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找准课文切入点,优化阅读教学]找准切入点课文的切入点,不一定是文章的重点,但必须是带动全篇的关键点,仿佛战场上的咽喉要冲。
在教学时我们要因课而异,灵活掌握。
教材不同,重点不一,教学的契入点也不同。
一个题目,一个标点,一个关键词,一句或一段精彩的话语,都可以是你施教的切入点。
但如何选准切入点呢?1. 从标题切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
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
正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文章思路,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显得尤其重要,从这一点看,准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也就成了阅读和理解文章的一个关键的切入点。
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抒情散文《我的空中楼阁》,题目采用一语双关的修辞方法,令人心动,耐人寻味。
我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空中楼阁”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成语,这里的含义又是什么呢?二是作者是怎样描写“空中楼阁”的?三是以“我的空中楼阁”为题,表现了作者对空中楼阁的一种什么感情,作者为什么喜爱“空中楼阁”?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研读课文,而当学生经过思索探求到答案,就会感到学习的愉快和满足。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也可以就题发问: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讽谏?他是怎样进谏的?齐王最终采纳建议了吗?其结果又如何?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就题突破,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撩拨起学生迫切寻找答案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 从关键词切入每一篇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词语,有人称为“文眼”。
关键性词语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切入点,是打开文章之锁的钥匙。
《自序》的切入点就是一个“梦”字,可以由“梦”而引发出一连串的问题:作者写几个梦?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梦?这些梦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然后引导学生精读深思,列出鲁迅有关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的提纲,长文短读,迅速而有效把握文章的内涵。
找准语文课堂的切入点语文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字的理解、表达和运用等方面。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学好语文,教师需要找准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我认为可以作为语文课堂切入点的几个方面。
一、生活实践切入语文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互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体会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以学生喜欢的电影、音乐、小说等作为素材,引导学生表达对作品的欣赏和感受,从中学习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兴趣培养切入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将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体育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学习运动员的经典演讲、体育报道等,通过运动与语文的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教育切入语文中的作文和阅读都有很强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情感,切入语文课堂。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友情、亲情、师生情等相关的作文话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四、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切入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有很多联系,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协同教学,切入语文课堂。
在科学课上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写一篇植物的生长日记,既巩固了语文知识,又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五、文化传承切入语文是文化的承载者,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名著、经典诗词等文化遗产,切入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可以讲解古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美学价值,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语文修养。
找准语文课堂的切入点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兴趣培养、情感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切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只有真正喜欢并乐于学习语文,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如何把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摘要: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直接的途径,因此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地位也极为重要。
所以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处理教材中的课文,如何选择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教学的开始就对阅读的重点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十分重要。
研究如何把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经历新课改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重视的是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最重要一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选择正确的切入点,使学生快速地了解课文的重点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情景切入法二、背景切入法背景切入法指的是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或者当时的社会环境等作为切入点。
人类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进程中或者是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反映更是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章的背景,令学生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进而深入地了解课文。
举例而言,初中课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教学中,应向学生交代,该文章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写的诗,李白从天宝三年开始离京漫游,而王昌龄被贬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而那时李白正好在扬州,听到这个消息为友人写了这首诗,从时间线来看,完全正确。
了解背景可以令学生印象深刻,也更容易把握诗的内涵。
三、题目切入法所谓题目切入法就是根据文章的题目,对文章进行分析,进而了解文章的大意。
如《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的题目一目了然,而《谈读书》就是简单直白的题目。
另外在分析题目时应该提出问题,如《钱塘湖春行》《赤壁》等古诗的讲授中,可以提出“钱塘湖在什么地方?”“赤壁在什么地方?”等问题,并带着问题进入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正确地认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积极创造良好的阅读教学的氛围,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课文大意,进而引发思考与探索,达到教学目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从引起学生兴趣、生活实践中抓住切入点、文学作品的魅力切入、跨学科融合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等角度来讨论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通过多样的切入点,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寻找不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切入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将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切入点、学生兴趣、生活实践、文学作品、跨学科融合、文化素养、多样性、综合能力、教学效果。
1. 引言1.1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感受。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倾听、表达与理解,不仅可以提高人际关系,还可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文化,拓展眼界,培养出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个人品质。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2 切入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切入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突破口,切入点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选择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实例作为切入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
切入点有助于将抽象的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选择文学作品作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找准读写联动的切入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读写联动的教学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
那么如何找准读写联动的切入点,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明确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阅读为写作提供原材料,对写作的启发和影响巨大。
2. 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3. 写作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深入思考,对于理解阅读材料有很大的帮助。
4. 阅读和写作都是语言运用的过程,可以相互促进,互补发展。
明确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准读写联动的切入点。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现状了解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现状,是找准读写联动的切入点非常关键的一步。
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开展针对性教学,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和策略。
1. 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阅读任务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2. 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
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写作任务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3. 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阅读和写作的关键,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语言习惯,有助于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三、结合学科和社会实践,找准读写联动的切入点找准读写联动的切入点,需要结合学科和社会实践来进行。
1. 结合学科。
阅读和写作是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找准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是教学中找准读写联动切入点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中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和“高中语文考试命题规律”,来指导教学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结合社会实践。
优秀的写作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支持和影响,通过结合社会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和启发,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阅读教学中如何寻找教学切入点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指确定一篇文章从什么地方入手进行分析,以便于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
选好阅读的切入点,抓住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能帮组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抓住文章的切入点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总结的一些寻找课文切入点的规律,讲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以文章的标题为切入点标题是作者紧扣文章内容精心拟定的。
许多情况下,标题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因此课文标题,尤其是以标题中的关键词语作为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
《土地的誓言》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就题目质疑:土地不会说话,怎么有誓言呢?土地的誓言是什么内容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批文入情,破解疑团,抓住了文章主要内容:“土地的誓言”是作者面向土地发出誓言——为解放东北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作者为什么在文末才立誓,文章前半部分写什么内容?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对全文内容及布局有了全面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以文章的线索为切入点一篇好文章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章的材料与材料、段落与段落之间,都能够找缝合材料与段落的蛛丝马迹,也就是线索性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为我们寻找切入点、分析文章提供了思路,沿着这条思路,很快就能顺藤摸瓜,理清各部分的结构、脉络。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作者以“散步”为线索,把所有的材料编排都沿此线索而运作,在运作中尽量出现些波澜,使文章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在波澜起伏中表现文章主题。
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这一线索,沿着线索找出文中发生分歧的语段仔细揣摩,便可以理解文章的主旨。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以文章的结局为切入点许多文章的结局总会给读者带来或多或少的思考,如果从结局切入,可以使学生依果求因,追根溯源,调动阅读兴趣。
找准切入点成就精彩语文课堂《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还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能力等。
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多流于形式,课文拓展阅读目的性不够明确,因此,课堂成了机械、枯燥的自主、合作、探究三段式,作业也起不到应有的知识迁移与实践的作用。
如何才能激活课堂,改观上述教学环节呢?我的教学体会是:找准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拓展阅读等教学环节的切入点,可以成就精彩语文课堂。
一、找准导入新课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即兴阅读中展现自主阅读能力许多教师都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但有的教师阅读无要求,故而学生自主阅读时不知从何入手;有的教师以学习目标的形式呈现自读要求,但因形式呆板,不少同学缺乏学习兴趣。
如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自读目标呢?我根据每课的特点,找准新课导入的切入点,巧妙地激兴引读,让学生在一睹为快的阅读欲望中达到自主阅读目标。
如《幼时记趣》一课,是学生初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这一课的导入就显得特别重要,它除了要有正常的激兴引入新课作用外,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
因而这一课的导入时,我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引向课题:“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那是多么的欢快,多么的有趣,让人记忆犹新。
今天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作者沈复,一起走进他快乐的童年。
”在学生通过欣赏沈复幼时的一些快乐的童年生活画面,与之产生幼时情趣的共鸣之后,我又顺势进入第二步,将学生引入课文自主阅读之中:“同学们,这些快乐的童年情形,一直在沈复的心中的涌动。
为此,沈复撷取了其中最有趣的三件事,用文言文写下了《幼时记趣》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因而,我看哪一位同学能够最快地通过书上的注释和词典,以及联系上下文,能够读懂课文,并归纳出这三件趣事来。
”学生听后一个个都怀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快速自读,争先恐后地举手……在学生归纳出三件事后,我又对学生自主阅读中展现的翻译能力,加以肯定并引申归纳出翻译古文“扩、换、留、删、补、调”等方法,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翻译古文的能力。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课程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思路,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细节和潜意识,更快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而对于老师来说,在教学中应该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下面是几个可用的切入点: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在讲解课文时,首先应该了解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了解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以及文章写作的原因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各种隐含意图。
2. 关注文章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文章时,了解文章的结构为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提高理解能力提供了重要帮助。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教导学生如何识别文章的主要结构,通过了解文章的结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和内在组织。
3. 寻找重点和难点在阅读文章时,学生通常会在某些方面遇到困难和障碍。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和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例如,可以对于生字、不熟悉的成语和句式以及不常见的专有名词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释。
4.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阅读,进行一些联想和思考,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鼓励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在的逻辑和相关主题。
最后,教师还应该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和策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口语表达机会,提供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机会和课内的互动和问答时机,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浅谈如何找准切入点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因此,语文教学应紧密依靠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设计出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精简教学内容,精巧教学方法,达成一个高效课堂。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达成优化呢?笔者认为,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怎样选择切入点呢?1.从题目中找到切入点俗话说“好题目等于文章的一半”,“题好一半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
因此,把握了题目的“眼”,就等于把握了全文的关键。
很多高明的作家总是在题目下一番功夫,有中心型的标题,这类标题通常概括全文的中心事件和中心思想。
如:〈杨修之死〉、〈范进中举〉等,还有对象型的标题,这类标题往往具有明确全文的中心人物或刻画、介绍的主要对象,如〈孔乙己〉、〈藤野先生〉〈我的母亲〉、《中国石拱桥》等,还有一类线索型标题如:〈羚羊木雕〉、〈我的第一本书〉等;更有情感性标题、体裁性标题、杂和性标题等。
在我们教学的实践中,围绕标题做文章,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切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对学生正确语文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
2.从文中的关键词找到切入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全文的内容浓缩,是内容情感的起始点。
以重点词句为切入点就等于直接叩击文章的主体大门。
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就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设计教案时,我抓住“绝境”一词,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桃源中人把这个地方称作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绝境”)是走投无路的意思吗?(学生会立即答出“不是,是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的意思)哪些人一起来到这里的?(学生会马上从文中找到“先世”“妻子”“邑人”这些答案)为什么要来?(避秦时乱)战乱结束后这些人有没有回去?(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个地方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这群人乐不思蜀了?这样,我以“绝境”为切入点,以6个浅显的问题进入教学程序,既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了解”,又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轻松地进入到文章的第一个主题“桃源美”的学习。
找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方法阅读教学切入点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切入点选择恰当,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
恰当的“切入”,犹如“穿着一串珍珠的线”,会自然而然地带出文体的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其积极性进而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路和主题。
它的存在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但教学流程顺畅,而且学生也会在教师恰如其分地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课为例,探讨找准阅读教学切入点的一些方法。
一、疑点切入,激起浪花《范进中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人物的迫害”这一主旨。
小说内容固然饶有趣味,易于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但要让学生从文字表面体会到“封建科举”的“危害”,由现象看到本质,似乎仍有难度,超过了八年级学生的能力范畴。
一位教师这样切入:结合课文内容,你能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吗?这一导入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比预想要好的效果——学生个个埋首于课文,试图找出答案,但细寻却无功而返的结果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竞相回答,理由也颇有些道理。
在一片争议之后,当教师把原著中范进中举的实际年龄“54岁”写在了黑板上,学生看后有惊喜、有失望、有不解,但最终都归于一种表情——不可思议的惊讶。
于是,教师又趁热打铁,把封建科举的过程呈现在课件上,然后静观学生之变。
果然有学生按捺不住叫起来:“那他考了多少年?”“他几岁开始考的?”“他为什么考那么多年还不放弃?”……诸如此类的疑问在导入后层出不穷。
于是,介绍封建科举各阶段考试时间及年限,让学生揣摩文中不同阶层人物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学生逐渐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应了那句“水到渠成”!二、巧借修辞,一线贯之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
因为篇幅较短,所以以前执教时笔者都是按部就班,简介作者——朗读课文——找出作者所写的景物:山和水——概括2~5小节的大意,即“阳光下的小山”、“白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体会写水的妙处。
《语文优秀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摘要:所谓课文中地“切入点”,我以为就是带动全篇地关键点.是理解文本地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地兴奋点.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使学生登堂入室,洞察文章地佳妙,迅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打破僵化地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地思维发展,使他们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找准课文教学中地“切入点”呢,总之,找准课文“切入点”地方法很多.事实上,课文地线索、表现手法、思想脉络、人物性格及神态、动作、环境描写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文章地“切入点”.不过,同一篇课文,其“切入点”因人而异.“切入点”地选择宜小,不宜大,小到一句一词一标点,一个细节一个道具一个场面.当然,小不是无关紧要地小,要小得符合学生实际,小得有利于发展迅速思维地广阔性、灵活性、综合性,有利于分析人物地形象,把握文章地结构与主旨.总之,选定“切入点”,必须抓住局部带动全篇,要力避大而失当,小而过浅,深而过难,更不能故弄玄虚,以致深奥难解,弄巧成拙.,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5PCzVD7HxA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中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文/王蓓【摘要】何为“切入点”呢?就是带动全篇地关键点,是理解文本地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地兴奋点.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能打破僵化地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地思维发展,使他们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关键词语文;教学;切入点所谓课文中地“切入点”,我以为就是带动全篇地关键点.是理解文本地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地兴奋点.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使学生登堂入室,洞察文章地佳妙,迅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打破僵化地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地思维发展,使他们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找准课文教学中地“切入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直接从文题着手找“切入点”俗话说:“眼睛是心灵地窗户.”而题目就是文章地眼睛与窗口,课文中地题目简洁显豁或含蓄形象,充满朴素直露或华丽空灵之美,诱发读者地阅读兴趣.它们有地概括了所写题材,有地揭示中心,有地突出了形象,有地暗示了结构等.比如:《半截蜡烛》,可以针对课题发问: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点拨,不断设疑解惑揣摩作者地构思脉络,把学生地思维引向一个更高地境界.又如《郑和远航》,可以在预习地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发问:郑和是什么人?郑和为什么要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通过这些发问,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探究地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二、从文中细处选定“切入点”大多文章中有细节描写,好地细节描写,往往形拙实巧或表精里微.如:《二泉映月》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地基础上,通过设问切入重点:读了课文后,你知道这首名曲所表现地内容和意境是什么吗?找到有关段落,反复朗读,说说你地体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直奔课文重点第五自然段.这样切入,打破了按部就班从头讲到尾地常规,造成了浓郁地课堂气氛,学生自然进入了课文所营造地情境之中,因而真切地领会到课文所要表现地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地精神,与作者产生了强烈地共鸣.可见,打破常规地从课文地细处选定“切入点”,就能给学生新颖别致地感觉,调动了学生思维地积极性,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地主题.三、从文中地中心句找到“切入点”大多数课文都有中心句,而中心句常常是我们理解课文地窗户.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可让学生在预习地基础上,画出全文地中心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地音乐之都.”接着讨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描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地?这样抓住中心句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容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更深刻地领会了作者别具匠心地布局,感受到作者精炼地语言在概括文章内容上地巧妙之处.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地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地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地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地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地效果.从而,使学生不仅抓住了文章地中心,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从中学到了“先概括,再具体描写”地写作方法.四、从文中地标点符号上挖掘切入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标点符号在文中地意义.标点符号是汉语语言地有机组成部分,作家在写作中地运用绝非“乱点鸳鸯谱”.在分析文章,特别是记叙性文章时,从中挖掘“切入点”,不仅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且对文章地主题及人物地理解是非常有益地,真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例如:教学《彭德怀和他地大黑骡子》一文时,在预习地基础上问:“‘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地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儿地省略号,你读懂了什么?”“彭德怀为什么要摘下军帽?”再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儿连用了三个“感叹号”,你读出了什么?这几个短语地顺序能否颠倒?后面地“……”你又读出了什么?这些问题地提出,把学生引入课文“角色”,深入思考,满足了学生求知地心理欲望、求新求变地心理要求.五、从文章地背景切入文章背景地介绍是学好语文地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地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教材中,让学生了解一定量地课外背景资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地欲望是有帮助地,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当然,文章背景地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如教学《长征》一文时,由于讲述地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地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地艰苦和自然条件地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地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顽强、乐观向上地大无畏精神.总之,找准课文“切入点”地方法很多.事实上,课文地线索、表现手法、思想脉络、人物性格及神态、动作、环境描写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文章地“切入点”.不过,同一篇课文,其“切入点”因人而异.“切入点”地选择宜小,不宜大,小到一句一词一标点,一个细节一个道具一个场面.当然,小不是无关紧要地小,要小得符合学生实际,小得有利于发展迅速思维地广阔性、灵活性、综合性,有利于分析人物地形象,把握文章地结构与主旨.总之,选定“切入点”,必须抓住局部带动全篇,要力避大而失当,小而过浅,深而过难,更不能故弄玄虚,以致深奥难解,弄巧成拙.(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GbCAP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p1EanqFDPw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DXDiTa9E3d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TCrpUDGiT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5PCzVD7HxA。
JIAOCAI / 教材傅友禄吹尽狂沙始到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过程中,以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展开对话,从什么角度开始对话,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构筑了一个对话的平台,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恰如其分地选择好对话的话题(切入点),就能发挥出阅读教学的杠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以下一些寻找阅读教学切入点的方法。
一、着眼于文章的题目—— 窥一斑见全豹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寄寓着作者写作思路和思想情感。
因此,教师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从多方面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审视分析,找出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然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文章题目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围绕题目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笔者在执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议论文时,就把文章的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从课文中找答案。
学生会从课文中找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个答案,教师因势利导点出文章的敌论点和作者的观点。
接着提问:这两个观点是建立在什么论据基础上的?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进行论证?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感情?学生围绕问题层层剖析,并找出表达讽刺效果的语句品读,理解走向深入。
又如:笔者在执教《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时,抓住文章的题目提出这样的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工具的简陋,山的高大,人之少,还有智叟的反对)移山的动力是什么?(得到了妻子、遗男的帮助)移山的结果是什么?(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人类能够战胜大自然)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写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借助于文章的题目,把它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借助于朗读,顺势就把文章的内容、写—— 找准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深入解读文本65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16.3法、主旨都自然地引出来,学生就能够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找准切入点白水镇中心小学魏粉翠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
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与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的感情倾向。
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有同,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与此相联的课堂教学形式决不可能固守模式、千篇一律。
它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从教学组织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
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从认知心理看,真正优秀的文本总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它记录着作者微妙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
因此,教师凭借着知识、智力、阅历的优势,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作品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话语诠释这种魅力,并以此作为点燃学生多的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这种心智活动的“切入口”就是解读作品的切入点。
确立这个切入点有赖与教师所获得的阅读感悟和本身的鉴赏能力,有赖与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尊重和阅读潜能的开发,它与教学参考资料上长篇累牍的解析没有多大关系。
有了这种心理支点,教师、学生与隐性的作者的心灵才会在作品所营造是境界里,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的人文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
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
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
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
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
“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
教师必须先根据单元课文及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
再依据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
如詹明富老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以通过心里活动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为重点带动全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
找准最适合教学切入点当下语文课堂依旧沉闷,主要是由于教师抓得太紧,管得太多,基本还是自己在讲,让学生一味地接受,导致学生学习被动,无法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那么如何改变语文课堂这一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提问的切入点形式多样,关键在于找准最适合的切入点,和学生一同研讨,在研讨中激发思维,传授知识,纠正偏差,最后归纳总结达成共识,定能事半功倍。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来谈谈切入点的设计。
一、以教师对文本的独特发现为切入点以教师的发现作为问题探讨的切入点是很有价值的,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习惯。
当然发现本身也可以引起教师探究文本的兴趣。
又如笔者在读韦应物的诗《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当读到“春愁黯黯独成眠”时,笔者觉得应该写成“春愁黯黯难成眠”才对。
按常理说因为满怀愁绪,从而难眠。
教师可从这里切入与学生一起探讨。
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就不难发现诗歌的标题“寄李儋元锡”,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写给友人的,再从结尾“西楼望月几回圆”对友人的盼望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用“独”而不用“难”了。
理解“点”不是目的,通过“点”,读通、读懂文章才是真正目的。
二、以文本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为切入点三、以文本中行文前后矛盾处为切入点四、以学生错误理解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教师对学生的误解甚为讨厌。
殊不知这恰恰是教学的契机。
某市高三期末调研考试卷中,论述类文本有这样一道题目“请简要概括西方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观点”。
答案所涉及的文字如下“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
他们从目的论出发,认为包括蚊子乃至伤寒菌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为这个自负的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
今生今世自有百般磨难,因而自傲的人类始终无法事事如意。
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就是授课的起始点。
一篇课文包含的知识点很多,要在一二节课中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授清楚,恐怕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确定讲授的重点。
“切入点”就要且必须冲着这个重点来设计。
设计好了“切入点”,等于告诉了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教学起来就顺利得多。
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
“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
教师必须先根据单元课文及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
举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为例:《孔乙己》以理解社会环境描写为重点,《范进中举》以欣赏讽刺艺术为重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分析人物性格为重点。
讲课时以重点带动全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
这是就一个单元同类课文而言。
依据体裁的不同,也可确定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
如记叙文可以记叙的要素、线索、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议论文则以论证方法、语言精确的分析为重点,说明文可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重点,诗歌可以意境、联想、想像为重点,这样就可使学生在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
确定了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后,就要考虑“切入点”的问题了。
“切入点”的基本要求是新颖,叫得响,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还用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小说教学为例,教师可精心设计新颖独特的“切入点”。
《孔乙己》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分析各类人物对孔乙己的“笑”,让学生从这些冷漠的嘲笑中深深地领悟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环境;《范进中举》的教学可把分析有关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手”的描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欣赏讽刺艺术,同时了解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可从分析鲁达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入手,让学生领会人物性格描写的方法,从而读懂全文。
以上所谈是课文切入方法中较为直接的一种。
另外,还可使用间接切入法,即先由与授课重点有关的内容入手,引出授课重点,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课文导入语。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知识点多,内容丰富,怎样将课讲得出彩,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课的不同特点,备课中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由此切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切入点,即突破口,教学中寻找到好的切入点,对于简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时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切入点的选择,应是灵活的,可以因文本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师而异。
好的切入点,其实是教师备课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对教材把握的能力,是教师对文本熟练程度的提升。
教师在实践中,对切入点的选择,应是有法可循的。
一、从题目切入题目即文眼,通过这双眼睛可以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题目为切入点,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对学生听、说、读、写、思各项语文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可以将学生的读、疑、析、议各项课堂活动结合在一起。
如贺敬之的《回延安》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要以“回延安”和“再别康桥”作为题目呢?我们能不能给他换个题目呢?一般而言,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换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角度会有所不同。
在学生给文章换题目的时候,就可以窥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抓住“背影”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父亲背影的细致刻画,以及对父爱的理解,教学起来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使得教学过程流畅自如,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重点语句切入文本中的多数段落都有中心句或重点句,这些句子,要么是对本段内容的总结,要么体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抓住中心句或重点句,是理解一篇文本的捷径。
以中心句或重点句为切入点,是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纪念白求恩》就可以从“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一中心句切入。
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就可以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中学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
文/王蓓
【摘要】何为“切入点”呢?就是带动全篇的关键点,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
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能打破僵化的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切入点
所谓课文中的“切入点”,我以为就是带动全篇的关键点。
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
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使学生登堂入室,洞察文章的佳妙,迅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打破僵化的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究竟如何找准课文教学中的“切入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直接从文题着手找“切入点”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而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与窗口,课文中的题目简洁显豁或含蓄形象,充满朴素直露或华丽空灵之美,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它们有的概括了所写题材,有的揭示中心,有的突出了形象,有的暗示了结构等。
比如:《半截蜡烛》,可以针对课题发问: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点拨,不断设疑解惑揣摩作者的构思脉络,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又如《郑和远航》,可以在预习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发问:郑和是什么人?郑和为什么
要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通过这些发问,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二、从文中细处选定“切入点”
大多文章中有细节描写,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形拙实巧或表精里微。
如:《二泉映月》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设问切入重点:读了课文后,你知道这首名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是什么吗?找到有关段落,反复朗读,说说你的体悟。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直奔课文重点第五自然段。
这样切入,打破了按部就班从头讲到尾的常规,造成了浓郁的课堂气氛,学生自然进入了课文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因而真切地领会到课文所要表现的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可见,打破常规的从课文的细处选定“切入点”,就能给学生新颖别致的感觉,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从文中的中心句找到“切入点”
大多数课文都有中心句,而中心句常常是我们理解课文的窗户。
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画出全文的中心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接着讨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描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抓住中心句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容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更深刻地领会了作者别具匠心的布局,感受到作者精炼的语言在概括文章内容上的巧妙之处。
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的精妙所在。
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的效果。
从而,使学生不仅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从中学到了“先概括,再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从文中的标点符号上挖掘切入
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标点符号在文中的意义。
标点符号是汉语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作家在写作中的运用绝非“乱点鸳鸯谱”。
在分析文章,特别是记叙性文章时,从中挖掘“切入点”,不仅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且对文章的主题及人物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真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例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在预习的基础上问:“‘枪声响了。
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儿的省略号,你读懂了什么?”“彭德怀为什么要摘下军帽?”再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儿连用了三个“感叹号”,你读出了什么?这几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后面的“……”你又读出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把学生引入课文“角色”,深入思考,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欲望、求新求变的心理要求。
五、从文章的背景切入
文章背景的介绍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
教材中,让学生了解一定量的课外背景资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有帮助的,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当然,文章背景的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
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
如教学《长征》一文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
顽强、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
总之,找准课文“切入点”的方法很多。
事实上,课文的线索、表现手法、思想脉络、人物性格及神态、动作、环境描写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切入点”。
不过,同一篇课文,其“切入点”因人而异。
“切入点”的选择宜小,不宜大,小到一句一词一标点,一个细节一个道具一个场面。
当然,小不是无关紧要的小,要小得符合学生实际,小得有利于发展迅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综合性,有利于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文章的结构与主旨。
总之,选定“切入点”,必须抓住局部带动全篇,要力避大而失当,小而过浅,深而过难,更不能故弄玄虚,以致深奥难解,弄巧成拙。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