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政府的治理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读书笔记
未来政府治理模式,是了解现代政府治理、法律制定以及社会体制构建的重要方面。
然而,仅仅理解这些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根本上重新构想未来政府治理模式,以努力实现治理效能的优化。
因此,《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这本书,汇集了无数优秀的政策解决方案,它探讨了社会化发展的多种模式,也强调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共同应对全球社会变革。
此外,这本书还突出了智能化治理技术在未来政府治理模式中愈加受重视的重要性,把通过大数据技术发现未知知识,以及面向行业的众包技术作为构建未来政府的政策及管理的重要部分。
另外也有人提出,未来政府治理模式还可以探索将新一代信息科技(如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引入政府的各方面治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理的效能,还可以改进政府的公共服务,发挥行政效率。
总之,《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这本书可以为社会化发展提供新思路,从而实现更优质和高效的政府治理模式。
在读完之后不仅可以提高对政府治理的理解,还可以借鉴其中所涉及的各项理念与创新技术,促进社会发展。
政府未来治理模式【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治理模式》【美】B·盖伊·彼得斯吴爱明等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
政府治理与改革系列)B·盖伊·彼得斯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政治科学系主任教授。
曾任加拿大管理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名誉教授,他是国际著名的研究政府治理与改革问题的专家,公共管理大师,其理论创新能力在美国公共行政学界享有盛誉。
他的主要著作有《公共政策的病态》、《官僚政治》、《比较政治学》、《政策动力学》、《政府会消亡吗?》等等。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旧时代的信条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并非单一的概念,至少有六个方面熟悉的概念曾引导我们去思考公务员制度以及在治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其基本思想是公务员不应该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或党派色彩的意见,否则会导致他们无法忠实地服务与不同党派的政府。
选用公务员客观资格条件是录用和选拔公务员时的首要考虑,政治忠诚位于其次。
主张公务员的主要工作是执行政治领导者的决策,并相信这些政策的正确性。
但我们必须看到所遭遇的公务员制度日趋政治化的问题,在当代大多数政府中,公务员确实参加了政策的制定,政府官员也越来越多地凭借政策的执行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二法律”——行政法规的制定,数量是正式法案的10倍,而且在政策制定阶段,公务员所扮演的政策顾问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们富于实践经验,更了解政策细节的含义。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既承认公务员参与政策制定的现实和优点,同时又必须维护民主责任的要求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构建政府。
公务员职能的政治化,使得公务员参与决策中的专业精神更难维持。
2、层级制和规则对于体系转换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追求政府部门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建立一个可被预测的、属于全民的、正直的韦伯式官僚政府,缺乏政府公务价值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将面临贪污行为合理化和资本主义越权行为受到公然支持的危机。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政学家B⋅盖伊⋅彼得斯博士关于行政改革的一部理论力作。
彼得斯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政治科学系主任教授。
曾任加拿大管理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名誉教授,他是国际著名的研究政府治理与改革问题的专家,公共管理大师,其理论创新能力在美国公共行政学界享有盛誉。
他的主要著作有《公共政策的病态》、《官僚政治》、《比较政治学》、《政策动力学》、《政府会消亡吗?》等等。
二、主要内容各国政府及其成员总是致力于寻找更好的治理办法,不断探索提升政府效能和服务品质的创新机制,进行各种行政改革。
在介绍行政改革模式之前,作者首先介绍了传统的公共行政。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并非单一的概念,相反,至少有六个方面熟悉的概念曾引导我们去思考公务员制度以及在治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层级制和规则、永久性和稳定性、制度化的公务员制度、内部管制、平等。
传统的行政体制存在了几十年,总的看来是成功的,但是一些相互关联的问题不断出现,使人们重新思考。
首先:经济形势的剧变迫使政府不得不做出反应,这是一个解释变革的最容易看见的因素,任何有关于降低税收成本、解除管制、提高政府效率的改革措施都大受欢迎。
其次:同时我们也看到政府原本控制和管理的经济与社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与管理了,社会和政治的异质性逐步加大,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那些可以讨价还价的问题而是一些更难谈判的问题;除了经济问题,还有种族、性别、参与、平等等问题。
第三: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焦点和政府治理投资的来源的稳定组织数量减少,原来处理经济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社团主义”——即通过与一群稳定的、通情达理的、结构完善的利益集团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也逐渐变得不可信赖了,利益团体结盟关系变得不稳定,要达成约束力的协定越来越难。
政府改革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但实际上,许多的改革方案并没能一起发挥作用,甚至相互作用产生负面影响。
新时代的政府治理模式——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刘政廷摘要:盖伊·彼得斯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首次系统性总结了各种不同的政府改革与治理理念,同时依据其时代背景评价了各政府运作模式的效力。
作者基于自身的观点将各国政府不同的治理理念分为四类: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
该书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了各类政府运作模式的创新性与挑战。
在新时代我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作者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提升政府管理、服务能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府治理;多元治理;公民参与;治理能力;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9-0156-05政府治理是社会科学中的顶级问题,也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国家在新时代如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及现代化政府治理应当具备怎样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政府治理领域学界著述丰富,其中研究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美国著名行政学者盖伊·彼得斯(以下简称彼得斯)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该著作成书于本世纪初席卷全球的政府改革运动时期,在面对众说纷纭的治理变革路径的时代背景当中,作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四种政府治理的改革模式。
通过对每种模式深刻的比较分析,以帮助人们认识当前政府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改革的方式和方向。
彼得斯的研究对于我国转变政府治理模式,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不是从一组理论原则当中推导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自政府产生并发展至今,其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自我完善,形成了一套稳定的、被广泛认可的治理结构。
但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故步自封,必然落后于时代的潮流。
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中对于传统的公共行政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应当做出调整的六个方面。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读书笔记《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这本书由 B.盖伊.彼得斯所著,诞生于世界各国政府寻求一种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新的治理模式的背景下,从分析传统行政模式出发,阐明了各国政府竭力建构新治理模式的原因,并从各国政府的革新主张和著有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中,梳理归纳出四种未来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式政府(强调政府管理市场化)、参与式政府(主张对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参与)、弹性化政府(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解制型政府(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则)。
这四种政府治理模式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适用于不同的政府体制。
对每一种政府治理模式,作者都从问题、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单的阐述:80年代以来,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多数工业化民主国家的行政改革是由政府内部自行启动的,而许多欠发达国家的政府却是以接受外部援助为条件被迫推动的(P2)。
这是作者一开始就提到全世界国家政府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但这些改革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工业化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政府的改革的动因有本质的差别。
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的思想是指公务员不应该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他们应该能够为任何一个具有合法地位的统治者亦即任何一个政党组成的政府服务(P5)。
在许多国家,公务员被教育培训成为通才,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比那些任期并不长的政务官更了解政策制定的细节,在发展中国家及体制转换中的国家,公务员在政策制定和咨询中所起的作用甚至更为关键,因为这些国家更需要专家意见,也更需要一个“忠诚的官僚体制”(P7)。
这个公务员制度给公务员作了很好的定位:政治中立,不偏不倚。
这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政府结构和管理的稳定,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
体制转换中国家,其官僚体制早期的特征被弗雷德雷格斯描述为一种“棱柱”现象,对这些国家来说,在政府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是:在规则的通用性不高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这些规则的公平性和一致性(P10)。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这本书是由国际著名的研究政府治理与改革问题的专家、公共管理大师B·盖伊·彼得斯所著。
该书从分析传统行政模式出发,阐明了各国政府竭力建构新治理模式的原因,并从各国政府的革新主张和著有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中,梳理归纳出四种未来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式政府(强调政府管理市场化)、参与式政府(主张对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参与)、弹性化政府(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解制型政府(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则)。
这四种政府治理模式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适用于不同的政府体制。
对每一种政府治理模式,作者都从问题、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第一次系统评价了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运动,并把各国政府的改革尝试和各种治理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部行政改革的理论力作,被誉为对全球治理变革进行综合分析的杰出著作。
本书共有六章,第一章是介绍传统的行政理念,后四章是四种改革理念,最后一章是对全书的总结。
第一章所讲的是变迁中的国家、治理和公务员制度,这一章又分三点而论,分别是:传统的公共行政:旧时代的信条;背景;国家和政府治理的展望。
在第一点中作者将传统的公共行政分为六个方面。
他指出,如果不注意这六个方面,那么当这些传统的东西被新的改革所取代时原本的原理所解决的问题可能又会出现。
作者在章节中说到了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允许有自己的看法,但他们不应该有党派的色彩,否则会导致他们无法忠实地服务于不同的党派的政府的政府。
公务员的层次制和规则,作者指出。
“对于体制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追求政府部门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建立一个可悲预测的属于全民的、正直的韦伯式官僚政府。
”公务员这个职务的永久性和稳定性已经被一些其他政府组织的设立影响,使政府组织功能失调,这种不协调又造成了社会和经济问题。
政府部门的每部管制与对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公务员的平等对待都出现了许多问题,本书中也提到了一些作者的意见与看法!在第二点中,作者提到了背景,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传统行政体制目前从自打走向无助。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读书笔记这时我看到的最为简明的理论著作。
盖伊彼得斯用简单的构架、简单的语言勾勒出四种代表性的改革理念。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是介绍传统的行政理念,后四章是四种改革理念,最后一章是总结。
需要明确的是,作者对这四种新的改革理念和传统的行政理念同样对待,不仅指出了这些理念的优点,也同时指出了其中的缺陷和矛盾的地方,并且反复强调改革的过程是持续的,永不停止的。
这可以看出作者的对改革的冷静和认真思考。
另外本书主要是介绍英美语系国家的改革,但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也有探讨。
1.2背景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传统行政体制目前从自打走向无助。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促使许多国家重新反思治理问题。
作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经济形势的剧变迫使政府不得不做出反应{我国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也正是如此}2.人口的变化,工业化国家面临的是老龄化。
3.政府津贴计划的开销,这是政治精英们所关心的问题。
4.左派的平民主义尽管不太引人注意且影响力有限,但它对提供社会和经济服务的庞大官僚机构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5.政府原本控制和管理的经济与社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和管理了。
6.政府面临的不再是一些可以讨价还价的问题,而是更加难以谈判的问题。
7.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焦点和政府治理投资的来源的稳定组织数量减少。
第二章市场式政府市场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当前有关政府改革的时代思潮是利用市场并接受这样的假定,即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无论是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地优越于传统的公共部门的管理方法。
它有三个理念:1.市场效率这是基本的理论依据,具体是指相信市场作为分配社会资源的机智的效率。
2.官僚垄断第二个理论是对常见的官僚体制缺点的分析。
尼斯卡宁、塔洛克、T.莫、奥斯特罗姆这些学者认为,由于组织成员,尤其是机关最高长官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导致了政府官僚体制倾向于以令人无法接受的速度膨胀,而且以公众服务为由向其经费提供者(即议会)索要更多的经费。
理解政府改革——读《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政学家B•盖伊•彼得斯博士关于行政改革的一部理论力作。
本书第一次系统评价了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运动,提出了“市场式政府”、“参与式国家”、“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四种模式。
对每一种政府治理模式,作者都从问题、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清晰地介绍了各国政府的改革尝试和各种治理的观点,让我对政府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作者总结传统的政府治理有六项主要特征: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层级制和规则、永久性和稳定性、制度化的公务员制度、内部管制和平等。
这些“旧时代的信条”逐渐受到了公众的普遍怀疑。
然而,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人口老龄化、大众政治参与文化的崛起、社会异质性加大、贫富差距加大和稳定组织减少导致“社团主义”失效等因素的作用下,许多国家重新反思治理问题政府行政模式的改革突然变的迫切起来。
1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行政改革轰轰烈烈的进行着,通过阅读作者对各国改革模式的抽象,并对这四种模式进行的分析,我对改革的认识从主观到客观,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
因此,我想谈谈我所理解的政府的行政改革,观点粗浅,姑且一读。
影响改革方式选择的因素由于各国的环境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不同,因此也造就了不同的行政文化。
不同的行政文化使得各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会有所差异,如在讨论解制型政府时,作者指出“德语国家和拿破仑传统影响的国家较少以复杂的法规来控制公共组织的行为。
”“此外,这些大陆国家的公众比英美国家的公众,更关心公共服务部门。
其结果是,对这些国家来讲,法令规章不会形成太大的负担”2因此,解除管制的改革在这些国家较少推行,而与之相反美英语系的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改革措施就更多一些。
然而,各国所面临的传统行政模式的弊端如懒散、怠惰、不思进取的官僚形象;低效、反应迟钝的政府形象;僵化、缺乏自由的层级制度……又具有相似性,北欧国家、英美语系国家、德语国家、日本、瑞典等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皆有不同,这体现了不同的行政文化对行政改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读书笔记田纪云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以及公众需求的的不断变化,科技、通讯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的出现,政府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调整和变革的需求,各国政府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这种需求做出了回应,这种回应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政府改革。
政府的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要政府存在,这一过程就不会停止。
由于公众的生活和政府密不可分,公众对政府是密切关注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也时时在寻求政府更好地治理方式。
现实的复杂性使得这种寻找与探索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久性,甚至可以说是永久性任务。
尽管变革在政府部门中是司空见惯的经历,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行政改革却极为特殊,不仅改革幅度扩大,而且变革的基本性质也被重新考虑。
或许是由于变革无处不在及其基本性质使然,最近几十年所推行的行政改革在理论上难以达成共识。
尽管在倡导“政府再造”的口号下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改革思潮,并被其提倡者用于同一改革方案的组成部分加以推行,但是这些改革思潮及理念之间固有的矛盾往往难以协调。
因此,基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原因,了解支撑行政改革的相关理念就变得尤为重要,好的改革必须是协调的,或者其中的不协调可以进行适当的调适。
因此,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原因,了解支持行政改革的相关理念就变得尤为重要。
盖伊˙彼得斯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这本书第一次系统评价了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运动,并把各国政府的改革尝试和各种理念的观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被誉为对眼花缭乱的全球治理变革进行综合分析的杰出著作。
在本书中,盖伊˙彼得斯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
他总结了传统政府治理的六项主要特征: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层级制和规则、永久性和稳定性、制度化的公务员制度、内部管制和平等。
针对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为了提高效益、效率和效能,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彼得斯对这些改革进行综合归纳后,将其分为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式政府四种改革模式,进而认为这四种模式是改善当代政府治理的主要方法。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的读书报告政府是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政府组织的优劣对全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个良好的政府组织应该是自身有纠错机制或者外界对其施加影响而具备纠错能力,而且能够适应时代社会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自己的职能。
读了盖伊·彼德斯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我对当前政府组织的结构、特点、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对未来政府组织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本书的背景、优缺点、影响、启示四个方面写下我自己看完书的感受。
一、背景首先,经济形势的剧变迫使政府不得不做出反应,任何有关于降低税收成本、解除管制、提高政府效率的改革措施都大受欢迎。
但仅仅从经济角度分析推行政府改革和行政改革的理由显然过于简单化。
就最近的情况看,凯恩斯主义更有力量,扩大政府部门的职能可能比减弱政府部门的职能更有助于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
其次,同时我们也看到政府原本控制和管理的经济与社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与管理了,社会和政治的异质性逐步加大,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那些可以讨价还价的问题而是一些更难谈判的问题;除了经济问题,还有种族、性别、参与、平等等问题。
最后,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焦点和政府治理投资的来源的稳定组织数量减少,原来处理经济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社团主义”也逐渐变得不可信赖了,利益团体结盟关系变得不稳定,要达成约束力的协定越来越难。
二、四种模式的优缺点(一)市场式政府模式的优缺点(一)、市场式政府模式的优点市场模式有三大治理理念:第一,由市场提供竞争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第二,主张减少机关的相关自主权;第三,市场化模式认为,管理不管在哪发生,管理就是管理。
因此,组织和激励人员的机制不仅可以用于私人部门,同样也适用于公共部门。
并且,在一般管理的理念之下,市场化模式认为公务员的角色是根据其承担的管理任务来确定的,制定政策是政务官的主要职责,公务员在其中只有建议的权力等。
显然,市场模式的理念就是引入市场竞争,特别是提高一般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削弱政府部门的权力,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从而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公共行政学读书报告学院:法学院班级:法学102学号:***********名:***书目信息论政府未来的四种治理模式——读《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后感摘要: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政学家B·盖伊·彼得斯编写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以下简称《模式》)对行政治理变革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各国政府的革新主张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政府未来的四种治理模式:市场模式、主参与式模式、弹性化模式、解制型政府。
这四种政府治理模式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对每一种政府治理模式,作者都在《模式》中从问题,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为我们剖析了这四种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所注意的问题,不仅为我们了解近年政府的改革以及为政府未来的治理提供了清晰的视角和独特理念,还提供了一个我们重新思考我国政府未来的治理与改革问题的方向。
关键词:政府治理模式剖析视角正文: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围绕管理职能、管理方式、运行机制、自身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行政改革运动,创设并总结出四大未来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式政府。
彼得斯教授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中总结了传统政府治理的六项主要特征: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层级制和规则、永久性和稳定性、制度化的公务员制度、内部管制和平等。
并对四种政府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认为这四种模式是改善当代政府治理的主要方法。
每种模式都从问题、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总结了四种治理模式后,我总感觉虽然给政府的改革及治理提供了可借鉴模式,但可行性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欠缺的,因为很多都是建立在理论上的,即使彼得斯在《模式》一书中还总结了那些已经进行了一轮改革而又必须再次进行改革以试图恢复在追求提高效率过程中丧失的一些价值观念的政府的经验,也描述了那些正在推行行政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国家的经验,但综合思量下,我认为到实践中还是会容易碰壁,因为每个国家的的背景体制以及基本国情等都不一样,对于到底适用哪个模型还是需要进行综合考量的,毕竟强求一律显然只会造成相反的后果。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文修订版)公共管理/行政学/政治学书号:978-7-300-16821-0作者:[美]B•盖伊•彼得斯开本:16开 157页出版时间:2013.1价格:38.00元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推荐什么样的政府是理想的政府?我们提出要建立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政府,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与本书提出的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解制型政府等四种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的内涵有许多相通之处。
本书对席卷全球的政府行政改革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评价,各国政府的种种改革尝试,值得我们的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思考与借鉴。
◆内容简介本书从分析传统行政模式出发,阐明了各国政府竭力建构新治理模式的原因,并从各国政府的革新主张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中,梳理归纳出四种未来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式政府(强调政府管理市场化)、参与式政府(主张对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参与)、弹性化政府(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解制型政府(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则)。
这四种政府治理模式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适用于不同的政府体制。
对每一种政府治理模式,作者都从问题、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书第一次系统评价了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运动,并把各国政府的改革尝试和各种治理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部行政改革的理论力作,被誉为对全球治理变革进行综合分析的杰出著作。
◆作者简介B•盖伊•彼得斯(B. Guy Peters),国际著名的政府治理与改革问题研究专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研究生院教授,兼任加拿大管理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其理论创新能力在美国公共行政学界享有盛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公共政策与行政、美国公共行政、比较政治学、比较研究方法等。
主要著作有《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官僚政治》、《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比较政治学导论》等。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读后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政府改革浪潮,政府改革与治理成为公共行政领域研究的热点与核心,出现了一批政府改革研究的专家和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政学家B·盖伊·彼得斯1996年所著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就是研究各国政府改革与治理的一本代表性著作。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第一次对眼花缭乱的全球治理变革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各国政府的革新主张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政府未来的四种治理模式:试图使政府部门更像私人部门的市场模式、主张更多参与的参与式模式、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灵活性的弹性化模式、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则的解制型政府。
对每一种治理模式,《模式》从其理念基础出发,对其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我们了解近年政府的改革提供了清晰独特的视角。
该书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支撑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理论上,辅之以各国的改革实践,这些改革实践不仅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涵盖了发展中国家。
在彼得斯看来,政府改革运动是一直存在并且持续进行的,因此,国家、治理和公务员制度也一直处于变迁之中。
作者在论述的一开始就指出了传统公共行政的特点以及当前公共行政发展的改革和趋势,并将这一趋势概括为从官僚制到后官僚制的转变。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共6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为第1章,第2部分为2-5章,第3部分为第6章。
全书主要围绕“传统公共行政—当前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式—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这一主线,以官僚制的变革为引子展开论述。
为读者展现了当前各国政府改革的4种主要模式,并展望描绘了未来政府治理环境和治理模式。
第1章变迁中的国家、治理和公务员制度,为全书的第1部分,是全书比较分析的基本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特征、政府改革的背景和未来政府治理模式的展望。
作者一开篇就指出今天的政府在治理上的作为不同于过去的政府,要找到能够提高政府效率,给公民个人和集体带来更多好处的治理方式,政府就需要不断探索提升政府效能和服务品质的创新机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