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让语文名著课堂精彩纷呈——以曹雪芹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为例.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6.61 KB
- 文档页数:2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5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3.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小说所运用的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2.思想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认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的重要意义。
这种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则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贾宝玉的分析完成的。
3.《红楼梦》的开头四回是全书的序幕,为后面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作了铺垫。
教师简要介绍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4.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
教学时数:1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教师简要介绍作者、作品、《红楼梦》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师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2.简要介绍《红楼梦》开头四回的内容。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优秀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015(优秀篇)《林黛玉进贾府》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三册的一篇重要讲读课。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是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训练序列中的训练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重点篇目。
构成本单元的三篇讲读课文和一篇选读课文,兼及古今中外。
本课属于中国古典小说,拟重点说明两点: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和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②《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表现艺术。
教学要点:1、分析情节结构。
2、分析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的写法。
3、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贾府的建筑、府内的布局和陈设等物质方面的“硬件”,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贾府在封建礼教方面的“软件”。
1、提问:请大家注意看看贾府有着怎样一些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提示:例如用餐、饮茶等)明确: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
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2、提问:文中关于贾府环境的“硬件”和“软件”的描写说明了甚麽?明确: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
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
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
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其实就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二、解释词语小厮:未成年的男仆人。
厮,古代剥削阶级对服杂役的人轻蔑的称呼。
厮认:互相认识。
厮,互相。
纳罕:感到奇怪。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不敢说话、屏住呼吸。
敛,liǎn,收拢;屏,bǐng,抑制呼吸。
茗碗:茶碗。
茗,míng,泛指各种茶。
憨顽:天真顽皮。
语文《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大全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背景和意义,把握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荐福碑”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2 教学难点对古典文学的语言理解、对林黛玉内心世界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4.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分析贾府的人物关系,探讨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黛玉进贾府的理解和感受。
4.4 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林黛玉的人物特点和贾府的重要人物。
4.5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后续章节,深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和命运。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5.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5.3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贾府的历史背景、社会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6.2 比较分析将《红楼梦》与其他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和价值。
6.3 影视作品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电视剧或电影的部分片段,引导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贾府的豪华与气派。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林黛玉、贾母、王熙凤等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7.2 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辩论林黛玉进贾府是对是错,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的教案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的教案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它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生活以及人情世故。
然而,在当代学生中,对于《红楼梦》的兴趣似乎不高。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巨著,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教案来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一部分:导入与背景介绍在开始学习《红楼梦》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引起学生们对这部小说的兴趣。
为此,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有趣的引导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1.你以前听说过《红楼梦》吗?你对它有什么了解?2.你觉得一个叫做“红楼梦”的小说会讲些什么样的故事?3.你为什么觉得这部小说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接下来,教师可以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
例如,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一些有关清朝社会、封建家庭结构和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资料,以便让学生对小说的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部分:情节预测与猜测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我们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小说情节的预测与猜测中。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一个个小的情节线索,然后让他们根据这些线索来预测后续的情节。
例如,教师可以说:“《红楼梦》中有一位主人公叫贾宝玉,他在一个豪门大族中生活,与多个美丽的女性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
请你们猜猜,贾宝玉与这些女性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故事猜测中来,增加他们对《红楼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第三部分:情感交流与互动讨论《红楼梦》是一部涉及复杂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小说。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讨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课堂辩论,让他们就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和角色展开讨论。
例如,他们可以讨论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发展、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贾府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等。
通过这样的互动讨论,学生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
小编小编整理了高一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一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3.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小说所运用的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2.思想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认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的重要意义。
这种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则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贾宝玉的分析完成的。
3.《红楼梦》的开头四回是全书的序幕,为后面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作了铺垫。
教师简要介绍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4.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教师简要介绍作者、作品、《红楼梦》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师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生于__年,卒于_63年。
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主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解读古典小说的人物个性,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解读林黛玉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主要手法。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看视频、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品读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大家仔细观看视频中的故事情节发展,视频放完了,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吗?没错就是《红楼梦》。
那林黛玉进贾府看到的是怎样的豪门家族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个美丽的女子走进贾府,走进《红楼梦》,进而走进林妹妹的内心。
现在开始我们的新课《林黛玉进贾府》。
(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①同学分享课前收集资料,介绍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
明确:作者: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曹頫之子)。
关于《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
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以贾史王薛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
林黛玉进贾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具体章节为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进贾府”。
本章主要讲述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示了贾府的繁华景象以及贾府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课文阅读,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封建家族的礼仪制度。
难点: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心理变化,以及作者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现贾府的手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红楼梦》的总体介绍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情节。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分析林黛玉的心理变化,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贾府的人物关系和封建家族的礼仪制度。
5.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典型的例子,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林黛玉进贾府1. 人物关系图2. 封建家族礼仪制度3. 林黛玉心理变化4. 作者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贾府的人物关系和封建家族的礼仪制度,举例说明。
3. 结合课文,分析林黛玉的心理变化,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请谈谈你对《红楼梦》这部作品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情节,分析了贾府的人物关系和封建家族的礼仪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但在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章节,深入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封建家族的礼仪制度,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林黛玉进贾府》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一篇必学课文。
本单元在全套课本中,是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训练序列中的第一个单元,重点训练小说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这个单元的训练与初中也有联系,对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初中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学生对作家作品并不陌生。
从课文本身看,主要写贾府人物出场。
人物出场的顺序安排极具匠心,不是大呼隆一起上,而是有先有后,把王熙凤安排在贾母等人之后,把贾宝玉又安排在最后,让一个重要人物,一个主要人物,先后在聚光灯下一展风采。
另外,作者写人物出场笔墨轻重也各有不同。
1、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比较阅读能力。
2、欣赏课文人物出场描写的艺术。
本节课的重点是比较研究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有四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即“人物的上场”、“人物的亮相”、“人物的表演和有关介绍”。
难点是要学习在相同的叙事模式中发现不同这需要对学生自然而又深入的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明确学习探讨的方向和范围,我先向学生提供课文学习有关资料(教材全解),并安排学生预习,在前一课时的基础山进一步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个学习小组,然后各小组自主选择学习探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化和细化讨论。
最后在我主持下各组交流研究学习心得。
选择同一话题的小组可以竞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反驳对方的观点。
交流中,我尽量做到不失时机的点拨并注意内外勾联,由表及里,彼此相较。
这样,通过课前的铺垫和课中的点拨组织讨论,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探究,竞答,比较分析,就将学生的研究阅读与老师的鉴赏指导结合起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一)明确研读范围1、导语中国戏曲中的主角出场一般是有固定程式的:第一步主角在锣鼓声中踱着台步上场,第二步主角来到前台正冠,整理衣服,来一个亮相,第三步做相关介绍,第四步表演才正式开始。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精选3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阅读古代小说的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过程方法:1、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特点。
2、从分析宝黛及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入手,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王熙凤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肖像、语言、动作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笑里藏刀黛玉有极强的自尊心、美貌多情肖像、言行谨小慎微、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眉清目秀英俊多情肖像、言行似傻如痴离经叛道正面描写和侧面宝玉封建贵族的叛逆者描写相结合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府的布局装饰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贾府这样奢华的环境中,生活着一些什么样的任务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
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节选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的?(1)对肖像的描绘特别的服饰:珠光宝气——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特别的容貌:“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与狡黠的本性。
(2)见黛玉时的言行“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嫡亲的孙女”“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该打该打”——善于奉承随机应变(3)回王夫人话充分表现了她果断能干的才能与善于机变逢迎的本事。
(这正是她赢得欢心,成为掌权人的原因)小结:精明能干、惯于权术、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笑里藏刀关于林黛玉(1)、原文中哪一句话能说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2)、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林黛玉在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妹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执意下,才去投奔外祖母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精选8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精选8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篇1[教学要点]1.鉴赏《红楼梦》各不相同的人物出场。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鉴赏人物的出场1.研究贾母的出场①学生朗读贾母出场的描写(“黛玉方进入房时……方略略止住”)。
②多媒体显示贾母出场的片断。
③提问:为什么贾母要第一个出场,又为什么要显示她的气派和礼仪?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指定若干名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明确:《红楼梦》无论是作为反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或宝黛爱情的悲剧,都离不开荣、宁二府这个生活舞台。
而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贵族宗法之家,荣国府这位“老祖宗”(贾母)是祖辈硕果仅存的宝塔尖儿。
荣、宁二府上下几百人都会环绕在她的周围。
她虽不是贾府家政、财政大权的掌握者,但却是这一家族的无上威权的偶像。
因此贾母第一个出场可以引出贾府一大批人物出场,如邢、王两夫人、李纨、迎春三姊妹等,也为后面的王熙凤、贾宝玉出场作好了铺垫。
第一个介绍贾母,一方面因为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地位最高,同时她又是黛玉最亲的人。
黛玉进贾府,第一个应该拜见的当然是外祖母。
贾母和黛玉相见时搂抱痛哭的描写,写出黛玉初入荣府时受到贾母的疼爱。
2.研究王熙凤的出场(1)指定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王熙凤出场的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让他们去歇歇”)。
(2)多媒体显示王熙凤出场的片断。
(3)提问:试分析凤姐出场的时机、方式和出场后的活动。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她的出场为最佳时机。
因为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邢夫人的儿媳妇,贾母的孙媳妇,却独揽着贾府的家政大权。
按她的身份,她应常在贾母身边随侍,应该和李纨等人一样随贾母一起出场。
但那样安排难以显出王熙凤的特殊地位和她的性格。
因此,经过精心构思,作者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与外祖母等人见面叙谈之后,使她能单独出场、单独活动来自我表现,显示其地位的重要以及她的与众不同的性格和才干。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出场方式。
激发兴趣,让语文名著课堂精彩纷呈——
以曹雪芹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为例
摘要:怎样激发学生阅读、品鉴的兴趣?
依照常理,名著阅读教学课堂中,诸如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节选《林
黛玉进贾府》等应该备受高中同学的青睐。因为《林黛玉进贾府》片段中塑造的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早已通过电视或者电影等多种媒体在高中同
学们的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教师都与笔者谈及
这样一个现象:教学时,同学们对《林黛玉进贾府》等名著不仅没有预料之中的
阅读热情,有的同学甚至还流露出厌学的情绪。究其原因,是因为文字形式的《林
黛玉进贾府》等名著文本不及影视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生动形象、吸引同学们
的眼球。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此探讨激发同学们学习诸如《林黛玉进贾府》等名
著兴趣之策略。
一、精彩导语,点燃兴趣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同学们对
诸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等名著的学习亦然。所以,上课伊始,我们就要
千方百计地通过设计精美的导语等方法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对所学
文本“向而往之”的阅读、探究意识,点燃同学们阅读、理解、品鉴文本的浓厚
兴趣,在“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中顺利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本中的
人物进行零距离的心灵交汇。
比如,教学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根据
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改编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大家肯定耳熟能详。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方面,再高明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等都不可能完全
领会作者在原著中所要表达的审美意蕴;另一方面,阅读体验是个性化的行为,
所以编剧、导演、演员等对名著的演绎未必如你一般深刻独到。鲁迅先生早就说
过——”没等我的话说完,同学们就异口同声答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
姆莱特。”笔者顺水推舟说道:“今天我们班有45位同学,看看有没有45位林黛
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同学们一边笑嘻嘻地答道“肯定有啦”一边怀着
好奇的心情不约而同地走进了《林黛玉进贾府》文本。
二、探究问题,引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这说明同学们学习诸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等文学名著也是从发现问题、
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开始的。因为,在阅读、品鉴诸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
等文学名著时,同学们一旦发现了问题,其认知心理和情感体验就会马上活跃起
来。由此,教学诸如《林黛玉进贾府》等文学名著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
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同学们产生一种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达到引发同学
们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浓厚兴趣的目的。
比如,教学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同学
们思考探究:
(一)文本为什么要如此铺写林黛玉进贾府的热烈、繁华场面?
(二)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你怎样理解作者这样
安排王熙凤入场的意图?
(三)王熙凤在贾母跟前为林黛玉的身世掉泪是真情还是假意?理由何在?
问题一出,同学们探究文本的兴趣立即被激发了出来,纷纷说道:“以前看
电影、看电视连续剧,光知道看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等,也没有去思考过这些问
题。”6分钟后,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了,而且所发表的见解均具
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创性。
三、表演文本,展示才艺
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表演课本剧犹如做课堂游戏,一般是儿童的专利,殊
不知高中学生对表演课本剧仍然具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
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
林斯基语)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非但“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
别强烈”,高中学生同样特别需要,因为只要是好学求上进的同学,没有哪一个
不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和赞扬的。所以,每当教学诸如曹雪芹的《林黛玉
进贾府》这类经典名著时,笔者总是鼓励同学们将课文先改写成课本剧,先在学
习小组讨论修改、试演等,再在笔者为大家“留白”的时间内轮流上讲台表演,
除了“演员”外,笔者及全班同学既是观众又是评委。评价的项目有:
(一)剧本的改编是否既忠实于原著又有新的创意。
(二)剧本中的台词设计是否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剧情发展的需要。
(三)剧本的台词是否精美、凝练。
(四)“演员”的表演是否过于夸张或者不到位等。
每次课本剧表演结束后,各项分数相加得分最高者依次授予“最佳编导”、
“最佳演员”等荣誉称号,全班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笔者也自掏腰包
买些诸如笔记本等之类的小奖品奖励获得上述荣誉称号的同学。
创新是我们课堂教学诸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等经典名著的灵魂,是
我们构建精彩纷呈的诸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等经典名著教学课堂的不竭
动力。因为假如没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即便诸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等
被古今中外公认的经典名著,在我们的名著教学课堂中也只能是一个个苍白无力
的字符,丝毫不能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品鉴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