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制取氧气》word教案五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8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榆阳区红石桥中学田秀莉一、教学设计思路1、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类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
首先、上述三个实验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
催化剂虽然不是重点,但确实是教学的难点。
其次、由于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时,需要用到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因此在这里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最后、通过讨论分解反应比较了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氧气的工业制法主要是分离液态空气法,在本课题中把这部分内容作为资料供学生阅读。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实际上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是对本单元知识中关于氧气部分的一个小结性的实践活动。
2.教学策略我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实验:过氧化氢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产生氧气出发,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并通过它让学生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演示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并检验。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在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通过演示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介绍反应原理、所用的仪器、装置特点、操作方法,让学生在一次对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加深印象。
利用对比、讨论、归纳反应表达式的相同点而得出分解反应概念,练习巩固。
.过氧化氢氯化钾、高锰酸钾课题3 制取氧气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3.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
4.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二、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1.文字表达式:氯酸钾氯化钾 + 氧气2.实验装置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1.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二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分解反应【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另一种方法是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过氧化氢在实验室一般以过氧化氢溶液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在医疗上可用于消毒防腐。
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可以分解放出氧气,水产用增氧剂就是利用了过氧化氢的这个性质。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补充】文字表达式中作为反应条件的二氧化锰,是一种黑色的固体。
【学生活动】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分析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状态液体反应条件不加热、固体二氧化锰【分析】发生装置的确定与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在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反应物为过氧化氢溶液,是一种液体,反应条件为固体二氧化锰和不加热,所以需要的反应仪器是可以盛放液体和固体,同时能塞橡胶塞,以便气体被导出,试管、锥形瓶都是合适的反应仪器。
如图展示的为固液常温型装置,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发生装置。
【补充】收集装置的确定主要依据要收集气体的密度、溶解性等。
根据氧气的性质确定,可以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学生活动】观看教师演示实验,总结用下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总结】1.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向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后,再倒入过氧化氢溶液;3.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4.待集气瓶中的水被完全排出,从瓶口向外冒气泡时,说明已收集满,将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5.整理仪器。
【讲解】实验中需要注意,试管中的导管略微伸出橡胶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拓展】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装置,都属于固液常温型装置。
其中可通过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方便添加液体药品。
图1中需要注意,将一定要将液体没过管口,防止产生的气体从管口逸出。
图2中的分液漏斗有活塞,可以通过控制活塞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和滴加量,以控制反应速率。
图1 图2【对应训练1】实验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A. 铁架台、水槽B. 试管、集气瓶C. 酒精灯、烧杯D. 导管、单孔橡胶塞【对应训练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有关操作如下,正确的一项是()A.先向锥形瓶内倒入过氧化氢溶液,再放二氧化锰B.该装置的优点是可控制反应速率C.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D.用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验满【答案】1.C 2.C【归纳】由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可知,我们都是通过分析反应原理来推断实验装置,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实验操作。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准备的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这堂课学生已经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性质等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就为我们学习制取氧气作准备。
本课题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具体气体物质的制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制取气体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如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气体的性质,学生会从中得到相关信息,确定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并为以后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 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 认识分解反应;(3) 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2) 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解反应;(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7、熄:再熄灭洒精灯。
注意:实验完毕后,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而,再熄灭酒稱灯?相反探究点三分解反应
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可表示为:AB-A+Bo
探究点四氧气的工业制法
提出问题工业上是如何大呈制取氧气的,也是用化学药品反应制取的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分离液态空气法
<2)原理:利用液态空气中液氮(-196°C)和液氧(-183°C)沸点的不同,采用蒸发的方法将二者分离开来。
(3)过程:
空气罟^态空气霑轧「養"
如& 一】—液态氧(储存在漆成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实验室制取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工业上制取氧气,将空气成分分离,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随堂检测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B.硫+氧气> 二氧化硫
C.石蜡+氧气卅二氧化硫
D.水>氢气+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教学准备: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五、教学过程一、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KMnO4 K2MnO4MnO2O2b.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c. 实验步骤: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d.注意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 + 氧气(O2)b. 注意事项: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制取氧气(第二课时)》教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1.下列反应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又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氢气+氧气水B.氧化钙+水氢氧化钙C.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D.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若实验中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不产生氧气B.产生氧气的速率小C.产生氧气的总量少D.没有影响3.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能力提升4.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方法制氧气的原料来源广泛B.该分离过程是化学变化C.说明液氧的沸点比液氮的沸点低D.图中液体物质是纯净的氧气5.右图是有关氧气的知识结构图(部分反应条件省略,参加反应的氧气为足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二氧化锰起作用。
(2)反应②的文字表达式是。
(3)检验反应③生成物的实验操作是。
(4)图中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有(填序号,下同),属于分解反应的有。
6.(2023·辽宁中考改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室制取氧气常用到下列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可以选择装置D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择装置B作为发生装置的依据是。
(3)实验时,装置B中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伸入液面下的目的是。
(4)实验室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思维拓展7.(选做题)学习了“过氧化氢制氧气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化学社团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活动中,对“红砖粉末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步骤①木条不复燃; 步骤②产生气泡;步骤③红砖粉末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讨论与反思】乙同学认为:仅凭上述实验不能证明红砖粉末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需探究反应前后红砖粉末质量是否变化。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2、探讨总结氧气的检验方法和验满的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3、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4、学习根据实验要需要设计选择实验装置。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及选择方法;⑵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2、教学难点实验装置的选择和实验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用到哪些仪器?连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⑵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有哪些主要步骤?2、引入;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实验步骤,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和归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有关问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1、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2、探讨总结氧气的检验方法和验满的方法;3、探讨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4、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写出反应的表达式:⑵讨论:根据以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实验室制取氧气最好选择哪一组药品?⑶引导分析得出结论:最好选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因为反应不需要加热,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而且生成物无污染;制取少量的氧气选择高锰酸钾。
2、探究活动二⑴展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并讨论相关注意事项。
⑵提出问题:实验室若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能用该发生装置吗?为什么?该如何改进?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引出固-液-不加热型的最简装置。
⑷分析固-液-不加热型的最简装置的优点和弊端,引出固-液-不加热型的长颈漏斗型装置。
⑸引导学生分析固-液-不加热型的长颈漏斗型装置的注意事项,总结其优点。
课题3 制取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了解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支持物质的燃烧,在反应中放出热量;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要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得多。
氧气在工农业生产中和科学研究方面还有许多用途。
氧气可用来供给病人呼吸,供给登山、潜水运动员呼吸,还用于气焊、气割、火箭的发射等。
氧气有这么重要的用途,所以我们要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思考]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回答]从空气中分离氧气并没有生成新物质,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二、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实验操作](1)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2)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
[实验现象]加热开始后,水槽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过一段时间后,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人教版)课题3 氧气的制取(第2课时)
柳州市第八中学李元红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通过氧气制法及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学习重点、难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实验准备:
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
教学设计:
小组探究活动报告
探究活动1 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活动内容:一、写出反应原理(用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
高锰酸钾
氯酸钾
二、选择其中一个反应原理,拼出或画出对应的发生装置
三、收集氧气的方法有
(1)选择该方法的理由是。
(2)选择该方法的理由是。
探究活动2 探究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活动内容:一、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二、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一瓶氧气。
三、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方法:
四、归纳用加热固体的方法制取气体的注意事项。