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系内临终关怀转介机制的建立及其社会工作的介入
- 格式:pdf
- 大小:733.58 KB
- 文档页数:20
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服务探析周静2012102649 摘要: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发现我国临终关怀现状、问题和策略。
并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分析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介入的理论依据、方法,并对现有临终关怀政策、社工技巧进行反思,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临终关怀癌症患者社会工作一.引言据统计,我国现在每年因肿瘤死亡的人数超过140万。
就目前的医疗技术,只有约1 /3的肿瘤患者可以得到治愈;2 /3的肿瘤患者在疾病诊断时已经为晚期肿瘤而无法得到根治性治愈。
由于癌症的特殊性和我国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很多癌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要忍受多次放化疗的痛苦,有的甚至放弃治疗,在痛苦中等待自己的死亡。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维护临终病人的“活”与“死”的尊严,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同时给予病人家属精神上的支持。
晚期肿瘤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内,生理、心理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遭受病痛折磨, 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巨大创伤。
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提高其最后的生存质量,使其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是迫切和紧要的。
二.概念界定临终关怀:临终阶段是指各种疾病的终末期,即治疗无效, 日益衰竭。
1我国的临终期一般有3个月。
临终关怀主要针对临终病人死亡过程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医护环境、温暖的人际关系和坚强的精神支持,帮助病人完成人生的最后旅途,并给予家属安慰和关怀的一种综合性卫生医疗服务。
2简单而言,它是帮助病人“优死”和其家属“好生”,使病人死得无憾、家属活得无虑的一种医疗服务。
三.文献回顾(一)我国临终关怀现状我国自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临终关怀取得了快速发展,逐渐被人们所知晓。
在临床实践方面,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都纷纷因地制宜地创办了临终关怀服务机构。
目前在我国临终关怀模式主要有三种,跨专业合作运作模式、社区家庭病床模式、社区医院模式。
浅析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者:孙朝庆李贺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3期【摘要】: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必然产物,它打破了常规性的治疗,给予了患者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
但是目前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发展存在困难,传统儒家文化根深蒂固;行业专业机构和人员缺乏;政策上还未纳入医保范围,服务费用昂贵。
社会工作从临终患者角度出发,理解患者的需求并尽最大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命末期的质量,链接相关医疗资源,推动临终关怀政策的发展,协调病患及其家属照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临终关怀是一个沉重却又不断被提起的话题,临终关怀萌芽于17世纪初,它的提出与兴起源于西方。
最早发起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英国护士桑德斯因为长期服务于晚期肿瘤病人,亲眼目睹了垂危病人的痛苦。
于是在1976年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
临终重症老人的临终关怀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需求中尤其是对临终重症老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护理层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相关护理人员专业性缺乏、政策缺失,国家急需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一、临终关怀服务所存在的问题(一)传统儒家文化理念束缚传统的观念约束着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
首先是死亡观念,在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背景下,大家对死亡的观念深深忌讳,往往会以“善意的谎言”来隐瞒老人的病情,但这种做法却难以提高老人生命末期质量,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和对老人的关怀照料。
二是孝道的观念,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及孝道观念使得病患家属保持着深度的治疗理念,认为只有挽留临终患者的生命才是首要任务,在主观上忽略了患者自身的感受,让老人承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这是一种病态的孝道。
(二)核心型家庭数量的增多,使老人内心孤独感提升目前的家庭多数为小型化、核心型家庭,成员为421模式即一对夫妻照顾4个老人。
老人的生活多数为空巢、独居。
当老人进入临终期,子女在生活中难以对老人保持着高度的关护,而单纯以医疗来救助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究作者:张嫣然焦鹏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03期摘要:临终关怀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最高体现之一,是人类社会最具人性化的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本文从临终关怀及其在中国的缘起与发展、中国临终关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中国临终关怀的社工介入进行探讨,探索在社会工作视角下中国临终关怀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工介入;哀伤辅导临终关怀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最高体现之一,是人类社会最具人性化的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临终关怀是由社会各层面(护士、医生、社工、志愿者、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组成的机构为生命处于晚期的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方位的照顾与支持,创造一种安宁、舒适和温暖的临终环境,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价值和质量,让他们有尊严,愉快、安详和不留任何遗憾地离开人世。
一、临终关怀的内涵(一)临终关怀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全面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质量;临终关怀以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控制疼痛,以及减少病人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社工等服务人员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系统性的照护,尽可能地使病人平静安详地带着尊严离开人世。
与此同时,给临终者家属提供社会支持与丧亲辅导。
(二)临终关怀的目的和意义一方面是帮助病人了解死亡,接受死亡,在人道主义的关怀下,享受良好的医疗消费,使他们能够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超脱于身体的痛苦,安详而无牵挂地离开人世;另一方面是为病人家属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给予安慰和关怀,帮助他们直面亲人的死亡,坦然地接受丧亲之痛和将要面对的问题。
(三)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临终关怀实际上是运用多种形式对临终者给予生活上的照护、情感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满足和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
临终关怀用温情和爱,让死亡变得不再狰狞和恐怖。
1. 理解并接受死亡是临终关怀的首要内容。
浅谈医务社工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论文浅谈医务社工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论文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生命过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临终关怀事业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医务社工在介入临终关怀之后确实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与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医务社工在介入临终关怀的服务情况来讨论医务社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医务社工的发展提出意见。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概述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医务社工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在医院管理、医疗政策执行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是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为实现患者康复所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社会和心理方面的专业服务。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手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
医务社工可以通过进入病房探访患者及患者家属,开展个案工作,本着社会工作“接纳、尊重、平等”的专业理念,运用积极倾听、同理心、支持、鼓励等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帮助患者及家属解决心理问题。
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工作的方式,把处于相似情况的患者及家属召集起来共同开展服务,培养患友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抵抗力,提升团体成员的良性互动能力。
还可以引用社区工作的专业手法,通过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卫生需求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整合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对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活动。
二、临终关怀的概述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保守性治疗与支持的心理社会照顾,控制、缓解患者疼痛等相关生理症状,解除患者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痛苦,让患者有尊严、安详地死亡。
临终关怀最早起源于英国,1967年英国一名长期从事晚期癌症工作的护士桑德斯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
医院临终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终关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医院临终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患者的终末生命质量,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促进医疗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建设完善的医院临终服务体系,提高终末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社区、家庭和医院间的无缝衔接服务。
2.原则:人性化、服务导向、多学科协作、资源共享。
三、具体措施:1.建立终末关怀科室:设立专门的科室负责临终关怀的协调与执行,安排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关怀。
2.总结制定相关政策:制定明确的临终关怀政策,包括临终病患的权益保障、临终关怀指南等。
3.搭建跨领域合作机制:建立多学科协作的工作机制,吸引医疗、心理学、社会工作学等相关专业人才参与临终关怀工作。
4.培训医护人员: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提高其临终关怀知识和技能。
5.建立关怀病房:为终末患者提供更为舒适的治疗环境,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护理人员。
6.完善家属陪同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家属陪同制度,让家属在终末关怀中发挥积极作用,增强患者的心理抚慰和社会支持。
8.建设监护服务体系:为无法自理的终末患者提供监护服务,确保其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10.建立临终关怀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实现与医院、社区、家庭间的信息共享,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连贯性和综合效益。
四、资源保障:1.资金:加大对临终关怀体系建设的扶持,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2.人才:建立相关人才储备机制,引导人才向临终关怀领域转移,鼓励高校开设专业课程。
3.环境:提供临终关怀所需的相关场地和设备,提高服务环境的舒适性和人性化。
五、预期成效:1.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全方位的关怀,让终末患者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得到最大的安慰和抚慰。
2.提供社区和家庭间的无缝衔接服务:加强医院、社区和家庭的沟通与合作,确保终末患者的需求得到及时满足。
浅谈中国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临终关怀的内容作者:刘励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2期【摘要】临终关怀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缺乏社会工作的介入,同时,国内都多关注老年临终者,而忽略了对儿童临终者的照顾和关怀,而儿童患者是临终关怀应该关注的重要群体。
因此,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地介入儿童临终关怀,帮助患者平静的离世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儿童临终关怀;介入一、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而是采用比较平静舒缓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临终治疗。
现代临终关怀开始于20 世纪60 年代,由Dr.Cicely Saunders 于1967 年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座临终关怀护理医院,即著名的圣克里斯多佛临终关怀院,它的建立标志着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开始。
此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相继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2004年,英国提出将2005年10月8日作为第一个世界临终关怀及舒缓治疗日,以发扬和倡导临终关怀精神。
目前,西方多数国家在临终关怀领域已发育完善,许多国家的临终关怀已走向制度化,成为更加完整的体系。
我国的香港和台湾也较早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并逐步发展成熟。
而我国大陆的临终关怀起步略晚,1988 年天津医科大创立的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和次年建立的临终关怀病房,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临终关怀事业的起步。
之后,十多年来,临终关怀医院在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涌现,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已发展成一定规模,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通过英国“济贫法”的颁布产生,并由此出现慈善组织会社、睦邻运动等,社会工作一步一步发展至今。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究引言临终关怀是指在患者生命接近结束阶段,通过对患者身心及周围环境的全面关注和支持,以缓解其身心痛苦,提高生命质量,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获得尊严和安宁的一种综合性护理。
在中国,临终关怀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
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领域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探究中国临终关怀的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临终关怀的现状1.缺乏专业化的临终关怀服务在中国,临终关怀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由医疗机构提供。
由于医护人员的专业疲劳和缺乏相关培训,导致部分医院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视不足,患者往往无法得到全面的身心护理。
社会上缺乏专业化的临终关怀机构和服务机构,也使得患者和家属在面对临终关怀需求时缺乏有效的选择和支持。
2.文化观念对临终关怀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死亡”话题的忌讳,很多人对临终关怀存在着误解和恐惧,这使得临终关怀服务在社会上受到排斥和忽视。
家庭在面对患者临终关怀需求时,往往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无法有效地进行护理和支持。
3.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在中国,医疗资源存在着城乡差异和地区不均衡的问题,这使得部分地区的临终关怀资源严重匮乏。
很多患者在临终关怀期间无法得到足够的医疗和人文关怀支持,导致患者和家属在面对死亡时产生不必要的痛苦和困扰。
二、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1.提供全面的身心社会支持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可以提供全面的身心社会支持,包括心理护理、社会支持、法律援助等服务。
他们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谈话,帮助患者和家属排解情绪,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2.搭建跨专业的协作平台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医疗团队中发挥纽带作用,协调医护人员、心理医生、宗教工作者等跨专业人士共同为患者提供关爱和支持。
通过协作,可以实现对患者身心的全面关注和护理。
3.倡导临终关怀的意识和文化改革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社区活动等方式,倡导临终关怀的意识和价值观,帮助社会尊重和理解临终关怀,使得临终关怀服务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关注。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是针对临终病患和其家庭提供的综合性服务,旨在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物质、精神和社会支持,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疼痛控制
临终病患常常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影响其身体和心理的舒适度。
社工可以通过协调医疗资源,提供病患合适的药物治疗和疼痛管理方案,以减轻病患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心理关怀
临终病患和家属往往面临心理负担和困扰,包括焦虑、抑郁、绝望等。
社工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支持组织和心理干预等方式,为病患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压力,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三、社会支持
临终病患和家属常面临着社会孤立和不适应等问题,社工可以通过协调社会资源,提供家庭照料、亲友支持、义工服务、临终关怀课程等社会支持,为病患和家属提供社会支持和帮助。
四、宗教/文化关怀
临终病患和家属往往有宗教或文化信仰,社工可以根据其宗教文化背景,提供宗教/文化关怀服务,为病患和家属提供精神安慰和支持。
五、临终关怀计划制定
社工可以通过与病患和家属沟通,了解其医疗状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临终关怀计划,为病患和家属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
六、末期医疗决策
临终病患常常需要面对末期医疗决策,包括放弃治疗、维持治疗等选择。
社工可以通过与医护人员、病患和家属的沟通,协助病患和家属作出合理的医疗决策,为其提供指导和支持。
以上是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社工在服务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协调,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临终病患和家属的需求。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究
一个国家的临终关怀水平体现了社会福利的程度。
在中国,临终关怀往往是家庭的负责,缺乏社会化的机构和专业的服务,导致很多老年人在临终阶段缺乏关怀和照料。
社会
工作可以通过组织并促进社会化的临终关怀服务网络的建立,提供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
改善这一状况。
社会工作注重个体的尊严和自主权。
在临终关怀问题上,社会工作强调听取患者和他
们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意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决策,帮助他们制定和实施个人化的临终关
怀方案。
这不仅可以让患者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获得尊严和自主权,也能够减轻他们的精神
负担和痛苦。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临终关怀还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
临终关怀不仅仅是医疗问题,还
涉及到心理、社会、精神等多个维度的需求。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和服务,提供全
面性的临终关怀方案,满足患者和家庭的各种需求,提升其全面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临终关怀还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
在中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和资源分配的不公,很多弱势群体往往无法获得公平的临终关怀服务。
社会工作可以
通过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和改善,促进弱势群体在临终关怀中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推
动社会公正和福利的全面发展。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问题存在诸多挑战和不足,但也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
空间。
只有通过社会服务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社会化、个体化、系统化和公正的临终关怀,为老年人和其家庭提供更好的福利和关怀。
论癌末患者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郭一建 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摘 要: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虽然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但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西方主要国家临终关怀服务探索虽然给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提供了重要启示,但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文价值观,都使发展临终关怀服务必须强调我国国情,在西方主要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土化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
关键词:临终关怀 社会工作介入 本土化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1.国外关于临终关怀服务的研究。
国外关于临终关怀服务又称宁养服务或姑息治疗。
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服务始于20世纪60年的英国女医生西瑟莉·桑德斯博士在伦敦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圣克里斯多佛临终关怀医院。
之后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建立并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Robert W.(1996)指出止痛护理和同情怜悯都属于临终关怀的基本成分。
临终关怀团队中成员的角色主要是缓和医疗病痛,并根据每位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和偏好,选择适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帮助,维护患者尊严。
McDonald,Douglas(1991)阐述社会工作理念与实践对临终关怀的贡献,并针对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的选择,探索更为具体、效果更为显著的治疗方法,强调社会工作者保持基本价值观的重要性。
美国医生Bradley(1999)对231名医生临终关怀知识、态度和行为做了详细的评估工作。
此研究表明目前医护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临终关怀指导知识,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Howell (2007)认为临终关怀是社会医疗卫生体系中的综合服务系统,因此需要建立专业的人员队伍和提供专业的救助服务,这就需要依托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机构,积极推动医护人员、心理学者、社会学者、志愿者、律师、伦理学者和宗教人士的共同参与。
澳大利亚Cohen (2010)等人关于慢性疾病临终关怀服务政策研究中发现,澳大利亚人民对慢性病患临终关怀政策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国家和集体是澳大利亚发展临终关怀服务的主体,非盈利组织发挥着辅助作用,志愿服务是推动慢性病患者临终关怀政策不断前进的有助力量。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计划书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而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社会工作也应运而生。
临终关怀是指为临终人员的健康、家庭和心理需求提供支持的社会工作,重点关注他们特殊的关怀和特殊的需要。
临终时的人们多处于精神和身体上的孤独,因此,为他们提供有温暖且有意义的关怀是十分必要的。
临终关怀工作事关人们的精神安全和生活质量,也是社会公德的体现。
在目前形势下,家庭关怀工作是临终关怀工作的主要形式,但是,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担起重任,起到支持作用,准备全面打造一套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机制。
第一,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工作机制,以确保临终关怀工作的落实。
应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制定多样化的服务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医护人员及家庭成员等参与者的作用,并确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以确保每一项服务活动的质量。
第二,大力推广临终关怀的文化。
应该把临终关怀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地传播给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的重要性,通过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影视传播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临终关怀的价值和意义,唤醒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第三,新建并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中心。
可以新建临终关怀服务中心,由各类专业人士组成,专职于临终关怀工作。
服务中心应根据本地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构建一个全流程的关怀链条,做到有效和无遗漏地对患者进行临终关怀,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有效地补充家庭关怀服务中的不足。
第四,完善人权立法。
应进一步加强临终关怀保护的法律法规,以确保患者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妥善保障,给患者的家人可遵行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建立一套临终关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贫困病患的特殊关怀,确保其权利得到妥善保障。
以上就是《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计划书》提出的社会工作方案,希望通过全面的落实,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更多的社会关爱和支持,营造一个更加关爱人性的社会环境。
老年人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思路探讨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老年人临终关怀问题也日益凸显。
临终关怀作为对生命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的一种全面照护,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身心痛苦,并帮助家属面对丧亲之痛。
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政策支持等专业服务。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思路。
我们将概述临终关怀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性。
我们将分析当前老年人临终关怀面临的挑战,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社会工作思路,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政策支持等。
我们将展望社会工作在老年人临终关怀领域的未来发展,以期为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二、临终关怀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临终关怀,又称为安宁疗护或缓和医疗,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生命末期提供全面照护的服务模式。
它强调在尊重生命和死亡自然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庭提供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层面的支持与安慰,以减轻其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并帮助其平和、有尊严地走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临终关怀的理论框架建立在人的生命尊严、权利和平等基础之上,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在生命末期得到尊重与关怀。
这一框架强调跨学科合作,包括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宗教信仰等多个领域,共同为临终患者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服务。
在社会工作领域,临终关怀不仅关注患者的需求,还注重其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与维护。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庭建立信任关系,评估其需求和资源,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协助患者及其家庭应对临终阶段的心理、情感和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者还倡导社会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和支持,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为临终患者创造更加友善的社会环境。
在临终关怀的理论框架中,尊重生命、关注患者需求、提倡跨学科合作、强调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等核心原则贯穿始终。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终末期疾病患者及其家属需求日益增长,临终关怀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而社会工作作为敏锐洞察社会问题的学科,对临终关怀这一领域也逐渐开始深入探究。
本文将就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问题进行探究。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和意义道教有云:“天人合一,圆融万物”,即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生命犹如春花秋月,终将凋零。
终末期病人的生命原本就已这么脆弱,若不重视临终关怀,会引发极大的人道危机。
临终关怀是指针对有生命垂危、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进行的医学护理和心理护理。
它不仅关乎生命的存在,更关注生命的质量。
临终关怀应该是一个温馨的过程,不但要让患者舒适、无痛苦地度过最后的日子,也要让患者和家属在心理上得到缓解,降低临终关怀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和负担,使整个过程更顺畅。
二、我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国临终关怀水平较低,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思想和技能不足。
医务工作者往往把治疗看作自己的责任,而忽视了患者与家属的真实需求,无法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护理。
2、社会临终关怀资源缺乏。
在中国,因为传统文化影响、价值观缺失等原因,殡葬行业并没有普遍推广多样化的服务方式。
专业临终关怀人员的缺乏,也让这个领域的需求变得不被重视和支持。
3、临终关怀缺乏标准和监管机制。
现阶段,临终关怀的规范和标准尚未得到统一,相关监管机制不完善,存在很多隐私泄露、权益受损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出现。
社会工作的定位是以人为中心,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秉持着“兼容并包”的理念,兼顾患者和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
具体而言,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方面有以下几个角色和责任:1、为临终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护理和情感支持。
临终患者和家属在决策与痛苦中往往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护理,社会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关怀,减轻他们的焦虑和负担。
2、促进善终文化建设。
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提供心理支持:临终者和他们的家人通常处于情绪和心理上的压力之下,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以缓解他们的痛苦和焦虑。
2. 提供信息和资源:社会工作者可以为临终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所需的信息和资源,如医疗服务、法律咨询、财务规划等。
这些信息和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3. 协调医疗服务:协调临床医疗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可以确保临终者和家人在最后时刻得到最好的医疗护理。
这包括在医院、疗养院和家里提供药物和医疗服务。
4. 帮助临终者和家庭规划: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临终者和家庭规划最后的日子。
这包括确认遗嘱、财务规划、去世后善后等事项。
5. 提供社区支持:社会工作者通过为临终者和家人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在临终时保持联系,并在需要时寻求帮助。
这包括与社区组织和资源建立联系以寻求支持。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为临终者和家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关怀。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临终关怀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往往会忽视临终关怀这一环节。
因此,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临终关怀显得格外重要。
一、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是一门专注于社会问题解决和服务弱势群体的学科。
临终关怀则是在医学和护理学范畴内的一个专门领域。
然而,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工作理应将促进与支持个体的经验和生命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之一。
而在终末服务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不仅使得患者得到终生关注,而且能够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心理、社交、文化、经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多样需求,帮助其享受生活的权力,并获得自身和整个家庭的尊重。
二、中国临终关怀现状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医疗技术逐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而在此背景下,临终关怀的问题却乏人问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认为临终关怀是一件不吉利的事,因此避之唯恐不及。
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临终关怀的发展。
同时,在中国,医生往往将临终关怀视为次要工作,缺乏专业训练和实践,无法有效地实施临终关怀。
这使得许多患者只能在医院床上度过余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
社会工作的核心是服务弱势群体,在临终关怀中,重点在帮助患者、家属减轻身体和心理负担,并尽可能让他们以最佳状态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深化与患者、家属的交流,去除患者和家属因死亡而感到的孤独和无助,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从而更好地面对结束生命的现实。
同时,通过与家庭成员的沟通,社会工作者可以了解他们的经济、文化和社交需求,提供协助和支持。
在未来发展中,临终关怀需要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在中国,社会工作者能够在临终关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将其视为提供人道的服务和考虑社会公共利益的最佳途径之一。
通过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临终关怀,能够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全面的服务,营造更温馨、更公正的服务环境,让人们在面对生命的不确定性时,能够得到最好的关怀。
医疗体系内临终关怀转介机制的建立及其社会工作的介入 135 医疗体系内临终关怀转介机制的建立 及其社会工作的介入
赵芳*、石田甜**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系主任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硕士研究生 摘 要
老龄人口激增和疾病谱的转变使养老和医疗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面对的重要问题。而临终关怀是二者在某个特定阶段的结合。运用系统论,将整个医疗体系中临终关怀服务分成案主系统、目标系统、改变媒介系统、行动系统四大子系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案主系统对临终关怀理念理解存在偏差,改变媒介系统动力不足,目标系统中机构目标与案主目标矛盾,行动系统中服务递送出现断裂。因为这些系统内部或互动问题导致转介机制无法建立,影响了整个临终关怀服务的有效性和质量。引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作为临终关怀跨学科团队的一部分,社会工作者的政策倡导、信息沟通、资源整合、文化补偿,将有效地促进整个服务系统的改善。
關鍵詞:临终关怀、转介机制、社会工作
“临终”是任何社会成员都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1987年英国在《剑桥临终关怀学教程》中正式将“临终关怀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专业提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姑息治疗和临终照护(D.Doyle,G.W.G.Hands,1998)。 在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人口的激增和疾病谱的转变使养老和医疗成为中国社会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临终关怀是二者在某个特定阶段的结合。因为政策支持不足,中国的临终关怀发展明显不足,每年真正能够受到临终关怀照顾的只有约5万人(苏永刚,2013),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临终患者需求。 2018年兩岸社會福利論壇 136 为更好地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上海市依托原有的三级诊疗体系,将不同医院主体的职责进行划分,以便相互协作,合理利用各类资源。三级医院是优质资源集中地,床位数有限,只有部分医院设有临终关怀中心(或临终关怀病房),主要处理一些身体状况很差,需要对症治疗的患者,部分患者还需要放化疗,治疗方案通常随着患者身体状况的改变而改变。因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因,三级医院的案主最长可住两个星期,之后就要进行转院。部分还需要治疗的患者进入二级医院,他们的治疗方案相对固定,治疗的内容也相对容易,只是对症的挂水和穿刺等。二级医院之后,那些只需要进行舒缓治疗的临终患者将进入到离家更近、费用更低的一级医院。 2012年上海市政府为了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服务条件,在全市选择18家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临终关怀试点,旨在维护患者死亡的尊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并使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加强。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达到72家。 如果上述设想能顺利实施的话,将会很好地利用各级医疗资源,也会给临终患者更好的照顾,但是目前这个体系运作得并不顺利。三级医院要转走患者,二级医院不愿意收治患者,一级社区医院收不到患者,大量的患者需求无法满足,原本设想的转介机制无法完成,问题主要出在哪里?
壹、文獻回顧 国外的临终关怀一直强调五项护理原则,即提高案主生活质量、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协调社会和家庭关系、关注案主自决、与其他机构保持协作关系。研究者也认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跨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是最佳方式,包含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药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牧师等各个专业在内的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其中,患者与护士比例1:2,高可达1:3.3,且对参与其中的志愿者有严格的培训。 研究者指出,国外的临终关怀模式主要有分享理论模式(Desbiens ,2012)、单一关怀模式(Reed,2010),以及姑息治疗过渡模式(Murray,2007)。Desbiens医疗体系内临终关怀转介机制的建立及其社会工作的介入 137 通过社会认知理论与概念模型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临终关怀领域共享理论的发展,指出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护理干预、姑息自我保健行为、身体/情感症状和生活质量等概念影响了临终关怀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治疗关系;单一关怀模式源于Watson的人际关怀学(Watson and Smith,2002)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Rogers,1992),将这些理论的价值观纳入APN实践,解释和反思临终关怀患者的治疗;临终关怀的过渡模式,目的是在慢性病管理模式的背景下整合临终关怀服务,强调临终关怀的方法类似于慢性病管理模式,重视患者的决策、同情交流、协调的护理,并根据患者情况改变服务提供的模式、强度和自我照顾的能力(Murray,2007)。 Kate Swetenham对南澳大利亚的DH临终关怀模式进行研究,指出更多人说想死在家里,因此该模式不注重采用哪些新的治疗方法,而是如何让患者和护理人员尽可能地在家中进行护理,同时注重社区里的团体关系以及对照顾者的教育和支持,总的来说是一种融于社区的照顾模式(Kate Swetenham,2014:89-94)。Thembelihle Khumalo and Valerie Maasdorp对儿童和经济困难人群(包括艾滋病患者)的临终关怀模式——岛屿模式(The Island Hospice model)进行研究,该模式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所有诊所、医院和社区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该模式认为,对比于后期的治疗,早期对于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问题的评估与预防是更为重要的,他们的服务主要由预防和经济救济来实现。同时该模式注重整体轨迹,护理团队是多学科覆盖,对象延伸到家庭成员,时间上持续到生命结束之后(Thembelihle Khumalo and Valerie Maasdorp,2016:654)。 我国学者将国内的临终关怀模式分为四类:宁养模式、社区医院组织模式、家庭病床模式、综合模式(刘梦雨,2015:14-16)。(1)宁养模式是以免费的居家服务方式提供全人关怀服务(李嘉诚基金会,2013),大多数由李嘉诚基金会以公益方式捐助创办。截至2011年,共有30家宁养院分布于25个省,每年服务患者约1.5万人(李嘉诚基金会,2013:100-105);(2)社区医院组织模式,指在社区医院开设专门的临终关怀病房,如宁养病房或舒缓疗护病房(尹诗,姜冬九,2011),与医院相比,社区中的病人每周产生的相关费用较低,(朱海玲,史宝欣,王丽娜,2011);(3)家庭病床模式,指在家中照顾的临终关怀模式,曾被认为是有效的工2018年兩岸社會福利論壇 138 作方法,但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子女数量减少和专业护理技术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家庭病床临终关怀模式的实施愈发困难;(4)综合模式,包括PDS模式、家庭-社区-医护人员相结合的模式和三级网络姑息照顾模式。这三个模式的共同点在于从多个层面、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法满足患者的需要。(朱海玲,史宝欣,王丽娜,2011)。 关于临终关怀转介服务,Joan等人通过对631家临终关怀机构进行的调查对临终关怀的转介时间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11.4%的家属认为他们转介到医疗机构太晚了,这影响了其对于服务的体验度(Joan,2007:120-125)。Susan、Barry等人也研究了临终关怀转介的时机如何影响临终关怀的质量,指出转介不应该发生在病人只有较少的生存期时,根据病人不同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不同级别的照顾方案和转介机制应当被确立(Susan、Barry,2003:798-805)。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非参与式观察法,前后历时半年。 在样本选择上,临终关怀体系中涉及医院机构较多,为达到样本饱和。研究者先按医疗机构的三级分类,在不同的层面进行抽样。抽样对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再加上特殊的宁养机构四个层次。最终选择市区、郊区和市郊各一家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二级医院,一家开设临终关怀病房的三级医院,一家一级医院,一家居家服务的宁养院,共5家医院。 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制定访谈提纲。访谈已发现再收集的主要信息跟之前已知信息没有太大差异时,停止访谈。 访谈的同时辅以非参与式观察,即在取得各级医院科室主任的同意后,在患者和家属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一二级临终关怀病房进行观察。观察后填写观察记录,将看到的和由此想到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载。 最终确定的访谈对象有6位临终关怀科室负责人和医生,3名护士,26名患者。其中7位家属为外省市,其余患者分布于上海市各区,均属于临终阶段,已经历的治疗周期从几个月到十几年不等。 医疗体系内临终关怀转介机制的建立及其社会工作的介入 139 调查中涉及的主体较多,为理清相互之间关系,以便于分析的进一步展开和保密,本研究对调查对象进行编号,编号由三个部分组成:所属机构代码+所属机构级别(除一二三级医院为1、2、3,宁养医院为0)+个人代码。其中个人代码医生及负责人为1、护士为2、案主按次序排列。例如,三级医院临终关怀科主任为Z31,宁养院负责人为N01。获取的资料与人员前两位相同,后一位为T1、T2,观察记录为D1。 表1:被访机构人员基本信息 编号 身份 性别 从属机构 Z31 主任医生 男 三级医院 D21 主任医生 男 二级医院 K11 主任医生 男 一级医院 C11 书记 男 一级医院 X11 主任医生 男 一级医院 Z32 护士 女 三级医院 D22 护士 女 一级医院 C12 护士 女 一级医院 N01 社工 女 宁养院
表2:被访患者基本信息 编号 性别 年龄 源发 住址 主要照顾者 Z33 男 76 大脑胶质瘤 静安区 儿子 Z34 男 79 贲门癌 闵行区 儿子 Z35 女 66 卵巢癌 卢湾区 丈夫 Z36 男 60 肺癌 浦东新区 女儿 Z37 男 83 胃癌 静安区 大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