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17.10 KB
- 文档页数:2
乡村振兴影响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李赛峰摘㊀要:传统村落作为几千年来留下的精神财富,充分体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不管是传统村落的设计还是风俗文化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㊂所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村庄规划时,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㊂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机制一㊁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传统村落的概念比古村落的概念更加具体,指建成年代相当久远,经过很长的历史沿革变迁,目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以农业为主,甚至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态㊁建筑㊁文化风貌的村落㊂传统村落有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源㊁文化背景,具有一定历史㊁文化㊁科学㊁艺术㊁社会和经济价值,因此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传统村落,这也是对特定实体的保护㊂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历史建筑风貌完整㊂村内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且这些历史遗址布局必须相对集中,保护区内的土地面积应该达到总建筑用地的70%以上;历史建筑的规范㊁高度㊁体量㊁墙体㊁门窗㊁色彩等要保留传统历史特色和风格特征㊂其次,村落选址要保留历史格局,且未被更改㊂村落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演变过程后,还能延续始建时的选址特点,体现以人为本㊁和谐共生的自然关系,能够反映出历史建筑建造理念㊁村落建筑布局形式㊁路网格局,空间结构㊁空间肌理和空间形态要能够完整地反映当地传统风貌特征和历史特点㊂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㊂传统村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依托当地的生产生活形态,村民创造出的文化㊁活动㊁美食等反映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反映了村民生活方式的无形遗产㊂此外,还有国家级和省级有关部门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㊂二㊁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一)传统村落正在减少经调查分析导致传统村落数量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之一,是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㊂一方面,城镇化就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进程,这就导致很大一批传统村落逐渐变成了城市,最终致使传统村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㊂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致使许多传统村落发生变化,渐渐失去其原有的传统文化和居住特点㊂(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不够截至目前,只有极少数部分传统村落被国家保护,并收录在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中,然而大多数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沿革的自然村庄并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㊂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目前只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村庄,并没有相关的全局性的保护规范,保护工作处于零散状态㊂目前为传统村落制订的保护措施,大部分也是基于整个村庄的保护与未来发展制订的,而对于村民来说,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实际的效益㊂(三)传统村落保护方向多元化目前,众多学者在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上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每种看法都反映了不同的村庄在受到保护时应该采取的思路㊂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应当以保护㊁修缮㊁修复历史建筑为主,以保护传统村落实际物质的模式为核心内容;而这样做实际上与以往的保护效果没有太大的区别㊂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村落应当保护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让传统村落更加宜居宜业;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村落变成了乡村旅游的载体,旨在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㊂三㊁统村落的保护及利用措施(一)建立科学的保护机制为了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维护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有关法律㊁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订本办法㊂政府部门应制订相关的机制保护传统村落,从传统村落的布局㊁结构㊁建筑风格以及风俗习惯出发,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分析,从而制订相关的保护机制㊂这既要从本地村落的实际情况着手,保护村落居民的合法利益,又要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进行创新和发展性建设㊂(二)协调自身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多年的传承对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必然的事情,传统村落一代一代的村民都在这个村落里生活㊁繁衍,形成了一定风格的特色文化和习俗,居住的环境和建筑风格布局也是根据当地的地质㊁气候㊁文化决定的㊂所以在具体的城乡规划行动中,不但要维护原有的建筑㊁设施状态,还要重视村民的风俗习惯,从主观上重视区域文化的传承,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㊂(三)建立监督机制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任何工作的展开都应该依法行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同样应该立法先行,使保护发展工作有法可依㊂在村落政策调整与创新过程中,可以确定村落的范围,明确保护责任分工,制订监督机制条款㊂传统村落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家园,不仅有实际的物质实体,同样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容,如何真正做到保护与发展并进,需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传统村落未来的发展有更好的机会和空间㊂四㊁结语综上所述,传统村落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大背景下,需以村民为核心,着力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村民生活品质,让村民真正地安居乐业,才是保护传统村落的核心㊂参考文献:[1]张剑文.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PPP模式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6(7):48-53.[2]杨彩虹,王开开.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J].中州学刊,2016(6):86-89.作者简介:李赛峰,南昌工学院人居环境学院㊂87。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古村落作为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其保护与活化利用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首先需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
古村落作为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传统工艺等都需要得到保护。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古村落的修缮维护力度,同时加强对古建筑修复技术的培训和传承,保证修复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要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古建筑的日常维护管理,禁止违法建设以及破坏古村落环境的行为。
古村落的活化利用需要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价值。
古村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景,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开展旅游经济。
政府可以加大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要注重与现代特色农业、休闲度假等产业的融合,提供特色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体验和服务。
要加强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提升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古村落的活化利用还需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参与其中。
政府可以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农民利用古村落资源开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与此政府要注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其对古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通过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实现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专业人士和农民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挖掘其旅游资源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只有真正做好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推动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摘要:近年来,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不断深化的城市化建设、以及现代化工业和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趋势下,传统古村落正在被人们慢慢的遗忘,这些古村落所承载的历史发展痕迹和传统文化信息也在慢慢的消逝。
因此,为了传承与发展这些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党中央特在新时期农村地区建设发展的核心工程项目中纳入传统古村落的保护项目,通过利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和修缮,可以促进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激发,以实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旅游一、传统古村落的价值与保护的目的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传统古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传统古村落的价值分析与认识至关重要,它是我们保护和研究传统古村落的基本动因,是我们在接触传统古村落中针对所属文物古建筑、历史建筑时应首先做的工作。
传统古村落保护的目的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需要我们在实施保护操作前对传统古村落的价值进行整理和判断。
(一)历史价值我国农耕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准是传统古村落,它记录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群居方式的演变和各民族人民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实存的最清晰的“见证者”,见证着我国农耕文明历史的发展。
传统古村落的所有空间建筑和文化习俗都深深地烙印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符号,它所经历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历史事件,进而形成它现如今的规模和样式,构成了它的历史和历史价值。
这是其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构成其特殊性和综合价值的基础,也是传统古村落保护修缮工作所珍视的重要价值和依据之一。
基于以上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根源的象征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都离不开中国的传统古村落。
(二)文化价值在这个独立的空间中,传统古村落文化产生和传承了许多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并融入到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的研究设计范文一、研究背景。
你知道吗?现在乡村振兴可是个超级热门的话题呢!就像一阵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的乡村。
而古村落啊,那可是乡村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村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古建筑破旧不堪,有的传统文化渐渐失传。
所以啊,我们得好好研究一下怎么在乡村振兴这个大浪潮里保护好这些古村落,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二、研究目的。
1. 保护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
咱得想办法让那些老房子、古桥、古井啥的不再继续损坏,把它们原原本本地保存下来,就像给老宝贝们穿上一层保护罩一样。
2. 传承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像那些传统的手工艺、民俗活动、独特的方言等等,可不能让它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要让村里的年轻人都能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把它们继续传承下去。
3. 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让古村落不仅仅是个只能让人参观的“老古董”,而是能在现代社会里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像个充满活力的小社会一样发展起来。
三、研究问题。
1. 古村落面临的主要威胁有哪些?是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还是因为没钱维护呢?得把这些敌人一个个找出来,才能对症下药。
2. 如何平衡古村落保护与村民现代生活需求?村民们也想住得舒服,用上现代化的设施。
可这和古村落保护会不会冲突呢?怎么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也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呢?3. 什么样的旅游开发模式适合古村落?现在旅游很火啊,很多古村落都想靠旅游赚钱。
但是有的旅游开发搞得古村落乱七八糟的,所以得找到一种既赚钱又能保护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方式。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先去图书馆和网上找一大堆关于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的书、论文、报告啥的。
看看别人都做了些什么研究,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这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一下子就能看得更远。
# (二)实地调查法。
1. 问卷调查。
设计一份超级有趣的问卷,里面有各种各样简单易懂的问题。
2021年度好提案XIANGYIN35乡音2022-032021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
河北省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有很大潜力值的挖掘。
一、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主要问题(一)传统村落总体上处于自生自灭的“老龄化、空巢化”状态。
长期以来,由于对传统村落价值稀缺性、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古村落“散落乡间无人识、无钱修”,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急功近利追求政绩与旧城改造决策误导的“建设性破坏”。
部分地区在旧村改造中存在“求新求洋”的偏向和新建“新村庄、洋农村”的“形象工程”,造成大量富有优秀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乡土建筑遭受“建设性、开发性破坏”。
(三)地方政府“轻保护重开发”与商业化过度开发的“旅游性破坏”。
破坏”。
有的地方只看重申报名村称号价值和社会影响;申报成功后并保护措施不落实;保护经费不到位。
尤其是“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传统村落范围广、乡土建筑多、保护资金及技术力量十分缺乏。
缺乏。
地方财政在传统村落保护上的投入普遍不足,单凭原住民或村镇财力难以全部承担,资金匮乏是制约保护利用的关键难题。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议(一)加强传统村落普查、申报、认定工作,建立分类保护与分级管理制度和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对全省村落的古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筛查,符合条件的村,继续进行各级申报工作,列入省和国家级保护名录。
不符合条件的村,也要遴选保护对象,集中或挂牌保护。
二是对列入保护名录的村落,划分核心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
确定重点保护对象,建立档案,挂牌保护。
三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等进行挖掘整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四是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全程进行指导,确保传统村落保持原生态风貌和修缮文物的原真性。
(二)科学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建立专家审批巡查制度,加强实施规划的动态监控一是科学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纳入本区域“城镇化”“城乡统筹”“文化发展”等总体规划中;县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应纳入省、市级保护规划的管理范围。
2018年第18期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李益民探索思考仙居尽管僻处众山怀抱之中,但人文历史悠久,尚存诸多比较完整保存原始风貌的村落。
目前仙居已有31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台州市入选总数65个的近一半,还有8个村落正在申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另有25个村列入省历史文化名村。
本文试图以仙居县为例,思考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让传统村落活起来、动起来。
传统村落该怎样保护和修复全面开展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调查。
在中国传统村落和省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过程中,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县筛选的基础上对39个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物质遗产的调查比较深入全面,其自然条件、建筑遗存、村落格局等方面资料都已比较详尽。
但总的来说,这种调查有两个缺陷:一是从调查面来说,已做深入调查的39个村不到全县行政村的十分之一,而且零星散落在许多村庄里的古宅院、古祠堂、古戏台、古井等,都是不可复制的遗产,应该纳入调查范围。
二是从调查内容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文化传承研究挖掘还较为零星和粗疏。
方明等在《历史文化村镇继承与发展指南》中把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类,其中非物质遗产包括村落历史、乡村文化、民风民俗、名人诗文、家风家训、民间艺术(手工艺)等。
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还应该更全面,一要涵盖所有的行政村以及自然村,最好是能同时系统地留下每个村、每条街道的影像资料。
二要重视非物质遗产的调查研究,抢救性收集、整理、研究包括宗谱、县志和其他关于仙居的文献。
传统村落基本上因家族聚居、代代传承而形成的,家族的历史往往就是村庄的历史,了解村落的历史文化要从钩沉整理各家族的宗谱入手。
加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政府要编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库,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坚决杜绝损毁、拆除名录库内的文化遗产行为,禁止买卖古建筑以及门窗等部件行为。
乡镇政府也可以因地制宜,比如淡竹等乡镇发动各村编制各自的遗产清单,在村民代表会议上通过后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定期开展检查,配套实施奖惩措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余汇芸1,2,石洁琼3,毕忠松1,2㊀(1.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黄山学院徽州建筑研究中心,安徽黄山245041;3.杭州市临安区规划编制中心,浙江杭州311300)摘要㊀传统村落是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象符号,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居环境改善是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㊂徽州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且各有特色,但各村的保护和发展现状却各不相同㊂为了解徽州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基于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建议,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类,而后筛选出6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其保护和发展方式,并基于此提出保护发展建议,同时也对不同类型传统村落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进行了反思㊂关键词㊀徽州传统村落;乡村振兴;分类保护和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中图分类号㊀TU982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3)12-0237-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53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on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HuizhouTraditionalVillagesundertheBackgroundofRuralRevitalizationYUHui⁃yun1,2,SHIJie⁃qiong3,BIZhong⁃song1,2㊀(1.SchoolofArchitectureandCivilEngineering,HuangshanUniversity,Huangshan,An⁃hui245041;2.HuizhouArchitectureResearchCenter,HuangshanUniversity,Huangshan,Anhui245041;3.Lin anDistrictPlanningCenter,Hangzhou,Zhejiang311300)Abstract㊀Traditionalvillagesareimportantcarriersandfigurativesymbolsoftraditionalruralculture,andrealiz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villagesandtheimprovementofthelivingenvironmentisanimportantpartoftherevitalizationoftraditionalvillages.TherearemanytraditionalvillagesinHuizhouwiththeirowncharacteristics,but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statusofeachvillageisdifferent.InordertounderstandthedevelopmentstatusofdifferenttypesoftraditionalvillagesinHuizhou,thispaperclassifiestraditionalvillagesbasedonrelevantliteratureandexpertadvice.Then,6typicaltraditionalvillageswereselectedforfieldinvestigation,andtheirprotectionanddevelop⁃mentstatuswereanalyzed.Finally,basedontheanalysis,itputsforwardsuggestionsfor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thesesixtraditionalvillages,andalsoreflectsonhowdifferenttypesoftraditionalvillagescanachieveruralrevitalization.Keywords㊀Huizhoutraditionalvillages;Ruralrevitalization;Classifiedprotectionanddevelopment;Improvementofhumansettlements基金项目㊀2018年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访问研修项目(gxgnfx⁃2018039);徽派建筑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HPJZ2022-04);黄山学院校科研徽文化一般项目(2021xhwh014);2021黄山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1140);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9A0427)㊂作者简介㊀余汇芸(1985 ),女,安徽黄山人,讲师,硕士,从事传统村落保护活化㊁城乡人居环境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2-06-16;修回日期㊀2022-07-20㊀㊀作为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不仅是聚落空间㊁传统民俗的载体,还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巨系统㊂‘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18 2022年)“指出要统筹传统村落保护㊁利用与发展的关系㊂但传统村落如何合理的保护发展,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却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㊂段德罡[1]将传统村落生活方式分为三类,指出由于空间与生活的不匹配,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常出现各种问题,应注意把握保护与发展的 度 ㊂李伯华等[2]指出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存在耦合关联性,应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进行全方位㊁系统化㊁多要素的改造更新㊂王炎松等[3]则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需借助社会各界多元力量,并列举了4种保护与活化模式㊂Svensson[4]指出,对于特殊地区,保护遗产的有效途径是与原住民生活保持一致,并降低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㊂不同类型传统村落因其资源禀赋不同,保护和发展方式也有所不同㊂如何对不同类型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利用,充分发挥不同其优势,形成 以村养村 的良性循环,值得深思㊂1㊀徽州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历史上,徽州地区包括一府六县,如今虽分属安徽省黄山市(休宁㊁歙县㊁祁门㊁黟县)㊁宣城市(绩溪)和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却保存了大量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㊂截至2022年,原徽州地区已收录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有324个(其中黄山市有271个),收录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有497个(其中黄山市有451个),如图1所示㊂该地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相比国内其他地区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以宏村㊁西递为代表的徽州传统村落开始受到关注;2008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国首个跨省区)在此设立;2019年又升级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2020年黄山市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㊂除此以外,黄山市还出台了多项措施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补充,如 百村千幢 工程㊁ 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 工程,还建立传统民居产权转让机制[5],制定‘关于 实施 四千工程 奋力崛起赶超 的行动方案“,实施 千名干部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工程,以党建带动乡村振兴[6]㊂然而,不同村落的遗存㊁特色各不相同,若采用同一方式保护利用必然起不到较好的效果㊂2㊀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分类学界对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还尚无统一规定,有些根据聚散关系,将传统村落分为集村与散村[7];有些根据形态,将传统村落分为串珠㊁中心㊁均衡㊁线轴㊁星点型[8];有些按照发展方向,将传统村落分为旅游发展㊁休闲健康养生㊁文物保护㊁生态博物馆㊁自然生态㊁文化旅游型;有些按照村落突出特色,将传统村落分为传统建筑㊁村域格局㊁全面综合㊁民俗文化和历史积淀类[9]㊂而受区位㊁历史㊁文化㊁规模㊁居民保护认知度等多方面影响,传统村落保护现状还各有不同㊂综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3,51(12):237-240㊀㊀㊀上,笔者认为可将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分为特色型和一般型两大类,见表1㊂图1㊀黄山市传统村落分布Fig.1㊀DistributionoftraditionalvillagesinHuangshanCity表1㊀徽州传统村落类型划分Table1㊀ClassificationoftroditionalvillagesinHuizhou类别Category划分类型Divisiontype分类依据Classificationbasis特色型Featured综合特色型同时具备多种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特色型在某一特色文化方面有突出表现,且已获得特殊称号的传统村落建筑特色型村落传统建筑方面具有突出代表性景观特色型村落自然或园林景观方面具有突出代表性产业特色型在某些产业方面有突出表现且有一定规模一般型Generaltype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对一般3㊀徽州不同类型代表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基于上述分类,笔者筛选出了6个代表性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这些村庄不仅都经过了5年以上的保护利用,在乡村振兴方面也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㊂3.1㊀特色型3.1.1㊀综合特色型传统村落 宏村村㊂3.1.1.1㊀村庄概况㊂宏村村,隶属于宏村镇,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南湖书院㊁德义堂㊁承志堂㊁乐叙堂等传统建筑四百余栋,牛形水系独具特色,与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被誉为 中国画里乡村[10]㊂3.1.1.2㊀保护现状㊂该村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得比较早,成效也较好㊂1984年为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指导,就首次编制了宏村总体规划;1998年还编制了‘宏村保护与发展规划“;2006年,修改了‘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保护规划“㊂宏村还制定了‘黟县宏村古村落保护管理办法“‘黟县西递㊁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对规划建设管理㊁市政公用设施管理㊁整体风貌保护㊁重点保护地段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规定[11]㊂乡村振兴方面,该村在 十三五期间建成了现代服务业旅游集聚区,开发了系列民俗演艺节目,建成了蟠桃基地,培育了网络公共号,并以旅游扶贫帮助周边贫困村脱贫,出台了‘实施 黟才计划 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政策“,开展了虞山溪小流域综合治理㊁古水系生态修复,对村内基础设施也进行了提升,村落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㊂3.1.1.3㊀现存问题㊂①环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㊂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游客随意丢弃垃圾㊁写生学生随意将洗笔水倾倒在自然水体㊁田地中,造成土壤㊁水体等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㊂②游客量过饱和,商业气息偏浓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旅游聚集场所,不仅弱化了游客的体验感,也容易破坏当地文化,影响村民正常生活,不利于文化的传承;而随着商旅业的发展,主要街道上的原住民正逐步被外地商人替换,同质化的旅游产品㊁服务㊁小吃既不利于村落的长远发展,也减弱了村落的吸引力㊂3.1.2㊀文化特色型传统村落 永丰村㊂3.1.2.1㊀村庄概况㊂永丰村,隶属黄山区永丰乡,也是第一批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㊂历史文化丰富,名人辈出,其既是 五四文学开拓者 文坛大师苏雪林的故乡,也是徽商巨头苏锡眉的生长地㊂村内保留了苏氏宗祠(六甲祠)㊁海宁学舍(苏雪林书房)㊁荆乐堂(苏雪林婚房)㊁耕礼堂(苏雪林故居)㊁五福庙(元代全石结构建筑)等众多古建筑,还有明代青山塔㊁希贤桥㊁牌坊群等㊂3.1.2.2㊀保护现状㊂永丰村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的原生态性,希望打造成 人文之乡 ㊂通过前阶段规划建设以及旅游活动的开展,该村的农民生活㊁产业情况已逐渐改善,村庄环境㊁基础设施㊁历史风貌等均有了较大改善,沿河的传统铺地被修复,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也得到了及时修复㊂该村于2014年成立了黄山区永丰岭下苏文化发展旅游资源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免门票的模式㊂在这种模式下,游客不仅没有了 高门票高回报 的心理,还能在体验丰富旅游活动83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如采桑农事体验)的同时,追求自己的生理心理健康㊁体验当地的农耕生活㊁深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㊂乡村振兴方面,该村从文旅融合㊁队伍建设㊁村企互助三个方面打造 党建+ 模式,还将自然教育㊁团队建设活动引入,通过私塾体验㊁农耕活动㊁山间野炊㊁星空观测等方式让游人深入体验[12]㊂3.1.2.3㊀现存问题㊂①仅通过上述方式还不足以将该村浓厚的人文特色进行较好延续㊂②传统建筑㊁环境要素保护方面,该村落实的还不够好,虽然海宁学舍和苏氏宗祠这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仍有很多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㊁历史街巷㊁环境要素(如河流㊁树木㊁池塘等)尚未得到有效保护,更谈不上合理利用㊂其中一些建筑,因没有及时修缮都已经破旧不堪,甚至部分倒塌;村口的紫薇古树多次被盗,虽均及时追回,但未来开花难度则较大㊂3.1.3㊀建筑特色型传统村落 南屏村㊂3.1.3.1㊀村庄概况㊂南屏村,隶属于黟县碧阳镇,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㊂历史建筑独具特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内街巷长短各异㊁纵横交织,与30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共同形成了 建筑迷宫 ;从村头到村尾长约200m的中轴线上有宗祠㊁支祠㊁家祠共8座,形成了完整的祠堂体系,有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博物馆之称;南屏村还保存完整了72条古街巷㊁36眼井以及众多私家园林,历史环境要素独特,还是天然的影视基地㊂3.1.3.2㊀保护现状㊂南屏村前后经历了多次保护,如2002年,黟县编制完成‘南屏古村落保护规划“;2015年,‘关于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南屏村古建筑群保护修缮工程“立项;2016年,国家文物局批复了‘关于南屏村古建筑群防雷工程项目“;2021年国家文物局批复了‘黟县南屏村古建筑群叶奎光堂修缮设计方案“㊂最终形成其以古祠堂群㊁古民居群㊁幽深街巷共同构成的独特建筑景观特色㊂乡村振兴方面,该村重点发展写生基地和民宿,通过 人才+乡贤 模式培育留住人才,以 环境监督长制+林长制+河长制 保护人居环境[13]㊂3.1.3.3㊀现存问题㊂①发展旅游虽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影响了部分村民的价值取向,改变了很多村民的生活习惯,为村落的保护带来很大的挑战㊂②村中的一些节点景观在旅游旺季时,由于客流量较大,商机较多,已成为当地商人集体摆摊的场所,由于缺乏管理,对环境和视觉美感均造成了影响㊂③疫情期间该村主打的写生基地和民宿产业均受到了较大影响,在保障疫情期间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这类行业的金融支持的同时,也应考虑本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并通过新媒体提升营销效率㊂3.1.4㊀景观特色型传统村落 唐模村㊂3.1.4.1㊀村庄概况㊂唐模村,隶属于徽州区潜口镇,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㊂有 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 的美称,园林景观特色鲜明㊂村落沿溪而建,内部完整保存了传统的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如水口园林檀干园㊁4处清代祠堂㊁100多栋民居㊁太子庙㊁尼姑庵㊁八角亭㊁ 同胞翰林 牌坊[14]㊂3.1.4.2㊀保护现状㊂唐模村于2004年由安徽省旅游集团保护开发,2005年逐步完成了檀干园清淤整治㊁许氏宗祠遗址恢复㊁水街长廊维修等工程,之后又陆续对尚义堂㊁太子塘㊁许承饶故居等进行保护开发,还与法国政府合作建设乡村度假酒店㊂乡村振兴方面,该村主要发展乡村休闲度假, 三强化 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停车场㊁开展村落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㊂经过多次保护修缮,唐模村景观环境有所提升㊂3.1.4.3㊀现存问题㊂①没有突出自身最具特色的景观环境要素,檀干园的吸引力和独特性还略显不足,其他相关的景观㊁环境要素还有待挖掘㊂②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延续危机㊂如大部分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价值取向发生较大改变,传统文化无人继承;缺乏创新性人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难以共融㊂③产业还有待提升㊂农业方面,生产结构㊁作物品种单一;旅游服务业方面,缺少创意,未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结构,与周边旅游地的联系度也不够㊂④部分公共设施还有待提升㊂如与周边其他景区的公共交通联系还不足,教育相关设施还不够完善㊂3.1.5㊀产业特色型传统村落 卖花渔村㊂3.1.5.1㊀村庄概况㊂卖花渔村,隶属于黟县碧阳镇歙县雄村镇,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因村民基本靠卖花为生而得名㊂该村自唐朝开始就有制作盆景的传统,民间传说洪必信为祖师爷,‘洪氏世谱“中也记载着该村植梅的历史㊂南宋后该村盆景制作技艺日趋成熟,明代卖花及盆景更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卖花渔村的盆景技艺也成为我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㊂3.1.5.2㊀保护现状㊂由于历史原因,卖花渔村自1971年 徽梅 盆景被尼克松总统赞赏而走进大众视线;1995年加拿大旅行团专程到该村观赏盆景进一步促进了该村发展;之后该村坚持发展盆景产业,规模也逐步扩大,并以 盆景+ 带动旅游产业发展㊂2005年至今,该村陆续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㊁花卉盆景省级示范村㊁全国生态文化村㊁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㊁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㊁省优秀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更在疫情期间成为黄山市最火的网红打卡点㊂乡村振兴方面,该村以 盆景+旅游 进行产业发展,除了线上线下结合进行盆景销售和旅游展示,打造梅花节,开展盆景研学,培养了一批徽派盆景技艺大师,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还完善了相关基础设施和盆景制作㊁销售相关的设施,将产业链扩展到附近的村庄[15]㊂卖花渔村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行,探索出了一条 美丽经济 振兴之路㊂3.1.5.3㊀现存问题㊂①盆景的生产管理较为粗放,造型㊁技艺缺乏创新㊂现阶段卖花渔村的盆景在植物品种㊁花盆选择方面都还较为传统,没有根据不同人群㊁场合的需求层次有针对性地 量体裁衣 ㊂②盆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㊂与周边花木生产大省相比,卖花渔村所处地域的经济实力㊁需求量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在现代生产技术使用方面,还是在产能方面都不占优势㊂③逢 花期 必堵,影响旅游通行㊂虽有直通村内的公路,但道路狭窄,每逢赏梅季就会排起长长93251卷1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余汇芸等㊀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的车龙,游客不得不步行5km上山;即便进了村,村内停车场也无法满足大量的停车需求,影响游客兴致㊂但山多地少的卖花渔村并不适合建大量的停车场,也不适合过度拓宽车道㊂④旅游人数瞬时增多造成环境压力㊂无论是公厕数量㊁垃圾处理的频率都略显不足㊂3.2㊀一般型 碧桃村3.2.1㊀村庄概况㊂碧桃村,地处祁门县南端的芦溪乡境内,入选第三批安徽省传统村落㊂该村虽然古建筑遗存较少,但自然环境较佳,格局和整体风貌也保护得较好,特别是村口的古楠木林最具特色㊂3.2.2㊀保护现状与问题㊂该村现状主要对宗祠㊁部分民居进行了修缮,对水口林进行了保护㊂乡村振兴方面该村主要对人居环境进行了整治,并沿河建设了景观带㊂与特色型传统村落相比,该村在乡村振兴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㊂①产业发展缺少特色㊂一产方面主要依托水稻㊁玉米㊁茶叶等传统种植业;二产虽有黑茶㊁茶油,但以手工作坊生产为主,产量较小且没有品牌附加值;三产方面,缺少区位优势,也缺少传统建筑,传统村落旅游优势较小㊂②产业发展内生力不足㊂村内中青年大都外出务工, 空心化 现象严重;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较多,老龄化明显,这些现状都不利于村落的产业发展㊂③缺少产业支撑,且因环境保护的需要,一二产发展受限,人才难以被吸引回村㊂④村内建筑风格较为杂乱,村容村貌有待提升㊂⑤基础设施不够完善㊂村民上山采茶必经的小桥由水泥枕木搭建,汛期存在安全隐患;位于阊江下游河畔,地势较低,防洪设施不完善,道路㊁农田㊁茶林都常被洪水冲毁;停水停电现象也时有发生㊂⑥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教育文化设施还有待提升㊂4㊀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建议4.1㊀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㊀徽州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其保护㊁利用和发展一直倍受重视,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却还在探索中,若因无序发展旅游而导致过商业化,则会破坏村落的传统文化及环境,应辩证地对待徽州传统村落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强调保护与发展间的统一,要以保护为主(即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生性㊁完整性㊁真实性和多样性),开发为辅,在特殊时期(如疫情反复期)或自身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宁可缓开发,也不能破坏传统村落的风貌和特色㊂可以通过划分传统村落保护等级,按照由高到低的分级顺序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㊂4.2㊀适度发展旅游业,将非物质文化与其相结合㊀开发徽州传统村落,首先必须挖掘文化内涵,以体现其独特性㊂可以根据其现有资源划分类别,如综合特色型㊁文化特色型㊁景观特色型等,划分适合开发旅游和不适合开发旅游的传统村落,进而再深度挖掘这些传统村落中所蕴含的各种隐性文化(如宗族㊁耕读文化㊁红色文化等),将传统村落风貌和非物质文化有机结合,形成能让人认知㊁感受和参与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产品㊂帮助人们跨越时空界限,感受徽州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进而开发出各村独具特色的产业模式,合理地对徽州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利用,真正发挥它的特色及作用㊂4.3㊀加强当地村民的参与性,带动当地经济㊀传统村落的特色是通过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来体现的㊂因此要凸显传统村落的特色,就必须有当地居民的参与;而乡村振兴的首要目的是带动乡村发展,提升村民的收入,传统村落是村民的,要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首先,尊重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及民俗习惯,尊重和听取村民意见,让村民有归属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才有内生动力;其次,要采取一些措施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吸引部分原住村民回村,如在开发过程中让村民入股㊁给予回归农耕生活的村民额外的补贴㊁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等㊂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充分考虑村民利益,让当地村民能真正感受到保护发展传统村落对他们有百利而无一害㊂4.4㊀分类引导传统村落保护发展㊀重点保护发展各类特色型传统村落,可以效仿黟县,以综合型传统村落为核心,联合周边其他传统村落发展其他相关的创新型产业,以达到 抱团 发展的产业高效益;对其他类型传统村落则根据其自身特色重点发展;对一般型传统村落则在保持其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完善基础设施,满足百姓生活需求,对遗存的传统建筑㊁构筑物㊁街巷空间等进行保留及部分更新,同时鼓励传统民俗民风的延续㊂如碧桃村,现阶段可在保护其生态环境㊁村落特色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发展安茶产业,逐步提升村民收入,在振兴乡村的同时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㊂参考文献[1]段德罡.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6(1):32-33.[2]李伯华,李雪,王莎,等.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2,45(1):1-10.[3]王炎松,王必成,刘雪.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模式选择:以江西省金溪县四个传统村落为例[J].长白学刊,2020(2):144-150.[4]SVENSSONE.Consumingnature⁃producingheritage:Aspectsonconserva⁃tion,economicalgrowthandcommunityparticipationinaforested,sparselypopulatedareainSweden[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ritagestudies,2009,15(6):540-559.[5]王甄,吴江海,史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以皖南徽州古民居为例[N].安徽日报,2021-05-20.[6]汪文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 歙县答卷 [N].黄山日报,2021-08-20.[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梅耀林,汪晓春,王婧,等.乡村规划的实践与展望[J].小城镇建设,2014,32(11):48-55.[9]陈伟煊,储金龙,陈继腾.传统村落类型划分及活化引导策略研究:以黄山市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9):108-117.[10]屠李.皖南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及其保护机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11]施昳.旅游影响下宏村㊁西递村镇空间景观发展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7.[12]市委组织部.黄山区永丰乡: 党建+ 引领乡村振兴新动能[EB/OL].(2022-03-25)[2022-03-26].http://www.hsxfw.gov.cn/xfzx/ztzl/jzjst⁃pgj/9000296.html.[13]韩丹妮,黄俊.安徽黟县:新民宿让古村落焕发生机[EB/OL].(2020-10-15)[2022-03-26].http://ah.rmsznet.com/mobile/new-list.html?id=222754&menuId=637&areaCompanyId=58.[14]肖波.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15]歙县.雄村镇:卖花渔村振兴之花香溢远[EB/OL].(2022-01-22)[2022-03-26].http://nync.huangshan.gov.cn/tpxw/8986169.html.04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对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古村落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建造和生态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然而,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古村落已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包括传统建筑和文物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口流失等。
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保护和活化利用古村落,促进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该实行全面的保护政策。
古村落的建筑、文物、环境和民俗都应该得到精心保护,禁止破坏、拆除和乱建。
同时,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和系统。
此外,还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古村落的氛围。
其次,应该实行创新的活化利用策略。
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建筑和民俗等都可以转化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产业和服务,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可以开发文化旅游、特色农业、手工艺、休闲服务等。
在活化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保持其独特性和真实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化泛滥。
最后,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
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
政府应该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从事古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和管理,确保其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保护和活化利用古村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它将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全面加强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工作,以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河南农业 2019年第8期(中)HENANNONGYE6农经透视NONG JING TOU SHI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王桂娟(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山东 枣庄 277800)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传统村落复活的唯一出路,也是对传统村落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
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机遇期,借助系统、科学和深入的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古村落的生命力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保护利用古村落的去向取决于村落的当代价值,即经济、文化、建筑、美学、人文和地理等价值是否具备可供当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要素。
不具备以上价值的空心化、损毁严重且闭塞、条件恶劣的古村落,必然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遭遇淘汰。
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辞源》记载:村落是“乡人聚居之处”,意即今天所言的村庄。
由此,村落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由单个族群逐渐扩充至数个族群,并在生产生活中因共同而普遍的需求聚集而成。
因此,长久以来村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村落与村落之间除因姻亲、集市贸易或地理资源的分配发生关系外,少数人口基于个体或家族发展流向城市,其他基本处于各自独立的状况。
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吸引了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村落处在空巢与即将空巢的边缘。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相关保护制度与措施相继出台,及时挽救了许多传统村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村落无法避免消失的结局,而这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一)村落空心化马克思认为,人是最根本的生产力。
人口外流对村落的影响极其深远,人力缺乏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耕地闲置、荒废,耕作技术水平、粮食储备水平下降等,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土地生产性收入。
人口流失在更深层次上带来历史和文化的流失,城乡教育的不平衡直接促使农村儿童进城择校,必然带动相关家庭在城就业,村落文化传承的纽带就此断裂。
因自然村合并为行政村,乡村学校的合并间接抽空自然村的文化史脉。
人口流失后的村落治理成为空心化的催化剂,有知识的年轻人外流,村落治理的未来堪忧,久而久之,村落合并与村落消失势不可当。
(二)农业产业发展迟缓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使用工具改造生产资料的人,生产工具落后、从事农业劳作的农民技术低下直接影响对生产资料的利用;生产资料的物理特性也限制着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
而大部分传统村落的地理位置处于山坳一带,土地零散、土壤贫瘠、耕作工具落后、水源短缺等客观条件使农业生产增长迟缓。
一方面是村落居民对改善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土地产值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导致人口外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得传统村落身处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保护利用方式单一化传统村落是人文历史和农耕文明集中的区域,保护不当对村落造成的损失不容小觑。
从目前来看,全国传统村落保护走上开发旅游的单一化之路。
对旅游的定位使村落保护的结果截然相反: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农耕文明的旅游延续了村落传统生产生活习性,既有传统村落的村落形式,又有传统村落的历史内涵;建立在把历史和文化仅看成村落旅游噱头而非旅游的根基基础上的开发保护,则是对历史与文化的简单、粗暴式保护,长期效果不佳。
这也是高价打造乡村旅游,最终却无人问津、人去楼空的重要原因。
(四)保护难度大抢救性保护传统村落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但传统村落与一般村落相比,修缮维护难度极大,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村落建筑材料难寻,原汁原味修复困难;第二,国家或省(市)拨付资金差额到位或到位慢,使原本困难的修复难上加难;第三,村落自然条件差,村民搬迁力度大,对保护修缮积极性、参与性不高;第四,村落产业发展难度大,同质化现象严重;第五,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地方农村工作重心在抓产业、抓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村落保护的急切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遇到的挑战乡村振兴是解决城乡不平衡发展、实现城乡融合的战略举措,核心是让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尤其是那些从事农业为主的农村居民富起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为实现乡村发展的高要求,就要全面提升乡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最终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中明确指出分类推进乡村发展,“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
”把现有村庄分为四大类,即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
传统村落属于特色保护类,要求“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7河南农业 2019年第8期(中)HENANNONGYE农经透视NONG JING TOU SHI 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
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从文件要求来看,传统村落类村庄的发展必须保护优先、利用在后;必须改善村庄基础设施,保证生态环境,又要提升原住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开辟旅游和特色产业2种发展路径。
总之,传统村落的发展必须与保护相得益彰,不能以发展为由破坏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不能以保护为由拒绝发展。
但传统村落无法回避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条件相对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但仍属传统村落的村庄发展。
为数不少的传统村落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周边生态,都不具备“生态宜居”的自然条件,因而不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区别于城镇的良好生态,然而此类传统村落中不乏非遗项目与传承人,同时非遗项目即将后继无人。
是搬迁撤并还是保护利用,这类传统村落的去留是乡村振兴必然要面对的难题。
第二,村落治理能力迟滞,传统村落发展水平堪忧。
与传统村落空心化并列的另一个问题是老龄化。
青壮劳动力外流导致村落人口比例失衡,老年人留守土地。
对于无法进行大规模土地流转的村落,要么脱离农业,要么等待搬迁撤并。
村落治理能力取决于村落组织能否适应村落新形势,老龄化的村落在自治能力方面示弱,因此,村落的发展与可预期的前景研判更是最大的挑战。
第三,千篇一律的村落开发模式背离村落保护宗旨[2]。
传统村落保护是在保持原貌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有节制的利用,必须尊重原住民的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而事实上,开发旅游村落的村民已然失去了原有的生活形态,原住民以农业耕作为主要活动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习惯被摊位生意所替代,显现出一派商业活动气息。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目标,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地方政府越俎代庖、无视村落特色资源,用最省时、省力的方式“统一”亮化村落,造成无差别的村落保护结果,如不叫停这种思维和行为,对乡村振兴和传统村落是双重损失。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建议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村发展指向农民生活富裕,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明白农民生活富裕需要产业支撑、人才支撑、组织支撑,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产业是本,没有产业的乡村振兴是空谈。
但没有人才、组织的产业发展必然流产,而良好的生态则无异于产业发展的催化剂,这是农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必然能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迎来最佳机遇[3]。
(一)科学制定、执行保护规划综合利用国家乡村振兴规划和文物保护相关法律,加快地方制定地方传统村落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把村落生态环境保护、农田保护、水利保护、村道保护一并纳入总体规划,以农民富裕为最终指向,借乡村振兴东风达到传统村落最优化保护和最大可能利用的目的。
(二)村落深度调查推动发展研判传统村落区别于一般村落的特点在于,具有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建筑美学的借鉴性、村落布局的考究性、非遗的传承性。
可从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研究,总体体现村落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态。
调查应本着实事求是、分类记载、事无巨细、兼做评估和建档立卡的田野调查法,对村落产业、历史变迁、环境变化、文化脉络、村民生活习性、村落布局和村落建筑样态等做详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村落发展潜力研判,提供合适的保护利用规划。
(三)组建村落保护人才队伍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多种相关专业人才,更需要村落工匠力量和居民的支持,共同组建一支专业人才与“本土专家”结合的人才队伍,就村落建筑及道路修缮、基础设施完善、古迹保护、文字记载等工作共同发力。
人才队伍需要敢担当作为的“领头雁”,需要激励本领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的本村能人带头,或激励外出谋生的能人回乡创业,从政策和人力上给予优厚的支持。
(四)抓住特色激活优势资源变资产传统村落的优势在村落特色,发展村落必须立足优势、补齐短板。
农业产业或旅游产业都不能破坏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核,聚力农耕文明、家风家训、祠堂、庙会等生产生活性文化载体,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村落居民的稳定收入,逐渐减少村落青壮劳动力外流,使村落成为村民的家园而静态展品。
(五)夯实农村组织,以团结出生产力农村基层组织力量强弱直接关系到村落发展,影响居民生产积极性。
抓紧抓好抓实农村基层组织,搞好组织内部团结、组织与居民团结,实实在在为居民增收致富和村落保护利用出谋划策,以真抓实干精神推动产业项目落地、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到位、工作人员知识能力培训、财政资金补贴有计划且有步骤。
参考文献:[1]中国政府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19-07-23]./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2]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胡彬彬.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