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地理之中国辣椒地理
- 格式:pptx
- 大小:8.61 MB
- 文档页数:60
中国最能吃辣的省份排名前十如下:
1、东三省
东北爱吃辣主要是因为冷、去湿气,东北人一般吃的辣主要是辣椒、大蒜、大葱,这种吃法在其他地方还是少的。
2、海南省
说起海南省大家就想起海南省的特产黄灯辣椒了吧,虽然海南普遍并不吃辣,但是有的少数民族吃辣比四川人还厉害得多。
3、广西省
广西人吃辣虽然一般,但是广西的辣椒酱很出名,广西的辣椒酱也不太辣,不过它的特色是加了蒜蓉腌制。
4、云南省
云南人多能吃辣?不说别的,光是辣椒品种,云南就得天独厚。
云南拥有世界上最辣的辣椒品种象鼻辣,这种辣椒的辣度是朝天椒辣度的20多倍。
5、湖北省
湖北省的辣是一种风味,它的辣在于带辣的卤味,而且家家都喜欢这样的味道。
6、贵州省
俗话说: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也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
贵州人爱吃辣以不稀奇了,像畅销世界的老干妈就是来自贵州的产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7、重庆
重庆大街上店铺最多的就是火锅店,由这个就看得出重庆对吃辣的热衷,重庆人吃的辣主要是麻辣,比较出名的就是重庆火锅了。
8、四川省
有人说四川的猫都能吃辣,这也反应了当地人吃辣的普及度,真是无辣不欢,四川又称麻辣之乡。
9、江西省
江西可是全国最能吃辣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萍乡市!当然,江西其它地区吃辣也很普遍,口味重。
10、湖南省
湖南人吃辣椒最厉害的可能还是湖南中部的邵阳和娄底一带,湖南人喜欢用新鲜辣椒或者干辣椒炒菜,来长沙开启美食之旅吧,爱辣的人会有幸福感。
地理趣味知识竞赛题 9、当洪水即将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是( )A .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B .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考生注意:C .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远处转移D .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1.本试卷共 100 分。
考试时间4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10、在阿拉斯加半岛北部的巴罗沃海角上有一个奇妙的湖泊,叫努沃克湖。
湖里的水分为两层,上层是淡水,下层是咸水,而且水层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
平常,陆地上的冰雪雨水流入湖中,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在每小因比重小而浮在上面。
当狂风卷起海水涌进湖里的时候,由于海水含盐比重大而沉入下层,形成了奇妙的双层湖。
该湖泊属于( ) 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A. 加拿大B. 俄罗斯C. 美国D. 日本1、下列哪个国家被称为“袋鼠之国”?()11、冰岛共和国的首都,也是冰岛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口,这里环境优美,很少有工厂,几A. 索马里B. 新西兰C. 澳大利亚D. 肯尼亚乎没有污染,所以被称为“无烟城市”。
这座城市名称是( ) 2、被称为“风车之国” ,又有“鲜花王国”美誉的国家是 ( ) A. 多伦多 B. 华盛顿 C. 雷克雅未克 D. 新德里 A. 英国B.法国C.荷兰 D. 南非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由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人3、世界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是 ( )们对口味的喜好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2~ 13 题。
A. 梵蒂冈 B. 摩纳哥 C.瑙鲁 D . 图瓦卢12、“贵州人不怕辣 , 湖南人辣不怕 , 四川人怕不辣” ,三省居民喜食辣的主要原因是()4、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A. 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B.昼夜温差大 , 辛辣可驱寒A. 比利牛斯山B. 喜马拉雅山C. 安第斯山D. 乞力马扎罗山C. 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D. 气候潮湿 , 辛辣可祛湿5、世界上最深的湖是() 13、“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 ,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哪一自然地理背景有关( )A. 苏必利尔湖B. 里海C. 贝加尔湖 D. 青海湖 A. 气候大陆性强,空气干燥B.地形崎岖 , 交通不便,调味品缺乏 6、世界流程最长河流是( )C. 饮用水中钙含量大,吃醋不易形成结石D.制醋历史悠久,品质好 A. 尼罗河 B. 长江 C. 亚马孙河D. 密西西比河14、《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我国的哪个地方( ) 7、 1861 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梅加拉亚邦的乞拉朋齐,一年里雨量达到了 A. 甘肃 B. 新疆 C. 内蒙古 D. 青海20447 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 5~ 9 月雨季中月平均降雨日数为 25~ 28 天。
DECODING THE CATERING解码餐飨辣椒传入中国前,吃辣的四川人吃什么?◆文| 安 安无论是烧烤摊还是下饭馆,你总是能听到一句灵魂拷问,“能吃辣吗?”作为广东人我,立刻摇了摇头 ,一点点微辣谢谢。
立刻在祖传吃辣“湖贵川”同事面前,一句“微辣”无疑等于认怂。
说不懂辣美味快感,辣已经成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解药。
只要一提到辣椒,人们就会想到湖南、贵州、四川之地。
当地人无辣不欢,特别是天府之国的四川,酷爱辣椒,辣椒已经成为了四川人的代名词,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川人为什么爱吃辣?从气候来说,我国的云贵川及两湖地带,湿气较重。
特别是四川地处盆地,长久不见阳光,所以当地人需要吃比较辛辣的食物来去除体内寒气。
而辣椒中含有一种叫做辣椒素的物质,吃后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张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变粗,血液加速,汗腺张开,全身冒汗,身上的寒气湿气就被驱赶出体内。
从地理来讲,历史上四川地处山区,山高路险,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缺油少盐,劳动人民生活极为困苦,饭菜缺油少盐,难以下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以解决油盐不足的难题。
所以当地人则酷爱辣椒。
但小伙伴们可能不知道,辣椒并非中国的本土物种,明朝间才传入中国的。
辣椒没传入四川人,靠什么来解馋?在辣椒没出现前,川渝地区的人们一直吃的是花椒、茱萸、生姜等,在古代承担着为四川人提供辣味的重要责任。
四川人不仅喜欢吃辣而且有种麻辣,麻辣,这麻辣的味道源于花椒。
花椒是原产我国,而四川是花椒的重要产区,被称为“蜀椒”“巴椒”等。
从春秋、战国时就出现在餐桌上了。
晋朝时期,四川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种植花椒。
据统计,现在川菜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菜肴需要用到花椒。
稍微夸张点说,花椒无异于川菜的灵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这首抒发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的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诗中的“茱萸”究竟是何物呢?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一种辛辣调料。
辣椒大县考题辣椒何时传入中国辣椒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近无毛或微生柔毛,分枝稍之字形折曲。
叶互生,枝顶端节不伸长而成双生或簇生状,矩圆状卵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狭楔形;花单生,俯垂;花萼杯状,不显著5齿;花冠白色,裂片卵形;花药灰紫色。
果梗较粗壮,俯垂;果实长指状,顶端渐尖且常弯曲,未成熟时绿色,成熟后成红色、橙色或紫红色,味辣。
种子扁肾形,淡。
辣椒考古学家估计,早在公元前5000年美索亚美利加人(玛雅人)就开始吃辣椒了,而在公元前7000年的时候就在此生长了,所以辣椒可以说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
最初发现于美索亚美利加的一年生辣椒,包括了番椒、甜椒和墨西哥胡椒。
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年),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
据此记载,通常认为,辣椒即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
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更迟至嘉庆、道光以后。
而当人们真正熟悉辣椒之后,发现它算得上是适应性极强的蔬菜,既容易种植,又便于存放。
更重要的是,它的刺激性辛香可以给饮食增添美妙的风味。
这种东西本质上也是一种成瘾品。
一旦吃开了,生理上的需求就可能让人停不下来。
所以陕,黔、湘、川、赣几省后来便“种以为蔬”,“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辣椒怎么传入中国辣椒是怎样传播到中国的呢?众说纷纭。
有人说辣椒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最初传入杭州;有人说辣椒是从越南传过来的,最初传入海南;也有人说辣椒是从马来西亚传过来的,最初传入广东;有人说辣椒通过陆路传播,其传播路线是中亚、新疆、甘肃、陕西,进而传入内地;也有人说辣椒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物种,在云南西双版纳经过人工培育,进而再传入其他省份。
以上说法大多不靠谱。
首先辣椒不可能通过日本传播,因为中国人引种辣椒的时间比日本还要早;辣椒也不太可能通过陆路传播,因为它跟胡椒不同,它从来都没有成为上流社会推崇的贵重物品,如果有人通过陆路来长途贩运辣椒,非赔死不可,像这种廉价食材只有走海运渠道才可能赚钱。
爱辣椒湖南人享受奋斗快感说起湖南人,没人不想到辣椒。
如果说“霸蛮”是湖南人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一个主要特点,那么,辣就是湖南人饮食的一种主要风味。
当问及一位在湖南工作的北方人对湖南菜肴的感受时,他说湖南有两道最著名的菜,一道是红辣椒炒青辣椒,另一道是青辣椒炒红辣椒。
这位朋友虽是开玩笑,但的确道出了正宗湘菜的特点:辣。
不吃辣椒的朋友来湖南,最伤脑筋的事就是吃饭。
餐桌上“祖国山河一片红”,辣得他们舌头发直,喉咙冒火,肚子痉挛,通身流汗。
领教了湘菜之辣的人,席前特别关照厨师不放辣椒,但端上来的菜还是免不了辣。
湖南的厨师不放辣椒不会做菜。
湖南人没有辣椒吃不下饭。
湖南人馋辣椒,就像《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馋酒肉,一天不吃辣椒,便“口中淡出鸟来”。
一位长沙老乡,到天津出差,有一个星期没吃辣椒,已到了不堪忍受的程度了。
一天早餐,在宾馆餐厅里看见卖一种油炸小鱼,红红的,像是用红辣椒粉炸出来的。
这位老乡喜出望外,立即买了一盘,端到桌上咬一口,怒不可遏,噔噔噔端着盘子去质问服务员:“这鱼怎么是甜的?怎么一点都不辣?”还有一位邵阳老乡,初次去北京出差,慕名上全聚德吃烤鸭,结果大失所望,跟朋友说:“鸭子不放辣椒吃得?北京烤鸭没有我们邵阳血浆鸭一半好吃!”可见,湖南人的确嗜辣椒。
湖南人吃辣椒也特别厉害。
故有“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的说法。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最先品尝辣椒滋味的却不是湖南人,而是现在最不能吃辣椒的江浙人。
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本是印第安人的一种调味品,16世纪末,辣椒传入中国,名为“番椒”。
起先,辣椒只是作为一种观赏的花卉被中国人引进栽培。
明末清初杭州人陈淏子撰《花镜》,曾说当时江浙人把辣椒研成极细的粉末,代胡椒食用。
到清朝乾隆年间,辣椒已作为一种菜蔬被普遍食用了。
《红楼梦》第三回描写贾母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范文2020年地理趣味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1/ 72020 年地理趣味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00 分。
考试时间 4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列哪个国家被称为“袋鼠之国”?() A.索马里 B.新西兰 C.澳大利亚 D.肯尼亚 2、被称为“风车之国”,又有“鲜花王国”美誉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南非 3、世界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是() A.梵蒂冈 B.摩纳哥 C.瑙鲁 D.图瓦卢 4、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A.比利牛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安第斯山 D.乞力马扎罗山 5、世界上最深的湖是() A.苏必利尔湖 B.里海 C.贝加尔湖 D.青海湖 6、世界流程最长河流是() A.尼罗河 B.长江 C.亚马孙河 D.密西西比河 7、1861 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梅加拉亚邦的乞拉朋齐,一年里雨量达到了 20447 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5~9 月雨季中月平均降雨日数为 25~28 天。
以后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年雨量记录,都远远落后于乞拉朋齐,可望而不可及!乞拉朋齐的降水属于下列哪种降水类型?()A.地形雨B.台风雨C.对流雨D.锋面雨 8、阿塔卡马沙漠是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区,是世界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的“干极”,平均年降水量小于 0.1 毫米,特别是 1845-1936 年的91 年从未下雨。
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和下列哪支洋流有关() A.日本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秘鲁寒流 D.本格拉寒流 9、当洪水即将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是( )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远处转移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10、在阿拉斯加半岛北部的巴罗沃海角上有一个奇妙的湖泊,叫努沃克湖。
辣椒在中国的流传[整理版]辣椒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农史》2005-2辣椒(Capsicum(frutescens L()原产于美洲,别名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和辣茄等。
哥伦布航行美洲时把它带回欧洲。
1493年,辣椒传人西班牙。
[1]明代后期(16世纪末)辣椒开始传人我国。
辣椒的引进和传播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辣椒传入的时间和路径我国最早的辣椒记载见于明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称之为“番椒”,这可能因为辣椒是从海外传来,又与胡椒一样有辣味而适作调料。
1621年刻版的《群芳谱?蔬谱》也载有:“椒,……。
附录: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实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子种。
”这两者是目前公认的中国辣椒最早记载。
关于辣椒传人中国的路径,前人研究不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编《中国蔬菜栽培学》?中提出有两条:“一经‘丝绸之路’,在甘肃、陕西等地栽培,故有‘秦椒’之称;一经东南亚海道,在广东、广西、云南栽培,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尚有半野生型的‘小米椒’。
”书中未注出处。
蓝勇认为,辣椒在明清之际传人中国,沿岭南、贵州传人四川和湖南地区而形成长江中上游辛辣重区。
?中国现代园艺学奠基人之一吴耕民先生考证了很多蔬菜的起源,却没有辣椒传人中国路径记述。
?笔者根据大量的方志资料及相关的书刊,认为上述辣椒由“(陆上)丝绸之路传人”和“经东南亚海道,在广东、广西、云南栽培”的可能性非常小。
辣椒的传人路径另有其道,可能性最大的有三条:一是从浙江及其附近沿海传人;二是由日本到朝鲜再传到中国东北;三是从荷兰传到台湾。
我国现存8000多部地方志,绝大部分为明朝以后的,是研究明末辣椒引入中国栽培及其影响的珍贵资料。
根据这些方志,笔者整理出《全国各省方志中辣椒最早记载情况表》(表1),从中可以看出,明代方志中没有辣椒记载,辣椒记载时间最早的是华东浙江的《山阴县志》(康熙十年,1671年)。
康熙年间,东北辽宁(1682)、中南地区的湖南(1684)和贵州(1722)、华北地区的河北(1697)也有记载;西部地区的陕西要迟一些,在雍正年间(1735)有记载,其它地区均在此之后。
第3期2020年5月阅江学刊YuejiangAcademicJournalNo.3May2020㊃科技史研究㊃我国辣椒起源与早期传播考程㊀杰摘要:我国最早记载辣椒的文献不是明浙江高濂‘遵生八笺“,而是山东王象晋‘群芳谱“,地方志最早的记载也见于山东㊂我国辣椒发源于山东,入清后由此向北㊁向西逐步传开,所用名称主要是秦椒,在整个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时间连续㊁名称大致统一的传播区㊂康熙㊁乾隆年间,以华北平原为核心,包括山东㊁辽宁等地方志的辣椒记载相对密集,是我国最早的辣椒喜食区㊂康熙至道光年间,我国南方的辣椒从浙江发轫,时间稍晚于山东,最初多称辣茄,台湾㊁福建一线后来传入的品种则称番姜㊂整个华东地区早期地方志记载比较稀散,显示出大致相同的区域特征㊂中南㊁西南诸省区的辣椒记载更晚一些,但大多比较密集,传播过程有着紧密联系㊂其中湘西的辣椒记载早㊁分布密,最初多称海椒,应该来自广东沿海,深得苗㊁瑶等少数民族生活风习传布和 湖广填四川 移民活动的推动,又适应一些缺盐㊁瘴湿环境民众的特别需求,由此先后向南㊁向西强劲传播,最终形成以湖南㊁贵州㊁四川㊁重庆为核心的广大密集分布区㊂四川盆地的辣椒兼得南北两个方向的来源,有着南北两路终极汇流的色彩,也标志着辣椒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传播主体过程的基本完成㊂上述三大区固然起始时间有先后,但更多是辣椒名称㊁传播关系㊁分布疏密的不同分野,奠定了我国晚清以来辣椒不同食用习性的区域格局㊂根据上述辣椒起源㊁传播情况及相关品种信息,可将我国古代辣椒的传入分为两个阶段㊂最早的辣椒应来自与山东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传入时间在明万历后期㊂辣椒这样的茄科草本植物在我国以木本之椒 命名,应与最初落脚在传统秦椒分布较盛的山东有关㊂清康熙尤其是乾隆以来,浙江㊁福建㊁台湾㊁广东等东南㊁华南沿海及相邻的江西等地多有不同新品种陆续记载并逐步内传,其来源则应以东南亚为主㊂关键词:辣椒;美洲新大陆作物;秦椒;‘群芳谱“;‘遵生八笺“中图分类号:S68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0)03⁃0103⁃24作者简介:程杰,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㊂我国辣椒由美洲新大陆作物传入,对传入我国的时间以及在我国的传播过程已有不少学者参与讨论㊂就笔者所见,近20年来,蓝勇㊁蒋慕东㊁王思明㊁丁晓蕾㊁胡乂尹㊁侯官响㊁郑南㊁俞为洁㊁刘夙等学者发表了不少可贵的论述㊂2018 2019年,笔者因偶然机缘301阅江学刊:2020年第3期触及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疑惑,遂着力就我国辣椒起源㊁传入途径以及早期传播状况进行深入考索和梳理,全局和细节都获得了不少新认识,不揣浅陋,一一奉述如次,就教于诸方家及广大有兴趣的朋友㊂㊀㊀一㊁我国最早的辣椒记载不是‘遵生八笺“而是‘群芳谱“今人论及我国辣椒的起源,多举明高濂‘遵生八笺“卷一六 番椒 : 番椒,丛生,白花㊂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㊂子种㊂ 该书卷首高濂(1527 1596,①浙江杭州人)自序及屠隆(浙江鄞县人)序写作时间均署 万历辛卯 ,即万历十九年(1591)㊂论者一致推为我国文献记载辣椒之始,并相应形成辣椒由浙江等东南沿海传入的说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㊂㊀㊀(一)‘遵生八笺“的 番椒 内容不出于万历十九年笔者考证发现,南瓜是最早传入我国的美洲新大陆作物,最初出现于北京㊁河北一带,应是明正德末年葡萄牙使者作为观赏植物种子带到北京,由皇家苑囿种植流入民间㊂为此对李时珍所说 种出南番,转入闽浙 作全新解读,②并阐明今人相关论述的严重错误㊂③为慎重起见,选择同为新大陆作物的辣椒作为参照㊂因辣椒在新大陆作物中食用价值并不突出,果实鲜红,观赏性相对鲜明,故有可能与南瓜同时传入,最早也应出现于北京一带㊂但今人论述多称最早出现在浙江,这不够合理㊂如果不是皇室交往的特殊渠道,纯然由民间自然传种,进入我国应不会如此迅速㊂这不能不使笔者对 万历十九年(1591) 这个时间油然生疑㊂另外,记载中所说 丛生 ,与辣椒生长状态明显不合,也值得怀疑㊂于是不得不认真追索,果不其然,这个所谓最早记载的时间和内容都存在问题㊂问题出在文献学上㊂今所见‘遵生八笺“主要有两个版本系统㊂一是明万历十九年序刻本,每卷标 雅尚斋遵生八笺 ,通称雅尚斋本㊂雅尚斋为高濂别号,该本应是初刻本,是高濂实际所撰内容㊂二是弦雪居翻刻本,卷端题 弦雪居重订遵生八笺 ,编者署 景陵钟惺伯敬父校阅 ,多为清嘉庆以来刻本㊂钟惺(1574 1625,湖北天门人)字伯敬,生活时代晚于高濂,所谓钟氏校阅应是书商托名促销而已㊂两种版本正文内容有些细节不同,比如 番椒 这条雅尚斋本无,而见于弦雪居本㊂后者传刻较多,成了通行易见之本㊂今人整理‘遵生八笺“,实以弦雪居本为依据㊂如巴蜀书社1988年版全本‘遵生八笺“,虽未交代所据版本,仅就其中‘燕闲清赏笺“部分来看,属弦雪居本系统㊂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赵立勋等‘遵生八笺校注“,卷首‘校注说明“称 选定明刊雅本为底本,以崇祯刻本和弦本为主校本 ,凡底本不误, 概以底本为准 ,凡有改动,均 予以出校说明 ㊂这个校勘体例定得很科学,但全书成于多人之手,疏严不一㊂笔者逐条核查,卷3至7基本按此办理,而卷9㊁12㊁15㊁16㊁19都有不少条目,甚至是大段弦本新增的内容径录不注,实际使用的是弦雪居本而非雅尚斋本㊂ 番椒 这条正在第16卷,该卷弦雪居本多有401①②③高濂生卒无考,据赵立勋等‘遵生八笺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812页‘校注后记“的推测为1527 1596年㊂程杰:‘花卉瓜果蔬菜文史考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549-552页㊂程杰:‘我国南瓜种植发源㊁兴起于京冀 我国南瓜传入与早期分布考⓪申说“,‘阅江学刊“,2019年第2期,第92-109页㊂程㊀杰:我国辣椒起源与早期传播考增补㊂弦雪居本按照雅尚斋本翻刻,绝大部分页面文字起始㊁分行都完全相同,如有少量增补,多以小字加注的方式增入㊂如该卷 枳壳花 红蕉花二种 题下小字㊁ 挂兰二种 条末小字都是在原版空白处增刻的㊂如有进一步增添,为了不影响下一页的版面,就把当页条文中语句混乱不爽的内容删除,换刻等量的文字㊂卷16 番椒 条就是由同页 山茶花六种 条删去一段文字腾出两行后补进的㊂而校注本对弦雪居本这些改动都全盘照收,且未加任何说明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王大淳等整理本同样称以初刊雅尚斋本为底本,以弦雪居本为校本,但基本采用赵立勋校注本的成果,至少‘遵生八笺“第16卷的正文部分完全一致,也未见任何交代㊂今论者引用‘遵生八笺“ 番椒 资料,应是仅就所见这些现代出版物提供的文本,将写作时间定为万历十九年,未注意版本之异,导致相关判断和论述不能无误㊂㊀㊀(二)‘群芳谱“所说 番椒 是我国辣椒的最早记载也许是受万历十九年‘遵生八笺“始载辣椒这一说法的影响,不少论者经常连带提及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三出 冥判 所说 辣椒花 ,也视其为较早的辣椒信息㊂‘牡丹亭“刊行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戏文中有一段插科打诨,末角举 辣椒花 ,净则附和: 把阴热窄㊂ 意思是说辣椒花能袪除阴湿之气㊂笔者以为,唐‘初学记“辑有 晋刘臻妻元日献‘椒花颂“ 的掌故,杜甫‘杜位宅守岁“中有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之句,以后椒花就成了诗文常典㊂明时蜀椒㊁秦椒之类已多称花椒,因花椒味辛而称 辣椒花 ,是戏中角色随口凑成三字花名以打趣,不能视为指今日所说植物辣椒的花㊂想必在明朝,即使万历十九年辣椒已引入中土,辣椒花是否立即用作药用,广为人知,值得怀疑㊂辣椒开细小白花,极不起眼,①是否能引人注意,用作戏文说辞,更是值得怀疑㊂其实 辣椒 一词在时间更早的沈周(1427 1509)‘石田杂记“即已出现,称 造红曲法:先取辣椒,不拘多少,晒干为末 ,②与糯米等和酒曲酿制㊂该书写作于明成化(1465 1487)年间,此时哥伦布尚未发现新大陆,所谓 辣椒 应是辣之椒,椒指花椒,而非辣椒㊂以椒酿酒,早在‘诗经㊃载芟“中已言之,以椒增香是极其古老的酿造传统,‘齐民要术“即有胡椒㊁干姜和酒之法,不能仅因 辣椒 两字连称就以为必是辣椒㊂笔者认为,我国文献最早的辣椒信息应是明王象晋‘群芳谱“的记载:番椒,亦名秦椒㊂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㊂子种㊂③王象晋‘群芳谱“有称其为类书者,其实是分类撰述㊁纂辑之作,既有抄辑各类文献资料的成份,也多作者综述补录之言,用王象晋自叙所说是 取平日所涉历㊁咨询者类而著之 ,其辑录也只是 以补咨询之所未备 ㊂ 番椒 条附录于 椒 目最后,未见前人言及,应是王象晋 咨询 所得㊂今所见明代‘群芳谱“刻本王象晋自跋署天启元年(1621)㊂王象晋叙跋显示,‘群芳谱“主要编写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至天启元年,时作者丁母忧继而被501①②③廖大闻修㊁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清道光十四年刻本)卷22: 番椒,俗名大椒㊂青茎绿叶,叶大倍指头而有尖㊂五六月开小白花,尖瓣五出,花心色黑㊂ 这段记载比较具体,在茂密的绿叶中,辣椒的小白花极不起眼㊂沈周:‘石田杂记“,清‘学海类编“本㊂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蔬部卷1,明天启元年王象晋跋刊本㊂笔者所据为早稻田大学电子版,每卷钤 岛谦吉图书印 ,符合日人天野元之助著录 沙村草堂本 下所述自藏本的特征㊂阅江学刊:2020年第3期贬官居故乡新城(今山东桓台)㊂王象晋自叙称 历十余寒暑 ,后来应有少量增补㊂崇祯二年(1629),王象晋起复,以参政督苏松常镇粮储,驻节江苏常熟㊂有学者考证,该书最初即由江苏常熟毛氏汲古阁刻印㊂①这是明朝著作中最早的番椒(辣椒)著录㊂内容极为简洁,包括别名㊁花色㊁果实的形状颜色口味以及种植方法等关键要素,除别名应属地方说法外,以今日科学知识衡量,其他无一不确㊂时间以定在王象晋自跋所署天启元年(1621)为是㊂当然这还有待弄清弦雪居本‘遵生八笺“等类似内容的出现时间㊂㊀㊀二㊁弦雪居本‘遵生八笺“等同期江浙出版物时间偏后㊁说法混乱接着必须弄清的问题是,‘遵生八笺“弦雪居本的成书或初版时间是否会早于‘群芳谱“?与‘群芳谱“出版大致同时或稍后,苏杭一带还有一些农圃㊁花卉㊁生活百科类坊书也有 番椒 条目,一并考察㊂㊀㊀(一)弦雪居本‘遵生八笺“关键是弦雪居本㊂此本清嘉庆以来广为翻刻,起源却不甚明了,弦雪居这一称号是书坊商号还是重订者的室斋雅称也不明确㊂明末清初陶珽所编‘说郛续“已收有高濂‘草花谱“,为弦雪居本‘遵生八笺“草本内容的选辑本,其中也有 番椒 条㊂据此,弦雪居本‘遵生八笺“应成书于‘说郛续“出版前,即明末清初稍前㊂而弦雪居本又署明钟惺校阅,揣其情形,也属书商托名营销,应出版于天启五年(1625)钟惺去世后㊂今所见弦雪居本有两种:一是国家图书馆藏永怀堂重订本,所谓重订应是针对雅尚斋本而言,馆藏著录为崇祯刻本,不明所据,但时间十分合理;二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课花书屋本,乃据永怀堂本重刻,时间应稍后㊂两种时间都晚于‘群芳谱“,最早也只在明崇祯年间㊂弦雪居本应出自江浙人士之手㊂重订翻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更是为了出版利益,对原书部分内容做了一些增删改易㊂其中卷3所加 临水观鱼 一条属苏州古吴茂苑之事,卷4杭州 飞来洞避暑 条加进不少文字,且更为详细,可见增订者应是吴下(苏州)或杭州一带人士㊂卷十二原 牛蒡菹 牛蒡脯 换成高濂‘野蔌谱“ 江荞 水菜 条,也都是苏杭一带水乡人士的偏好㊂而 番椒 一条,则应因‘群芳谱“一书传入吴中,由吴人出版,就便据抄而补入㊂比较弦雪居本与‘群芳谱“的 番椒 内容,因是在原雅尚斋本 山茶花六种 条中删除文字换刻,只腾出两行空间,一行为标题,正文只得容纳在一行十八字内,不得不对‘群芳谱“的 番椒 内容略作压缩和调整㊂弦本主要改动在删去 亦名秦椒 四字,替之以 丛生 二字㊂变化虽然简单,却特别值得注意㊂从下文所论山东地方志最初记载辣椒为 秦椒 可知, 亦名秦椒 应属鲁人所说,而非当时吴人所知,因而被直接删去㊂而所替 丛生 二字,则明显有错㊂辣椒是草本植物,无论在浙江还是山东都只是一年生,基部不丛生㊂究其原因,东晋郭璞‘尔雅注“称 椒树丛生 ,②成了后世关于木本椒类植物的基本知识,弦雪居本增补者应是因椒之名添加 丛生 二字,竟不知与辣椒生长状况不合㊂这一601①②参见崔建英:‘ 二如亭群芳谱⓪版本识略“,‘文物“,1986年第2期,第75-79页㊂郭璞注:‘尔雅“卷下,‘四部丛刊“影宋本㊂程㊀杰:我国辣椒起源与早期传播考删一添充分暴露了增补者对王象晋所说 番椒 基本无知,是抄录‘群芳谱“而妄加改易㊂㊀㊀(二)高濂‘草芳谱“该书或由弦雪居本相关内容拆版单印,也有可能相反,先有单行本,相应内容再集中融入弦本㊂其中 番椒 条,与弦雪居本完全一致㊂时间当与弦本同时或稍后㊂㊀㊀(三)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光启(1562 1633),松江上海(今上海市)人㊂‘农政全书“: 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㊂ ①内容与‘群芳谱“基本相同,也附于该书 椒 条最后㊂‘农政全书“中徐光启自撰部分大约写作于万历末至天启初,与‘群芳谱“同时㊂今所见‘农政全书“则是崇祯六年(1633)徐光启去世后由其门人陈子龙(1608 1647)等增订而成,崇祯十二年(1639)刊印㊂ 番椒 内容恰恰属于增补部分,时间晚于‘群芳谱“,应是抄录已传入吴中的‘群芳谱“,目的只是列述不同椒种的性状,不及种植,因而删去 子种 二字㊂内容上最接近‘群芳谱“,时间也应略早于包括弦雪居本在内的其他著作㊂㊀㊀(四)‘致富奇书“该书编者署名陈继儒(1558 1639),或为假托㊂番椒条: 番椒,丛生,花似秃笔头,红如血,味辣,可充花椒用㊂ ②与弦雪居本大致相同㊂所加 丛生 二字,当由弦雪居本而来,也有可能两书是同一班作手㊂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句将 子 改为 花 ,有两种可能:一是书贾刻书滥率马虎所致;二是因不了解辣椒的花㊁果形状,以传统椒类果实圆小推之,认为此处所说秃笔头㊁红如血,应是花的形状㊁颜色而妄改㊂笔者认为,后一种可能性更大㊂同时因属面向大众的经济实用指导书,又删去番椒 可观 之意,增加了 充花椒用 的功用说明㊂今所见该书最早的版本为清人重订本,序于康熙十七年(1678)㊂有论者称,此书已为明人戴羲‘养余月令“引用,后者成书于崇祯六年(1633),十三年增补㊂③就其内容和时间看,与弦雪居本㊁‘草芳谱“应大致相同,由同时江浙书贾参照编合而成㊂㊀㊀(五)‘食物本草“该书署名元李杲㊁明李时珍编著,卷首有天启元年(1621)钱允治序,崇祯十一年(1638)陈继儒序㊂书中又有崇祯十三㊁十四年间的内容,一般认为由明末姚可成编辑,刻成于崇祯十五年(1642)㊂④钱允治,苏州人;陈继儒,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姚可成,号蒿莱野人,生平不详,有称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㊂⑤该书个别版本有 吴门书林梓行 字样,⑥应当出于苏州一带㊂其 番椒 条: 番椒,出蜀中,今处处有之,木本,低小,人植盆中,以作玩好㊂结实如铃,内子极细,研入食品,极辛辣㊂番椒,味辛温,无毒㊂主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㊂ ⑦其中 结实如铃,内子极细 等描写比较切合辣椒701①②③④⑤⑥⑦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8,明崇祯平露堂本㊂陈继儒编:‘致富奇书“卷2,清乾隆刻本㊂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郑金生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8㊁191页㊂李杲㊁李时珍等编著:‘食物本草“,郑金生等校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455-456页㊂任百尊主编:‘中国食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83页㊂署于‘食物本草“卷首‘备考食物本草纲目“末尾㊂李杲㊁李时珍等编著:‘食物本草“卷16,第313页㊂阅江学刊:2020年第3期的情况,但又冒出三个明显的疑点:第一,椒名既称 番椒 ,又称 出蜀中 ,两相矛盾㊂我国花椒有两大传统产地:一称蜀椒,来自巴蜀;一称秦椒,古称来自甘肃天水,一说来自秦岭㊂该书列述食物均标明产地,这里却舍弃‘群芳谱“所说 秦 而改称 蜀 ,应是因蜀椒比秦椒质优名盛择而言之,也有可能所说为蜀椒之别种,更有可能是编者因体例要求而随意添加,所说主治功效也与‘本草纲目“ 蜀椒 条下所说 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 相近㊂第二,称番椒 木本 ㊂我国传统花椒,后来西域㊁南洋传入之胡椒均为木本㊂辣椒中虽有木本一类,在热带或亚热带南部多年生也有一些木质化倾向,但在吴中一般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所说显然因椒之传统常识随意言之㊂第三,性状描写中强调了盆玩性质,所说 今处处有之 ,也是明中叶李时珍‘本草纲目“以来本草类著作描述 秦椒 常用的语言㊂①综合这些因素,笔者认为这段内容所说应主要依据用作盆景栽培的花椒㊁胡椒类植物知识,融合了一些 番椒 即辣椒的耳闻信息而成㊂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徐光启‘农政全书“是正规农书,基本严守‘群芳谱“的内容,其他两种,则与弦雪居本‘遵生八笺“情况基本相同㊂后三者 番椒 内容有这样几点共性:第一,对辣椒性状的描述多少都有改窜,而改动的部分既有少量关于辣椒性状更为具体化的成分,也包含了一些与辣椒完全无关或明显不合的内容㊂第二,编写者多强调观赏价值,显然混杂了一些灌木㊁藤本椒类盆栽植物的观赏印象和栽培经验㊂在具体的描述中也就出现了丛生㊁木本㊁产于蜀中等完全脱离辣椒实际,更多指向花椒㊁胡椒类植物性状的内容㊂第三,辣椒的名称有了明显的变化,统一放弃了 亦名秦椒 之说,与‘群芳谱“有了明显的距离㊂时间稍晚的‘食物本草“称 出蜀中 ,与‘群芳谱“所说 番椒 更是完全不同㊂这些异常的信息都可见编者对‘群芳谱“所说番椒了解极为有限或基本无知,多应是因‘群芳谱“所载名目及内容,牵附相应的文人盆玩清供经验和传统椒类知识编述凑数而已,所说植物实际与木本花椒㊁胡椒类植物更为贴近,或许多少也融合了一些番椒(辣椒)的耳闻信息㊂这种情景还可进一步联系清陈淏‘花镜“中的相应内容来把握: 番椒,一名海疯藤,俗名辣茄㊂本高一二尺,丛生,白花㊂秋深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极细,冬月取以代胡椒㊂收子待来春再种㊂ ②陈淏(1615 1703),一作陈淏子,杭州人,与上述诸书属于同一地域㊂自序署康熙二十七年(1688),时间较前几种又过去了三四十年,有关记载值得更多期待㊂所说也确实远为详细,而且出现了 辣茄 这一新的名称,显然所指是辣椒㊂但存在的问题却同样明显㊂所谓 丛生 ㊁形如 秃笔头 悬挂可观 ㊁味辣 代胡椒 都明显沿袭弦雪居本‘遵生八笺“和‘致富全书“所说㊂同样也删去 秦椒 别名,又特地冒出另一别名 海疯藤 ,并称 秋深结子 ,则是更严重的破绽㊂所谓海疯藤,也作海风藤,前人本草㊁医书已多次提及,今称为胡椒科植物,木质藤本,与辣椒并非一物㊂明朝著述中,有一种海疯藤的资料与‘花镜“所说适可参照㊂801①②明中叶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二: 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今处处可种㊂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5: 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今处处有之㊂ 清陈淏‘花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卷3: 椒 有秦㊁蜀二种,今处处有之,惟蜀产者香㊂ 汪灏等‘广群芳谱“(清康熙刻本)卷13: 秦椒 生秦岭㊁泰山㊁琅琊间,今处处有之㊂陈淏:‘花镜“卷5㊂程㊀杰:我国辣椒起源与早期传播考王路‘花史左编“: 地珊瑚:产凤阳诸郡中,其子红亮,克肖珊瑚,状若笔尖下悬㊂不畏霜雪,初青后红㊂子可种,又名海疯藤㊂子有毒,甚辣,不可入口㊂ ①作者王路是槜李(今浙江嘉兴)人,这段记载也几乎全文见于‘遵生八笺“,与 番椒 同卷,归于观果花卉之类㊂陈淏所说虽然名称已十分明确,但明显混杂了这种地珊瑚(海疯藤)的相关知识,与明末清初书坊编者一样,仍是抟合木本椒类植物与耳闻辣椒信息而成㊂上述明末清初江浙一带书坊编书和文人著作,尤其是弦雪居本‘遵生八笺“,通常被人们视作江浙一带辣椒领先传播的信息或证据,但这些著作大都出于明末清初,时间晚于‘群芳谱“㊂除‘农政全书“全然抄辑‘群芳谱“外,其他有改动者多是掺合花椒㊁胡椒类木本植物相关知识和盆景制作经验而成㊂从下文的论述可知,入清后浙江以及江苏苏南地区早期方志物产志中的辣椒记载未见使用番椒㊁秦椒名称,与这些明末清初坊书 番椒 内容也了无瓜葛㊂显然,这些坊书的 番椒 内容没有多少苏杭当地的生活依据,应是坊间文人就‘群芳谱“的番椒内容抄辑编列,随意改动,是非错杂,不可据信㊂其中或多或少有些辣椒的影子,也远不明确,整体看与花椒㊁胡椒近,与辣椒远,远不如王象晋‘群芳谱“所说明确纯粹㊁切实准确㊂因此,无论从写作时间还是实际内容看,都以‘群芳谱“的 番椒 内容更原始㊁更切实,是我国辣椒时间最早,也最为真切可靠的记载,而同期江浙人士对辣椒应是所知甚少或基本无知㊂㊀㊀三㊁秦椒:辣椒在山东的起源与北方的传播在明确最早记载辣椒的文献和时间后,进一步就是对后续传播过程的追踪梳理㊂清道光以来,我国方志辣椒记载较为普遍,各地辣椒食用习性基本定型,尤其是道光年间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概括当时情景, 辣椒处处有之,江西㊁湖南㊁黔㊁蜀种以为蔬 ,②更是标志着我国传统辣椒分布和食用核心局面的形成㊂笔者的考察和讨论集中在明万历至清道光年间我国辣椒初传和不断兴起的过程,这可谓我国辣椒传播的早期阶段㊂综合各方面的文献信息,我国辣椒的早期传播分为三大版块或三大区系,每一版块或区系都有相对独立的源头或起点,也有大致统一的名称体系㊁分布特征㊂三大版块起步有先后,发展有快慢,相互间也有一些交接影响与交叉渗透㊂透过这一逐步展开的时空结构,可以切实㊁简洁地把握我国辣椒起源与早期传播的基本途径㊁发展进程和分布格局,深入了解晚清以来我国辣椒种植生产㊁食用风气区域差异的历史渊源㊂首先讨论第一版块即辣椒在我国北方地区的起源与传播情况㊂这一区系大致南以淮河(东端则是长江)㊁秦岭为界,即通常人们所说北方地区,包括山东㊁河南以及今 三北 地区核心部分的广大范围㊂我国辣椒最早发源于这一线的东部沿海,向北㊁向西渐次传播,展现出比较连续的过程和相对统一的特点㊂㊀㊀(一)我国辣椒起源于山东笔者认定王象晋‘群芳谱“所载 番椒 是我国最早的辣椒信息,山东地方志恰好有相应的佐证㊂王象晋是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我国方志最早的辣椒记载也出现在山901①②王路:‘花史左编“卷23,明万历刻本㊂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6,清道光山西太原府署刻本㊂。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摘要]原产于美洲的辛辣作物辣椒,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辛辣饮食相结合,迅速替代了传统的辛香植物花椒、食朱萸等,并且作为一种蔬菜,在全国范围內快速普及开来。
本文重点考证了辣椒传入的时间、路径以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辣椒在中国的分布和演进情况,对辣椒在中国传播的动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辣椒;传播;分布;演进;影响[中图分类号]S一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n000—4459(2005)02—0017—11辣椒(Capsicum.frutescens L.)原产于美洲,别名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和辣茄等。
哥伦布航行美洲时把它带回欧洲。
1493年,辣椒传人西班牙。
[1]明代后期(16世纪末)辣椒开始传人我国。
辣椒的引进和传播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辣椒传入的时间和路径我国最早的辣椒记载见于明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①称之为“番椒”,这可能因为辣椒是从海外传来,又与胡椒一样有辣味而适作调料。
1621年刻版的《群芳谱·蔬谱》也载有:“椒,……。
附录:----------------------------[收稿日期]2004-12-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0BZS034)[作者简介]蒋慕东(1963一 ),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思明(1961一 ),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明]高潦《遵生八笺》,《弦雪居》,光绪甲申年刻本。
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实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子种。
”②这两者是目前公认的中国辣椒最早记载。
关于辣椒传人中国的路径,前人研究不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编《中国蔬菜栽培学》⑵中提出有两条:“一经‘丝绸之路’,在甘肃、陕西等地栽培,故有‘秦椒’之称;一经东南亚海道,在广东、广西、云南栽培,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尚有半野生型的‘小米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