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前区空间特征分析及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7
创造岭南山水生态校园环境-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
贸大学的规划设计
黄劲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 岭南建筑强调建筑与人、自然生态的协调关系,以追求建筑环境的科学化艺术化和建筑艺术的环境化为最高境界.在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组团规划设计中,我们以创造生态校园为目的,从调查研究环境出发,根据地形地貌布置建筑,让开许多古树古木,依山就势,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尽力创造南方独有的岭南建筑的特色,是一次有意义的创作历程.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黄劲
【作者单位】广州市设计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交流性的教学空间--广州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验楼设计 [J], 钟伟华
2.《国际经贸探索》立足岭南资讯辐射全国沟通世界——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探索》主编萧红 [J], 陈守敬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粤港澳大湾区科创生态圈日
益活跃 [J], 叶青;闫雪莹;苏莉娜(采访);舒湘蓉(采访);闫雪莹(图)
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粤港澳大湾区科创生态圈日益活跃 [J], 叶青
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21世纪法学丛书》(除特别标明之外,均为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位于改⾰开放前沿的⼴东省。
现有四个校区,总⾯积达6.17平⽅公⾥,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
⼴州南校区占地1.17平⽅公⾥,北校区占地0.39平⽅公⾥,⼴州东校区占地1.13平⽅公⾥,珠海校区占地3.48平⽅公⾥。
各校区树⽊葱笼,绿草如茵,景⾊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办学历史及优良传统 中⼭⼤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学。
1924年,世纪伟⼈孙中⼭先⽣亲⼿创办这所⼤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的校训。
原校名为⼴东⼤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学。
上世纪三⼗年代,中⼭⼤学设有⽂、理、法、⼯、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5年学校设⽴研究院,开始招研究⽣。
五⼗年代全国⾼校院系调整,中⼭⼤学成为⼀所以⽂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学。
新中国成⽴以来,中⼭⼤学⼀直是全国重点⼤学之⼀,也是我国⾸批博⼠、硕⼠学位授予单位和建⽴⾸批博⼠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
九⼗年代,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第⼀所研究⽣院,建⽴起学⼠、硕⼠、博⼠完整的⼈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成为培养⾼层次⼈才的重要基地。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先⽣⾰命精神,办好中⼭⼤学,作出更⼤贡献"的题词,进⼀步为办学指明⽅向。
2000年9⽉,中⼭⼤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1年10⽉26⽇,中⼭⼤学与中⼭医科⼤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学。
教育部与⼴东省⼈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民币,把新中⼭⼤学建设成为⼀流的⾼⽔平⼤学。
中⼭医科⼤学前⾝之⼀为博济医学堂,成⽴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的西医学府,孙中⼭先⽣曾在此学医和从事⾰命活动。
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学医学院。
1953年,中⼭⼤学医学院、岭南⼤学医学院合并成⽴华南医学院,1954年⼴东光华医学院并⼊。
学校先后改名为⼴州医学院、中⼭医学院。
第27卷第1期2005年1月南 京 工 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NANJ I N G UN I V ERSI TY OF TECHNOLOGYVol.27No.1Jan.2005当今大学校园规划的评析叶如海1,2,方 遥2(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6;2.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09)摘 要:对当今大学校园规划过分追求构图和图面效果,忽略了高校的实用性和人性化的需求,甚至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的现象进行了评析。
并对现阶段大学校园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呼吁弹性、循序渐进的校园规划,提倡组团式的发展模式,减少高层建筑的校园中比例等。
关键词:校园规划;形式主义;功能分区3中图分类号:T 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643(2005)01-0062-05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部开始制定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在其后的若干年内,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急剧增加,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22所,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108136万人。
至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8212万人,在校生达110816万人。
校园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新校园不断涌现,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自1997年以来,笔者参与了多个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
通过在设计过程中与同事的讨论,认为在当前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几点偏差。
1 形式主义大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场所,其本质是生产知识或者说是创造知识的场所,这需要一种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空间,这就是大学的空间[1]。
大学校园空间,自11世纪出现大学以来,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封闭到开放的过程。
现在的大学,不仅功能更为复杂,规模更加庞大,其社会意义也越来越重要。
但其最重要的作用依然是为师生提供交流的场所,而这种交流正是大学精神(Collegiality)的核心所在[2]。
2019年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作业任务书作业题目:中山大学南校区中轴线现状分析项目概况: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位于海珠区内,珠江江畔,旧称中山大学南校区,所在地亦称康乐园,是原岭南大学的校园,康乐园内,有一批建于清末民初的建筑物。
康乐园内,树影婆娑,鸟语花香,环境十分优美。
主要建筑有大钟楼,怀士堂,永芳堂,陈寅恪故居,黑石屋,马丁堂,竹根标本园,英东体育馆,明代乙丑进士牌坊等等。
2002年8月,广东省文化厅批准将这批建筑物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华南地区首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学校园。
学校对这批有着悠久历史、建筑风格独特、文化积淀厚重的建筑物极为重视,计划投入巨资分期分批对58座建筑文物进行高标准维修,以加强对建筑文物的保护,维护校园的传统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康乐园与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珞珈山并称三大中国大学最美丽景观。
广州校区南校园是中山大学的中心校区(园),主要行政机构坐落于此,校内学生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也有少量院系的本科生。
作业范围:如下图,因为地图年代较远,若涉及已拆除建筑和新建建筑,以地图为准。
所有建筑层高均以4m计入。
作业成果:1、CAD底图1份。
依据所给地图描线,要求按照实际尺度绘制,区分建筑、道路、水域、重要建筑名称等基本图层,忽略地形高差,不用标注层高。
2、平面图1张。
将上述CAD成果导出为.jpg格式,导入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美化。
(示例附在最后)3、A3版面图纸2-4张,具体页数依据排版情况自定,.jpg格式,分辨率300dpi。
图纸以电脑绘制,成果版式、色调自拟,应包含以下内容:①基地简要情况说明;②区位分析图;③现状平面图(即成果2);④现状分析图若干;必选:功能分区、总体结构、历史保护建筑、交通系统(步行、车行、停车)可选:绿化与景观体系、建筑高度、天际线及其他⑤(可选)现状总体建筑体块鸟瞰图(SU拉体块即可,无需细节和渲染)。
时间进度安排:1、第八周周一中午12点前(10月14日)提交作业成果1即CAD图给各班学委,上交dwg文件,统一保存为AutoCAD2007图形,文件命名方式“学号+姓名+年级班级+南校区CAD 地图”。
论高校雕塑对当代校园文化的公关传播——以中山大学南校区名人雕塑为例文/谭昆智引言公关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
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场所,其学生正处于青年时代,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待塑造及完善。
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是校园内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
校园名人雕塑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拓展自然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作用,是校园文化可视化表现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雕塑的分类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传播自己的良好形象。
大学文化是生活在大学中的每一名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生活学习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总和。
校园景观雕塑作为长期置放于校园空间中供师生观赏的实体造型艺术,结合公关传播与当前校园雕塑情况,可以将高校公共空间中的景观雕塑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纪念型雕塑此类雕塑旨在“纪念”。
通常以表现人类历史进程中值得记录并有一定意义的事件或能够体现值得宣扬精神的人物为主。
人物雕塑包括历史著名人物、在学校教育建设过程中杰出贡献者、专业学科相关的知名人士以及概念性的抽象意义上的人物。
选择名人雕塑作为校园文化的代表,除了弘扬精神外,也是希望学生漫步校园时,能够感受并接纳它们带来的感悟,借以提高自身素养。
纪念型雕塑一般使用能长期保存的雕塑材料,并安置在特定的环境、或纪念性建筑的综合体中,具有庄严与永久性的纪念碑特征。
2.寓意型雕塑大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元素,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以一种特定的雕塑形象来表达某种特定含义的占据校园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常用来传达学校对学子的期许或盼望,往往蕴含着学校的专业优势和独特性,制造出有寓意氛围的室外空间,这类雕塑通常会成为学校的标志性雕塑。
大学综合楼设计初探发表时间:2019-08-15T15:11:36.26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6期作者:李皓超[导读] 体现了功能复合、一楼多用、开放共生、多维共享的建筑特点,获得校内外人士的好评,也达到了设计者的初衷。
——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综合楼建筑设计为例(广州市科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综合楼,介绍大学校园综合楼的设计思路,并从校园规划及环境、总体构思、单体建筑、各功能板块详细设计及立面造型等角度诠释如何建构一座功能复合、开放、生态的综合楼建筑。
关键词:综合楼、融合、复合、标杆、开放综合楼建筑,一般是大学里的重点建筑,其所处地理位置往往是校园的关键性空间节点,外观形象具标志性,内部空间多见功能复合,流线繁多。
笔者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综合楼建筑设计为例,探求合理、完整的设计手法,以便把握如何在复杂的内外在制约条件下,设计出具有人文特征与时代特色的高品质大学综合楼。
一、校园环境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位于以温泉著称于世的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
学院占地1000亩,已建成的建筑面积约35万平米,拥有各类型建筑物近70余栋,楼层高度基本为4-6层,学生近2万人。
校园用地,为群山环抱的谷地,地势西北略高、东南稍低。
学院中轴线,自西北入口处开始,经中山路与博学路交界处的花坛,途经学院行政楼、教学楼建筑群、达图书馆,穿过图书馆后,抵达本次建设工程所在——学院综合楼。
综合楼位于校园中轴线的东南端,面对图书馆,迎向中轴线,其楼高10层,高度47.5米,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南方学院中位置最显要、体量最大的单体,将以标杆姿态统领整个校园空间。
二、总体设计设计宗旨——遵循规划,有机融合:建筑设计首先要尊重校园总体规划,既要有崭新的形象,呈现空间控制力与张力,又必须与校园空间及已建建筑一脉相承,有机融合;其次,需彰显学院的人文精神,与中山大学校本部既有的建筑风格遥相呼应,并使新建筑的时代气息与文化内涵达到有机统一,努力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意韵的高校氛围;再次,作为新时代校园的复合多功能型建筑,应反映信息教学与智能化的特点,形成多维开放、资讯共享的信息交换平台,有力促进多学科、多专业的横向联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资源互补。
校园内体育馆设计浅析——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体育组团为例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体育馆作为体育文化的衍生地,发扬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则是一个学校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部门,提高学生非物质形态的精神食粮。
因此,建筑的体型,功能环境设计要做到结合实际地形,当地的具体情况,以人为本。
本文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体育组团为例,阐述深圳校区体育组团的设计。
关键词:校园;体育组团;浅析一、项目设计概况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公常路以北,康弘路以东,羌下二路以西,与东莞黄江接壤的猪婆山、猪公山周边区区域。
东北侧紧邻东莞市,距离光明综合服务区中心约3公里,距离光明办事处约3.5公里,距离光明新区管委会约5.3公里,距离公.明中心区约5.5公里。
体育组团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工程项目的子项工程,位于校园主入口轴线西侧,猪婆山西北侧,与中轴线上的大礼堂相邻,北侧紧靠校园路,与河道相依。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比赛场馆、训练馆及游泳馆,建成后可满足校园的日常体育教学、训练和师生课余运动,包括篮球、台球、乒乓球场、武术、舞蹈等场地需求。
图1:项目定位图1、功能布置体育组团需满足学校球类及游泳比赛及训练需求,鉴于篮球、羽毛球、网球的净高需求,将平面功能分布叠加布置,整个平面由三馆形成“品”字形布局,综合体育馆居中,球类馆居西侧,游泳馆居东侧。
综合馆主馆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地上为4160座看台的比赛场馆,主场馆布置了16片标准羽毛球场及一个标准篮球场,地下为教学用房及设备房;球类馆为两层,首层布置篮球馆与排球馆,二层布置网球馆;游泳馆为一层,布置一个50米比赛泳道与一个25米练习池,室外布置一个50米泳道。
在整体布局上,满足学校提出功能需求,同时空间大方,且相互联系方便。
在体育馆比赛期间,一侧球类馆可兼做热身馆使用。
图2:总平面图2、空间特色体育组团外立面以陶板幕墙为柱,通过陶板幕墙体现竖向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