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人出庭制度完善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保护制度及其完善作者:郭慧敏张跃峰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6期一、当前我国证人出庭的现状及其弊端法官依法判案,必须建立在对案件事实认定清楚的基础之上,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在刑事案件的证据中,证人证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证据。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证人证言必须经过质证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不构成刑事处罚的,应依法给予其治安管理处罚。
《刑法》第307条“妨害作证罪”和第308条“打击报复证人罪”都作出了相关规定。
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我国证人保护制度不完善,大量证人不愿出庭作证,证人出庭作证率低,作证后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近亲属也因此遭受到残酷的报复,严重影响了证人及其近亲属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这也加剧了证人不敢,也不愿出庭作证的局面。
证人不愿出庭作证以及作证难的问题,势必给我国的司法活动造成极大的困难和障碍,带来很大的弊端。
首先,不利于查清案件的犯罪事实。
没有证据,缺乏有力的证人证言,犯罪事实又无法重现,控辩双方各执一词,法官就不能查明案件事实,依法审判,这也是现实中大量案件长期得不到审结的原因。
只有保证证人能够安全的出庭作证,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才能保证证人证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其次,不利于保护人权。
由于证人保护制度的不完善,证人作证后很容易遭到犯罪份子及其同伙的报复,人身权得不到保障,或者受犯罪份子的威胁作伪证、假证,极大地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判决,使审判活动困难重重。
二、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缺陷尽管我国的《宪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均作出了有关证人保护的相关规定,而司法实践中的种种现象证明,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还存在极大的缺陷,亟待完善。
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实审视和困境突破
目录 一、内容概览...............................................2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 1.2 文献综述...............................................3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5 二、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概述...........................6 2.1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概念与特征...........................7 2.2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历史发展.............................8 2.3 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基本框架.................9 三、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实审视....................10 3.1 证人出庭作证率现状分析................................12 3.2 证人出庭作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3 3.3 影响证人出庭作证的因素分析............................14 四、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困境分析......................16 4.1 法律制度层面困境......................................17 4.2 司法实践层面困境......................................18 4.3 证人自身层面困境......................................19 五、突破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困境的路径探索............20 5.1 完善法律制度..........................................21 5.1.1 明确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和条件........................23 5.1.2 完善证人保护制度....................................24 5.1.3 加强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保障..........................25 5.2 改进司法实践..........................................26 5.2.1 提高法官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认识和重视..................27 5.2.2 加强对证人出庭作证的支持和引导......................28 5.2.3 优化证人出庭作证程序................................30 5.3 加强证人自身建设......................................31 5.3.1 提高证人法律意识....................................32 5.3.2 增强证人作证能力....................................33 5.3.3 完善证人激励机制....................................34 六、案例分析..............................................35 6.1 案例一................................................37 6.2 案例二................................................38 七、结论..................................................38 7.1 研究总结..............................................39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40
论文摘要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对我国现行的证人保护制度作了重大的修正和改革,确立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和证人出庭作证经济补偿制度,明确了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各项保护措施,这是我国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的一大进步。
笔者通过研究证人保护制度的现状、发掘证人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的先进立法,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提出若干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证人出庭;证人保护;刑事诉讼目录前言 (5)一、我国证人保护制度概况 (5)(一)旧刑诉法对证人保护制度的规定 (5)(二)新刑诉法对证人保护制度的改革与进步 (5)二、我国现行法律中证人保护制度的不足 (7)(一)保护对象相对局限,保护范围过窄 (7)(二)保护机关主体分工不明 (8)(三)保护措施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大 (8)(四)启动证人保护的条件和程序尚不明确 (8)三、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几点法律思考 (9)(一)完善证人保护制度的法律意义 (9)(二)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几点构想 (10)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2)后记 (14)论完善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区分局赵乾明前言我国的宪法、刑事诉讼法虽然有规定证人举报和作证所享有的权利,最高人民检察院、中纪委、监察部等部门也有相关的文件涉及保护证人权利,但纵观各类规定,我国没有单一的证人保护法律,也没有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和经费,现有的证人保护制度多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实施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比如,由于事前没有及时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使证人生命受到威胁、身体受到伤害甚至家人遭到打击报复;或者,由于没有做好严格的保密措施,泄露了证人的姓名、身份,使证人受到歧视;又如,由于没有保障证人的合法权益,使证人因作证而影响工作和人事关系。
反之,国外的证人保护制度非常成熟,美国、英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均有单独的证人保护法,其他一些国家也分别在诉讼法中吸收了证人保护的相关内容。
完善我国警察出庭做证制度的几点思考摘要:2012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首次增加了警察出庭做证制度的相关规定,表明我国刑事诉讼中已经正式确立了警察出庭做证制度。
该制度的确立,对于进一步完善证人制度,推进庭审方式改革以及完善我国的证据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新《刑事诉讼法》对警察出庭做证制度的规定仍存在诸多问题。
在分析新《刑事诉讼法》关于警察出庭做证规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警察出庭做证制度。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警察;出庭做证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98-02刑事诉讼中警察出庭做证制度,是指在法庭审判过程中,负责案件侦查工作的警察就其实施讯问、搜查、扣押、勘验、检查等侦查行为的过程进行陈述或者接受询问的一项制度。
新《刑事诉讼法》第57条第2款规定:“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
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
经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人员应当出庭。
”第187条第1、2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做证的,证人应当出庭做证。
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做证,适用前款规定。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法律规定警察出庭做证是为了证明有关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及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进行说明。
一、新《刑事诉讼法》中警察出庭做证规定存在的问题(一)警察出庭做证的身份不明确新《刑事诉讼法》仅在第187条第2款规定:“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做证”,而其他情况下警察是否为证人并未明确指出。
第57条“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的规定,使得警察出庭做证的身份更加不明确。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问题探讨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诉讼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一个国家刑事诉讼制度是否科学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证人出庭作证,对于核实证据、查明案情、正确判决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的审判实践中,由于制度上缺乏保障,证人不出庭、证言不能在庭审中得到有效质证,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突出问题之一。
新《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制度的修改标志着我国刑事证人作证制度初步建立,证人制度构建取得重大进步。
一、明确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和条件新《刑事诉讼法》第187条规定,证人、鉴定人在庭审中应当出庭作证的,需同时符合三方面条件:第一,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如对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是否判处死刑、是否适用缓刑等问题具有关键影响,而非一般细枝未节的事实。
第二,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
如果控辩双方对于证人证言没有异议,那么即使证人证言对于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证人也可以不出庭作证。
第三,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
这实际上赋予法院决定证人是否出庭的自由裁量权。
二、完善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对于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如果其不出庭作证,法院能够采取的强制措施,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中未作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第188条对此作了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强制出庭作证制度的确立,即明确规定除享有强制出庭作证义务豁免权的证人外,其他适格证人都必须出庭作证,如果违反这一义务就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三、确立了特定证人出庭作证义务豁免权新《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他适格的证人出庭作证,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这一规定确立了特定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的豁免权。
如此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强制配偶、父母、子女在法庭上对被告人进行指证,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维系,因此,规定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浅析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摘要]我国此次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就是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得到确立。
毫无疑问,此项制度的确立对于加强控方证据的证明能力,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发现案件事实真相,维护司法权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的,比如:侦查人员出庭肯定是不会承认其有刑讯逼供的现象,而被告人如果就是咬定此侦查人员有刑讯逼供,在这种情况下,法庭如何处置?该文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目前存在的困境以及解决策略提出建议,望其早日得到完善。
[关键词]刑事诉讼;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近年来诸如杜培武案、赵作海案等冤假错案频发。
这些冤假错案的背后几乎都存在着侦查人员刑讯逼供的现象。
而这些通过刑讯逼供获取的“毒树之果”堂而皇之的通过了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最后被法院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我们不禁要问:检察机关的专门监督体现在哪里?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又体现在哪里?我国此次刑诉法修改确立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此项制度响应了“尊重与保障人权的主题”,有利于确保公民基本人权,在程序上使控辩双方地位得到平衡,从而使法庭在双发激烈的争辩中,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但其规定过于抽象,在实践中弊端明显。
一、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目前存在的困境(一)从我国通行的刑事诉讼法理分析,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性质不明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此处的“证人”专指向司法机关陈述其本人在诉讼之前所知的案件情况且又不具有其他诉讼身份的人员,并且与诉讼案件的审理结果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侦查人员如果在本案中担任过证人,为本案提供过证言,就有可能对案件事实或案件的实体结果产生先入为主的预断,无法再客观、冷静地收集证据。
因而,司法机关和侦查机关承办案件的人员被排斥在证人范围之外,即承办案件的侦查人员、检察官和法官均不得同时另具有证人身份。
反思与重构: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探讨长期以来,刑事诉讼中证人怠于出庭作证一直是一个困扰刑诉事业发展的“瓶颈”。
新《刑事诉讼法》虽新增了强制出庭和证人保护等规定,但证人的出庭状况并未得到大幅改善,证人出庭率仍相对较低。
究竟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还是其执行力不足,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一、评析:刑事诉讼证人出庭的现状一场完整公正、兼顾实质和程序正义的诉讼活动,不仅要求控辩双方出庭,而且需要所有的诉讼参与人都要出庭。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9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质证就必然要求证人出庭。
但长期以来,证人怠于出庭作证已成为困扰我国刑事诉讼活动进行的一个难题。
有数据显示,刑事证人出庭率在全国各级法院一审不到10%,二审不到1%。
①虽然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制度,但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案件的证人都不愿意出庭作证,即使出庭也通常会以各种理由搪塞,致使证人出庭作证的功能大打折扣。
以东部某基层法院为例,该院2013年审结刑事案件1000余件,但证人出庭作证率不足8%。
这无疑将会给司法的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添上“阴霾”。
证人怠于出庭必会对刑事诉讼带来消极后果:一使言辞证据原则落空。
直接的言辞证据使审判人员就法庭上陈述者之真意及感情获得明晰印象,对争议中的案件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大量的证人拒绝出庭,书面证言在庭审中通行无忌,将可能使刑事诉讼的直接言词原则变成空谈。
二是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形式。
证人出庭作证,能够为被告人及其代理人充分发问、质证提供有效非法定场所,是保障被告人充分行使权力的需要。
证人不出庭将导致当事人无法对证人证言进行询问、质证,从而使被告方的质证、辩论权受到削弱。
三是损害司法权与形象。
司法权威是司法机关具有的合法的权力和令人信服的威望。
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制度,但不少证人仍弃法院通知于不顾,拒绝到庭作证,必然使公众对法院司法的公正性、权威性产生怀疑。
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之再完善作者:高杨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中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修正不得不说是其中一大亮点。
它向科学完整的证人作证机制又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但制度的好坏不是外观主义,而是看制度的运行能力,即是否能真正得到执行。
在行文中笔者想从修改之成就、制度之不足和修正之建议三个角度加以阐述。
关键字:证人;出庭作证;完善一、新刑诉法修改之成就(一)完善了证人出庭作证的标准由于以前将“凡是知道案件事实的人”作为证人的唯一标准,而这种原则性的规定使得实践中证人的范围被不必要的扩大,不利于证据的收集和案件的查处,也影响司法公正及公信力的建立,此次修正完善了证人出庭作证的标准,第187条第一款规定了出庭作证的证人范围。
一是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二是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三为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这一规定从有效性和重要性角度加以衡量,不失为合理。
(二)确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长期以来,证人向警察和检察官作证,却不向法庭作证的怪现象已经成为常例。
究其缘由,这与法院的强制力弱于公检两家有关。
我国刑事诉讼奉行诉讼阶段论,而非审判中心论,而公检两家都具有明显的行政强制色彩,这就导致在三家平分秋色的格局中,法院权威的失落。
又由于法院的强制力量不足,因而证人出庭作证率不足10%。
针对证人出庭作证率低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本次新刑诉法第188条第二款规定相关证人如果没有正当理由不按人民法院通知到庭作证,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作证,同时为了增加可操作性,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手段(包括强制执行人员--法院的法警等)和拒绝作证的惩罚措施。
但是强制作为一种义务势必会增加证人的负担,如何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就要综合协调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刑事诉讼中证人保护制度的现状和完善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审判方式的不断转变,证人在刑事诉讼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证人出庭对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低、证人拒证等情形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并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建立健全属于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具体司法实践出发,构建完善的证人保护制度。
一、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的必要性(一)什么是证人以及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证人范围上的差别证人是指了解案件真实情况并提供证言的人。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同时规定,证人存在一定的限制条件。
而西方国家与我国相比,对证人资格的规定没那么多的限制条件。
大陆法系国家规定,除参与办理该案件的审判官、书记官和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外,凡曾经见闻案件事实的人,均可作证人。
在英美法系国家,几乎任何人都有作证的资格,包括当事人、鉴定人,甚至精神病患者、年幼的人和已定罪的罪犯,只要能够明辨是非、正确表达自己,都可作证。
(二)证人出庭的必要性证人在法庭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故而证人出庭作证也显得格外的重要。
各国法律均规定,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具体表现为:证人在法庭审判时需要亲自到庭陈述,接受法官和当事人的询问。
我认为证人必须出庭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证人出庭作证是其所做的证言被采信的前提。
2、证人在法庭上所作的证言,其真实性更容易得到检验和认可。
3、证人出庭是庭审中质证、交叉询问的制度基础,也是程序正义得以保障的基础。
4、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促进庭审方式的改革,也有利于诉讼制度的改革。
5、证人出庭作证是保障被告人权益的需要。
被告在法庭上有权询问对他不利或有利的证据,从而充分保证自己权益。
二、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证人是知晓案件的人,具有不可替代性,再加上证人在案件审判过程中起着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保障证人出庭作证,以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实现,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浅析我国证人出庭制度的完善
摘要: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关键。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类型之一,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也是各国民事诉讼制度的一项普遍的原则。
完善的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既有利于法官及时查清事实,依法准确裁判案件,又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司法公信力。
但是,在我国基于种种原因,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率很低,很不利于案件的顺利审判。
本文中,笔者为解决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
关键字: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原因,完善
一、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原因
(一)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
从立法上看,我国对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
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此外第124条规定,法庭调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即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50条和《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29条也对证人出庭问题作了规定。
不难看出:我国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规定并非一片空白,这些规定解决了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一定程度上使证人出庭作证、质证等诉讼
活动有法可依。
但进一步考察,我国立法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尚有以下不足: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和简单,操作性不强,立法存在很多缺失。
具体而言,除前述相关规定外,我国立法对证人出庭的方式、出庭作证的程序、质证权的行使与交叉询问、不出庭与出庭的证人庭前书面证言的使用问题以及证人作证的法律责任等等都缺
乏具体规定。
二、促使证人出庭作证的现实意义
首先,证人出庭作证有助于法官居中裁判。
我国诉讼模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法官和法院在诉讼中应该保持中立的地位和态度。
此时,只有依靠双方当事人进行充分的辩论,案件的法律真实才可能逐渐的挖掘和呈现。
特别是在庭审的举证和质证的过程当中,如果当事人对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不能进行必要的和有效的进攻和防御,事实问题就难以查清楚,法院裁判的正确性就受到质疑。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证人不出庭作证而只是提供书面证言这种传闻证据,对方当事人怎么能够有针对性的质证,法官又怎么能够从中考察证人是否具有作证的资质、证人陈述的是否可信并判断是否采纳证言。
尤其,是在证人证言作为案件关键证据而证人又不出庭时,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追求绝对客观真实的惯性思维影响下,法官或多或少的会提前介入证人证言的调查、搜集和预判,内在的居中裁判便难以实现。
其次,证人出庭作证有助于庭审公开进行。
证人证言是一种证据,
是证据就应该公开展示,这是审判公开原则的应有之义。
特别要指出的是,证人证言的载体应该是证人而不应该是书面证词,因此,只有证人出庭作证,而不是提交书面证词,才是公正展示证据材料的正确方式。
通过证人出庭作证对证人证言的举证、质证和认证才能公开,才可能保证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对抗。
证人出庭作证也有助于诉讼进程的阳光透明,有助于增强司法的社会接纳度,也为法官形成充分的心证,减少不当裁判提供了条件。
三、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制度的完善
证人出庭难是在中国独特文化背景和司法制度下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已成为影响我国审判方式改革进一步深入的”瓶颈”,要解决证人出庭难的问题,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既要从立法上完善规定,又要从司法实践中加强证人的权利,还要从社会心理方面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和教育。
首先,要完善相关的立法。
完善的立法是法律得以贯彻实施和良性运行的保障,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导致证人出庭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完善相关立法。
一方面,应当明确规定没有正当理由而拒绝出庭作证的证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由于我国法律只规定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而没有规定违反这一义务的制裁,所以导致很多证人不怕违反这一义务。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规定了义务,必须设定违反这一义务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违反义务没有任何制裁的话,那么义务也就失去义务的性质。
因此,应当明文规定不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
比如对于
可以出庭且必须出庭而拒不出庭的证人,法院可以对其进行罚款,甚至必要时可以进行据传,情节严重者可以进行拘留。
如此赋予法院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权力,而证人本身对于自己不出庭作证明知要承担法律责任,那么证人一般不会再轻易拒绝出庭履行作证义务了。
另一方面,要完善证人权利保护机制,从立法上对证人权利的保护进行全方位的规定,比如对于证人的保护不仅事前事中保护,更要事后保护,不仅对证人的人身保护,更要对证人的财产进行保护,不仅保护证人本人还要对其亲属进行保护,要对证人权利的保护建立一个长期的有效机制。
其次,不仅要完善立法,还要在司法实践中切实加强对证人各方面权利的保护。
”徒法不足以自行”,完善证人权利保护的立法是必要前提,而对该项法律的贯彻实施才是对证人权利保护的根本保障。
只有立法、司法齐头并进,相互衔接,才能使证人不出庭作证这一局面有所改观。
在司法实践中,要加大证人的保护力度,对于侵害证人权利的事情,要坚决制止和打击,要让证人愿意作证且敢于作证,除去证人的后顾之忧。
同时,司法实践中,公检法等各个部门以及全社会都要切实承担起保护证人权利的义务,不要把保护只停留在口头上,当事人要对证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公检法司部门要给予证人相应的保护措施,全社会要给予证人应有的尊重等等。
最后,改变传统观念,重视法制宣传和教育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要解决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问题,还必须在全社会大力进行法
制宣传和教育,让人们改变传统”厌诉”、“做老好人”的思想,树立”追求正义、敢于担责、为他人、法律和社会服务”的观念。
这里的宣传和教育,既要对全社会的人们进行普遍的教育,又要对具体的证人进行具体的教育。
对全社会要进行普法教育,让人们知法、懂法、学法、用法,让人们普遍树立法治意识,认识到出庭作证即是一种义务也是人们学法用法的一种方式,是尊重事实、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
对于具体到一个案件的证人,更要对其进行法制教育,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增强证人法制观念,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同时,司法部门对证人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动员,消除其思想上的负担和胆怯心理,让其大胆去履行自己的作证义务。
证人出庭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无论是法治先进国家,还是正在进行法治建设的国家都存在证人出庭难的问题。
只不过法治先进国家由于其法制的完善,认证出庭问题还不至于影响到他们司法公正,而我国证人出庭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司法的公正,因此,必须对证人出庭制度给予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常怡.民事诉讼法学[ 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196-198.
[3]柏孟仁.论民事证人出庭作证率极低的成因及其消解[ 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32-35.
[4]王清镇.论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原则[ eb/ ol ] . ht tp :/ / article. chinalawinfo. com/ article/ user/ article _ display. asp ?articleid =1003 ,2006 - 11 - 15.
作者简介:马瑞乾(1986年-),男,河北保定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诉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