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公开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孔乙己》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体会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
2. 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4.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和其形象意义。
2. 掌握小说主题。
三、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节奏和韵律,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质疑探究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比较阅读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不同情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
2. 提出问题:鲁迅先生最喜欢的小说是哪一篇?为什么?3. 学生回答后,引出《孔乙己》。
二、课文阅读与研讨1. 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节奏和韵律。
2. 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为什么?(2)不写这一段可以吗?为什么?3. 分析:这是交代社会环境,为后文孔乙己的出现做铺垫。
三、资料助读1. 多媒体显示:《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 讨论问题: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这样就有可能发生新的孔乙己。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形象及其意义。
2. 提出问题: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性格?二、课文阅读与研讨1. 指名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孔乙己的形象。
2. 讨论以下问题:(1)孔乙己的外貌特征有哪些?(2)孔乙己的语言特点有哪些?(3)孔乙己的动作特点有哪些?3. 分析: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展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初三课文《孔乙己》公开课教案初三课文《孔乙己》公开课教案「篇一」【学习目标】借助关键字词替换还原比较凸显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氛围揭示小说主题。
抓住独特的“叙事结构”“变换视角”设计主问题,挖掘小说人物丰富性。
巧用作品的矛盾语激疑置换体验人物的悲剧,进而探究作者的独具匠心。
截取视频片段呈现相关画面再现真实场景,设置情景另眼假想人物遭遇。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理清文中“看/被看”的关系,揭示矛盾的根源。
【教学步骤】(课前播放《孔乙己》配音视频。
)一、图片导入引人物(出示咸亨酒店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现在咸亨酒店的大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站在大家面前的是谁?(生答:“孔乙己”,出示今日的咸亨酒店的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走进他的小说《孔乙己》,听一听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出示课题《孔乙己》。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在,我从眼睛中,看到了的一个孔乙己。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人物,然后分组寻找说感受,从不同的视觉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看”人物思考:这样的人,他的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鲁迅运用了他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揭示了孔乙己的命。
探究:请你找出具体的句子佐证:1、孔乙己的确死了。
2、大约孔乙己死了。
(一)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
思考: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存在价值:孔乙己似乎只是一个“被看者”的角色,是一个多余人。
)(提示:1、生活环境;2、人际关系;3、性格悲剧。
)1、哪里“看”——社会环境:等级森严的鲁镇酒店(咸亨酒店)①曲尺大柜台:外面是短衣帮,里面是长衫主顾(踱坐喝);只有孔乙己是穿着长衫站着喝酒。
(暗示悲剧:读书人的身份与科举落第的对比。
)②多次被打:使得身心羞辱并丧失生活能力。
2、被谁“看”——人际关系:被人“哄笑”与“念叨”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他们很开心。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5《孔乙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孔乙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梳理故事情节,领悟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多方面的原因,对文章主题有自己的看法。
2.关注文中的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背后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3.了解以笑写悲的写法,体会作者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社会的批判,学会善待弱势群体。
教学重难点:1.关注文中的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背后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2.了解以笑写悲的写法,体会作者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社会的批判,学会善待弱势群体。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笑犹如一束光,带给人们温暖,笑可以传递快乐,表达美好祝愿;而笑还可以是一把锋利的剑,它可以让这个温馨的社会变得冷漠,还可以让人变得疯疯颠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去寻找答案吧。
二、了解作者课件出示鲁迅此环节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旨在检查学生对作者简介的掌握情况。
三、预习反馈,检查词语师过渡:大家对课文都做了预习,老师来检查一下。
出示词语:荤菜侍候羼水笔砚颓唐附和惋惜打折门槛踱步不屑置辩指名读(多关注中下游的同学),教师正音,齐读。
四、(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过渡: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我们不难了解,孔乙己的每一次出场都伴随着笑声,那么,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可笑的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来说一说吧。
预设:生答。
1.偷东西遭众人嘲笑;2.没考上秀才遭众人嘲笑;3.教我识字让我觉得好笑;4.分茴香豆吃让孩子欢笑;5.被打折了腿用手走来喝酒的惨状引来嘲笑。
(二)细读品析,深层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师:“笑"贯穿全文,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为什么他的言行让大家感觉好笑呢?请大家细读课文4-11段,勾画出描写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选取典型语句分析其形象特点;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精品教案)下面是整理的《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精品教案),以供借鉴。
《孔乙己》教案1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封建科举制度,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三课时,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感悟可笑形象1.本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虚荣穷酸、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2. 品析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提示: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外,还写了哪些人物?明确:酒客,小伙计,小孩,丁举人,掌柜等。
设问:那在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分四个小组讨论:(1)酒客眼中的孔乙己(2)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3)小孩眼中的孔乙己(4)掌柜眼中的孔乙己3.“我”眼中的孔乙己PPT展示:“名人眼中的孔乙己”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乙己》的背景、内容与寓意。
2.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与文化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和面对世界。
二、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环节1.师生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印象。
2.通过提问、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进一步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活动二:学习基本知识1.师生探讨小说的省心、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
2.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艺术手法和形式特点。
3.带领学生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活动三:阅读与理解1.划分小组,采用朗读、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在展示中加深对小说中情节的理解。
2.针对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按照教师做出的提问,带领学生进一步解读小说的文本。
3.辅导学生写出小说的主题概括,形成对小说行文结构的完整理解。
活动四:语言运用1.教学导引,带领学生审视小说中的语言与文体,分析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
2.学生精读小说中的表述方法,分析作者运用词语呈现角色形象的效果,鉴赏作者的文学功底,并通过语言表述方式,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
3.通过小说的情节,引领学生理解作家的观念和主张,从而引发思考和探讨。
活动五:延伸阅读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进一步发掘课文中未揭示的核心心理与信仰多样性。
2.鼓励学生阅读与题材相关的其他文献作品,丰富阅读面向与思维深度。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解和审视文本中的世界与人性,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提高审美品味和思考力。
三、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方式获取文学知识。
2.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朗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学友间的互动与语言交流不断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教学篇一设计目的:《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
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
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
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
“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孔乙己教案教案8篇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认真准备详细的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设计教案时,我们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孔乙己教案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孔乙己教案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作者)《孔乙己》拓展练习一、(20XX?江苏省苏州市)阅读《孔乙己》一文的3、4、7、8自然段、完成下列题。
(9分)1、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
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3分)答:____▲________▲____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
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
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
(3分)答:________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孔乙己》优秀教案(精选16篇)《孔乙己》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致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尝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亮、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悟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认真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亮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中引导同学结合时代背景,深化分析和思索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比比较,了解封建末期学问分子的心态。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伴侣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爱《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日,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会它简单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二、资料助读1、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旧存在,孔孟之道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挽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孔乙己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孔乙己》这篇经典文学作品的背景、主题和内涵;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孔乙己》这篇文学作品。
具体内容包括:1. 文学作品背景介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孔乙己》,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以及该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的意义。
2. 文学作品主题解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理解并感知《孔乙己》所表达的主题,并辅助学生通过就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来对主题进行解读。
3. 文学作品人物描写:通过深入剖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孔乙己以及其他次要人物形象的描写,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和理解。
4. 文学作品语言运用:通过对《孔乙己》中的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并学习其中的一些文学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通过朗读《孔乙己》片段,让学生熟悉作品内容以及背景。
可以利用教师的朗读示范和学生的跟读演练的方式,使学生对作品有个整体的了解。
2. 文本阅读与解析: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阅读作品全文,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内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讨论作品中的一些争议性问题,通过交流和碰撞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4.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课堂上的一些重要观点和见解,梳理出《孔乙己》所传达的主题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观。
5. 提问互动: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回答课堂问题,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言辞的得当性等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孔乙己》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1、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和其形象意义。
2、掌握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比较阅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身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狂。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发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考虑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1、同学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原文地址/showtopic-49557.aspx的六个生片断,说说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⑴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⑵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⑶孔乙己为偷书作辩白;⑷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⑸孔乙己给小小朋友们分茴香豆;⑹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四、问题研讨,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1、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⑴可笑的性格、孤独的人生、严酷的命运。
①填写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示:多媒体显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个被人讥讽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②孔乙己的一生是孤独的,他为什么不与人交流?他人为什么笑他?③文中从哪些方面揭示孔乙己严酷的命运?⑵研讨孔乙己悲剧发生的原因。
课堂争辩: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辩题:正方:孔乙己悲剧主要是自身原因,他是一个时代落伍者。
反方:孔乙己悲剧主要是社会原因,旧时代扼杀了孔乙己。
要求同学结合课文内容,通过争辩理解孔乙己悲剧发生的原因。
⑵讨论小说的主题: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的人说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有人说是揭示社会革新中小人物的凄惨命运;有人说是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一起点评。
二、揣测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同学通读全文考虑: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三、理解小说精巧的构思学习小组合作研讨: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布置角色的作用是什么?四、扩展引申,对比阅读请同学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别。
多媒体显示: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身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原文地址/showtopic-49557.aspx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五、课堂小结,激励号召同学们,那衣着长衫的孔乙己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时代的革新,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六、安排作业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缩写小说。
《孔乙己》公开课教案二【教学目标】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作品发生的年代和反映的社会实际与同学实际生活有较大的时空差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偷就是窃,窃就是偷。
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生: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不,他读过十几年书;你们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换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生: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鲁迅笔下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孔乙己。
二、简介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狂。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实际,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教学内容1、分析孔乙己性格特征:⑴教师朗读课文第九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他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⑵听录音1~8段,考虑以上两个问题。
⑶四人小组讨论,明确: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小朋友、“我”。
问题二:①语言被讪笑(第4、6、8段)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所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小朋友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示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任徒然地换弄词语,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行为被讪笑(第8段)分茴香豆片段:“伸出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豆,自身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低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必露无遗。
③外貌衣着被讪笑(第4段前3句)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
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经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遭遇被讪笑(第4、6段)分角色朗读第6段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假如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
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⑷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同学回答,明确:迂腐(茴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供认)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守信(从不拖欠酒钱)⑸综观全文,用自身的话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同学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
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showtopic-49557.aspx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倒霉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凄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2、分析社会根源:⑴齐读全文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⑵四人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⑶陈设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4、11段)首次出场末次出场身材高大盘着两腿,下垫蒲包青白脸色脸上黑而且瘦穿一件长衫穿一件破夹袄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衣着(第11段第一句)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棉袄,看来难以熬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4、6、11段)一辩二辩三辩第4段第6段第11段睁大眼睛说,争辩不屑置辩颓唐,不十分分辨,好像恳求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他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标明自身比短衣帮高出一筹。
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
而“摸”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他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5段),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5段),“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讪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⑷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了,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明确: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制度因素──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
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保守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气,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低,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封建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