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12
丹参及其主要成分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张红【摘要】@@ 中药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安神等功能.现代主要用于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丹参的活性成分可分为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二萜类化合物: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IIA等;水溶性成分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丹参素、咖啡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丹酚酸以及紫草酸和迷迭香酸等.近年来细胞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丹参、丹参提取物及丹参与其他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前景较好.本文就丹参及其主要成分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加以总结概况.【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5)002【总页数】3页(P143-145)【关键词】丹参;成分;抗肿瘤;进展【作者】张红【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滨州,2566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中药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安神等功能。
现代主要用于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
丹参的活性成分可分为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
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二萜类化合物: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IIA等;水溶性成分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丹参素、咖啡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丹酚酸以及紫草酸和迷迭香酸等。
近年来细胞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丹参、丹参提取物及丹参与其他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本文就丹参及其主要成分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加以总结概况。
1 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对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罗厚蔚等[1]研究表明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类的菲醌结构,是其细胞毒作用的基础。
该菲醌结构可以通过抑制小鼠淋巴白血病细胞DNA的合成,完成杀伤作用。
吴杲等[2]进一步研究表明丹参酮类化合物的菲环结构与DNA分子相结合,呋喃环、醌类结构产生自由基,引起DNA损伤;同时可以抑制 PCNA等基因表达,从而影响DNA多聚酶D活性,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丹参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目的:对中药丹参有效成分的释放系统进行综述。
方法:查阅近期国内文献。
结果:运用新工艺、新辅料研制出多种丹参有效成分的制剂,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
结论:随着技术的发展,中草药的药物释放系统研究开发具有广阔前景。
【关键词】丹参;药物释放系统;中草药丹参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丹参味苦、微寒,入心、心包及肝经,具有活血调经、清心除烦的功效。
近年来医药研究认为,丹参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均有保护作用。
丹参的有效成分为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素、丹酚酸等。
目前临床常用的丹参制剂以丹参为主的复方制剂有片剂、胶囊、滴丸、颗粒、口服液、注射剂等。
随着新剂型的研究开发,丹参有效部位、单体化合物的新剂型不断出现,本文就丹参的药物释放系统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口服给药制剂1.1分散片和口腔崩解片胡容峰[1]等按微晶纤维素50%、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6%、淀粉12%、交联聚维酮0.5%的用量制备的丹参酮分散片,有较好的溶出度和混悬性;取丹参酮和乳糖(lactose)、微晶纤维素等敷料混匀后,再加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聚维酮、微粉硅胶混匀后,压片即得丹参酮口腔崩解片,在30s内完全崩解,体外溶出度明显优于普通片。
1.2缓释片和控释片张玉祥[2]等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制备复方丹参缓释片,缓释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复方制剂片。
主药丹参提取物在1h释放度为21.2%,2h为30.4%,6h为83.5% 。
苏丹[3]等对复方丹参片进行改制,研发出复方丹参渗透泵型控释片。
1.3延迟释药微丸和速释微丸杨冬丽[4]等将丹参、三七提取物、冰片-β-环糊精包合固化物,用粉末层积技术及ph依赖型包衣技术,分别制备于不同ph条件下释药的3种微丸,在体内具有明显的延迟释药作用,多剂量达到稳态时,药效动力学波动系数低于普通片。
李丹[5]等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的复方丹参速释微丸,通过加入复合崩解剂,使微丸迅速崩解,从而使复方中药中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各成分达到同步释放。
丹参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丹参具备活血化瘀、清心除烦等效用,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传统中药材。
黄酮类化合物在次生代谢中是一种重要的产物且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功能,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降血脂等作用,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丹参总黄酮不仅是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还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在临床各个领域上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查阅得到的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总结,对丹参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面研究、应用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对其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综合应用于医药和开发新型保健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总黄酮;提取工艺;抗氧化;临床应用一、引言丹参在植物分类科属方面属于双子叶植株且为唇形科,该植物干燥状态下的根和根茎,主要治疗瘀血所致的各种疼痛、心悸失眠等症状,具有痛经止痛、凉血消痈等效果。
结合现代药理学以及临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丹参对于人体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作用非常显著,其次还有防治胃溃疡、促进肝组织再生、抗菌消炎、抗肿瘤等作用。
据记载,当前已经有100多种中成药是将丹参作为主要原料,丹参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最初是在《神农本草经》当中有所记载,列为上品。
从古至今对其进行描述的文献也有很多,比如:《图经本草》、《本草新编》、《药物出产辨》、《名医别录》等。
在《名医别录》当中曾经有如下记载:“生桐柏山谷及泰山”(也就是如今河南和湖北交界的区域);在《本草品汇精要》当中也有如下记载:“道地随州”(今湖北随州);在《药物出产辨》当中也有所提及:“产四川龙安府为佳”(今四川平武)。
历代对丹参的道地性叙述多有不同,导致其质量不一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疗效。
二、丹参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一)超声波提取法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使用超声波进行提取,该种方法在当下应用特别普遍,主要原理为:充分运用液体当中的超声波,就可以实现空化的效果,由此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有效成分的稳定提取,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其次效应,比如击碎、机械振动等,也能够使成分进行快速释放和扩散。
浅析黄芪配伍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黄芪和丹参是中医常用的草药,因其有较好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而备受关注。
黄芪可以调节免疫功能、促进造血、改善心肌代谢,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降低血脂等作用。
二者配伍可以协调互补,提高心脑血管保护效果。
以下将对黄芪配伍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浅析。
1.黄芪的药理作用黄芪具有清热解毒、提升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黄芪含有多种化合物,如黄芪总黄酮、黄芪甙、黄芪酸、黄芪醇等,其中黄芪总黄酮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对心血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黄芪醇则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功能。
此外,黄芪对血液中的脂质代谢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丹参含有多种化合物,如丹参酮、丹参酚、丹参醇、丹参素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降低血脂等作用。
丹参及其化合物可促进血管扩张,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
此外,丹参还能减轻心肌缺氧,促进心肌功能恢复。
近年来,黄芪配伍丹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其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黄芪配伍丹参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是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黄芪配伍丹参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黄芪和丹参合用可明显降低血压,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降低心率。
同时,黄芪和丹参还可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炎症反应,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其病理特征是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引起心肌缺血。
黄芪和丹参合用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
研究表明,黄芪和丹参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和氧供,降低血液中脂质的含量,减轻心肌缺氧状态,改善心肌代谢,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
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如脑卒中、脑血栓形成等。
黄芪配伍丹参在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浅析黄芪配伍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心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的高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黄芪和丹参作为中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通过多种机制为患者提供治疗作用。
本文将探讨黄芪和丹参的药理作用,以及它们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配伍应用。
黄芪和丹参分别是中药学中的两种常用草药。
黄芪是一种古老的中药,属于豆科植物,具有调和营卫、益气固表的功效。
丹参是一种著名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肝降脾的中草药。
黄芪和丹参在药理作用上有较强的互补作用。
黄芪的益气固表作用可以显著增强丹参的清心凉血作用,具有修补受损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丹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显著缓解黄芪对血液黏滞度的上升,使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更加协调。
同时,丹参还可以增加黄芪的生物利用度,使黄芪的药效更加显著。
黄芪和丹参的配伍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
黄芪与丹参合用能够拓宽心脑血管的血管腔,促进血流,降低血液黏滞度,增加微循环量,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血,并对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丹参与黄芪能够互相增强对血管内皮作用的修复,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减轻血管壁硬化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提高供氧能力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
黄芪和丹参的配伍应用,还能够增强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的效果,减小药物的不良反应。
黄芪和丹参的配伍应用可以降低西药对肝肾脏的损伤,减轻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黄芪和丹参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非常重要的中药,其对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配伍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黄芪和丹参的药理作用较为复杂,配伍应用需要严格因病施治,避免不当搭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要注意合理搭配,选用合适的剂型和用法,以此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浅析黄芪配伍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黄芪与丹参作为常用中药材,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
黄芪配伍丹参能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对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目前的研究表明,黄芪与丹参配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加强基础研究以探索更有效的配伍方案,有望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黄芪、丹参、药理作用、治疗、研究进展、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临床试验、有效方案、基础研究、疗效验证。
1. 引言1.1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心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世界各国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之一,其危害不可小觑。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心绞痛、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猝死。
据统计,心脑血管疾病每年造成全球数百万人丧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除了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外,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增加医疗费用、减少劳动力,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医学界和患者面临的共同挑战。
黄芪配伍丹参作为中医药中常用的药物组合,有望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案,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选择。
1.2 黄芪与丹参的药理作用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固表止汗、益肺化痰等功效。
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多糖类及甾体类等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黄芪对心脏和血管系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脂,调节心律等,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黄芪与丹参具有相辅相成的药理作用,可以互补优势,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者配伍使用可以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中药配伍方剂,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
1.3 黄芪配伍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意义心脑血管疾病是指涉及心脏和脑血管系统的疾病,例如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卒中等,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复方丹参药理药效研究进展摘要:丹参是一种临床常见药物,对于心肌缺血缺氧、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栓患者均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能够起到增强免疫力、抗肝纤维化以及清除氧自由基和延缓衰老等效果。
文章分析了目前复方丹参药物的药理研究相关进展。
关键字:复方;丹参;药理药效研究;进展丹参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在我国历代药典中均有记载。
丹参微苦,性微寒,归心、肝、心包经。
其效果主要为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安神除烦。
在上个世纪20年代,国内外学者就开始对于丹参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研究发现在丹参中有着水溶性以及脂溶性的两大类组成。
并先后从丹参中提取出了60多种水溶性以及脂溶性的化合物。
通过研究显示,其中较多的化学组成为丹参发挥临床治疗效果的物质基础。
在近些年来,丹参的使用也逐渐普及,并在对心肌缺血缺氧、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栓疾病患者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文章对于复方丹参的药理药效作用作如下综述:一,复方丹参药理药效学研究结果(一)抗心肌缺血缺氧效果复方丹参中的三七皂苷类药物作用在患者的心肌中,能够起到内源性保护物质释放的效果,并加强心肌缺血的预适应能力。
同时丹参酮能够抑郁形成血栓的情况,和三七皂苷类物质共同发挥保护患者心肌的作用。
冰片能够对患者的心率起到降低效果,减少患者临床上出现了动静脉血氧差的情况,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有研究显示,复方丹参滴丸能够起到抑制缺血再灌注的治疗效果,有效保护患者的缺血心肌出现的再灌注损伤症状。
(二)扩张冠脉并增加其血流量效果复方丹参中含有的水溶性相关成分吸收入血的速度较快,主要能够作用在患者的血管上,并将患者的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起到活血止痛的治疗效果。
同时三七皂苷类成分能够显著增加水溶性物质的水溶性,因此能够提升丹参水溶性物质的吸收效果。
有研究显示,使用复方丹参滴丸以及硝化甘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者对于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
但使用硝化甘油治疗会增加患者的氧消耗,而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提升氧气供应,有着双重治疗效果。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的美誉,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的功效。
丹参多酚酸盐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以丹参乙酸镁为主的丹参多酚酸盐类化合物,可通过抗氧化损伤、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循环、促进内皮细胞迁移、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
根据现有的文献可知,丹参多酚酸盐不仅能够治疗心脏、脑血管疾病,还广泛地应用于治疗肾脏疾病、肺系疾病、肝脏疾病,且能有效治疗突发性耳聋、眩晕、强直性脊柱炎、帕金森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
其应用广泛,疗效显著,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将丹参多酚酸盐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心脏疾病1.1 心绞痛 一项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在整体临床症状、心电图的改善方面,以及血清NO、ET血管舒缩因子水平改善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常规治疗[1]。
刘玥等[2]对注射用丹参摘 要 丹参多酚酸盐是从丹参中提取的有效水溶性成分,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随着对其研究的增多,发现丹参多酚酸盐还具有保护肝、肾、肺的作用,且可以治疗肿瘤、胰腺炎、结肠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突发性耳聋、眩晕、强直性脊柱炎、帕金森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
对于丹参多酚酸盐的研究有望打破传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保护作用,探求一切可能的治疗领域及作用机制,使丹参多酚酸盐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 治疗应用 药理学 综述中图分类号 R 282.71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 (2017)09-0081-05丹参多酚酸盐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陈素枝1 陈文军2 檀金川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050011; 2.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300193)[20] 贺利敏.自闭症小鼠神经行为学观察及辛夷挥发油对其学习记忆行为影响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6.[21] 贺利敏,李光武,王敏,等.辛夷挥发油经嗅觉通路改善自闭症模型昆明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其神经递质含量[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6,32(4):507.[22] 刘莉茵,方文恒,陈君,等.薄荷醇吸嗅对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及谷氨酸受体1表达的影响[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39(3):238. [23] 刘莉茵.薄荷醇吸嗅改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及海马区AchE与GluR 1表达的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1.[24] 未维,李飞,杨中林,等.7种中药鼻吸嗅给药后对中暑大鼠血压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3,9(5):13. [25] 张晓霞,冯毅,于凤华,等.嗅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意识障碍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2002,21(4):199. [26] 姜涛,蒋剑平,周水晶,等.芳香开窍药嗅吸剂对急性颅脑创伤患者脑组织血供情况的影响及预后[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12):1400.[27] 姜涛,周水晶,蒋剑平,等.芳香开窍药嗅吸剂对颅脑创伤患者血液黏度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23(10):814. [28] 姜涛,黄李法,周水晶,等.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芳香开窍药嗅吸剂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2):164.[29] 姜涛,周水晶,蒋建平,等.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芳香开窍药嗅吸剂后脑代谢的变化[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15.[30] 方文恒,徐金勇,任振华,等.精油对全麻大鼠促醒效应的实验研究[J].安徽医药,2011,15(11):1338.[31] 徐金勇,蔡荣凤,李光武,等.嗅质通过嗅觉通路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实验研究[C].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2011:73.[32] 刘扬,许慧,徐金勇,等.香兰素吸嗅对大鼠抑郁样行为及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7):606.[33] 王冬.迷迭香吸嗅在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中的临床观察[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第一作者:林依人(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老年认知障碍。
2021年第1期广东化工第48卷总第435期 · 57 ·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赵全如1,谢晓燕2(1.南京协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江苏南京210000;2.南京泽恒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部,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功效,是临床常用的一种中药。
丹参的活性成分主要为丹参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
丹参药理活性广泛,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还具有保护脏器、抗纤维化、抗菌抗炎、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
本文主要对丹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1-0057-03Research Progress of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SalviaMiltiorrhizaZhao Quanru1, Xie Xiaoyan2(1. R & D Department Nanjing Xiechua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Nanjing 210000;2. R & D Department Nanjing Zehe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Nanjing 210000, China)Abstract: Salvia miltiorrhiza is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removing stasi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is mainly tanshinon and phenolic acid. It has a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is main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Modern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Salvia miltiorrhiza has the effects of organs protection, anti-fibrosis, anti-bacterial, anti-inflammatory, anti-tumo and immunoregulation,etc. In this review,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Salvia miltiorrhiza were summariz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Keywords: Salvia miltiorrhiza;phytochemistry;pharmacological action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微寒、味苦。
中药丹参的临床研究进展方 芳* 王平珍* 邱 芸*关键词:丹参;临床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9-0081-02 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对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胸腹刺痛、热闭疼痛、心烦不眠、骨折内伤等症[1],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陶军[2]等利用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了缺血-再灌注后心肌2,4-亚甲二氧苯丙胺(MDA)生成、超氧化物歧化物(SOD)活性、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变化及丹参酮Ⅱ-A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心肌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下降,同时血清CK活性显著升高,缺血和再灌注模型给予丹参酮Ⅱ-A(5mg/kg)能显著降低心肌中MDA的生成和减少心肌CK的释放。
用化学发光法显示丹参酮Ⅱ-A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有消除作用。
由此推测消除氧自由基是丹参酮Ⅱ-A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同时梁勇[3]等研究表明,丹参在治疗小狗的心肌梗塞的实验中,其疗效与潘生丁相同;该实验亦说明丹参能有效缩小心肌梗塞的面积和降低心肌耗氧量的药理作用。
钱卫民[4]等研究表明,丹参素对心肌L型钙通道电流具有明显的阻断作用,具有类似异搏停样L型钙通道阻断剂的作用。
高贤均[5]报道,在具有钙通道阻滞剂(CCB)作用的6万种中草药中,丹参与川芎、赤芍、当归等所具有的CCB作用相当,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物。
2 具有改善外周循环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参有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提高在常压和低压下机体的耐缺氧能力,加快微循环的血液流通和增加毛细血管网等作用,并能抑制凝血、激活纤溶。
范瑞强[6]研究表明,丹参是通过影响脯氨酸和赖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来抑制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但不影响DNA及非胶原蛋白的合成,丹参对胶原的合成的抑制率与剂量呈正相关。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55-01丹参为中国的传统中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
丹参以唇型科鼠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iviamiItiorrhiza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入药。
为临床之常用药物,已被现代临床实验和药理实验研究所证实活血化瘀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丹参中提取的化学成分,有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和水溶性酚酸类,脂溶性成分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等;水溶性成分有原儿茶醛、丹参素(丹参酸甲)、丹参酸乙、镁-丹参酚性酸B(LSA-R)等。
近来对丹参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心、肝、肺、脑等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细胞的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变、肝癌的作用;调节免疫应答;抗感染和抗肿瘤等方面,现综述如下。
1对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变、肝癌的保护作用:c,百拇医药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肝炎方面,有报道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肝炎50例,并设肌苷治疗对照组50例。
复方丹参注射液的用法为2~5岁用6 ml,5岁以上用10~20 ml,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一般需1~2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临床治愈24例、6例;好转17例、26例;无效9例、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2%、64%。
丹参中主要的水溶性成分—丹参酸乙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采用体外四氯化碳熏蒸直接造成的肝細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可能与该成分直接保护细胞膜,影响花生四烯酸级联过程及抗氧化作用有关。
丹参单体IH7643可显著减轻大鼠四氯化碳肝纤维化程度,能明显降低肝羟脯氨酸和、型前胶原mRNA含量,降低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素(LN)水平,改善肝功能。
组织学检查也显示IH7643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2抗肿瘤作用2.1 RyuSY等从丹参根部提取物中分离出18种活性成分,均含有丹参酮色素,用这18种活性成分处理上述细胞48h后,每种肿瘤细胞系的增殖均显著受到抑制。
丹参的研究进展关键词: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丹参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草药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丹参的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和丹参的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lavia miltiorrhiza BungeKey words:Slavia miltiorrhiza Bunge;Effective components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Research progress Abstract:Slavia miltiorrhiza Bunge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t has man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ctive componen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the technology of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effective ingredient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effect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1 前言丹参(Sla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主要为其干燥的根茎,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草药之一。
主要产于安徽、山西、河北、四川和江苏等地,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吴普本草》载:“茎华小,方如茬,有毛,根赤,三月五月采根,阴干。
”《本草图经》称:“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干方棱,青色。
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
根赤,大如指,长亦尺余,一苗数根。
”《本草纲目》记载,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
《滇南本草》说丹参能“补心定志,安神宁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丹参功效的概括是“祛瘀止痛、活血调经、养心除烦”。
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还表明,丹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防止心急缺血和心肌梗死,加快微循环血流,促进毛细血管网开放,抑制心肌收缩,减少能量消耗,扩张血管,降低胆固醇、血脂,抑制凝血,激活纤溶,稳定红细胞膜,提高缺氧耐受力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闷、心悸等症。
丹参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药用价值[1],近年来,随着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和临床医学等学科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对丹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代谢及其质量标准等许多方面都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分别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因此,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对丹参的提取分离技术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能对丹参的研究现状做一系统的总结。
2 丹参的有效成分目前,从丹参中分离鉴定出来的化学成分有100多种,其中包括: 二萜醌类,如丹参酮Ⅰ,ⅡA,ⅡB、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二氢异丹参酮Ⅰ等;②酚酸类,如丹酚酸A-K、原儿茶醛、丹参素、熊果酸和异阿魏酸等;③其他成分,如黄岑苷、β-谷甾醇、胡萝卜苷、氨基酸、无机元素等[2]。
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一般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
2.1 丹参水溶性成分从丹参中分离出的水溶性化合物,如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迷迭香酸甲酯、紫草酸、咖啡酸、异阿魏酸、铁锈醇、替告吉宁、鼠尾草酚、鼠尾草列醇和丹酚酸A-G等。
这些成分多具有酚酸性结构,最早发现的丹参素化学名为β-3,4-二羟苯乳酸(β-3,4-dihydroxybenyllactic acid),是各种丹酚酸的基本化学结构。
丹酚酸A(salvianodic acid A)是一分子丹参素与两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酚酸B(salbianolic acid B)则为三分子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酚酸C(salbianolic acid C)则为两分子丹参素缩合而成,其它丹酚酸也有类似结构。
丹参水溶性成分中的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也是由一分子丹参素和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
此外,还有四甲基丹酚酸(tetramethyl salvianodic acid A)等[3][4]。
2.2 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脂溶性成分是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且含量较高,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大多为共轭醌、酮类化合物,具有特征的橙黄色和橙红色。
主要包含以下物质: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酮Ⅴ、丹参酮Ⅵ、隐丹参酮、丹参酸甲酯、羟基丹参酮、丹参新酮、次甲基丹参醌、紫丹参甲素、1,2-二氢丹参醌、丹参醇Ⅰ、丹参醇Ⅱ、丹参醇Ⅲ、丹参二醇、3α-羟基丹参酮ⅡA、降丹参酮、1,2,15,16-四氢丹参醌、丹参醌A、丹参醌B、丹参醌C、丹参醌D、二氢次丹参醌、二萜萘嵌苯酮、丹参酚、丹参醛以及紫丹参甲素、乙素、丙素、丁素、戊素、己素等。
其共同特点是具有临醌或对醌结构。
此外,丹参中还有某些含量较低的化合物,如异丹参酮Ⅰ、异丹参酮Ⅱ、异隐丹参酮、异二氢丹参酮Ⅰ、7-α-乙氧基罗列酮、丹参螺旋缩酮内酯、鼠尾草卡偌醇、阿罗卡二醇以及丹参新醌甲、乙、丙、丁等[5]。
3 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丹参有效成分包括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目前,丹参脂溶性成分以丹参酮为有效成分参考指标;水溶性成分以丹酚酸B、原儿茶醛、丹参素为有效成分参考指标[6]。
因此提取分离工艺分为脂溶性成分二萜醌类的提取分离和水溶性成分酚酸类的提取分离。
近年来,对于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涉及到:总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二醌类的提取分离和酚酸类的提取分离。
3.1 总有效成分的提取总有效成分的提取率较低,主要的提取方法有醇提法、超声法[7]和CO2超临界萃取法[8]。
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为梯度渗漉法,其特点是浓度梯度大,浸出效果好,溶剂用量少,适合于有效成分含量低的中药材的提取。
3.2 二醌类的提取分离二萜醌类,即丹参酮,主要包括丹参酮ⅡA多用乙醇提取,包括乙醇渗滤法和回流法。
王慧[9]黄琳[10]等考察了渗滤法所需要的乙醇浓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对提取率的影响。
实验证实,使用高浓度(90%)的醇溶剂、加温(80-87℃)、浸泡时间延长(6h)可相应缩短提取时间(2h),可获得丹参酮ⅡA4.4510mg/g[11]。
于纯淼等[12]用乙醇加热回流法得到了提取丹参酮的最佳提取条件。
丹参水提取液成分复杂,传统的醇沉工艺可以除去其中的大量鞣质和蛋白质,但生产成本高且分离得到的仍是活性成分的混合物[13]。
3.3 酚酸类的提取分离酚酸类在丹参的有效成分中是水溶解度最大的部分,对于水溶性成分有多种提取方法,如传统水煎法、乙醇回流法、动态湿浸法和渗漉法等。
对于酚酸类成分的提取主要以水提取为主。
由于微波辅助萃取法(MAE)能利用微波强化溶剂萃取效率,即利用微波加速溶剂对固体样品中目标萃取物的萃取过程,具有时间短、效率高和溶剂用量少等优势[14]。
近年来,微波不断被用于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的提取。
高速逆流色谱(HSCCC)具有高回收率、高效和易于放大等优势,是用于分离丹酚酸B的常用方法。
实验中可以从1g丹参粗提物中分离得到35mg丹酚酸B[15]。
另外,液质联用技术(LC-MS n)可以根据化合物单体的质谱裂解行为,既可实现目标性的分离纯化,也可以实现微量成分的在线分析与结构鉴定。
丹参中酚酸类成分的结构特点显著,其质谱裂解行为有规律可循[16],可以用来实现水溶性成分的分离。
4 丹参的药理作用4.1 心血管系统研究发现,丹参酮属于黄酮类,有较强扩张冠脉作用,有降低患者全血比粘度、血浆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血细胞比容作用,增加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和红细胞间的排斥力,促使红细胞解聚,可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环,利于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
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从丹参中分离出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后经磺化得到的水溶性物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17]。
丹参酮ⅡA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心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具有抗急性缺氧,保护心肌,防治冠心病作用;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减轻心急肥厚,保护心肌等多种心血管保护作用,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18]。
研究表明,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表现出了一定的抗AS活性,参与了AS发生的各个病理阶段。
其作用机制主要有:①抗氧化作用;②抗炎作用;③抑制血管平滑肌迁移;④血管舒张作用;⑤钙拮抗作用。
可以认为丹参酮ⅡA可作为防治AS较为理想的药物成分[19]。
在心肌梗死方面,丹参酮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缩小心肌坏死范围。
对氧自由基进行消除,从而防治心肌缺血导致的再灌注损伤,达到保护心肌细胞以及心功能的目的。
此外,丹参酮还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丹参酮还能使心脏非缺血区冠脉血管收缩,增加缺血区血流供应,而使血液从新分配。
另外,还有拮抗醛固酮作用[20]。
丹参可改善糖尿病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症状及体征,对缺血性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出血性疾病、外伤性神经系统损伤及其他类型神经损伤。
实验证实:复方丹参片并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但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果糖胺、红细胞及坐骨神经山梨醇含量,明显增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增强坐骨神经功能,对糖尿病大鼠神经早期病变具有防治作用[21]。
此外,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毒性低、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特点,在临床上可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儿童川崎病、冠心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在给药途径方面,除静脉滴注给药外,还可采用穴位注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多种给药方法,以缩短给药途径,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疗效[22]。
4.2 消化系统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病程迁延,且有癌变威胁。
丹参为自由基的强力消除剂,使肠黏膜免受损害而促进溃疡愈合;丹参还能改善微循环血管内红细胞的流速及流态、红细胞压积、全血及血浆粘度,王玉风[23]研究结果显示丹参辅助治疗缓解里急后重、腹胀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丹参辅助治疗组在治疗4周能较好的减轻腹部压痛情况,大便性状也能尽早得到改善。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疾病,近年来发病有上升的趋势。
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能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缓解疼痛,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AP的治疗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