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课堂新坐标必修3 第8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格式:ppt
- 大小:7.90 MB
- 文档页数:89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知识点解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材优化全析]全析提示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1.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动物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2.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比较固定的反射。
在非条件反射中,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由种族遗传因素决定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是人或高等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因而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也是灵活多变的。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是重点,也是难点。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
通常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中枢的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纤维直接作用于效应器)。
生活揭谜偏瘫病人有的半边躯体无感觉,有的半边躯体不能运动,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中枢支配对侧躯体。
二、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一)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只有组织产生了动作电位,我们才能说组织产生了兴奋。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都可产生兴奋。
(二)生物电图2-1-1观察猜想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都可称为可兴奋组织。
(三)兴奋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细胞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等,膜内K+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
静息时由于细胞膜上K+通道开放,使其有一种向膜外被动扩散的趋势,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离子则不能透出细胞膜,于是形成细胞膜: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和Na+平衡电位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超过了K+外流,导致膜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3.动作电位的恢复动作电位产生后通过Na+—K+泵,细胞排钠保钾,再恢复到静息电位。
膜电位变化的三步曲:钾离子通过钾离子通道(自由扩散)外流形成静息电位;钠离子通过钠离子通道(自由扩散)内流形成动作电位;通过Na+—K+泵,细胞排钠保钾(主动运输),再恢复到静息电位。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尤其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
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2课时内容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生命活动,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高级功能很复杂,教材选取了语言文字、学习和记忆两方面内容给予简单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⑵人脑的高级功能。
[解决方法]⑴引导学生分析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从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
⑵先让学生弄清楚突触的结构,设置相关问题讲解。
⑶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决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动态过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图片、课件。
六、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如图)①突触由图中的b 突触前膜、c 突触间隙以及d 突触后膜组成(填字母及名称)。
②其他结构a .图中a 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b .图中e 、f 、g 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传递特点 ①特点:单向传递。
②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常见突触类型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
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言语区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2.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5.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是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直接联系的活动。
() 6.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提示:1.√2.√3.√4.×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学习 目 标核 心素 养1.结合突触的结构图,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2.结合“资料分析”,概述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并能以言语区为例,了解大脑的高级功能1.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特点的实验探究,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如图)①突触由图中的b 突触前膜、c 突触间隙以及d 突触后膜组成(填字母及名称)。
②其他结构a .图中a 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b .图中e 、f 、g 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传递特点①特点:单向传递。
②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常见突触类型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
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功能区障碍症特征功能障碍症①S区不能讲话(听得懂、看得懂)运动性失语症②W区不能写字(听得懂、看得懂)失写症③V区看不懂失读症④H区听不懂(会写、会讲、会看)听觉性失语症(3)学习和记忆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