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哈尔滨导游词优质范文5篇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关于哈尔滨的导游词,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尔滨导游词1各位团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旅行社及全体哈尔滨人民欢迎大家的到来!现在为大家开车的司机师傅是___,我们东北的司机驾驶技术都没得挑,无论黑道、白道都吃的开,可以保证大家游览过程中的行车安全,大家尽可以放心!我的名字叫做刘美琳-----美丽的美,琳琅满目的琳。
因为我是女孩子嘛,所以我爸妈起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想让我做个美女!说到美女啊,想必大家都知道,哈尔滨的姑娘漂亮、小伙帅气是全国出了名的。
大家可能要问了,为啥哈尔滨的姑娘都那么漂亮呢?这就得从哈尔滨的历史讲起了:哈尔滨作为一个近代城市,其城市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比,谈不上悠久。
但也就是这不算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哈尔滨所特有的文化,这文化已溶入了我们的血液,我们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受其影响。
哈尔滨只有100多年的建城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5303535史,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
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名城。
上个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英、日、法、美、意等16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建有300多家国际商社,外国移民大量涌入,最多时达到17万人,而当时的哈尔滨仅有人口30多万,也就是说在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外侨,哈尔滨一时间成为以沙俄统治为首的国际城市.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大家可以叫我刘导,“刘导、刘导”说白了就是领着大家溜达、溜达。
因为哈尔滨的冬天是旅游旺季,这人一多啊,无论是吃、住还是游玩,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当然我会尽力避免所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也希望大家能互相谅解,多多支持我工作,有什么意见要求尽管和我提出来,我会尽力满足大家。
有个歌儿不是叫“东北人都是活雷峰”么,从现在起,我就是大家雷峰啦!前面我讲过哈尔滨的建城史很短,但是历史悠久,这里曾经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
哈尔滨简介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市总面积约为5.384万平方公里。
其中市辖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
2014年户籍总人口994万人。
交通: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旅游: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政策:是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哈尔滨市辖9个市辖区和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辖区: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平房区、松北区、香坊区、呼兰区、阿城区、双城区;县级市:尚志市、五常市;县:依兰县、方正县、宾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
哈尔滨各区区位优势及发展定位区区位优势及发展定位道里区哈尔滨市的政治中心,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哈滨尔警备区所在地;是哈尔、顾乡、群力“五大商圈”;是哈尔滨市的旅游中心,拥有松花江、长岭湖和太平湖“一江两湖”,沿松花江岸线达50公里,旅游景点众多,有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防洪纪念塔等多张哈尔滨“城市名片”;是哈尔滨市的文化中心,荟萃了俄罗斯文化、金源文化、犹太文化等世界多民族文化,兆麟公园是中国冰灯艺术的发源地,是哈尔滨市冰雪文化中心之一;是哈尔滨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国内十大机场之一的太平国际机场坐落在境内,区内公路交通网络发达,水上交通便利,随着哈尔滨西客站的建设,道里区将成为全市重要的的交通集散地;是哈尔滨市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重要基地,现代都市农业发达,拥有耕地面积24.8万亩,是全国百个绿色无公害蔬果生产基地之一,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10万亩;是哈尔滨市的宜居城区,依江傍水,上风上水,空气质量好,环境秀美,适宜人居。
南岗区哈尔滨市中心城区,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交通、商贸中心。
辖区内有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军区等中省直单位78个辖区内有哈工大、哈工程等普通高校23所中国农科院兽研所、黑龙江省农科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中省直科研院所61个辖区有新世界、秋林国际、远大、松雷、红博等大型商贸企业哈达果菜、海城装饰、船舶电子大世界、百脑汇咨讯广场等专业市场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190家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单位77家哈尔滨火车站、铁路编组站、长途汽车客运站及省联通、网通、邮政等交通、通讯枢纽均在辖区内;地铁1号线贯穿主城区;已建成的东三省最大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哈尔滨西客站也座落在辖区之内。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作者:张丽萍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6期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是尊重历史、崇尚文明的体现。
本文阐述了哈尔滨市中央大街的价值所在,意在提高人们对中央大街保护价值的认识,对她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与更新措施。
哈尔滨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多元化城市,中央大街的形成与演变见证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在这条中外驰名的步行街上,矗立着欧洲近300年建筑的精华。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中央大街;保护与更新中图分类号:D267.7 文献标识码:A前言(一)中央大街的由来中央大街始建于一八九八年,初称"中国大街"。
一九二五年被改称为"中央大街"。
它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延长米,宽21.34米。
其中车行方石路为10.8米宽。
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中央大街确定为保护建筑街路。
中央大街历时十个月的综合整治改造后,于1997年6月1日正式与市民见面。
它见证了哈尔滨近代史,历经时代风雨洗礼的中央大街,承载着哈尔滨百年沧桑和荣辱兴衰。
(二)中央大街的建筑众所周知,中央大街被誉称“哈尔滨第一街”,是哈尔滨的保护街道、标志性街道、步行街和建筑艺术街。
街上的建筑更是凸现了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欧洲建筑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从16世纪文艺复兴,到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教育书店为代表);从18世纪的折衷主义建筑(马迭尔宾馆为代表),到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
这条街上拱券高窗和古典精致的建筑凝聚了欧洲建筑的精华,形成了建筑文化的长廊,使哈尔滨得到了“东方小巴黎”的美誉。
(三)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面积94.05公顷,约1平方公里,东起友谊路至经纬街路段西侧建筑红线,西至通江街友谊路至经纬街路段东侧建筑红线,南起尚志大街至通江街路段北侧建筑红线,北至尚志大街至通江街路段南侧建筑红线的区域和防洪纪念塔广场区域。
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I哈尔滨■桂爱广城市名片\三十多年前,一部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达 到了万人空巷,家喻户晓的程度。
不仅剧中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曲折,引人入胜。
尤其首开先河,在剧中穿插了一个特 殊的角色“说书人”,把夜幕下的哈尔滨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个梦想,一定去看看夜幕下的哈尔 滨和哈尔滨城市的庐山真面目。
直到今年8月,我们一行去哈尔滨考察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工作,终于圆了我多年的梦想。
梦幻般的画卷一索菲亚广场天生有缘,哈尔滨帀城乡规划局特意安排我们一行住 进了哈尔滨曼哈顿大酒店。
进到房间,拉开窗帘,向下鸟 瞰,给了我一个意外惊喜:窗外是一个中型广场,广场上耸 立着一座造型精巧,风格别致,用“精美绝伦”来形容恰如 其分的建筑,让我兴奋不已。
我不顾舟车劳顿,下楼直奔广场。
原来这里是哈尔滨 市中心繁华区域的索菲亚广场,那座造型精美的建筑就是 享誉中外的圣•索菲亚教堂。
我双眼贪婪地在它的外观游 历、欣赏:教堂采用的由巨型洋葱头式绿色大穹顶覆盖下 的集中式与拱券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形式,是典型的常在电 视中见到的俄罗斯红场周边建筑的屋顶格局。
以大穹顶为 轴心,前后左右分别建造了 4个大小不一的帐篷顶,错落 有致。
大穹顶、帐篷项及屋顶安装了 6个类似洋葱头状球 体金黄色十字架,在主十字架上又加装了几处横、竖杆,使十字架在横杆,竖杆的局部又形成数个小十字,使十字架 显得整体饱满柔和。
状球体十字架与绿色的穹顶、帐篷顶 互相映衬,仿佛跳动的音符,十分精美。
大穹顶与帐篷顶形 成的主从结构,既衬托出大穹顶的雄浑气势又突出整个顶 部高贵典雅。
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16面体的大鼓座,鼓座的 段面都开了一个高侧窗,檐口装饰线角为花瓣形和神乳 体。
鼓座下部经过多层线角,连接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一眼望去,棱、角、线和谐相连。
教堂外墙体全部是清水红 砖结构的多面体,形体构造或凸或凹、或简或繁、构图十分 精细复杂,我很难用词汇来完整描述,只能用造型千变万 化、砲工巧夺天工、墙面华丽多姿来形容。
解放后哈尔滨欧式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发表时间:2016-01-14T09:44:23.0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4期供稿作者:刘德海王东波[导读]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984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哈尔滨开始了对城市的历史建筑和街区的普查与保护工作。
刘德海王东波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摘要:哈尔滨早期城市的发展,因沙俄兴建中东铁路而起,客观上成为了沙俄铁路附属地和殖民城市。
日俄战争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哈尔滨。
由此,哈尔滨早期的建筑呈现了欧洲古典主义以及近代各个流派的建筑艺术。
新中国建立初期,受前苏联式建筑的影响,产生了大量的斯大林式建筑。
“文革”时期,哈尔滨独特的宗教建筑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哈尔滨出现了大量现代建筑,稀释了哈尔滨传统的欧式建筑风格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哈尔滨开始了城市的历史建筑和街区的普查、保护和利用工作,主要经历了初始阶段、综合整治阶段、整体保护与利用阶段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
关键词:解放后;哈尔滨;欧式建筑;保护;开发利用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Harbin city,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in the Middle East,Harbin became the Russian railway affiliated to colonial city objectively.After the Russo-Japanese War,the world's major capitalist countries successively in Harbin.Thus,Harbin early architectural presents the European classical and various genre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art.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by the influence of Soviet building,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Stalinist architecture."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Harbin unique religious buildings in different degrees by the destruction.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Harbin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modern architecture,dilute the Harbin traditional European style architectural style characteristics.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Harbin began the history of city building and blocks of the census and protection work,has mainly experienced the initial stage,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stage,the overal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hase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our stages.Keywords:After Liberation Harbin European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Exploitation1896年6月,沙俄以兴建中东铁路为借口,对哈尔滨进行政治、军事与经济侵略。
哈尔滨景点导游词600字哈尔滨,别名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黑龙江省省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金、清两朝发祥地,是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哈尔滨景点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哈尔滨景点导游词1第一条主题线路:太阳岛风景区---文化风情、陶醉自然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光临太阳岛湿地!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使您对太阳岛湿地公园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祝愿大家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有的朋友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哈尔滨、来到太阳岛,对我们太阳岛的了解可能还是从郑绪岚的那首“太阳岛上的”获得的。
那么,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太阳岛。
太阳岛风景区坐落在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与繁华的市区隔水相望,面积3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规划控制面积为88平方公里,属江漫滩湿地草原型风景名胜区,曾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荣誉称号,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城市沿江生态区,中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关于太阳岛的由来,我们民间曾流传着几种说法:一说岛内坡岗全是洁净的细沙,阳光下格外炽热,故称太阳岛。
另一说,太阳岛的“太阳”两字,本是满语鳊花鱼的译音,其发音为“太要恩”,与太阳十分相似,丰水期时自然形成岛屿,天长日久,人们就将“太阳”后面加上“岛”字,成了今天的“太阳岛”了。
还有一种传说则带有神话色彩:太阳岛地属传说中的咸洲,咸洲乃是上古时期肃慎人的故土,受中土文化的影响,肃慎人认为他们所居之地是咸池所在,是太阳之母--羲和与他的十个儿子洗浴驻辇之地,与太阳密切相关,故而将此岛称为太阳岛。
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外国势力的骚扰相当频繁,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要塞,为了抵御外力,康熙皇帝就在太阳岛一带建立了呼兰水师营。
康熙二十八年,呼兰水师营奉命从太阳岛出发,一举攻克了经常骚扰我国边境的雅克萨人,呼兰水师营地也因此声名鹊起,这就是太阳岛早期的繁荣。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的外侨移民涌入了哈尔滨,一些俄罗斯青年男女发现了这一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伴着江风与绿草、在树荫下谈情示爱,太阳岛成了俄罗斯男女幽会野浴的场所,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生活习俗,一时间作为一种时尚,成为太阳岛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就是太阳岛早期的“三野”风情。
哈尔滨是什么城
哈尔滨,别称冰城,黑龙江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
地。
[1][98][118]截至2021年,哈尔滨辖9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5318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93.77平方千米。
[115] 2021年,哈尔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51.7亿元,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88.5万人。
[107]
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中国东北地区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起点,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4-6]
哈尔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国两朝”发祥地,即金、清两代王朝发祥地,金朝第一座都城就坐落于阿城,清朝肇祖猛哥帖木儿出生在哈尔滨依兰,金源文化由此遍布东北,发扬全国。
哈尔滨是国际著名的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之称。
[7-8]
哈尔滨是全国文明城市、国际湿地城市、东亚文化之都和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 [3] 2017年12月获得“厕所革命优秀城市奖”。
[10-11] [20] 2022年,中国奥委会授予哈尔滨“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
规模:约30公顷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群力新区状态:2010年11月建成特色:从2006年开始,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开始键设,总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大3200万平米,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
将近有30万人口。
新区绿地面积占16.4%,而大部分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
而当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却集中在6至8月(占60-70%)。
本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平繁。
2009年中,受当地政府委托,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占地34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
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危险。
土人的策略是将该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涝灾威胁,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设计的意图。
设计策略是: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地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
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经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山丘上密植白桦林,水泡中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
高架栈桥连接山丘,布道网络穿越于丘林。
水泡中设临水平台,丘林上有光观亭塔之类。
创造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
建成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成为新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验。
同时,昔日的湿地得到了回复和改善,并已晋升为国家城市湿地。
该项目成为一个城市生态设计,城市雨洪管理和景观城市主义设计的有秀典范。
哈尔滨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商住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崔婧琦 陆明 邢军摘要:商住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以商业和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以及自身环境的恶化,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衰落。
商住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因其自身的复杂性,目前保护更新面临很多的难题。
本文从商住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和特点入手,以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为实例,在全球经济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分析道外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寻商住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科学合理地保护更新模式,同时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目的是协调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物质环境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兼顾社会公平,保证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住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更新模式 哈尔滨 小规模渐进式当今,国内外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努力,但是仍然面对很大的困难。
全球经济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又要接受新竞争、现代文化的挑战。
目前,工业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地成果,并且在保护更新理念上也达成一定的共识。
然而,商住混合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因其涉及的因素更为复杂,经济的发展、物质环境的保护、社会安定之间的矛盾因素更为突出。
这导致已有的商住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理念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商住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商住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和特点1.1 商住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我国2008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根据其职能和特点可以分为许多类型,包括以工业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街区、以传统民居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以传统商市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以传统居住和商业混合的历史文化街区,还有以宗教活动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街区、因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形成的历史文化街区,如以红色长征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等等。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保护
12资环(2)班
陈侣君
1244307203
摘要:哈尔滨是我国北方一座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发展、人
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城市特色:
第一要尽量保留传统街区特征和结构,使哈尔滨的旧日风貌得以充分体现;第二
对解放后建设的居住区要进行更新,使这些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
要;第三要在更大的空间内分布城市的各项设施,保障中心区功能的发挥。保护
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是发展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的基础;发展好历史文化
名城哈尔滨,是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改造;哈尔滨
哈尔滨是一座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以冰雪文化
著称的北方名城,面对现代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用地日益
紧张,哈尔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凸显。为了适应
城市经营和塑造城市品牌的需要,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保护就
尤为重要。既要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
的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保护与建设要协调统一。
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
哈尔滨于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
名城。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从松花江畔一个荒僻小渔
村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建城初期,由于采用
了欧洲近代的城市规划方法,逐步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城市格局截然不
同的城市肌理。哈尔滨的城市特色,是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
境、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它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在
中国近代城建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俄帝国时期
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国协迫清政府合作修建中东铁路。哈尔滨被
选作工程指挥中心并成为了中东铁路管理中心镇,从而拉开了哈尔滨
近代城市建设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大量外国商人和白俄难民云集哈
尔滨,以至于外国人的数量一度超过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数.这一时期
为满足大量外国人在哈尔滨的居住和工作需要,建设了大量的东正教
堂,天主教堂,以及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建筑形式主要为从欧洲流
传过来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和巴洛克、新古典主义风格,构成了哈尔滨
近代城市的主体风格特征。
(二)日伪统治时期
1932年哈尔滨沦陷,此后日伪统治哈尔滨达14年之久,为了增加
容纳更多的日本移民,大部分郊区土地变为移民地。在建筑风格上大
多体现了日本的“帝国风格”,如国际饭店等。但这一时期有保留价
值的建筑并不多。
(三)解放后调整与发展时期
1946年哈尔滨解放,经历了战后的调整期和“一五”时期的大发
展,城市建设围绕工业项目布局展开。由于50年代中国与苏联关系密
切,所以在建筑风格上也刻意模仿。宏伟高大、带有明显欧洲传统建
筑特征,但又具备现代建筑简练语言的折衷主义风格,是这一时期许
多重要建筑的共同特征。这种做法客观上使哈尔滨的城市建设风格得
到了很好的延续。总体来看,“一五”和“二五”时期哈尔滨的建设
基本保持和发展了原来的“欧陆风情”特色,历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
延续。但是。由于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工作上,工作用地布局又比
较分散.所以城市格局受到较大影响。
(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体结构并没
有跳出以往的框架。开发区的建设使城市部分功能跳出中心城区,但
城市中心区易深度开发、改造的力度并没有降低,中心区建设密度不
断加大,旧日塔尖林立的景观早已让位给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南岗
中心区、道里中心区已经是高楼林立,但新的建筑并没有统一的风格
和色彩,彼此间也缺乏协调和对话,传统的建筑和空间不断被拆除、
挤占,城市整体秩序遭到较大破坏,新区建设也没有形成明显的特点。
二、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一)环状加放射的铁路网和方格网状道路格局
哈市因兴建中东铁路而建,一环加五条放射线状铁路格局是中东
铁路历史形成的格局。铁路将哈市划分为道里、道外和南岗等区,铁
路因应地形、地势特征而筑,与城市街道、松花江水道和南岗高地形
成呼应之势。哈市城市道路骨架基本以方格网为主,在主要街道交叉
处形成多条路放射的环岛。道里、道外商业中心区的路网密度加大,
这种网格布局生长性好,为以后各时期路网布局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二)红军街、中山路和东、西大直街形成的历史十字轴红军街和
大直街是哈尔滨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两条主要街道,街道沿线曾经是中
东铁路办公和职工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两条街道宽阔舒展,两侧分布
着许多精美的欧式建筑,两条大街的交汇点形成现在的红博广场。解
放后,大直街和红军街分别向西、向东延伸,两侧的建筑和绿化不断
丰富和发展,中山路沿线先后建设了工人文化宫、省政府大楼、省公
安厅大楼等大型公共建筑,使中山路成为黑龙江省政治文化中心。西
大直街在解放后由于诸多高等学府的云集而成为一条文化大街,东大
直街的秋林商场为核心,建设了大量商场和高层金融、商务办公楼,
成为哈市商业贸易中心之一。中山路和大直街是展现哈尔滨各时期城
市建设的历史长廊。
(三)传统欧式建筑和历史街区
1898年哈尔滨开埠时,正是新艺术运动在俄罗斯流行的时候,哈
尔滨成为了远东最大的新艺术运动中心。同时哥特复兴建筑、巴洛克
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建
筑等许多类型建筑在哈尔滨大行其道。哈尔滨的欧式公共建筑大部分
都建有穹顶,尤其是教堂建筑形成了穹顶林立的标志性景观,展示出
了塔尖林立的天际轮廊线。
(四)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哈尔滨的冬夏风光如画,美不胜收。夏季松花江畔绿树成荫,防
洪纪念塔巍然屹立.江畔餐厅,江上工人俱乐部等建筑小品充满了异
国情调。江北太阳岛上一座座度假村掩映在红花绿柳之中,从江南望
去一片郁郁葱葱,开阔自然。冬季的冰城近年时常出现自然美丽的雾
凇,自然气候与热情奔放的冰城人相得益彰,别有韵味。饮誉国内外
的冰雪文化使冬天的哈尔滨游人如织,增添了冬日里的暖意。__职工
花园住宅等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建筑,已经成为哈尔滨历史的写照,使
哈尔滨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惟一的新艺术运动城市。
三、名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旧城改造大拆大改的思路是破坏哈尔滨名城特色的根源。近年来
旧城改造拆毁了大量传统建筑,只有中央大街、靖宇大街等少数影响
大、历史风貌突出、保护建筑集中的街区,以及部分独立的、质量较
好的历史性建筑得以幸免,其余大部分历史性街区并没有作为保护对
象进行整体保护和控制。与此同时,中心区内进行的高密度建设使得
传统中心区地带高楼林立,低缓舒展的天际轮廓线已不复存在,代之
以高层密集.传统建筑在夹缝中生存的景观形象闻。由于现代建筑新
功能的产生和新材料的运用,哈尔滨的新建筑已经失去了传统的风格
特色,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缺乏对话,建筑色彩也缺乏协调,街道景观
与其他城市日益趋同。拯救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整体空
间布局的舒展和中心区功能的拉开。必须及时扭转旧城改造大拆大改
的思路,保障历史性建筑和历史街区生存的环境,进行历史街区整体
保护和对环境的综合整治。
四、旧城改造的整体思路
(一)旧城存在的问题
片面强调旧城改造,损毁了大量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城市发展与保
护历史文化特征的矛盾凸显;建设密度过大,人居环境受到影响。道
里、南岗中心区高层商住楼的开发建设密度仍在继续加大,对老区的
交通造成了巨大压力,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日益减少。20世纪90年以
来,哈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
相对于人口和建筑量的增长而言。公园、绿地、广场的建设还未尽人
意、很多道路拓宽后街道绿化减少甚至取消。
(二)旧城改造的整体思路
旧城改造最重要的是疏解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保持适
当的开敞空间和绿化质量。旧城改造中最迫切的事情有两条:一是历
史街区的保护;二是控制适度的建设密度。为此,首先要慎重对待老
街坊的改造,尽量保留传统街区特征和结构,划定更多的历史保护地
区,使哈尔滨的旧日风貌能够得以充分体现。中心地区只要着重于改
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其次,对老城区内解放
后建设的居住区要进行更新改造,增加绿化,配套公共设施;配合住
宅功能的改进和面积的扩大,改造建筑立面和屋顶形式,使这些结构
尚好的旧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居住水平提高的
要求。最关键的是,要在更大的空间内分布城市的各项设施,保障中
心区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叨.城市规划,2001,(10).
[2]刘松茯.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的文化结构与内涵忉.新建筑,2002。(1).
[3]姚征峰.浅析“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装饰风格[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5,(5)
[4]郑伟亚.旧城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08,(2).
[5]王佐.哈尔滨的旧城改造与城市设计问题——兼论城市设计的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
[J].新建筑,1997。(1).
[6]郭沁·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复兴面对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