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阅读课文《语文园地六》,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文章写作技巧。
3. 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4. 小组合作,完成写作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写作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
2. 学具:课文《语文园地六》,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语文园地六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文章写作技巧。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写作任务。
5. 课堂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写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6.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解答疑问。
板书设计1. 语文园地六2. 课文结构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写作技巧:总结课文中的写作技巧,供学生学习参考。
作业设计1.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篇作文。
2. 阅读理解:阅读一篇类似的文章,完成阅读理解练习。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提供参考。
2. 学生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不足,为下次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是语文园地六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活动,是教学方案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展示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兴趣。
部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单元学习回顾与交流,进一步明确关键句子的重要作用。 2、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提升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明确关键句子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会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提升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 难点:有效进行说话练习,培养语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题交流,引入学习 1、观察多媒体教室,和我们的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宽敞、漂亮、更明亮……) 2、来到这儿上课,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开心、兴奋、激动……)老师来到这儿上课心情也非常开心,因为呀(课件出示: 我们学校的会议室既宽敞又明亮。走进会议室,十多排桌椅整整齐齐地出现在眼前,这么多的桌椅可容纳将近200多人一起开会。会议室上方是一盏盏明亮的日光灯,把会议室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照得通明透亮。 ) 3、指名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呢?(明确围绕第一句话展开描写) 4、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二、教学“交流平台” 1、(课件出示)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以上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开头一句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来写的。) (3)从学过的课文里找到类似的句子,读一读,交流发现。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以“车站的人真多啊……”试着仿写句子。 学生作品品评、欣赏。 2、(课件出示)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3、(课件出示)站在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些数不尽的条石,每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起重机,单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以上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尾一句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来写的。) 4、小组交流,通过以上的阅读和交流,自己有什么发现?(了解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一般规律: 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板书:中心句) 三、教学“识字加油站” 1、激趣引入:同学们表现这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神秘的朋友,想不想认识一下? 2、课件依次出示蝌蚪、飞蛾等图片。指名说说动物名称,指导读好鲫鱼的“鲫”。 3、观察这些字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朗读并思考。 5、探究讨论:从两行加点字的偏旁特点你得到了什么有价值的发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补充,引导学生明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6、学生齐读词语。 四、课堂总结。
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精选教案精选:《语文园地六》教学内容:1. 汉语拼音练习:练习音节、声韵、声调的正确发音,加强学生对汉语拼音的理解和运用。
2. 词语学习:学习新词语,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3. 句子练习:练习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作文练习:以“我的梦想”为主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发音,理解汉语拼音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掌握新词语,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学生能够理解短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书写出有创意的作文。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汉语拼音的正确发音和声调的运用。
重点:新词语的掌握和运用,句子的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材、PPT、黑板、粉笔、录音机、磁带。
学具:作业本、文具盒、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个简单的谜语开始,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 拼音练习:通过PPT展示汉语拼音的音节、声韵、声调,引导学生正确发音,并进行小组讨论。
3. 词语学习:讲解新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例句展示其运用,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4. 句子练习:通过例句讲解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方式,让学生进行句子仿写。
5.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作文练习:给学生发放作文纸,让他们以“我的梦想”为主题进行作文创作。
板书设计:1. 汉语拼音的音节、声韵、声调。
2. 新词语及其意思和运用。
3. 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方式。
作业设计:1. 练习汉语拼音的音节、声韵、声调的发音。
2. 运用新词语进行句子创作。
3. 阅读一篇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汉语拼音的正确发音和声调的运用1. 音节的发音:音节是汉语拼音的基本单位,每个音节的发音都要准确无误。
语文园地六(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生字词学习:教授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能够正确读写。
2. 课文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3. 阅读技巧:教授学生如何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字词的识别和运用,课文内容的理解。
2. 难点:阅读技巧的培养,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生字词卡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生字词教学:教授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能够正确读写。
3. 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1. 语文园地六2. 生字词:列出本课的生字词,旁边附上图片或解释。
3. 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课文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1. 生字词练习:让学生写出本课的生字词,并造句。
2. 阅读理解:出一道或几道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阅读理解题,让学生回答。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通过本课的教学,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语文园地六的教学中,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细节。
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教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调整。
XX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导学案(课时)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上课班级三课题园地六主备教师叶静静副备教师上课时间XX年12月9日星期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过程与方法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留心生活,用心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法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分析法、讲授法、举例法学法指导以生为主、合作探究、读、讲、说结合。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学生学习过程教学意图导入新复习导入将第六单元的课本主要内容梳理一遍。
1、认真回顾。
翻阅课本。
查漏补缺。
深入课本。
夯实基础,引出主题。
初学新请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主要主题是什么?本单元中你学到了什么?让你印象最深是什么?回顾课本。
交流探讨。
深入主题。
学生互分享。
师总结。
留心生活,用心积累好词好句引导释疑我的发现出示组句子,学生读一读。
指名反馈:仔细观察这两句话有什么发现?师引导,师生交流。
师总结并出示第二组句子。
生自学。
日积月累——读读背背出示诗句。
生自由背诵诗句。
生交流诗意。
师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
并让生试背诗句。
日积月累——读读记记出示词语。
学生齐读词语,并思考有什么共同点?总结特点,词语的形式:AABB式读中积累词语。
齐读仔细观察“我的发现”。
交流深字齐读“读读背背”交流诗意。
有感情朗读。
背诵诗句。
齐读“读读记记”总结词语的形式。
0、做好笔记。
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学生学习过程教学意图拓展学习讲一讲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除了读读背背中的词语形式,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式?1、回顾知识。
交流探讨。
举手反馈。
师生互动,师总结。
《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找出中心句及其在文中可能出现的位置,认识表示动物的词语,及带有虫字旁和鱼字旁的字。
2.学习和积累ABB式词语,练习说话,根据提示写一段话。
3.通过诵读古诗,帮助小学生积累诗文。
【教学重点】练习说话练习,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感情朗读词语,练习根据提示写话,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板书:语文园地)二、交流平台板块一:交流平台1.(课件出示)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以上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开头一句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来写的。
)(板书:围绕一个句子写)2.(课件出示)校园的东墙边,有一张乒乓球台。
球台的四周围满了同学,不时传来喝彩声和欢笑声。
乒乓小将们打得多认真啊!他们你追我挡,一个球常常打了几十个回合还不分胜负。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乒乓小将们打得多认真啊!)3.(课件出示)站在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些数不尽的条石,每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起重机,单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春天在哪里呢?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
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
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
春在田间,麦苗返青,菜花金黄。
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六》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词语、成语和俗语,了解语文小常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词语、成语和俗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提升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语、成语和俗语的运用,阅读理解的提高。
2. 教学重点:掌握本节课所学词语、成语和俗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词语相关的趣味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词语盘点: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词语、成语和俗语,讲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语文小常识:介绍与本节课相关的语文小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 阅读理解:带领学生阅读短文,分析短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写作实践:根据短文内容,进行写作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词语、成语和俗语。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词语盘点:列出本节课所学的词语、成语和俗语,标注重点词语。
2. 阅读理解:简要列出短文内容,标注关键信息。
3. 写作实践:给出写作要求,提示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记本节课所学的词语、成语和俗语,并能运用到实际中。
(2)阅读一篇短文,完成相关阅读理解题目。
(3)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小作文。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积累更多的词语和成语,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布置一篇关于“我的梦想”的作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新课、阅读理解和写作实践;4. 板书设计中的词语盘点和写作实践;5. 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和小作文;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运用本课的生字、词语进行简单的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
2. 语文活动: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后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写作训练:学习仿写、改写等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运用本课的生字、词语进行简单的表达。
2.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光盘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进行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
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4. 课后实践: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课堂延伸: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相关的课堂延伸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2. 板书内容:课文标题、作者、生字、词语、重点句子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布置与本课相关的课后阅读作业,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写作训练:布置与本课相关的写作训练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课后实践:布置与本课相关的课后实践作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走遍千山万水”主题活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学生能进行独立搜集有关祖国锦绣河山资料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本次活动,扩大学生阅读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导游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本次活动,扩大学生阅读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导游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诗歌朗诵主持人1: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山川,像母亲的臂膀环绕着万千子女;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像母亲的血液养育着炎黄子孙。
长江黄河,日夜奔腾,那是祖国汩汩的血液;五岳三川,巍巍耸立,那是祖国不屈的脊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向祖国的怀抱,去欣赏祖国的大好风光!首先请欣赏——《祖国山川颂》祖国山川颂我爱祖国,也爱祖国大自然的风景。
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不要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芬兰的湖泊,印度尼西亚的岛群了。
中国自有壮丽伟大的自然图画。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的椰林碧海,有大西北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暴雨曾来冲刷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也曾轰击过它。
不过,尽管受了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坚持着。
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展现出盎然的生机和万卉争荣的景象。
二、介绍知道的自然景观主持人2:朗朗乾坤,堂堂中华。
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
主持人1: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
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
主持人2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江山风景如画,我国威名天下流传。
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通过单元学习回顾与交流,进一步明确关键句子的重要作用2.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提升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
3.能够围绕一个意思有效进行说话练习,培养准确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4.朗读并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形成古诗文化积累,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关键句子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有效进行说话练习,培养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昆虫及鱼类的图片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单元学习回顾与交流,进一步明确关键句子的重要作用。
2.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提升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话题交流,引入学习1.教师板书“关键”,引导学生朗读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锯,教师适时补充(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补充板书(关键句),引导学生结合对词语“关键”的理解,说说自己对关键句的认知(文章中很重要的句子……),教师适时引入:那么,在一篇或一段文字中,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交流交流这个话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话题激趣引入法,让学生由对“关键”一词意思的感知引出对“关键句”的探究,让后面的教学内容引入显得非常自然。
二、教学“交流平台”1.引导学生认真朗读“交流平台”中的四句话,看看这四句话中分别都写了“关键句”的哪一方面的知识。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第一、二两句话写出了“关键句”的特点和所在位置(可在段前,也可在段末或中间),第三句话写出了找到关键句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第四句话写出了为什么要学会找关键句(可以在作文中学着写)。
3.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课文,看看哪些句子都是关键句,说说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
生:我觉得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中,最后一段话就是课文昀中心句。
师:你为什么会觉得这句话是中心句呢?说说自己的理解。
《语文园地六》导学案
一、新课导入
1.问题引领:
教师板书“关键”一词并说说自己的理解,适时引入:在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关键的句子呢?
2.梳理小结:
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只有对文章的关键句理解透彻,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
3.板书课题
二、目标引领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单元学习回顾与交流,进一步明确关键句子的重要作用。
2.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提升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
3.能够围绕一个意思有效进行说话练习,培养准确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单元学习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交流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明晰对关键句特点的感知。
2.利用学过的几篇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其与段落内容之间的密切关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朗读并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形成古诗文化积累,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指导
(一)交流平台
1.问题引领:
自由读一读四句话,看看这四句话中分别都写了“关键句”的哪一方面的知识?联系本单元课文,看看哪些句子是关键句,说说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
2.学习提示:
先在18、19课中找一找,画一画,看看哪些段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该段落的什么位置,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
3.梳理小结:
通过画一画文中的中心句,我们可以知道文中的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
放在段前的一句话,是引出这段话的内容;放在结尾,是对段或全文的总结。
找到了关键句,确实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或段落大意。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作文中也能学会运用关键句,我们就能够围绕着这个句子来写作文了,那样,我们的作文会更加具体、有条理呢!
4.文段欣赏: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
中。
”
上面两段话都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所以第一句都是这一段话的中心句。
(二)识字加油站
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群神秘的朋友,不知道你们认不认识它们?
出示“蝌蚪、飞蛾、螃蟹、鲤鱼、鲫鱼、鲨鱼”六个词语
1.问题引领:
(1)读一读,认一认,想想每行加点的字有什么特点。
(2)从两行加点字的偏旁特点你得到了什么有价值的发现?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2.学习提示:
自主学习,读一读,想一想,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或想法。
3.梳理小结:
第一行加点的字“蝌、蚪、蛾、螃、蟹”都是虫字旁,表示这些字可能跟“虫”有关;第二行加点的字“鲤、鲫、鲨”都是鱼字旁,表示这些字都跟“鱼”有关。
由此可见加点的字都属于形声字。
4.拓展积累:
组成形声字的两个部分,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叫形旁(也叫义符);另一个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也叫音符)。
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
例如用“木”作形旁,可以组成“桃、梅、梨、枝、株、棵”等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
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
结合,又可以构成许多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例如用“冈”做声旁,可以组成“刚、钢、纲”等读“gāng”的形声字。
(三)词句段运用
1.问题引领:
(1)看到这些词语,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这些词语都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这些词语写话。
(2)你能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吗?
2.学习提示:
先读一读这些词语,边读边想一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再仔细分辨这两组词语。
3.梳理小结:
(1)这些词语都是ABB式的词语。
第一行的词语多用来描写动作的状态。
如“懒洋洋”,我想到了一只小花猫在太阳底下睡觉,醒来后伸个大懒腰。
“颤巍巍”,我想起了奶奶走路时的样子,我都担心她会跌倒。
第二行的词语多用来形容环境。
如“静悄悄”,我想起了半夜走在大街上的情形。
“闹哄哄”让我想到下课时走道里的情形……
我能用这些词说句子:
我好像看到了人们懒洋洋地躺在洒满阳光的沙滩上,一动也不想动。
我仿佛看到海参在海底慢腾腾地蠕动。
老奶奶颤巍巍地走进闹哄哄的市场。
我兴冲冲地跑进屋子,可屋子里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
(2)这两个句子都是一段话的概括句,放到段落的开头,下面的内容要围绕着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具体描写。
如,用“车站的人可真多”这个句子开头,后面就可以从人的类别(老人、孩子)、数量(人挨人、角落里都站满人)、声音(孩子的哭声、人们的笑声、吵闹声)等方面来写。
写的时候可以用上题中的词语。
如,形容车站的人多,就可以用“乱糟糟”“闹哄哄”;形容夏天的夜晚,就可以用“静悄悄”等。
示例:
车站的人可真多。
不仅椅子上坐满了人,过道上站满了人,就连角落里都挤满了人。
孩子的哭声,人们的笑声、吆喝声……乱糟糟、闹哄哄的。
我喜欢夏天的夜晚。
夏天的夜晚是幽静的,我站在院子里数星星。
天上的星星真多啊,数也数不清。
夏日的夜晚是凉爽的,一阵微风拂过,令人心旷神怡。
4.知识拓展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中,为了突出同学们读书声音好听,写了小动物的表现。
(四)日积月累
1.问题引领:
(1)自由读一读古诗,结合插图想象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吗?
(2)怎样读这首诗?
2.学习提示:
借助文中插图,边读边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意。
3.梳理小结:
(1)注释。
发:启程。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还:返回。
猿:猿猴。
啼:某些鸟兽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山。
(2)解诗意。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3)朗读指导。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
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出诗人内心轻快的感觉。
(4)感悟诵读,尝试背诵。
四、动漫微课
品读《早发白帝城》
同学们,你们知道《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来历吗?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
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
此诗即乘舟回江陵时所作,所以诗的题目也写作《下江陵》。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行船之快,借不间断的猿声,衬托轻舟的快捷,借万山重叠衬托长江的一泻千里。
呈现出一幅两岸悬崖峭壁,猿猴啼叫,一叶扁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壮丽画面。
如“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个“还”字,意味深长。
因为江陵并非李白的家乡,而李白却俨如回乡那样感到兴高采烈,这就隐隐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悦。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轻”字,也很传神,它固然指船的轻快,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
就全诗而言,诗笔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欢悦豪情,正为当时诗
人欢快心情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