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第一课草原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草原》语文复习资料

内容介绍:《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主题;本文所见、所闻、所感,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民族情谊。

段落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图”;第二部分第(2-3)段:“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喜迎远客图”;第三部分第(4-5)段:热情待客、众人把酒言欢的“主客联欢图”。作者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写景转向写人。目之所及和心之所感。

问题一:“一碧千里”和“并不茫茫”相矛盾吗?

答:“一碧千里”,目之所及,整个草原都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茫茫”指因辽阔而看不清远处。“一碧千里”与“并不茫茫”似乎存在矛盾,一是空气清新,天空明朗,能见度大,故能看到更远的地方;二是草原上的景物不单调,而且有变化,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四面都有小丘”,羊群“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千里之碧的草原变得精美而又多情。“一碧千里”,但“并不茫茫”。

问题二:“翠色欲流”“流入云际”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

答:这不矛盾,“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翠色欲流”视觉形象、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欲流”化静为动,草的色泽、草的生命,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流入云际”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视野中的那些“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际吗?

问题三:分析“惊叹”“舒服”“愿久立”“想坐下”的原因?

答:“惊叹”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是因为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让人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充满活力、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侵润着心田,激发起诗情,要抒发,要表达。

问题四:如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

答: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也给读者以回味无穷之感。

问题五:文章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答:(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问题六:作者为什么“高歌一曲”?

答:“高歌”显示的是一种奔放与豪迈,“一曲”更具有一种挥洒与明快,构成这一举动与感觉的是草原天空的明朗、空气的清鲜。

问题七:写迎客,为何要花那么多笔墨写初入草原时的静寂和空旷呢?

答:借此衬托好客的主人迎出几十里外的那幅有声有色的热闹画面,烘托出蒙汉兄弟之间

的深情厚谊

问题八:“有礼貌”却又“不拘束”,岂不有点矛盾吗?

答;因为有情,主客就互相尊敬,皆有礼貌;因为有情,不讲虚伪客套,就能豪不拘束。洋溢在这场面中的还是个“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