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霉病
- 格式:doc
- 大小:943.00 KB
- 文档页数:7
鱼类常见的水霉病及预防方法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它主要由水生真菌引起。
它会导致鱼类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为了保护鱼类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水霉病的常见类型以及预防方法。
一、浮游真菌病浮游真菌病是水霉病的一种常见类型。
它主要由浮游真菌感染引起,通常在受伤或免疫系统受损的鱼类身上发生。
浮游真菌会在鱼体表面形成白色或灰色的绒毛状斑点,并可能蔓延至鱼鳍和其他身体部位。
预防方法:1. 维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质是防止浮游真菌病的最重要步骤之一。
保持水质清洁并确保水温适宜,可以减少浮游真菌的繁殖和感染。
2.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为鱼类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包括适当的水质、氧气和养分,可以增强它们的免疫系统,减少感染浮游真菌的风险。
3. 彻底清洁鱼缸和装饰物:定期清洁鱼缸和鱼缸中的装饰物,可以有效地减少浮游真菌的滋生。
二、黏体真菌病黏体真菌病是另一种常见的水霉病,它主要由黏体真菌引起。
这种病会在鱼类的皮肤和鳃上形成白色或黄色的黏液状物质。
黏体真菌病一般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鱼类身上,如慢性应激或疾病状态下的鱼类。
预防方法:1. 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与浮游真菌病相似,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对预防黏体真菌病至关重要。
保持水质清洁、提供适量的氧气和养分,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黏体真菌的机会。
2. 饲养健康的鱼类:通过购买来自可靠供应商的健康鱼类,可以降低引入黏体真菌的风险。
3. 隔离感染鱼类:一旦发现有鱼患上黏体真菌病,应将其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鱼类。
同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鳃网膜炎鳃网膜炎是水霉病的另一种常见类型,它主要由具有损伤性的真菌感染引起。
这种病会导致鱼类的鳃纤毛变形或消失,从而影响其呼吸功能。
预防方法:1. 避免水体受到污染:鱼类所处的水体如果存在污染物,如残留的化学物质或有害细菌,将增加鱼类感染鳃网膜炎的风险。
因此,定期检查并清洁鱼缸,确保水体卫生,是预防鳃网膜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霉病(Saprolegneasis)
【病原】鱼体受伤而因真菌感染引起,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菌。
【症状】感染水霉的鱼卵表面附着一层白色絮状物,在水中看上去象一个个小棉球。
同家鱼卵水霉病症状相似。
患处滋生大量水霉,严重的行动缓慢,消瘦,不摄食,直至死亡。
患病的鱼种或成鱼体表好似长了白毛。
如不及时处理,胚胎将死亡,幼鱼在其体表擦伤处有白色絮状物,若得不到及时诊治,随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缓慢,反应迟钝,食欲减退等现象,严重者身体瘦弱、死亡。
【流行及危害】水霉在淡水水域广泛存在,在国内外养殖地区都有流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不同种类略有不同,有的种类甚至在水温30℃时还可生长繁殖。
水霉、绵霉属的繁殖适宜温度是13-18℃。
对水产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鱼体受伤后极易被感染,且在尸体上水霉繁殖得特别快,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发性的。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及时将死卵挑出;苗种或成鱼可用2%-3%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运输和放养鱼苗时,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受伤;室内工厂化养殖或网箱养殖时放养密度要适当,避免鲟鱼争食饲料时擦伤等。
参考国标渔药。
治疗水霉病的九种药物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它能够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水霉病的治疗是农民们在生产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水霉病类型,有不同的药物可以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九种治疗水霉病的药物。
一、甲基硫菌灵甲基硫菌灵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杀菌剂,是治疗水霉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它能够快速杀灭病原菌,防止病害扩散,且施用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二、波尔多液波尔多液是由石灰和磺酸铜的混合物制成,它是一种低毒、广谱的药物,可用于防治多种病害。
施用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使用,避免超量使用,以免对植物产生不良影响。
三、多菌灵多菌灵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水霉病的药物,它可以快速杀灭病原菌,防止病害扩散,并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但由于其成本较高、不良反应较大,因此需慎重使用。
四、代森锰锌代森锰锌是一种低毒、广谱的药物,可以用于防治多种水霉病。
它施用后可以在植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五、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是一种治疗水霉病的重要药物,它可以在植物组织中迅速吸收,对病原菌产生杀菌作用,同时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免疫力。
六、三唑酮三唑酮是一种杀菌剂,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水霉病。
它能够在植物中渗透到细胞内部,迅速杀灭病原菌,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由于其具有毒性,使用时需注意控制用量和浓度。
七、醋酸铜醋酸铜是一种广谱、低毒的杀菌剂,施用后能够杀灭病原菌,防止病害扩散。
但由于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大,使用时要注意控制用量和浓度,避免超量使用。
八、辛硫磷辛硫磷是一种杀虫剂,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水霉病。
它能够快速杀灭病虫害并防止其繁殖,在治疗水霉病时起到重要作用。
九、恶露烷恶露烷是一种天然植物油,具有广谱、低毒的特点。
它可以在植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抵御病原菌和虫害的侵袭,从而起到治疗水霉病的效果。
总的来说,针对不同的水霉病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但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农民们也需要遵循药物的使用说明,避免对植物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观赏鱼水霉病防治妙法日期:汇报人:•观赏鱼水霉病概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目录•药物选择与使用技巧•鱼缸环境优化建议•总结与展望CHAPTER01发病原因症状识别了解水霉病定期换水控制水温增强过滤系统030201改善水质环境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如维生素C、E等,有助于增强观赏鱼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增强观赏鱼免疫力添加免疫增强剂合理投喂选择合适药物定期药浴药物治疗CHAPTER观赏鱼水霉病概述02定义发病原因定义与发病原因病症表现观赏鱼感染水霉病后,体表会出现白色或黄色的棉絮状菌丝,严重时菌丝会覆盖整个鱼体,导致鱼体发黑、消瘦、游动困难。
影响水霉病不仅影响观赏鱼的外观,还会降低其免疫力,增加其他病原体的感染风险。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观赏鱼死亡。
病症表现及影响防治重要性预防为主水霉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通过改善水质、保持水温稳定、避免鱼体受伤等措施降低观赏鱼的感染风险。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观赏鱼感染水霉病,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调整水质等。
CHAPTER预防措施03控制饲养密度定期清理鱼缸隔离病患合理饲养密度与管理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温稳定,避免水温骤变导致鱼类应激反应,降低抵抗力。
调控水温增加水流水质监测与调控适量投喂根据鱼类品种、规格和数量,合理确定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选择优质饲料选用营养均衡、质量可靠的饲料,满足鱼类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
定期更换饲料适时更换不同品牌或种类的饲料,以满足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饲料选择与投喂策略CHAPTER治疗方法04调整水质提高水温使用杀菌剂消毒处理将具有杀菌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煎汤后,将观赏鱼放入药浴中浸泡,每日1-2次,连续3-5天。
注意草药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对观赏鱼造成刺激。
中药内服根据观赏鱼的体型和病情,将适量中草药如三黄粉、大蒜素等拌入饲料中投喂,每日1次,连续5-7天。
注意投喂量要适中,避免浪费和污染水质。
如何预防鱼苗的水霉病发病引言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它主要由水生真菌引起,会给鱼苗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保护鱼苗的健康,预防水霉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鱼苗水霉病发病的方法。
1. 保持底质清洁底质清洁对鱼苗的健康至关重要。
底质中的有机物可以成为真菌滋生的条件,因此定期清理底质非常重要。
使用适当的工具如底质清洁器,可以帮助去除底质中的有机残留物。
2. 维持水质清洁水质是鱼苗的生存环境,保持水质清洁对预防水霉病至关重要。
以下措施可以帮助维持良好的水质:•定期更换水体:通过定期更换一部分水体,可以减少水中有机物的积累,降低水质恶化的风险。
•定期测试水质:使用水质测试工具,定期测试水中的氨、硝酸盐等指标,确保水质在安全范围内。
•使用合适的过滤系统:合适的过滤系统可以有效去除废物和有害物质。
3. 控制饲料量和频率过量饲料会导致水体中有机物的积累,增加水霉病发病的风险。
为了预防水霉病的发生,应该控制饲料的量和频率。
按照鱼苗的需求合理喂养,并及时将未吃完的饲料清除。
同时,定期检查鱼苗的体重和健康状况,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 维持适宜的水温和 pH 值适宜的水温和 pH 值对预防鱼苗水霉病发病至关重要。
不同种类的鱼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应该根据鱼种选择合适的水温和 pH 值。
保持稳定的水温和 pH 值可以减少鱼苗的压力,增强其免疫力,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
5. 注意隔离病鱼鱼苗患病后会释放出病原体,对其他鱼苗造成感染风险。
因此,一旦发现有鱼苗患病的迹象,应立即将其隔离,并进行及时的治疗。
隔离病鱼有助于控制水霉病的传播,保护其他鱼苗的健康。
6. 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如果鱼苗已经感染水霉病,及时采取合适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
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照药物说明书的指导进行使用,可以有效控制水霉病的发展。
同时,要确保使用药物的安全性,避免对鱼苗和水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结论预防鱼苗水霉病发病是保护鱼苗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保持底质和水质的清洁、控制饲料量和频率、维持适宜的水温和 pH 值、注意隔离病鱼以及及时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水霉病的发生。
如何预防鱼苗的水霉病复发1. 引言鱼苗的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疾病,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治疗,会对养殖场的产量和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鱼苗水霉病复发的方法。
2. 清洁养殖环境水霉病往往与养殖环境的卫生程度有关。
因此,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是预防水霉病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清理养殖池或水槽的底泥:底泥中的有机物是水霉菌繁殖的主要来源,定期去除底泥可以减少水霉病的发生。
•做好养殖水的管理:监测养殖水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及时处理水质问题。
合理使用饲料,避免饲料残渣过多堆积,减少有机物的积聚。
•定期更换水源:用新鲜的水源定期更换养殖水,保持水质清洁,减少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3. 增强鱼苗的免疫力鱼苗的免疫力决定了其对水霉病的抵抗能力,因此加强鱼苗的免疫力是预防水霉病复发的关键。
•合理饲养和管理:提供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饲养环境,保证鱼苗健康成长。
注意鱼苗的饲养密度和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密集和过度喂食。
•添加免疫增强剂:饲养过程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免疫增强剂,如维生素C、β-葡聚糖等,以提高鱼苗的免疫力。
•增强鱼苗耐逆性:通过适当的逆境适应训练,如适应较高或较低温度、盐度等环境,可以提高鱼苗的耐逆性,增强其免疫力。
4. 使用有效的防治药物在预防鱼苗水霉病复发时,合理使用一些有效的防治药物也是必要的。
•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水霉病的严重程度和鱼苗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防治药物。
在使用药物前,可以进行一些敏感性试验,确定最佳的防治药物。
•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根据防治药物的使用说明,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必要时可以请兽医进行指导。
•定期轮换使用药物: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会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建议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防治药物,以增加防治效果。
5. 加强鱼苗的监测和检测加强对鱼苗的监测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水霉病的征兆,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注意观察鱼苗的行为和外貌:对鱼苗的食欲、活动性、呼吸状态等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水霉病的最好治疗方法
水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常出现在水果、蔬菜和农作物上。
以下是水霉病的治疗方法:
1. 预防措施:保持种植环境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浇水或积水。
定期清理田地、果园或菜园中的杂草,以减少真菌的生长环境。
2. 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洒,以杀灭或抑制真菌的生长。
请务必按照产品说明和农药使用指南进行操作,并注意安全使用。
3. 防病品种选择:选择抗水霉病的植物品种种植,这些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并能减少病害的发生。
4. 生物防治:使用生物制剂来控制病害。
一些生物制剂包含对真菌有害的微生物,可以被应用于土壤或作物表面,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5. 合理耕作管理:选择适当的肥料和灌溉管理,以确保植物获得充足的营养,并保持适当的水分平衡,提高植物的抵抗力。
6.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定期检查植物、果实或叶片,并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感染的部分。
感染严重的部分可以被及时移除或销毁,以防止病菌的进一步传播。
请注意,在使用任何化学农药或生物制剂之前,建议咨询专业农业技术人员或植物病理学家的意见,以确保正确使用并遵守法律法规。
简述水霉病的防治方法
1.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是预防水霉病的关键。
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清洁、稳定,合适的酸碱度和硬度。
合理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投喂,定期清理残饵和排泄物。
加强鱼体的免疫力,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饲料和适当的营养补充来增强鱼体的抵抗力。
2. 消毒处理:在引入新鱼之前,对养殖水体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处理,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3. 药物治疗:一旦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可以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
常见的药物包括水杨酸、福尔马林等。
请根据兽医或专业人士的建议使用适当的药物,并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方法。
4. 隔离和检疫:对于已经感染水霉病的鱼,应及时隔离,避免疾病传播给其他健康的鱼。
同时,对新引进的鱼进行检疫,确保它们健康无病后再放入养殖水体。
5. 加强管理:定期观察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注意饲养环境的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水霉病的防治方法可能因不同的鱼类品种、养殖环境和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差异。
在实施防治措施时,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并结合专业兽医或水产专家的建议进行操作。
预防是最好的防治方法,通过加强管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水霉病的发生风险。
如何预防鱼儿水霉病引言鱼儿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主要由霉菌感染引起。
水霉病对鱼类健康和养殖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预防水霉病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帮助大家预防鱼儿水霉病的发生。
1. 保持水质清洁良好的水质是预防鱼儿水霉病的关键。
定期清理鱼缸或鱼池,保持水质清洁,并确保水中氧气充足。
•每周更换一部分水,去除底部的污糟物质,保持水质清新。
•定期清洗、消毒鱼缸或鱼池,杀灭可能存在的霉菌和细菌。
•安装合适的过滤设备,帮助提供清洁的水质,并增加溶解氧的含量。
2. 提供充分的饲料健康的饲料可以增强鱼儿的免疫力,降低鱼儿患病的风险。
•选择优质的饲料,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根据鱼儿的品种和大小,提供适量的饲料,避免过度喂食。
•定时投喂,不要让饲料在水中过长时间浸泡,以防止饲料腐烂引起水质变差。
3. 控制鱼儿的生活环境通过控制鱼儿的生活环境,可以减少鱼儿患水霉病的机会。
•移除患病的鱼儿,以防病毒扩散传播。
•避免过度拥挤,保持鱼儿之间的间隔,减少病原体在鱼群中的传播。
•控制水温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鱼儿的免疫力产生不良影响。
4. 使用抗菌药物与消毒剂预防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抗菌药物和消毒剂预防水霉病的发生。
•在鱼儿患病或出现病症初期,可以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在更换水或清洗鱼缸或鱼池时,可以使用一定浓度的消毒剂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体滋生。
5. 加强鱼儿营养和免疫力养殖时,加强鱼儿的营养和免疫力,可以减少鱼儿患病的概率。
•给鱼儿添加营养剂,如维生素C、螺旋藻等,提高鱼儿的免疫力。
•控制饲喂次数和饲喂量,避免过度喂食或过量饲料,以防止鱼儿过胖或肠道消化问题。
结论预防鱼儿水霉病是养殖鱼类的关键工作之一。
通过保持水质清洁、提供充分的饲料、控制鱼儿的生活环境、使用抗菌药物与消毒剂预防,以及加强鱼儿的营养和免疫力,可以有效降低鱼儿患病的风险。
同时,定期观察鱼儿的行为和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患病鱼儿,也是预防水霉病的重要环节。
水霉病最佳消灭方法
水霉病最佳消灭方法
最佳消灭方法是高锰酸钾消毒。
鱼缸加温到35度,可杀死水霉菌,另一种方法:用高锰酸钾水浸泡2小时,浸泡的同时,打开过滤装置,然后清洗鱼缸,鱼缸洗干净后晾干,有条件的可以把鱼缸拿到阳光下暴晒,就可以彻底杀死水霉菌。
水霉最佳消灭方法
1、换水:换水的目的是降低水中真菌的含量,而且还能改善水质。
患病期间换水基本上要隔一天换一次,每次换五分之一左右。
2、升温:通过升温可以加速鱼儿的新陈代谢,从而提高抵抗力。
不过温度一升高,真菌的繁殖速度也会加快,所以需要下盐。
3、下盐:下盐可以改变水体的渗透压,这样可以减少水分渗入鱼体,减轻了鱼儿的肾脏负担,而且也能预防一些菌类的侵害。
下盐要控制好浓度,一般为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再高就不行了。
建议平时要注意消毒,控制饲养密度,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1、什么是水霉病?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鱼类的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
该病是由真菌寄生鱼体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
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
水质较清的水体中生长较好。
对寄主也无严格选择性,各种饲养在水族箱内的动物,从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造成此病的因素大约有:1)、外伤、局部的组织坏死2)、是水温剧烈变化(龙鱼抵抗力下降,组织变坏)3)、是在季节交替时易发生4)、是卵堆积(造成局部缺氧,卵膜开始腐烂被感染)5)、动物性饵料长期浸泡发生变质,为病菌繁殖提供温床和爆发条件。
水中自由游动的水霉的动孢子侵入伤口或卵膜,吸取皮肤及其组织内的营养而迅速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组织细胞缠绕粘附,使组织发炎、坏死,这种病有一定的潜伏期,但发病也很快,能够在短时间造成瘦弱、鳞底出血、鳞片锈蚀、直到死亡。
死后不久水霉繁殖特别快,所以水霉具腐生性,对与我们饲养的爱龙是最大的潜在杀手。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只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於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於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母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粘膜、鳞片、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
2、如何治疗水霉病任何的病变和病症,最好的医治都是在初期。
但是如何才能在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医治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我曾经尝试过混养,但是由于个体悬殊过大而放弃。
由于条件限制,其中一条暂养在底部过滤缸,大麦虫和虾肉等剩余的饵料未及时清理,造成菌群大量繁殖,2条鱼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表现。
小龙出现:蒙眼,和厌食。
大龙出现:的状况与“刚刚好积”的与很相似的状况。
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
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鳞片破损皮肤裸露,鳞底充血。
水霉病的最好治疗方法
水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侵害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寻找水霉病的最好治疗方法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目前认为是最有效的水霉病治疗方法。
首先,化学药剂是目前治疗水霉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化学药剂可以迅速杀灭病原菌,缓解病情。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多菌灵、咪鲜胺等,它们对水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的发展。
然而,化学药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存在一定的危害,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慎重考虑。
其次,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水霉病治疗方法。
利用一些对水霉病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或者植物提取物,可以有效地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例如,一些拮抗细菌可以产生抗生素,抑制水霉病菌的生长,从而起到防治作用。
此外,一些植物提取物如辣椒素、茶树油等也被证实对水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不易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因此备受青睐。
除此之外,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预防水霉病的重要手段。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通风透光,适时灌溉施肥,都可以减少水霉病的发生。
此外,合理的轮作种植也可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从而减少病情的发生。
总的来说,水霉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化学药剂、生物防治以及合理的田间管理都是有效的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也可以采取综合治疗的方式,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能够找到更加安全、高效的水霉病治疗方法,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水产养殖动物水霉病防治一、什么是水霉病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主要病原为水霉菌。
水霉菌由于对寄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可以感染草鱼、花鲈、大银鱼、斑点叉尾鮰、大鲵、黄鳝、月鳢、虹鳟、黑鱼、中华绒螯蟹等诸多水产养殖动物的卵、苗种及成体,因而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然而,水霉菌在养殖水体中普遍存在,抗逆性强,能形成雄器和藏卵器进行有性生殖以抵御不良环境的影响,因而药物在低剂量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生长,往往难以将其杀灭,这也是自孔雀石绿被禁用以来氯化钠、福尔马林、过氧化氢、臭氧等药物难以有效控制水霉病的主要原因。
此外,由于水霉病的发生除了水霉菌感染外,还受养殖动物体表损伤、免疫力下降、温度骤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与孔雀石绿药效相媲美的商品化水霉病防治药物问世之前,必须要充分认识水霉病的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水霉病的预控工作。
鉴此,本人针对水霉病的病因与病症、流行规律,提出了一些控制水产养殖动物水霉病的策略,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二、水霉病的病因与病症水霉病的主要病原是:水霉菌。
然而各种研究表明,水霉菌的存在仅是引起养殖动物水霉病发生的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养殖动物体表损伤以及免疫力下降、水温骤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例如,拉网、排污、选别等各种操作不当造成养殖动物体表损伤,温度骤降引起养殖动物冻伤,水质恶化、营养不良、损伤、应激等因素导致养殖动物免疫力下降等。
因此,在养殖动物体表损伤、免疫力差等情况下水体中广泛存在的水霉菌会寄生在伤口处,通过伤口吸收营养成分发育生长,并将菌丝侵入到肌肉、真皮等组织,造成组织坏死,从而诱发水霉病。
然而,养殖动物在水霉菌感染初期,肉眼难以看到明显病症,随着水霉菌在伤口处大量繁殖,便入侵上皮及真皮组织产生内菌丝,与此同时向外生长形成外菌丝,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或黄色棉絮状菌丝。
由于内菌丝能够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来分解养殖动物机体组织中的蛋白作为自身生长繁殖的营养源,因而养殖动物体表在水霉菌感染过程中会分泌大量粘液,并出现焦躁不安、活动能力下降、极少摄食或者不摄食等症状,严重时会在伤口处形成溃疡,最终因体力不支、继发感染寄生虫性和细菌性疾病而死亡。
观赏鱼的水霉病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白云病,该病虽然终年都可发生,但以早春和晚冬水温较低时最易流行。
这种病主要是由水霉(Saprolegniaceae)和绵霉(Achlya)等霉菌附生在鱼体表引起的,对成鱼和鱼卵都有危害。
当鱼体局部皮肤受损或鳞片脱落时,都有可能招致水霉、绵霉等霉菌的腐生感染。
鱼在患病初期,肉眼只能看见鱼体伤口处组织红肿,皮肤附着一层白色粘液。
随着菌丝的生长,大量新繁殖出的菌丝为白色或灰白色,一丛丛如絮状,附着伤口处。
同时菌丝还能伸入肌肉中,其分泌的毒素会破坏肌肉组织使之坏死。
最终导致病鱼游动失常、食欲减退,甚至停止摄食、瘦弱至死亡。
防止此病的方法,首先要加强鱼缸的光照,必要时对患有鱼病的鱼缸用300~500瓦的紫外灯每日照射10~15分钟,连续使用3~5天。
另外可用孔雀石绿或鱼用甲基蓝溶液浸洗鱼体15~20分钟,并轻轻剥去鱼体表的菌丝体。
在阴雨低温天气,要注意多换水和适当提高水温,在水中加适当食盐可防治水霉菌。
- 1 -。
治水霉病最简单的方法
治水霉病最简单的方法包括以下几步:
1. 确认植物是否患有水霉病:观察植物叶片和茎部是否出现褐色或黑色的软烂斑点,以及黏稠的水霉病斑点。
2. 剪除受感染的叶片和茎部:用消毒的剪刀剪除植物叶片和茎部上的受感染部分,并将其彻底清除,以防病菌扩散。
3. 添加有效的防治剂:可使用含有镉、锰、锌等元素的防治剂,如水霉净、福霉酸等,根据产品说明书指导正确使用。
4. 加强植物养护:给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注意避免潮湿的环境和过量的水分。
5. 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合理施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定期使用生物农药或增强植物的免疫力的产品进行预防。
需要注意的是,水霉病的治疗效果可能因植物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异,如果病情无法控制或持续恶化,建议咨询专业植物病理学家或园艺师寻求进一步的帮助。
一、水霉病又称毛霉病、白毛病,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无论是四大家鱼还是名特优鱼类,无论是鱼卵、幼鱼还是成鱼都可发病。
鱼类暴发水霉病主要是在捕捞或运输过程中造成鱼体受伤而引起,水霉病在外观形态上同钟形虫病比较相似,容易误诊。
水霉病往往是鱼体受伤后,细菌或寄生虫入侵发生炎症而引发感染。
水霉病由真菌感染所致,而钟形虫病是由寄生虫感染所致,因此在发病时应多检查一些病鱼,以确定引起鱼类死亡的原因是由水霉感染造成的还是由其它原因造成的,确定原因后才能对症治疗。
一、预防方法:1.在运输和捕捞时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
2.用2毫克/升浓度的五倍子熬汁全塘泼洒预防。
3.每立方米水体,用400克食盐和400克小苏打合剂全塘泼洒预防效果最佳。
4.用5%~10%孔雀石绿溶液涂抹亲鱼伤口,或用1%的孔雀石绿软膏涂抹伤口。
二、治疗方法1.亲鱼患此病,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适量肤轻松软膏涂抹患处。
2.鳗鱼发病时,可采用~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或2~3毫克/升的亚甲基蓝全塘泼洒。
泼洒1次效果不明显,可隔3~4天后再泼洒1次。
3.鱼卵大量感染霉菌时,每天早晚用100~150毫克/升的孔雀石绿将鱼巢泼洒1次,或将鱼巢置于3%的食盐水中浸泡1~2分钟;或选用7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泡鱼卵10~15分钟。
4.每5公斤捣碎后取汁,加入食盐~1~5公斤,混合后全池泼洒。
5.使用福尔马林(甲醛)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可用10~15毫升。
6.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加万分之四的小苏打合剂消毒。
7.发病鳖池可用10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消毒。
养殖户在使用孔雀石绿时要注意,尽量不要接触皮肤,更不能进入口中,因为孔雀石绿是致癌物。
二、霉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目前普遍采用的防治药物是孔雀石绿,由于孔雀石绿具有致癌、致畸作用,国家已将其列入禁用渔药之列。
现在,对于水霉病的防治,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1.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
每667平方米的池塘用生石灰100公斤,化水后全池匀洒,这样可以明显减少此病发生的概率。
⽔霉病的防治⼀,⽔霉病的病原和⽣活史⽔霉病⼜称为肤霉病,病原为真菌类⽔霉⽬⽔霉科的种类,包括⽔霉属和绵霉属。
营腐⽣,⼤多寄⽣在动植物的⼫体或残屑上,少数种类寄⽣于鱼体伤⼝或鱼卵上。
1,⽣存的适宜条件:⽣存⽔温:5-26℃均可发⽣。
20℃以下⽐较多见。
盐度范围,见于淡⽔,对盐度敏感(万分之四以上的盐度⽣长繁殖受影响),适宜⽣长的⽔体pH:6.4—8.0,最适pH.7.2,为好氧真菌。
2,⽣活史及感染机制。
⽔霉的⽣活史(引⾃倪达书《⽔霉病的防治》)⽔霉菌主要是通过孢⼦进⾏⽆性繁殖,它具有2个不同的游动孢⼦阶段。
第⼆次孢⼦经过⼀段时期的休眠,即可萌发成菌丝体。
⽔霉菌在⽆性繁殖,形成孢⼦囊,释放出游动孢⼦到⽔环境中,在养殖环境中寻找宿主,那些健康的鱼遇到⽔霉的孢⼦是不会感染的,当它遇到宿主(死鱼卵,鱼类的伤⼝腐败组织后),孢⼦就会在病灶部位附着,开始萌发,向内和向外长出菌丝。
通过有性繁殖产⽣的卵孢⼦也可直接萌发成菌丝。
通过吸收坏死组织的营养⽽⽣长繁殖。
⽔霉病的发⽣,必须是在具有保护作⽤的体表⽪肤受破坏以后,霉菌才能从伤⼝⼊侵,长出外菌丝向外⽣长,向内⽣长的菌丝必须是在内⽪及肌⾁组织坏死的情况下,才能侵⼊到组织深处。
⼆,疾病的症状,流⾏情况及诊断1,症状。
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当⾁眼可见⽩⾊的棉絮状物时,菌丝已经深⼊机体组织内部,深⼊组织内的菌丝导致组织发炎,坏死,外菌丝向外⽣长,在体表形成棉絮状物,加重了鱼的负担,导致鱼游动困难;由于⽔霉菌能够分泌分解鱼体组织的酶,导致鱼因受到刺激⽽⼤量分泌粘液,焦躁不安,出现在固体物上摩擦,⾷欲减退等症状,最后瘦弱⽽死。
感染⽔霉病的鱼和鱼卵2,流⾏情况。
⽔霉病主要流⾏于冬季及早春,在⽔温13℃-18℃内⾼发,⽔霉菌⼴泛分布淡⽔当中,主要的感染对象是鱼卵和体表有机械损伤,冻伤的鱼以及死卵,在感染的过程中对宿主没有选择性,外菌丝在感染的部位不断⽣长,形成灰⽩⾊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内菌丝吸取鱼体营养,导致鱼体消瘦死亡。
水霉病(Saprolegniasis)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鱼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
水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是池塘养殖业中一种严重的鱼类流行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水霉病病原
水霉病的病原为水霉菌,隶属于卵菌纲,多达17个属122种。
也有学者通过对卵菌纲生物的形态学、细胞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深入研究,发现卵菌生活史等方面性状与其它真菌都截然不同,尽管在功能上与真菌相似,实际上与真菌无近缘关系,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部分学者提出卵菌纲应从真菌界中独立出来成为1个门。
水霉的菌丝为管形,内菌丝发达,纤细而分枝繁多;外菌丝中等粗壮,无分隔。
菌丝壁主要由葡聚糖组成,也含有纤维素和少量几丁质。
水霉可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水霉菌不仅能感染鱼类,也可以感染小龙虾等甲壳类,以及蛙、鳖等两栖类和爬行类水产养殖动物。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能够对淡水动物产生致病性的水霉菌主要有多子水霉菌、同丝水霉菌、异丝水霉菌和寄生水霉菌,我国学者研究目前我国致病性水霉菌有多子水霉、寄生水霉、澳大利亚水霉和两性绵霉4种,其中以多子水霉和寄生水霉为主。
2 水霉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
2.1 易感鱼类
水霉菌具有广泛的寄主谱,对宿主没有选择性,同一种致病性水霉菌对鱼体和鱼卵均有致病性。
多数水霉菌是典型的腐生菌,鱼类水霉病均非原发性疾病,而是继发性疾病,鱼体皮肤完整和活鱼卵不能被水霉孢子感染,只有鱼体皮肤或鳃受到机械性损伤或其它病原体的伤害时,水霉菌才会继发感染,也只有死卵或未受精的卵才会感染水霉菌。
鱼类的各个生长阶段均有发生,当鱼体免疫力下降时水霉菌更易感染,但这不是是否感染水霉主要因素,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鱼体是否受伤和水温是否适宜。
水霉菌在水温5℃~26℃均可繁殖,在水温为13℃~18℃的冬春季节是高发期。
在北方冰下越冬期水温在4℃以下时,一般越冬鱼类很少或不发生水霉感染,春季水温升高到约10℃时鱼类水霉病才开始大量发病。
南方冬季水温下降至大约10℃~20℃时也是水霉病的发病高峰期。
当水温升高到25℃以上时发病较轻的鱼会自愈,结合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水霉绝大多数存在于淡水中,盐度升高限制水霉的分布,有实验证实盐度10‰~20‰时,水霉生长被显著抑制,而盐度达到30‰时,水霉则完全不能生长。
实践证明,在我国珠三角地区池塘养殖海水鱼类,冬季在盐度为3‰的低盐度时海鲈、美国红鱼、尖吻鲈、黄鳍鲷、红鮋等海水鱼水霉病非常严重,有时5‰~6‰的水体也能观察到黄鳍鲷发生严重水霉病。
2.2 我国鱼类水霉病的发病高峰阶段
2.2.1 华南地区冬季低温天气后是发病高峰期
华南地区冬季是水霉病的发病高峰期,每年都因为水霉病造成养殖鱼类损失很大。
华南地区冬季遇到降温天气,气温下降到10℃以下,如果持续时间较
长,“白水塘”水温可以下降到15℃以下,甚至短时间低于10℃,温棚内水温最低时也下降到10℃~12℃左右。
这段时间鱼类水霉病发病率非常高,损失也非常大。
对于黄鳍鲷等有些不耐低温的养殖鱼类,有时整个池塘的鱼因为冻伤都发生水霉病,特别是盐度较低的池塘冻伤后发病更严重,不得不低价出塘,损失惨重。
有些养殖种类因为前期患诺卡氏菌病体表和鳃部溃疡没有完全恢复,水温大幅下降后大量发病。
也有些池塘的鱼因为有寄生虫损伤体表、泥鳅水肿竖鳞、在料台抢食过程中被其它鱼鳍条刮伤、拉网卖部分鱼后回塘鱼损伤、加州鲈放苗时受伤等原因大量发生水霉病(图2~图5)。
有时在华南地区立春后发生“倒春寒”天气,也经常出现水霉病大量发生的情况。
2.2.2 北方地区初春融冰期后是发病高峰期
北方冬季时间长,东北越冬期鱼类在冰下可达三四个月之久,华北地区在冬季也出现短期覆冰情况。
一般覆冰期水温在5℃以下,水霉病很少发生。
但是融冰期水霉病发病率非常高,是水霉病的发病高峰期,有些池塘损失很大。
融冰期随着气温和地温回升,水温快速回升,藻类大量繁殖,尤其是越冬期曾经施肥的池塘,因此这个时期鱼类气泡病发病率也非常高。
气泡病后继发水霉病是这个时期水霉病高发的重要原因,据观察凡是融冰期溶解氧高,如达到17mg/L以上的池塘都能见到气泡病的鱼在边缘漫游或停滞,之后在气泡病造成机体损伤的部位继发水霉菌,病鱼逐渐死亡(图6~图8)。
融冰期的气泡病常常不被大家重视就是因为鱼体表出现“气泡”症状的时期很短,不易被大家观察到。
融冰期溶解氧越高的池塘,气泡病和水霉病越严重,损失也越大;没有发生气泡病的池塘一般也不发生水霉病。
北方春季也是低温期纤毛虫病、竖鳞病的发病高峰期,但一般在融冰期和融冰后发生。
发
生后也会继发水霉病加重发病鱼死亡,但是远远不及气泡病继发水霉病的危害程度大。
2.2.3 其它各种原因鱼体受伤后在低温期发病
除以上介绍的两种明显的水霉病发病高峰以外,在水温大约10℃~20℃适宜水霉菌繁殖时期,寄生虫病、细菌病、病毒病、水质问题引起鱼体表受伤,以及拉网、分筛等其它出现问题。
建议定期检测冰下水质情况和海参出爬摄食状况,出现水质异常和化皮、肿嘴等情况时及时针对具体原因提早处理,减少损失。
3 水霉病的防控建议
多数水霉菌是腐生,也就是只有当鱼体受伤后,伤口部位才能继发感染,而没有受伤的鱼体或活卵不能感染水霉菌,作者在临床上所遇到的水霉病也都能找到鱼体曾经受伤的原因,因此在水霉病的高发期防鱼体受伤和受伤后及时处理防细菌感染是防控水霉病的关键措施,鱼体一旦较大面积感染水霉菌,处理效果很差,百分之百都会死亡。
3.1 华南地区冬季水霉病的防控
华南地区冬季鱼类水霉病主要发生在冬季的大幅降温天气,寒流天气防鱼体冻伤和避免鱼体在冬季其它原因受伤是防控水霉病的主要手段。
华南地区冬季池塘防鱼冻伤的方法:尽可能加大水深,深水位有利于降低寒流对水温的影响,水质也易稳定;海水养殖鱼类尽可能加注盐度较高的井水,提高盐度;冬季寒流到来前尽量将水肥起来,肥水塘比瘦水塘温度下降慢;降温期间不要开增氧机,开增氧机促进水中热量散失,不利保温;如果已经发生冻伤,建议及时外用氯制剂、季铵盐类、醛制剂或碘制剂预防伤口继发感染,预防水霉病发
生。
3.2 融冰期水霉病的防控
北方地区融冰期气泡病后继发水霉病是春季水霉病高发的重要原因,防控融冰期气泡病是防控早春水霉病高发的关键。
越冬期气泡病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个越冬管理做起。
建议:尽量选择深水位池塘或越冬期有效水深在1.7m以上的池塘越冬,深水位池塘从水体中生物组成、水化学指标变化都有利于气泡病的防控;越冬期施肥要适量,并且选择肥效不要太长的肥料,避免融冰期藻类大量繁殖;寒冷地区立春后及时打冰眼或安装增氧机曝气,华北地区覆冰薄、少,可以全程安装增氧机,随时开机曝气。
越冬后期溶解氧太高时,减少扫雪面积或不扫雪。
融冰期一旦发现化开的池塘边缘水体中有气泡病发病鱼漫游,要尽快人工破冰,待覆冰全部溶解后马上外泼2~3次消毒剂预防水霉病严重发生。
气泡病或水霉病发病严重的池塘,同时要及时全池拉网,拉网的目的是把病鱼拉起至下风口一角,根据围网内水体体积使用食盐50g/m2、小苏打25g/m2、高锰酸钾5g/m2溶解后泼洒至围网内,并不断补充药液,根据鱼体反应情况0.5~1h后放开围网把鱼放回池中,对受伤但没有继发水霉病的鱼和刚刚轻微发生水霉病的病鱼效果明显
3.3 低温期其它原因鱼体受伤后水霉病的防控
低温期病原生物或其它各种原因引起鱼体表和鳃部受伤后,很容易继发水霉病,要针对造成鱼体受伤的具体原因进行防控。
如传染病引起机体损伤应先处理传染病,水质原因引起机体损伤应先处理水质等。
低温期鱼体损伤后通过外用氯制剂等消毒剂,促进伤口愈合,对预防水霉病有明显效果。
据国内外资料氯制剂、醛制剂、碘制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对水霉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践证明对水霉病初期或尚未发病的个体确实有明显的效果。
水产动物病是群体发病,不同个体所处的发病阶段不同,当发现有些个体已经发生水霉病后,连续外用2~3次消毒剂后对发病轻微的个体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尤其是水温超过20℃的升温阶段,效果更加明显。
而一旦发生水霉菌寄生并且向全身蔓延,则很难治愈。
南京渔管家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渔管家”)是南京市引进的唯一一家智慧渔业高层次人才项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邮电大学博士为核心组建,目标成为中国水产现代化智能养殖技术与服务的引领者。
渔管家以云计算+智能硬件模式解决水产养殖用户水质监测、增氧控制、饵料投喂、疾病防治等刚性需求,基于大数据云平台解决用户饲料、鱼药、设备、交易等市场需求。
公司服务政府渔业园区、渔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一般养殖户,总服务面积已超过10000亩。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兴智路6号兴智科技园B座13楼。
点击进入官网,右侧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