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
- 格式:doc
- 大小:12.06 MB
- 文档页数:64
近战火力支援利器,二战德军迫击炮简介德语里迫击炮一词写作Moerser,也作Granatwerfer(弹丸投射器),给这种武器的定义是:作为步兵近距离支援的高弹道火炮,往往在可目视目标的距离内使用。
其主要结构是架在座钣和两脚支架上的钢制滑膛身管,配有简单的观瞄设备。
弹丸从膛口装入,靠自重沿身管内壁滑落到身管底部,通过身管底部的撞针击发弹丸。
迫击炮不是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但它仍能对轻装甲目标以及敞篷车辆构成威胁。
迫击炮为德军所接受应该归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匈牙利神父,但在一战,这种小火炮并没有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1932年,莱茵金属公司开始研制Gr.W.34型80mm迫击炮。
该型炮身管长1143mm,重57kg,其中身管重19kg。
发射3.5kg34型迫击炮弹时。
炮口初速172m/s,最大射程2400m,最大散布直径为65m。
到战争爆发时共生产了该型火炮4624门,每门造价810帝国马克,到战争结束,Gr.W.34共生产了71,630门。
当装载在车辆底盘上时(如Sd.Kfz.250/2),该炮则改称Gr.W.67。
80mm迫击炮弹的工作模式:不含发射药的炮弹存于弹筒内;发射药包为模块式,形状为扁平有一开口的环形。
使用时安装在炮弹尾部弹翼前端。
装药量以数字编号,如1-7号,数字表示使用的药包数量。
药包燃烧产生的火药燃气推动弹丸飞离炮口,同时根据装药量和身管仰角决定弹丸射程。
装药量与身管仰角所决定的弹丸射程通过火炮射表装定。
国防军的80mm迫击炮组有4名炮手,120mm迫击炮有6名炮手,而战后德国联邦国防军的120mm迫击炮则有8名炮手。
在快速射击/防御性射击时,弹丸的射程一般通过装药量的增减来决定。
Gr.W.34的主要配用弹种主要是Wurfgranate34,该弹的生产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共生产了73,972,000发。
该弹长329mm,重3.5kg,弹径81.4mm,内装炸药0.55kg。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武器与装备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搏斗中,不仅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还在武器与装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与装备进行探讨。
1. 步枪与机枪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是老式步枪,如毛瑟1896式步枪和八一式步枪。
这些步枪射程较短,火力不足,对于远距离作战存在一定的限制。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队逐渐引进和生产了一批新式武器,如著名的八一式独立枪和七六式狙击步枪,有效提升了射击精度和射程。
此外,中国军队在抗战期间还积极引进和生产机枪,如美制白朗宁重机枪和捷克制布伦轻机枪。
这些机枪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火力支援作用,有效遏制了日军的进攻。
2. 火炮与迫击炮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广泛使用了各种类型的火炮与迫击炮。
其中,步兵师通常装备有75毫米山炮,用于对敌力量进行火力压制和阻击。
这些山炮对于山地和城市战斗有着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应对日军的机动战术。
此外,中国军队还广泛使用迫击炮,如82毫米迫击炮和120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具备便携、简单易用的特点,成为中国军队火力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夺取战场阵地和压制日军阵地有着重要作用。
3. 坦克与装甲车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坦克与装甲车辆的研制和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仍积极寻求外援和自主发展。
中国军队最早使用的是苏联制式的T-26轻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这些坦克在战场机动性较强,但火力和防护能力相对较弱。
后来,中国军队逐步引进了美国制式的M3斯图亚特中型坦克,这款坦克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军队还在抗战后期自主研发了许多新型坦克,如92式和59式轻型坦克,这些坦克在现代化装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4. 反坦克武器在面对日军装甲战车威胁时,中国军队主要依靠反坦克武器进行反击。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有反坦克炮和反坦克火箭筒。
二战日本炮兵武器全集速射炮九四式37mm速射炮主要用来射击装甲目标,该炮为德国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的仿制品,在KWK36型37mm反坦克炮设计阶段就签约购买了资料,1936年全炮制作完成,由于日本不愿使用无爆炸效果的被帽穿甲弹,日军坚持选用穿甲爆破弹,所以94式速射炮在相同距离,穿甲能力比KWK36型37mm反坦克炮发射被帽穿甲弹低10mm左右。
94式37mm速射炮还被日军95式轻战车选用,称做94式战车炮94式37mm速射炮资料服役年代:1936—1945口径:37 mm炮管长:1706.5 mm重量:327 kg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弹丸重量:穿甲爆破弹670 g弹丸初速:穿甲爆破弹700 m/sec弹丸穿透力:匀质钢装甲板40 mm /500 m 、30 mm /1000 m对战车射程:1200 m有效射程:2870 m最大射程:5700 m九四式37mm速射炮对日军镍铬合金装甲板穿透力表94式37mm速射炮装甲贯通力(mm)装甲倾斜角=0゜距离(m)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穿爆弹 30 28 25 23 20 18 15 13 10 8 5 3一式37mm速射炮主要用来射击装甲目标,该炮为94式速射炮的改进型,吸取了偌门坎事件中,日军94式37mm速射炮,对大倾角装甲射击容易跳弹,穿透力不强,不能在远距离击穿毛子增装型BT7坦克的教训,加长加厚了94式37mm速射炮的炮膛与炮管,使之可以发射弹头更长,发射药更多,重量更大的炮弹,最初的改进型称98式37mm速射炮,进一步改进后称100式37mm 速射炮并用于98式轻战车,最后进一步修改加强威力并命名为1式37mm速射炮,1式37mm速射炮装在战车上就称做1式战车炮1式37mm速射炮资料服役年代:1941—1945口径:37 mm炮管长:1850.5mm重量:335 kg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弹丸重量:—弹丸初速:穿甲爆破弹780 m/sec弹丸穿透力:匀质钢装甲板60 mm /500 m对战车射程:1300 m有效射程:—最大射程:6300 m一式37mm速射炮对日军镍铬合金装甲板穿透力表1式37mm速射炮装甲贯通力(mm) 装甲倾斜角=0゜距离(m)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穿爆弹50 48 46 43 41 39 37 35 32 30一式37mm速射炮对日军镍铬合金装甲板穿透力表1式37mm速射炮装甲贯通力(mm) 装甲倾斜角=30゜距离(m)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穿爆弹39 37 35 33 32 30 28 27 26 25一式47mm速射炮主要用来射击装甲目标,该炮为根据偌门坎事件中缴获的毛子45mm反坦克炮发展而来,威力更大,并被97改中战车采用,称为1式47mm战车炮,这种速射炮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发挥了巨大威力,不过由于日军不用被帽穿甲弹,在战争后期对抗美军后期型M4中型坦克很吃力1式47mm速射炮资料服役年代:1941—1945口径:47mm炮管长:2526.5mm重量:800 kg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弹丸重量:穿甲爆破弹1.5 kg弹丸初速:穿甲爆破弹830 m/sec弹丸穿透力:匀质钢装甲板75mm /500 m、50mm /1200m对战车射程:1500 m有效射程:—最大射程:6900 m一式47mm速射炮对日军镍铬合金装甲板穿透力表1式47mm速射炮装甲贯通力(mm) 装甲倾斜角=0゜距离(m)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穿爆弹60 58 55 53 50 48 45 43 40 38 35 33 30 28 25试制25mm速射炮用来射击装甲目标,具体情况不详试制57mm速射炮主要用来射击装甲目标,1941年研制,但该炮样品在1942-1943年间经过广泛测试,日军对此炮性能还算满意,原本计划以3式57mm速射炮的名称大量投产,后因美军后期型M4坦克投入战场的压力,日军对反战车火炮的兴趣集中到75mm以上口径的火炮上,所以该炮产量很小没有大量装备部队,这型速射炮还曾参与过4式中战车的主炮竞选,因威力远不如75mm以上口径大威力火炮而第1个落选试制57mm速射炮资料服役年代:1942—1945口径:57mm炮管长:3255.0mm重量:1540 kg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弹丸重量:—弹丸初速:穿甲爆破弹850 m/sec弹丸穿透力:匀质钢装甲板65mm /1200m对战车射程:1200 m有效射程:—最大射程:—防空火炮高射机关炮九六式25mm单装高射机关炮主要用于野战防空也可以射击地面目标,这种高射机关炮为海军所开发,陆军也订购了一批,但这种机关炮操作人员多,弹匣容量小,装填速度慢,发射速度不高,弹丸初速也不很高,在98式20mm高射炮研制成功后,陆军就不再订购了,但海军则一直坚持使用,多为三联装舰载,不过中间一管发射期间装弹困难,两边2管距离太远,而装填手配备不足,难以同时装填,实际在第1次齐射后,就只相当单装的发射火力,这种高射机关炮实际并不大合适防空,而是合适射击地面目标,但由于日本海军与陆军矛盾很深,优越感很深的海军坚决不使用性能好的多,但却是陆军独立开发的20mm高射机关炮,一直坚持25mm 高射机关炮,所以日军舰艇近程防空火力很差,难以抵挡空袭,战后被人称做缺乏太平洋战场基本生存能力的舰艇,在战争中大量被飞机击沉战争期间日本海军舰艇装备的高射机关炮都是不适合防空作战的机关炮,因此敌机一旦突破远程防空,日军舰艇的防空火力基本就无能为力了,即使装有成百门高射机关炮的战列舰,面对临空的少量敌机也常是束手无策,很难靠近程防空火力击落敌机,高射机关炮性能不佳又坚持不用陆军高射机关炮,实际是日本海军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这型高射机关炮打击地面的轻型装甲目标还是很有威力的96式25mm高射机关炮资料服役年代:1936—1945口径:25mm炮管长度:1500 mm (L60)俯仰角度:-5 to +80 度方位射界:360 度弹丸初速:860 m/sec全炮重量:—装弹量:15发弹匣对空射程:7500 m对空射高:5250 m发射速度:220发/ 分九六式联装25mm高射机关炮96式25mm高射机关炮的联装型,只海军装备,用于要地或舰艇防空,火力密度比单装要高,但日本海军联装96式25mm 高射机关炮的装备数量很少,绝大多数是三联装的丙型96式25mm联装高射机关炮资料服役年代:1936—1945口径:25mm炮管长度:1500 mm (L60)俯仰角度:-5 to +80 度方位射界:360 度或根据舰艇安装位置射界调整弹丸初速:860 m/sec全炮重量:—装弹量:15发弹匣对空射程:7500 m对空射高:5250 m发射速度:440发/ 分九六式三联装25mm高射机关炮96式25mm高射机关炮的三联装型,仅海军装备,用于要地或舰艇防空,由于设计与炮手配置不合理,这种高射炮只在第1个齐射有较大火力密度,连续射击时与单装炮火力密度无差别,相对单装的96式25mm高射机关炮也根本就是浪费空间,浪费资源,浪费成本,却没有什么实际性能进步的产品,然尔日本海军装备的绝大多数高射机关炮都是这个三联装的25mm高射机关炮96三联装25mm高射机关炮资料服役年代:1936—1945口径:25mm炮管长度:1500 mm (L60)俯仰角度:-5 to +80 度方位射界:360 度或根据舰艇安装位置射界调整弹丸初速:860 m/sec全炮重量:—装弹量:15发弹匣对空射程:7500 m对空射高:5250 m发射速度:660发/ 分九八式20mm高射机关炮主要用于野战防空也可以射击地面目标,弹种与97式步兵自动炮可以通用,由于身管更长,射击地面装甲武器时穿透威力比97式步兵自动炮更大,这种高射机关炮是以瑞士厄立空20mm高射机关炮为蓝本研制的,性能十分优良,在防空能力方面远比96式25mm高射机关炮强的多,但由于此炮为陆军独立制造,而海军一贯瞧不起陆军,所以海军抵死也不装备这种高射机炮,坚持只装备防空效能低下的96式25mm高射机关炮,这就造成了海军舰艇近层防空能力极其低下,根本无法有效抗衡敌机轰炸的局面,结果日本海军最终大败98式20mm高射机关炮资料服役年代:1938—1945口径:20mm炮管长度:1400 mm (L70)俯仰角度:-5 to +85 度方位射界:360 度弹丸初速:950 m/sec全炮重量:373 kg装弹量:20发弹匣对空射程:5500 m对空射高:3500 m发射速度:300发/ 分一式37mm高射机关炮主要用于野战防空与要地防空也可以射击地面目标,这种高射机关炮精度高,威力大,射程远,是日本陆军独立开发的高射机关炮,公认的战争期间日军性能最好的高射机关炮,但海军坚持不用,战后美国人视察了1式37mm高射机关炮后认为如果日本海军舰艇装备了1式37mm高射机关炮,日军舰艇的防空能力将成倍提高,很多海战的结局都要改写了,将会对战局带来重大影响1式37mm高射机关炮资料服役年代:1941—1945口径:37mm炮管长度:2112 mm (L57)俯仰角度:-5 to +80 度方位射界:360 度弹丸初速:—全炮重量:1570 kg装弹量:—对空射程:—对空射高:—发射速度:—二式甲型20mm高射机关炮主要用于防空也可以射击地面目标,是98式20mm高射机关炮的改进型,主要改进在炮架,炮座与瞄准设备,捕获跟踪飞行目标的反应速度更快,对小型高速目标的射击更准确2式甲型20mm高射机关炮资料服役年代:1942—1945口径:20mm炮管长度:1400 mm (L70)俯仰角度:-15 to +95 度方位射界:360 度弹丸初速:950 m/sec全炮重量:550 kg装弹量:20发弹匣或100发弹链对空射程:5500 m对空射高:3500 m发射速度:300发/ 分九八式20mm高射机关炮主要用于野战防空也可以射击地面目标,弹种与97式步兵自动炮可以通用,由于身管更长,射击地面装甲武器时穿透威力比97式步兵自动炮更大,这种高射机关炮是以瑞士厄立空20mm高射机 ...二式乙型20mm高射机关炮2式20mm高射机关炮的联装型,主要用于防空也可以射击地面目标,火力密度比2式甲型20mm高射机关炮高1倍2式乙型20mm高射机关炮资料服役年代:1942—1945口径:20mm炮管长度:1400 mm (L70)俯仰角度:-15 to +95 度方位射界:360 度弹丸初速:950 m/sec全炮重量:—装弹量:20发弹匣或弹链对空射程:5500 m对空射高:3500 m发射速度:600发/ 分四式联装20mm高射机关炮主要用于阵地防空,是简易轻量化型高射机关炮,如机枪一样,不用摇柄,直接用手操纵机炮瞄准射击,炮身依然与98式相同4式联装20mm高射机关炮资料服役年代:1944—1945口径:20mm炮管长度:1400 mm (L70)俯仰角度:-15 to +95 度方位射界:360 度弹丸初速:950 m/sec全炮重量:—装弹量:20发弹匣×2对空射程:5500 m对空射高:3500 m发射速度:600发/ 分ボ式40mm高射机关炮主要用于野战防空与要地防空,是日军根据1942年在南洋俘获的瑞典L60高炮造的仿制品,性能比日本海军的40mm舰载高射机关炮好的多,但这型高射机关炮基本都部署在本土,没有派驻海外ボ式40mm高射机关炮资料服役年代:1945口径:40mm炮管长度:2250 mm (L56)俯仰角度:—方位射界:360 度弹丸初速:—全炮重量:2700 kg装弹量:—对空射程:—对空射高:—发射速度:120发/ 分日本陆军20mm高射机关炮炮弹规格20 X 125高射炮12424.jpg大正十一年式75mm高射炮用于野战防空,要地防空,是日本陆军第一种高射炮,当时可算十分先进,但战争爆发时已经过时,该炮的反应速度与弹丸初速,难以对付战时的高速飞机,战场上经常是当作压制火炮使用,用来炮击地面目标大正11年式75mm高射炮资料服役年代:1922—1945口径:75mm炮管长度:2562 mm (L34)俯仰角度:0 to +85 度方位射界:360 度弹丸重量:6.5 kg弹丸初速:525 m/sec全炮重量:2061 kg对地射程:10900 m对空射程:7900 m对空射高:6650 m1233423412.jpg大正十四年式105mm高射炮用于野战防空,要地防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种高射炮对大多数型号的美军重轰炸机仍有一定威胁。
“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1934年,GVMU设计局(负责人V.G.格拉宾)开发了一个新的76.2mm炮的项目,也就是后来的F-22。
这是该设计局第一次完整地开发火炮。
在V.G.格拉宾地印象里,他把这种炮归类到师属火炮。
实际上,这种炮是被当作师属火炮使用,但一开始它更象个通用的“万能火炮”。
它可以当作高射炮,尽管它并不适合被这样用。
因为它没有高射炮需要的视野。
原本这种火炮可能会派更广泛的用途。
但斯大林亲自指示:“哪些蠢货开发的通用火炮?我们不需要通用火炮,我们要的是师属火炮。
”F-22具有出色的弹道特性,但是也有一系列的缺点:它的瞄准机构分成各自独立的,水平和垂直部分。
必须有两名炮手配合才能转动火炮。
这点使射速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射击快速移动的目标。
在1935年初,第一批3门样炮造了出来。
其中一门装有减少30%后坐力的炮口制退器,但后来被拆除了。
它影响了火炮的隐蔽性,制退器排出的浓烟很容易暴露火炮的位置。
1935年7月10日至12月16日,开始了测试。
1935年7月,92号工厂接到命令,在4个月内生产一批(共10门)F-22。
这批火炮也接收了试验。
最终通过了测试,在1936年5月11日的OK110/SS号命令里,F-22被定型为“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
该命令规定产量为1936年底前500门,1937年底前2500门。
F-22有着不少缺点,量产中进行过许多的改进。
试验报告中表明:“F-22全长过长,不易操控。
越障高度太低(只有350mm),机动差。
射击时火炮振动很大,影响了射击精度,这种火炮被称作通用火炮,但是它作为任何一种用途时,效果都不理想。
”主要参数炮重1620公斤射速12-15发/分炮手5人穿甲力参数弹种角度距离(米)100 457 915 1372 1829Pz.gr.39 90 133 120 108 9787Pz.gr.39 60 108 98 88 7971Pz.gr.40 90 190 158 130 10684Pz.gr.40 60 152 118 92 7155射击力参数弹种弹重(公斤)初速(米/妙)射程(米)OF-350 6.2 706 13630O-350A 6.21 706 13630D-350 6.45 706 13630BR-350A (AP) ? 690 7000BR-350B (AP) ? 690 7000BR-350SP (AP) ? 690 7000Pz.gr.39 (AP) 7.54 740 4000Pz.gr.40 (APS) 4.05 990 500HL.gr.38 (HEAT) ? 450 1000Sp.gr.39 (Fragm.) 6.2 550 10000来源:本站整理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除旧立新”-1927年式团属野战炮1926年4月22日,苏维埃炮兵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商讨装备团属火炮的问题。
二战期间的英军火炮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8年第1期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号称“日不落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英帝国开始衰落。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直到二战期间,大英帝国依然控制着像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一些地域辽阔的国家。
二战过后,尽管英联邦依然存在,但仅仅是一个“虚壳”而已,举行个“英联邦运动会”什么的,印、加、澳等国都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二战爆发之前,英国已经拥有强大的军队,尤其是英国的海军,更是相当强大。
而英国的陆军,实力也相当可观,编成了独立的兵种,拥有较先进的武器装备。
在二战初期,尽管英法联军有屈辱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但是,英军因而保存了陆军的几乎全部实力。
在后来的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军都有不俗的表现。
二战中的英国陆军,兵种的武器装备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如步兵分队中仅装备有口径为2英寸(51毫米)和3英寸(76.2毫米)的迫击炮和小口径的反坦克炮,不装备野战炮;而炮兵分队装备大口径的野战炮,作为支援火力使用。
要知道,英国的火炮技术还是相当先进的。
熟悉坦克武器的读者朋友会知道,二战后第二代坦克上装的坦克炮,主流便是英国的L7型105毫米坦克炮,至今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仍在使用,可谓是“宝刀不老”。
而L 7型坦克炮的技术底蕴,便是二战时期英国火炮技术的积累和提高。
本文重点介绍二战中英军的几种著名火炮。
需要事先说明的有两点:一是二战中英军的火炮是以“磅”来区分,而不是以口径来区分的,如2磅火炮、6磅火炮、25磅火炮等。
“磅”是炮弹重量的单位。
在火炮发明之初,为无膛线的臼炮,炮弹多为球形弹和前装药,重量比较固定,而臼炮口径的公差比较大,那个时候用炮弹重量来划分火炮,有一定道理。
但是,自从枪炮有了膛线之后,便有了来复枪(线膛枪)和线膛炮。
这时的步枪和火炮的口径加工要求相当精确,枪膛和炮膛的压力才能大幅度提高,枪炮的初速、射程和威力才能随之大幅度提高。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武器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抗击外侮的壮举。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面对着日本军队的强大武器装备,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迎接战争的挑战,我们的军队不仅仅依靠顽强的意志和勇气,还积极研发和采用先进的装备和武器,以期能够在抗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1. 步兵装备在战争中,步兵是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因此其装备和武器的先进性至关重要。
抗日战争中,中国步兵装备主要包括步枪、轻机枪、手榴弹等。
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国产的三八式步枪,它是中国军队在20世纪初引进并进行改良的一种武器。
除了步枪之外,中国军队还广泛使用了轻机枪,如日本的九九式轻机枪。
这种轻机枪射速快、火力强大,能有效地控制战场,使敌军望而生畏。
手榴弹也成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它具有杀伤面积大、威力强的特点,使中国步兵在战场上能够有效地攻击和破坏敌军。
2. 炮兵装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炮兵装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炮兵是远程火力的代表,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援射击,为中国军队取得战场控制增加了把握。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使用了各种类型的火炮,包括加农炮、火箭炮、反坦克炮等。
其中,加农炮是主要的重型火炮,它具有射程远、杀伤力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打击敌军阵地和火力点。
火箭炮则是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积极研发和运用的武器,它具有射程远、打击面广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摧毁敌军的集结区和后方设施。
反坦克炮则成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必备武器,它能够有效地对付日本坦克,保护我军步兵的生命安全。
3. 抗战特种装备除了常规的步兵和炮兵装备外,中国军队还积极研发和使用一些特种装备,以提高战斗效能和保障士兵的生命安全。
例如,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广泛使用了地雷和爆炸物,用来炸毁敌军的设施和装备。
地雷是一种潜伏于地下的爆炸装置,可以通过触发装置来引爆,给敌军造成重大伤亡和杀伤。
爆炸物则是一种用于爆炸的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引信的引爆来实现,对敌军设施和装备造成重大破坏。
二战前各国研制了不少6英寸级远程压制火炮。
一战时候出现的加农炮我就不发了,现在发一下1920-30年代出现的加农炮。
偶把他们贴出来供大家穿越使用。
(不要被日粉的96式150重加吓倒,其实他们很一般。
)瑞典博福斯M37式152毫米加农炮口径:152.4毫米最大射程:23千米初速:825米/秒弹丸重量:46千克高低射界:45度方向射界:60度身管长:43倍口径牵引全重:14800千克博福斯M37火炮是一款优秀的远程压制火炮,它非常便于机动。
M37的出现证明了博福斯公司在远程火炮研制方面不逊色于任何列强。
法国施耐德M1932式155毫米加农炮口径:155毫米最大射程:27.5千米弹丸重量:50千克身管长:55倍口径牵引全重:16600千克M1932是法国施耐德公司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远程压制火炮,被部署在各港口充当海岸炮。
它分三部分运输:炮管,炮架和底盘。
它的威力和射程令轴心国士兵恐惧,可惜法国战败太快没有给他证明自己的机会。
苏联M1935 Br-2 152毫米加农炮口径:152.4毫米最大射程:27千米初速:880米/秒弹丸重量:49千克高低射界:0-+60度方向射界8度身管长:7米46倍口径牵引全重:19500千克战斗全重:18200千克苏联1930年代开发的重型加农炮,采用了203毫米(B4)榴弹炮的炮架。
他的改进型Br-2M,一直服役到1970年代。
此炮缺点就是太重了,非常不便于运输和战斗。
以至于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就停产此炮了。
德国同重量级别的火炮是17cm k18(运输全重:23375千克,战斗全重:17520千克)。
射程达29.6千米,弹丸重68千克,方向射界16度。
德国的k18和k39 15厘米加农炮德国在二战前后研发了两款加农炮。
一款是莱茵金属公司开发的K18 15cm加农炮。
一款是克虏伯开发的K39 15cm加农炮。
其中k39加农炮专门为土耳其研发的。
后来德国陆军发现比k18还要好,立马拿来用了。
“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1934年,GVMU设计局(负责人V.G.格拉宾)开发了一个新的76.2mm炮的项目,也就是后来的F-22。
这是该设计局第一次完整地开发火炮。
在V.G.格拉宾地印象里,他把这种炮归类到师属火炮。
实际上,这种炮是被当作师属火炮使用,但一开始它更象个通用的“万能火炮”。
它可以当作高射炮,尽管它并不适合被这样用。
因为它没有高射炮需要的视野。
原本这种火炮可能会派更广泛的用途。
但斯大林亲自指示:“哪些蠢货开发的通用火炮?我们不需要通用火炮,我们要的是师属火炮。
”F-22具有出色的弹道特性,但是也有一系列的缺点:它的瞄准机构分成各自独立的,水平和垂直部分。
必须有两名炮手配合才能转动火炮。
这点使射速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射击快速移动的目标。
在1935年初,第一批3门样炮造了出来。
其中一门装有减少30%后坐力的炮口制退器,但后来被拆除了。
它影响了火炮的隐蔽性,制退器排出的浓烟很容易暴露火炮的位置。
1935年7月10日至12月16日,开始了测试。
1935年7月,92号工厂接到命令,在4个月内生产一批(共10门)F-22。
这批火炮也接收了试验。
最终通过了测试,在1936年5月11日的OK110/SS号命令里,F-22被定型为“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
该命令规定产量为1936年底前500门,1937年底前2500门。
F-22有着不少缺点,量产中进行过许多的改进。
试验报告中表明:“F-22全长过长,不易操控。
越障高度太低(只有350mm),机动差。
射击时火炮振动很大,影响了射击精度,这种火炮被称作通用火炮,但是它作为任何一种用途时,效果都不理想。
”主要参数炮重1620公斤射速12-15发/分炮手5人穿甲力参数弹种角度距离(米)100 457 915 1372 1829Pz.gr.39 90 133 120 108 9787Pz.gr.39 60 108 98 88 7971Pz.gr.40 90 190 158 130 10684Pz.gr.40 60 152 118 92 7155射击力参数弹种弹重(公斤)初速(米/妙)射程(米)OF-350 6.2 706 13630O-350A 6.21 706 13630D-350 6.45 706 13630BR-350A (AP) ? 690 7000BR-350B (AP) ? 690 7000BR-350SP (AP) ? 690 7000Pz.gr.39 (AP) 7.54 740 4000Pz.gr.40 (APS) 4.05 990 500HL.gr.38 (HEAT) ? 450 1000Sp.gr.39 (Fragm.) 6.2 550 10000来源:本站整理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除旧立新”-1927年式团属野战炮1926年4月22日,苏维埃炮兵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商讨装备团属火炮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后,研制火炮是开国领袖直接关注的大事,当时我国还装备着大量落后日式火炮我国的技术实力还不行就从当时能接触到到的苏式火炮为基础做出了仿制的决定。
1952年做出制造第一批19种制式兵器的决定。
而122mm榴弹炮是15种仿制兵器中的一种,即仿制前苏联1938年式M-30式122mm牵引榴弹炮1953年起,127厂开始按照苏联技术资料仿制122mm榴弹炮。
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仿制的122mm榴弹炮就研制成功,并于1954年定型,并正式命名为1954年式122mm榴弹炮,简称54式122mm榴弹炮54式122mm榴弹炮于50年代中后期装备部队,用以取代各种日式炮。
本炮系由苏式M-1938式改进而成,使用汽车牵引。
是步兵师、军(集团军)属炮兵团基本火炮。
每团2-3营(炮24-36门)。
70年代开始逐步退役,为54-1式取代。
现均已停产。
54-1式122mm榴弹炮:火炮采用手动螺式炮闩;制退机、复进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瞄准装置由58式瞄准镜、58式周视瞄准镜组成。
该炮配有杀伤爆破榴弹、燃烧弹、烟雾弹、照明弹。
图为苏联原版的M30火炮该炮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火线高:1200毫米身管长:2670毫米初速:515米/秒最大射程:11800米最小射程:3400米直射距离:600米最大射速:5-6发/分高低射界:-3度-6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
炮班人数:8人54式152毫米榴弹炮,1955年研制定型的152毫米牵引火炮,系仿制前苏D-1型152毫米榴弹炮(苏军二战后期至70年代的师级支援火炮)图为苏制D1火炮。
80年代以前曾作为军级重要支援火炮,用以装备步兵军炮兵团之重榴炮营,每营12门。
现已逐步退役,为66式152毫米加榴炮取代。
本炮口径大,威力大,自重轻,但射程稍近。
该炮口径:122毫米,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行军状态长:5900毫米火线高:1200毫米身管长:2670毫米初速:515米/秒最大射程:11800米最小射程:3400米直射距离:600米最大射速:5-6发/分高低射界:-3度-6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炮班人数:8人1959年,兵器工业部127厂按照原苏联M-46加农炮仿制成功59式130毫米加农炮。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文章很多,但这些文章基本上是从政治或纯军事角度出发的,介绍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物力状况的文章很少.在现代战争中,物力因素的影响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本文专门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物力状况.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提到的数据有的当年有精确的记载,有的当年并无直接记载,而是根据其他相关资料推算出来的,误差在所难免.名词解释山炮:国民党军和日军对可拆卸的轻型榴弹炮的旧称,口径一般为75毫米,火炮身管较短,火炮质量较轻,全炮可拆卸成几部份组件,方便人背马驮,运到目的地后再重新组装起来,由于便于运输特别适合山地作战,所以称山炮.野炮:旧称口径在100毫米以下的加农炮和榴弹炮(不包括山炮)的统称,以75毫米野炮最常见.战防炮:反坦克炮旧称,战车防御炮,用来防御战车的炮.(同理,战防枪=反坦克枪)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装备进口情况1937年7月抗战爆发,武器弹药消耗巨大,国民党战前所积攒的家底根本支持不了多久,能否得到充足的武器装备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当时国民党的武器来源有两个:进口和自己生产.由于重工业基础薄弱,国民党兵工厂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不仅生产不了飞机和坦克,而且连最基本的枪支和子弹的生产能力也不能满足需求.在当时的条件下,进口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自清朝末年起德国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武器进口来源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抗战前国民党就通过进口德国武器装备组建"德械师",国民党从德国进口武器装备所需资金主要用钨矿砂,锡,锑,桐油等物资支付.1937年7月抗战爆发,国民党加大了德国武器的订货量.在日本的强烈抗议下,1938年5月德国宣布停止对中国出口武器,最后一批武器于8月份运抵中国.从抗战爆发到德国停止供货为止,国民党从德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12架,105毫米榴弹炮36门,迫击炮800门,37毫米战防炮500门,13.2毫米高射机枪300挺,机枪1万挺,步枪5000支,驳壳枪2万支,手枪4400支;150毫米炮弹6000发,105毫米炮弹3.6万发,迫击炮弹190万发,37毫米炮弹50万发,子弹1.6亿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便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苏联对国民党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在这将近4年时间里国民党从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885架,坦克82辆,汽车1540辆,115毫米榴弹炮80门,76毫米野炮160门,76毫米山炮50门,高射炮270门,45毫米战防炮50门,37毫米战防炮380门,航空机枪120挺,重机枪1300挺,轻机枪5300挺,步枪5万支,冲锋枪3000支;航空炸弹3.11万颗,115毫米炮弹12.68万发,76毫米炮弹16万发,45毫米炮弹7.5万发,37毫米炮弹61万发,高射炮弹31.44万发,子弹1.84亿发.(中国向苏联支付的物资包括:钨矿砂31177吨,锡13162吨,锑10892吨,锌600吨,汞560吨,铋18吨,茶叶30293吨,生丝309吨,羊皮223万张,羊毛14300吨,猪鬃6340吨,桐油8868吨)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还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了一些武器装备(到货量)从英国进口:飞机36架,子弹1667万发从法国进口:飞机24架从意大利进口:装甲车101辆从比利时进口:步枪5.4万支,子弹3867万发从捷克进口:轻机枪1829挺,步枪5000支,子弹2600万发从瑞典进口:子弹1.18亿发从匈牙利进口:子弹1500万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下半年,国民党得到了从美国运来的279架飞机和1205万发子弹,这批货是战前订购的.由于中立法案的制约,此后美国便停止了对中国的武器出口.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案,可以向交战中的国家出口武器,但必须以现金购买,自行运输.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国陆续向国民党提供了4笔小额贷款,分别是1939年2月的桐油贷款(用桐油偿还),1940年4月的锡贷款(用锡偿还),1940年10月的钨砂贷款(用钨矿砂偿还),1941年2月的金属贷款(用钨矿砂,锡和锑偿还),这些贷款规定用于在美国购买除武器弹药外的其他物资.国民党买回了一些物资(汽车,油料,轮胎,汽车和飞机零件,工业器材等).1941年3月11日美国出台租借法案,向符合美国利益的国家提供援助,1941年5月6日美国宣布将中国列入援助对象,自此美国开始正式向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1937年11月国民党动工修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8月底建成,滇缅公路从昆明出发,至边境小城畹町,然后向缅甸境内延伸至腊戌,与缅甸中央铁路连接.进口物资可先运到缅甸仰光港,然后由中央铁路运到腊戌,经滇缅公路运到中国.1938年10月,中国的沿海通道已全部被日军堵死.此时除进口苏联的物资可通过迪化(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的中苏公路直接运输外,进口其他国家的物资则要通过法属殖民地越南或英属殖民地缅甸.中越之间有滇越铁路和桂越公路,中缅之间只有一条滇缅公路.抗战爆发后为了不得罪日本,法国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武器弹药(其他物资可以).1938年11月法国又宣布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卡车和救护车,后同意在交税的情况下限额通行.1939年9月中国通过越南进口的部份机器设备被法国掠夺.1939年11月日军占领南宁切断桂越公路,1940年6月17日法国向德国投降,成立傀儡政府.在日本的逼迫下,法国于1940年6月20日封锁滇越铁路,并于1940年7月3日拆毁滇越铁路.法国投降后英国已被困在欧洲,为了讨好日本保住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英国于1940年7月17日宣布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1940年10月滇缅公路在封锁了3个月后重新开放. 1940年9月23日日军攻入越南北部,法国被迫同意日本在越南驻军.从1940年10月28日起,日军以越南北部的飞机场为基地,多次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1941年12月日军开始进攻缅甸.1942年2月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英军联合对日军作战,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港,滇缅公路的进货入口被堵死.1942年4月远征军作战失败,败退下来的远征军一部分退回云南,另一部分经过中美英协商转移到了印度.在美方的安排下,转移到印度的这部份远征军改称为中国驻印军,以印度为基地进行训练.此后又陆续从中国调派一些军队入印度以扩充中国驻印军,为以后的反攻作准备.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美国紧急开辟从印度到中国的航线.物资先运到印度,然后由飞机穿越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送到云南或四川,由于沿途一系列高耸的山峰好像驼峰一样,所以称为驼峰航线.驼峰航线飞行条件恶劣,事故率居高不下,物资运量很少.为解决中国的物资供应问题,中美决定合作修建中印路.1942年12月中印公路动工建设,公路从印度出发穿越缅甸北部原始森林至云南畹町,与滇缅公路中国段连接.中国驻印军与美军和英军经过联合作战逐步收复缅北地区,中印公路也随之向前延伸.1943年12月沿中印公路开始铺设中印油管.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线通车.与此同时驼峰航线也加大了运输量,1945年6月中印油管开始向中国输油,物资运输问题至此解决.美国援助国民党的物资如何分配由美国说了算, 美国决定物资优先用于缅甸作战.物资运到印度后首先拨给中国驻印军一部份,然后由驼峰航线运到中国,运到中国的物资重点供应中国远征军,剩下的留给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由于运输不便,陆上交通恢复前美国援助的重炮只能就近拨给中国驻印军.以155毫米榴弹炮为例,抗战期间美国总共只给了国民党36门,全部拨给了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事结束以前,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状况基本没有改善.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从美国得到的武器装备的粗略数字:飞机1394架(包括美国驻华空军的飞机),坦克108辆,装甲车36辆,汽车约2万辆,15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榴弹炮约200门,75毫米野炮约100门,75毫米山炮约500门,37毫米战防炮约300门,迫击炮约2000门,火箭筒1030支,喷火器约150支,枪榴筒约6000支,14毫米战防枪1269支,重机枪约1500挺,轻机枪约8000挺,步枪约15万支,冲锋枪约3万支,手枪约3600支;各类炮弹约220万发,火箭弹约6万发,子弹约7亿发.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弹药生产情况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兵器工业进行了内迁重组,大部分兵工厂集中到了重庆.受重工业基础的制约,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兵器工业并无太大发展,但还是生产出了不少的轻武器和弹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50万支,轻机枪约4万挺,重机枪约2万挺,枪榴筒约6万支,掷弹筒40909支,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战防炮94门,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子弹约11亿发,手榴弹约2700万个,枪榴弹约450万个,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迫击炮弹约550万发,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20毫米高射炮弹约52万发,航空炸弹约3000吨,地雷约80万个.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工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器工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原材料奇缺,因而武器弹药产量很少.抗战期间共产党的兵工厂累计生产:长短枪11046支,机枪33挺,掷弹筒4155支,枪榴筒2196支,迫击炮908门;子弹779万发,手榴弹447万个,掷弹筒榴弹37.7万个,枪榴弹32万个,迫击炮弹28.4万发,地雷19.2万个.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各种武器弹药的具体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55万支左右.1928年太原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38(明治38年,1905年)式步枪.抗战期间太原兵工厂西迁后生产了少量38式步枪,总产量约1万支.抗战时期国民党生产的步枪主要是汉阳式和中正式.除此之外浙江铁厂还生产过4万多支77式步枪,77式步枪为仿造中正式步枪,外形略有不同.汉阳式:仿德国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5年在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1944年停产. 中正式:仿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1935年在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汉阳式与中正式步枪的历年产量如下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汉阳式15000支,中正式45000支,合计60000支1938年:汉阳式12000支,中正式38000支,合计50000支1939年:汉阳式41500支,中正式30000支,合计71500支1940年:汉阳式53814支,中正式20600支,合计74414支1941年:汉阳式31500支,中正式7000支,合计38500支1942年:汉阳式46600支,中正式17000支,合计63600支1943年:汉阳式33100支,中正式34000支,合计67100支1944年:汉阳式350支,中正式64500支,合计64850支1945年1-8月:中正式53000支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有两种:仿瑞士启拉利式和仿捷克ZB26式.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于1939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1939年停产共生产约1900挺.捷克ZB26式轻机枪是捷克于1926年开始生产的,该枪弹匣位于枪身上方,在国产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见到这种机枪.1927年ZB26式轻机枪开始进入中国,到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已有多家兵工厂在仿制生产这种机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轻机枪约4万挺,历年产量如下. 1937-1938年:仿捷克ZB26式2000挺,仿瑞士启拉利式1600挺,合计3600挺1939年:仿捷克ZB26式892挺,仿瑞士启拉利式342挺,合计1234挺1940年:仿捷克ZB26式1324挺1941年:仿捷克ZB26式2440挺1942年:仿捷克ZB26式6000挺1943年:仿捷克ZB26式9391挺1944年:仿捷克ZB26式10900挺1945年1-8月:仿捷克ZB26式6000挺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有两种:24式和30节式24式重机枪:1888-19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命名为24(民国24年)式重机枪.30节重机枪:1921年10月10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92毫米),正好是民国10年10月10日,顾命名为30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重机枪约2万挺,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24式626挺1938年:24式1060挺1939年:24式1971挺1940年:24式2468挺,30节式514挺,合计2982挺1941年:24式1860挺,30节式520挺,合计2380挺1942年:24式1980挺,30节式310挺,合计2290挺1943年:24式2680挺,30节式260挺,合计2940挺1944年:24式2986挺1945年:24式3063挺,30节式1737挺,合计4800挺1934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大正10年(1921年)式掷弹筒,但产量很少没有正式装备部队.1938年底已迁往重庆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在大正10年式掷弹筒的基础上改进试制出新的掷弹筒,命名为27(民国27年)式掷弹筒,开始大量生产.掷弹筒可以看作是一种轻型简易迫击炮,口径一般为50毫米,和迫击炮相比省去了瞄准具和支架.由于没有瞄准具,只有经验丰富的士兵才能精确射击.1944年随着60毫米迫击炮的大量装备,国民党停止了掷弹筒的生产,累计生产40909支.掷弹筒榴弹的停产稍晚一些,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枪榴筒的生产情况与掷弹筒相似,虽然抗战前便开始生产,但产量很少.1939年国民党兵工厂研制成功新的枪榴筒和枪榴弹,命名为28式枪榴筒和28式枪榴弹,与中正式步枪配套使用,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枪榴筒约6万支,枪榴弹约450万个.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兵工厂能够生产82毫米迫击炮和150毫米迫击炮.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停止了15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82毫米迫击炮的生产继续了下去.1940年国民党兵工厂将库存的废旧150毫米迫击炮进行翻新改造,口径改为152毫米,命名为29式150迫击炮,翻造工作持续到1944年,具体数量不详.1942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6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1式60毫米迫击炮.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12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3式120毫米迫炮,1945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9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迫击炮弹约550万发,其中大部份是82毫米弹.1944年迫击炮弹产量110万发,为战时最高峰.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历年迫击炮产量如下1937年:82毫米迫击炮710门1938年:82毫米迫击炮1136门1939年:82毫米迫击炮960门1940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1941年:82毫米迫击炮760门1942年:82毫米迫击炮1381门,60毫米迫击炮200门1943年:82毫米迫击炮1140门,60毫米迫击炮1100门1944年:82毫米迫击炮1084门,60毫米迫击炮2000门1945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60毫米迫击炮2870门,120毫米迫击炮94门抗战爆发前国民党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山野炮和榴弹炮,不过产量很少.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干脆放弃了山野炮和榴弹炮的生产,集中力量生产需要材料较少的迫击炮.75毫米山野炮虽然停产了,但由于此前国民党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75毫米山野炮,因此75毫米山野炮弹的生产仍然继续了下去,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最高年产量接近12万发(1943年).1938年5月国民党兵工厂决定仿制德式37毫米战防炮,向德国定购所需技术资料,机器设备和钢材.由于交通受阻到货较晚而耽误了仿制工作,直到1941年才仿制成功,命名为30式37毫米战防炮,生产了94门后因钢材用完而被迫停产.1941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弹,使用进口原材料生产,1943年因原材料供应中断而停产,累计生产约52万发.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共制造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子弹约11亿发,平均每年1.3-1.4亿发,而战前的1936年子弹产量1.28亿发,由此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国民党子弹生产能力基本没有增长.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手榴弹产量有较大增长,1941年手榴弹产量505万个,达到战时最高峰.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手榴弹约2700万个.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5-500公斤各种规格的航空炸弹.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航空炸弹约3000吨.抗战爆发后为了防御日军进攻,国民党需要大量的地雷,为此建设了专门的地雷生产线,地雷产量大增,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地雷约80万个.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供应情况现在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柴油和航空煤油,坦克装甲车卡车用柴油,飞机用航空煤油,汽油用得很少.而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汽油,汽车和飞机都是用汽油,国民党装备的坦克也全部为汽油机坦克.抗战爆发后汽油供应日趋紧张,采取了如下措施:开发甘肃玉门油田,利用玉门油田所产的石油炼制汽油;以甘蔗和杂粮为原料生产酒精,用酒精代替汽油;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在汽油替代品的生产方面,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微乎其微,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也很少,真正起到支柱作用的是酒精.抗战期间我国历年汽油(包括代用品)供应情况如下(1吨酒精大约可代替0.65吨汽油,1吨代汽油大约可代替0.8吨汽油)1938年:汽油进口量45508吨;酒精产量912吨1939年:汽油进口量64871吨;汽油产量11吨,酒精产量2412吨,代汽油产量9吨1940年:汽油进口量65859吨;汽油产量200吨,酒精产量13595吨,代汽油产量100吨1941年:汽油进口量82323吨;汽油产量573吨,酒精产量16128吨,代汽油产量85吨1942年:汽油进口量79吨;汽油产量5202吨,酒精产量23420吨,代汽油产量406吨1943年:汽油进口量150吨;汽油产量8331吨,酒精产量22150吨,代汽油产量1343吨1944年:汽油进口量1739吨;汽油产量11108吨,酒精产量22487吨,代汽油产量289吨1945年随着中印公路的通车和中印输油管线的建成,持续几年的严重油荒宣告结束.。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军事器械与装备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在这场侵华战争中,日本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军事器械与装备,为其军队的侵略行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本文将就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军队所使用的主要军事器械与装备展开论述。
一、步兵武器步兵是军队中最基础的兵种,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队装备了精良的步兵武器,提升了其战斗力。
其中,步枪是最基本的步兵武器之一。
日本军队采用的主要步枪是九八式步枪,这是一款装备精良、性能稳定的步枪,具备较高的射击准确性和射程。
此外,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队还广泛使用了轻机枪、冲锋枪等武器来增强火力。
轻机枪是一种轻便灵活的武器,可提供大量的弹药射击,有效压制敌方火力。
冲锋枪则具备较高的射速和射程,适合近距离战斗。
这些步兵武器的使用使日本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具备了强大的火力支援能力。
二、坦克与装甲车辆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队还首次投入了坦克与装甲车辆,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中,日本使用了大量的九五式轻型坦克,这款坦克具备较高的机动性和火力,能够迅速改变作战位置并有效摧毁敌方目标。
此外,日本还使用了九七式中型坦克等装备,提升了其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机动作战能力。
除了坦克,日本军队还广泛使用了装甲车辆,如九二式装甲车等。
这些装甲车辆既能摧毁敌方阵地,又能够运送士兵和物资,提供了强大的机动支援能力。
三、火炮与重型武器火炮与重型武器在战场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军队使用了各类火炮与重型武器,有效地消灭了中国军队的据点和战斗力。
其中,火炮主要包括重型加农炮、迫击炮等。
重型加农炮是一种强大的远程火炮,具备较高的射程和杀伤力,能够摧毁敌方的工事和堡垒。
日本军队还使用了迫击炮等轻便火炮,用于机动作战。
此外,日本军队还广泛使用了重机枪、反坦克炮等重型武器。
重机枪能够提供大量火力压制,有效打击敌方步兵和装甲目标。
反坦克炮则专门用于对付敌方坦克,具备强大的穿甲能力。
8.二战德军火炮全集-榴弹炮榴弹炮(Howitzer)系列105毫米系列榴弹炮说明:105毫米系列榴弹炮是二战德军中的一种重要的榴弹炮,二战德军在各个战线的战役、战斗中都少不了105毫米系列榴弹炮的身影,北非战场、欧洲大陆战场、苏德战场、中国抗日战场都可以见到德国的105毫米系列榴弹炮。
德军的105毫米le. FH 18榴弹炮是二战德军中生产数量最多、型号变化最多、广泛出口国外。
105毫米系列榴弹炮是二战德国国防军的标准制式火炮。
105毫米榴弹炮的主要型号及分支火炮改进路线:主要型号:105毫米 le. FH 44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6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8榴弹炮105毫米 leFH 43榴弹炮重要的分支火炮改进路线型号:105毫米 le. FH 16榴弹炮=>105毫米 StuH 42/2 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8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8 M 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8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8/39 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8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8/40 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8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8/42 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8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42 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8 榴弹炮性能参数:口径: 105 毫米 L/28炮架长: 6.10米战斗全重:1525公斤长: 2.94 米宽: 1.98 米高: 1.88 米火炮俯仰角:-10度—+40度火炮射界:左右正负57度炮弹重: 14.97公斤最大射速: 7 发/分(近似等于)出膛初速度: 469 米/秒最大射程: 10 671 米人员编制:8人生产公司:Rheinmetall-Borsig AG公司(莱茵波尔西格公司)105毫米 le. FH 18 榴弹炮装备的炮弹型号与性能:一、直瞄弹道特性的穿甲弹弹种:1、Pz.Gr. ( Armor Piercing )穿甲弹炮弹重:14公斤出膛初速度:470米/秒穿甲性能(厚度/距离):63毫米装甲/100米=59毫米/500米=54毫米/1000米=50毫米/1500米=46毫米/2000米2、Gr.39 Hl / A ( High Explosive Anti-Tank ) 反坦克高爆弹39A炮弹重:12.3公斤出膛初速度:495米/秒穿甲性能(厚度/距离):80毫米装甲/100米=59毫米/500米=54毫米/1000米=50毫米/1500米=0/2000米3、Gr.39 Hl / B ( High Explosive Anti-Tank ) 反坦克高爆弹 39B炮弹重:12.1公斤出膛初速度:495米/秒穿甲性能(厚度/距离):90毫米装甲/100米=59毫米/500米=54毫米/1000米=50毫米/1500米=0/2000米4、Gr.39 Hl / C ( High Explosive Anti-Tank ) 反坦克高爆弹 39C炮弹重:12.35公斤出膛初速度:495米/秒穿甲性能(厚度/距离):100毫米装甲/100米=59毫米/500米=54毫米/1000米=50毫米/1500米=0/2000米二、曲射弹道高爆弹种和特种弹1、FH.Gr. ( High Explosive ) 高爆弹最大射程:9150米出膛初速度:460米/秒脱壳炮弹重:15.81公斤炮弹发射药重:1.42公斤炸药类型:TNT或阿马图炸药2、FH.Gr.38 Stg ( Steel Cased High Explosive ) 钢珠高爆弹最大射程:10200米出膛初速度:470米/秒脱壳炮弹重:15.55公斤炮弹发射药重:1.40公斤炸药类型:阿马图炸药3、FH.Gr.38 ( High Explosive ) 高爆弹最大射程:10675米出膛初速度:470米/秒脱壳炮弹重:15.81公斤炮弹发射药重:1.38公斤炸药类型:TNT4、FH.Sprgr.Br. ( Incendiary ) 燃烧弹最大射程:10700米出膛初速度:470米/秒脱壳炮弹重:15.25公斤炮弹发射药重:2.10公斤炸药类型:阿马图炸药和蜡胶炸药5、FH.Gr.Nb ( Smoke ) 烟雾弹最大射程:10600米出膛初速度:460米/秒脱壳炮弹重:14公斤炮弹发射药重:1.87公斤炸药类型:发烟药剂说明:105毫米 le. FH 18 榴弹炮是105毫米 le. FH 16 的替代者,该系列火炮是德军二战火炮中最重要的一种火炮。
1954年式122毫米榴弹炮斯大林同志曾说过:“炮兵是战争之神。
”在二战陆地战场上,炮兵是除了航空兵之外最强大的火力。
因此苏联军队一贯对炮兵有着极高的重视程度,苏军的“大炮兵主义”众所周之。
在二战时期,苏联红军引以为豪的大纵深战术中炮兵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苏军每一次大规模的进攻都是以预备炮兵火力的急袭开始的。
在二战时期苏联红军装备的诸多火炮中,M-30式122毫米榴弹炮是中口径曲射火炮的主力。
该炮不但是苏军师属榴弹炮,也装备炮兵师作为预备炮兵集中使用。
M-30式122毫米榴弹炮全貌在上世纪30年代,苏联红军高层打算研制一种新型师属榴弹炮用以代替帝俄时代的M1909和M1910式122毫米榴弹炮。
尽管上述两种火炮分别在1937年和1930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改进,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因此研制一种新型榴弹炮的任务就落到了苏军火炮设计部门身上。
第一个拿出的样炮是KB-2设计局在德国工程师协助下设计的M1934式122毫米榴弹炮。
此炮身管长度为23倍口径,最大仰角50度,水平方向射角7度。
和早期的M1909、M1910榴弹炮一样,其采用固定式大架和笨重的木轮,虽然有缓冲机构,但牵引速度很低,只有可怜的10千米/小时。
虽然其性能比起M1909、M1910火炮有所提高,但因为设计过于保守,方案很快就被放弃了。
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中央炮兵局也曾考虑过一种10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105毫米口径的炮弹质量较轻,有利于提高发射速率,火炮的质量也能减轻。
但是105毫米榴弹的威力要比122毫米榴弹小,而且一旦采用105毫米弹药,已有的122毫米炮弹生产线和库存的大量122毫米弹药就只能报废了。
因此这种设想很快也被放弃了。
设计方向重新回到了122毫米上来。
终于在1938-1939年,有三种122毫米的样炮拿出来了,它们是乌拉尔重型机械厂的U-2、Motovilikha 厂佩特罗夫主持设计的M-30和92厂卡拉宾主持设计的的F-25。
从88炮到105毫米重炮,再到汤普森冲锋枪,抗战前夕的太原兵工厂在抗战爆发之前,中国军工业曾经有三大兵工厂,分别为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
在这之中,太原兵工厂的起步最晚,但是太原兵工厂在沦陷之前,却一直是三大兵工厂之中的佼佼者。
晋造“汤普森”11.43毫米冲锋枪在晋造“汤普森”冲锋枪之前,太原兵工厂之前主要负责修复和少量生产有“花机关”之称的伯格曼MP-18冲锋枪。
在拥有了“汤普森”冲锋枪的生产技术之后,随后只生产“汤普森”一种冲锋枪。
晋绥军炮兵装备的晋造“汤普森”晋造“汤普森”冲锋枪的仿制型号是“汤普森”M-1921型,口径和原版一样,仍然是11.43毫米,供弹具同样有两种:20发直弹匣和50发的弹鼓,但是因为弹鼓的制造成本和生产难度较高,因此大部分晋造“汤普森”冲锋枪使用的都是20发直弹匣。
晋造“汤普森”枪管较长此外,晋造“汤普森”冲锋枪的枪管长度也和原版的M-1921型不同。
M-1921型“汤普森”冲锋枪的枪管长270毫米,但是晋造“汤普森”的枪管长度则为395毫米,以满足晋绥军对射程方面的需求。
晋造“汤普森”在枪身左侧皆有铭文因为晋造“汤普森”冲锋枪同样有有无前握把两种型号,因此在美制冲锋枪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后,区分美制“汤普森”冲锋枪和晋造“汤普森”冲锋枪除了比枪管长度,就只能够看枪身铭文来区分了。
晋造17年式手枪晋造17年式手枪其实就是太原兵工厂生产的11.43毫米,也就是能够使用.45ACP弹的驳壳枪。
在国内被称为“大眼盒子炮”,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口径最大的驳壳枪。
左侧为晋造17式,右侧为普通口径驳壳枪该枪原厂产量为8000支,国内其他兵工厂也先后仿制晋造17式手枪,但是最受欢迎的仍然是太原兵工厂的原产17年式手枪。
因为太原兵工厂的原厂货虽然是手工打磨生产的,但是精细度高,不同枪支的零部件能够做到随意互换。
枪身两侧的铭文该枪的枪身左右两侧均刻有铭文,枪身右侧有“民国十七年晋造”篆体刻字,左侧则刻有“一七式”篆体刻字。
二战日军迫击炮种类
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广泛使用了多种不同种类的迫击炮。
这些迫
击炮分为80毫米和120毫米两种规格,由于其射程和精准度较高,被
称为步兵最常用的火力支援武器之一。
下面是二战日军迫击炮的种类。
一、八一式81毫米迫击炮
八一式81毫米迫击炮是日本步兵部队最主要的迫击炮之一,其
发射的弹药重量为1.5公斤,最大射程为2,300米。
由于其结构简单,制造精度高,因此极为可靠。
在作战中,八一式81毫米迫击炮必须由
三名士兵一同携带,一名负责运输弹药,一名装填弹药,一名负责发射。
二、九六式120毫米迫击炮
九六式120毫米迫击炮是二战日本军队中的一种典型的大口径迫
击炮,其弹药重量为3.5公斤,最大射程为4,000米。
由于其威力强大,九六式120毫米迫击炮在进行对城市或对地面目标攻击时,可以
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九八式重型榴弹炮
九八式重型榴弹炮是由日本军队设计制造的一种具有迫击炮和榴
弹炮双重武器性质的重型武器装备。
其最大射程可达到18,500米,弹
药重量为35公斤,其轮轴上装有切换机构,可以轻松转换成迫击炮或
榴弹炮,便于在不同的战场上进行多样化的部署。
总之,二战日军迫击炮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
劣之处,其中以八一式81毫米迫击炮最为普遍,是二战日军步兵部队
最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之一。
中流砥柱抗战时期中德军火贸易及国军德械师的组建(下) “德械师”非清一色德式武器由于国民政府从德国大量订购军火物资,4月24日苏罗通工厂代表向中方开出各种武器价格表:20毫米机关炮200门,每门附炮弹3000枚,总价697.7马克;37毫米战车防御炮200门,每门附炮弹500枚,总价400万马克;75毫米山野炮200门,每门附弹500枚,总价800万马克;105毫米榴弹炮120门,每门附炮弹930万马克。
以上4种火炮之附件、观测器等总价300万马克。
如果中方需求,可分4年将上述武器全部交付给中国。
但由于国民政府财力有限,无法一下子购买如此之多的军火,导致整编军队变得十分缓慢。
截止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只调整了30个师,分别为:第1师、第2师、第3师、第4师、第5师、第6师、第9师、第10师、第11师、第13师、第14师、第16师、第25师、第27师、第36师、第51师、第56师、第57师、第58师、第67师、第78师、第80师、第83师、第85师、第87师、第88师、第89师、第98师、第2师补充旅、教导总队。
其中,第1师、第5师、第13师、第16师、第51师、第58师、第78师、第85师、第98师并没有调整完毕。
这些师步枪很多都采用7.92毫米口径的汉阳造步枪,轻机枪为勃朗宁式、重机枪为三十节重机枪。
而其余20个师,轻武器虽为中正式步枪、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98K步枪。
轻机枪为捷克式、哈乞凯斯,重机枪为马克沁或者仿造的二十四式,但机关炮、战车防御炮、步兵炮、山炮、榴弹炮却没有装备到位。
根据情况,军械司提出第一、第二批共20个调整师应该再增加高射机枪24挺、20毫米高射炮12门、37毫米高射炮40门。
战车防御炮每个步兵团6门,每个师共24门,105毫米榴弹炮120门。
但以国民政府当时的财力,根本无法向各个师增加这些武器。
截止到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只购买了40门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而这些火炮还是开战之后才运到中国,分别组建了炮兵第11团、炮兵第13团,根本没有分配给这20个“调整师”。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1) 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野战炮兵部队创立于黄埔建军,开始装备的是苏联援助的火炮,建立之初炮兵的规模很小,火炮的数量也有限。北伐开始的时候,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炮兵仅有1个团,装备18门俄制山炮而已。通过北伐期间大败北洋军阀,这才缴获了一批火炮,但战争结束时候,也仅有2个炮兵团,这里面装备的火炮各式各样有德式,日式,俄式等而且都是些型号不一,口径不同的破烂货。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逐渐控制全国,各兵工厂生产的火炮开始进入国军的装备中,同时为了抗战做准备国民政府还从国外进口了大批军火,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大炮,国军的炮兵建设这才有了起色。 炮兵的编制通常分为两种:即队属炮兵和预备炮兵。队属炮兵就是直接隶属于步兵师或装甲师的火力支援单位,受隶属部队的部队长指挥;而预备炮兵则是直接受统帅部指挥,根据战事的需要被临时配属予指定的部队,进行火力的加强。国军的炮兵编制也遵循这一原则。 炮兵在国军陆军中兵种色为蓝色,这可以通过炮兵佩戴的军衔的领章的底色来区分。在如今拍摄的战争片中几乎所有的国军兵种戴的领章底色都是步兵的红色,真无语。
炮兵少尉军衔
炮兵的兵种旗 接下来我就采用时间的顺序,按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的分类对国军在抗战时使用的主要火炮给大家做一下科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70年前的那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命运的决战。
预备炮兵
1935年3月1日,陆军整理处在武昌正式成立。设立炮兵整理处,专负整理炮兵之责。将全国原有的火炮和近年进口的火炮按炮的种类统一进行了整编,此时炮兵共有炮567门(一个拥有200多万陆军的国家就装备了这么点火炮也真是个笑话),其中已不能使用的110门过于陈旧的,予以废弃。国军堪用的火炮共有457门,整理时按照炮种统筹编成,并补充器材、马匹。经过改订编制,划一炮种,裁汰老弱。 编制如下: 炮兵第1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 炮兵第1团 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 炮兵第5团 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 炮兵第2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 炮兵第2团 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 炮兵第3团 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 炮兵第6旅(德制克虏伯式野炮Krupp, 75野炮, L/29) 炮兵第7团 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 炮兵第12团 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 炮兵第8旅(辽十四式L/30 77式野炮) 炮兵第15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 炮兵第16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 独立炮兵第4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 独立炮兵第6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 独立炮兵第8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 独立炮兵第17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 独立山炮第一、第二、第三营 每营12门博福斯山炮 独立野炮第四、第五、第六营 每营12门克式野炮 以上编制合计:山炮132门, 野炮 252门,榴弹炮32门。 是时,又将第三十二师所属炮兵团划出,改编为独立炮兵第九团,辖野炮、重迫营各1个。 不久,将野炮营划归师属炮兵,而将重迫营与独立重迫第一、第二、第三营,合编为独立步兵炮团。 同时将广东省所属山炮28门(法制施耐德式M1919 75毫米山炮)重新编成炮兵第九团(原为克式75野炮和重迫各1营),辖重山炮1个营、轻山炮2个营。 1936年中国从德国订购的24门32倍径的150毫米榴弹炮运到,随即成立独立炮兵第十团,1937年底运到的另24门30倍径的150毫米榴弹炮被编为炮兵第十四团。之后到货的105毫米榴弹炮被编为炮兵第十一和第十三团。
1.博福斯75毫米山炮 其中炮兵第一旅和第二旅和3个独立山炮营装备的为瑞典的博福斯M1930 L/20 75毫米山炮。 博福斯75毫米山炮 博福斯山炮最大的外形特点,就是它的防盾。防盾有个明显的弧线,这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防弹!
博福斯75毫米山炮 博福斯公司是德国克虏伯公司设在瑞典的子公司,所使用的制炮技术均为德国的技术。此炮1930年开发成功,是当时最新式的山炮。国军所购型号炮管为口径之二十倍,全重785公斤,炮膛内有28条膛线右旋,缠度为七度九分四五秒,发射时装药燃烧之气体压力最大为2600大气压。炮弹重量为6.5公斤,初速分别是:一号装药250米/秒、二号装药230米/秒、三号装药450米/秒。最大射程9150 米,高低射界-10°——+50°,方向射界-3°——+3°,由于炮膛线系右旋,射击所发“定偏”为右偏。炮身具有的可拆卸护板,厚约4.5厘米,以供炮组成员在射击时的基本保护。两个轮子间宽95厘米,轮子直径90厘米,炮身可分成八部载件由八匹马驮载或二匹马挽曳。 判断火炮好坏的标准无非是看火炮的射程,精度和威力,在与敌军的火炮进行炮战时如果你的射程不行,那么后面的那两个性能就是再好那也等于0。它射程比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日制41式山炮高出百分之五十,如果在实战中,可以轻松将日本山炮打的找不到牙齿。就是最牛逼的日本94式75毫米山炮的射程也比博福斯山炮的射程少接近1公里。
操纵博福斯山炮的国军士兵 另外,既然该炮是德国技术制造,便拥有了德式火炮精度高的优点,在这一点上是日式火炮无法企及的。同时该炮的威力也相当可观,三四发炮弹击毁一座砖石结构的碉堡是没问题的。 第一批博福斯山炮是1932年运抵中国的,共15门,当时将其中的12门组建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连。组建不久就参加了一. 二八淞沪抗战,由于敌我炮兵力量悬殊,只能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随着订购的火炮陆续到来,在预备炮兵中共编成2个炮兵旅和3个独立炮兵营,每个炮兵旅辖2个炮兵团,每团有24门火炮,共96门。每个独立炮兵营有炮12门,两项相加一共有132门。 抗战爆发后,2个炮兵旅被分散配属给各个战区的步兵部队使用,先后参加了华北抗战,徐州会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抗战前期的几乎所有大战,为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装有伪装网的博福斯山炮 同时火炮在战争中损耗巨大,由于该炮全系进口,国内除了炮弹外其他部件都不能生产,所以火炮就越打越少,到抗战中期后就基本消耗殆尽。
保存到现在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 2.克虏伯1903型 L/29 75毫米野炮 德国军火商克虏伯公司,由于有锻造良好钢材的基础。成为十九世纪下半期至二十世纪的世界著名军火厂。管退式野战式火炮由法国人在1897年开发,但法国为了保密并没有出口这种新式火炮,德国于1902年也完成了该项技术的开发,克虏伯于1900年代所生产的一系列75毫米野战炮,广为各国采用,甚至还成为日本以及中国军队火炮的核心之一。包栝M1903 75毫米29倍径野战炮,M1905 75毫米30倍径野战炮,M1908 75毫米30倍径野战炮等等。克虏伯厂所生产的炮种,一贯享有质地良好,精度高的声名。因此这一系列的火炮,甚至在二次大战时期,尚为许多国家持续使用中,包括中国以及日本军队均是。
这种1903款野战炮属于德国军火商克虏伯公司的库存产品。是一种基本型号,稍加改动即可符合用户的要求。除了按客户要求设计之外,每位军火商都有一定数量的不同口径的火炮库存,可以迅速满足顾客需要。它的射程在8公里左右,重量950公斤,使用6匹马拖曳运动。尽管当时这种炮已经过时了,但仍在大量使用。该炮使用的是液体弹簧式后座系统和普通的克虏伯水平滑动炮门。
中国军队使用克虏伯75毫米野炮的历史很是悠久,从清朝末年编练北洋新军时就大量进口该型的火炮装备给新军部队,当时一个师的部队有一个炮兵团,有36门75毫米野炮,还有18门75毫米山炮,也就是说一个师有54门身管支援火炮,这在以后的整个民国的历史上,都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超过它。也就是说在整个民国期间中国军队的装备是越来越差的。
以后民国军阀混战中各派军阀从国外进口的此种火炮不在少数,其中炮兵第六旅是原东北军的炮兵部队,张作霖主政东北时就曾进口过大批的克虏伯火炮,估计该旅的克式野炮就是那时进口的。
国军中所使用的克虏伯75野战炮家族,除了德国原厂制造之火炮,尚有日本依照德造火炮为蓝本所仿制的三八式75野战炮,三八改,以及三八式75骑炮。国内之奉天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等再仿制日本三八式而制造的辽造一三式,汉造克式29倍径75野战炮等数种克虏伯之野炮系统,性能大同小异,惟以德国原厂之品质最佳。
辽造一三式75毫米野炮 如国军中央直属精锐之74军,由于军炮兵规模为团,故师内建制之炮兵仅为连。该军51师(师长王耀武将军)师属炮兵连既是装备克虏伯75毫米野炮,当时连有炮3门,炮兵连长由军校10期的王建基担任。根据当时参战官兵回忆:这克虏伯75毫米野炮炮龄虽老,但其射击精度欲十分良好,具有极高的命中率。
3辽十四年式 L/30 77毫米野炮
1925年,东三省兵工厂仿奥地利百禄18年式30倍77毫米野炮试成14年式30倍77毫米野炮,母型炮是奥地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武器。该厂聘请奥地利 技师哈德曼负责设计和指导生产,一切性能均优于该厂1924年生产的辽13年式75毫米野炮。
辽十四式77毫米野炮 77毫米野炮初速528.5米/秒,最大射程11000米。 该炮大架中部挖空,供炮身后退,且不必掘坑仰角即可达45度,而辽13年式75毫米野炮仰角17度以上必须掘坑。77毫米野炮大架后端为铰链式驻锄,运动 时可以翻上而固定在炮尾上,方向运动时只需大架移动,驻锄不移动,且驻锄由二支杆与制转机连接,更能固定位置。当时国内不具备生产77毫米野炮的条件,该厂直接从奥地利百禄厂购进320门零部件,在厂内只进行少量加工即组装成火炮,在进口零部件用完后即停止生产。 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的日军总共虏获了该型火炮147门,唉,将近生产总量的一半啊。因为该武器与日军自己的军事体系不合拍,所以日军自己并没有使用,但是精明的日本人也没让它们闲着。这些火炮主要用在了武装伪军和收买中国的地方军阀了,例如日本人在争取29军宋哲元投靠鬼子的时候,送给整整一个炮兵营的全套装备(12门77毫米野炮)。 炮兵第八旅装备的该型野炮,是之前带入关内的,总的装备量还没鬼子手里的多。
4.日式38年式75毫米野炮
在前面讲克虏伯75毫米野炮的时候就提到过该型火炮,该炮其实就是克虏伯75毫米野炮的日本仿制型号。1904年日本陆军向克虏伯公司一次订购了400门M1903型75毫米野炮的成品和400门炮的组装件,因样炮在1905年(明治38年)抵达日本,故称38式野炮。1907年对原炮进行一些小改后由大阪兵工厂进行生产,装备日军师团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