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基本规则(一)
- 格式:docx
- 大小:16.52 KB
- 文档页数:4
从虚拟财产的定位到虚拟财产侵权主要形式法律保护的初步探讨[摘要]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虚拟财产的价值在逐步显现和提升,针对虚拟账号、装备、金币等等的侵权行为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线。
然而想要对这类行为进行法律规制,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法律性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归类,才能按照其特点加以保护,文章就在虚拟财产的性质及其界定上略述己见。
[关键词]虚拟财产;有限性;价值一、虚拟财产的法律界定(一)虚拟财产的定义谈及什么是虚拟财产,可以肯定的是虚拟财产已经是法律所保护的财产,但是对于其具体定义,学界尚无定论,主流观点主要有两类,即广义的虚拟财产和狭义的虚拟财产。
广义的虚拟财产主要是着眼于虚拟财产的虚拟性,认为其是存在于虚拟空间的、非物性的财产形式,因而其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虚拟金币、游戏装备,甚至于账号ID、邮箱账号等。
狭义的虚拟财产则仅指在网络空间中,游戏玩家通过支付各种形式的费用,通过自己的各种行为取得、控制、使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具有很大的现实交易可能性的虚拟游戏资源,主要包括游戏中的货币、装备、宠物等。
但是考虑到虚拟财产一词产生于网络游戏中,并且在广大公众眼中,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有更大的代表性和认可度,因而本文讨论的虚拟财产仅仅只狭义的虚拟财产。
(二)虚拟财产的特征1.虚拟财产的虚拟性。
虚拟财产之所以得名就是由于其虚拟性,这主要体现在其存在上无法脱离其赖以存在的存储介质——电磁存储设备。
然而虚拟财产本身与其存储介质的价值又存在很大差异,存储介质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虚拟财产有的却价值不菲,一旦失去了其存储介质,虚拟财产的价值也就会不复存在。
而且虚拟财产的价值往往要通过玩家之间一种虚拟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社会关系来实现,这是在运营商虚构的场景中存在的,这些财产都严重依赖这个虚拟的网络环境,这都证明了虚拟财产在脱离这个特定的环境就没有了其存在的依据和意义。
2.虚拟财产的有价值性。
首先,虚拟财产具有使用价值,它能够满足某些人的精神需求。
论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摘要】随着网络计算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型网络游戏逐渐被人们了解和喜爱。
但网络游戏带来的问题,特别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纠纷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然而,纵观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针对虚拟财产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学术界关于虚拟财产的法律定位和虚拟财产的价值早已议论纷纷。
笔者拟从对虚拟财产的基本理论、相关立法实践出发,并对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方面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出了虚拟财产立法前瞻。
【关键词】虚拟财产;物权属性;民法保护;立法前瞻一、虚拟财产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立法实践(一)虚拟财产的涵义和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由此而产生虚拟财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虚拟财产一般认为最早是起源于网络bbs,但真正产生是网络电脑游戏的出现,在游戏中有可以存储的游戏账号、等级、装备等,当人们发现,这些是可以进行现实交易的,或要获得这些需要时间和金钱的投入,于是人们开始将这些虚拟财产作为财产来看待。
1.虚拟财产的涵义关于虚拟财产的涵义,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广义虚拟财产说,认为只要是存在虚拟空间的财产都是虚拟财产,不以网络为限。
一是狭义虚拟财产说,认为只要存在网络虚拟空间内具备交易价值的才是虚拟财产,包括游戏玩家在网络空间购买的,并且在网络空间外也能通过交易获得现实利益的虚拟财产。
2.虚拟财产的特征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由此带来的网络虚拟财产纠纷不断,基于此,网络虚拟财产已不仅单纯地表现为虚拟财产,在很大程度上已涉及到现实财产纠纷,并在现实财产和网络虚拟财产间建立了相应的对等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因此,笔者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以下特征:(1)虚拟性。
网络虚拟财产存在于一个虚拟世界里,这个虚拟世界是用网络运营商所构建的,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自然也决定了虚拟财产的虚拟性。
(2)价值性。
价值是为了满足主体的需求而存在的,针对虚拟财产而言,就是为了满足网络玩家的行为需要。
一种财产要被法律所关注并保护,必须具有被保护的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探究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在记录下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信息以外,也逐渐积累了大量具有财产价值的网络虚拟财产。
然而对其法律属性,仍然众说纷纭。
网络虚拟财产种类繁多,很难统一界定,因此,应当对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再分别予以探究。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属性分类一、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属性的理论学说与评析尽管实践中已经有了对虚拟财产失窃进行立案,而且法院在判决中也肯定了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①但网络虚拟财产仍然不是法律上的概念,关于其法律属性尚有争议。
现阶段主要有四种观点:即物权说,智力成果说,债权说和新型权利说。
1、物权说。
该说来源于我国台湾地区”法务部”关于该问题作出的函释,在函释中认为网络虚拟财产系一种存在于服务器上的”电磁记录”。
②有学者认为,网络虚拟财产符合物在法律上所具有的的最大特点--可以排他支配或管理的可能性及独立的经济性。
[1]因此,网络虚拟财产与其他无形财产一样,应被视为广义上的物,由用户对其享有物权。
在认可网络虚拟财产具有物权属性的前提下,关于用户对其拥有的权利类型,也存有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用户对网络虚拟财产拥有所有权,因为这些网络虚拟财产通常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金钱投入或劳动转化所得,而且储存在电子邮箱、社交网站中的文字、图片等数字资料,有较强的人身性质,与人格利益密切相关,将网络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于用户较为合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应当归属网络运营商,用户则可以拥有使用权。
[2]因为所有权具有排他性、永久性之特征,而实践中用户其实无法拥有完整的网络虚拟财产所有权权能,此外,网络虚拟财产也往往无法永久存续,而有一定期限,如网络运营商停止运营而导致电子数据被删除,则可能使权利客体永久消灭。
2、智力成果说。
该说主张网络虚拟财产系用户智力性的劳动投入所创造的,是一种智力成果。
以网络游戏为例,游戏开发商只是创造了角色的骨架,而玩家则赋予角色独特的个性,并排他地控制角色的某些特征。
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探讨作者:王潇庆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7期关键词虚拟财产法律性质民法保护作者简介:王潇庆,聊城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3.035“互联网+”在现实社会中的渗透催生了网络虚拟财产这一新兴财产类型,《民法总则》第127条针对网络虚拟财产的私有财产属性做出了明确界定,但在民法现行立法层面仍未落实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问题,由此引发了司法适用上的困惑。
对此还需注重在民法中寻求适宜的法律规定,为保障民事主体权益、维护网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价值。
(一)基本概念网络虚拟财产又称为虚拟财产,在广义上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存在于网络空间中,能够为人所支配并且具有一定价值、产生利益关系的物及其他权利,包括网络账号、电子邮件、发表于网络平台的作品、数据、照片等;在狭义上特指在经营网络游戏账号过程中产生的角色、货币、装备以及账号本身等一系列能够为玩家掌控的游戏资源,是一种存在于网络游戏中的新型财产。
(二)具体特征1.虚拟性虚拟性是网络虚拟财产最本质的特征,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以数字化手段为依托,对现实事物进行模擬与仿真。
网络虚拟财产实质上是一种储存在运营商服务器中的程序代码,经由服务器与客户端的数据交互、计算机系统分析处理,将相关信息模拟成为真实事物得以呈现。
相较于现实财产而言,网络虚拟财产的最大差异之处在于仅能依托于网络虚拟空间实现其自身价值,否则只是一段毫无意义的电磁记录。
2.合法性网络虚拟财产应当具有合法性特征、受法律保护,倘若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窃取到他人所有的虚拟财产并据为己有进行使用,这种违法行为是不被法律所保护的。
但也存在部分程序预设“偷盗”行为,如支付宝于2017年发起的“集五福”活动,游戏规则中设定当用户完成规定任务即可获取到一张“顺手牵羊福”,并从账号好友的福袋中“偷取”一张自己所需的福,类似这种程序预设的“偷盗”行为仅为增添游戏的趣味性,因此不属于违法行为[1]。
法制天地 民营科技2012年第1期 虚拟财产物权说之我见 郭胜男 (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特别是在网络游戏的日渐盛行今天,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新兴的财产形态,逐渐被越来越多 的人所认可,也从一定层面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财产的认知,对其是否属于“财产”引发了很多争议。如果虚拟财产仅仅是无意义的计 算机字符,那么对其的保护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将其认定为虚拟财产,则要明确其归属,并加以保护。 关键词:虚拟财产;财产属性;权利归属
网络游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网络游戏始于1998年6 月联众推出的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虽短,但网络游 戏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并逐渐成为我国经 济的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连网络的不断普 及,加之近年来网络游戏的迅速兴起,使得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逐 渐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经济体系。这里所述的虚拟财产,便是网络游 戏的派生产物。为了激发网络用户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并且从网络游 戏中获取更高的利益,游戏运营商在网络游戏中增设了大量的虚拟物 品。这些虚拟物品可能是游戏中的金币亦或是游戏中的装备等等,这 些虚拟物品构成了虚拟财产,冲击并改变着着人们对传统“财产”的固 有认知。 1虚拟财产概述 笔者认为,对虚拟财产的理解应从其深层的内涵方面人手,仅从 字面上理解“虚拟”或仅仅分析“财产”都不够全面,应考虑其作为一个 整体昕具有的特点。因此,为了准确界定虚拟财产并对其加以分析,需 要对其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 1.1虚拟性。虚拟财产存在于网络空间中,是以计算机代码为基础的 虚拟存在,换言之,虚拟财产在现实世界中不以特定的物理形态存在, 无法通过特定的物理属性对虚拟财产加以界定。如果仅从信息技术领 域而言,虚拟财产不过就是电磁记录和计算机代码,而这些符号并不 能够表现出虚拟财产真正的存在价值。本人认为,虚拟财产不能通过 量化或物质化进行界定,对其的认知不能脱离对其虚拟f生的理解。虚 拟胜是网络虚拟财产最具特色的屙 ,也是其区别于一般财产的基本 屙陛。网络虚拟财产本身不具有实体形态,本质上是一种储存于网络 服务器上的电磁记录,表现为一系列的数据资料信息。 1.2依赖性。虚拟财产不能独立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而单独存在,脱离 了虚拟的网络空间的虚拟财产不过就是一串的计算机字符。所谓“网 络”,在计算机领域而言,就是用物理链路桴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 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而对网 络用户而言,网络相当于运营商提供的一个巨大平台,以一种或真实 或虚拟的状态供人们交流。“网络虚拟财产首先要满足虚拟的特眭,这 就意味着网络虚拟财产对网络游戏虚拟环境的依赖陛,甚至在某种程 度上不能脱离网络游戏而存在”。正是这种依赖I生决定了虚拟财产无 法像现实生活中的其他财产以一种独立的状态存在。 1.3存续时间的不确定性。一般意义上,网路虚拟财产的存在不同于 传统的财产,其存在的期限往往取决于游戏的存续期限。运营商之所 以提供虚拟财产所存在的空间,完全是一种“逐利”行为。虚拟财存续 期限的长短完全取决于运营商的经营状况,运营商经营状况良好,网 络游戏不断发展始终处于盈利状态,进而虚拟财产存续的时间也就长 一些。 1.4可恢复陛。虚拟财产在受到损失的时候,往往是可以恢复的。从 技术上来看,虚拟财产仅仅是一串计算机字符,是以一系列电磁或光 信号等物理形式存在的。虚拟财产的可恢复性是其区别于一般财产的 显著特陛。作为网络游戏运营商一方基本上会选择恢复原状以弥补游 戏网游用户的损失,因为基于虚拟财产的可恢复性特征,选择恢复原 状的责任承担方式相对而言更易操作且经济成本也是相当小的,对运 营商而言可操 『生强。 1.5共管性。笔者认为虚拟财产的这一特征,派生于虚拟财产的依赖 性特征。因为虚拟财产依赖于网络虚拟空间,不能脱离网络游戏平台 而单独存在。所以虚拟财产在网络游戏环境中是由网游用户和运营商 共同管理的。虽然游戏网游用户可以独立地通过自己的ID控制虚拟 财产,但虚拟财产引起自身的虚拟l生、依赖性等特征,无法脱离运营商 的保管也离不开运营商的维护。虚拟财产存在状态上的共管陛决定了 网络运营商协助网游用户妥善保管虚拟财产的义务。 2虚拟财产物权说 物权说认为虚拟财产本质上是一种电磁记录,与其他无形的在 技术上已能加以控制的“电”、“气”、“热”、“电子”等一同应被视为广义 上的物,由于它是游戏网络用户付出时间、金钱等对价而取得,并可按 网络用户的意愿进行处分,因此可以当然地成为物权的客体。《物权 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 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物权法并 未排斥将虚拟财产这样的无形物纳人物权法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传统 民法理论中物权仅仅针对的是有体物。但是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物 权的概念也在更新,孟勤国教授大胆的对传统的物权理论进行改造和 重构,提出“物是能够被特定主体所支配的财产利益”,物的所有人和 物的利用人(占有权人)都是物权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其他非物 权人为不特定的义务人,物的所有人在占有权面前是特定的非物权义 务人,而物的利用人在所有权面前是特定的非物权义务人,所有人和 利用人互为特定的权利义务人。这一观 笔者认为可以很好的解释将 虚拟财产纳入物权法保护范围的必要性与可能J生。而且王泽鉴先生也 指出:“为缓和物权法定原则的僵硬,宜认为新成长的物权具有一定公 示方法时,宜将其纳入现行物权体系,承认其效力”,因此将虚拟财产 纳入物权法的体系已经势在必行。 3物权说质疑之我见 既然明确了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必须要解决虚拟财产的归属 问题。虚拟财产归谁所有是解决虚拟财产保护的前提。如果虚拟财产 归运营商所有,则运营商完全可以在未经网游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删 除或处分网游用户所支配的虚拟财产,网游用户不能要求网络运营商 承担侵权责任。反之,如果虚拟财产归网游用户所有,则网游用户有权 要求运营’商针对上述行为所导致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 确定虚拟财产的归属对于虚拟财产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直接支配胜。支配,是指对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正如 王泽鉴先生所言:“法律将特定物归属于某权利主体由其直接支配,享 受其利益,并排除他人对此支配领域之侵害或干预,此为物权本质所 在”。网游用户对虚拟财产可以进行支配,例如网游用户取得虚拟财产 后,可以与其他网游用户进行交易,并取得收入。直接支配指的就是完 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需要他人的协助。很多学者认为虚拟财产的支 配需要网络运营商的协助,由此对物权说产生质疑。笔者认为,随着社 会的发展及法学理论的进步,人们对支配权有了新的认识。物权人对 物的支配不再限于实际的占有状态,物权^虽然没有实际占有物,但 在法律上拥有对物的支配权目在必要时享有对物的决定权,那么物权 人的行为仍可认定为是一种直接支配。《物权法》要求物权人对客体的 支配力或支配作用。物权人对物的利益有着自始至终的控制力。也就 是说,不管物处于何种状态,物权人都与财产有权利义务上的关联陛, 能够实施直接影响物的行为。网游用户占有独立排他的帐号和密码, 既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行使权利,不受他人的干涉,即使(下转43页) 科技论坛 民营科技2012年第1期 大功率电镀高频开关电源的设计探讨 马登辉程晓雨 (哈尔滨学院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分阶段法律保护朱斌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针对信息化社会中极其重要的网络虚拟财产进行了思考,指出该虚拟财产的权利人应当对该财产享有所有权,该认识能更好的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并提出分阶段适用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和刑法进行调整的思路。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所有权法律保护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必然会成为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存在于网络中的虚拟财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网络虚拟财产没有很明确的法律定义,鉴于我国网络游戏市场的繁荣景象。
及其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将其限定在网络游戏类的软件中存在的诸如装备、宠物、级别、游戏币等范围内,当然该网络虚拟财产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内涵和外延,如网络购物中产生的财产性权利等,并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内容。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笔者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应当是一种物权中所有权性质。
原因如下:1.网络虚拟财产具备所有权的各项权能。
公民的财产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网络虚拟财产应属于无形财产的一种。
该财产既可以从游戏开发商处直接购买,也可以从虚拟的货币交易市场上获得,该财产的获得往往经过权利人的个人劳动(练级)、真实财物付出(购买游戏卡)、市场交易(买卖装备),因而网络虚拟财产已经具有了一般商品的属性,其真实价值不言而喻。
应当被认定为法律规定的“物”。
权利人对物的所有权可以有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对于权利人对虚拟财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大家基本没有异议。
但是权利人是否也享有占有和处分的权能呢?笔者认为是的。
一般认为占有应当是实际拥有或能够控制某物,处分则是指能按自己意愿排他的处理和安排某物。
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人对该虚拟财产的占有和处分显然是不充分的,因为事实上网络经营公司才能真正占有和处分该虚拟财产。
但是,我们经对比研究发现,网络公司的占有的实质是提供财产的存放空间,就如同仓库保管员一般;处分则是按照“保管合同”即网络用户协议的约定,当出现超时存放、权利人放弃权力、权利人违约,乃至于权利人采用黑客手段等对网络公司形成侵权的时候才能对该虚拟财产进行不经权利人许可的处分。
论现行法律体制下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虚拟财产的规模逐年扩张,然而现行立法仍然未明确其定义和保护。
为保护用户和网络服务商的合法权益,应当基于双方的服务合同并结合具体案情,运用多种方法来平衡各方利益。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法律保护;现行法律体制下近年来,公众对网路虚拟财产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从2003年全国首例网络虚拟财产诉讼案①引发的第一波大讨论开始,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范围、性质及其保护的争论从未停止。
就现行立法而言,网络虚拟财产依然游离于法律之外,其定位始终模糊不清、众说纷纭,以致网民利益长期受制于网络运营商,以此提出民事诉讼的更是少之又少。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85亿,其中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人。
②如此庞大的群体所产生的能量不可能被忽视,对网络虚拟财产立法保护乃大势所趋。
然而,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是否意味着此类纠纷在现行法律体系内得不到救济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范围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保护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网络虚拟财产这一保护客体的范围。
笔者认为,网络虚拟财产一词可以拆分为”网络”、”虚拟”两个限定词和中心词”财产”。
”网络”一词限定了网络虚拟财产的存在范围,即其应当是存在于网络空间之中的;”虚拟”一词表达了网络虚拟财产的特征,即网络虚拟财产是由人虚构出来的;而这里的”财产”一词应当是指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即通常所谓民法上的财产,其指由具有金钱价值的权利所构成的集合体。
而所谓具有金钱价值,指得获有对价而让与,或得以金钱表示者。
③因而,网络虚拟财产应当定义为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由人虚构出来的具有金钱价值的权利的集合体。
由此定义出发,常见的网络虚拟财产应当包括如下几类:(1)网络游戏中具有金钱价值的装备、药品、宠物等物件;(2)具有金钱价值的id账号和账户信息、角色属性;(3)可以以法定货币直接或间接购买的虚拟货币。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民法律师作为法律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护当事人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在民法律师的角色定位上,社会各界存在诸多争议。
本辩论赛旨在探讨民法律师在维护当事人权益中的角色定位,是当事人权益的守护者还是法律秩序的维护者。
二、正方观点:民法律师是当事人权益的守护者1. 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是民法律师的核心职责。
民法律师作为法律专业人士,其职责在于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调解纠纷等服务,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民法律师在维护当事人权益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诉讼过程中,民法律师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3. 民法律师是当事人与法律之间的桥梁。
民法律师在当事人与法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当事人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4. 民法律师在维护当事人权益中承担着社会责任。
民法律师在维护当事人权益的同时,也在推动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反方观点:民法律师是法律秩序的维护者1. 民法律师在维护当事人权益的同时,也肩负着维护法律秩序的职责。
法律秩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民法律师在维护当事人权益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律权威。
2. 民法律师在诉讼过程中,既要关注当事人权益,也要关注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
在维护当事人权益的同时,不能忽视法律的规定和法律的严肃性。
3. 民法律师在代理诉讼中,既要维护当事人权益,也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民法律师在维护当事人权益的过程中,不能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4. 民法律师是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民法律师在维护当事人权益的同时,也在推动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辩论过程1. 正方一辩阐述观点:民法律师是当事人权益的守护者,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发挥关键作用、搭建桥梁、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论证。
2. 反方一辩阐述观点:民法律师是法律秩序的维护者,从维护法律秩序、关注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论证。
摘要人类已经不自觉地进入以互联网为纽带、以信息为核心的新时代。
互联网的开放性、全球性、数字化、交互性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特征已经对建立在传统社会条件下的既有民商法律制度及其理论提出了崭新的挑战。
“法律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网络时代呈现出的新型特征要求现行民商法律制度和基本理论必须做出应有的回应,以适应网络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笔者试图就网络虚拟财产权这一不同于传统民事财产权利的权利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一条保护这类新生事物的法律途径。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权On Network Virtual Property Right:A New Type Prop-erty Right Breaking through Traditional Civil Law Sys-tem//Yuan YuanAbstract The network age presents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civil laws and requirements of system and basic theory must make proper responses to adapt to the Internet age.The author tries to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argumentation on network virtual property right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ivil property rights,and then explores a legal way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se new things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network;vitual property rightAuthor's address Commercial College of Guizhou,550004, Guiyang,Guizhou,China虚拟财产具有财产的自然属性,在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其实际价值及其作为一种新型财产的地位也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ACCOUNTING LEARNING71基于物权属性的网络虚拟财产会计处理郭雨松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摘要:虚拟财产起源于计算机软件及网络世界的迅猛发展。
虚拟财产不能脱离网络虚拟环境,但也是一种实际资产,因此需要探讨其财务会计处理方法。
探讨虚拟财产的会计处理应该从民法确权视角首先解决虚拟财产的属性问题。
无论是知识产权还是债权都在确认虚拟财产属性存在缺陷,而认定为物权更有助于明确网络虚拟财产的属性并对其予以保护。
明确虚拟财产物权属性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的定义,即网络虚拟财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基于合同基础的、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并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没有具体形态的资产。
但是,由于网络虚拟财产虽然具有单独的形态特征但无法脱离虚拟环境。
且虚拟财产基于合同性权利产生,在会计上很难确认为无形资产,而应被视为一种特殊资产。
基于特殊资产的认定,以及法院判例的具体实践,应使用公允价值对虚拟财产进行计量。
根据会计计量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网络虚拟财产初始计量应按公允价值确认。
后续计量时不对虚拟财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
在终止计量时,将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损益,更加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虚拟财产列报时,应在资产类别下新增“网络虚拟财产”科目。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会计;物权引言民法典已经明确对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进行保护。
网络虚拟财产基于物权属性,应被确认为一种资产,属于可供使用、交易的经济资源,属于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并且,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因此,网络虚拟资产作为资产应是恰当的。
在资产属性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便于企业能够准确地按照会计准则对网络虚拟财产反映和披露的思路。
一、虚拟财产及其法律属性对于虚拟世界,人们的认知在逐步加深。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基本规则(一)关键词:虚拟财产/物格/抽象格/物/动产内容提要:网络虚拟财产是指存在于与现实具有隔离性的网络空间中、能够用现有的度量标准度量其价值的数字化的新型财产。
虽然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不同于传统类型财产的特点,但它仍然是一种特殊的物,接收物权法对它的规制。
在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分配上,亦应确定归属于特定的所有者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作为一种新兴的财产,我国法律目前还没有对这种财产作出具体规定,为了建立和完善网络虚拟财产及其权利的保护,我国应当在《物权法》中规定网络虚拟财产为物权客体,具有物的属性,并制定相应的物权规则。
一、网络游戏中“武器装备”侵权纠纷引发的思考(一)国内首例虚拟财产纠纷案2003年9月8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国内首例有关虚拟财产争议的案件。
该案的原告是游戏玩家李宏晨,被告是网络游戏运营商北京北极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从2001年开始,李宏晨花费了几千个小时的精力和上万元的现金,在一个名叫“红月”的游戏里积累和购买了各种虚拟“生化武器”几十种,这些装备使他一度在虚拟世界里所向披靡。
但在2003年2月的一天,当他再次进入游戏时,却发现自己库里的所有武器装备都不翼而飞了,其中包括自己最心爱的3个头盔。
1个战甲和2个毒药等物品。
后经查证,在2月17号12时55分左右,这些装备莫名其妙地被一个叫SHUILIU0011的玩家盗走了,李宏晨找游戏运营商交涉,但该公司却拒绝将盗号者SHUILIU0011的真实资料交给李宏晨,于是李宏晨以游戏运营商侵犯了他的私人财产为由,将其告上了法庭,要求被告赔礼道歉、赔偿他丢失的各种装备,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
对于本案,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关于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是否具有财产属性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游戏中的“武器装备”是财产,因为这些“武器装备”是用货币买来的,包括从网络运营商处直接购买和通过购买卡在游戏中积累而间接购买;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游戏中的“武器装备”就是一堆数据,不是财产。
其次,关于虚拟财产的属性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虚拟财产是一种动产,属于物权客体的范畴;另一种观点认为虚拟财产是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客体类型。
再次,关于虚拟财产的归属问题也有很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游戏中的“武器装备”不具有独立性,作为网络游戏的一部分,网络游戏运营商拥有对“武器装备”的所有权;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游戏中的“武器装备”是游戏玩家通过付出真金白银而得到的,游戏玩家应当拥有对“武器装备”的所有权。
(二)网络虚拟财产性质对民法提出的挑战本案的争论无不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网络虚拟财产的根本属性问题,而这就是直接对传统民法构成了挑战。
网络中的“武器装备”决不就是简单的一堆数字,它确实包含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包含着价值和使用价值,那么它就具有物的属性。
同样,网络本身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必然地具有物的属性。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界定网络虚拟财产在民法上的性质,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如果说网络游戏中的“武器装备”具有物的属性,那么盗窃这些武器装备就应当构成侵害财产权。
那么,盗窃网络货币,是不是也构成侵害财产权?还有黑客攻击网站,是不是就应当认定为侵害财产或者侵入他人财产,承担侵权责任?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如何界定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属性。
不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物的属性(一)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规制比较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世界各国和地区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判例上都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即使在同一国家内,法律也有不同的认定。
1.美国早在1998年11月24日,美国加州高等法院就发布禁令,禁止三个Intel的离职员工发送抨击Intel的邮件。
被告是Intel的离职员工,在遭到解雇后,从1996年12月到1998年9月先后5—7次发大量邮件给Intel的数万员工,抗议Intel对员工的不公正待遇和剥削。
案件引起了激烈的辩论。
被告宣称其拥有宪法所保障的权利,可以接触Intel的电子邮件系统,他寄发邮件的行为属于劳动争端中的合法行为;而原告则认为被告的行为结果是不清自来的大量邮件Spam。
法官审理认为,Intel职工的电子邮件地址并没有对外公开,Intel的电子邮件系统也并非公共论坛,因此被告不具有宪法赋予的接触权利。
虽然邮件内容属于劳动争端,但是寄送方式已构成非法侵入他人动产的侵权行为,因此颁发了禁令。
可见,在Intel诉其离职员工案中,法官是把Intel员工电子信箱和Intel电子邮件系统当作动产加以保护的,可见,网络系统本身也构成财产,侵入该网络系统,就构成非法侵入动产。
美国另外一个判例则有所不同。
在美国有“垃圾邮件大王”之称的华莱士(Wallace)是一家促销公司的所有人。
他主持开发了电子邮件快速发送软件,并向很多ISP的用户散发过商业广告性质的电子邮件,而且有时盗用ISP的名义(通过改变回邮地址即可),造成用户抱怨不已。
美国大脚公司(BigfootPartnersLtd.)和大地连线公司(Earth-linkNetworkInc.)分别在纽约联邦法院和加州洛杉矶高等法院对华莱士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后,纽约联邦法院做出裁决,要求华莱士将大脚公司及其客户的电子邮件地址从他的网络中清除,如果华莱士或其代理人再向大脚公司的用户散发垃圾电子邮件或盗用该公司的名义发出这类邮件,华莱士及其代理人每天将要缴纳一万美元的罚金;同时,洛杉肥高等法院也做出了判决,禁止华莱士向大地连线公司的用户发送任何垃圾邮件,华莱士向受害用户书面道歉,保证如再有类似行为发生,将会被判罚一百万美元。
1]而洛杉矶高等法院的判决根据是有关禁止非法穿越私人领地的法律,也就是说,洛杉肌高等法院把电子信箱和电子邮件系统当作了私人领地来保护。
从上面两个判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将网络虚拟财产认定为动产还是认定为私人领地,美国法院都是把电子信箱及电子邮件系统作为传统的“物”来保护的。
这是在现有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由法官通过解释相关法律、扩展现有法律的适用范围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
2.韩国韩国的网络游戏发展比较早,也比较快。
在韩国,法律明确规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和虚拟物品独立于服务商而具有财产价值,网络财物的性质与银行账号中的钱财并无本质的区别。
可见,韩国把网络虚拟财产等同于一种“电子货币”,当然具有物的属性。
3.我国台湾在我国台湾地区,虽然民法学界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还有很大的争议,但是刑事立法的成功做法却可以提供借鉴。
从台湾最近一次“刑法”修正来看,在刑事立法上对网络虚拟财产性质的认定,经历过一个变化的过程。
台湾“刑法”在2002年底最新修订,但是无论修订前后的“刑法”,都在第220条第3项中规定:“称电磁记录,指以电子、磁性或其他无法以人之知觉直接认识之方式所制成之记录,而供电脑处理之用者。
”根据台湾“刑法”规定,电磁记录属于“以文书论”的范畴,具有某种物的属性。
因此,网络游戏中的虚拟“宝物”、电子信箱、OICQ号码等等都是电磁记录。
2]也就是说,不论用户所看到的是“宝剑”、“盔甲”或是电子储备箱(包括收件箱、发件箱、垃圾箱、草稿箱等),法律上把它们全部都定位为电磁记录,而非实际上看到的或得到的财产。
所以,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问题就转为对电磁记录性质的认定上。
关于电磁记录的性质问题,2002年底我国台湾地区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中,将原来的第323条修正为:“电能、热能及其他能量,关于本章之罪,以动产论。
”3]而原来的条文(实际上也是被修正过的条文,此次修正属于将该条文改回原来的规定)的内容是:“电能、热能及其他能量或电磁记录,关于本章之犯罪,以动产论。
”从台湾地区的刑法修正案可以看出,台湾地区的立法对电磁记录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非动产——动产——非动产,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非动产”。
所以,现在台湾“刑法”并不是把电磁记录认定为动产,而是增订了电磁记录的单独保护罪名。
台湾地区刑法修正案增订的第359条规定:“无故取得、删除或变更他人电脑或其相关设备置电磁记录,致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者,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20万元以下罚金。
”台湾地区普遍认为,这一条规定的“电磁记录”,包括所有虚拟世界的账号、点数等网络虚拟财产。
4.我国香港在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认定和立法保护上,香港地区较为落后,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权益,对网络游戏中的武器及金钱利益的使用可视为一种权益。
另一种看法认为香港缺乏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机制。
网络虚拟财产是电子数据,按照香港法例的规定不算是财产,即便是在用户眼中这些网络虚拟财产很值钱,在法律上却很难对其加以保护。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属性我国民法也没有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属性做出规定。
在理论界,对此问题颇有争议。
我们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在民法属性上的理论构建,有以下三种选择:第一种是在现有财产法体系内,通过拓宽现有财产体系的空间,从而为网络虚拟财产找到一个落脚点,把网络虚拟财产作为知识产权客体,并对其采取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4]第二种是在现有财产法体系内,把网络虚拟财产作为物权客体,5]并对其采取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6]第三种是突破现有财产法体系,把网络虚拟财产定义为一种新型的财产类型,按照物权法的规则对其加以规制。
我们认为,界定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应当针对全部的网络虚拟财产,而不仅仅是研究网络游戏的武器、电子邮箱等个别的网络内容。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意见:1.网络虚拟财产不是知识产权客体我们认为,认定网络虚拟财产是知识产权客体的观点并不正确。
把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客体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网络虚拟财产和知识产权对象的“知识”都具有无形性。
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7]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首先,很显然,网络虚拟财产不是一种工商业标记,不属于商标权的范畴。
其次,如果说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知识产权的对象,它只能属于一种创造性智力成果。
在这样的前提下,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网络虚拟财产属于著作权和专利权的范畴;二是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新型的创造性智力成果。
一方面,通过把网络虚拟财产与作品和专利相对比,就会发现网络虚拟财产既非作品也非专利。
8]作品是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9]是思想和情感的表现,而无论是OICQ号码、电子信箱还是网络游戏中的“武器”以及网络本身,都不是思想和情感的表现,也不体现用户(玩家)、网络所有人的独创性。
如网络游戏中的“武器”,它首先是被游戏开发商创造出来的,玩家只是在游戏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取并使用的,其他玩家也都有获取的可能性,当然不是玩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