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王银)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13
1.计算机系统组成1.填空题(1)硬件系统软件系统(2)主机外设(3)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4)操作系统(5)并发性共享性异步性虚拟性(6)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高速缓存(7)通用寄存器状态寄存器2.思考与简答(1)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结构特点是:①计算机应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大基本部件。
②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
③将编写完成的程序和数据送入内存,然后计算机口动地逐条取出指令和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和执行。
(2)微处理器:指计算机内部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处理过程进行控制的部件,伴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芯片集成密度越來越高,CPU可以集成在一个半导体芯片上, 这种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被统称为“微处理器〃。
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
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
Ftl微处理机(核心)、存储片、输入和输出片、系统总线等组成。
特点是体积小、灵活性大、价格便宜、使用方便。
微型计算机系统:简称〃微机系统〃。
由微型计算机、显示器、输入输出设备、电源及控制面板等组成的计算机系统。
配有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和多种工具性软件等。
(3)微型计算机发展的阶段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时间大约为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研制成功到20 世纪50年代后期。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时间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屮期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是集成电路计算机,吋间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 年代前期。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从1982年以来,日本及一些西方国家提岀了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的设想。
(4)操作系统的功能①处理器管理:实现处理器的分配和冋收等问题。
②存储器管理:操作系统对内存的管理。
③设备管理:主要任务是管理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的外围设备。
④文件管理:主要任务是对用户文件和系统文件进行有效管理,实现文件的共享、保护和保密,保证文件的安全性。
全国闽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计算机组装》教学实录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全国闽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计算机组装》2. 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3. 授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4. 教学时数:1课时本节课主要讲解计算机组装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的识别与连接,以及计算机组装的步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掌握计算机组装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组装的基本概念和组装流程。
2. 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连接计算机硬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计算机组装的基本流程和硬件识别。
具体包括:- 掌握计算机主要硬件的名称、功能和外观特征,例如CPU、主板、内存条、硬盘、显卡等。
- 理解并能够描述计算机组装的步骤,包括安装CPU、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到主板上的正确方法。
- 学习如何进行硬件的检查和测试,以确保组装后的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
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硬件的实际安装和计算机组装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具体包括:- 硬件安装的顺序和注意事项,例如CPU的安装需要先安装散热器,再安装CPU,避免对CPU 造成损伤。
- 硬件接口的识别和正确连接,如区分不同的内存插槽、硬盘接口类型(SATA、IDE等)。
- 组装过程中的故障排除,如电源线、数据线连接错误导致的无法启动问题。
- 理解和掌握BIOS的基本设置,例如调整日期时间、硬盘检测、启动顺序等,这对于计算机首次启动至关重要。
四、教学资源- 软件资源:计算机组装模拟软件、教学PPT- 硬件资源:计算机硬件组件(CPU、主板、内存条、硬盘、显卡等)、组装工具(螺丝刀等)- 课程平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教学视频、组装步骤图解、在线测试题库-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实操演示、互动问答、故障排查模拟五、教学实施过程1. 导入新课方式:以“计算机组装对生活的影响”为话题,展示一组计算机组装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组装的兴趣。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502072参考学时: 90学分: 5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2015年 1 月编一、适用专业适用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3年制中职,5年制高职)。
二、开课时间第2学期。
三、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3年制中职,5年制高职)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维护与常见计算机故障排除的基本技能,本课程也是学生就业所需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
2、教学任务本课程主要针对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系统维护、硬件和软件的销售、设备管理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计算机应用与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培养目标1、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自学能力;(2)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4)培养学生独立的决策能力。
(5)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表现、与人沟通能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培训学生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4) 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5)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性格;(6) 培养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能力。
3、专业能力目标(1)理解计算机系统及其部件的工作原理;(2)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各部件的组装方法;(3)掌握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应用软件的安装方法;(4)掌握常用组装工具的使用;(5)能进行计算机系统故障原因分析与掌握故障处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6)具有随计算机新技术的出现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7)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后续课程有“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课程。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学时数分配见表6.1所示表6.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七、教学内容和进程1、内容一表7.1“计算机组装、维护与维修基础”2、内容二7.2“主板”3、内容三7.3“中央处理器及散热器”4、内容四7.4“内存储器”5、内容五7.5“硬盘”6、内容六7.6“光驱与移动存储器”7、内容七7.7“键盘和鼠标”8、内容八7.8“声卡和音箱”9、内容九7.9“显卡和显示器”10、内容十7.10“机箱与电源”11、内容十一7.11“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安装”12、内容十二7.12“ BIOS设置及应用”13、内容十三7.13“计算机系统常用工具软件”14、内容十四7.14“操作系统的维护”八、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见表8.18.1课程考核方式九、课程资源的选用1、教材选用王正万,李远英《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西南交通大学出版,20102、参考资料网上教学平台:/whwx3、教学场地、设施要求本课程要求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多媒体教室)完成,以实现“教、学、做”三位合一,同时要求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方便下发教学任务和收集学生课堂实践任务,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尽量安排在机房上。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标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其他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置五个课程模块(初步认识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系统维护维修、综合实训)的学习内容,通过以上五个课程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各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计算机硬件的选购方法和原则,掌握计算机的硬件、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计算机软件的安装、计算机系统的维护、计算机系统的测试等技能。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微机)调试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重要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前导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常用工具软件》等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辅助学生学习后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组网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能力,培养更适应计算机相关岗位的合格从业人员。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正确选购计算机的主要部件;(2)能独立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3)能胜任计算机的维护工作,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故障的能力;(4)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2.知识目标(1)正确认识计算机硬件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硬件的选购原则和方法;(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计算机软件的安装、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的方法;(3)了解计算机系统常见故障的检测方法、计算机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计算机系统测试等知识。
3.态度目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协调、合作及沟通能力,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本课程在教学中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展开。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计算机调试、计算机销售,计算机系统维护三个岗位在实际应用能力要求上,结合实际操作来设计的。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功能为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认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安装、调试和常见故障的诊断、排除的职业技能,并为后继专业化方向课程的学习和应用做前期准备。
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的组装、BIOS 设置和硬盘分区、安装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系统测试、系统维护、故障检测与维护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具计算机网络维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网络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素质目标1. 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能主动参与到工作中。
2.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主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和协商。
3.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按照劳动保护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开展工作。
4.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和观点。
(二)知识目标1. 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各个部件的功能和性能。
2. 熟悉计算机各部件的选购、安装方法。
3. 熟练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置、调试及维护方法。
4. 掌握微机系统常见故障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三)能力目标1. 能够能熟练组装计算机。
2. 能够准确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及备份、恢复。
3. 能够熟练安装和使用主要防病毒软件。
4. 能够熟练诊断和排除计算机系统常见的软、硬件故障。
5. 能够进行基本的程序调试和错误排查,保证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三、参考学时36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内容设计建议表六、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教学应该在机房进行,充分体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2.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的内容,明确学习者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