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阳市的城市发展问题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805.71 KB
- 文档页数:11
浅议贵阳市的城市发展问题及对策
冉无吾,王理
摘要:贵阳市作为西部地区特大城市之一,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其城市发展
也将步入新的轨道。但由于其传统的发展方式形成的路径依赖,发展难以摆脱追求GDP增长的窠臼。本文
试图从交通和产业等方面探索贵阳市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出高效的交通、健全的基
础设施、宜人的居住环境和合理的产业定位是促进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交通 贵阳 生态 城市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额获得了年均19%
的高速增长,出口总额由64亿美元增至12000亿美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约4平方米增
至25平方米;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4%(1980-2004)、城镇化率由18%增至46.6%,每年增
加1.3个百分点[1]。在浩浩荡荡的30年建设大潮中,东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镇群
率先崛起,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逐步形成了东西部城市巨大的不平衡发展格
局,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粗放扩张和无序蔓延,资源的低效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城
市病”。随着全球进入工业4.0时代以及物联网经济的繁荣,中国的人口和土地红利逐渐减
少,在这种内外困境交织的背景下,国内经济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西部地区的发展既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短板,同时也是未来释放国内
内需、促进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战场。一方面,由于西部起点低、基础差、增长极的
带动效应弱,导致地区发展缓慢。另一方面西部资源丰富,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市场和消费
市场前景广阔,目前西部地区一些特大城市逐渐成为全球网络中心并深度参与国际劳动分
工。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也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在此国际国内背景下,贵阳市的发展也应该进入新的轨道。贵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旅
游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宜人的气候条件,然而其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在总体城市建设
上,基础设施和城乡空间品质都有待改善,城乡差距和社会公平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同时在
参与中国近几年的建设浪潮过程中,自然环境条件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试图通过
统计年鉴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来梳理贵阳市近年来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
的政策建议和实施措施。
1.贵阳市客观条件评价
作为西部地区特大城市之一的贵阳市,全市国土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2013年生产总值2086.42亿元,在西部10个省会城市中排第7位,其2013年生产总值比2012年增长了16%,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图1)。
图1:西部省会城市生产总值及增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统计年鉴自绘 贵阳北临遵义,是黔中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距重庆约380公里左右。目前初步形成了以
贵黄、贵遵、贵毕等高速公路和川黔、贵昆、湘黔、黔桂4条铁路干线为骨架的地面交通网络,以及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为节点辐射全国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航空网络。
2014年贵广高速铁路已通车运营,贵阳到广州全程只花6小时,这大大改善了贵阳在泛珠
三角的区域位置。近年来相继成立了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区、贵阳综合保税区以及国家
级新区贵安新区,由此贵阳的经济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从自然条件来看,贵阳市处在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山地和丘陵占总
面积的89.2%。贵阳城区群山环抱,拥有林木苍翠的环城林带,其森林覆盖率达43.2%,空
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 95%。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
称号。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5. 1℃,即使是在温度最高的6-8月,贵阳市的最高气温都不
超过31℃(图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爽爽贵阳”,连续七年获得“全球十大避暑名城”
的美誉。此外贵阳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其在西南城市中独树一帜,并为其提供丰富的旅游资
源。凉爽的气候和优良的自然地貌条件将成为贵阳未来发展商贸服务、休闲旅游、生态宜居
城市的核心竞争优势。
图2: 2014年8月贵阳市气温走势
资料来源:天气网 从人文社会来看,早在战国时期,贵阳就是古夜郎国的属地,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贵
阳保留了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和遗迹。此外,贵阳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拥有苗、
布依、回、侗、土家等37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这些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是贵阳城
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贵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2.贵阳市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贵阳市的城市发展状况,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网络访谈以及年鉴资料
等各种方式来获取对城市的主观印象和数据。本次问卷发放200份,收到有效问卷198份,
回收率为99%。主要针对人群为在贵阳市居住一年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和在职职工,调查人群
基本能客观反映贵阳发展的真实情况。
2.1 交通问题
受到地形限制,贵阳城市道路系统表现为中心棋盘式,外围沿谷地延伸的特点,以此构
成了贵阳混合式的道路系统。中心城区路网密度大,道路交通问题较为严重。从问卷反映来
看,交通拥堵、道路水平低、设施老化、公交便利性差等是现存的主要问题,其中认为马路
太窄、拥堵严重的人占了90%以上。同时从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统计数据来看,贵阳市的这一
数值在整个西南地区都处于较低水平(图3)。此外,截至 2013年,全市登记的私人汽车拥
有量已经超过了54.71万辆,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18%。车辆的持续增长与局促的道路空
间共同作用,导致交通问题日益恶化。
图3:贵州省各市人均道路面积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统计年鉴自绘 贵阳市的对外交通虽然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受访者对其满意程度依然偏低。
并且目前客货的周转都主要依赖于公路运输,铁路和航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次航班班
次少、价格高,导致省内大部分客流量流向重庆等枢纽城市。内外交通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城
市生活生产的效率,同时对产业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区域竞争力都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图
4,图5,图6)
图4:贵阳市道路交通问题调查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调查问卷自绘
图5:贵阳对外交通问题调查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调查问卷自绘
图6:贵阳交通运输量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统计年鉴自绘
2.2 生态和人文环境问题
2013年,贵阳建成区绿化率42.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2平方米。从数据上看,贵
阳的绿化整体水平较高,但受地形条件限制绿地布局不均衡,主城区主要以小区内部绿化和
高校校园绿化为主,而大面积的公共绿化用地是基于周边大片的森林用地计算的。贵阳建设
公园的重要类型为“山体公园化绿地”,多数公园位于远离市区的城郊地区,服务半径不合
理,布局的均衡性和可达性差,城区绿化压力大。总之,受到中心城区较高的建设强度和土
地资源紧缺的限制,贵阳市绿地用地呈现被其他建设用地向郊区逼退现象,形成绿化需求量
大的中心城区绿地增长反而少的情况。[2]
在新区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大伐大建、过渡破坏自然山体的现象。同时低门槛引进高
污染企业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以花溪区为例,“十里河滩”的花溪本应该是
以文教科研为主的生态宜居片区,但目前其最大威胁来自空气中的颗粒物污染。由于历史原
因,花溪的工业发展先于旅游发展,周边的石材、物流、农产品等产业已成熟。这些产业的
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对花溪的旅游、生态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如今花溪空气质
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居住环境和科教产业的发展。
此外,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61%的人认为贵阳市文化气息和人文氛围弱,大拆大建现
象严重(图6)。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以新易旧,老城区并没有能体现历史风貌的街区,
仅有的甲秀楼、文昌阁和阳明祠在老城区呈现“三足鼎立”的孤立态势。
图6:贵阳市文化氛围反映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调查问卷自绘
2.3 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结合统计年鉴和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存在着公共设施数
量不足、质量差等问题。贵阳市千人公共图书馆数在整个贵州省内处于中下水平,大多数人
表示很少听说并使用周边的公共图书馆及其他文化设施(图7)。教育设施方面,贵阳市千
人幼儿园数则处于中等水平,低于周边的铜仁、安顺、遵义及黔东南,同时被访者也表示幼
儿园上学难。相比之下,贵阳市的千人小学数处于全省最低水平,只占了邻市遵义的一半(图
8)。综上所述,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无论是在投资环境、发展机遇还是政策倾斜上都比省
内其他城市有更大的优势,然而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定位都极不相符,这
对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都是非常不利的。
图7:贵州省千人公共图书馆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统计年鉴自绘
图8:贵州省教育设施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统计年鉴自绘
2.4 产业结构有待转型升级
贵阳市目前一二三产的比例为1:9.9:12.7,基本符合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经济学上认为,
产业结构从一产向二产和三产逐步转移的过程中,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以及产业
结构向高度化演进。然而将贵阳市与周边省会城市进行比较,发现贵阳市合理的产业结构是
基于二产和三产的发展程度极为低下的现实状况(图9)。显然,产业不发达很难带动就业、
税收、财政收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应也就无法推动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图8:贵阳与周边地区三类产业总值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统计年鉴自绘
贵阳市目前的支柱产业为烟酒制造业、能矿产业、现代医药、化工及装备制造业。2012
年支柱产业占了工业总产值的79%之多。其中化学化工的区位商为2,医药制造业的区位商
达到了4,可见贵阳市在此类产业的发展上占有优势。然而,在省内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
依然面临来自周边省市的竞争,如烟草制造业,2012年贵阳市生产总值为171.6亿元,而
同年昆明市的年产值高达343.3亿元。西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的磷矿产业,存在着产业链短、
资源利用率低、利税能力小等问题。而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铝化工又是同类制造业中单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