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的不同性情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的不同性情《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个片段,也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节。文章描写了二千多年前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一场意义重大的宴会,此次宴会围绕“称王关中”,项羽、刘邦两个军事集团首领及他们的谋士们开展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和斗法。这场惊心动魄的博弈和斗法使刘邦与其谋士通过努力巧妙地摆脱了危机,获得了胜利,使范增为项羽策划的“鸿门宴谋杀”成为泡影。这场博弈和斗法其实就是项羽和刘邦不同性情的展示和对比,而最后项羽刺杀失败、刘邦逃出危机与他们各自的性情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故事发生的背景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灭亡的大环境中。项羽和刘邦是继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反秦的农民军将领,共同接受楚怀王领导。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主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向西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谁为关中王。北线,项羽统帅的楚军骁勇善战,钜鹿(今河北)之战摧毁了秦王朝主力军。西线,由于项羽的军队在北线牵制并消灭了秦王朝绝大部分的有生力量,刘邦较为轻松地从黄河以南打进函谷关,很快攻下了咸阳。项羽居功甚伟,却延误了入关的时机,听说刘邦已占咸阳,且欲称王关中,非常恼火,于是陈兵新丰鸿门,决定翌日发兵攻打刘邦。

风雨突变、危机四伏之下,刘邦与其谋士随机应变、巧妙斡旋,

在鸿门宴这样一种变幻莫测、纷纭复杂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化危为机,展现了刘邦以仁治政、善于用人,能够认真听取下属意见和谦虚谨慎的真性情,而项羽则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和自矜功伐、自恃甚高错失了杀刘邦的良机,为以后自己的悲惨结局埋下了隐患。

二、《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的性情比较

(一)治政理念的不同一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是个大英雄,但他却残忍暴戾,治政理念也极为残暴血腥,引起了当时人们的警惕和反感。北伐之前,他便在襄城开始滥杀无辜,他的残暴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直接影响到后来的鸿门宴事件。

古语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项羽不尊重生命,不珍惜生命,往往夺城后就是血洗,受人厌恶和憎恨。但刘邦却倡导以仁治政、倡导休养生息。战争中,刘邦总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博得了“宽大长者”的好名声,刘邦的仁义和爱民已在当时成为美谈,拥有比项羽更多的民心。因此,在灭秦战争中,刘邦能够得到怀王与诸老将的支持,能够几乎兵不血刃,轻松地获得了入关的优先权。反观项羽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中来到咸阳,却是姗姗来迟。相比刘邦的轻松入关、抢先入关,项羽着实委屈。

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之后,他们都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然而,在这场胜利面前,两者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刘邦先入关中,籍吏民,封府库,不杀秦王子婴,废除秦朝苛法,颁布约法三章,

严肃军纪,秋毫无犯。而项羽进入咸阳之后,烧杀奸淫,涂炭生灵,甚至不放过“沐猴而冠”的说者,项羽的残暴可见一斑。两者相比,刘邦如此仁而爱人,项羽却残忍无道,老百姓真心支持拥戴刘邦,甚至生怕刘邦不作秦王。

而古之王者、胜者,首先要获得民心,也就是获得“天时、地利、人和”中的人和,从收买人心这一点上讲,刘邦胜了,项羽输了。

(二)用人之道的不同一知人善任与刚愎自用个人性情很多都体现在为人处世上,刘邦的知人善任、虚心接受谋士意见以及与谋士的巧妙配合助他逃过了鸿门宴的危机,而项羽刚愎自用,不善于也不屑于用人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导致他与下属之间缺乏沟通、产生了嫌隙,从而错失良机。刘邦个人能力虽然有限,但他知道知人善用,善于依靠自己的成员,能够使他的智囊团成员人尽其才,发挥自己的作用;项羽虽然力能扛鼎、英武不凡,却太以自我为中心,不屑于用人,不能使自己的团队发挥所有的作用。鸿门宴上,刘邦的谋士和下属有张良、樊哙等人,项羽谋士和下属有范增、项伯、项庄。刘邦的团队可谓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当张良发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企图后,保护刘邦的责任感驱使他赶快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而樊哙在危机之时,没有托辞,冒着生命危险持剑盾闯帐而入。樊哙进入宴会后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所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言如出一辙。刘邦与樊哙配合之默契,使项羽更加相信刘邦无意做关中王。等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微有所缓和之时,

刘邦借口“如厕”离开宴席,樊哙、张良能够会意随出。刘邦离去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张良都一一照做。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刘邦与部下高度默契,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情况复杂而没有出现任何纰漏,刘邦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大家,最终获得了这场无硝烟之斗争的胜利。

与刘邦不同,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块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庭外,“宾客”刘邦与群臣紧急策划脱身之计;庭内,“主人”项羽与左右还浑然不知。可见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默契。彼此之间认识不一致、思想不统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调?这多是项羽自大轻敌、刚愎自用、才智不足、不善用人的结果,当然也有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针对项羽心理状态出谋划策的原因;更有项伯,泄露军机,处处作梗的原因。

在鸿门宴中,项羽原占优势,但恃勇而骄、刚愎自用,他的团队一盘散沙、缺乏沟通;刘邦本为劣势,可是刘邦知人善任、善听谋士之计,与下属配合默契。项羽集团管理粗放,缺乏沟通,拙于应变;刘邦集团配合细密,认识一致,相互呼应。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临危受命。最终刘邦胜利逃生,项羽未完成刺杀计划,两人关于任人的不同性情成为团队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竞争思维的不同一知己知彼与自我中心

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鸿门宴这样一场生死博弈中,对对方信息的把握程度非常重要。刘邦深知掌握对方信息的数量额、准确度是决定胜利的关键,深知谁收集到比对手多、比对手准确的信息,谁才能够有更大的胜算。当他听张良说项羽要击破他时,就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项伯禁不住刘邦的拉拢,把项羽灭刘的信息透露得一清二楚。刘邦到鸿门后,又抓住项羽的虚荣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他说自己与项羽“戮力而攻秦”,“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称王的传言,转到“小人”身上,把欲称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使项羽信以为真。

而与刘邦不同,项羽严重以自我为中心,不去主动了解对方的信息。可以说,在这场较量中,双方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等的。刘邦知己知彼,利用项伯掌握了项羽完全的、真实的信息,项羽却不主动了解对方,拥有刘邦的信息不完全甚至都是虚假的。刘邦通过项伯,掌握了对方真实的意图,扩大了信息占有量,对如何应对鸿门宴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可谓知己知彼;项羽对项伯与张良、刘邦的关系毫不知情,接受到的是项伯、刘邦、樊哙传递出的一系列虚假的信息,不仅信以为真,否定了范增的正确判断,还透露出了曹无伤的告密,可谓不知己也不知彼。更为可怕的是,项羽对项伯这种大战在即却为敌方通风报信的通敌行为不仅没引起丝毫警觉,反而听之信之。错误的信息及有限的信息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