。
因此,在使用前应使用滤纸吸附去除氧化膜以免污染切片。
一般情况下应建立良好的使用习惯,每隔2~3天将苏木素染液彻底过滤一次。
为保证HE切片的恒定染色质量建议每500ml苏木素染色液染1200~1500张切片为宜。
苏木素染色液在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的复染时应注意调控染色时间,核染色过浅不易辨识组织结构而核染色过深则喧宾夺主,一般复染的时间应控在10-30秒以内。
此外,复染后的分化和返兰步骤不应省略否则将造成整张切片呈淡蓝色,使DAB呈现土黄色。
分化和返兰步骤是HE染色关键点,应在染色实践中依据分化液和返兰液的新旧调整分化和返兰的处理时间。
免疫组化染色质量控制的经验和体会
质量控制是免疫组化染色质的关键步骤,主要用于检查样品的质量和活性,以及染色质抗体的有效性。
1. 样品质量控制:样品的质量对染色质免疫组化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样品的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验前,应当检查样品的质量,确保样品的纯度和活性,避免染色质免疫组化的结果受到影响。
2. 抗体质量控制:抗体的质量也是染色质免疫组化的关键因素,应当在实验前检查抗体的活性和有效性,确保抗体的质量,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3. 染色质质量控制:染色质的质量也是染色质免疫组化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实验前,应当检查染色质的纯度,染色质的纯度越高,染色质免疫组化的效果越好。
总之,免疫组化染色质的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前应当检查样品、抗体和染色质的质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资源】转贴---特染:结缔组织染色wanliheng丁香园版主.438积分473得票545粉丝加关注. 2009-04-19 11:38 消息引用收藏分享分享到哪里?复制网址新浪微博豆瓣社区腾讯微博开心网人人网只看楼主第一节结缔组织多色染色法一、Mallory三色染色法1. 试剂配制(1)重铬酸钾液重铬酸钾2.5g,醋酸5ml,蒸馏水95ml(2)苯胺蓝桔黄G液苯胺蓝0.5g,桔黄G2g,磷钨酸1g,蒸馏水100ml(3)酸性复红液酸性复红0.5g,蒸馏水100ml2.染色步骤(1)中性甲醛液固定组织,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重铬酸钾液10min。
(3)蒸馏水冲洗2min,蒸馏水2次。
(4)酸性复红液2min,蒸馏稍洗。
(5)苯胺蓝液20min,95%乙醇快速分化。
(6)直接用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3.结果胶原和网状纤维呈蓝色,软骨、粘液、淀粉样变物质呈淡蓝色,神经胶质纤维、肌纤维和酸性颗粒呈红色,髓鞘和红色呈桔红色。
4.注意事项(1)酸性复红液易溶解于水,肉眼观察切片上保留一定的红色。
(2)苯胺蓝液染色后,用95%乙醇分化时,须用显微镜观察掌握。
(3)对陈旧的固定标本,其染色效果较差,可增加染色时间。
(4)另张切片,可同时作胶原纤维对照染色而进行鉴别组织成分。
二、Masson三色染色法1.试剂配制(1)Masson复合染色液酸性复红1g,丽春红2g,桔黄G2g,0.25%醋酸300ml。
(2)亮绿染色液高绿SF0.1g,0.2%醋酸100ml。
2.染色步骤中性甲醛液固定组织,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1)Masson复合染色液5min。
(2)0.2%醋酸水溶液稍洗。
(3)5%磷钨酸5-10min。
(4)0.2%醋酸水溶液浸洗2次。
(5)亮绿染色液5min,0.2%醋酸水洗2次。
(6)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3.结果胶原纤维呈绿色,肌纤维呈红色,红细胞呈桔红色。
第三题简答题1. 试述提高浸染染色匀染性的基本措施。
1) 增加染液与织物之间的相对运动;2) 上染速率的控制;太快容易造成染花;可以通过加入助剂、pH值控制、升温速率的控制来加以调节;3) 加入助剂,增加染料的移染(migration);4 )延长染色时间,增加染料的移染机会。
5) 染色前须消除内应力:棉织物润湿、合成纤维预定形处理等2. 简述影响连续轧染染色均匀性的主要因素。
1) 纤维与织物本身;2) 浸轧的均匀性——与设备有关;3) 织物带液率太高,引起泳移;(可以加入防泳移剂)4) 最好采用无接触式烘燥,能有效降低泳移现象。
3. 影响染料溶液中染料聚集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1) 染料分子结构。
染料分子的结构愈复杂,分子量大,线性芳环共平面性越强,含有的水溶性基团越少,聚集程度越高。
2) 染液中电解质浓度越高,特别是存在多价重金属离子时,染料越易聚集。
3) 一些助剂(表面活性剂)则会增加染料的聚集程度。
5) 染液温度越高染料越不易聚集。
6) pH值影响染料聚集,pH值降到一定范围后,某些染料的聚集程度急速增高,甚至引起沉淀。
7) 亲水性基团在染料分子中间的比在两端的不易聚集。
4. 什么叫泳移?并指出其克服办法。
答:泳移是指在染色织物烘干时,受热不均,由于水分的不规则汽化,使燃料沿水分蒸发方向移动,产生阴阳面,左中右前后色差等染疵的现象。
克服方法:①采用无接触式烘干,避免受热不匀发生,并且控制烘焙速度。
②降低轧余率③添加防泳移剂5. 染料对纤维的吸附等温线主要有哪三种类型,它们分别适合描述哪种纤维对哪种染料的吸附?答:Nernst(line type)能斯特型吸附等温线——非离子型染料以范德华力、氢键等被纤维吸附固着。
如分散染料上染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及聚丙烯腈纤维。
Freundlich弗莱因德利胥型吸附等温线——纤维上的染料浓度随染液中染料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但增加速率越来越慢,没有明显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