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河南农业2016年第12期(上)NONG YE ZONG HENG农业纵横旺长,这样容易造成冬前旺苗,易受冻害。
(三)滥用农药、化肥有很多农户只图价格便宜,不求农药、化肥产品的效果和质量,或者盲目地去求新求全,价格便宜对他们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也是他们选择农药、化肥时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并且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有的农民根本不看药肥使用说明,药肥使用水平普遍较低。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过度依赖化肥,有机肥用量很少或者不用。
农民选用肥料时忽视氮、磷、钾配比,重视追肥,造成作物贪青晚熟或者倒伏。
高毒农药价格便宜,药效又强,使用高为肉眼可见,如小麦蚜虫、红蜘蛛,而病害一旦发生加重,防治效果往往很差。
重化学防治,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重小麦病虫害后期防治,轻前期防治。
三、对策(一)因地制宜选择小麦品种是关键,农户可以向相关农业部门咨询,选择适宜林州地区的小麦品种。
到正规门市部购买通过审(认)定的品种,选择稳定性、适应性强的品种。
对所谓的“高产品种”,千万不要大量购买、引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农业部门与相关科研部门积极配合,做好试验、示范、筛选、推广适合林州种植的优良品种,从而帮助农民科学选种。
(二)小麦播种要根据常年气候变化规律和当年麦播气候特点,以培育冬前壮苗为标准,严格把握播期,科学确定播量,做到适时适量足墒播种。
一要足墒播种。
在适播期内,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播种,旱地趁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
二要掌握适宜播期。
根据林州市实际,半冬性品种的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3—20日。
三要确定适宜播量。
在适播期内,要因地、因种、因播期而异,分类确定播量。
在适播期未能及时完成播种的要适当增加播种量,以保证小麦出苗率。
播后应适当进行镇压,以避免土壤悬空造成冬小麦无法正常萌发和冬季遭受冻害。
(三)在防治的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一定要掌握适量,增施有机肥。
多数小麦病虫害只用化学防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即使防效较好,也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舞阳县小麦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舞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小麦种植基地之一。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舞阳县的小麦种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随着人口增长和农村劳动力外流,小麦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
农民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导致小麦产量低下;土地资源匮乏,部分土地退化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缺乏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导致农药使用过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成本,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缺乏市场信息使得农民很难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影响了小麦的销售和收益。
为了解决舞阳县小麦生产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技支持,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土壤修复和保护,确保小麦生长环境的良好;加强病虫害防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的市场信息系统,提高农民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应变能力。
这些对策将有助于提升舞阳县小麦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提出舞阳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小麦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导致了小麦产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
土地资源匮乏,小麦种植面积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缺乏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导致小麦遭受病虫害侵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缺乏市场信息也使得小麦销售困难,无法获取合理的价格。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舞阳县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亟待采取有效对策。
加强科技支持,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拓展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加强病虫害防控,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小麦生长;加强市场信息服务,提高小麦销售效率,确保农民收入。
只有通过科学种植、合理利用资源和加强防控措施,才能使舞阳县小麦生产更好地发展。
2. 正文2.1 小麦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小麦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多方面的。
由于舞阳县的小麦种植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下,缺乏科学种植技术的指导,导致产量低下。
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和对策1. 引言1.1 现状问题当前,我国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品种的局限性,传统小麦品种的抗逆性和产量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种植过程中缺乏科学种植技术的引导和应用,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浪费资源严重。
施肥管理不合理,造成农药残留和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病虫害防控不到位,导致产量损失严重,影响粮食质量和安全。
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2 问题原因小麦生产中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现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因:种植品种不合理是造成小麦生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一些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不够适合当地生长条件,导致产量下降、品质不佳。
种植结构单一,缺乏对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的重视和推广,也导致问题的持续存在。
种植技术水平不高也是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农民在种植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指导,导致施肥不当、病虫害防控不到位等问题,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缺乏良好的施肥管理也是造成小麦生产问题的原因之一。
一些农民在施肥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土壤的养分情况和作物的需求,导致施肥不当,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和品质。
种植品种不合理、种植技术水平不高以及施肥管理不当是导致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问题的主要原因。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品种选育、推广科学种植技术、优化施肥管理等措施的实施。
【内容结束】1.3 问题影响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小麦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量下降:由于品种质量、种植技术和管理手段不当,导致小麦生产的产量逐渐下降。
强筋和弱筋小麦的产量受到影响,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无法提高。
2. 质量下降:由于病虫害防控不到位、施肥管理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小麦的品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造成加工质量下降,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生态环境恶化:不合理的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措施会导致土壤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和对策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粮食生产和食品加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土壤质量下降和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出现了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小麦生产的稳定和品质的提高。
一、现状问题1. 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降雨不足、气温变化等不利气候因素影响着优质小麦的种植和生长,尤其是在西北地区。
2. 土壤质量下降:由于长期的过度耕种、施肥不当等原因,部分地区的土壤质量下降严重,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日益显著。
3. 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一些农民还在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差的品种广泛种植,导致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双双下降。
二、对策建议1. 科学种植:采用科学种植方法,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同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农民掌握合理的种植技术。
2. 改善土壤质量:加大土壤综合治理力度,合理施肥、轮作休耕,控制土壤污染等手段,提高土壤质量,增强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3. 推广抗逆品种:在推广小麦种植过程中,建议选择抗病性强、抗逆性好的小麦品种,降低小麦生长期间的损耗,提高产量和品质。
4. 加强管理和监测:建立健全的小麦生产管理体系,加强对小麦生长环境、病虫害情况等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
三、总结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的生产现状受到了多方面问题的困扰,但通过科学种植、改善土壤质量、推广抗逆品种和加强管理等对策的实施,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应当加大对小麦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希望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小麦生产能够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荥阳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基本情况荥阳位于郑州西15km,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人口62万,面积908km2。
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处,是豫西丘陵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
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日照 2 336h,降水638.2mm,无霜期223d。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14.3g/kg ,全氮0.92g/kg,速效氮74mg/kg,速效磷13mg/kg,速效钾113mg/kg。
二、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一)自然灾害对小麦生产造成极大威胁近年来,干旱、暖冬、倒春寒、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小麦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二)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麦田管理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进城或工厂务工,对小麦生产不够重视或没时间管理麦田,造成关键技术不能及时落实,田间管理粗放,严重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整地粗放一是部分旋耕地块整地粗放,耕层过浅,土壤过虚,导致播种时过深,形成深播弱苗;二是明暗坷垃较多,造成小麦出苗差;三是犁完地后没能及时进行耙地和播种作业,导致土壤口墒较差,影响出苗;四是部分田块不平整,造成浇水困难。
(四)播种量过大由于受整地质量和秸秆还田的影响,不少群众错误认为,播种量小了就不会高产,结果播量越来越大,有不少田块正常播期内播种,每667m2播量高达15kg,甚至更多,导致前期不能形成壮苗,中后期茎秆细弱不抗倒伏,同时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五)小麦田除草剂使用不科学小麦田除草剂使用不科学,由于喷洒时期过晚,造成药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时整块麦田不结籽,损失极大。
(六)不浇越冬水随着秸秆还田面积加大,不少田块整地质量下降,浇好越冬水不仅能在冬季墒情不足时补充水分,促进秸秆腐熟,同时还可踏实土壤,减轻小麦冬季冻害,促进根系发育。
(七)病虫害防控不及时近年来,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在荥阳发生较为普遍,部分农民防控不及时,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小麦生产存在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水资源匮乏、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农民种植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市场销售渠道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升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
只有通过这些对策建议的实施,才能有效解决马鞍街道小麦生产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生产高效、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关键词】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小麦生产、问题、对策、土地资源利用、水资源匮乏、化肥农药、农民种植技术、市场销售渠道、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水资源管理、绿色种植技术、培训、市场体系、销售渠道。
1. 引言1.1 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是一个重要的小麦种植区,但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部分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需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高效利用。
该地区水资源匮乏,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利用率。
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已经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需要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农民种植技术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问题,需要加强培训,提升他们的种植技术水平。
缺乏市场销售渠道也制约了小麦的销售,需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
通过以上对策建议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马鞍街道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实现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水资源匮乏、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农民种植技术水平不高以及缺乏市场销售渠道。
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地区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部分地区土壤肥力不足,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水资源匮乏也是制约小麦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
马鞍街道地区水资源短缺,缺乏灌溉设施,导致小麦生长期缺水,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
及对策2023-11-07•小麦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目录•前景展望01小麦产业现状世界小麦生产现状总体产量稳定,单产水平提高01全球小麦产量在过去的十年中保持相对稳定,并呈缓慢增长趋势。
然而,单产水平却在不断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种植结构的优化。
分布不均衡02全球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
然而,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小麦产量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有关。
品质与品种差异03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麦品质和品种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小麦以高品质著称,而中国和印度的小麦则以产量大而闻名。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北方地区的主要口粮。
因此,小麦生产在我国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重要地位我国的小麦种植区域广泛,涉及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其中,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是小麦的主产区。
种植区域广泛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种植结构的优化,我国小麦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对小麦种植的优惠政策也促进了小麦产量的提高。
单产持续提高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产量大且稳定河南省是小麦生产大省,小麦产量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河南省小麦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并在一些年份实现了小幅增长。
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品质优良河南省的小麦品质较好,特别是蛋白质和面筋含量较高,适宜制作各种面制品。
这也使得河南省的小麦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种植结构优化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河南省在小麦种植方面也进行了结构调整。
例如,通过推广优质专用小麦,提高种植效益;同时,也加大了对小麦生产的科技投入,提高了单产水平。
02存在的问题小麦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农资等成本不断上升,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增加,降低了小麦的竞争力。
生产方面的问题生产成本高一些地区的小麦种植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
种植结构不合理小麦生产的技术更新和推广速度较慢,许多农民仍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经验,难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小麦生产现状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是一个以小麦生产为主要农业产业的地区。
虽然这里的小麦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大背景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现状上看,马鞍街道小麦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种植方法传统,缺乏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支持,导致产量持续低下。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农田质量较差,未能发挥最大生产潜力。
缺乏科学管理和监测手段,导致生产过程中许多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
市场销售渠道单一,小麦销售面临一定的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小麦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和改善。
1.2 问题的严重性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作为小麦主要产区之一,其小麦生产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导致小麦产量偏低且稳定性不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并对当地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产生负面影响。
种植技术落后导致小麦产量低下。
在马鞍街道,农民多采用传统种植方式,缺乏科学技术指导,不懂得合理施肥、浇水和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导致小麦生长不良,产量无法达到预期。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部分农民将土地连续种植小麦,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严重,土壤质量下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和品质,使得产量不断下降。
缺乏科学管理和监测手段也是造成问题严重的原因之一。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意识,不重视小麦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防治,导致很多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进而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严重性不容忽视,亟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来解决。
2. 正文2.1 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低下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的小麦生产面临着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低下的问题。
该地区的农民长期以来一直沿袭传统的种植技术,缺乏更新换代的意识。
[当前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小麦标准化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几年笔者一直从事着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的工作,负责指导的示范产业是小麦,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农民朋友无论是在小麦耕作方式还是管理技术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归纳如下。
一、当前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播期偏早近几年,小麦播期偏早的问题始终存在。
这部分麦田因播种过早、播量偏大,加之气温偏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旺长现象。
2.播种量仍然偏大由于农民受“有钱买种,没钱买苗”的传统习惯影响,小麦播量普遍偏大。
既浪费了种子,又容易造成冬前群体过大、旺长现象发生,给后期管理造成被动。
3.肥料投入减少受农资涨价影响,施肥数量有所降低,特别是有机肥施用量更少。
4.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不高,田间管理依然粗放由于种植小麦效益不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小麦生产上重种轻管、只重视前期管理忽视中后期管理,施肥一炮轰、管理不科学等现象依然存在,常规技术与新技术推而不广,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小麦高产制约因素 1.土壤耕层浅、肥力低土壤耕层浅、有机肥施量少、土壤综合肥力不高是小麦高产超高产的土壤限制条件。
2.冻害与倒春寒冬季冻害:是指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降温引起的冻害。
严重影响:分蘖成穗、穗数早春冻害(倒春寒):是指小麦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因寒潮到来降温,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发生的霜冻危害。
原因分析:播种早、播量大、基施氮肥多、冬前气温高、旺长、冬春温度变化大,造成小麦冻害冬春冻害的补救措施:1、冬季冻害:及时追施氮肥,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
主茎和大分蘖已经冻死的麦田要分二次追肥,第一次在田间解冻后每亩开沟施尿素10公斤,缺墒麦田对水施用;第二次在小麦拔节期或挑旗期,结合浇水每亩施10公斤尿素;仅叶片冻枯、无死蘖现象的轻微受冻麦田,早春及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长丰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分析并指出长丰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包括合理搭配品种、推广新型耕地播种技术、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搞好沟系配套等内容。
关键词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对策;安徽长丰小麦生产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6万公顷以上,平均产量5 550kg/hm2,主要分布在杨庙、下塘镇以北地区,茬口80%以上为稻茬麦,是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县之一。
由于长丰县处于土壤和气候过渡带,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小麦产量不高不稳。
笔者根据多年的小麦栽培实践,结合当前的生产实际,分析长丰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对策,以期稳定和提高小麦产量,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1存在的问题1.1灾害性天气、病虫时有发生一是秋冬高温干旱。
1998年、2006年这两年都是在10~11月高温干旱,月降水量在20mm以内,导致小麦播种时间推迟20d以上。
二是冻害或冷害。
2005年12月下旬,气温从10℃以上,一下降到-7℃,降温快,温差大,造成了小麦普遍受冻,冻害达到2~3级;2006年4月中旬出现强降温过程,最低气温为2℃,而此时小麦处于孕穗期至抽穗期,由于处于对低温的敏感时期,有的品种出现白穗和缺粒现象。
三是阴雨连绵。
2000年9月下旬至11月底,2个月的时间里,降水时间多达37d,几乎隔1d下1场雨,降水量比正常多1倍以上。
四是病虫害严重。
2003年赤霉病大发生造成减产40%以上,收获后的小麦几乎不能作为商品,近两年纹枯病普遍发生影响了小麦的生产。
1.2品种选择不对路,播量大我县不少农民在水稻收获后不久就忙于播种小麦,但由于品种选择不对路,大多选择春性品种,如豫麦、堰展4110等,于10月上中旬就播种,造成提前拔节,遇冷冬年或倒春寒时,冻害严重。
受有钱买种、无钱买苗传统思想影响,小麦播量偏大是我县高产的限制因子之一,普遍撒播播量在300kg/hm2以上,造成群体过大,封行过早,群体光照弱化,个体发育不良,病虫害发生严重,茎秆细弱易发生倒伏现象,穗小粒少。
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储志英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21期
摘要小麦是雪堰镇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绿色环保农业的发展,小麦比较效益显著下降,经营成本、风险大幅提高,种植积极性显著下降。
为稳定雪堰镇小麦生产,促进土地合理利用,笔者从基层农业工作者的角度,认真分析了当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政策扶持、适度规模化、一体化多途径稳定小麦生产等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麦生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056-02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小麦作为雪堰镇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冬季绿色环保农业的发展上具有特殊意义。
水蜜桃作为雪堰镇林果支柱产业,促进了农家致富、旅游产业等发展,大量农田种植经济林果,加上冬季主要大田作物小麦效益低等影响,冬季绿色环保农业发展更需要政策支持,以镇为组织单位,充分发挥粮食购销主体、种植主体、农技部门在各自领域的优势,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小麦生产。
1 当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田分散,不利于集约化发展
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特殊农业生产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传统的种植体制面临着多重考验,荒田、白田(休闲田)面积增加,种植方式粗放化,一部分农田发展经济林果,使农田更加趋向分散,不利于农田基础水利建设与适度规模化发展,种植主体、农技部门生产积极性不高。
1.2 小麦种植以自发性为主,企业、政府参与度不高
当前小麦生产以分散性为主,种植面积不大,普惠性政策扶持较弱,种植者以老年人为主,收购主体以小商贩为主或农户自己销售、交换等,企业、政府在小麦生产领域方面主控性不强,有一点放任的状态。
1.3 小麦品种多样化,不利于优质优价
小麦品种按面筋含量可分为弱筋、中筋、强筋小麦。
当前市场种植品种较多,分散种植,未形成区域化,不利于商品同质性,形成优质优价。
1.4 分散、零星种植田块不利于机械作业
目前,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较高,因劳动力成本增加、人口老龄化,小麦生产各环节已基本离不开机械。
同时,秸秆还田、板茬田质量下降,小麦生产更离不开机耕整地作业[1]。
分散、零星的种植田块易造成“机械荒”,在不利气候条件下,不能适时播种或播种质量较差,不利于稳定小麦生产。
1.5 稻田土板茬质量受机械作业影响较大
水稻机械收获时,板茬田受机械作业影响,田间会出现局部不平整情况,易形成积水,影响板茬小麦的生长、管理。
1.6 杂草危害
杂草是小麦生产的主要危害之一,特别是随着耕作方式的调整,杂草因其强大的生命力,会形成多次生长高峰,一是冬前,二是春季,尤其小麦苗情不好的田块,杂草更加不好管理。
1.7 赤霉病的危害
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一般防治适期是抽穗扬花期,但中后期天气适宜,病害仍会发生较重。
2 对策
2.1 积极推进适度规模化发展
小麦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化,而适度规模是机械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宜积极推进基本农田建设,有序固化种植内容,同时以政策扶持形式,维护种植者、承包者的基本利益,从绿色生态战略角度管理小麦生产。
2.2 培育种植主体,密切市场导向
从比较效益的角度讲,小麦生产的边际效益与当前市场价值远远不相等,原有的一家一户分散的农田已严重失去了种植优势,而这部分农田又不可能全部去发展林果等其他产业。
除了林果等产业存在潜在的风险外,单纯补助种植小麦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应该从效益角度提高种植者的积极性,这个种植者不单单是指个体,也可以是组织,以村为单位,从内部或通过外部培育种植主体,按照市场规则,有计划地开展小麦生产[2]。
2.3 小麦品种布局区域化
小麦作为商品,在生产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小麦价值符合市场要求,小麦同质化、规模化在市场定价中具有明显优势。
从这一点讲,宜加强小麦品种布局区域化管理,可以通过统一种植、统一收获、统一加工等方式将小麦生产纳入一体化,政府部门宜从各环节扶持、控制风险点,保障品种布局区域化实施。
2.4 积极发展小麦生产适应性机械
小麦丰产“七分种,三分管”,这充分说明小麦播种质量的重要性,而近年来本地小麦生产,播种质量受天气影响较大。
当前小麦播种以套播、撒播加上开沟或开沟旋耕一体为主,这2种播种方式各有利弊,套播优势为可适期播种、成苗率高,缺点是收获时田块墒情要好、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及小麦种子处理等;另外,因秸秆还田,撒播开沟或开沟旋耕一体化会出现成苗降低、出苗不平衡,播种量不易控制等问题。
应因地制宜发展旋耕、精量播种等一体化机械。
2.5 积极发展耕翻小麦
随着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及小麦生产适度规模化的客观要求、秸秆还田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度耕翻小麦是必然趋势[3]。
这里主要可分为2类情况,一是耕翻播种一体化,这要求墒情适宜,机械相适应;另一种情况是先旋耕促进墒情转化,适当时候机械化精量播种(这一点在实践上由小麦生产适应性强、适播期相对较长支持)。
2.6 农艺措施配套合理
不同耕作方式在生产实践中各有利弊,因地制宜采用适当耕作方式开展小麦生产才能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4]。
小麦生产除播种质量一关外(上述),还有杂草、赤霉病两大防控重点。
杂草发生一方面与田间杂草种子量有关,还与小麦生产前、中期墒情、农田耕作情况等有关,因为这一阶段是小麦与杂草共生期,都存在生长优势,通过化控,稳步提高小麦生长优势,达到以苗控草目的。
从近年情况来讲,小麦赤霉病作为气候性病害,有着很强的不可控性,目前主要化学防治手段是扬花期及时防治,但如果后期天气不适宜,其病害同样会偏重发生。
通过合理的健身栽培,从根本上培育健壮个体,降低赤霉病的发病程度。
3 结语
民以食为天,发展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粮食贸易与国际市场实行配额制后,小麦生产受外部影响较大,不利于稳定本地小麦生产。
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方针,将本地小麦生产纳入区域化规划当中,保持适当规模的小麦种植面积。
4 参考文献
[1] 刘春贵,赵加强,杨朝纲.小麦生产中玉米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4):314-315.
[2] 郭天财.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4):27-31.
[3] 王利萍.太和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22):46-48.
[4] 陆兆红.金湖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