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中国青年的行为选择

应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中国青年的行为选择

应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中国青年的行为选择
应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中国青年的行为选择

应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中国青年的行为选择

文章摘要:在用武力绞杀社会主义不可能的情况下,西方的资产阶级战略家们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而主要对象就是青年一代,这是因为青年群体的特点与渗透的要求相契合,影响着政权的建立与稳固,在政党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政治取向决定国家未来走向。面对这种复杂的局势,当代青年应做到: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认识到并且要发挥自己在公民社会的发展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加强对西方渗透的免疫力。

关键词:和平演变意识形态渗透全面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解放思想的旗帜下,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自由,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文化。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开始日渐蒙胧,于是乎有的人开始对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了兴趣,甚至渐渐的趋于崇拜,比如:追星热,幻想一夜成名;拜金主义,只要能赚到钱,可以采用任何方式,甚至不惜牺牲做人的尊严;过洋节,有的人甚至忘了中国的年夜饭,只记得西方的圣诞节;出国热,有的人干脆一走了之弄个它国的护照干脆不回来了;崇洋媚外,迷恋西方世界的所谓自由解放,去实现所谓的个人价值,等等。殊不知,他们的这些行为正中了某些人的下怀。西方敌对势力正在为他们实行的和平演变策略所取得的成绩而窃喜。

其实,自共产主义诞生以来,资本主义一向视之为死敌。从围剿苏联到围剿中国,无所不用其极。但经历过朝鲜战争之后,美国人认识到,依

靠武力绞杀社会主义已经不可能了,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西方的资产阶级战略家们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用他们的话来说,把颠覆社会主义的重任寄希望于他们国家的后面几代。

在运用同样的战略把苏联搞垮以来,社会主义的龙头就是中国。于是,中国特别是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为他们和平演变的首要对象。那么,为什么他们要选择青年人作为实施和平演变策略的重点渗透对象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青年群体的特点与渗透的要求相契合。第一,青年处于人生的过渡期,价值观念没有最后确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与不确定性,给西方价值观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二,青年既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又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乐于求新、求变,西方可凭借在文化传播上的强势地位,充分发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的吸引力,麻痹、利用青年。第三,青年既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又容易冲动,西方正可利用青年的这一特点,攻击、炒作目标国的内政突出问题,煽动青年的反动情绪,而一旦青年被调动起来,其破坏力十分难以控制。第四,青年大多处于学习阶段或事业刚刚起步,在经济、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缺少抵御经济滑坡等社会波动的能力,在社会动荡期易于受到利益损害,西方可利用青年对生活状况的不满,激发、调动青年支持反对派。

(二)青年影响着政权的建立与稳固。首先,青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对维护政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在政治体系的变革、更迭过程中,青年总是处于公民运动的前沿。无论是19世纪欧洲青年的民族主义思潮,还是"五四"时期在中国青年中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80年代在青年中出现的现代化思潮,青年都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影响着政权的建立与稳固。其次,青年问题是现政权保持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当前,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威胁日益上升,青年问题与安全问题的联系日益紧密。青年是暴力恐怖活动的主要参加者,这些青年中很多是因为失业而产生了前途渺茫、极度叛逆的心理。还有一些青年虽表现出政治冷漠,却热衷于示威、街头暴力、毁坏公私财物等无政府主义的抗议行为。

(三)青年在政党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党政治是当代政治体系的主流,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政党政治。无论在实行何种政党制度的国家,政党作为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其社会基础都是影响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拥有足够数量的青年支持,是政党有效执政、参政的保障,也是决定政党发展潜力的因素之一,意味着政党的理念能够后继有人。西方通过向青年渗透,影响着目标国政党的社会基础,既能干扰政党本身的发展,也可以达到干预目标国政党政治格局的目的。而政党格局的变动往往是国家战略和政策调整的前奏,从对外关系来看,意味着与外国关系亲疏冷暖的变化。

(四)青年的政治取向决定国家未来走向。青年既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又是社会发展的传递者;既是当前社会的建设者,又是未来社会的开拓者。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向前推进,青年必然要取代老一辈,成长为国家的中坚力量,而青年对当权者执政理念的认同度决定着国家未来走向是否会发生变化。因此,对青年施加影响,促使目标国内部随着社会发展自发变革,既能达到演变目的,又能够节约成本,这种攻心方式取得的效果,远比武装颠覆深入、持久。美国知名智库兰德公司在一份战略研究报中称,那些受过西方生活方式熏陶的留学生回国以后,"其威力将远远胜过派几十万军队去"。

认识到这种战略的可怕目的和我们自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后,再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发动的这场意识形态的战争,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坚决不能!作为未来祖国发展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彻底的清除头脑中残留的西化思想,认清当前的形势和我们面临的危机,切实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自己:(一)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西方向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幅射面越来越广,密度也越来越大,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了挑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立足于当代,着眼于未来。我们处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

是接触、尝试新事物最早、最积极的群体,又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我们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同时,也要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三,要尽自己的努力在任何允许的场合向其他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意识形态与受众之间,不只是意识形态单向影响受众的关系,受众的特点对意识形态能否发挥作用存在一定的制约。当代青年崇尚个性、轻松、自由的特征愈发明显,说教式的灌输方法在实践中越来越缺少吸引力。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需使用大众化的简洁语言,以实例来提高说服力。

(二)我们要认识到并且要发挥自己在公民社会的发展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根本变化之一,就是由国家单一控制的模式,转化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共治。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就是非政府组织。青年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成员和志愿者的主体,占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比重也不断增大。因此,我们要强化我们的思想,防止被西方敌对势力煽动、利用。

(三)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加强对西方渗透的免疫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将越来越频繁。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需要树立正确、成熟的国际意识。第一,加强对西方文化一分为二的认识,处理好包容与抵制的关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化中既有优秀的部分,也存在腐朽的成分。我们应以发展民族文化为出发点,吸收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保持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性。第二,我们中的大部分普遍对国际政治现实缺乏深入了解,对参与国际交往心态较为单纯,在西方较为成熟的渗透手法面前,易于被麻痹、拉拢,要加强在参与国际交往中的防范意识,防止被渗透、利用。第三,一些人也出现了一些偏激的民族主义倾向,对国际问题的认识简单粗暴,要学会理性爱国,树立健康文明的国民心态。

中国乃普通百姓之国,不是少数资本家精英之国。中国的希望在于百姓,百姓的希望在我青年,青年觉醒则国觉醒,青年自强则国自强。堡垒

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只要我们的民族精神不倒,我们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筑成反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钢铁长城,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西方敌对势力的美梦终究会破灭。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 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既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挑战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既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对于经济全球化,目前尚无一致认可的界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经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但许多学者对经济全球化则给予不同描述.认为经济全球化界定需要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属性。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属性是生产的国际化,它使人类社会正以“国际贸易”时代进人“国际生产”时代,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的全球化。还有一些学者以为经济全球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应当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且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重新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作用,扩大同发展中国家交流与合作,这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果能及时积极参与,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就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在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3.引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我国工业化

应对西方和平演变中国青年的行为选择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中国青年的行为选择 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 班级:自研112 学号:2201100386 姓名:刘鹏德 2011年11月

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愈演愈烈,而主要对象就是青年一代,这是因为青年群体的特点与渗透的要求相契合,影响着政权的建立与稳固,在政党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政治取向决定国家未来走向。当代大学生正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影响不可低估。我们必须对和平演变的特征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为防止和平演变,当代青年必须要: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用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加强对西方渗透的免疫力。 关键词:和平演变意识形态渗透理想信念 杜勒斯说:“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由此可见,和平演变首先从改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上下手,然后循循善诱,登堂入室,最后控制青少年的思想。为和平演变中国青少年,美国中情局在《十条诫令》中非常明确地规定:“第一,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刻苦耐劳精神;第二,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第三,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第九,要利用所有的资源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国际敌对势力利用青年人的心理弱点以及最容易接受消费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宣传来诱惑和操纵他们大肆消费美国宣传的媒介产品,不仅从青少年市场群

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英文)

Western students enjoy a seemingly relaxe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This, however, is not the case for students in Asia, who face crushing workloads and are often very disciplined. In the first part of her Globalist. The decision is partly based on an inability —or unwillingness —to spend thousands of dollars in tuition fees, especially given the suspicion that local schools are better anyway. After all, what more could one want from a basic education than a strong grounding in language, math and science, all subjects in which Asian schools famously excel. Our main concern is the ability of our son —and indeed the whole family — to adapt to the strict diligence that is expected of the Chinese. Apprehension increases when talking to local friends.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standardized tests, beginning with the ancient imperial exams initiated during the Sui Dynasty.Shelly Chen is at the top of the class at th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ne of the city’s best middle schools. Already near fluent in English, she is studying German and ranks among the highest in her grade

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及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及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承担者。 经济全球化过程对世界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②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使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速度加快、投机色彩加重。③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④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推进,国际性经济组织日益完善,作用加强,国际经济规则也日趋规范。⑤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某些商品全球性的过剩也成为可能。⑥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和国际经济行为的风险,各国经济安全随时受到挑战,面临考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还会出现繁荣和危机的连锁反应,引起世界性的经济波动。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的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进改革和发展。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只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壮大自己。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 摘要: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科技。军事、思想、人际交往、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全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世界全球化步伐逐渐加快,包含的内容更加多样性、形式更加丰富。在现今世界发展中,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不断的全球化,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的发展进程、加速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了民主的进程。为世界各个地区、国家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呈现飞速发展,惹您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社会的法治进程、文化水平、政治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一直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更进一步的打开了国门,与世界接轨。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福音,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在一些内容上则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政治上,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资本主义的融入相对来说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在文化上,西方文化的入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弱化等一系列不好的影响。本文就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的发展。 关键字:全球化;中国;经济;机遇;措施 1、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开辟中国市场,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快速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民就业的问题。同时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还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范围,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结合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综合分析。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全球化的发展致使我国文化不断的流向海外,提高了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不利影响 1.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 首先,外资的引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外资企业投资的区域大部分都是经济发达、回报率高的高

西方世界“和平演变”政策分析

【西方世界“和平演变”政策分析】 在网络中、在现实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个论坛或社交平台的两极分化现象,有的以“民族主义”为主,有的则以"反动宣传"居多。 以我的有限参与为参考:instagram、pinterest、youtube主打娱乐社交,这里的仇恨言论比较少,环境较好;twitter用的较少,不清楚;facebook、google+有很多人会发一些偏激言论,不过facebook不会在主页推荐文章,只是推荐用户,只有进入他人主页或关注别人,才能看到他们的观点。google+对我来说,很不喜欢,全是推荐一些“极端言论”,包含着反华、种族仇恨、个人侮辱、诽谤造谣。如果说facebook主要是政客和明星赚人气的地方,那google+就是发泄心里不平衡和政治宣传的平台。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由来已久,1840年~1910年间,主要以船坚利炮的武力进攻打开中国国门,瓜分利益;1911年~1949年间,以支持、控制亲西方势力为主;1950年~1972年间,使用武装攻击、冷战对峙、扶植反对势力的综合手段;1973年以后,采取政治宣传、西化分化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采取军事上摩擦,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舆论上诽谤的反华政策。不过,在新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广大人民努力下,在充满敌意的国际世界中成长起来,愈发强大。 这时,西方世界无法打败这个国家的政权,因为它获得了几亿中国人民的拥护,打不倒,也推不翻。所以,“和平演变”成了最后的希望。 “和平演变”是目的,“颜色革命”是手段。打不过一、二代,就腐蚀你的五、六代,通过文化输出,把西方的价值观打造成“标准”,宣扬全世界的国家都要以这个“标准”来改造社会,直观的例子有“橙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天天吵着要别人和你步调一致,强迫他国使用与你相同的国体、政体,满满的强权思想,就像当年的苏联,强迫他国和自己一样走体制僵化的歪路,还不让别人改革。现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到处宣扬“美式民主”,声称其为“世界的标准”。想一想,真觉得可笑,我吃什么饭要你教?我走什么路要你说? 美国的政治宣传就如同选举,先许下诺言,然后开始与选民(被宣传者)唠家常,通过寻找与他们的共同语言为切入点,比如,一起抱怨现有制度的不合理,或者逮着人就骂(比较像湾湾)。等选民(被宣传者)对你产生了亲切感,甚至是好感,就可以把目的说出来了,因为他们正处于兴奋状态,才不会注意那么多呢~ 西方的政治宣传就如同“传销”,手法是一样的,先套近乎,寻找共同语言以获得信任,然后与他人配合来对你洗脑,他们会给你营造出家的感觉,他们对你非常好,请你吃饭、带你玩,告诉你很多你没听过的“故事”,还教你赚钱。他们把未来描述的如梦如幻,像天堂般美好,你不用再为没钱而苦恼,你不用再看见“富人”而生气,你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不用再为生活而天天加班了! 他们的话语句句入你心坎,而你则迫切的想要改变现有的生活,要朝着他们给你规划好的美丽人生而奋斗。来,醒醒吧!看看伊拉克、阿富汗,再看看利比亚和叙利亚,还有那乌克兰,你以为未来就如同西方宣传的那样美好吗?你想开豪车、住豪宅,又或者是想多要两袋米,你听从大洋彼岸的金发碧眼的“建议”,一步一步地走向不归路,不仅豪车、豪宅没得到,就连你原本的东西都没了,你变得一无所有,就像那些难民一样,温饱成了问题,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家产变成了废墟,甚至还要躲避“极端分子”的屠杀,你还觉得你不幸福吗?我们要公平正义、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保障合法利益。但这是要时间的,我们一直在摸索、在前进,我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请你们摸着良心,当你们看见难民被记者绊倒时,你是否会认为这个国家的人都是像那记者一样的可恶?当你们看见河滩上男童的尸体时,你又是否会觉得“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呢?你会不会说:这些都是极个别现象,其实都是中国人害的,

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英文)教学总结

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英文)

Western students enjoy a seemingly relaxe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This, however, is not the case for students in Asia, who face crushing workloads and are often very disciplined. In the first part of her Globalist. The decision is partly based on an inability — or unwillingness — to spend thousands of dollars in tuition fees, especially given the suspicion that local schools are better anyway. After all, what more could one want from a basic education than a strong grounding in language, math and science, all subjects in which Asian schools famously excel. Our main concern is the ability of our son — and indeed the whole family — to adapt to the strict diligence that is expected of the Chinese. Apprehension increases when talking to local friends.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standardized tests, beginning with the ancient imperial exams initiated during the Sui Dynasty.Shelly Chen is at the top of the class at th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ne of the city’s best middle schools. Already near fluent in English, she is studying German and ranks among the highest in her

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应对措施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作为时代特征,经济全球化伴随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而渐成潮流,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利益大调整而越加变化多端。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形象地说:“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已经开动,不管你是否坐在车上”。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种各样的国际标准和条例都逐渐走进我国企业的视界中,我国已经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但是不可否认,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别国的经济实力和这个国家的发展成就的评估存在着很模糊的认识,作为一个出口大国,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亟待调整哪些利益失衡 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当务之急是要高度重视和调整日益突出的失衡利益: 1.上下游产业利益失衡。由于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成本不断降低.下游产业常常从国外购买质优价廉的资源,致使部分上游产业在

国内的市场受到挤占,处境艰难。 2.消费者和商品与服务提供商利益失衡。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提高.进口快速增加,国内居民能够消费到种类更多、价格更廉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也加剧了很多行业的竞争压力。不少名优产品、老品牌或被国外品牌吞食或被市场淘汰。零售业全面开放后.我国流通企业与国外零售业巨头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实力弱的企业将面临困境。 3.区域发展利益失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对抑制地区差距扩大产生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势头。中西部与东部人均GDP的差距越拉越大。人均GDP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贵州之比达13倍,远高于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1.5~3倍的水平(美国历史上最大差距是7倍)。 4.能源资源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与价格形成能力失衡。我国能源和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与采购量不成正比。国际价格波动传导,还引起国内产业利益失衡。交通运输行业是石油消耗量的大户,全行业受到较大冲击。 5.“走出去”和“引进来”失衡。从全球来看,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和吸收外资的平均比例为1:3左右.远高于中国1:l的水平。我国对外投资总额仅占世界投资的0.5%.对外工程总额仅占世界的2.1%,劳务输出仅占国际劳务市场的1.5%。“走出去”严重滞后,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资源,也加剧了国内产业竞争,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不仅开工不足、利润下降.而且还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焦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正己心清本源,和平演变何足惧

最近看到了周小平的几篇文章《少年,你真的了解这个国家吗?》,《上甘岭己危,十五军安在?》等,文章内容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给了我们很多同志当头一棒。 曾几何时,我也曾相信过那些诋毁中国人,宣扬中华民族劣根性的言论;也曾看到网上那些号称发掘真相的帖子有多么信誓旦旦;也曾看到身边的朋友对我们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产生的怀疑。现在想想,当时是有多么愚蠢,仅仅就因为几篇莫虚有的帖子,就能对我们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就能对勤劳质朴的中国人,就能对党几十年历经苦难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产生怀疑吗? 那些谣言中,有说中国人不阅读的,有说中国人素质在世界上是最低的,更有人说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是捏造的。而传播这些谣言的,却恰恰是中国的本土媒体,可以说我们的喉舌正在诅咒我们民族的脊梁。回顾前苏联的历史,一个大国轰然倒塌,不是因为强敌入侵,却是因为内部瓦解,当一个国家的人们都不相信本国的历史,都不相信自己的英雄的时候,那这个国家已经面临灭亡的境地。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可以说在前苏联实行得非常成功。所幸,我们国家还有一大批如罗阳似的民族脊梁,有着无数为了国家振兴而奋斗的工人,农民,科学家…… 那么,对我们个人、国家而言,如何去抵制和平演变的危害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正己心,清本源。一个人思想的源头是什么,是他的价值观。当今社会上很多人的价值观,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已经产生了扭曲,一心向往着西方文明的生活。西方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已经在他们心里扎了根,对中国国内的体制各种抱怨,诋毁。我国虽然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它还是不完善,相信有一天它会发展完善,普及全中国甚至走向世界,成为真正促进人类发展的价值观,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即“合作,统一,和谐”。我们的喉舌——媒体人,更应该努力宣扬的是正确的价值观,而不尽是宣扬负面的东西博人眼球。当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正了,遇到类似情况,便不会人云亦云,而是会独立思考对与错,是与非,在思考中发现真理和真相,那么“和平演变”又何足惧?

中国与英美文化差异

中国与英美文化差异 【篇一:中国与英美文化差异】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 交流越来越广泛,而文化一直跟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见证着 国家的兴衰存亡。纵观世界,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在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 容和含义,随着大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使得各国之间文化交 流和碰撞也日益频繁。本文就目前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发展现状,简要分析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差异所在。中国论文网 /9/view-6808314.htm 关键词:英美文化中国文化差异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07-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有了 很大的提升,与国际社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这就使 得我国文化承受着来自各国文化的冲击,特别是英美等西方经济发 展大国,在进行经济、文化、贸易交流时,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及时分析各国之间的 文化差异,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1 研究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差异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处于国际社会中的每个国家要想得到高速的发展,就需 要保持与其他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等交流,而各国自身的发展历 程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有着 很大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研究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国家之间的发展有着重 要的意义,下面就研究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差异的必要性做具 体分析。 1.1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通常来讲,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 号化结构,主要包括文字、语言、文学、绘画等内容,不同地域、 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也不尽相同。文化是对人类社会长期的历史实 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不仅是对当时社 会人类生活特点的体现,也是对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特 色的积淀,更是对每个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

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10新闻本2班 10B07080231 胡及孝

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论文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金融危机;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是经济全球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资,组织最有效的生产、最快捷的流通,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和运动的一种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现为一国的市场、生产过程和资本运动超越一国范围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一、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的传播与使用离不开人的作用,随着人才流动日益加快,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更趋激烈。发展中国家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全球化自由流动的旗帜下纷纷流向发达国家,而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无疑是最大受害者,人才流失现象已严重危及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知识资本的作用显然应大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作用,没有掌握知识资本的人才,什么发展都不可能。 再次,在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利用全球化自由开放的口号,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规则,达到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过剩产品、打开发展中国家这片广阔市场的目的。他们推销的仅仅是

简说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由来及发展

简说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由来及发展 简说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由来及发展文/ 今宵有酒“和平演变”,是美国为首的西方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政策。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西方采取的最初手段是“扼杀”,然而二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变为十几国,形成了一个以前苏联为首的强大的阵营,同时资本主义体系却严重削弱,德意日战败,英法严重受损,对社会主义阵营不得不由“硬遏制”改为“软遏制”,即用和平的方法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达到颠覆的目的。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对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所起的实际作用,超过了其他所有的手段。 “和平演变”政策的产生发展,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其间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多有变化,但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本质却始终如一,并且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和平演变”的政策仍会继续发生作用。 早在1943年,罗斯福曾授意雷斯特·戴维斯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意在战后以美国的意志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格局。文中并没有涉及到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概念,但其中以金融、文化、贸易对外扩张,建立美国所谓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想法,却为后来的凯南、杜勒

斯等人提供了“和平演变”的理论思路。事实上,罗斯福的蓝图中通过大国合作,采用和平方式,在战后建立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想法,与“和平演变”的政策,在本质上还是一致的。 不过随着法西斯的覆灭,美苏合作的基础也随之丧失。罗斯福以经济诱惑苏联,借联合国迫苏就犯的目的并未得逞。布雷顿森林会议,苏联最终拒绝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并在欧洲及多处地区与美国全面对峙。面对着一系列新的变化,罗斯福的继任者杜鲁门认为《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以大国合作维持美国世界霸权的方法已不合时宜。此时,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适时地向美国政府发出了一份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作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他说苏联将在“一切认为合乎时机和会有好结果的地方,做出努力”,但前提是“美国拥有足够的武力,”但事实上“美国并不须要真正动武”。后来,凯南又在此电报的基础上杜撰了《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最终此文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里,须说明的是,凯南的理论是美国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消除共产主义世界存在的软弱和脆弱的地区”来遏制苏联的扩张。换句话说,凯南强调的具体方式是除武力外的所有方式,武力仅是作为一种前提

对于和平演变的对付手段

对于和平演变的对付手段 现在,美国一直在加强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他们在企图向中国的青年输出他们的价值观。于是,不少中国的青少年对中文和了解不多,但是却沉迷于网络游戏,日美韩的影视作品,甚至还出现了暴力倾向,其中,和在日美韩的影视作品中,有不少含有暴力,血腥等不良因素。而且现在,极端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毒素在腐蚀我们。 对于和平演变的成功案例: 颜色革命 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中欧、东欧独联体国家的以颜色命名的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也被称为“颜色革命”。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被1990年代的江泽民等人认为“是西方国家促成的”,不过很多人的观点是苏共自身的官僚体制与腐败造成的,而其中较主要的因素是苏共党中央作出的严重错误的决策及路线。这个观点被包括中共内部学界在内的人士所认同,中共也认为苏共在苏联解体前作出的错误决策和制定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共党中央告戒中共党员干部要杜绝官僚主义,坚决贯彻邓小平制定的路线方针,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不断探索和进步,同时自觉地抵制国际、国内的诱惑。 (以上文字,摘自百度百科。) 美国对中国和平演变的手段: 自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以来,其“和平演变”的手段颇多,包括利用新闻媒介对社会主义国家搞“攻心战”,利用“人员往来”和书报影视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以经济援助为名,实施“鼓励改革”的策略,力图将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大力扶持亲西方的下一代。 以上种种手段,西方在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使用的同时,都曾在中国身上用过。 艾森豪威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1958年我曾研究并草拟一个建议,要求美苏大批交换大

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及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及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承担者。 经济全球化过程对世界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②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使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速度加快、投机色彩加重。③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④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推进,国际性经济组织日益完善,作用加强,国际经济规则也日趋规范。⑤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某些商品全球性的过剩也成为可能。⑥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和国际经济行为的风险,各国经济安全随时受到挑战,面临考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还会出现繁荣和危机的连锁反应,引起世界性的经济波动。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的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进改革和发展。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只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壮大自己。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这几年,在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扩大出口的努力。实践证明,稳定人民币汇率、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决策和措施是正确的。 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主题是“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经济全球化之所以成为时代潮流,

【辩论】全球化之中国

有人认为中国是全球化中的最大赢家,你怎么看? 【翻页】 主持人: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融合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毫无疑问的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中深深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有观点认为,中国是全球化中最大的赢家之一。那么中国是否真的是全球化浪潮的赢家呢?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让我们有请持不同观点正反方开始辩论。首先有请正反方辩手陈述观点。 【翻页】 正方(王逸):我方认为中国在全球化中利大于弊。首先在政治上,政治全球化一是意味着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二是意味着国际政治机制和国际组织在全球和地区的拓展,从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三是意味着协调与合作的增多,对抗和冲突的减少、从整体上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放任自流和混乱的状态。因此政治全球化是从全球化衍生出的一个符合逻辑和契合当今国际政治实际的命题。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理应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 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最后,在文化上,中国文化产品将投入到世界各个地区,促进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识别需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儿女寻找文化归属的一种外在动力。再者,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文化需要为我们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国际舆论支持。 【翻页】 反方(叶妍妍):我方认为中国在全球化中弊大于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看似我们在全球化这一进程中收获颇多,但仔细分析便可以知道,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下面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陈述。首先在政治上,全球化以及国际干涉力度的加强使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全球化以及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