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晚期神经性梅毒患者住院期间3次心肺复苏成功后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367.08 KB
- 文档页数:2
在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的护理体会摘要】本文就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使用心肺复苏提供参考。
重症监护病房的心肺复苏需要护理人员借助病房内的资源来进行护理,注意一些操作注意事项。
【关键词】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术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208-02心肺复苏简称CPR,是一种对呼吸心跳停止的重症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措施,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改善其循环,恢复患者的自主搏动,主要是人工呼吸以及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尽早的使用活血药物也能够对患者的自主循环起到促进作用。
心肺复苏是以开放气道,重建呼吸以及循环为主要目的,让患者的呼吸获得恢复,根据美国的统计显示,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因为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其中有60%到70%的患者是在住院前出现的心脏停博而死亡,所以,为了让患者能够康复,需要使用心肺复苏护理来提供保障。
1 急症重症病房的护理人员的资源配置医院的重症监护护理人力资源分配要求合理,医院的重症监护工作需要以此为核心而展开工作,这样也是为患者的护理安全提供保障。
重症监护环境本来就是医院的封闭环境,患者没有家属的陪护。
患者的病情比起其他的患者来说,要危险严重得多,所以,临床的护理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护理人员自身的压力比较大,心理负担比较重,很容易有身心疲劳的情况出现,如果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就会让护理质量受到影响,这样患者的护理安全问题也不稳定,从而导致了护理纠纷的产生。
因此,对于医院来说,应该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在2008年对此制定的《2008年医院管理指南》,对医院中的重症医学科的人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主要就是做到重症医学科的护理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其能容纳的病患数量之比在3:1之上;对医院中护理人员执行排班制度,确保护理人员的精神充沛,提高护理的质量。
2 心肺复苏术过程中的步骤和注意事项2.1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心肺复苏护理,需要按照如下的操作来进行。
心肺复苏(CPR)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能,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急症危重病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心肺复苏技能。
以下是我对心肺复苏的学习和实践总结。
一、心肺复苏的目的和意义心肺复苏的目的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方法,恢复患者的心脏跳动和自主呼吸,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提高生存率。
据统计,每年因心跳、呼吸骤停而死亡的人数众多,而心肺复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死亡率。
因此,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对于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肺复苏的步骤1. 检查意识:首先判断患者是否意识丧失,可以通过轻拍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喊来测试。
2. 检查呼吸: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可以用耳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是否有气流。
3. 检查脉搏:触摸患者颈动脉或股动脉,判断是否有脉搏。
4. 胸外按压:如果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患者仰卧于硬地面,急救者跪于患者一侧,双手叠放于患者胸部中央,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为胸部前后径的1/3。
5. 人工呼吸: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进行人工呼吸。
打开患者口腔,清除口腔异物,用一只手托住患者下颌,另一只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用口对准患者口部吹气,每次吹气时间为1-2秒。
6. 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出现自主呼吸和脉搏,应立即停止按压和人工呼吸。
三、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1. 保持冷静:在实施心肺复苏时,要保持冷静,避免慌乱。
2. 选择合适的位置:胸外按压时,要确保患者仰卧于硬地面,避免在柔软的地面上进行按压。
3. 掌握正确的按压方法:按压时要垂直向下用力,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肋骨骨折。
4. 注意呼吸和按压的协调: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兼顾人工呼吸,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
5. 持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脉搏和意识状态,以便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6例心肺复苏后病人的护理体会 目的:为心肺复苏后病人预防并发症和恢复脑功能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机械、生理、药理学方法来恢复病人的心搏和呼吸,通过对病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提供合理有效的措施,预防复苏后的并发症和恢复病人的脑功能。结果:中度昏迷状态转为浅昏迷状态3例;清醒2例;死亡1例(住院期间)。结论:对心肺复苏后的病人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可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和改善病人的脑功能。
标签: 心肺复苏;护理 心肺复苏是通过机械、生理和药理学的方法来恢复心搏、呼吸停止的病人生命体征的急救医疗措施。我院自2004年2~8月共收治6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人。复苏后的病人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出现很多并发症。因此病人急性期应进行重症监护、预防并发症。稳定期着重恢复病人的脑功能。对病人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在病人并发症的预防和脑功能的恢复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此组2例病人。心率失常所致的心脏骤停2例,窒息2例,电击伤1例,。6例中未成年人2例,成年人4例。按昏迷程度,中度昏迷4例,浅昏迷2例。平均住院3个月。
2 急性期护理 2.1 急性期病人应安置在重症监护病房,制定护理计划,设特护记录单。 2.2 室内空气保持新鲜,清洁,室温在18~20℃,湿度60~70%。每日紫外线照射20~30分钟。进行空气消毒。1:2000优氯净水拖地2次。
2.3 遵医嘱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心电监护,留置导尿,保持2~3条静脉通路,以确保复苏后药物及时输入。
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心肺复苏后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复苏后并发症,亦很多,如低血压,低氧血症等都会加重脑损害。10~15分钟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观察尿量,皮肤,色泽,温度,呼吸肌的各种数值,以及记录液体出入量,同时观察药物疗效。
2.5 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检,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2.6 复苏后低温:治疗性低温能降低基础代谢需要和脑组织氧消耗,改善细胞膜和离子通道的完整性,减轻脑水肿对缺血大脑有保护作用。使用冰帽和降温 毯进行全身降温,严密监测病人体温,直肠温度32~34℃,头部温度降至28℃。病人神志逐渐好转,出现听觉时逐渐复温。
1例心肺复苏后低温脑复苏护理体会在本次实习中,我有幸亲历了一例心肺复苏后低温脑复苏护理的全过程。
这位患者是一位40多岁的男性,因心脏病发作而卧床不起。
该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取得了良好的功效,但事故发生后整整一年,他仍然虚弱呼吸困难,肌力完全丧失,语言失能等低氧缺血导致的经济性脑损伤,对家属和医护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科室提出了采用低温脑复苏技术来治疗患者,最大程度地缩短患者跌倒后的症状及综合征恢复时间。
实施低温脑复苏护理前,我和老师一起切实严谨地完成了各项护理准备工作,确保患者接受护理时有安全保障。
我们首先全面了解了患者的病史、住院状况,与医生商讨治疗方案,并给患者的家属做好护理指导,安抚其情绪。
接着,我们把病人从床上移至冷却床上,再根据医嘱采用低温脑复苏技术,将患者体温降至20-25摄氏度,保持36小时后将患者慢慢升温至36-37摄氏度,整个过程中,我们每3小时进行一次患者体温的检查,并及时调整。
在低温脑复苏期间,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我们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和体温变化,积极进行止血措施等。
在温度升至36摄氏度之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了综合复苏护理,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我们针对具体情况,为患者安排了全身锻炼、精神疗法、外科手术护理等护理项目,提出合理护理措施,比如增强患者肌肉张力、活动关节、缓解患者情绪,定时给予患者药物,以达到恢复患者神经功能的目的。
随着护理措施的实施,患者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
患者的语言能力和体力逐渐提高,控制肢体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进,其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了。
家属满意地表示,经过几个月的护理和治疗,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大大改善了家属的心理状态。
通过这次低温脑复苏护理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低温脑复苏技术在医学中的宝贵效用,这种护理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大部分的神经功能,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给家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慰和希望。
心肺复苏患者的急救配合和护理体会目的探讨如何做好对心肺患者的急救工作,并提高对复苏者的护理质量。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对其临床急救、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0例患者中复苏成功15例,死亡25例。
结论急救措施配合有效护理能提高心肺复苏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心肺骤停;心肺复苏;急救;护理心肺骤停在医学临床上是很常见的一种病例,如果能及时、有效的对心肺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工作,并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做到严谨、细致,患者就很容易苏醒过来,直至康复[1]。
心肺复苏是指对呼吸或心脏骤停患者,开展的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急救技术,目前心肺复苏是挽救这类患者最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本次研究选择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对其临床急救、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14~78岁,平均年龄为40岁;患者突发呼吸骤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有18例,中毒的有3例,电力击伤有12例,其他原因导致心脏骤停的有7例。
1.2 心脏骤停的评定突然之间丧失了意识,大动脉(颈动脉)没有搏动。
由此两方面的原因即可做出临床判定。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症状,包括呼吸急促直至停止、抽搐式呼吸、心电图显示心室停止跳动、瞳孔放大且不转动、全身皮肤发绀、无脉性电活动和无脉性室速等。
1.3 抢救及护理方式参考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对患者进行除颤急救;在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的同时,进行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和开展人工呼吸工作,胸外按压的位置要正确,频率也应该把握好,按压深度以4~5cm为宜,频率保持在100/min即可,而人工呼吸要做到大于1s的人工通气,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气体量进入胸廓[2];把握好电机除颤的时机,如果在1min内就进行除颤,对提高心肺复苏很有效果,其成功率一般可以达到70%~91%,但是在这个最佳时间错过之后,没耽误1min复苏成功率将下降7%~8%。
1例心肺复苏后低温脑复苏护理体会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时,护理技术的掌握是关键。
作为医护团队的一份子,护士的工作会影响着患者的护理质量,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本次病例讨论,我作为负责护士时,应用低温脑复苏技术,对某患者进行了低温脑复苏护理。
这名病人是一位60岁的中年男性,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死亡,经心肺复苏后,搬运至病房,对于该病人,我采用低温脑复苏技术,对他进行了护理。
首先,在确保病人体温控制低于37℃时,采用抢救措施,控制病人体温,防止机体细胞受损,保护脑部组织和神经活性,降低相关危险因素,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其次,每半小时调整护理,包括对患者血压,体温,脉搏等指标的定期检测,对呼吸模式,心律,血氧饱和度的控制,避免炎症反应的发生。
另外,病人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必要的药物治疗,如血液稀释剂、血液压力调节剂、镇静剂等,以减少体温上升,维护脑部组织的功能,提高患者脑复苏护理的成功率。
经过护士的观察,患者状态稳定,脑功能恢复良好,体温维持在常温以下,整体症状基本消失。
最重要的是,措施的实施使患者有机会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患者的家人也可以感受到护士的付出。
在本次病例讨论中,我作为一名护士,深刻体会到使用低温脑复苏技术对患者护理护理的重要性和意义:首先,低温脑复苏护理可以维护患者脑部组织的功能,保证机体细胞不受损害;其次,护士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状态,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药物等措施;最后,护士要有责任心,给患者以温暖和关心,努力实现护理质量的最佳效果,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之,低温脑复苏护理技术在许多病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护士们面对病患时应该选择的护理技术之一。
未来,护士们还要不断探索和改进临床护理技术,以更加有效的护理方式,让护理效果更加精确。
心脑肺复苏抢救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2-10-24T16:23:40.4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8期供稿作者:李华[导读] CPCR后最常见的脑损害是脑水肿,主要表现在意识障碍和抽搐。
李华 (泰山医学院附属新泰医院山东新泰 271200)【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8-0275-02 心脑肺复苏(CPCR)是针对因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循环功能丧失而给予的急救;它包括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续生命支持三部分[1]。
CPCR的靶器官为脑,因此应尽量维持心肺功能。
现就配合心脑肺复苏的抢救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判断心脏骤停护士快速、准确的判断是抢救成败的关键,越早越好,一般在心脏骤停4min内进行,对心跳骤停患者迅速提供基本生命支持,和心脏生命支持,40%以上的能成功复苏。
延迟至4min以上,成功为17%[2]。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大声呼唤或摇动无反应,应立即开始CPCR,不能因等待医生、取抢救器材而延误复苏时机。
另外关于CPCR的持续时间问题,原则上不到最后绝不放弃。
通过观察实施20min内,患者是否出现脉搏、血压、瞳孔缩小等反应,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2 正确有效的人工通气方法及保持气道通畅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操作者深吸气后吹气,氧含量为16%~18%,可以满足复苏的需要。
如为院内猝死,应尽快给氧,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高频纯氧吸入对心肺复苏有重要的意义;要进行血气分析,对SAT和CO2等进行监测,以便正确给氧;由于咳嗽反射消失造成排痰困难,气管插管后痰不能咳出易并发肺炎,因此正确的吸痰和净化气道是非常重要的。
3 尽快采取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根据心泵或胸泵学说已证明,增加压迫强度、时间、次数,可增加脏器的血流量,目前主张按压频率提高至100次/min,下压时间占一次按压周期的50%,然后快速放开,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15:2。
心肺复苏的护理体会作者:任书华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87-02【摘要】目的:总结心肺复苏的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36例心脏骤停患者急救过程中的相关护理技术。
结果: 36例心脏骤停患者中14例复苏成功,成功率38.9%。
结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迅速的抢救治疗与护理配合是保证复苏成功、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护理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抢救心脏骤停患者36例,现将心肺复苏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心脏骤停患者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5~76岁。
病因:冠心病21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脑血管意外3例。
1.2护理方法1.2.1心肺复苏的方法与护理尽早施行基本的心肺复苏对心跳骤停患者非常必要,护理人员应将患者头后仰卧在硬板床或平地上,且平卧去枕,口鼻、呼吸道异物需立即清除,打开气道的方式可采用仰头举颌法。
现场急救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但要在呼吸道通畅的条件下。
1.2.2神经系统观察与护理轻度低温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
在心肺复苏成功后应立即进行头部降温和全身降温,心律、血糖、出血等情况是护理人员在低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监测的[1]。
护理人员须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的变化及是否抽搐以尽早发现及防止脑死亡。
患者处于恢复中的神经系统状态是由浅昏迷转为昏睡,四肢有屈动。
1.2.3尽早电除颤临床治疗中基本生命支持的重要部分是电除颤。
一例晚期神经性梅毒患者住院期间3次心肺复苏成功后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6-08-24T13:47:55.45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 作者: 李伟[导读] 对1例晚期神经性梅毒患者住院期间3次心脏骤停后急救与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同时总结护理体会。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部 福建 厦门 361003
【摘要】目的 对1例晚期神经性梅毒患者住院期间3次心脏骤停后急救与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同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对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病室2014-10-15 22:22收治的神经性梅毒患者住院期间3次心脏骤停后的急救与护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患者经过9个月的住院治疗后,办理自动出院。结论 护士对患者病情的密切观察及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2]本文对 2014-10-15 22:21分急诊重病室收治的一例晚期神经性梅毒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关键词】晚期神经性梅毒;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05-02
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54岁,转入诊断为1、意识障碍待查 2、吞咽困难待查 3、肺部感染 4.低钾血症 5.咽喉痛(病因待查) 6.腹痛(病因待查) 7.胆囊结石 8、梅毒。2014-10-15 22:21由急诊病房行头颅MRI后转入急诊重病室继续治疗,入院时患者表现烦躁不安,予力月西镇静及气管插管(带入)。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检查结果:胸部CT示:“右肺中叶部分支气管轻度扩张伴轻度感染。腹部CT示:“1、胆囊结石,2、双肾多发致密斑,3、前列腺钙化,4、膀胱炎待排。”血常规:“WBC 10.28 ↑ 10^9/L,NE# 7.1 ↑ 10^9/L,116.00 ↓ g/L,PLT 401.00 ↑10^9/L”急诊肝肾功+CRP:“K 2.3 ↓↓ mmol/L,AST 55 ↑ U/L,CRP 19 ↑ mg/L”。(2014-10-15)术前免疫组合: TRUST 1:2,颅脑MRI未见颅内出血及梗塞灶 1.2治疗计划 1.2.1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病原学、喉镜等; 1.2.2保持气道通畅、加强气管护理; 1.2.3暂予青霉素抗梅毒、化痰、雾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抑酸等处理 1.2.4 气管切开。2014-10-17 12:33患者言语含糊、吞咽困难、进食后呛咳,梅毒TRUST+TPPA阳性,考虑神经性梅毒引起球麻痹可能,故考虑:神经性梅毒可能。 2结果 2.1 2014-10-28 10:50 患者突然出现室颤、呼吸弱,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下降40%,昏迷状态,呼之不应。双侧瞳孔约5mm、对光反射迟钝。颈动脉搏动未触及,嘴唇发绀。呼吸极弱,心率不齐,心音远。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肾上腺素强心升压、呼吸机辅助呼吸。经抢救后心率转复、自主呼吸逐渐增强。瞳孔约4mm,对光反射较前好转。 2.2 2014-11-02 患者于07:10分左右突然出心率慢、呼吸弱,血压、血氧饱和度下降。查体:昏迷状,呼之不应。双侧瞳孔约6mm、对光反射迟钝。颈动脉搏动未触及,嘴唇发绀。呼吸极弱,心率23次/分,心音远。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肾上腺素强心升压、呼吸机接气切插管辅助呼吸。经抢救后心率转复、自主呼吸弱。瞳孔约5mm,对光反射迟钝。颈动脉波动可触及,嘴唇紫绀好转。继续心电监护、呼吸机辅助呼吸。 2.3 2014-11-20 患于00:45分突发抽搐,神志不清,血氧饱和度低,低至30%,心率减慢,最低至20次/分,血压降至60/30mmHg,查体见无自主呼吸,面色晦暗,四肢肢体末端苍白,予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后,并同时给予“肾上腺素”4支静推,快速滴入“平衡液”,生命征仍未见好转,给予呼吸机“AC模式”持续辅助呼吸,频率12,血氧浓度40%,并继续心肺复苏机行胸外按压后,心率回升至136次/分,血氧饱和度升至98%,血压恢复至109/74mmHg,查体:面色及肢体肤色转红润。抢救结果:好转。 2.4 患者经过九个月的住院治疗后,于2015-07-15办理自动出院。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并对心脏骤停做出迅速的判断是3次抢救成功的关键
该患者发生三次心脏骤停的时间均不相同,白班、上夜、下夜临近交班,除白班外上下夜仅有一名护士值班,护士站采用中心监护,重症病人每半小时巡视一次病情,每一小时准时到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当病人病情变化时护士第一时间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该患者发生三次心脏骤停,均以血氧饱和度先下降为主,分析原因为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多堵塞气管套管引起。护理人员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判断: 根据心跳骤停的最主要特征: ①突然意识丧失。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3 ) 呼吸不规则,浅慢、断续或停止; 4) 双侧瞳孔散大,对光无反应或反应迟钝。心电图: 1) 心电图显示直线波; 2) 心室颤动; 3)心律失常。应立即行心肺、脑复苏术。 3.2 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应立即进行抢救,呼叫应急代码地点+7979
本科室夜班值班护士只有1人,一线值班人员也只有1人,遇到心肺复苏时明显人手不足。我院JCI评审准备阶段要求各科室出现紧急抢救时立即拨打总值班电话,全院广播地点+7979,负责该片区的二线医生与护士必须在5分钟之内到达抢救现场参加抢救,因此,该应急预案的建立也是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3.3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有效心肺复苏及除颤的正确方法
在临床抢救心脏骤停患者过程中,要求急救护士不仅反应快、技术操作要迅速、稳健,而且业务知识一定要丰富、扎实,才能有效的配合医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并根据国际指南时时更新,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按照心脏骤停处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急救和护理。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早期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无论单人或双人按压与通气比均为30∶2,按压速度为 大于100 次 /min,按压深度大于5cm,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除颤。能否及时早期除颤更能直接关系到复苏成功后的存活率。最佳的除颤时间应在发生室颤或心搏骤停的2 min内进行,不要丧失抢救的最佳时期[3]复苏成功后继续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以降低死亡率。在非抢救状态下科室组织全科人员进行抢救应急预案演练。 3.4建立静脉通路,正确执行口头医嘱,及时准确的应用抢救药物
一般住院患者都会建立静脉留置针,所以该患者抢救时能够及时用药。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口头医嘱的执行程序:①在场最高级别的执业医师下达口头医嘱②接收口头医嘱的护士即刻复述医嘱内容③下达口头医嘱的医师确认正确无误,指示执行④接收口头医嘱的护士按医嘱执行,双人核查。用药的安瓿保留, 以便查对整个抢救过程中避免差错。医师应当在6小时内据实补记医嘱。 3.5 各种急救器材处于应急状态, 放于固定位置:
全院按JCI要求抢救车统一标准管理,床边备有负压吸引器装置, 人人熟练正确地使用人工呼吸机、心肺复苏仪及除颤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用物、静脉切开包等放于治疗室固定的位置,标签明确清晰,能够及时供应。 3.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做好抢救护理记录
抢救中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意识变化; 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 观察有无抽搐等。详细准确记录心跳呼吸停止及恢复 ,开始和停止抢救的时间; 重要操作、药物作用、病情变化、医嘱等要如实登记。抢救结束后,整理抢救用物,使其处于备用状态,补充抢救药品,参加抢救的人员抢救结束后分析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抢救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住院患者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 3.7 对住院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至少施行超长时间CPR>30min[4].
特别患者是青壮年,超长时间 CPR 有可能获得抢救成功,虽然成功率很低,但有成功的报道。由此可见 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时间至少要达到 30 min,但抢救过程中并非持续性无心电变化,而是在抢救至10~15 min 左右发生短暂心跳,常因缺乏经验,对抢救的时间从一开始即算至 30 min 多,而未从在抢救中发现有短暂心跳时重新计算至 30 min,因而容易放弃抢救。心脏复跳后即转入 ICU 进一步抢救的患者存活出院率高达 13.8% ,这就反映出心脏骤停及时有效的 CPR尤其重要。 4总结
调节医患双方的心理,心肺复苏是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最后的急救措施,对参与急救的医护人员心理和患者家属都有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急诊重病室的护理人员每天从事着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这个病区患者的病情特点是病种杂、病情重及患者突发心脏骤停的情况经常发,因此,该病区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往往会造成焦虑、反应消极等心理障碍。所以医护急救人员除要安抚患者家属,还应适当调节自身的心理,学会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从而以最佳的身心状况面对未来的急救工作。参考文献:[1]胡秋香,张梅霞,李艳兰.新版心肺复苏指南在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2:93-94. [2]吕晓萍.36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0, 31 ( 35):6593-6594. [3]沈洪,何忠杰.心搏骤停的最新有效治疗—早期电除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7):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