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 格式:docx
- 大小:17.51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与形成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中初步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及其变化对艺术和审美有决定性影响。
2. 理论奠基阶段: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撰写美学著作,但他在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研究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例如,《资本论》(1867年)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异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审美感受的变化。
3. 早期传播与发展阶段: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系统地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
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翻译和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美学领域。
4. 体系化阶段:20世纪中叶,苏联和东欧等地的学者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如卢那察尔斯基、日丹诺夫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原则,强调艺术作品应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阶级斗争。
5.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经过不同发展阶段,从早期介绍到逐步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们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后续又有众多学者如蔡仪、王朝闻、朱光潜等人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6. 当代深化与拓展阶段: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继续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繁荣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学者们不仅对经典文本进行细读和深度解读,而且结合时代变迁与文化多样性,探讨全球化、现代科技、生态美学等新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内涵和外延。
总之,马克思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吸收实践经验和学术成果的过程,它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又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分支之一。
马克思美学主要研究人类审美的本质和规律,以及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艺术作品是人们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反映。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想象,这些作品形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并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态度和文化认同。
马克思美学重视了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
艺术作品反映了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问题,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接受也受到了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马克思美学强调了批判和改革艺术中存在的社会不公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总之,马克思美学是一个基于社会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
它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出了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提炼出了无数经典的美学理论,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读《马克思主义与美学问题》有感042010208 药学102以前一直不知道马克思还研究过美学,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一点点,和其他学科相比,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研究开展的比较迟。
就我理解,他研究的美并不是表面上的好看或是赏心悦目,他把对美学的关注和政治以及共产主义学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马克思的美学观中,美在马克思手中,变成了一种武器。
因此要理解他的美学体系,一定要记得他是一个革命家,不是专门研究美的学者。
马克思第一次正确阐明了艺术和美在人类劳动和交往中的起源,第一次科学的揭示了美和艺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次指明了劳动群众摆脱私有制精神和文化奴役的出路,第一次论证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和未来新社会中美学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整个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体系,各种不同现象和因素都处在经常的错综的相互影响中。
艺术和美也一样,脱离了同社会其他现象的联系,就无法加以说明。
马克思的美学体系,是一种认识美和艺术问题的方法论体系,他认为美学理论和美学方法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
下面就两方面的问题谈谈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理解。
一、关于异化劳动与美异化劳动是指,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受到摧残。
工人在劳动之外感到自在和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自在和不舒畅。
提供人的劳动不是他自己愿意的,而是被迫的。
他的劳动不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其他需要的一种手段。
马克思认为,这种“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这种异化劳动的结果就是,劳动者消耗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归他的东西就越少。
关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认为,首先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化的东西,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
所以,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到痛苦不自在不舒畅。
这种异化劳动的结果,使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少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马克思美学马克思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深刻思考了人类社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反映人类生产、交往与思考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
可见,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艺术是不可分割的社会现象,而美学则是研究艺术本质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美学的核心思想是“割裂”,即艺术作品应该保持超越现实的独立性,同时又与社会生产密切关联。
马克思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社会生产模式与人类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映,具有自身独立的内在美感,而且艺术美感是普遍的共同特征,而不是分裂的主观产物。
因此,艺术作品在社会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方式,同时又与社会生产的方式、目的和规律紧密联系。
马克思美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阶级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矛盾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意识形态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因此,艺术作品不单是一种普遍的美感体验,还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因为它们反映并塑造了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阶级属性。
此外,马克思美学也关注艺术的创造过程。
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因此,艺术家必须具备与生产过程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才能创造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家也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限制,在自由创作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而艺术的自由与社会的批判应当相得益彰。
总之,马克思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既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又拥有独立的内在美感。
同时,艺术作品也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美学的思想为我们理解艺术、创造艺术并评价艺术提供了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实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实那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咱们先来说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吧。
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对世界美的认知的大门。
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飘在云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它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就像一棵大树,现实就是它的根基,要是没了现实这个根基,这棵大树可就倒了。
咱打个比方啊,就好比盖房子。
现实就是那一块块的砖头、一袋袋的水泥,马克思主义美学呢,就是房子的设计图。
你想啊,要是没有那些实实在在的建筑材料,光有设计图,这房子能盖起来吗?肯定不能啊。
同样的道理,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脱离了现实,那它就成了纸上谈兵,一点用都没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实交织的影子。
比如说城市里的建筑。
那些高楼大厦,它们的设计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这里面就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美学。
你看啊,建筑的实用性就是现实的需求,人们要在里面办公、居住。
可是呢,光实用还不行,还得美啊。
所以设计师们就会把各种美学元素融入进去,什么线条的流畅、色彩的搭配,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现实建筑中的体现。
再看看艺术作品吧。
画家画画,作家写文章,他们创作的源泉在哪?就在现实啊。
画家画的山水、人物,那都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
作家写的故事,也大多是从生活里取材的。
这就好比厨师做菜,得有食材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现实就是艺术家的食材,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呢,就像是做菜的技巧。
只有把食材和技巧结合起来,才能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也就是优秀的艺术作品。
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影响着我们对社会的看法。
一个社会美不美,不能只看表面的繁华。
比如说,一个社会里人人平等、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一种美。
这种美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实社会的审视和引导。
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差距巨大,一部分人过着奢侈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却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这能叫美吗?肯定不能啊。
马克思主义美学就会引导我们去思考,怎么去改变这种现实,让社会变得更美。
《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一:《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强调:实践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即:“马克思建立在实践本体论哲学基础之上“人的美学”:美的真正价值并不只是注目于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引发人们的愉悦快感,其更为深层的意义在于揭示和阐述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于切实的关照与关怀人在现世的生存问题。
”因此,马克思物质生产实践的观点引进审美活动领域,将本身视为唯物辩证法的客观基础,把人置于社会历史实践的主导地位,突出了人在感知、认识、发现和创造美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美的本质——自有生命的表现1、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不仅要维持肉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还要创造性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2、人的生产脱离了肉体需求的束缚,所以人的生产是创造性的。
人类生产出新的大自然,并在自己的产品中打上个性的烙印,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3、异化劳动1、异化劳动是把人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变成了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生命的生存手段,把人的本质降低为动物的本质。
异化劳动是私有制下社会经济制度的普遍状态。
2、异化劳动表现出对人本质的真正否定。
首先:劳动成果对工人的异化。
即工人生产出的产品不但不属于自己,反而成了反对自己、压迫自己的力量。
工人把自己的心力、体力、乃至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劳动中,然而他发现自己不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使压迫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美;而自己却变得越来越弱小,越来越愚钝。
其次:劳动行为与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异化。
真正的人的劳动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自由的劳动,是人的心智与体力的和谐发挥,工人通过劳动可以获得美感。
异化状态下的劳动是不自觉、被强迫的,不是自己心声和才智的尽情表现,而仅仅是为了赚得那一点点为了维持肉体需要和繁殖需要的工资才被迫劳动。
工人在劳动中完全丧失了自己,使自己变得比动物还不如。
若想消灭异化状态,就必须消灭私有制。
第三: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生产出与自己相对立的产品,这些产品由资本家实现它的价值,于是工人生产出了一个对资本有支配权的阶级——资产阶级。
浅析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高校课堂教学”[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意识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与实践,追求美是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
当代大学生有更强的审美需求,单纯的求知或功利需求难以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富于审美价值的素材和教学形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章从审美的视角探讨了将审美活动引入高校课堂的必要性,进而阐述了高校课堂审美教学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大学课堂审美教学一、马克思主义美学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实践能力,是人活动的社会自由自觉性。
在社会实践中,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施加于对象之上,把对象加工成为人所希望的那样,这时人的本质力量就注入自然界,使自然人化、对象化了,人的本质以劳动产品、创新成果的形式展示出来,打上了人的才能、智慧和力量的印记,这时劳动产品、创新成果就成为真善美的统一,它既能满足生活的实际需要,又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由此可见,人类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是伴随社会劳动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
据考证,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和追求,加工的石镞、弓箭等都要磨得锋利、光滑、对称,不但实用而且美观。
人从欣赏这些作品中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受到鼓舞和激励,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在表达人的情感、保障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方面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审美需求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
”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求层次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前四种称为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后三种称为心理需要或生长需要,作为生长需求的审美追求是人们学习上进的一种动力。
可见,大学生崇尚美是人的天性使然,而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为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学生的审美观施加正面的影响,使之成为他们学习进步的动力方面开辟了新的途径。
马克思美学观的核心观点是: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类审美需要的作品。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
同时,艺术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形象、典型、情感等手段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马克思美学观还强调了艺术的阶级性。
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往往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而被统治阶级则往往被剥夺了创造自己文化艺术的机会。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人民性,主张把艺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此外,马克思美学还强调了艺术的实践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艺术不是孤立的、纯粹的精神产物,而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的一种意识形态。
同时,艺术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形态和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对艺术的历史研究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总之,马克思美学观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审美观念。
它深刻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和社会功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等著作中,对某些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是他们美学思想的运用。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物质变换过程。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质,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并改变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在蒙昧时期的低级阶段,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
它们是劳动的前提。
人类只有事先就把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
所以广义的劳动对象应当包括进行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不能把人对自然的改造简单地理解为对个别自然形态的改变,而应理解为对整个自然的支配和占有。
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发生了多方面的不可分离的联系之后,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而进入人的意识。
刻在美洲印第安人酋长墓表上的日历、四季日至点的石柱,证明在野蛮时期的人们已经把部分自然界纳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人在生产之前已经在观念上提出了想象中的生产对象,并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动力和目的提了出来,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把主体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
在生产中,人首先产生对实际效益的意识,并由此产生对制约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
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解论文_哲学论文从历史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本人关于审美、文学、艺术的论述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美学思潮之一。
其实,马克思主义美学有不同的存在形态。
从现实形态来说,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社会运动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美学是这种世界观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又是后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根据某种知识框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解和重建。
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可以算是这种理解和重建的一部分,当然是比较重要和最有影响的部分;同样,其他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包括第二国际理论家、前苏联、东欧、中国以及西方美学家等)所做的工作也是这种理解和重建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具体的社会背景和知识框架不同,还由于作为理解对象的马克思文本出版方面的原因,产生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同的理解与重建尝试。
这里不妨先谈一下马克思文本作为理解和解释对象的出版问题。
以哲学文本为例,马克思三部最重要的哲学着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其中前两部也是马克思与美学有关的重要着作)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发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根据马克思生前发表且流传甚广的政治学着作《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着作《资本论》第一卷,以及恩格斯两部通俗性的论战性着作《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来理解马克思主义。
这不仅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重建受到很大的局限,也使得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解和重建受到很大的局限。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早理解和重建是从第二国际理论家如梅林、普列汉诺夫等人开始的。
但是限于上述情况及本人原因,他们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在历史领域的运用,进而据此出发重建马克思主义美学,如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认为,只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才能建立科学的美学理论,断定艺术与经济有着因果关系,艺术起源于劳动309~311。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本人没有详细阐述美学理论,因此没有所谓的"马克思美学"。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一些关于艺术和文化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了影响。
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关注社会的历史和经济条件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以及艺术和文化在阶级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
以下是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关的主要观点:
1.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
建筑,包括艺术和文化。
因此,艺术和文化被视为阶级社会中特定经济条件的产物。
2.反映与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既能反映现实,又能
超越现实。
它们可以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追求,并促进社会变革。
3.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是阶级斗争
的一部分,可以被用来巩固或颠覆现存的统治秩序。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权力和意识形态对艺术和文化的塑造和控制。
4.艺术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具有教育、启迪
和激励的功能。
它们可以为劳动人民提供心灵上的满足,并促进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共同进步。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的统一体。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而认识什么是艺术美,才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关键词】劳动实践审美欣赏真善美辨证统一一、关于美的本质的思想1、美与人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是“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一再指出,“劳动创造了美”,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和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普遍规律支配,强调人在生产实践中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在谈到人的美感时,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美感是在劳动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
恩格斯在谈到艺术起源时也指出,通过劳动,人类的手才获得了很大的灵活性,手变得自由了,因此,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
人脑同样是通过劳动才与猿脑区别开来,变得高度发达。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和体现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和《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两部经典著作中。
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讲:“诚然,劳动是劳动者的直接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
”这里,所谓“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
这种“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并不排除客观对象的功利价值、实用意义,它只是更关心更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
以此为基础,人才能“在活动时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在对产品的直观中”“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即通过审美欣赏获得美感愉悦、心灵满足和精神安宁。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分析和观点,其中包括对美学和文艺创作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文艺创作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影响和指导文艺创作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原理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对于美的发展与变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文化形态。
这一观点强调了美的社会历史性和社会功能,对于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观点,文艺创作具有批判与启示的社会责任。
文艺作品应该深入社会生活,批判现实的弊端和不公正,揭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该为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做出贡献,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
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强调真实和生动的表现形式。
文艺作品应该通过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活动的深入观察,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表达不应局限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而是应该以阶级和社会的视角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
四、文艺创作的审美标准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了人民大众的审美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大众,在于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反映他们的生活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实践性和时代性,认为艺术要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
五、文艺创作与社会条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了文艺创作与社会条件的密切关系。
社会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将直接影响到文艺创作的发展与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下,文艺作品将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并受到不同的审美标准的影响。
六、文艺创作的途径与方法在实际的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科学性和思想性。
文艺作品应该在深入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指导下进行创作。
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马克思美学观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强调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美学观的核心观点如下:1. 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此,审美意识、艺术活动之类的精神生活过程,不是脱离人类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的。
它们是作为人类物质生活过程的升华物,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2. 艺术与阶级关系: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反映了特定社会的阶级意识和价值观。
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往往服务于统治阶级,成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
然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艺术将更加民主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3. 艺术的社会功能:马克思认为,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作品可以揭示社会矛盾,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同时,艺术也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提高审美品味,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4. 艺术生产与商品经济: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往往成为商品,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
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往往不得不放弃创作的独立性和真实性。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艺术生产将摆脱商品经济的束缚,艺术家可以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
5.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马克思主张,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地域和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家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艺术表现手法,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马克思美学观强调艺术与社会、历史、阶级之间的联系,认为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改变现实的能力。
这一理论体系为后来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等著作中,对某些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是他们美学思想的运用。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物质变换过程。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质,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并改变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在蒙昧时期的低级阶段,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
它们是劳动的前提。
人类只有事先就把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
所以广义的劳动对象应当包括进行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不能把人对自然的改造简单地理解为对个别自然形态的改变,而应理解为对整个自然的支配和占有。
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发生了多方面的不可分离的联系之后,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而进入人的意识。
刻在美洲印第安人酋长墓表上的日历、四季日至点的石柱,证明在野蛮时期的人们已经把部分自然界纳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人在生产之前已经在观念上提出了想象中的生产对象,并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动力和目的提了出来,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把主体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
在生产中,人首先产生对实际效益的意识,并由此产生对制约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人类审美意识、美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P.拉法格、F.梅林、г.В.普列汉诺夫、列宁、Α.В.卢那察尔斯基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第四:艺术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等作了论述。
[编辑本段]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批判地吸取改造了美学史上、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成果,并对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科学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坚实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应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有关。
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
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
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
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诠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质,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并改变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它们是劳动的前提。
人类只有事先就把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
所以广义的劳动对象应当包括进行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人在生产之前已经在观念上提出了想象中的生产对象,并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动力和目的提了出来,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把主体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
在生产中,人首先产生对实际效益的意识,并由此产生对制约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
由于人的目的受客观规律制约,以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因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对象本身的规律和属性来规定自己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在生产中,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人通过劳动活动,借助劳动工具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成为适合人需要的自然物质。
物通过劳动而被从外面赋予形式。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所谓美的规律,存在于人的目的的自我实现和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统一之中,并感性地现实地表现在对事物形式的塑造上。
处在野蛮期的美洲部落的神话、传奇、诗歌、典礼上的歌唱、具有军事动员意义的舞蹈、装饰品的制作、贝壳珠带的色彩和图形、工具和武器造型上的对称等等,都是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之后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直接功利的观点看来,对象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它们的价值仅仅在于它们的有用性、它们的内部结构和质量。
但当人类超出最初的自然的粗陋需要之后,形式就开始具有了独立的价值,通过它的外观而诉诸人的感官,于是便具有了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