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DOC)
- 格式:doc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22
景德镇传统陶瓷制瓷工序内容及分组附件1:景德镇传统陶瓷制瓷工序内容及分组一、采矿加工1、附薪烧矿:景德镇制瓷需要勘采瓷石,由于矿石坚硬,古人采用火烧,冷水击方法,使得矿石体面因热涨冷缩,产生龟裂,续用镐锄挖掘开采,取石待用。
2、碎石:舂石前要将开挖出来的大块瓷矿石,用人工砸成拳头体量大小规格的小石块,以便进行舂碎。
3.舂石:利用水的落差,使碓轮上下起落,将碓窝里的碎瓷石砸成粉末,一般需要十多个小时进行舂碓成粉,再粗淘洗制不。
4.制浆:将瓷矿舂碓好的粉末放入池中,浸泡一段时间,再进行淘洗,去粗,留细,沉淀成泥,以便取泥制不(墩)。
5.制不(墩):将池中取出的瓷土泥浆半阴干,待成泥不粘手时,再放入模夹中制成长方形的像砖样的“不”(墩)子。
6.推瓷土:推瓷土,是古代运瓷土的一种方法。
一般是在溪水边水碓旁,将制好的不(墩)子装在土车框里,再送往各做瓷作坊、窑场,进行加工生产。
7.制匣:用匣钵土打成泥板,切割成长条形泥片,在篾制活页桶形上敷卷匣钵柱体,规范形制。
8.接匣底:将打制好的泥板,切削成适合的圆形饼块,待半阴干时,再在卷好的匣钵柱体接底成型。
二、坯釉料制备1.练灰:在平地上,用狼棘草加石灰石头,堆成小丘状,再点火烧,石灰石遇到火的高温热量,会自行爆裂粉碎,与狼棘草灰混为一起制成釉灰。
2.筛料:将烧制好釉灰原料,用筛子进行去粗去杂精选,粗料可以再行烧制,细料则归类存放待用。
3.配釉:选用适合的灰釉料,按釉的配备比例,加进定量的“白不”,用水调成釉浆待用。
4.化不(dun):双手各持白不砖形,互碰敲碎放入缸中篾篮里,浸泡水中化开,自行下沉水底,加入适量的粘土,用水化开,搅拌成浆水陈腐。
5.稠化:将淘洗桶的泥浆,注入匣钵桶内,沉淀后去掉表层的水,待稠化一段时间,披于直立匣钵内壁周围,以便风干、备泥。
6.淘洗:用过箩的办法,即在两个泥桶之间,利用过浆铁锅,将泥浆中的粗渣、铁质,经细筛、磁石反复过滤清除,保证瓷泥的纯净白度。
1、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为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2、制坯:将调质的瓷泥经过模具等制成所须要的瓷器的外形,将坯胎凉至半干后至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在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3、上釉:依照瓷器的外形的不同,有不同的上釉方式。
圆口瓷器将瓷胎浸泡在釉浆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
4、釉下彩:是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
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
5、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途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
景德镇制瓷工序1. 景德镇制瓷的第一步选料啊,就像皇帝选妃似的,那材料得各个都水灵,稍有瑕疵都不行,挑剔得很呢。
2. 制瓷时把原料捣碎,这动静,感觉就像是雷神在敲他的大鼓,轰隆隆的,要把那些原料碎成渣渣才肯罢休。
3. 练泥这工序啊,那双手在泥里搅和,就像大厨在揉特大号的面团,把泥揉得服服帖帖的。
4. 制坯的时候,陶工的手就像魔法师的魔杖,在陶泥上轻轻一点,坯体就慢慢有了形状,神奇得很。
5. 拉坯就更绝了,陶泥在转盘上转啊转,就像个听话的小陀螺,陶工想让它变成啥样就啥样,感觉是在给泥巴做超级变身呢。
6. 修坯的时候,那工具在坯体上一刮,就像理发师给顾客精心修理头发一样,一点点地让坯体变得精致无比。
7. 晒坯时,一排排的坯体摆在那儿,就像一群等待检阅的小士兵,整整齐齐地站着晒太阳呢。
8. 画坯这工序可不得了,画师的笔就像马良的神笔,在坯体上这么一挥,花鸟鱼虫就都活灵活现了。
9. 给坯体上釉的时候,就像给一个光溜溜的小孩穿上一层亮晶晶的铠甲,瞬间就变得华丽无比了。
10. 施釉的时候,那釉料落下,就像仙女洒下的仙露,坯体瞬间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光彩。
11. 吹釉这活儿啊,工人拿着工具吹釉,那感觉就像吹泡泡似的,不过吹出的是能变成精美瓷器的“魔法泡泡”。
12. 装窑就像把一群娇贵的大小姐送进闺房,得小心翼翼的,不然磕着碰着可就前功尽弃了。
13. 烧窑的时候,窑里的火焰啊,就像一条愤怒的火龙,在里面肆意地翻滚,把瓷器烤得妥妥当当的。
14. 窑内的温度,高得感觉能把钢铁都化成水,那些瓷器就在这高温下慢慢蜕变。
15. 看窑火的师傅就像守护宝藏的巨龙,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生怕窑火调皮出乱子。
16. 出窑的时候,就像开盲盒一样刺激,你永远不知道这一窑烧出来的瓷器是绝世珍品还是有点小瑕疵。
17. 检验瓷器就像老师批改试卷,眼睛瞪得大大的,任何一点小毛病都别想逃过。
18. 包装瓷器那可精心了,就像给稀世珍宝穿上层层防护服,就怕它在运输过程中受了伤。
景德镇的工艺瓷器
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瓷器产区,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景德镇的工艺瓷器主要包括青花瓷、彩瓷和粉彩瓷等。
1. 青花瓷:青花瓷是景德镇工艺瓷器的代表作,其特点是白地上用蓝色釉料绘制纹饰。
青花瓷器制作精美,纹饰图案多样,常以花鸟、人物、山水等为主题。
青花瓷器色调清新,线条流畅,工艺精湛。
2. 彩瓷:景德镇的彩瓷以釉里红为主色调,其特点是在釉面上绘画并烧成。
彩瓷器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彩绘技法,如釉里红、釉下彩、釉上彩等,色彩鲜艳明快,绘制精细,寓意吉祥。
3. 粉彩瓷:粉彩瓷是景德镇的传统工艺瓷器之一,其特点是色调柔和、细腻,以缤纷的粉彩绘制器物表面。
景德镇的粉彩瓷器主要采用高温釉料,绘制内容以花鸟、人物、山水等为主题,造型优美,色彩和谐。
景德镇的工艺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设计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备受推崇。
无论是作为艺术品还是实用品,景德镇的工艺瓷器都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景德镇制瓷工艺流程
原料加工
把瓷石或瓷泥按一定比例与其他原料混合,成为坯泥。
然后,将坯泥用水和成浆,用小木锤将浆料在模子中反复捣制。
成形后的坯体放在窑内焙烧,坯体在窑内经干燥、拉坯、利坯、修坯、上釉、烧窑等工序制成瓷器。
造型加工
瓷胎的成型方法很多,有拉胚、雕胚、捏胚、雕花胚等。
拉胚是把泥用水和好,然后在模子中按比例调制泥料,用手或工具挤压成型,再经干燥和素烧等工序制成坯体。
雕花的坯体一般为人物和动物形象,有山水风光、花鸟虫鱼等。
捏胚是先用刀把泥片切成若干块,然后捏塑成各种形状的器皿。
捏坯是把捏好的坯体放在模子中,用手或工具把它压扁,再用刀刻出花纹和图案。
窑工们一般采用分层堆筑的方法,即将泥片一层层叠起,然后分层堆筑成坯体。
坯体表面的釉层经过焙烧后呈白或青白色。
烧窑是将烧好的坯体装入窑中,再把温度保持在1200℃左右的高温
下焙烧。
—— 1 —1 —。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工艺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料:选择适合制作青花瓷的高岭土和其他原材料,经过研磨筛选,制成细腻的粉末。
2. 制坯:将选好的粉末与水混合制成泥浆状,然后倒入模具中,经过振实、脱模等工序,制成坯体。
3. 刻线:待坯体干燥后,使用尖刀在器身上刻线,以后的上釉和绘花工序都以此线为参照。
4. 上釉:将釉料涂抹在坯体表面,使其形成一层光亮的釉面。
明代青花瓷的釉料多为柳叶青釉,有澄蓝色的特点。
5. 绘花:使用颜料在釉面上绘制纹饰,明代青花瓷的纹饰多以花草、山水为主题,用蓝色绘制。
6. 烧制:将装有绘花的瓷器放入窑中进行烧制,明代景德镇青花瓷通常采用高温烧制,以保证瓷体的坚硬度和釉面的亮泽度。
7. 成品:烧制完成后,将瓷器取出,经过整理、修磨等工序,最终形成一件完整的景德镇青花瓷。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工艺精细严谨,注重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瓷器作品。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者:来源:《景德镇陶瓷》2022年第03期景德镇瓷业建筑及技艺能长期存在和发展,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景德镇大量的窑房、坯房的修建,需大量的杉木、杂木和窑砖。
景德镇拥有丰富木材和耐火粘土,为大量的瓷业建筑提供了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
景德镇瓷业建筑技艺历史悠久,经历了三个大时期:宋元的形成和发展,明清以来逐渐成熟和鼎盛,近五十多年来逐渐为现代工厂式建筑工艺所替代。
景德镇瓷业建筑技艺是建立在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基础上,因瓷而兴,因瓷而盛,因瓷而荣,因瓷而传,反过来,景德镇瓷业也因窑房、作坊及其技艺而发展、兴盛和繁荣。
景德镇瓷业建筑技艺在窑房和作坊构造技艺上表现最为突出。
烧炼是制瓷最关键工序之一,而窑是该工艺决定性的技术设备,窑炉烧成技术的提高,成就了景德镇制瓷的辉煌。
景德镇宋代及宋以前使用龙窑。
它依山坡或土堆长条形倾斜砌筑,元代至明末,景德镇发明和使用了葫芦窑。
明清景德镇还出现了许多特种窑炉,如明代为皇宫烧制龙缸而特制的龙缸窑,也称马蹄窑,烧制颜色釉瓷的色窑。
明末清初,葫芦窑被改革,其窑体束腰部分被取消,出现了镇窑(蛋形窑)的雏型。
雍正年间,成熟的镇窑诞生,属古代最杰出的窑型。
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经历了从最开始的普通棚房制瓷到专业作坊、工场的发展。
从湖田窑宋元作坊遗址中可见宋元时期的作坊专业已趋专业化,至明清更是成熟。
根据清乾隆唐英《陶冶图编次》,雍乾时期,坯房和窑的结构、面积已与近代相似。
晚清、民国和建国初的景德镇传统瓷业建筑与清代雍乾时期并无明显的区别。
明以来,景德镇城市密布各类瓷业建筑,瓷业建筑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陶舍重重”成为景德镇的一大景观,坯房窑房十分密集与壮观。
清中期是景德镇传统瓷业建筑的最盛时期,有窑近300座,有作坊2000多处,瓷业工人10多万人。
清末尚有近200栋窑房,近2000多处作坊,瓷业工人数万人。
浅谈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浅谈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1、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
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
它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3、施釉:俗称刹合坯。
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
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4、画青花:俗称画坯。
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
5、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
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在汇集全国各地名窑技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自成体系。
其行业分工之细,专业化强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从御窑厂来说,其生产组织分工相当完备,具备了制坯行业的各种作坊:有舂碓陶土的作坊,有制作大小圆、琢器坯胎的作坊,有制匣钵的作坊,还有各种辅助性的作坊,如泥水作、大木作,船木作,铁作等。
许多局部操作大都由专业性很强的工匠担任。
同时将烧、做两行集中在厂内,设御窑若干座,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无所不及的大型手工作坊。
从民窑来说,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
陶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
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
同时,民窑业也具有完善的生产体系。
这个体系分为不同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其行帮组织,他们既各自独立经营,又处在经常的互相联系中。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这对工匠的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技艺的娴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新工艺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选矿→原料处理→配料→装磨→运行→放磨→过筛入池→陈腐1、选矿:寻找矿源、矿点,挑选合适能用的原料。
2、原料处理:(1)用轮碾机对石质原料进行粗碎。
(2)土料露天堆放,通过常年风吹、日晒、雨淋、冰冻等进行风化。
(3)根据工艺需要,对有些原料事先进行预烧。
3、配料:分别按照泥料、釉料的不同种类进行称重配料。
4、装磨:把配好的泥或釉料装入球磨机中。
5、运行:球磨机按照泥釉不同的加工时间要求开机运行。
6、放磨:泥浆、釉浆达到规定的细度后从球磨机中放出。
7、过筛入池:泥浆过筛入浆池,釉浆过筛入釉池或釉缸。
8、陈腐:泥浆、釉浆使用前存放一定的时间,以使其更加好用。
二、造型工序(2道)设计→造型(旋模子儿、雕塑)1、设计:根据艺术构思或客户要求画出作品图样。
2、造型:根据设计图样,圆器类作品用机轮旋出模子儿;人物、动物或异型类作品用可塑泥雕塑出泥子儿。
打漆→分线→闸子儿→打油→和石膏浆→注石膏浆→修模→揭扇→制套1、打漆:在造好的模子儿上刷上调好的清漆,以利于翻制模型。
2、分线:在打好漆的模子儿上合理地画出模型分块线。
3、闸子儿:翻制第一扇模型时,未翻的部分须先用泥闸起来。
4、打油:浇注模型前,在模子儿上刷一层油以利翻模。
5、和石膏浆:在石膏桶中倒入适量的水,把石膏粉按比例加入水中,搅拌成一定稠度的浆。
6、注石膏浆:把搅拌成的石膏浆注入闸好的模子儿待翻处。
7、修模:待石膏浆凝固后,按照要求把石膏模外面修刮平整。
8、揭扇:按以上步骤,逐扇把一套模型翻制完成。
9、制套:利用翻制成的第一套模型制成外套,可大量复制同样的模型。
四、成形工序(29道)(一)、注浆成形(12道)清模→合模→量浓度→过箩→注浆→放浆→开模→修坯→粘接→打章→干燥→抹坯1、清模:把模型内外全部清扫干净,以免混入杂质。
2、合模:把模型逐扇合对起来,不留缝隙并捆扎牢固。
3、量浓度:把浆缸中的浆打均匀,并用浓度表量出所需的浓度。
4、过箩:把合适浓度的浆起入注浆桶时过箩,保证浆中不混入杂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千年瓷都景德镇,有着一颗匠人对瓷器执着与坚持的心,我想,这座城市的灵魂应该是青色的。
景德镇的瓷器,它是温润的玉,是晶莹的冰,它更是山水之间永恒的翡翠了。
2006年5月20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
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一种产业,支撑一个城市。
历经千年、经久不衰。
早在东晋时期,景德镇称作新平镇。
这里青石铺路、小桥流水、雾皑青山。
丰富的瓷、土、窑、柴,兴盛的商业贸易,便利的水陆运输,成就了景德镇陶瓷业的繁荣和发展。
高岭村,位于景德镇东郊,最为上等的制瓷原料高岭土便产自这里,公园1869年,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根把高岭土音译为“kaolin”一个新的英文单词。
自从有了高岭土,陶瓷的质量工艺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岭村成了人们心目中瓷的故乡。
青白瓷是代表中国宋代制瓷最高技艺水平之一的瓷种,它确定了景德镇世界瓷都的地位。
景德镇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享誉海内外。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景德镇制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72工序方可成器。
分工明细将每道工序,都做到极致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需经数十年的历练方能达到。
1000多年前宋真宗皇帝对这里生产的陶瓷爱不释手就干脆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予了这个小镇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元代世主忽必烈在此设立浮梁瓷局,是元王朝在景德镇设立的全国唯一一所为皇室服务的瓷局。
明代洪武至清代宣统近600年间历代帝王都在此设立“御窑厂”景德镇,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成了全世界制瓷人的朝圣之地,这坐东方的小镇被西服人称做为“china”。
景德镇人世世代代以手艺为荣,千年守望、生生不息。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历史文章1.常见的五种釉下彩瓷及其容易形成的各种缺陷汇总2.从原料、烧成、配方角度分析陶瓷表面出现针孔和气泡的原因及解决办法3.导致陶瓷变形的原因方方面面,汇总常见的8个环节25种情况。
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一、高岭土选择在元代,景德镇制瓷业对于高岭土的选择非常讲究。
高岭土是一种优质瓷土,主要成分是高岭石和白云母。
景德镇地区的高岭土品质优良,是制作高档瓷器的理想原料。
在元代,高岭土的开采和加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所产出的高岭土质地细腻、洁白度高,为瓷器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瓷胎制作元代景德镇的瓷胎制作技艺已经非常成熟。
在瓷胎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采用“拉坯”和“印坯”等传统技艺,将高岭土制成各种形状的坯体。
拉坯技艺要求工匠有高超的技艺水平,制作出的坯体造型流畅、厚薄均匀;印坯技艺则是将已经制备好的泥饼印制成各种形状的坯体,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三、青花瓷工艺青花瓷是元代景德镇最为著名的瓷器品种之一。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工匠们会在素坯上描绘出青花纹样,然后施以青花釉料,最后进行烧制。
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工艺已经非常成熟,所产出的青花瓷器型美观、纹样精致、青花颜色鲜艳,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四、釉彩装饰元代景德镇的釉彩装饰技艺也相当精湛。
在元代之前,景德镇瓷器的釉彩装饰主要以白釉为主,而到了元代,釉彩的种类和施釉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元代景德镇的釉彩装饰包括青釉、白釉、蓝釉、红釉等多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此外,元代景德镇的施釉技术也相当独特,如“釉里红”、“釉下彩”等技艺,使得瓷器表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效果。
五、造型设计元代景德镇的造型设计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元代,景德镇的工匠们根据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造型。
这些造型设计既实用又美观,如扁壶、葫芦瓶、天球瓶等,都是元代景德镇造型设计的经典之作。
六、烧制技艺元代景德镇的烧制技艺也是相当独特的。
在元代之前,景德镇的瓷器烧制技艺主要以柴烧为主,而到了元代,出现了以煤烧、气烧等新工艺。
这些新工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瓷器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为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非遗——景德镇制瓷72道工序景德镇制瓷器72道工序一份尊容,帝王的年号赋予了一个城市至高无上的荣耀。
一项技艺,成为一张又一张世界级的名片,这就是瓷都,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制瓷工序分解图堪山,烧矿▼制瓷工序分解图运石,碎石▼制瓷工序分解图舂石,制浆▼制瓷工序分解图取泥,制不▼制瓷工序分解图船载,存行▼制瓷工序分解图烧灰,配釉▼制瓷工序分解图练泥,镀匣▼制瓷工序分解图验匣,送场▼制瓷工序分解图堪山,淘洗▼制瓷工序分解图铲泥,踩泥▼制瓷工序分解图抐泥,做坯▼制瓷工序分解图修模,定型▼制瓷工序分解图利坯,印坯▼制瓷工序分解图剐坯,取釉▼制瓷工序分解图削坯,接坯▼制瓷工序分解图捧坯,晒坯▼制瓷工序分解图荡釉,吹釉▼制瓷工序分解图蘸釉,烧矿▼制瓷工序分解图捺水,补釉▼制瓷工序分解图配釉,涂釉▼制瓷工序分解图淡描,混水▼制瓷工序分解图捏雕,刻花▼制瓷工序分解图驮坯,挑坯▼制瓷工序分解图修匣,装坯▼制瓷工序分解图加表,满窑▼制瓷工序分解图挑柴,烧窑▼制瓷工序分解图开窑,装篮▼制瓷工序分解图调泥,挛窑▼制瓷工序分解图看色,选瓷▼制瓷工序分解图擂料,挌色▼制瓷工序分解图起稿,拍图▼制瓷工序分解图搓料,画瓷▼制瓷工序分解图填色,写款▼制瓷工序分解图满炉,烤花▼制瓷工序分解图汇色,挑瓷▼制瓷工序分解图茭草,烧矿▼图文信息来源于墨器文化微信公众平台。
青花瓷烧制工艺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1、青料加工(1)淘洗:以适量钴土矿为一批置于篾箕中,一起放入盛清水的木盆中。
将木盆放在长凳上,洗料者则坐于凳之一端,双手不停地将半浸于水中之钴矿料块向上捞起,用力向下搓洗。
然后将篾箕移出木盆,将污水倒出木盆。
再将篾箕中之料移入木盆重新加水搓洗。
经七、八次至不见混浊为止。
(2)煅烧:将洗净料装入匣钵中,满料后面上盖黄草纸一张,并以黄泥封没。
装入窑中烟囱下。
深20厘米坑内,再以掘出之土覆盖其上,将土压平。
烧好后将匣钵取出。
估计煅烧温度在1000~1100℃之间。
(3)拣选:将煅烧好的料以筛孔为1毫米和0.7毫米筛过筛。
遗留在筛上的料逐粒拣选,以色泽润、比重大、有花和发金属声者为上等料;以色暗淡、比重轻、花少音哑者为次等料。
(4)乳碾:将上等料粗、细两种各半舂碎碾细即成上等青花色料。
色料用瓷乳钵碾磨,愈细愈好,一般碾一个月方使用。
2、绘画装饰(1)画面设计:画面设计可在纸上或坯体上进行,但须与制品器型、规格、装饰部位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在纸上设计的纹样必须适应各种器物的造型曲面,最后仍须将纹样画到坯体上,再用淡墨勾出确切的纹样轮廓。
(2)过稿:所谓过稿,是将定稿后的画面设计转移到拷贝纸(通常用棉纸或毛边纸)上的操作,凡需两次以上重复绘制的图案都要进行过稿。
过稿的方法是在定稿后的坯体上,用浓黄篾灰(即黄篾竹经火烧后的墨色灰)按纹样勾出纹样轮廓。
将毛边纸或棉纸覆于其上,用手指在纸背上轻轻磨擦,使纹样清楚地翻印到拷贝纸上。
再用浓黄篾灰把翻印到拷贝纸上的纹样重描一次即可。
重复绘制时,将拷贝纸贴于另一坯体的待装饰部位,用手指在纸背上轻轻磨擦,把纹样又清晰地翻印到坯体上。
一张拷贝纸上的纹样可以反复翻印到几个坯体上,使同一画面的复制非常方便。
(3)勾线:所谓勾线,即用釉下颜料在坯体上勾勒装饰纹样的形象,一般以线条勾勒为多。
其另一作用是利用胶油料的性能,在分水时堵住颜料色水流逸,使之不致扩散到纹样线条之外。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源远流长,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
1、拉坯: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且需内外修坯,拉制的坯体均比其他黏土要厚。
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比,而且还应注意到造型。
根据不同的造型,较大的制品还要分段拉制。
从在哪个部位分段,可以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
2、利坯:利坯是把黄色的泥坯放在利坯车上,然后坐在车上,用专门工具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一致,而使泥坯陈显出皓白的颜色,是陶瓷成型中极为重要的工序,最终确定着器物的形状。
利坯需要熟识泥料性能:器物造型的直、曲线变化、烧成时各部位留泥等。
3、画坯:陶瓷画坯是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许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不可忽视,最终出品的好看与否,全在于画坯。
4、施釉:施釉是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其方法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吹釉、喷釉、轮釉等多种。
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
施釉工艺是古陶瓷器制作工艺技术的一种,是指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
此过程决定最终的出品颜色。
5、烧窑:烧窑是在一个人工搭建的建筑物里,通过生火加热产生高温,使粘土烧制成型的过程。
窑厂盖法,可用土片去盖,可用煤饼去盖,可用粉石去盖,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略有差异。
每种盖法的耐热性不同,土窑耐热时间最短,耐热时间最长的是石头窑。
景德镇烧造工艺景德镇烧造工艺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以高岭土为原料,运用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色以青白釉为主。
由于采用了传统的制坯工艺和制釉工艺,瓷器的坯体很薄,里外都施釉,透光度很好。
当光线射入时,内部的图案会透出柔和的光芒,显得更加清晰、美观。
景德镇瓷器的特点是色泽光亮如镜,不含铅,也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属于环保瓷器。
这是因为它的坯体是用瓷石、高岭土烧制而成的,瓷石、高岭土都是对人体没有害处的物质,所以说,景德镇瓷器是环保瓷器。
景德镇瓷器的成型方法是先拉坯后施釉,釉在高温下流动、粘稠,所以胎中含有气孔,使用时间一长就会渗漏缺损,因此必须上釉,然后进行第二次烧制。
上釉时把器物放在窑中进行低温烘烤,然后用细水流喷洒在要上釉的部位,釉水会沿着裂纹流淌覆盖整个器身。
这种制作工艺可以使景德镇瓷器的表面更加晶莹、光洁、明亮。
景德镇陶瓷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无穷的智慧将其变为活的生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陶瓷艺术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享有“中国瓷都”的美称。
从小耳濡目染陶瓷制作工艺的景德镇市民李婧媛,从初中开始接触陶瓷制作,她坦言,自己是半路出家,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她从不轻言放弃,每天晚上都花大量时间练习拉坯,并乐在其中。
李婧媛介绍,她所学习的这套古代工艺瓷器的复杂制作技术,完全依靠手工,工序多达40余道。
2000年在南昌召开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会上,景德镇市送展的11件(套)馆藏文物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这些珍贵的馆藏文物,大部分是由景德镇民间艺人经数百年创造、传承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包括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等各种品种,它们精美的艺术造型、精湛的工艺技术,生动地反映了景德镇瓷器制作的辉煌成就。
2004年,景德镇市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瓷都——景德镇”被正式批准,成为国家第一个获得这一殊荣的城市。
那么你知道我们景德镇都有哪些陶瓷吗?今天老师就带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景德镇瓷器,下面跟我一起来吧!首先是青花瓷,青花瓷是景德镇传统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THE TRADITIONAL CRAFTS OF PORCELAIN MAKING IN JINGDEZHEN一点说明(代前言)白明严格算起来,读者们看到的这本书从最初的设想到完成已有7年的历程。
最初,由于教学的原因,每年3月份均带毕业生赴景德镇实习,为了让没有去景德镇的同学们了解景德镇独特的制瓷技艺,我从不同的工艺和环节中拍了一些照片和幻灯片,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进行讲解。
1996年由路甫祥先生任主编、杨永善先生任分卷主编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系列丛书之《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卷》中“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一节交由我编写,说实在的,当时对用陈述性语言将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做一番研究的兴趣并不大。
但随着自己在景德镇创作青瓷和青花瓷实践的不断深入,对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进一步的研究才发现,各种不同工艺步骤在看似简单和普通之中蕴含着相当多的合理性和惟一性,可谓博大精深。
如果纯粹用文字性的叙述想整体表现其工艺流程,会存在相当多的局限性。
景德镇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与其独特的材质、工艺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景德镇的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就土之外,基本上是这些“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
景德镇的瓷器作为全世界陶瓷文化中极其辉煌的篇章,其形成的审美经典已成为全世界共同接受的珍贵遗产和标准。
但lO00多年来,景德镇的制瓷技艺一直在世人的面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外国人自不必说,中国人也未必就有多么的了解。
从古到今,有关景德镇制瓷技艺的传说、文字记载和版画图解虽说也不在少数,但大部分不够全面和详细。
况且,作为一种技艺的过程,用文字叙述总是有隔靴搔痒之感,毕竟没有图片的“陈述”来得直接和明了。
2001年1月至6月我赴美国短暂地工作和讲学,在半年的时间里,穿梭于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十几个重要城市,在我的讲学中,除了我自己的作品介绍和示范外,我还有一个幻灯片讲座的保留项目,就是介绍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大约100张幻灯片粗略地反映了这个名闻天下的千年古镇的神奇技艺。
而所有听了我讲座的美国艺术家所表现出的对景德镇的崇敬心情和浓厚兴趣,让我充满了自豪感。
他们不断地询问我,类似我这些图片一样介绍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书能否买到,我告诉他们,给我一年的时间,可以购买我写的这本书……回国后,我觉得有必要尽快将这本书印出来,因为我手头的资料已很丰富:反转片、照片、绘图等近2000张,考虑到图片的优势,我与出版社的几位责编朋友经多次商量后决定以图解的方式将这本书推出来,以满足国内外陶艺界同行对景德镇制瓷工艺了解的迫切愿望。
对如何编排此书的内容,需做如下说明:一、全部采用自主拍摄的反转片及照片,并均为现场操作过程中的真实环节,在图片的美感与真实性产生矛盾的情况下,舍弃美感而追求真实,如田野考察,注重文献的史料意义。
由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片子的明暗及背景环境的某些不足之处,但绝对的真实性成为本书的“生命”支撑。
二、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工艺过程做重点介绍,如淘泥、拉坯、修坯、彩绘等过程,因为这些是景德镇制瓷技艺中的精华所在。
而像印坯、注浆、制釉等环节,由于具有普遍性,且图解的意义也不大,故从简。
三、所有的图片除本人示范的部分由责编之一李一意先生拍摄之外,均为作者本人拍摄,历时近7年。
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一些图片里环境的变化中看出来,同一个工艺操作过程,场地却不一样;同一个场地,背景也有所不同。
之所以保持这种变化,而不重拍,就是想给读者们一个真实的时间过程。
不同的作坊条件却是使用同一种技术,甚至连手法都是一样,而这些细节是可以让人们从中体味出一些属于景德镇特有的一种“味道”和“气息”,由此也可以看出景德镇制瓷技艺中严格的g币承关系。
四、图解的方式也是为了更便于非专业人员的阅读。
文字的叙述性具有增加思考的深度和挖掘精神与文化层面的优势,但有时在描述操作过程的细节时又会遇到说不透或“化简为繁”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为了尽可能使用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
在1999年我与江西美术出版社签订此书的合约时,我手头已经拥有近千张反转片,那是近5年的调查积累,原以为会很快完稿,但是真正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总觉得有相当多的环节留有缺憾或不够到位,只好就所缺图片再次赴景德镇拍摄。
寻师父、找朋友、进山区、入作坊,而拍摄又不总是随人心意,天公有时也不作美。
2000年和2001年夏天是我最辛苦的时候,共往返景德镇6次,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补拍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对一些不轻易示人的传统技艺也有了完整性的记录。
这些图片本身的说服力使许多文字显得苍白无力,因而用图解的方式成了最好的一种选择。
五、这本书的相当一部分读者将是外国陶艺家、陶艺爱好者和关心工艺文化和旅游的外国人士,为了便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瓷都的独特魅力,我用简单的文字对每张图片进行了注解,对一些特别需要说明的地方加以分析,使简单的图解具有不简单的内容。
由于自己在景德镇制作陶艺已有12年的历史,系统收集研究工艺过程的资料也有7年的时间,不仅使选择的工艺环节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而且更能切入和显示制瓷过程中的关键角度和部位,使图片拥有更强的针对性、学术性。
六、此书中已用的600余张图片,是在7年来所拍的近2000张片子中挑选出来的,在相同的工艺和环境中,精选最有说服力的图片。
600余张的片子也是充分考虑了在能说清问题的前提下,照顾到开本、容量和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后确定下来的。
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希望此书能成为读者手中值得珍藏的书籍之一。
在此,我要感谢江西美术出版社,在1999年签合约的时候,社领导们就确定此书为出版社的重点书籍,并由三位得力编辑李一意、张叠峰、汤华担任责编,给予我极大的信任和支持。
在编排和体例上也充分考虑我的建议。
严格、高效及对印刷的重视让我在与他们交流、交往之间充满愉悦和放心,这也是我乐意与他们长期合作的主要原因。
还要感谢毛增印先生,他为此书的翻译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让我感动。
我还要感谢我在景德镇的许多同行和朋友及无数技艺熟练的陶工们,没有他们充满奉献精神的帮助和合作,就不可能产生书中这些精彩的图片。
我更要感谢景德镇这座伟大的城市,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当代的陶艺家们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被关注的群体,与现代陶艺发达的美、日等国艺术家平等对话,是来源于创造灿烂陶瓷文化的真正主角——景德镇的贡献。
各国陶艺家和文化人在谈到陶瓷艺术时都无不表示出对中国的神往和敬慕,景德镇也由此成了世界陶艺家们心目中的“圣地”。
将这个让我们引为骄傲的城市和造就这个城市的特殊而神奇的制瓷技艺全面、系统地介绍给广大的读者,尤其是外国的陶艺家同行,是我——一个传统陶瓷大国盛名下的受益者心中的愿望和理想。
让更多的人来分享这个古老城镇的技术之美、工艺之美、文化之美,并倾听来自这些纯朴陶工们心底的欢歌。
谨以此书献给这座让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城市——景德镇。
瓷都景德镇Jingdeyhen, Capital of Porcelain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江西、安徽两省交界处,与浙江省相邻。
著名的旅游胜地庐山、龙虎山、三清山、黄山、九华山环绕四周,鄱阳湖、千岛湖左右辉映。
全境处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
景德镇东北、西北多山,东南部多丘陵、平原,地势有东北朝西南倾斜而下。
景德镇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气候。
年平均气温约17℃,无霜期平均285天,雨水充沛,日照充足。
温室的气候极适宜各种农作物和草木植物的生长,自然植被茂盛,尤其盛产松木、杉木和毛竹,所产茶叶也极为有名。
而最为重要的是,景德镇所处山区地下富含瓷石、高岭土等优质制瓷原料,且储量巨大。
境内主要河流以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山的昌江为主,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并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直通东海。
景德镇境内的三条支流——东河、南河、西河也于不同地点共同汇入长江,且支流流经之处多为制瓷原料和燃料的重要产地。
在古代陆路交通不畅的情况下,长江及其支流的水路运输对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期到了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因主要位于昌江之南,古称“昌南镇”。
据称,(中国)的英文单词就是源于“昌南”两字的音译。
宋代景德年间,“昌南征”更名为景德镇,并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精美瓷器著称于世,成为瓷器——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名闻天下的“瓷都”。
1.清代唐英《陶冶图说》中的插图和文字2~5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的插图2~5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的插图①∽③用木棍拨动陶车转动,转速快慢视器物大小而调整④将泥团摔搭在陶车转盘中心,双手蘸水将泥团包紧,称作“把正”渣胎碗的印模、修坯、打箍工艺该章节更多的内容渣胎碗是景德镇陶瓷成型过程中少有的一次拉坯基本到位、修坯较少的品类之一。
由于初坯栽在料板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变型,且手工拉坯难保件件符合规范,故需在一定规格标准的模子上印坯定型。
印坯模范一般以山土制作,经烧结而成,有一定的吸水性和坚实度,其形状与需定型的碗内形状一致。
1.将碗反扣在印坯模范上定位,以木板拍打坯底,使之禁固,然后用双手拍打坯体外壁,边拍边转动,使整个坯体内外形与模型完全吻合渣胎碗的印模、修坯、打箍工艺②用手抓紧碗足的泥将碗提起③古窑制碗修坯车间④用木棍拨动转轮瓷器——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⑤将已干的碗坯用补水笔在外侧刷水,以利修坯⑥在修坯座上将碗打正瓷器——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渣胎碗的印模、修坯、打箍工艺⑦⑧使专用修碗工具修坯⑨用青花色打箍⑩已画好待烧的民间传统“稻草纹”渣胎碗揉泥、拉坯工艺在拉坯之前,需先将泥房内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踩炼的第一步踩泥,俗称;“踩莲花墩”。
然后再以手工揉泥,景德镇称“挪泥”。
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
揉泥大约有两种方式:一种类似揉面,泥形呈旋涡状;另一种形似羊头,俗称“卷羊头”,景德镇大都采用此方式。
搂泥操作一般是在一条长板凳或平整的青石板(俗称“码头”)上进行,泥凳前低后高,便于用力。
操作是与凳面上垫一块白布,操作者骑坐在凳上双手用力揉压泥团,依次将空气排挤出。
搓揉成长条形后,竖起压短,进行第二次搓揉。
如此反复数次即可。
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
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且需内外修坯,拉制的坯体均比其他黏土要厚。
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比,而且还应注意到造型。
根据不同的造型,较大的制品还要分段拉制。
从在哪个部位分段,可以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拉坯饼BISCUIT BAT方板SQUARE BOARD瓷器——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揉泥①~⑤揉泥工艺。
每团泥量均需一致拉制直型杯①将揉好的泥团用力摔搭在拉坯饼中央,并把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