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8.32 KB
- 文档页数:6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教案
一、教学内容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科学探究》第四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让幼儿了解声音的来源,感受不同声音的特点,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声音,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倾听能力。
2. 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游戏,探究声音的特点,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鼓、锣、铃、塑料管、玻璃杯、水、录音机、耳机。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塑料碗、一把勺子。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各种声音(如动物叫声、交通工具鸣笛声等),让幼儿倾听并猜猜是什么声音。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声音,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探索声音的产生(5分钟)
(1)教师演示实验:敲击鼓、锣、铃,让幼儿观察并倾听声音的产生。
(2)让幼儿尝试敲击自己的塑料碗和勺子,感受声音的产生。
3. 探索声音的传播(5分钟)
(1)教师演示实验:将塑料管一端放入水中,另一端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声音的传播。
(2)让幼儿尝试用塑料管传递声音,感受声音的传播。
4. 探索声音的特性(5分钟)
(1)教师演示实验:调整玻璃杯中的水位,让幼儿观察声音的变化。
(2)让幼儿尝试调整自己的塑料碗和勺子的距离,感受声音的特性。
六、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敲击物体
声音的传播 塑料管、水
声音的特性 玻璃杯、水位
七、作业设计
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记录在作业本上。
2. 尝试与家长一起进行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感受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让幼儿了解声音的来源和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倾听和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实验和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同时,可以结合课后作业,让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加强与家长的互动。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
1. 教学内容的选择:本节课选择了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让幼儿了解声音的来源,感受不同声音的特点,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2.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三个部分进行组织,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声音的不同方面。
二、教学目标细节重点关注
1.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倾听能力:通过播放各种声音,让幼儿倾听并猜猜是什么声音,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倾听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在实验和游戏中,鼓励幼儿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培养幼儿的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细节重点关注 1. 教学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游戏,探究声音的特点,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2.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细节重点关注
1. 教具的选择:选择了鼓、锣、铃、塑料管、玻璃杯、水、录音机、耳机等教具,这些教具能够直观地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 学具的准备: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塑料碗和一把勺子,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五、教学过程细节重点关注
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让幼儿倾听并猜猜是什么声音,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探索声音的产生:教师演示实验,敲击鼓、锣、铃,让幼儿观察并倾听声音的产生。然后让幼儿尝试敲击自己的塑料碗和勺子,感受声音的产生。
3. 探索声音的传播:教师演示实验,将塑料管一端放入水中,另一端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声音的传播。然后让幼儿尝试用塑料管传递声音,感受声音的传播。
4. 探索声音的特性:教师演示实验,调整玻璃杯中的水位,让幼儿观察声音的变化。然后让幼儿尝试调整自己的塑料碗和勺子的距离,感受声音的特性。
六、板书设计细节重点关注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包括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三个部分,通过图示和关键词,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声音的相关概念。
七、作业设计细节重点关注 1. 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记录在作业本上,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倾听能力。
2. 声音实验:让幼儿尝试与家长一起进行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感受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 语言语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适当的语调,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声音的兴趣。
2. 时间分配:合理分配每个部分的时间,确保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倾听和操作,同时也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4. 情景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让幼儿倾听并猜猜是什么声音,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案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是否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2. 在实验和游戏中,是否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是否给予了他们足够的探究空间?
3.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使用了教具和学具,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 在课堂提问和回答环节,是否鼓励了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5.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时间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是否需要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整?
6.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补充?
7. 是否在教学中注重了与家长的互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8. 是否对幼儿进行了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是否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