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史学概论》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庞卓恒。
目录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第一编历史学的本体论第一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第二节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第三节唯物史观怎样指导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第四节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第一节偏颇、诘难和困惑第二节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教训第三节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第一节什么是规律第二节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第四章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第一节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第二节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第三节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第四节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第五章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一节探索中的进展和困惑第二节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第三节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看历史动力第四节怎样分析中国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原因第二编历史学的方法论第六章历史研究方法第一节史学方法论的内涵和两类史学方法的区分第二节技术性方法第三节导向性方法第四节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和互补关系第七章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第一节什么是史料第二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第三节史料的鉴别第八章新史学方法第一节比较史学方法第二节计量史学方法第三节口述史学方法第四节心理史学方法第三编历史学的认识论第九章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第十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第十一章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后记总结历史含义:1,人类过去的经历2,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3,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史学概论《史学概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具体史实,阐述了历史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历史导论》的综合性突出。
它既包含了历史学的基本理论,也包含了中外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学史、学史的方法和史学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第三,在反思中外史学成就和问题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风格。
这是一个中国历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学术气质。
第四,历史概论是当今中国史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史学家对历史的基本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史学发展的前沿。
1图书信息书名: 史学概论作者:李隆国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7月ISBN: 9787301153659开本:16开定价: 28.00 元2内容简介《史学概论》基本是一本“史学入门手册”,介绍本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结合大量普通历史学家的论著,介绍查找资料的门径,选题的操作,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讲述考订史实,分析历史现象,写作合格论著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介绍史学传统,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试图沟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开展对话的共同平台。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学科本科生基础课教材,分章节讲述了历史学的性质,学科特点,从事历史学研究需要训练,简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3图书目录第一章导论:史学概论源流一、起源于西方二、现代中国的史学概论三、当代中国的史学概论四、本书宗旨第二章历史、历史学家与历史学第一节历史一、史字源流二、过去与历史第二节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一、历史学与科学二、观察历史的两种方式三、历史学科四、历史学家第三节历史学有什么用?一、史学之功用二、现代历史学的用途三、历史学与思维训练第三章历史研究的逻辑起点:史料收集第一节历史研究的起点第二节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一、过往史二、史料第三节史海导航:工具书一、现代学术与工具书二、知识的查阅三、书目四、史料学第四节史料分类法一、史料分类法概说二、二分法源流三、中国古代史料分类第五节史料收集程序举例第四章历史研究的实际起点:选题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一、何谓选题?二、新手的有利条件与不足三、经验之谈四、三种系数第二节可行性调查一、可行性调查的范畴二、研究计划第三节历史学家的选题技巧一、小题大做二、举偶第四节作业选题第五章理解史料:传统辅助学科第一节传统辅助学科第二节年代学(Chronology)一、中国年代学二、公元纪年三、年代学与历史学第三节书学、文书学与档案学一、书学(Paleography)二、文书学(Diplomatics)三、档案学(Archives)第四节语言学(Philology)一、识字二、训诂三、翻译第五节校勘学(TextualCriticism) 一、校勘四法二、校勘新法三、校勘“怪圈”第六章理解历史现象:现代辅助学科第一节现代史学与社会科学第二节视野的拓展第三节新史料的利用:历史人口学一、马尔萨斯与现代人口史二、剑桥人口小组的研究三、中国人口史的实践第四节史学科学化:经济史第五节历史发生学:结构、文化与事件第七章考据第一节考据之缘起一、说考据二、中国考据传统三、西方考据传统第二节内部考据(Internalcriticism)一、文献二、标点三、读不通与获取信息第三节外部考据(ExternalCriticism) 一、时间二、地点三、作者四、史事第四节证据的运用原则一、确证、通识与阙疑二、意见性史料的利用三、尊重证据与考据的真精神第五节示例两则一、《辞海》“竹刻”条辨误二、“同观福音”源流第八章历史写作第一节历史写作与文章一、古代历史写作原则二、现代历史写作与叙事第二节从记载到研究一、记载与研究二、折中于记载与研究之间第三节现代历史写作一、论文的缘起二、学术规范三、论文写作技巧第九章传统中的史学第一节传统与史学一、静态传统与动态传统二、史学传统三、史学传统三重奏第二节史事的传统第三节口传与历史记忆……第十章历史是什么?——思辨的历史哲学第十一章历史学是什么?——分析的历史哲学后记。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和要求:一、弄清史学概论的基本释义。
讲授提纲:一、史学概论的定义1、史学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1)史学存在的机遇中国有悠久的重视历史传统。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学习历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社会仍然要学习历史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史学遇到的挑战现存的体制还不完全适应史学发展的要求。
史学被社会的误解。
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三难”。
史学本身要求跟上社会科技发展。
2、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在中西方中的区别(1)理论是的定义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理论有知识有系统的看法。
理论的出现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2)史学发展会产生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西方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别。
中国对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有细微的区别3、史学概论的释义(1)是研究历史科学自身的科学2)主要介绍基本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二、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基本理论(1)唯物史观(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4)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5)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6)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7)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8)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历史的指南。
2、基本知识(1)综合性知识哲学知识。
政治、经济学知识。
社会学知识。
考古学知识。
文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
天文知识。
地理学知识。
计算机知识。
等等。
(2)专业知识史学情报知识。
史料知识。
考据知识等等。
3、基本方法(1)历史比较研究方法(2)历史心理分析方法(3)历史计量研究方法(4)历史系统研究方法(5)历史假说与证明方法(6)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7)史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三、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史学本身四、史学概论的任务五、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与方法六、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谈的才、学、识2、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谈的史德3、用现代的话概括起来就是:(1)树立无产阶级史德(2)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3)广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4)较强的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考题: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本章重点与要求:一、理解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区别二、分析唯心史观长期存的社会原因,认清其缺陷和影响三、掌握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条件与基本内容四、学习并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唯物史观的贡献五、领会唯物史观创立后对世界的巨大影响讲授提纲:一、唯心史观的主要类型及其缺陷1、历史观的定义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本文由拓跋泓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
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 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 以“如实直书” 为基础 2 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 3 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 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
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史学概论参考书(简目,2010年。
请勿外传!)说明:标★★★者为本学期必读,★★者为本学期建议阅读,★者为自由选读。
此书目主要意在“法后王”,但如同课堂上曾经说过的,本课程亦特别强调“法先王”的重要性,要在自己掌握而已。
书目的个人色彩很重,请勿外传。
大家亦可在书目之外,根据自己的喜好选读其他著作。
对中国史学传统的了解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读上边两本书之前,须先读几部正史,否则如同读诗话、词话而不读诗词,终是莫名其妙)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蒙文通:《中国史学史》,收入《经史抉原》,巴蜀书社★★★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柳诒徵:《国史要义》,上海古籍出版社★现代学人治学心得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蒙文通学记》,三联书店★★★(应特别细读《治学杂语》)现代学人著述(按此处不过是根据个人所好,聊取数部而已。
诸位在此之外,可凭个人性情所近,选读一二家。
不必过多,要在细读)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陈寅恪:《寒柳堂集》,三联书店★★★(以上三部之外可选读陈先生的其他作品,惟此三部多短文,或较易接受)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一集、二集,三联书店★★★许倬云:《许倬云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特别注意余先生是怎样把“思想”放到“历史”中的,此为研究思想史的正途。
在此书外,余书均可细读)杜正胜:《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可选读其中的一些篇目)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此书可视为历史学的入门书。
要注意作者如何贴近人物和时代,充满“了解之同情”)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河北教育出版社★★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美术的思想性》,三联书店★★★巫鸿:《礼仪中的美术》,三联书店★★★(巫鸿两书任读一种即可)关于现代西方史学观念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詹姆斯·哈威·鲁宾孙:《新史学》,商务印书馆★★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陈启能主编:《八十年代的西方历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勒高夫、诺拉、夏蒂埃、勒韦尔:《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辽宁教育出版社★★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译林出版社★★(重点阅读《导论》部分,了解其观点即可)无,基思·詹金斯:《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和怀特》,商务印书馆★★★(此书无原创性,但了解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看法大约是最好的入门读物了)约翰·托什:《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北京大学出版社★★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三联书店★★★乔伊斯·阿普尔比、林恩·亨特、玛格丽特·雅各布:《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无,理查德·艾文斯:《捍卫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关于20世纪新史学(偏重于史学实践。
《史学概论》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史学的概念与功能1.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掌握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二章: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掌握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讲解:阐述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三章: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3.1 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掌握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2 教学内容1. 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讲解:阐述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四章: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4.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理解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1. 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4.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五章: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5.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掌握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2 教学内容1. 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讲解:阐述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六章:史料与史源学6.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掌握史源学的research 方法与技巧3. 掌握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2 教学内容1. 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料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七章:历史编纂与历史书写7.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掌握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理解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1. 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编纂的概念2. 讲解:阐述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编纂的实践操作7.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八章:历史与记忆8.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掌握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2 教学内容1. 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讲解:阐述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九章: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9.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掌握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理解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2 教学内容1.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教育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学传播的实际操作9.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十章:史学伦理与历史责任10.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掌握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2 教学内容1. 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本教案涵盖了史学概论的多个方面,包括史学的概念与功能、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等。
《史学概论》参考书及论文一、中文书目《史通笺注》,(唐)刘知几著;张振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上海:商务,1922)《新史学》Robinson,J.H.,何炳松译, (上海:商务,1923)《历史研究法》何炳松, (上海:商务,1927)《通史新义》何炳松, (上海:商务,1928)《社会科学与历史方法》Seignobos,Ch.,张宗文译, (上海:大东,1930)《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 (上海:商务,1933)《历史统计学》卫聚贤, (上海:商务,1934)《史学通论》李则纲, (上海:商务,1935)《历史研究法》杨鸿烈, (长沙:商务,1939)《中国历史新研究法》蔡尚思, (昆明:中华, 1940)《中国历史研究法》吴泽, (重庆: 峨嵋,1942)《史学家与科学家》Salvemini,G,周谦冲译, (重庆:商务,1945)《史学原论》李思纯译, (上海:商务,1968)《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黎澍主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黎澍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 《西洋现代史学流派》田汝康、金重远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西方史学史概要》郭圣铭编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红旗杂志社编,,红旗出版社1983年《历史科学概论》葛懋春,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史学概论》白寿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历史学概论》田昌五:,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欧洲近代史学史》孙秉莹,(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葛懋春、项观奇编, (济南:山东教育,1985)《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乔默等编, (北京:中国青年,1985)《史学概论》吴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
本科《史学概论》讲义目录第一讲,历史学的性质第二讲,为什么学习《史学概论》第三讲,如何实现史学的社会功能一,关于史学社会功能的几点误解二,史学工作者的分工三,美国史学的兼容并包与社会影响四.美国二十世纪的大众史学五,以上四者之间的关系第四讲,掌握历史文献的一般方法第五讲,社会调查与历史调查第六讲,口述史学第七讲,史学工作者的合理知识结构第一讲历史学的性质“历史”一词的三层含义,是循序渐进的:历史(记忆、口头)——历史感——史诗——文字的出现(与史诗一起,初具时间、空间、人、事、因果等基本史书要素)——史书——史书有了一定的量,史学出现。
历史学的性质:1,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性质相同,大多数近代中国史学家持之。
2,历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独特学科,何炳松为代表。
3,历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胡适、张荫麟、刘节等为代表。
4,历史学纯粹是一门艺术,钱钟书。
5,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当讲求实证和客观。
朱希祖。
6,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7,从历史研究的过程看,从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看,历史学是科学、人文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明白它是三者的交集。
在实证研究阶段具有一般的科学特征;在历史解释、价值评价阶段,具有人学的特点,必须从社会出发,而社会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因此,“人文”性质突出;在表述阶段,应当具有艺术性。
8,后现代与历史学参考著作与论文目录王晴佳、古伟瀛著:《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本书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史著主要有,[法]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法]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又译为《蒙太尤》),[意]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一个十六世纪磨坊主的世界观》等。
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史学概论》授课教案第一章导论一、基本概念的理论解析1. 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历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
站在人类的角度,客观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
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2. 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3.历史观与历史哲学:历史观是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总体性认识。
历史哲学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
二者的区别是历史观可以不作理论论证性的表述,可以寓于其他历史撰述或散见于判断的表达。
历史哲学也可称之历史理论,解决诸如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质、历史是否发展、如何发展,历史发展的动力如何,历史发展的方向及有无规律等重大问题。
4.史学理论: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
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在于研讨的对象不同,二者不应混淆,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
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
5.史学概论: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
其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但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有极密切联系,又离不开史学史内容的辅助,因此成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技能修养、史学史内容的综合组装体。
而各家的此类著述、各学校的课程内容,构成均有较大差异。
史学概论的这种性质,正好适合向大学生传授关于历史学的综合性理论知识。
二、历史学的渊源历史学的产生,是由人类对于本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经过外化而形成。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3401108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应专业:历史学(师范类)课程简介:“史学概论”是关于历史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门课程。
课程总学时:54(50讲授+4实践)授课教材:庞卓恒主编《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教育部推荐教材。
参考书目:著作类:(1)、侯且岸:《当代中国的“显学”——中国现代史学理论与思想新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
(2)、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陈其泰:《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苑出版社1999年。
(4)、彭卫:《穿越历史的丛林》,三联书店1997年。
(5)、(德)罗梅君:《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孙立新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6)、金观涛、刘青山:《论历史研究中的整体方法·发展的哲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7)、陈启能:《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团结出版社1993年。
(8)、贾基松、沈斐凤:《历史主义科学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9)、(苏)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王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10)、张艳国编《史学家自述》,武汉出版社,1994年。
(11)、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
(12)、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红旗杂志社编《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红旗出版社1983年。
(14)、中国社会科学历史所编《历史科学的反思》,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许凌云:《读史入门》,北京出版社1984年。
(16)、白寿彝:《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赵吉惠:《历史学概论》,三秦出版社1986年。
(18)、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历史、史料、史学研究一、历史1、历史这一概念的:一是指作为历史科学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或简称为客体的历史;二是指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认识和研究结果而写成的历史著作,即主体化。
(1)文献史料:它是前人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2)实物史料又称为“史迹遗存”,它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3)行为史料指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4)口碑(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
2、各类史料均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上述四类史料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以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无数存在过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都因缺乏记载而失传了。
中介客体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
中介客体小于原本客体。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是前人“心理的痕迹”,它在对历史的观察、判断、推论和表述时,要受到记载者分析判断中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
史料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中介客体大于原本客体。
三、史学研究正第三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对于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史学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什么?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社会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其基本规律和特点是什么?等等。
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因此,也叫做历史观。
历史研究除了它的基础理论之外,在各个具体研究领域中还有它的专业基础理论。
比如研究中国通史,应当掌握古史分期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
但这些都应由史学中有关的分支学科进行研究、介绍。
比如,我系沈星棣教授即讲授了中国古代史基础理论。
各分支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不应是史学概论的任务,当然也就不是它的讲授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搜集、鉴定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分析和综合史料的方法,以及编写史学论著的方法,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2.历史学的社会价值3.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4.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第一编,历史学的本体论第一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1.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2.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3.唯物史观怎样指导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4.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偏颇、诘难和困惑2.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教训3.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1.什么是规律2.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第四章,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1.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2.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3.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4.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第五章,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1.探索中的进展和困惑2.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3.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看历史动力4.怎样分析中国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原因第二编,历史学的方法论第六章,历史研究方法1.史学方法论的内涵和两类史学方法的区分2.技术性方法3.导向性方法4.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和互补关系第七章,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1.什么是史料2.史料的搜集与整理3.史料的鉴别第八章,新史学方法1.比较史学方法2.计量史学方法3.口述史学方法4.心理史学方法第三编,历史学的认识论第九章,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1.历史真相的可知性2.历史科学与其他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异同3.主体化历史及其与客体历史的关系第十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1.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第十一章,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探索1.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和检验标准2.历史科学之数常青。
《史学概论》课程大纲(课程知识点的三级目录)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现实的人们总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古今中外史家为例。
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
“继往开来”——陶冶人们精神品格。
“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任何学科的学习、研究都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讲授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历史学的入门必修课。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一章历史学从前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自然经济和人身依附关系决定了天命——神学史观的主导地位。
以《春秋》、《左传》、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为例。
第二节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决定了人性——理性史观的主导地位。
以维柯、赫尔德、孔德、密尔等为例。
第三节唯物史观怎样指导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唯物史观发现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使历史学从只能描述事件不能揭示规律的“人文学科”升华成为能够揭示规律科学。
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产生和发展。
克服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第一节偏颇、诘难和困惑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背景,唯物史观曾被偏颇地理解为阶级斗争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关于现实的人极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被忽略了。
唯物史观的反对者趁机攻击唯物史观是“宿命论”、“颠倒因果关系”等等。
以波普尔、韦伯为例。
一些原来相信唯物史观的人也产生了困惑。
第二节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教训。
必须认真理解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极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三节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倡言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
1、庞卓恒、李学智、吴英等主编:《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3、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
4、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5、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等著:《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6、杜经国、庞卓恒等:《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7、葛懋春,项观奇:《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8、贾东海、郭卿友主编:《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9、赵吉惠:《史学概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
12、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14、王尔敏:《史学方法》、《二十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家》,广西师大出版社
15、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的历史论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6、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姚太中、程汉大:《史学概论》,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